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3-2024重庆市三校高三(上)月考历史试卷(10月份)(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重庆市三校高三(上)月考历史试卷(10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天命这一名称是由周人提出来的,但它源自上古时期人们对“帝”这一神灵的信仰与崇拜。西周以前,“天命”高高在上,具有绝对权威。西周以后,“天命”逐渐具有“德”的内涵,“德位相配”成为时人共识。这一变化
A. 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力有所提升 B. 表明君权神授观念迎合专制加强的需要
C. 有助于为政权转移的合法性创造理论依据 D. 折射出德才兼备成为选任人才的主要标准
2.秦统一时,秦始皇收六国冠服赐予近臣御史、侍中或郎中使用,不同职事承担者使用不同服。这表明了当时(  )
A. 贵族等级制受到冲击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确立
C. 军功授爵制发展完善 D. 官僚政治重人不重事
3.“中国”一词,目前最早见于西周初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其铭辞曰“余其宅兹中国”。西汉中后期的铜镜中,亦开始出现“中国”,如“游中国”“中国安宁兵不扰”“中国大宁”等。东汉时期,此类铜镜铭文得到延续。结合下列图文可知,这类铜镜的出土(  )
注:陕西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收藏的汉代铜镜,镜背铸有47字铭文,其中包含意义非凡的“人民昌、中国强”的吉语。
A. .表明学术界对青铜时代的划分有误 B. 佐证汉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
C. .彰显了汉代制镜师高超的雕刻技术 D. 印证汉代中央集权政策产生实效
4.东汉时期,外戚利用皇帝幼弱,专擅朝政,宦官拥立幼主,操纵政权的现象时有发生。东晋时期的政治舞台上外戚、宦官的身影,就黯淡下去了。这一现象折射出东晋(  )
A. 宗法观念淡化 B. 君主集权削弱 C. 门阀士族衰落 D. 监察制度周密
5.唐代晚期的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讲“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此外,他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张彦远的这些观点反映了唐代(  )
A. 三教融合对绘画产生影响 B. 绘画题材的广泛
C. 关注社会现实的绘画风格 D. 绘画的教育功能
6.北宋在设计中央官制时,将行政事务和军政事务分别归属中书门下与枢密院管理,两部长官皆由文官担任。南宋时期虽仍然设置两套衙署,但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枢密使的情况越发常见。这侧面反映出南宋相较于北宋(  )
A. 边疆形势较为紧张 B. 封建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C. 重文轻武观念加深 D. 地方行政效率显著提升
7.乾隆四十四年,刑部议定“既有定例,则用例不用律”。若案件没有相应的条例依照,则用“比照法”去“比引科断”,例如“奴婢诽谤家长,比依骂家长律,绞”。这一规定体现出,清代(  )
A. 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B. 法律判决有随意性 C. 定例具有最高权威 D. 司法实践律例并用
8.1858年一名侵华英军的军官写道:“中国官府惧怕我们的武力,并且对他们的正当权利一无所知,惧怕和外国人打交道。外国人变得更加猖獗,可以为所欲为地施展恶行,社会渣滓都被吸引到这个国家。”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有(  )
①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国家主权
②清朝地方政府的官员愚昧无能
③列强在中国攫取了领事裁判权
④沿海地区沦为列强的势力范围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9.掌握地方军政实权的洋务派督抚支持兴办近代企业,但他们关注的往往是本地区的矿山开采和工业建设。洋务民用企业转归商办后,企业家更多地考虑的是经济效益,总是在原料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的地区投资设厂。由此可见,洋务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  )
A. 促进了工矿企业的合理发展 B. 满足了洋务运动的发展需求
C. 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限制 D. 抑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10.如表为1895-1903年间中国部分省份武备学堂办理情形统计表。据此可知,武备学堂(  )
学堂名称 创办时间(年) 课程设置
江南陆师学堂 1895 内堂课业:兵法、绘图、舆地、地形、军器、历史、营垒、算学、测量工程、人伦道德、汉文、英文、德文、日文;外场课业:步操、打靶、炮操、体操、马操。
直隶武备学堂 1896 德文队:先习德文,次学武备,兼习汉文;炮队:测算、舆图、垒台、炮法、汉文各学;步队:行军、测算绘图、枪队攻守各法;马队:测绘、武备各学。
绥远城武备学堂 1901
湖南武备学堂 1903 普通兵学、步兵、骑、炮、工兵、辎重等科
A.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 重视培养新式陆军人才
C. 实现了晚清军事现代化 D. 课程设置体现全盘西化
11.某时期,北京城内“凡卖洋货者均皆逃闭”,人们纷纷将家里的洋货自行销毁,“各种煤油灯砸掷无数,家家户户尤恐弃之不及,致贻祸患”。时人记述,“城内商铺招牌‘洋药局’改为‘土药局’,‘洋货’改为‘广货’,‘洋布’改为‘细布’,诸如此类甚多”。作为直接证据,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
A.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民众反应 B. 清末农民运动的民族义愤情绪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残酷暴行 D. 反帝爱国运动中群众抵制洋货
12.如图漫画选自1911年11月9日出版的《盛京时报》(日本人创办于沈阳),题为《疮痍满目》。该漫画创作的背景是(  )
A. 革命形势的快速发展 B. 清朝黑暗统治彻底结束
C. 瓜分中国狂潮的兴起 D. 北洋军阀集团陷入分裂
