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2022-2023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答案:
1—5 D A A D B 6—10 C A D A C 11—15 D C B D C
16—20 A C B C A 21—25 C D B A D
答案:(1)特点:起源较早;与占星术联系密切;反映战争现实。 (答出两点即可)( 4分)
(2)内涵:儒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道家的辩证法思想;法家的“求变”思想;兵家的战略思想。(答出两点即可)( 4分)
原因:火药的发明与其在军事上的使用;汉字表意功能的凸显。( 4分)
27、【答案】(1)原因: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使东部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西部自然资源丰富;南北战争期间政府政策鼓励(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的推动)。(每点两分,答三点即可)( 6分)
(2)不同:受到军事和饥荒刺激迁移;迁徙路程较短;过程相对和平顺畅;迁徙民众乡土观念重;发展农业,未开展工业化建设。(每点两分,答三点即可)( 6分)
28、【答案】示例一:丝绸之路是一部经济贸易史。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贸易的重要商路。古代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铁器、漆器传入到亚非欧,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西方的毛皮、香料、药材、珠宝、武器等传入中国,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棉纱、棉织品、工业品大量倾销中国,中国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总之,古今丝绸之路是一部历史悠长、规模宏大的贸易历史,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示例二:丝绸之路是一部文化交流史。
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的四大发明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西方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方先进的技术、制度和思想传入中国,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总之,古今丝绸之路是一部中国与世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发展的历史,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其它如:丝绸之路是一部文技术交流史(物种交流、宗教传播史、大国崛起史等均可)。
29、【答案】(1)(1)特点:教学自由,不受地域限制,具有开放性;教学和学术研究相结合;教学方式灵活,重视争辩;多元一体(或教育、学术、藏书一体);以儒家经典为主,德育与治学相结合;资金来源受限制(或学生不要交学费)。
(一点2分,答出三点)( 6分)
(2)中世纪的大学不同于中国古代书院的特点:教授内容广泛;拥有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性和司法权;教师学生参与管理;宗教思想占主导地位;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一点2分,答出两点)( 4分)
中世纪的大学不同于中国古代书院的原因:中世纪城市自治的发展;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宗教实力强大。(一点2分,答出两点)( 4分)运城市盐湖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
历史试题
2023年5月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言仁必及人”成为一种新的时代思潮,“仁”与“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
A.中国人文精神开始发展 B.研究“人”成为独立学科
C.各流派把“仁”作为研究的重点 D.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得以提高
2.在春秋时代,尚存在着“尊王攘夷”的呼声。但是到了战国时代,“夷夏”高下之分,已经不足辨。孟子就直截了当地指出:“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这说明,战国时代( )
A.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增强 B.礼乐成为夷夏交往准则
C.百家思想呈现争鸣态势 D.汉化与胡化同时并存
3.敦煌壁画较多取材于佛教故事。以下壁画形成于北朝时期,描绘了佛教中目连救母的故事。故事叙述的是佛陀弟子目连拯救其母出地狱的事,其意在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据此可知( )
A.佛教与本土文化逐渐融合 B.“三教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
C.儒学借佛教强化社会影响 D.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4.在古巴比伦的浮雕中,受到古巴比伦人崇拜的太阳神沙马什端坐在宝座上,国王汉谟拉比恭敬地站在他面前,庄严肃穆地接受沙马什授予他的象征权力的魔标和魔环。这表明,在古巴比伦
A.王权与原始宗教紧密结合 B.君权神授已成为社会共识
C.神权左右了居民生产生活 D.王权借助神权来巩固统治
