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南阳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南阳中学2023—2024学年秋季学期第1次月考高一级
历史科试卷 答案版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1年9月28日,“山高水阔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在四川博物院举办,展现了商周时期长江流域巴蜀、荆楚、吴越既独具气质、风格各异,又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文明气象。这体现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显著特点是( )
A.领先世界 B.南重北轻 C.农牧同源 D.多元一体
【来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商周时期。根据材料“展现了商周时期长江流域巴蜀、荆楚、吴越既独具气质、风格各异,又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文明气象”及所学可知,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格局特色,长江流域的青铜文化遗址之间,既有各自特点,又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兼收并蓄,最终融汇为一体,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对比,无法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南重北轻”表述不准确,材料也并未对比北方与南方地区的发展差异,排除B项;中华文明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之上,并不是农牧同源,排除C项。故选D项。
2.经考古发现,良渚文化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墓葬、祭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礼器等。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可以用来
A.说明地域性国家形态的出现 B.反映中原文化的核心地位
C.实证中国即将迈入文明社会 D.表明礼乐社会的初步形成
【来源】2022年北京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答案】C
【详解】根据良渚文化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墓葬、祭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礼器可以推测良渚城市规模较大,已出现阶级分化。如此大型的工程建设背后说明了强制性权力的存在,这些考古发现证明良渚文化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即将迈入文明社会的门槛。故C正确;早期国家形态是地缘与血缘相结合的国家形态,还远未发展到以纯粹以地域组织为基础的国家形态,排除A;良渚古城考古遗址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长江流域,排除 B;西周才出现礼乐制度,排除 D。故选C。
3.下图是根据《逸周书·明堂解》绘制的西周进行祭祀活动时明堂内的位置安排图。这反映了( )
A.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B.皇权至上的集权体制
C.王权独尊的内外服制 D.等级森严的礼乐秩序
【来源】山东省滨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祭祀活动时明堂内的位置安排图”可知,西周祭祀活动时,天子在明堂最中央的位置,其次是三公,内台是诸侯、诸伯,往外便是诸子、诸男、最外围是戎狄蛮夷之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在进行祭祀活动时,各等级要严格按照规定,在自己所在的位置,这反映出等级森严的礼乐秩序,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等级森严的礼乐秩序,与家国一体无关,排除A项;皇权至上的集权体制出现在秦朝之后,排除B项;内外服制是商朝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4.西周晚期琱生簋上的铭文记载了琱生与公两家之间的田界纠纷,下面是为此案件的调解程序。这可以用来解释当时
(一)琱生方上诉,由司法官召伯虎出面调解 (二)琱生方接受调解,并送礼物给司法官表示感谢 (三)纠纷双方达成协议,重新划定田界,由有司确认,并写好文书封存官府 (四)琱生作为胜诉方将事件经过铸刻在青铜器上
A.土地出现私有化趋势 B.王室的权威开始下降
C.土地可以随意买卖 D.贵族间的矛盾频发
【来源】解密19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 分层训练(统编版通用)
【答案】A
【详解】根据“西周晚期”“重新划定田界,由有司确认,并写好文书封存官府”可知,材料是有关土地纠纷的一则案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具有国家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土地不能随意转让、买卖,但西周中期以后,很多贵族开垦私田,土地出现私有化趋势,“田里不鬻”的格局被打破,随之产生了许多土地纠纷,A项正确;凭此案例无法得出王室权威下降的结论,排除B项;经官方调解,纠纷双方达成协议,协议以文书形式封存官府,这说明土地转让是有制度约束的,不是随意买卖,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这一个贵族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5.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由此可见,当时( )
A.礼乐制度彻底消亡 B.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加强
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中央集权体制受到挑战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诸侯列国“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做大,诸侯列国战乱纷争不断,分封制度遭到破坏,故选C项;材料现象说明礼乐制度遭到破坏,但是不能说彻底消亡,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推动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交融,少数民族认同观念加强,但与材料中列国纷争造成礼崩乐坏无关,排除B项;秦朝中央集权制形成,晚于材料中的时间,排除D项。
6.“家”字在春秋以前主要有两个意思,分别是“氏族宗庙”和“宗族”。而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家”字逐渐衍生出“个体家庭”的意思。导致“家”的含义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逐步瓦解 B.铁犁牛耕的使用
C.宗法制趋向完善 D.各国变法的推动
【来源】四川省南充市南充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家字逐渐衍生出个体家庭的意思”,可知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出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因此“家”的含义出现变化,B项正确;由材料“氏族宗庙和宗族”可知都是和血缘有关系的宗法制,材料并未提及分封制,排除A项;春秋战国,宗法制遭到破坏,排除C项;各国变法是促成这一现象的客观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7.战国时期的货币呈现出不同于春秋的特点,从货币材质上看,天然货币和实物货币的使用比例变小,金属铸币则占据了主要地位,而且也表现出更小、更轻、更简的形态发展趋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长途贩运贸易频繁
