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部分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高二历史·答案
1~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c
2.A
3.B
4.B
5.A
6.C
7.D8.A
9.B
10.C
11.A
12.B
13.D
14.B
15.C
16.A
17.(1)背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民政府开展自卫战争:全民族抗日怒潮高涨;国共两党进行合作抗日谈
判:国民党内存在妥协投降派:中共全面抗战路线的提出:洛川会议的召开。(10分,任答5点,言之成理
即可)
(2)意义:阐明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政治主张;指明了坚持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具体道路:表明了中
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决心和勇气: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为抗
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贡献。(8分,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
18.(1)史料一属于文献史料,对于研究唐代官员的来源具有较高史料价值,从中可推断唐朝工商业者社会地位
相对较低,不能参加官员的选拔:可推断唐朝社会结构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可推断禁止官员与民争利等历
史信息。(5分)
史料二属于文献史料,对于研究唐代官员选拔方式具有重要价值。从中可推断唐朝初年除科举取土外,人才
举荐也是重要选官方式,政府选官方式多样化。(5分)
(2)特点:选官方式以封赐、恩赐、委任为主:任人唯亲:官吏职位被特权阶层垄断(或缺乏公正性与竞争性)。
(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影响:致使地方易出现割据势力:使官吏整体素质和工作效率受到影响:阻碍社会各阶层的流动:导致西欧王
权相对软弱。(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19.示例:
观点:礼法结合,德治与法治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相辅相成。(3分)
论证: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倡“德主刑辅”,认为道德教化与刑罚惩罚都是统治的手段,两者结合才能实现社会
的和谐稳定,该主张被汉武帝接受,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晋时期,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
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此后,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
之一。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其中体现儒家所宜扬的“孝”的伦理的相关条文有数十条之多,有力的维护了
封建伦理道德。上述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过程中礼与法、德与刑的结合,对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
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发挥了重大作用。(9分)】
综上所述,礼法结合是古代中国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反复检验而形成的治国理念,法律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
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调,这对古代中国乃至现代中国治理都产生了重大
影响。(2分)》高二历史·答案
1~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以西晋南朝时期移民南迁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拔材料显示,当时北方人民大批南下,这势必会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C项正确。民众南迁会促进民
族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A项排除:这一时期南迁主要受战乱影响,B项排除: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
项排除。
2.答案A
命题透析本题以新时期的中国外交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
时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材料显示,中国与更多的国家、地区和地区组织建立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国际影响力不断
扩大,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中国外交意识形态色彩,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中国外交理念及建设新型国
际关系,排除C、D两项。
3.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以歌曲《爱在西元前》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
时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拔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B项正确。古巴比
伦王闲处于两河流域,A项错误:古巴比伦王国之前,西亚早已进人文明时代,C项错误:种姓制度存在于古代
印度,D项错误。
4.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以《黄金草原》有关苏法拉的记戟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
识的能力,同时反映了对时空规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古津巴布韦处于非洲南部,对黄金交易的记述体现了南部非洲文明的商业交易
状况,A、C两项错误,B项正确。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5.答案A
命题透析本題以大西洋贸易示意图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
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由材料中“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该体系为大西洋贸易体系,借助
这一体系,西欧获得了大量财富并最终转化为资本,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A项正确。B项为太平洋贸易的影
响,排除:大西洋贸易使非洲丧失了大量劳动力,C项错误:借助这一贸易体系,殖民者对非洲掠夺,打破了原本
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D项错误。
6.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以英国报纸有关华工评论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历史解择、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一1(
年
中法建立外交关系
) (
年
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
)
绝密★启用前
(
上
。
)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 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 只有一项是
一现象的出现
2.2013 2017 年,中国同 100
国的
中国
5 .图 1 为近代一贸易体系示意图 。对这一贸易体系解读正确的是
图 1
A 为西欧积累了原始资本 B. 刺激了中国沿海经济发展
C 使美洲丧失大量劳动力 D 平衡了非洲多元文明格局
6 畅一战时,英国报纸评论道:"华工来到法国 不仅在各种场所出色地完成了各种类型的任
务,比如在轮船和火车上从事装运和卸载工作,建筑铁路,维修公路,在石油厂和整个法国
北部地区的许多补给站工作,而且他们还冒着枪林弹雨在前线修筑了数百英里的战壕。"这
说明
A 华工在法国社会地位低下 B 英. 国舆论对在法华工歧视
C 华工为一战胜利作出贡献 D .一战中大量华工献出生命
7 表 1
美国拒绝
表 1 可用来说明
A 法国积极维护世界和平 B .美国军事力量衰落
C 中国与西方关系正常化 D 西方阵营出现分化