5.一座公元前2900年前后的古埃及墓葬里,记载了墓主梅腾曾被“陛下”任命为:食品仓库的首席书吏和财产监督,克索伊斯州初级法官,王家亚麻的监督,田地首长,南部柏尔克达州首长,德普州州尹,宫廷首长等职务。这反映出当时古埃及( )
A.已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B.形成原始状态的官僚系统
C.存在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D.法老集政权与神权于一身
6.穆罕默德创立了政教合一政权,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征战四方,学者、教师和法学家们紧随其后传播“真主的声音”,同时又吸收希腊、波斯、印度等各地文化,“征服者在这里又被古老的文化征服了”。这说明( )
A.武力扩张是文明交往主要方式 B.阿拉伯文明优于其他古老文明
C.文明互鉴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D.阿拉伯帝国贡献在于传播文明
7.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色诺芬和修昔底德的史学著作中都有大量演说词。据统计,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甚至出现了141篇演说词,约占全书的1/4。这一现象说明,古希腊的历史著作(  )
A.是当时政治生活的生动反映 B.注重阐发撰述者的主观感受
C.受当时演说学的影响较大 D.是作者对自身经历的真实记录
8.下图为牛津大学校徽,校徽主体部分由三顶王冠和一本展开的书组成。书上用拉丁文写着《圣经》的一句话“主照亮我”。据此可以推断(  )
A.国王兼任中古时期大学校长 B.中古时期大学脱离教会控制
C.世俗文化的发展受到阻碍 D.基督教影响中古时期文化教育
9.古印度的《摩奴法典》规定:“婆罗门穷困时,可完全问心无愧地将其奴隶首陀罗的财产据为己有,而国王不应加以处罚,因为奴隶没有任何属于自己所有的东西,他不占有主人不能夺取的任何所有物。”这表明( )
A.种姓制度受到法律保护 B.财产多寡是划分种姓的依据
C.法律注重维护私有财产 D.婆罗门掌握古印度经济大权
10.高丽成宗时,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
A.主张全盘吸收中华文化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11.被称为“空中城市”的马丘比丘位于秘鲁南部安第斯山脉的尾部,海拔2430米处,是南美最大的印加帝国遗址。通过考古研究可以发现,马丘比丘城被很好地划分为农业区、手工业区、皇家区、宗教区等。这反映出( )
A.马丘比丘是安第斯地区经济中心 B.印加文化继承了玛雅文化精华
C.印加帝国城市化发展水平非常高 D.印第安人独特的城市规划思想
12.从公元前8世纪初开始的200多年间,由于人口增多,希腊众多城邦组织本邦部分居民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另立家园,建立起140多座新的城邦,奠定了古代希腊的广阔疆域。对希腊殖民解读准确的是(  )
A.源于农耕文明的优势与扩张潜能 B.与近代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目的一致
C.是古代文明扩展主要途径之一 D.是亚历山大帝国推广希腊文化的延续
13.据统计,在16~20世纪间,6000多万欧洲移民在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建立了殖民地。1820~1980年间,3700万欧洲移民后裔在美国建立了家园。16~19世纪间,奴隶贸易将1200万非洲人运到了美洲。材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A.人口在各大洲间进行大规模流动 B.国际移民改变了人口迁入地的人种组成
C.世界人口流动导致了新的国家的产生 D.人口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4.下图为2001年OECD国家高技能移民的主要来源国分布图。这可以说明()
A.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发达 B.高技能人才的自由流动
C.“南北”国家科技合作增多 D.发达国家攫取科技资源
15.1933年后,来自德国有犹太血统的知识难民在美国面临“失语性”问题:“德语母语作为他们过去表达信息、理解、思想、情感以及与人沟通的手段已经丧失了功能。”作家乌尔茨迪尔为了生存,甚至在美国成了一名皮革艺术手工匠,利用学到的英语技能和特殊手艺,广泛接触美国各阶层。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德语深深的感情。这主要反映( )
A.难民在美国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 B.美国民族和文化多样性特征影响难民
C.人口迁徙下的文化交融与认同问题 D.法西斯主义实行文化独裁统治
16.下表是与棉花种植或棉布相关的历史记载,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记载 材料出处
“木棉亦西域所产。近岁以来……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 (元)《农桑辑要)
“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得御寒之益。” 《农书》
“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天工开物》
“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 《农政全书》
A.棉花经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B.元朝棉花种植成本高于养蚕缫丝
C.元朝棉纺织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D.清朝南北之间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17.19世纪30至60年代是广州“外销画”的鼎盛时期。“外销画”是近代由中国画师采用西洋绘画技法批量绘制、专供输出国外市场的美术作品。画师大多受过传统中国画训练,简单掌握西洋画技法,在创作时会很自然地会加入中国画技法。由此可知,“外销画”( )