C.赋税制度的优化 D.国家分裂势力加剧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春秋到战国,金属货币凭借其轻巧方便的优势,逐渐取代了天然货币和实物货币,这是由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活动的增加的原因,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途贩运贸易频繁是明清时期才出现的经济现象,排除B项;货币材质的变化,不能体现赋税制度是否优化,排除C两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以来,统一趋势不断加强,排除D项。
8.某历史兴趣小组这样形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有的“吾是以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惩罚可以治国也”;有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的“用财节,自养俭”;有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些思想分别代表的流派是( )
A.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B.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C.墨家、道家、法家、儒家 D.法家、道家、墨家、儒家
【来源】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
【答案】D
【详解】材料“吾是以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惩罚可以治国也”大意是要用严刑酷法而不能仁义爱惠治国,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家老子朴素的唯物论;“用财节,自养俭”体现墨家墨子主张节俭;“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大意是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该主张重点在于仁,礼,即儒家孔子的思想,D项正确;“吾是以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惩罚可以治国也”是法家思想,不是道家思想,排除A项;“吾是以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惩罚可以治国也”是法家思想,不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吾是以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惩罚可以治国也”是法家思想,不是墨家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9.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动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秦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去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直接原因在于秦朝与西周相比( )
A.生产工具的进步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C.社会观念的变化 D.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确立
【答案】B
【解析】秦朝之所以能够驱使大量的人口进行公共工程的建设,主要是由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选项B正确;生产工具的进步没有必然关系,故A项排除;社会观念的差异,当时集中力量办大事,没有密切关系,故C项排除;与秦朝的小农经济相比,奴隶社会是井田制,应该更有利于集中劳动力从事大型工程,所以说经济形态的差异不是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故排除D项。
10.公元前221年,嬴政发布诏书道:“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嬴政意图说明,秦的统一( )
A.得益于自身励精图治 B.具有正当的政治道义
C.满足了人民安定愿望 D.经历了长期艰难战争
1.B 解析(2023湖北仙桃高一期中) 材料“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体现的是嬴政统一六国对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重要性,B项正确。
11.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并且用刻石方式宣扬自己的显赫业绩。然而在他一次出巡途中,就发生了行刺事件。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这说明秦朝( )
A.政治业绩显著 B.下层民众铤而走险
C.统治危机严重 D.郡县制度引发不满
【答案】C
【解析】秦朝统一之后,秦始皇出巡过程中出现了行刺事件以及“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说明秦朝的统治不得民心,统治危机严重,故选C项;政治业绩显著与“始皇帝死而地分”不符,排除A项;仅凭材料信息不能推断出是下层民众所为,排除B项;秦始皇的暴政不得民心,与“郡县制”无关,排除D项。
12.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御史监郡制度被废除。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重新划分监察州部,将州部由九个增至十三个。同时,刺史不再只是秋分时到州部,而是在州部设立固定的办公机构。起初,刺史受丞相司直(丞相属下)的节制,后改为御史中丞“督部刺史”。汉代这些举措( )
A.促进了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B.削弱了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
C.巩固了封建大一统政治局面 D.体现了中枢决策权力的制衡
【来源】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御史监郡制度被废除。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重新划分监察州部,将州部由九个增至十三个。同时,刺史不再只是秋分时到州部,而是在州部设立固定的办公机构。”及所学可知,汉武帝撤销监御史,利用刺史加强对地方王侯、官员、豪强的管控,强化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局面,C项正确;秦朝时就已确立中央集权体制,排除A项;强化地方监察并未削夺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排除B项;汉代中枢决策遵从君主专制原则,皇帝掌握决断权,不存在权力制衡,排除D项。故选C项。
13.西汉后期丞相的出身如下表,据此可知,当时( )
丞相(人数) 外戚宗室 掾史文吏 经学之士
昭帝朝 3 ★★★
宣帝朝 5 ★★★★ ★
元帝朝 2 ★★
成帝朝 5 ★ ★ ★★★
哀帝朝 5 ★ ★★★★
A.察举选官制度的完善 B.儒学影响力逐渐增强
C.世家大族的逐渐兴起 D.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
