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瓯市芝华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芝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完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使用日期:2023.10.19-2023.10.20)
一、选择题(16题,每题3分,共48分)
1.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到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B.铁犁牛耕的广泛应用
C.人类掌握了某些动物的生长规律 D.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
2.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儒家强调了( )
A.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 B.提倡节俭的生活态度
C.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D.相生相胜的科学认识
3.良渚文化因1936年首次在浙江良渚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为良渚文化。良渚遗址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2019年中国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下关于良渚文化表述正确的是( )
A.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B.社会贫富分化尚未出现
C.以“蛋壳陶”为代表器物 D.出现较大的祭坛和神庙
4.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荀子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尚书》有云“重民五教,惟食、丧、祭”。《左传》“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这些言论共同体现了( )
A.崇德尚贤 B.勤俭节约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5.西汉初年,汉文帝确立了“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南,冠带之室,朕亦制之。使万民耕织射猎衣食,父子无离,臣主相安,具无暴逆”的汉匈政策。这一政策( )
A.化解了汉匈之间的矛盾 B.突出了长城的防御地位
C.有利于汉初的民族交融 D.推动了农耕文明的扩展
6.从汉武帝元封五年时开始,朝廷规定刺史不再只是每年秋分巡察地方,而是在地方设立固定的办公机构,并有意与所在郡的郡治保持距离。刺史的级别仅相当于低级县令,但朝廷会及时提拔成绩卓著者。上述做法着眼于( )
A.扩大刺史监察范围 B.提高官员文化素养
C.削减诸侯王国封地 D.优化国家监察机制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下图中序号与政权对应错误的是( )
A.①——西晋 B.②——东晋 C.③——北朝 D.④——北魏
8.在汉武帝的支持下,桑弘羊派出大农部丞分赴各地,并指派各地“均输官”分管,“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同时在京师设平准官,接受各地聚积运来的货物,“贱买贵卖”。这一政策的施行( )
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阻碍了商品正常流通
C.提高了地方官员工作效率 D.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
9.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己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207年作的《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两者共同的志向是( )
A.构建和谐社会 B.实现国家统一 C.坚持以民为本 D.追求天下大同
10.“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 )
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 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
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 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1.下表为唐宪宗元和年间(806年—820年)财政收入估算。此表最适合用于研究唐朝( )
项目 岁入(万贯) 备注
户税 1045 原2445贯石,按钱1045万贯,粮1400万石估算
地税 700
盐课 698 《册府元龟》卷493
酒课 104 《新唐书·食货志》
茶课 66 《新唐书·食货志》
矿课 13 《中国财政通史之隋唐卷》
其它 187 商税、屯田、放贷等
合计 2813 原文为3500万(贯石)
A.两税法实施后的赋税种类权重 B.土地兼并导致国家财政的减少
C.租庸调制度下的财政收入来源 D.藩镇割据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12.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是南下移民的交汇地,那里的人来自中原各地,言语腔调各有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留驻下来的移民和本地人交融,并产生了大家都能接受和听得懂的地方语言。这反映出当时( )
A.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B.人口迁移促进文化交融
C.民族矛盾逐渐得以缓和 D.社会动荡引发民族迁移
13.“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下列描述的选官制度,按其出现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军功取士”“计首授爵” 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③“郡国孝廉,古之贡士” 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①③④②
14.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突出。其中我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 )
A.《黄帝内经》 B.《神农本草经》 C.《伤寒杂病论》 D.《本草纲目》
15.孝文帝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据此可知,孝文帝的改革( )
A.冲击了儒家的主流地位 B.激化了民族矛盾
C.体现了对汉民族的认同 D.加强了中央集权
16.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是人性觉醒的时代,是没有思想权威的时代”,是“吸收与融合外来文化的时代”,是“中国历史第二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其意在说明,这一时期( )
A.呈现出多元性文化特征 B.历史发展进程动荡多变
C.凸显了大一统恢弘局面 D.各民族之间的交流频繁
二、综合题(共3小题,17题16分、18题18分、19题18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周人小国寡民,僻居西部,面对东部的广大众民,不得不设计一套统治机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这一封建制度包括两个要素:一是分封子弟与亲戚,在紧要的地点戍守,彼此援助,构成一个庞大的控制网络;二是笼络不同文化的族群,寻求合作。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文缛节,以朝贡、觐见、通婚、封赏等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周人分封的子弟,通常率领姬姓的军人若干,加上一些殷人遗民,一同住在封国城市之内,谓之为“国人”,封地所在的一些主著族群,住在城外或自己的城市内,其首领与上层人士则与封君及国人互通婚姻。
——摘编自许体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型与开展)
材料二