A.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 B.反映了中华文化影响西方艺术发展
C.是当时中西方商业贸易的产物 D.丰富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精神
18.“希腊化时代”是近代史学创造的一个概念,指从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到罗马征服东地中海地区之间希腊世界的历史(有时也从亚历山大东侵算起),这是一个希腊文化不断向东方传播即东方在希腊人统治下不断希腊化的过程。今天看来,这个理解不免简单化,是因为( )
A.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但不是东方文明源头
B.希腊文化向东传播过程也是希腊文化东方化过程
C.野蛮的征服者总要被所征服地区先进文明所征服
D.东方希腊化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东方罗马化的过程
19.英国某将军曾这样评价拿破仑战争:“不是想在许多野心强国之中争得杰出的地位,也不是为了争夺领土或获得暂时的政治优势,而是一场决定贵族制度还是民主制度占支配地位、平等还是特权作为欧洲文明的原则的殊死斗争。”其评价旨在说明(  )
A.拿破仑战争具有和欧洲强国争夺政治优势的目的
B.拿破仑战争使欧洲建立了民主和平等的政治文明
C.拿破仑战争是资产阶级打击欧洲封建势力的战争
D.拿破仑战争使得其在与各国殊死斗争中走向覆灭
北美英属殖民地 北美法属殖民地
立法机构 有民选的立法议会 不存在难以驾驭的民选机构
行政运 行规则 委任的总督只能请求和怂恿民选的立法议会采取某种行动步骤 所有官员均由巴黎任命,命令会被部下严格执行
20.在18世纪中期之前,北美各殖民地存在下表所示状况。据表可知( )
A.殖民地延续了本国政治传统 B.殖民方式不同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C.分权制衡的理念得到了贯彻 D.资本原始积累促进当地民主进程
21.民族自决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平进程中的重要概念,但是新独立的波兰三分之一人口不说波兰语,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只占新共和国的67%,其余的人由德意志人、俄罗斯人和匈牙利人组成。这一现象可以从侧面印证()
A.民族自决完全是一个幌子 B.东欧国家的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C.战胜国利益制约着领土划分 D.殖民统治的现象没有改变
22.2000年以来新加坡政府大幅放开移民限制,吸引海外人才移民当地。下列呈现的新加坡移民辅导活动( )
·开展参访社区俱乐部与新加坡国会等地方的学习之旅。 ·通过挨家挨户的家访,邀请新移民参与社区活动。 ·组织以多元种族和宗教为主题的“新加坡和谐之旅”。 ·在各选区定期举办典礼,为取得身份的新移民颁发公民证书
A.重在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B.助推国家工业化实现
C.旨在提高社区自治水平 D.增进移民的国家认同
23.1954年,党和政府规定,电影放映网建设重点对象是工矿、农村和小城市。在积极兴建、改建城市电影院的同时,也抓紧组建大量的流动电影放映队,以低廉的票价甚至免费让工农士兵欣赏电影,使过去的小资文化、市民享受升级成为事实上的大众文化和人民体验。由此可知,这一规定的实施()
A.旨在助推国民经济完成恢复 B.推动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构
C.基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得益于“双百”方针的提出
24.1874年,在普法战争结束后,俄罗斯的亚历山大二世在布鲁塞尔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批准了《关于战争法律及惯例的国际宣言》,宣称;“文化属于人类的共同遗产,艺术财富一旦被毁就无法弥补,他们的文化价值对所有人都是有价值的,并不只属于他们所属的国家。”这一宣言( )
A.符合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化的要求 B.提高了民众对文物保护的自觉性
C.避免了文化遗产遭受战争的破坏 D.确立了世界文物保护的基本规则
25.《清明上河图》历来被解释为北宋年间汴京百姓清明时节郊外踏青及城内经济生活的情况。清明即指农历清明时节。但仔细观察,却发现图中有小孩在河中游泳嬉戏。按河南清明时节的气温判断,即使气候反常,气温回升较快,也绝不会达到20℃以上,而没有20℃以上的气温是绝不适宜儿童游泳的。因此“清明”二字不能从时间上解释,只能从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角度去考察。这说明( )
A.研究历史须采用多重史料互证之法
B.绘画作为艺术作品,史料价值较低
C.实物史料能准确地反映历史生活的原貌
D.艺术作品作为史料使用时需要进行甄别
二、材料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象棋起源于战国时期,那时战乱频繁……占星术数家非常活跃,郑有子产,鲁有梓镇,楚有甘德,魏有石申等,他们在占盘上用卜推算日月五星运动和占验人间吉凶祸福,久而久之,逐使占盘和卜具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游戏。由于象“日月星辰之目”,所以人们将其命名为象棋。
——摘编自宋会群《论象棋之——象棋的起源演变与术数文化的关系》
材料二 象棋棋盘共有六十四格,中间是楚河、汉界,双方各执十六棋子,在棋盘上斗勇斗智,施计用谋。在象棋规则中,大子活动空间大,能纵横往来,小子也是胜负天平上的重要一码,有棋谚道:“卒能制马,士能制车,象能护子……开局炮(砲)胜马,残局马胜炮(砲)。”车、马为左右军,将帅坐镇中军,当上下同生共死;士相环绕,士不离九宫,象不过河界,专心护主。棋至残局,虽大子尽失,然士相全可和一车,小卒终局对面笑,不至于战至一兵一卒之惨烈。