【来源】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由材料信息汉宣帝时期5位丞相中有4人出身掾史文吏,经学之士有1人,到了汉成帝时期,经学之士出身的丞相有3位,哀帝时期,5位丞相中有4位都出身于经学之士,经学之士担任丞相的人数不断增加,说明西汉后期儒学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因此B项正确;材料强调丞相的出身,察举制是国家选拔人的制度,与丞相出身没有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外戚宗室出身的丞相只有1位,说明世家大族的兴起不是决定丞相出身的决定因素,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无法推知皇权专制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4.据《盐铁论·错币》记载:“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吴王擅障海泽……山东奸猾,咸聚吴国”,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一支力量。汉武帝针对以上问题,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①设置中朝 ②改革币制 ③颁布推恩令 ④盐铁官营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设置中朝属于汉武帝时期采取的加强皇权的举措,而不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故①错误;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针对“民得铸钱”采取的措施是改革币制,故②正确;针对“民得”“冶铁、煮盐”,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盐铁官营,故③正确;针对“吴王擅障海泽……山东奸猾,咸聚吴国”这样的王国问题,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从而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15.下图为汉代丝绸之路线路图。据此可知汉代( )
A.中欧建立直接贸易关系 B.东西方贸易商品种类繁多
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畅通 D.北方匈奴威胁已彻底解除
【答案】C
【解析】据图片汉代丝绸之路的线路图可知,汉代丝绸之路加强了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C项;汉朝中欧没有建立直接贸易关系,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通过汉代丝绸之路的线路图看不出东西方贸易商品种类繁多,排除B项;东汉北方匈奴威胁基本解除,汉朝“彻底解除”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6.如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图,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皇帝权力的渐趋衰微 B.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
C.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 D.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
【答案】D
【解析】据图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太后掌握朝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因此掌权,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其根源在于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皇位世袭制,故选D项;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排除A项;此项是表象,而非实质,排除B项;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而宗族指同宗同族的人,排除C项。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有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即通过分封,使诸侯在地理形势上从四面八方拱卫周室,并且通过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使周人亲戚成为辅弼王室的基本政治力量。这一政体的实行,促进了各诸侯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
——摘编自黄中业《西周分封制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
材料二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摘编自《峄山秦始皇纪功石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封制的作用。(6分)
(2)两则材料对“西周分封制”有何不同认识?对此谈谈你的看法。(6分)
【来源】山西省长治市、忻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7.【答案】(1)作用: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稳定了政治秩序;促进了社会发展;加速了民族交融。三点6分
(2)材料一肯定分封制,材料二认为分封制是造成国家内乱的原因,否定分封制。2分
看法:分封制在西周初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主要起积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诸侯国势力不断壮大,逐渐出现诸侯割据的局面,不利于维护中央的统治,最终被郡县制所取代。评价一种制度应结合时代背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正反两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4分
【解析】(1)
作用:依据材料“使周人亲戚成为辅弼王室的基本政治力量”可以得出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稳定了政治秩序;依据“促进了各诸侯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可以得出促进了社会发展;加速了民族交融。
(2)
不同:依据材料“使周人亲戚成为辅弼王室的基本政治力量。这一政体的实行,促进了各诸侯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可知,材料一肯定了分封制的作用;依据材料“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可知,材料二认为分封制是造成国家内乱的原因,否定分封制。看法:综合材料一、二,结合分封制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即分封制在西周初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主要起积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诸侯国势力不断壮大,逐渐出现诸侯割据的局面,不利于维护中央的统治,最终被郡县制所取代。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屈原,楚国人,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屈原为实现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导致和楚怀王逐渐疏远。屈原痛心楚怀王不能分辨是非,忧愁深思创作了《离骚》……后来秦国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怀王亦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国。之后楚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屈原再次被流放。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屈原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