13.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主义”思潮盛极一时,欢迎“莫拉尔小姐”即“道德伦理革命”的大有人在,其热门程度足以和“民主”“科学”构成三足鼎立的态势,随后却迅速被边缘化。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青年追求个人幸福和个性解放 B. 民主与科学思想影响深远
C. 传统伦理和国家危难双重作用 D. 各思想流派呈现融合趋势
14.如表为1931-1932年鄂豫皖苏区人口总数及红军战士人数表。据表可知(  )
时间 苏区人口总数 苏区红军战士人数
1931年4月 250万人 正规军2万人
1932年6月 350万人 正规军4.5万人,地方武装20余万人
A. 中共土地政策适应形势发展 B. 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有所缓和
C.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确立 D. 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15.1927年5月,中共五大议案中提出“没收一切银行、矿山、大企业、大工厂等归国有”。后中共陆续又多次提出要"消灭私人资本"。而1934年,张闻天强调利用私人资本是目前、是现在的政策。毛泽东则明确指出“对于私人经济,只要不处于政府法律之外,不但不加以阻止,而且加以提倡和奖励"。这种变化()
A. 标志着中共始由幼稚走向成熟 B. 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
C. 调动了农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 D.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必然选择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帝是先秦时期众多的传说英雄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自黄帝始”的传统,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民族。在《史记》中,司马迁虽然有时也流露出对弱小民族的同情,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融合形式的赞扬,如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汉)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以边境征伐哉!”
——摘编自王盛恩《司马迁的民族观及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材料二 西欧诸国在反对封建王朝国家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首先产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资产阶级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民族主义。这样,这种新型民族国家的基础不仅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共同政治认同,即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原则和观念。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要把本民族本国的统治扩张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而不管后者同意与否。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三 民族主义思潮源自近代西方历史文化语境,其在传入中国之后很快就成为思想家们忠诚信仰的理论来源。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开始将其作为民族自立的依托。近代中国在它的旗帜下,以建立民族国家为历史使命,产生了颇具特色的民族主义理论。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伴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化和丰富。梁启超等人鉴于传统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认识到了改变文弱旧习、培养人民尚武精神、增强国力的重要性,强调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胜于个人的独立与自由。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宣传者们是中西方思想碰撞中位于前沿的先驱,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的探索者和领路人。
——摘编自郭建民《民族主义的近代中国化:过程、特征与类型分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西方民族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涵,并简述其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工代赈”简称“工赈”,是清代重要的、辅助性的赈济措施。清乾隆时期,“工赈工程之修举,先事豫筹,别其缓急轻重,遇灾则欲办工赈无难,次第举行”,“凡系官修者,俱照各省河工定例准给”。在工赈具体执行中,各地官府可因地制宜加以调整。为避免下层官吏在工赈中贪污腐败中饱私囊,朝廷明确规定基层工赈官员必须从有收之家,即生活尚能维持的人户中选择。
——摘编自周琼《乾隆朝“以工代赈”制度研究》
材料二:1920年,面对西北五省的严重旱灾,北洋政府救灾不力,灾情十分紧急。9月25日,北五省灾区协济会上大总统书,提议仿照国外设立“通行税”,以此税为抵押,向欧美各国贷借外债,用以办理工赈工程款项。1921年,各地华洋救灾机构进行合作,促成了华洋义赈总会的成立。华洋义赈总会除了在国内外劝募赈款,还把“防灾寓以救灾”的理念贯穿在救灾活动中。华洋义赈会仅在陕西、甘肃两省就修建公路700多英里,还与西北军共同负责,用工赈方式修建了西兰公路。但是“工赈”的进行受制于资金、工程选取等因素,并非是可以完全取代急赈的全能救灾办法。
——摘编自杨延宇《救灾与防灾的中间手段:民国时期的以工代赈》
材料三:1978年以来实施的工赈项目,仍包含救灾减灾的政策设计,但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扶贫措施。目的在于强化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并为贫困者创造就业和收入。“十三五”规划期间,中央和地方总投入以工代赈资金335亿元,用于农村中小型基础建设、林田草场建设等项目共计2.5万个。提供短期就近就业岗位110多万个。“十四五”期间,政府还将继续加大投资以工代赈项目,聚焦于巩固脱贫成果并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
