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联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联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夏商西周时期用人讲究“论亲不论贤,论族不论能”,春秋战国时期却出现了“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的局面。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社会转型的趋势
C.宗法观念的崩溃 D.世家大族的崛起
2.周代施行于贵族王室社会上层的礼仪到汉代时一变而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汉儒把这些规范归纳为六礼、七教、八政,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能从这庞大复杂的网络体系中找到依据和评价标准。这反映出汉代( )
A.礼乐制度文化得到重建 B.儒学思想走向了世俗化
C.纲常伦理体系日益完善 D.国家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3.如表所示是公元282年部分地区的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和占全国总人口百分比。据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当时( )
省区 河南 陕西 广西 河北 云南 福建 山东 广东 湖北 湖南 贵州
密度(人) 18.57 7.98 119 11.67 1.63 0.79 11.2 1.28 7.56 4.65 0.57
占比(%) 14.65 6.93 1.29 12.13 3.00 0.46 8.15 1.34 6.70 4.62 0.47
A.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B.人口迁徙现象比较频繁
C.北方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北方人地矛盾异常尖锐
4.孟子认为人性即仁、义、礼、智四性,只有人才具有四性,万物皆无;北宋程颢认为仁、义、礼、智、信为五常性,万物皆有性,将仁义之性的所有者从人扩展到自然万物。程颢的这一思想( )
A.完善了儒学的哲学体系 B.颠覆传统儒学理论
C.体现出了主观唯心主义 D.否定了性善论学说
5.嘉庆前期,江南官民不再以传统的奢华与精致为时尚,转而追求西方器物与审美。海宁人陈缠细致地记录了这一风俗变化,谓:“夫居处之雕镂,服御之文绣,器用之华美,古之所谓奢也。今则视为平庸无奇,而以外洋之物是尚。”这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 )
A.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 B.对外贸易政策发生异变
C.受到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D.东学西渐影响社会风尚
6.1895年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声名大震,朝野名士争相结纳,作为帝师的翁同稣为康有为的《上清帝书》所感,不惜折节,亲自上门拜访官仅六品的康有为。这一情形( )
A.促使变法运动获得了广泛支持 B.推动了晚清新旧势力的合流
C.扩大了君主立宪制的社会影响 D.凸显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7.如表所示是20世纪初中国出现的影响较大的小说刊物。由此可知,这些刊物的创办旨在( )
名称 创刊人或主要编撰者 创刊时间 发刊词
《新小说》 梁启超 1902年10月 发起国民政治思想,激励其爱国精神
《绣像小说》 李伯元 1903年5月 藉思开化夫下愚
《新新小说》 陈景韩 1904年9月 意在清润兼及,以一变旧社会腐败堕落之风俗习惯
《新世界小说社报》 孙延庚 1906年7月 视为开通民智之津梁,涵养民德之要素
《月月小说》 吴跃人 1906年9月 庶几借小说之趣味之感情,为德育之一锄云尔
《小说林》 黄人 1907年1月 则其能鼓舞吾人之理性,感觉吾人之理性
A.推动文学革命发展 B.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C.促进国人思想启蒙 D.丰富民众文化生活
8.如表所示为1932~1936年华商、日商、英商纱厂棉纱棉布销售量所占百分比变化情况(单位:%)。对表中数据变化解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
年份 棉纱(以各商总计为100%) 棉布(以各商总计为100%)
华商 日商 英商 华商 日商 英商
1932—1933 69.1 28.5 2.4 35.6 55.3 9.1
1933~1934 68.1 30.6 1.3 36.1 57.3 6.6
1934~1935 69.4 29.3 1.3 35.0 59.2 5.8
1935~1936 66.1 32.6 1.3 30.2 63.7 6.1
A.中国民族企业的竞争力增强 B.列强资本逐渐退出中国市场
C.日资企业加紧在华进行扩张 D.英国丧失工业经济大国地位
9.20世纪三四十年代,毛泽东曾多次对干群关系进行比喻,如“种子与士地”(1935年)、“鱼与水”(1941年)、“公仆与主人”(1944年年底)。这一系列比喻在当时有利于( )
A.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战争
C.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D.提升边区民众生产热情
10.1953年,党和政府提出,今后“要逐步实行比较完备的人民民主法制,来保护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的法治,巩固社会主义建设的秩序”。据此可知,新中国成应初期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
A.适应了经济建设的需要 B.突出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C.强化了法律的根本地位 D.维护了国家治理的体系
11.如图所示是玛雅人建造的库库尔坎金字塔,每逢春分和秋分的这两天下午3点钟,西边的太阳把边墙的棱角光影投射到北石阶的边墙上,整个塔身从上到下看上去起起伏伏,犹如一条巨蛇从塔顶向大地爬行,象征着羽蛇神苏醒,人们开始进行播种和收获。每逢这一天,古代玛雅人就欢聚在一起,高歌起舞。据此可知,库库尔坎金字塔( )
A.映射出玛雅文明的领先 B.反映了宗教和农业的需要
C.得益于发达的生产力水平 D.受到外来文化的深刻影响
12.罗马征服高卢地区后,在高卢地区开始兴建起剧场和竞技场,以吸引人们前去观赏。而竞技场则比剧院更大,同罗马本土人一样,高卢人对角斗和赛车的迷恋同样十分狂热。这表明古代罗马( )
A.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 B.贵族阶层安于享乐
C.推动了被征服地区的罗马化 D.拥有较高建筑水平
13.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通过殖民扩张获得了大量的黄金白银,但人们执着于投资卡斯蒂利亚的政府债券,而非投资商业。当政府债券给出百分之七的利率时,资金就流向它们;当利率下调到百分之五时,资金就会流到土地上。据此可知,这一现象( )
A.使西班牙成为世界中心 B.促进了西班牙资本主义发展
C.阻碍了西班牙社会转型 D.根源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4.有学者认为,在1910~1917年的墨西哥革命中,农民没有理论指导,没有建立农民的革命政权,而其运动只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一种力量自发地行动时,他们就休想达到消灭大地产,争得自由的目的。该学者意在强调革命时期的墨西哥( )
A.农民运动从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B.封建的顽固势力比较强大