——摘编自司马迁《屈原列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屈原辅佐楚怀王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屈原能够名垂青史的原因。(6)
【来源】江西省九江市2023届高三2月模拟历史试题
18.【答案】(1)背景: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新的阶级关系产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争霸战争的需要;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任答三点即可)
(2)原因:屈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持真理、不畏艰辛、勇于创新与探索的精神;创作了《离骚》等楚辞名篇,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屈原从政期间尽心辅佐楚王,使楚国国力有所恢复,受到人民爱戴。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屈原为实现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新的阶级关系产生,在经济方面,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生产力水平提高,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争霸战争的需要,在思想上,私学的兴起,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2)原因:根据材料“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可知,屈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持真理、不畏艰辛、勇于创新与探索的精神;根据材料“屈原痛心楚怀王不能分辨是非,忧愁深思创作了《离骚》”可知,创作了《离骚》等楚辞名篇,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根据材料“屈原为实现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可知,屈原从政期间尽心辅佐楚王,使楚国国力有所恢复,受到人民爱戴。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公元前221年,秦军攻灭关东六国中仅存的齐国,标志着中国古代第一个统一君主专制帝国正式形成。秦本来是东周的诸侯国,已有500余年历史。它的历代国君顺应战国时期历史发展趋势,经过长期努力经营,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一个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幅员辽阔的国家。其疆域东起大海、西至陇西、北抵阴山、南到岭南,有效统治范围大大超过周代。为巩固统一成果,防止分裂割据局面再度出现,秦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这些措施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初步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并使之趋于稳固,使统一成为以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完成统一大业的伟大历史意义。(6分)
19.(1)原因:春秋战国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历代秦王励精图治,长期努力经营;商鞅变法后,国家日益强盛,奠定了秦统一六国基础;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四点8分
(2)意义:结束了国内长期分裂制据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促进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三点6分
【详解】(1)据材料“公元前221年”可知其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所学可知此阶段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统一;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统一的市场,因而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根据所学可知,秦国地处黄河流域,关中地区土壤肥沃,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据材料“它的历代国君顺应战国时期历史发展趋势,经过长期努力经营,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可知历代秦王励精图治,长期努力经营;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为秦的发展和后来统一奠定了基础;根据所学的百家争鸣和秦统一的相关知识可知,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相继灭掉东方六国。
(2)据材料“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可知结束了国内长期分裂制据局面;据材料“这些措施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可知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据材料“初步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并使之趋于稳固”结合所学关于秦统一的意义相关知识,可知促进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据材料“疆域东起大海、西至陇西、北抵阴山、南到岭南”可知秦代疆域辽阔,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当时汉族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这样辽阔的疆域内包含了各少数民族,这样多民族存在于统一国家有利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据材料“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并使之趋于稳固”可知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据材料“使统一成为以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可知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试卷第1页,共3页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经过六七十年的发展,到汉武帝时,经济恢复,国力强势。但边疆匈奴的威胁仍然严重,王圆问题影响着中央集权,这些问题都严重困扰着年轻的汉武常。如何根治新的社会问题,建立大一统的强国,成为想有所作为的汉武常的治国目标。因而,刘安的《淮南子》宣讲的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已经无法作为汉武帝时代及后世君主治国的指导思想了。