——摘编自朱玲《以工代赈思想与实践的演进》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以工代赈”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与清代相比,概括20世纪20年代北方地区“以工代赈”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时期“以工代赈”的成效。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以工代赈”的发展趋势,并对此谈谈你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天然植被破坏过程示意图

环境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能反映诸多历史问题。请提取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就某一具体问题,予以解读。(要求:信息提取精准,问题明确,逻辑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西周之前,“天命”具有绝对的权威,西周之后“天命”具有了“德”的内涵,其意思是说有德者可以居天命,从而为商政权向周政权的转移创造了理论依据,C项正确;
儒家思想到东周时才出现,排除A项;
商周时期还没有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
天命观不是选官制度,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废弃先秦时期的六冕之制,并规定不同职事承担者使用不同服,这就冲击当时的贵族等级制度,故A项正确;
材料只是涉及秦朝统一时的服饰制度,不能就此得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确立,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按军功授爵制度,故C项错误;
官僚政治强调官员由皇帝任免,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秦朝巩固统一措施从服饰制度角度分析。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A.材料不涉及对青铜时代的划分问题,排除;
B.根据“‘中国’一词,目前最早见于西周初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其铭辞曰‘余其宅兹中国’。西汉中后期的铜镜中,亦开始出现‘中国’,如‘游中国’‘中国安宁兵不扰’‘中国大宁’等东汉时期,此类铜镜铭文得到延续”等信息分析可知,中国的概念产生于西周时期,之后汉代也在沿用,由此材料史料佐证了汉代“安宁、统一、国家富强、人民昌盛的”国家观念的形成,B正确;
C.材料不仅涉及汉代的技术,排除;
D.材料内容不仅包括汉代,因此D项不全面,排除。
故选:B。
本题侧重于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关键信息是“‘中国’一词,目前最早见于西周初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其铭辞曰‘余其宅兹中国’。西汉中后期的铜镜中,亦开始出现‘中国’,如‘游中国’‘中国安宁兵不扰’‘中国大宁’等。东汉时期,此类铜镜铭文得到延续”。
本题侧重于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东汉时期,外戚利用皇帝幼弱,专擅朝政,宦官拥立幼主,操纵政权的现象时有发生。东晋时期的政治舞台上外戚、宦官的身影,就黯淡下去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晚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这些人都是依靠皇权崛起,而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兴起,君主集权削弱,因此,外戚、宦官的身影,就黯淡下去了,B项正确;
外戚属于宗法范畴,宦官不属于,排除A项;
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兴起,排除C项;
外戚、宦官兴衰与监察制度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指的是作画的目的就是要进行教化、解决人们的问题,蕴含儒学思想,“穷神变,测幽微”意思是吸收佛教“神变”思想,主张图画是神明启示的产物,绘画应当征验、推究幽微玄奥的天命启示、穷究鬼神仙佛变化之道。“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意思是,凝聚心神,自由畅想,对自然之美的体悟达到绝妙境地,忘记了外在世界,也忘记了自身,脱离形体的束缚,抛弃知识的局限,体现了道家思想,所以,张彦远的这些观点反映了唐代儒道佛三教融合对绘画产生的影响,A项正确;
张彦远的这些观点没有说到题材的广泛,排除B项;
“穷神变,测幽微”主张图画是神明启示的产物,不是关注社会现实,排除C项;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指的是作画的目的就是要进行教化、解决人们的问题,反映出的是教育功能,但只是材料反映的一部分信息,不全面,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行政事务和军政事务分别归属中书门下与枢密院管理,两部长官皆由文官担任。南宋时期虽仍然设置两套衙署,但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枢密使的情况越发常见”可知,到南宋时期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枢密使更加频繁,说明当时边疆战事频发,为适应战事需要,提高军事效率,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枢密使越发常见,A项正确;
材料未直接强调君主专制强化,排除B项;
材料并未强调重文轻武观念,排除C项;
材料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结合题干“行政事务和军政事务分别归属中书门下与枢密院管理,两部长官皆由文官担任。南宋时期虽仍然设置两套衙署,但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枢密使的情况越发常见”及宋朝加强专制措施的影响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7.【答案】D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刑部在定罪量刑时,优先采用案例和条例,反映出清代司法实践律例并用,D项正确;
据所学,清朝前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而非加强,排除A项;
