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3-2024江苏省苏州市常熟重点中学高三(上)段考历史试卷(一)(含解析)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常熟重点中学高三(上)段考历史试卷(一)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有“江南文化之源”之称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出土了稻谷、米粒和稻草实物,经鉴定,已普遍种植籼、粳两种稻。农用工具有穿孔斧、骨耜、木铲、陶杵等。还饲养狗、猪、水牛等家畜。这说明(  )
A. 江南是最早出现人类文明的地区 B. 江南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C. 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D. 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2.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很多秦律的记载,其中有记载:“甲盗钱以买丝,寄乙,乙受,弗智(知)盗,乙论可(何)殹(也)?毋论。”这说明(  )
A. 秦律之严密与理性 B. 秦朝统治极其严苛 C. 秦朝基层治理自主 D. 秦朝注重社会教化
3.汉文帝时期,贾谊认为:“天下之势方病大疽,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表明贾谊主张(  )
A. 扩大地方权力 B. 郡国并行制 C. 削弱王国力量 D. 实行推恩令
4.南北朝时,出生江左的陈庆之目睹洛阳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后,回到梁朝对人说:“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英阜,目不能识,口不能传”。该评价可以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  )
A. 促进了北魏政权统一黄河流域 B. 推动了洛阳城由衰败走向复兴
C. 导致了门阀士族制度逐渐消亡 D. 缓解了南北朝意识形态的对峙
5.唐朝节度使在京之日,须参与朝廷举行的各种朝会。《通典 宾礼二》记载了唐德宗时规定的文武百官朝谒班序:“节度使、观察使、都团练、都防御使,并大都督大都护持节兼者,即入班,在正官之次。”这反映唐朝(  )
A. 统治策略礼法结合 B. 中央利用礼仪显示权威
C. 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D. 地方藩镇权力日趋膨胀
6.《宋朝史实 卷十五 财用》中的一段记载:“始,益州(今四川成都)豪民十六户,连保作“交子”,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子,各自隐秘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书填贯数,不限多少,街市交易,如将“交子”要取现钱,每贯割落三十文为利。”该现象的出现根源于(  )
A. 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B. 金融方式的创新
C. 商人为获取高额利润 D. 印刷业技术高超
7.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描写明中后期的徽州“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转他郡粟给老幼,自桐江,自饶河,自宣池者,舰相接肩相也。……中人之家,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这些现象反映了(  )
A. 经济社会多元发展 B. 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 朝廷放松社会控制 D. 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
8.清代四品以下的官员穿用貂褂,就属违制。而军机处章京则从乾隆三十七年开始就被皇帝特许不分品级高低都可以穿用貂褂,同时军机处章京还可以使用三品以上官员才可以使用的红色雨帽。由此可知(  )
A. 军机处权限扩大 B. 军机处位高权重 C. 君主专制的加强 D. 军机处威胁皇权
9.如图为清末知识分子成立政治社团情况示意图(摘自王尔敏的《清季学会汇表》)。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知识分子群体的不断壮大 B. 民族危机的加深
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 清末新政的推动
10.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同意督抚“便宜行事”,各省得以截留税收,自己筹饷,厘金成为督抚的重要财政收入,督抚专门设局筹防,直接控制一部分财政权。这一做法(  )
A. 保证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B. 促进湘淮集团进一步崛起
C. 缓和了内忧外患的形势 D. 破坏了中央政府财政主权
11.甲午战争后国势愈危,时人发出慨叹:“乃如此之国势,如此之政体,如此之人心风俗,犹嚣嚣然自居于中国而夷狄人,无怪乎西人以我为三等野蛮之国,谓天地间不容有此等人也”,同时又认为西方大国固强,东方“小国得其道也,亦足以自立”,“西政之明验大效,何其盛欤”。这一言论(  )
A. 促使民众的思想开始觉醒 B. 动摇了儒学的主流思想地位
C. 有效缓和了中外间的矛盾 D. 有利于营造政治革新的氛围
12.如图为1918年9月开业的永安百货公司专门推出的“现场做香皂”体验,顾客可以看到制造香皂的基本过程,市民们一致叫好,由此极大地促进了消费。可以看出近代中国(  )

A. 物质文化生活变迁
B. 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C. 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D. 现代科学知识普及
13.1927年3月25日,中共南京地委领导的有200多个基层工会参加的南京市总工会成立,会上还成立了市总工会工人纠察队。同一天,市农民协会、商民协会也组织起来。27日,南京各界、各行各业都组织起来。这些革命活动旨在(  )
A.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进程 B. 尝试武装暴动夺取政权
C. 通过斗争维护国共合作 D. 准备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14.1942年4月边区合作社会议中指出:“合作社要以组织的力量,发展边区经济,对敌人进行斗争。与敌人进行斗争就要掌握主动权,就要改变敌我经济斗争形势,把单纯的防御变为进攻。”这表明合作社是为了(  )
A.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 公私合营的制度变革
C. 实现抗日战争胜利 D. 经济建设的有益探索
15.如图为宣传画《赤脚医生》,画中展示了一所农村医疗室,墙上张贴着毛zx 语录“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一名康复的工人同志向女赤脚医生敬礼表示感谢。这说明赤脚医生的出现(  )
A. 提升了中国的整体医疗水平 B. 解决了中国农村的医疗难题
C. 体现了中国医患关系的和谐 D. 弥补了农村医疗能力的不足
16.20世纪80年代,被誉为“中国式的保尔”的科学家蒋筑英,因长期积劳成疾,以身殉职。国务院追授他为“全国劳动模范”,聂荣臻元帅称赞他是“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92年摄制电影《蒋筑英》。这说明党中央(  )
A. 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 切实推进科教兴国战略
C. 非常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 不断满足人民生活诉求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末五代时期,藩镇长官在辖内各军事要冲设“镇”控扼地方,“镇”自创始之初便兼具军事、行政和商业功能。进入宋代以后,藩镇实力不断削弱,军事职能逐渐退却,随着乡村社会经济商品化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镇”的经济功能日渐凸显。同时,随着草市大量出现,其中一些草市因辐射区域人口众多,拥有相对优越便捷的交通条件而成长为镇市,成为各地乡村中介于村市和城市之间的次级商业中心。南宋时期,随着镇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功能的渐趋完善,镇市居民人口的不断增多,镇市用地日趋紧张,一些经济成长条件较好和乡村社会分工较为细致的地区,其镇市开始发展出一些“子镇市”。