董仲舒等一批研究和推崇儒学的学者受到重用,可以说是符合时代的需要。儒家学说的内在特性与统治者梦想的治世意愿相吻合。儒家思想地位逐渐上升,直至取代道家思想而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重仲舒的作用不可忽视。董仲舒是“识时务的俊杰”,为儒学经学化,官学化,制度化作出了巨大赏献。董仲舒抓住汉武帝“策问古今治道”的历史机遇,提出了新的治国指导思想,被汉武帝及之后的统治者所采纳、重用。汉武帝时代造就了儒学大师董仲舒,董伸舒的治国策略也为汉武帝谋划了汉朝“大一统"的蓝图。
——摘编白朱冠艾、陶立明《两汉儒学经学化的历史君示》
(1)机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治国思想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武帝时期新治国思想实施的影响。(6分)
20.(1)变化:由无为向有为转变,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2分
原因:经济恢复,国力强盛;边境不宁,匈奴威胁;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无为而治的思想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三点6分
(2)影响:儒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思想大一统为汉武帝政治大一统服务,削弱王国势力,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长远来说,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三点6分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如何根治新的社会问题,建立大一统的强国,成为想有所作为的汉武常的治国目标”和所学知识可知得出由无为向有为转变,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关于原因:根据材料“到汉武帝时,经济恢复,国力强势”得出经济恢复,国力强盛;根据材料“边疆匈奴的威胁仍然严重,王圆问题影响着中央集权”得出边境不宁,匈奴威胁;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根据材料“宣讲的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已经无法作为汉武帝时代及后世君主治国的指导思想了”得出无为而治的思想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根据材料“儒家思想地位逐渐上升,直至取代道家思想而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和所学知识可知,儒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根据材料“汉武帝时代造就了儒学大师董仲舒,董伸舒的治国策略也为汉武帝谋划了汉朝‘大一统’的蓝图。”和所学知识可知,思想大一统为汉武帝政治大一统服务,削弱王国势力,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局限方面回答,长远来说,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
试卷第1页,共3页南阳中学2023—2024学年秋季学期第1次月考高一级历史科试卷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1年9月28日,“山高水阔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在四川博物院举办,展现了商周时期长江流域巴蜀、荆楚、吴越既独具气质、风格各异,又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文明气象。这体现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显著特点是( )
A.领先世界 B.南重北轻 C.农牧同源 D.多元一体
2.经考古发现,良渚文化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墓葬、祭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礼器等。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可以用来( )
A.说明地域性国家形态的出现 B.反映中原文化的核心地位
C.实证中国即将迈入文明社会 D.表明礼乐社会的初步形成
3.下图是根据《逸周书·明堂解》绘制的西周进行祭祀活动时明堂内的位置安排图。这反映了( )
A.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B.皇权至上的集权体制
C.王权独尊的内外服制 D.等级森严的礼乐秩序
4.西周晚期琱生簋上的铭文记载了琱生与公两家之间的田界纠纷,下面是为此案件的调解程序。这可以用来解释当时( )
(一)琱生方上诉,由司法官召伯虎出面调解 (二)琱生方接受调解,并送礼物给司法官表示感谢 (三)纠纷双方达成协议,重新划定田界,由有司确认,并写好文书封存官府 (四)琱生作为胜诉方将事件经过铸刻在青铜器上
A.土地出现私有化趋势 B.王室的权威开始下降
C.土地可以随意买卖 D.贵族间的矛盾频发
5.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由此可见,当时( )
A.礼乐制度彻底消亡 B.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加强
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中央集权体制受到挑战
6.“家”字在春秋以前主要有两个意思,分别是“氏族宗庙”和“宗族”。而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家”字逐渐衍生出“个体家庭”的意思。导致“家”的含义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逐步瓦解 B.铁犁牛耕的使用
C.宗法制趋向完善 D.各国变法的推动
7.战国时期的货币呈现出不同于春秋的特点,从货币材质上看,天然货币和实物货币的使用比例变小,金属铸币则占据了主要地位,而且也表现出更小、更轻、更简的形态发展趋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长途贩运贸易频繁
C.赋税制度的优化 D.国家分裂势力加剧
8.某历史兴趣小组这样形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有的“吾是以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惩罚可以治国也”;有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的“用财节,自养俭”;有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些思想分别代表的流派是( )
A.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B.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C.墨家、道家、法家、儒家 D.法家、道家、墨家、儒家
9.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动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秦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去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直接原因在于秦朝与西周相比( )
A.生产工具的进步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C.社会观念的变化 D.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确立