法律判决有随意性与材料“既有定例,则用例不用律”等内容不符,排除B项;
本题材料没有强调定例高于律法和皇权,不能得出定例具有最高权威的结论,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军官认为中国政府畏惧列强的武力,由于中国政府缺乏国际外交意识使得列强可以在中国为所欲为,吸引更多列强侵略中国,导致这种观点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近代列强与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①正确,而封建统治腐朽,封建官员愚昧无知,不了解世界的变化,②正确,通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列强又获得了领事裁判权,使得列强可以逃脱法律制裁,③正确,A项正确;
沿海地区沦为列强的势力范围经历是在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时期,④错误,排除BC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转归商办后,选择在原料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的地区投资设厂,更多考虑市场和经济效益,有利于工矿企业的合理发展,A项正确;
据所学,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未能扭转洋务运动破产的命运,排除B项;
仅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不能说明洋务运动突破了器物局限,不再拘泥于中体西用,排除C项;
材料并未体现洋务企业对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抵制与竞争,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895-1903年及创办时间可知,创建于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根据材料年龄13-20岁,文理通顺,能知大义的聪颖子弟正兵内粗通文字者凡聪敏健壮、略识文义,年龄在20岁以下的旗丁”可知,招生对象上注重学生的文化基础;根据材料“内堂课业:兵法、绘图.舆地、地形、军器、历史、营垒、算学、测量工程、人伦道德、汉文、英文、德文、日文;外场课业:步操、打靶、炮操、体操、马操德文队:先习德文,次学武备,兼习汉文;炮队:测算、舆图、垒台、炮法、汉文各学;步队:行军测算绘图、枪队攻守各法;马队:测绘、武备各学昔通兵学、步兵、骑、炮、工兵、辎重等科”可知,课程设置比较齐全,科目较为全面;主要培养陆军人才。解读: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从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材料反映了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培养具有近代西方思想观念和军事能力的军官成为当务之急,清廷将军事重心移向陆军,军事学堂多重炮、步、骑等科,故选B项;
从创设时间看,1895-1903年,正是甲午战争、清末新政期间,创办武备学堂的目的在于培养军事人才,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无关,排除A项;
创办武备学堂,有利于推动军事近代化,但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经济的困境,传统观念的制约等因素,晚清军事现代化的程度是有限的,排除C项;
在课程设置上,除军事各科外,也兼习汉文、历史、人伦道德等,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结合题干“1895-1903年及创办时间可知,创建于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根据材料年龄13-20岁,文理通顺,能知大义的聪颖子弟正兵内粗通文字者凡聪敏健壮、略识文义,年龄在20岁以下的旗丁”及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各种煤油灯砸掷无数,家家户户尤恐弃之不及,致贻祸患”“城内商铺招牌‘洋药局’改为‘土药局’,‘洋货’改为‘广货’,‘洋布’改为‘细布’,诸如此类甚多”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北京城内发生了严重的“排洋”现象,义和团运动期间主张“扶清灭洋”,盲目排斥一切外洋事物,故义和团进入北京以后,使当时民众产生了一定的恐慌,B项正确;
A、C两项都是近代北京遭受的外来侵略,并不会大规模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排除A、C项;
D项主要表述的是以五四爱国运动为代表的反帝爱国运动,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抵制洋货的现象,但不会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义和团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义和团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义和团运动,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2.【答案】A
【解析】A.漫画中的人物代表清政府,其头部是中国地图,但是随着各地的纷纷独立,这幅地图已经是“疮痍满目”。他张着大大的嘴巴,眼中露出惊愕的神色。从武昌起义爆发到漫画发表的这一天,随着革命形势的快速发展,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先后有湖南、陕西、山西、云南、江西、贵州、浙江、江苏、广西、安徽、广东等省区宣布独立,脱离了清政府,故A项正确;
B.清王朝的统治彻底结束是在清帝退位后,故B项错误;
C.瓜分中国狂潮始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故C项错误;
D.北洋军阀分裂是在袁世凯死后,故D项错误。
13.【答案】C
【解析】A.该项不能解释清楚“个人主义“思潮被边缘化的原因,故A错误;
B.材料强调“个人主义“思潮与“民主、科学“都是当时的热门思想,所以该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错误;
C.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莫拉尔小姐“代表的“个人主义“思潮之所以盛极一时,乃是在于其开启了冲破传统道德伦束缚,追求个人幸福和个性解放的风潮;但是其过分追求个人主义的倾向与中国传统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相悖,另外近代中国始终受到外来压迫的威胁,当时的思潮最终都要服务于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而“个人主义”主要倡导个性解放,不能适应时代主题,故选C;