——摘编自张倩《宋代“镇”“市”结合的历史考查》
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农村的商品生产特别是手工棉纺织品的生产,促使一批农村市镇兴起和繁盛。娄定县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所以客商鳞集,号为花、布码头,往来贸易岁必万余,装载船只动以百计”。上海开埠后,大量廉价外国机制棉纺织品的涌入,致使农民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趋于衰败,原先一批立足于手工棉纺织发展基础的农村市镇的商业活动归于萧条。另有一批市镇随着上海的发展而兴旺。江浙沪原先以苏杭为中心的城镇体系,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上海口岸内外贸易为主要连接纽带的新的城镇体系。
——摘编自戴鞍钢《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
(1) 据材料,概述古代中国市镇发展的历程。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市镇发展的历史趋势,分析其原因。
18.材料
方面 内容
政治改革 除旧方面,裁撤归并如河东河道总督、詹事府、通政使司等旧衙门,裁汰冗员,裁、革陋规。
布新方面,1902年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在1903年设立商部;设立练兵处,财政处。1905年设立巡警部、学部。后来工部并入商部,改称农工商部。
军事改革 1901年,清政府宣布废武科,在各省建立武备学堂。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各省设立督练处,负责练兵事宜。与此相适应,清政府建立了一套近代军事人才培养体制,并委派留学生到英.法、德、日等国学习军事。
经济改革 积极鼓励、支持发展工业、农业与商业贸易,改变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文教改革 1905年废科举并正式设立学部。奖励学堂出身。派遣留学生。面向社会的宣讲所、新闻馆、图书馆等也有所发展。
法制改革 1902年,对《大清律例》进行修改。1906年至1910年,陆续颁布新的法律,包括《刑事民事诉讼法》《新刑律草案》《大清新刑律》《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还有其他民法、商法与行政法等。
社会改良 建立警察制度,劝戒缠足,禁吸鸦片等。1902年废除满汉通婚的禁令。1904年,将以前只有满人可以担任的都统等职位开始向汉人开放。1907年,废旗人不从事生产的特权,授旗丁以田地,责令耕种。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的背景和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新政。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抗战教育是民族的教育,是全民族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教育。这一教育过程,也是塑造民族灵魂的过程。所有的学校都是抗日基地,都是抗日的种子,都是民族觉醒的发动机。学校的这种功能发挥得益于教育者的自觉。梅贻琦劝勉西南联大师生:“一个民族,他生存的最根本价值是什么?我们都是教书的,我们的责任,是要去塑造一个民族的灵魂。”基础教育增加了抗战内容,在小学国语课中增加抗战故事、战争消息,音乐课教学生唱爱国歌曲。
——摘编自《梅贻琦教育思想研究》等
材料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强调“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倡导全党全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观念。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路,对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定下了重要基调。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启动实施。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确定关于党的教育方针的整体阐述,“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把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带入21世纪。
——摘编自教育部《新中国 70年教育事业的辉煌历程》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教育发展的特点。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49-1958年 1957-1978年 1979-1992年 1992-2012年 2013年至今
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合作经营 人民公社主导下的集体经营 集体所有制下的家庭经营 专业户和兼并户并存的家庭经营 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经营形式
互助组
初级合作社
高级合作社
…… 人民公社
生产合作社
生产队
…… 承包户
专业户
生产队
…… 专业大户
兼并户
农民专业合作社
…… 家族农场
龙头企业
农民专业合作社
……
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主体变迁历程
——摘编自王钢、钱龙《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
根据“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的五个阶段变迁情况,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提供材料“出土了稻谷、米粒和稻草实物,经鉴定,已普遍种植籼、粳两种稻。农用工具有穿孔斧、骨耜、木铲、陶杵等。还饲养狗、猪、水牛等家畜”可知,当时的长江流域的原始人群已经开始出现了早期的定居生活,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选择C;
通过材料无法得出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最早”二字不妥当,排除A;
江南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中的“已摆脱”有些绝对了,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石器时代的文明,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石器时代的文明,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2.【答案】A
【解析】从材料“甲盗钱以买丝,寄乙,乙受,弗智(知)盗,乙论可(何)殹(也)?毋论”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对犯罪的推理非常的严谨,能够反映出秦律之严密与理性,A正确;
BCD选项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A.材料强调的是削弱地方的权力,排除A项;
B.材料并未主张实行郡国并行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C.根据材料“天下之势方病大疽,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及所学可知,贾谊主张在诸侯国的基础上再进行分封,使诸侯国的势力越来越小,从而削弱了王国的力量,C项正确;