C.资产阶级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15.如图所示为1990~2011年世界不同经济体人均GDP增长率变化情况。据图可知,这一时期( )
A.国际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B.发达国家的经济走向停滞
C.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 D.经济区域的合作进程加快
16.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保护埃及阿布辛贝神殿和菲莱神殿等古迹,发起努比亚行动计划。这个保护行动共耗资8000万美元,其中有4000万美元是由五十多个国家集资而来的。这反映出文化遗产的保护( )
A.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 B.得到《世界遗产公约》的法律支持
C.应核算保护所需经济成本 D.应坚持文化与自然相协调的原则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13世纪,中原汉族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叔均自我认同为“中国”,“中国”这一美称极具魅力和吸引力,不仅成为汉族及其政秘引以为豪的自称,也成为少数民族及其政权所向往的对象。正是这一魅力,才使各个民族和政权逐步凝聚到“中国”这一旗帜之下,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
——摘编自赵永春、王观《10—13世纪民族政权对峙时期的“中国”认同》
材料二 由边疆民族创造的、到清代成熟的多元宗教和双重治理体制,有效地解决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并存共生问题,并最终将农耕民族视野之外的广袤边疆,从草原、戈壁滩到高原森林,统统列入中国的版图。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1)指出材料一中认为古代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谈谈你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代双重治理体制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以“明德慎罚”为立法指导思想;春秋时期,管仲提出立法必须“令顺民心”;子产“铸刑书”是对“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变革;《韩非子》说,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荀子》说,治之经,礼与刑;汉代主张德主刑辅;唐代倡导德礼为本、刑罚为用;等等。
——摘编自祝晓光、杜海《先秦法律思想谈片》
材料二 西方法律制度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国家的典型代表为英国法和美国法,英国的法律制度通过对契约制度、陪审团与辩护制度的司法实践,阐释了英国法律制度的核心思想;美国的法律制度特色主要体现在宪政与司法独立方面,美国宪法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美国宪法中所体现出的三权分立思想,阐释了美国宪法的核心。大陆法系国家的典型代表是法国,法国的法律制度主要体现在成文法典的编纂上,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国民法典》,它所体现的注重保护个人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的思想是一切进步民法的精神和灵魂。西方法律制度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逐步形成了适合自身体制的制度体系。
——摘编自曹成旭《浅析西方法律制度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相比,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不同,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的人口问题最早可追溯到江户时代后期的人口停滞。明治时代以后,随着产业革命的推进和东亚战争的爆发,天皇鼓励生育,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大正时代(1912~1926年),人口增长率达到最高值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后,缓慢下降的人口出生率引起统治者的恐慌和担忧,如何迅速扩张人口成为施策的重心。总体说来,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人口转变已经大致完成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高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转变,此后开始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转变。
——摘编自郑亚楠《近代日本人口政策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经历了人口总量的快速增长和增长放缓阶段。1970年左右是构成中国人口变动的一个重要关节点;在这个节点之前,死亡率有着明显的下降,从20‰下降到了10‰以下,但是出生率的水平却维持在30‰~40‰的高位。这构成了我国人口转变的第一个阶段,即由于死亡率的下降所带来的人口转变。到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死亡率已经降到较低的水平,我国的人口变动表现为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它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口的基本国情,改变了中国人口的基本面貌。出生率水平很快从30‰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的20‰,甚至2000年的10‰左右。20世纪90年代时,生育水平已经下降到人口的更替水平以下,人口的总体生育率下降到低生育率的水平。
——摘编自任远《新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和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日本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新中国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促进文明的多样性是保障基本的人文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正确认识和对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就要积极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强调多样性,要求尊重这种多样性,绝不意味着世界上的各种文明都要把自己封闭起来。每种文明都要不断地与其他文明进行信息、能量、资源的流通和交换,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否财,就会自生自灭,走上衰退、消亡的道路。