简单地说,秦汉郡县制是一种地方行政二级制,那是最重要的一级行政区郡之长官管理一郡之军事、经济、文化和司法,其俸禄与中央九卿相当,为二千石,其地位也与九卿相等。县是低于郡的行政区,县之长官称为长或令,主要负责县内的赋税征收,兵源募集,政令及法令的推行,故县之长官也被称为“亲民之官”。郡的长官郡守(太守)、县的长官县令(长)都由国君直接任免,职位不能世袭,他们代表中央对地方行使统治权,遵循国家的法令,来承国君的意旨行事。秦汉郡县制自创立以来尤其是奉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广,对来汉乃至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王泽伟、范楚平《秦汉郡县制对我国政治制度文明建设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的历史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郡县制与西周分封制的不同。(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到秦汉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4分)
18.(18分)隋唐时期王朝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在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的三省六部示意图
材料二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摘编自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三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摘编自《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实施的积极作用。(8分)
19.(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01年版的《中华历史通览》丛书把中国古代史分为12个阶段,分别编写了12本书,每本书以历史阶段与阶段特征命名,分别是:
阶段 上古秦代卷 汉代卷 魏晋卷 南北朝卷 隋代卷 唐代卷
书名 《文明曙光》 《华夏方兴》 《治乱嬗替》 《南北分治》 《大河滚滚》 《流金岁月》
阶段 五代十国卷 宋代卷 辽夏金卷 元代卷 明代卷 清代卷
书名 《乱世风云》 《两京梦华》 《塞北三朝》 《大漠烟尘》 《枯荣之间》 《冷月清风》
(1)《中华历史通览》丛书的作者以《大河滚滚》作为隋代卷的书名,你认为是否合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6分)
(2)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辽宋夏金元”“明清”中任选一个历史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阶段特征。(12分。要求:确定阶段,概述特征,形成结论。)芝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6题,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D C C D C A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A B C A
二、综合题(共3小题,17题16分、18题18分、19题18分,共52分)
17.【答案】(14分)
(1)历史作用:①强化了诸侯国与周王室的隶属关系;②扩充了西周的疆域;②促进了西周文化的发展与传播;③促进了不同族群的交融。(6分,答出三点即可)
(2)不同:①西周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秦汉郡县制则按地域来划分。②分封制下的官员世袭,秦汉郡县官员由皇帝任命。③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具有较强的独立权,郡县制下的郡和县绝对服从中央。(4分)
(3)趋势:①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②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答案】(18分)
(1)特点: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2分)
影响:①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逐渐完备,有利于加强皇权;②提高了行政效率;③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④对此后历朝历代产生深远影响。(2分,任答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2)作用:①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②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③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④笼络了天下读书人;⑤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一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3)内容: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③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作用:①简化税收名目,保证了财政收入;②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4分,一点2分)
19.【答案】
(1)合理。(2分)
理由:历史时代阶段特征的表述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应该简明扼要,大运河是隋朝具有代表性的建设,不仅对南北经济交流、巩固隋朝统一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后世也产生重要影响;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其特殊性,作为书标题,可以使用关键词来表达历史时代特征,隋朝大运河是隋朝重要的建设项目,一方面凸显隋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隋朝大兴土木、劳命伤财的暴政,大运河见证了隋朝的兴衰;(任答1点得4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不合理。(2分)
理由:历史阶段特征是不同阶段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领域呈现的带有普遍性的基本特点,隋朝是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应该从多维度归纳概括其阶段;历史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单个词语不足以描述完整的历史时代特征,大运河只是隋朝建设之一,不能反映隋朝整个经济,更不能折射隋朝政治、文化、思想、外交等全貌;(任答一点得4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参考示例】秦汉时期:1分
政治: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重农抑商,农耕经济发展;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国家对经济主导作用突出;
思想:从焚书坑儒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
民族与对外关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和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东亚文化圈”向外扩展,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9分)
总之,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初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发展,为后世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
(时期1分;阶段特征9分,至少从三个维度概述历史阶段特征,每个维度3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结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