D.汉武帝是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建议,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解题关键信息是“天下之势方病大疽,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4.【答案】B
【解析】材料“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英阜,目不能识,口不能传”强调的是洛阳的兴盛,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得益于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推动的,B正确;
当时北魏已经统一北方,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门阀士族,“消亡”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
材料没有强调南北关系,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孝文帝改革,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孝文帝改革,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节度使在京之日,须参与朝廷举行的各种朝会,而朝会体现了官员的高低等级,以此来显示中央权威,B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法律,排除A;
仅仅通过礼仪不能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
材料也没有体现藩镇势力的膨胀,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唐朝政治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唐朝政治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宋朝成都地区出现交子,而纸币的出现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A正确;
BCD都不是根源,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宋朝商业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宋朝商业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中后期的徽州,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中人之家,皆无田可业,则为商贾,说明经济社会多元发展,A正确;
材料无关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态度,排除C;
材料和宋明理学无关,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明清商业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明清商业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材料中军机处章京之所以可以穿用貂褂、使用红色雨帽是得到了皇帝的特许,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C正确;
A项材料没有体现,且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军机处位高权重,故排除B;
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清朝军机处,依据材料“而军机处章京则从乾隆三十七年开始就被皇帝特许不分品级高低都可以穿用貂褂”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演进情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9.【答案】B
【解析】据本题材料“清末知识分子成立政治社团情况示意图”,解读图表信息可知,自1896年知识分子成立政治社团的数量是4,发展到1897年知识分子成立政治社团的数量是27,到1899年知识分子成立政治社团的数量是33,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的发生时间是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导致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国内成立政治社团的数量在短期内快速增长,B项正确;
知识分子成立的政治社团数量增加,不能说明知识分子群体的不断壮大,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关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
清末新政的发生时间是1901年一191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从材料“各省得以截留税收,自己筹饷,厘金成为督抚的重要财政收入,督抚专门设局筹防,直接控制一部分财政权”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同意地方督抚可以收税,并且直接控制税收的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央的财政大权,破坏了中央集权,D正确;
材料中的做法并不能保障洋务运动的开展,A排除;
促进湘淮集团进一步崛起和材料无关,B排除;
C选项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A.民众开始觉醒的说法错误,不符合事实,排除;
B.儒学主流地位动摇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此时并未动摇,排除;
C.材料看不出中外矛盾的缓和,排除;
D.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甲午战争以后,社会上出现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批评、对西方政治体制的认同,这有利于戊戌变法的开展,正确。
故选:D。
本题侧重于考查甲午中日战争,解题关键信息是“乃如此之国势,如此之政体,如此之人心风俗,犹嚣嚣然自居于中国而夷狄人,无怪乎西人以我为三等野蛮之国,谓天地间不容有此等人也”。
本题侧重于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2.【答案】C
【解析】从材料“顾客可以看到制造香皂的基本过程,市民们一致叫好,由此极大地促进了消费”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民族工业的春天时期民族企业促销的表现,反映出我国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喜欢我喜欢,C正确;
物质文化生活变迁材料体现不出来,A排除;
近代中国并没有形成工业体系材料,也没有涉及到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BD选项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3.【答案】A
【解析】从材料“1927年3月25日,中共南京地委领导的有200多个基层工会参加的南京市总工会成立,会上还成立了市总工会工人纠察队。同一天,市农民协会、商民协会也组织起来。27日,南京各界、各行各业都组织起来。”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发展,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进程,A正确;
BCD选项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合作社要以组织的力量,发展边区经济,对敌人进行斗争。与敌人进行斗争就要掌握主动权,就要改变敌我经济斗争形势,把单纯的防御变为进攻”可知,合作社的成立时适应抗战的需要,推动抗战的胜利,C正确;
材料和社会主义制度无关,排除A;
公私合营是新中国成立后,排除B;