——摘编自李忠杰《怎样认识和对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怎样认识和把握当今的国际战略形势”之五》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项类单项选择题。据题干“反映出”,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据题干夏商西周时期用人讲究“论亲不论贤,论族不论能”可知,夏商西周时期用人以血缘为主要依据;据题干春秋战国时期却出现了“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天下的英雄俊杰出自平民百姓之中”的局面;结合所学可知,用人由讲究“出身、血缘”到唯才是举,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潮流,B项正确;先秦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用人标准的变化,反映不出宗法观念的崩溃,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世家大族的崛起与材料“只在布衣中”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周至汉代(中国)。据材料“汉儒把这些规范归纳为六礼、七教、八政,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能从这庞大复杂的网络体系中找到依据和评价标准”,可知汉代儒生将原先只适用于贵族的礼仪秩序覆盖至整个社会成员,这适应了汉代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也反映国家治理能力得到加强,D项正确;礼乐制度已经不再是专属于贵族阶层的,这说明其并未得到重建,排除A项;礼仪制度覆盖社会各阶层并不等于儒家思想走向世俗化,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了纲常伦理体系的覆盖面,而非体系的完善化,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82年(中国)。据表可知,西晋时期,人口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等北方地区,这说明当时北方经济占据主导地位,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当时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排除A项;材料现象有利于人口迁徙,但看不出人口迁徙频繁,排除B项;材料信息可以反映出当时北方人口密度高于南方,但不能说当时人地矛盾异常尖锐,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程颢“将仁义之性的所有者从人扩展到自然万物”,这说明程颢从仁义之性的角度认识万物,完善了儒学的哲学体系,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程颢对儒学的完善,并非颠覆传统儒学,排除B项;程颢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并非主观唯心主义,排除C项;材料并未否定“性善论”,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原因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今则视为平庸无奇,而以外洋之物是尚”,可知清代江南地区的官民不再以传统的奢华为时尚,转而追求西方器物,这主要是由于此时期中西贸易发展,许多西洋货物涌入中国,这反映了中国受到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C项正确;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A项;此时期对外贸易政策并未发生变化,依然是闭关政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方器物传入中国,而不是东学西渐,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本题是多项类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选项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据题干“1895年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声名大震,朝野名士争相结纳,作为帝师的翁同稣为康有为的《上清帝书》所感,不惜折节,亲自上门拜访官仅六品的康有为”,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领导了“公车上书”,使其名声大振,朝野名士争相结纳,作为帝师的翁同稣亲自上门拜访官仅六品的康有为,凸显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维新变法运动并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并未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排除A项;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现君主立宪制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些小说的发刊词多有启发国民思想、培育国民素质之意,即这些小说杂志的创办旨在促进国人思想启蒙,C项正确;文学革命出现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新文化运动还未开始,排除A项;这些小说的发刊词没有体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排除B项;这些小说刊物不只登载故事性通俗小说,它们的创办不是为了丰富民众文化生活,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1932~1936年(中国、日本、英国)。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日商在中国的棉纱和棉布的销售量呈明显增长趋势,这表明这一时期日资企业加紧了对华侵略,C项正确;这一时期华商生产的棉纱和棉布的产量一度有所增加,但随后又出现了下降趋势,这表明中国民族企业的竞争力并未增强,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日商所产的棉纱和棉布所占比重在上升,排除B项;英国棉纱、棉布在当时中国市场占比虽然不高,但并不表明其丧失了工业经济大国的地位,英国在题干涉及的时间虽然不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但依然是世界工业经济大国,D项表述与史实也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1944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采用比喻的方式强调干群关系,这有利于发动群众参加抗战,B项正确;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在国民革命期间,排除C项;毛泽东对干群关系的比喻,不仅仅局限于边区根据地,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年至1956年(中国)。