10.公元前221年,嬴政发布诏书道:“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嬴政意图说明,秦的统一( )
A.得益于自身励精图治 B.具有正当的政治道义
C.满足了人民安定愿望 D.经历了长期艰难战争
11.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并且用刻石方式宣扬自己的显赫业绩。然而在他一次出巡途中,就发生了行刺事件。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这说明秦朝( )
A.政治业绩显著 B.下层民众铤而走险
C.统治危机严重 D.郡县制度引发不满
12.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御史监郡制度被废除。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重新划分监察州部,将州部由九个增至十三个。同时,刺史不再只是秋分时到州部,而是在州部设立固定的办公机构。起初,刺史受丞相司直(丞相属下)的节制,后改为御史中丞“督部刺史”。汉代这些举措( )
A.促进了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B.削弱了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
C.巩固了封建大一统政治局面 D.体现了中枢决策权力的制衡
13.西汉后期丞相的出身如下表,据此可知,当时( )
丞相(人数) 外戚宗室 掾史文吏 经学之士
昭帝朝 3 ★★★
宣帝朝 5 ★★★★ ★
元帝朝 2 ★★
成帝朝 5 ★ ★ ★★★
哀帝朝 5 ★ ★★★★
A.察举选官制度的完善 B.儒学影响力逐渐增强
C.世家大族的逐渐兴起 D.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
14.据《盐铁论·错币》记载:“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吴王擅障海泽……山东奸猾,咸聚吴国”,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一支力量。汉武帝针对以上问题,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①设置中朝 ②改革币制 ③颁布推恩令 ④盐铁官营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下图为汉代丝绸之路线路图。据此可知汉代( )
A.中欧建立直接贸易关系 B.东西方贸易商品种类繁多
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畅通 D.北方匈奴威胁已彻底解除
16.如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图,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皇帝权力的渐趋衰微 B.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
C.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 D.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有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即通过分封,使诸侯在地理形势上从四面八方拱卫周室,并且通过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使周人亲戚成为辅弼王室的基本政治力量。这一政体的实行,促进了各诸侯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
——摘编自黄中业《西周分封制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
材料二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摘编自《峄山秦始皇纪功石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封制的作用。(6分)
(2)两则材料对“西周分封制”有何不同认识?对此谈谈你的看法。(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屈原,楚国人,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屈原为实现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导致和楚怀王逐渐疏远。屈原痛心楚怀王不能分辨是非,忧愁深思创作了《离骚》……后来秦国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怀王亦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国。之后楚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屈原再次被流放。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屈原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
——摘编自司马迁《屈原列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屈原辅佐楚怀王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屈原能够名垂青史的原因。(6)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公元前221年,秦军攻灭关东六国中仅存的齐国,标志着中国古代第一个统一君主专制帝国正式形成。秦本来是东周的诸侯国,已有500余年历史。它的历代国君顺应战国时期历史发展趋势,经过长期努力经营,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一个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幅员辽阔的国家。其疆域东起大海、西至陇西、北抵阴山、南到岭南,有效统治范围大大超过周代。为巩固统一成果,防止分裂割据局面再度出现,秦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这些措施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初步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并使之趋于稳固,使统一成为以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完成统一大业的伟大历史意义。(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经过六七十年的发展,到汉武帝时,经济恢复,国力强势。但边疆匈奴的威胁仍然严重,王圆问题影响着中央集权,这些问题都严重困扰着年轻的汉武常。如何根治新的社会问题,建立大一统的强国,成为想有所作为的汉武常的治国目标。因而,刘安的《淮南子》宣讲的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已经无法作为汉武帝时代及后世君主治国的指导思想了。
董仲舒等一批研究和推崇儒学的学者受到重用,可以说是符合时代的需要。儒家学说的内在特性与统治者梦想的治世意愿相吻合。儒家思想地位逐渐上升,直至取代道家思想而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重仲舒的作用不可忽视。董仲舒是“识时务的俊杰”,为儒学经学化,官学化,制度化作出了巨大赏献。董仲舒抓住汉武帝“策问古今治道”的历史机遇,提出了新的治国指导思想,被汉武帝及之后的统治者所采纳、重用。汉武帝时代造就了儒学大师董仲舒,董伸舒的治国策略也为汉武帝谋划了汉朝“大一统"的蓝图。
——摘编白朱冠艾、陶立明《两汉儒学经学化的历史君示》
(1)机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治国思想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武帝时期新治国思想实施的影响。(6分)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