材料重点不是强调经济建设,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了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1965年6月26日,针对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面貌,毛泽东zx 发布了著名的“六二六”指示:“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1968年9月,《红旗》杂志发表了题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从此,“赤脚医生”作为村医的形象代名词走向全世界。
赤脚医生一般选自当地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年轻人,他们半农半医,经过3个月医疗卫生知识的培训,掌握了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的预防治疗知识,承担起农村卫生防疫、常见病诊治、妇幼保健、计划免疫接种、疾病管理和健康教育等多项任务,担任了农村居民健康的守护人,成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因此赤脚医生的出现弥补了建国初期农村医疗能力的不足,推动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D项正确;
赤脚医生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不能说明我国整体医疗水平得到提高,排除A项;
“解决了中国农村的医疗难题”说法夸大,排除B项;
题干材料是宣传画,不能反映医患关系的实际状况,且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回答。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C
【解析】从材料“20世纪80年代,被誉......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92年摄制电影《蒋筑英》”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国家特别强调对先进模范人物的表彰以及在社会上广泛宣传,这说明国家非常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C正确;
ABD选项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发展历程:唐末五代,设立军镇;宋代,一些草市逐渐成长为镇市;部分镇市发展出一些子镇市;明清时期,农村(工商业)市镇兴起。
【小题2】趋势:市镇功能的渐趋完善,经济功能日渐凸显;市镇规模不断扩大,市镇人口不断增加,市镇用地日趋紧张;市镇发展由繁荣到萧条,由兴起到兴旺;市镇体系从苏杭为中心到上海为中心。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商品化和专业化;交通条件的改善,细致的社会分工,成为世界市场的附庸;列强侵华,开埠通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城市的发展,第一问结合古代中国市镇发展的历程分析;第二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代城市的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背景: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打击,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国内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特点: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循序渐进;内容广泛。
【小题2】评价:积极: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传播了近代民主思想,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局限性:本质还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第一问可结合清末新政的背景作答;第二问可结合清末新政的评价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9.【答案】【小题1】特点:抗战教育是塑造民族灵魂的教育;学校发挥着重要作用;知识分子积极参与;重视在基础教育中展开抗战教育。
【小题2】原因:党和国家重视;重视教育观念的加强;“三个面向”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经济发展。意义:接受教育是人民的一项权利,发展教育符合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要求;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人民素质,有利于社会和谐;教育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科技发展、国家富强提供智力支撑。
【解析】(1)本题考查了抗战时期教育发展的特点,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2)本题考查了新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抗战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教育发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0.【答案】论述:首先,观察图片信息,针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的变迁,选取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如选取1978年以来的三个阶段,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可得出论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升国家粮食安全;确定论题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展开分析阐述,如通过分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前因后果,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与实施,适应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极大的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使我国农业大发展和农村历史性变革等;最后在史实论述基础上,升华认识,总结规律,如综上所述,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等,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故答案为:
示例:
论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升国家粮食安全。
阐述:随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与实施,确立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户生产模式,这种模式适应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极大的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家庭生产经营的基本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迅速推广。同时,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中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历史性变革。
综上所述,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解析】本题考查粮食安全问题,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粮食安全问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