1953年,党和政府指出,要进行系统化的民主法治建设来保护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必须加强人民民主法治建设,巩固社会主义建设秩序,从这些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的举措适应了经济建设的需要,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A项正确;材料虽然有关于人民民主法制的信息,但并未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强化法律的根本地位,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玛雅人把蛇作为图腾,金字塔的设计选择了春分和秋分两个重要时间,说明金字塔功能适应了图腾崇拜和农业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没有玛雅文明与其他文明的比较,得不出玛雅文明的领先,排除A项;库库尔坎金字塔反映了宗教和农业的需要,C项表述明显与史实不符,玛雅文明生产力水平并不发达,排除C项;库库尔坎金字塔反映了宗教和农业的需要,但不能表明库库尔坎金字塔受到外来文化的深刻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可知,罗马在“高卢地区”建立“罗马式”的剧场和竞技场,而此地区的高卢人“同罗马本土人一样......”,这表明古代罗马推动了被征服地区的罗马化,C项正确;高卢地区位于今天的欧洲,所以材料不能体现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观众属于什么阶层,得不出贵族阶层安于享乐,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剧场和竞技场的建筑细节,不能说明古代罗马是否拥有较高建筑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班牙)。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国内资金更多流向政府债券或土地,而不是国内商业,这不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从而制约了西班牙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中心的变化,无法得出西班牙成为世界中心的结论,排除A项;资金流向政府债权,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生产,这不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结合所学可知墨西哥革命取得阶段胜利后上台的统治者并未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还下令解散农民武装,导致大地产无法被消灭,据材料“农民没有理论指导,没有建立农民的革命政权,而其运动只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一种力量自发地行动时”这说明农民运动仅仅从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不清楚自己的革命地位、目标前途等,A项正确;材料强调农民运动从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不能反映出封建顽固势力强大,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农民运动从属于资产阶级革命,而不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如何,也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如何,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90~2011年的世界。由材料可知,1990~2011年,新兴经济体的人均GDP发展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这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增强,C项正确;国际贫富差距在缩小而非扩大,排除A项;发达国家人均GDP虽然增速慢,但并未停滞,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出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遗产的保护需要多国参与,这强调国际合作在遗产保护中的作用,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文化遗产是否得到了《世界遗产公约》的法律支持,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文物保护的成本问题,排除C项;材料未提到文化与自然的协调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
17.(1)主要原因:“中国”这一美称极具魅力、极具吸引力。
看法:不完全赞同。中国古代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一方面是中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经济交流中形成了“中国”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另一方面,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大一统思想也强化了国家认同,而这一美称只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表现:清朝对内地汉族地区仍然沿袭明朝的行省制度进行管辖;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如西藏、蒙古地区实行因地制宜的统治措施;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班禅进行册封,并设置驻藏大臣。
影响:缓和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矛盾;指展了统治疆域;巩固了清朝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详解】(1)本题第一小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0到13世纪的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中国’这一美称极具魅力和吸引力”可知原因是“中国”这一美称极具魅力、极具吸引力。本题第二小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0到13世纪的中国。看法:不完全赞同。一方面是中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长期经济文化交流,很多少数民族都有封建化,使得逐渐形成了“中国”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各封建王朝都在政治上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且都有大一统的思想,这些都强化了国家认同,而这一美称只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本题第一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表现:根据所学清朝对内地汉族地区仍然沿袭明朝的行省制度进行管辖;而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如西藏、蒙古地区实行因地制宜的统治措施;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班禅进行册封,并设置驻藏大臣。对蒙古设盟旗制度。本题第二小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影响:双重治理体制缓和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矛盾;使得边疆地区同归中央政权管辖,扩展了统治疆域;使得边疆安定,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少数民族对中央政权的认可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8.(1)特点:源远流长;德法并用;礼法结合;以刑法为主。
(2)不同之处:西方近代法律强调法治;西方近代法律突出司法公正,西方私法(民法)体系完善。