——摘编自李世宏《从中国象棋看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象棋起源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象棋中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并分析象棋棋子中“炮”字出现的原因。(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从18世纪中叶开始到1890年边疆扩张结束,美国的“西进运动”持续了近一个半世纪。……最初的移民中,既有南部的奴隶主,也有北部的土地投机商,但人数最多的还是猎人、矿工、牧民和农民。……随着社会的发展,东部人口越来越密集,土地基本被占用,机会自然也就减少。从密西西比河到太平洋沿岸,自然资源得天独厚,随着西进推进,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大批农场被建立起来,公路、铁路的建设高潮也逐渐兴起。西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人们要忍受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卫生条件,还得时常防备印第安人的袭击。……几乎每一次向西挺进的人流都踩着印第安人的白骨和血迹行进。
——整理自钱满素、张瑞华《美国通史》等
材料二 “走西口”是明清以来山西、陕西人民不断迁徙到西口地区(今内蒙古西部地区)谋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明清时期,走西口的主体主要是军队兵变士兵、蒙古人掳掠的俘虏、追求土地的农人等,逃避饥荒的流民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西口土肥水美,早期走西口的汉民也只向蒙旗交租,不向国家纳赋。走西口者大多春至秋回,当“雁行人”来回奔波于家乡和西口外的时候,他们的家乡只能是其祖籍地,这种观念并没有很快就随着逐渐出现的人口定居而发生改变。随着人口迁移规模日益扩大,西口也得到发展,至清末,“二百余年,耕凿相安,乡井是故,讼狱至县,差徭应县,虽曰蒙疆,俨同内地”。
——整理自刘忠和《“走西口”历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美国“西进运动”中人口迁移的原因。(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美国“西进运动”相比,明清“走西口”人口迁移的主要不同。(6分)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英国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彼得·弗兰科潘所著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他认为,两千多年来,丝绸之路(及沿线区域)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信仰、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与灾难。下表为该书的部分目录:
第一章:丝绸之路的诞生 第十一章:黄金之路
第二章:信仰之路 第十二章:白银之路
第三章:基督之路 第十三章:西欧之路
第四章:变革之路 第十四章:帝国之路
第五章:和睦之路 第十五章:危机之路
第六章:皮毛之路 第十六章:战争之路
第七章:奴隶之路 第十七章:黑金之路
第八章:天堂之路 第十八章:妥协之路
第九章:铁蹄之路 第十九章:小麦之路
第十章:重生之路 第二十章:纳粹之路
从材料中至少提取两个相互关联的信息,运用古代史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以“丝绸之路是一部 史”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完整,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我国古代书院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是集教育、学术和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书院的教学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包括四书五经和理学大师的著作、讲义、注疏,注重道德教育。教学以学生的自我钻研为主,强调怀疑精神和问题意识,教师主要进行引导点拨、提示启发。另一种交流的主要方式是学术讲会,学院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临书院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学术争辩。书院主持人既负责书院管理,又要担负主要教学工作。书院经费主要来自院田,院田或由私人捐赠,或由官方拨充,书院不向学员收费,还要供应伙食、提供住宿,这极大地制约了书院的发展。
——摘编自李华《中国古代书院与西方中世纪大学之异同》
材料二 到15世纪末,欧洲已有40多所大学,基本都设有四个学科:文艺、医学、法律和神学,其中文艺科目深受古希腊影响,内涵丰富。大学具有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性和司法权,能够控制自身的组织和成员;在经济上并不依赖于城市政府,反而对所在的城市经济繁荣大有好处;在大学内部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和各种事务进行管理。虽然宗教思想在中世纪教育中依然占主导地位,但是大学却为新时代文化的出现和知识的飞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王挺之《欧洲中世纪的教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书院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西欧大学不同于中国古代书院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8分)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