8 .西周时举凡事关国之安危、迁都改邑 、推选冢宰重臣等重大决策 均须由小司寇征询国人意
见 。西周的基层官吏乡大夫亦掌有 " 大询于众庶,则各帅其乡之众寡,而致于朝 " 之职责
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A 原始民主遗风仍存 B 儒家德治理念盛行
C 基层政权实行自治 D 民主政治思想萌芽
历史试题
第 1 页(共8 页)
历史试题 第2 页(共8 页)
9. 表 2
法案 条款
第一条: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为非法
第十三条 议会时常召开的目的是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
司法官为终身职务 国王对议会弹劾案件无特大赦免权
上表为英国部分法案的条款 。据此可知,英国
A 责任内阁制确立 B 利用法律完善民主制
C. 权力中心多元化 D 立法权与司法权合一
10 .1939 年 1 月 的《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明确规定,"边区各级参议会为边区各
级人民代表机关"。 当时,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符合一定条件,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
权 。选民以普遍、直接、平等、不记名的方式选举各级参议员 。据此可知,边区参议会
A 是中国共产党在边区的最高组织
B 践行了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C 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累了经验
D促进了抗 民族统一 战线的形成
11 .万历元年(1573 年) ,张居正提出考成法,该法规定: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
订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由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 据此可
知,该法意在
A 整顿全国吏治 B. 裁减政府开支
C 扩大内阁职权 D 完善选官制度
12.图 2 是清嘉庆朝监察御史出身情况统计(单位:人) 。这一统计可以用来说明
图 2
A 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变化 B. 统治者重视监察制度
C 清.代官员考核制度严密 D 清代选官方式单一化
13英. 国专门设立独立的文官考试机构 文官委员会,由文官委员会独立负责考试事宜,在
委员会组成上 坚持来源的多源性,既有文官,也有工商界人士,甚至还有工会人员 。文官
历史试题 第3 页(共8 页)
考试采用多种方法,如直觉测验、智力测试、心理测试等 。这些措施意在
A 使文官保持政治中立 B 提升文官技能
C 消除党派之间的矛盾 D 维护公平公正
14. 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学部咨各省转饬各学堂毕业学生领有执照始准赴部就职文》规
定:学堂考试合格的毕业生需要奏请奖励出身的必须先经过学部核准,领有学部颁布的执
照才能到吏部就职,不得直接向吏部呈请 这一规定
A 增强了清政府的统治力 B. 改善了学堂选官制度
C. 削弱了中央选官的权力 D 巩固了科举制的地位
15英. 国法常被称为 " 法官法 " ,而法国式的法典法则被称为 " 法学家法"。造成这一称谓不同
的主要原因是
A 发展阶段不同 B .法官地位不同
C 所属法系差异 D 政治体系差异
16 .1982 年2 月 ,中央办公厅转发《关于深入开展 " 五讲四美 " 活动的报告》,规定每年3 月 为
全民文明礼貌月 " ,要学会说" 文明礼貌三句话"(图 3) ,如下:
图 3
这些规定
A 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B. 进一步提升了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
C 体现了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
D.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
二 、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大题 共 52 分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 分)
材料 为了贯彻全面抗战路线 制定战胜日寇的纲领 、方针和具体政策 1937 年 8 月 22 日
至25 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举行扩大会议 会议向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和全
国人民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图 4) 。它全面概括了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主
历史试题 第4 页(共8 页)
( 一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 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 ( 三)全国人民的总动员 ( 四) 改革政治机构 (五)抗日的外交政策 ( 六)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 (七) 改良人民生活 (八)抗日的教育政策 (九)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 (十)抗日的民族团结
图 4
摘编自王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的背景。 (10 分)
历史试题 第5 页(共8 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的意义。 (8 分)
18.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20 分)
材料一 史料一 《旧唐书 职官志》记载:"辨天下之四人,使各专其业 。凡习学文武者
为士,肆力耕桑者为农,巧作器用者为工,屠沽兴贩者为商 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食禄之
史料二 《唐大诏令集 · 卷102》( 贞观十五年) 云:"可令天下诸州 搜扬所部 。士庶
之内 ,或识达公方 ,学综今古,廉洁正直,可以经国佐时; 或孝梯淳笃 ,节义昭显,始终不移 ,
可以敦风励俗;或儒术通明 ,学堪师范;或文章秀异 才足著述 。并宜荐举,具以名闻 。 限
材料二 中世纪的西欧,除教权与皇权之间的斗争外,皇权与地方领主贵族之间也不断发
生权力之争,而朝廷又必须依靠这些领主(在地方又成为封主)获得税收 这些地方封建领
主势力常常联合起来对抗皇权 。这样,在教权、皇权、贵族权力纷争下 ,所有官吏职位均被
教会、 皇室和贵族分别垄断 官职设置和官吏任用方式根据他们各 自的需要与 可能来决
定,多 以封赐 、恩赐 、委任的方式来实施,任人唯亲 ,其他阶层人士做官的可能性极小 。
摘编自卢坤建《略论我国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 与西方古代选官制度的比较分析》
历史试题 第 6 页(共8 页)
(1)根据材料一的两则史料探究唐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 并做出合理推断
(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选官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10 分)
历史试题 第7 页(共8 页)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 分)
材料 以法家为代表的 " 法治 思想主张以法制为核心 提出 富国强兵、以法治国 ,这为后
来秦国统一六国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 法家所主张以法治国的观念,成为统治者稳定
社会的主要手段 。儒家主张 " 德治 ",认为无论人性或善或恶 ,都可以通过道德教化,这对
于维持社会秩序起到一定作用 ,并成为中国古代统治者管理国 家的正统思想。……早在
春秋战国时期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已经认识到仅仅依赖法制的强制与约束并不能达到
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倡导据德而治 ,重在教化和引导 。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代中国在重视
" 德治 " 的同时排斥 法治"。
摘编自伍针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德治 " 与 " 法治 " 思想探论》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相关史实,提出自 己的观点,并予以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
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历史试题 第 8 页(共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