原因:西方法治传统;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方代议制度逐步确立。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中时期,西周时已立法,可得出源远流长;根据材料中的“西周以‘明德慎罚’为立法指导思想”“汉代主张德主刑辅”可得出德法并用;根据材料中的“《荀子》说,治之经,礼与刑”可得出礼法结合;根据材料中的“子产‘铸刑书’是对‘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变革;《韩非子》说,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可得出以刑法为主。
(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中的“西方法律制度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可得出西方近代法律强调法治;根据材料中的“英国的法律制度通过对契约制度、陪审团与辩护制度的司法实践,……美国的法律制度特色主要体现在宪政与司法独立方面,美国宪法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美国宪法中所体现出的三权分立思想,……它所体现的注重保护个人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的思想是一切进步民法的精神和灵魂。”可得出西方近代法律突出司法公正,西方私法(民法)体系完善。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法治传统、经济、政治等方面分析,可得出西方法治传统;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方代议制度逐步确立。
19.(1)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局稳定;产业革命的推动;对外战争的需要;天皇的鼓励;日本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近代教育的发展。
(2)转变:由新中国初期的出生率维持高位、死亡率下降,再到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逐渐形成低死亡率、低生育率的人口发展模式。
影响:有利于缓解人口压力,推动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优生优育,提高人口质量;使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大,增加社会福利负担。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的日本。原因:根据材料“明治时代以后,随着产业革命的推进和东亚战争的爆发”“天皇鼓励生育”得出日本政局稳定;产业革命的推动;对外战争的需要;天皇的鼓励;根据所学,还可从日本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及近代教育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转变:根据材料“在这个节点之前,死亡率有着明显的下降,从20‰下降到了10‰以下,但是出生率的水平却维持在30‰~40‰的高位”“到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死亡率已经降到较低的水平”可知,由新中国初期的出生率维持高位、死亡率下降,再到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逐渐形成低死亡率、低生育率的人口发展模式。影响:根据材料“我国的人口变动表现为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它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口的基本国情,改变了中国人口的基本面貌”得出有利于缓解人口压力,推动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优生优育,提高人口质量;根据“死亡率已经降到较低的水平”“生育率的快速下降”,结合所学得出使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大,增加社会福利负担。
20.示例论题:世界古代文明具有多样性并在相互交融中发展。
阐述: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生产力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等,世界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西亚、埃及、印度,申国和希腊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波斯帝国、亚历山太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如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入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促进了这些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希腊文明对地中海地区的文明特别是罗马文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汉朝与罗马帝国也建立了经济和文化联系,从而促进了各自文明的发展。
总之,繁荣与发展的各地早期文明,已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象征,我们应该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加强文明的交流互鉴,这不仅有助于自身文明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世界。首先,阅读材料,材料涉及的是对世界文明对样性的看法,依据材料主要信息“强调多样性,要求尊重这种多样性,绝不意味着世界上的各种文明都要把自己封闭起来”可知,材料中作者主张文明应在交融中发展,题干要求结合世界古代史时期展开论述,因此不妨拟定论题:世界古代文明具有多样性并在相互交融中发展。
其次,结合史实展开论述,论述如下: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生产力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等,世界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西亚、埃及、印度,申国和希腊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波斯帝国、亚历山太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如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入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促进了这些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希腊文明对地中海地区的文明特别是罗马文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汉朝与罗马帝国也建立了经济和文化联系,从而促进了各自文明的发展。
最后,应该强调,因为各种原因,人类的早期文明呈现出多样性特点,因此我们应该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基于“以史为鉴”的认识,我们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加强文明的交流互鉴,这不仅有助于自身文明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