D.近代中国各思想流派并未出现融合趋势,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联系当时中国的阶段特征作答。
本题以个人主义为切入点,考查新文化运动,主要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的能力,唯物史观等素养。
14.【答案】A
【解析】题干表格信息显示,鄂豫皖苏区发展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土地政策(红军公田制度)的实施丰富了土地革命的内容,稳定和壮大了红军队伍,有利于提高红军战士的作战积极性,并推动了鄂豫皖根据地的快速发展,故A正确;
当时处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故排除B;
C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题干没有国民党军事力量的信息,故排除D。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共对私人资本的认识经历了从完全否定到加以利用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初期,由于中共对当时革命动力认识错误,再加上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由此实行立即消灭私人资本的政策,随着土地革命的进行,中共已经开始认识到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和长期性,主张利用资本为革命服务,D项正确;
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遵义会议上中共独立自主解决自身问题,排除A项:
革命统一战线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统一战线,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材料放映的是对私人资本主义的态度,与调动农民积极性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小题1】民族观:各族同源同祖;华夏处于文明的主导地位;赞成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
原因:春秋以来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加速;秦汉以来国家的统一;西汉国家的强盛和小农经济的日益繁荣;大一统思想的逐渐形成。
【小题2】影响:推动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推动了欧洲民族认同感的强化;为殖民侵略和掠夺提供了借口。
【小题3】内涵:救亡图存;培养尚武精神,增强国民力量;强调国家利益至上。
意义:冲击了传统的华夷观念,激发了国民的近代民族意识;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深入;促进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解析】(1)本题考查了司马迁的民族观和形成原因,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2)本题考查了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3)本题考查了近代西方民族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涵和意义,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的民族观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特点:工赈工程预先筹划,区别轻重缓急;执行过程因地制宜;重视对工赈官员的监督。
【小题2】不同:发挥了民间救灾组织的作用;借助了欧美国家力量和赈灾经验。
评价:实现了救灾目的,传播了西方救灾与防灾理念,促成了北方地区道路设施面貌的改变;但是囿于民国局势动荡,救灾效果有限,而且具有半殖民地的时代烙印。
【小题3】趋势:“以工代赈”从防灾减灾向侧重于扶贫转化;国家对“以工代赈”的支持和投入力度越来越大,以工代赈的规模和成果愈加丰硕。
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以工代赈”反映了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是国家治国理政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证据;极大推动了农村社会面貌的改善,助力乡村振兴。
【解析】(1)本题侧重于考查清朝的社会救济,解题关键信息是“工赈工程之修举,先事豫筹,别其缓急轻重,遇灾则欲办工赈无难,次第举行”“在工赈具体执行中,各地官府可因地制宜加以调整。为避免下层官吏在工赈中贪污腐败中饱私囊,朝廷明确规定基层工赈官员必须从有收之家,即生活尚能维持的人户中选择”。
(2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的社会救济,解题关键信息是“1921年,各地华洋救灾机构进行合作,促成了华洋义赈总会的成立”“以此税为抵押,向欧美各国贷借外债,用以办理工赈工程款项”“华洋义赈总会除了在国内外劝募赈款,还把‘防灾寓以救灾’的理念贯穿在救灾活动中”、华洋义赈会仅在陕西、甘肃两省就修建公路700多英里”“但是‘工赈’的进行受制于资金、工程选取等因素,并非是可以完全取代急赈的全能救灾办法”。
(3)本题侧重于考查现代社会的社会救济,解题关键信息是“1978年以来实施的工赈项目,仍包含救灾减灾的政策设计,但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扶贫措施”“中央和地方总投入以工代赈资金335亿元,用于农村中小型基础建设、林田草场建设等项目共计2.5万个。提供短期就近就业岗位110多万个”。
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近代及现代的社会救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8.【答案】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图中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从整体上看待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天然植被破坏过程得出这一过程反映了人口迁移方向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从西周至西汉时期人口集中于北方导致天然植被破坏集中于黄河流域、隋唐至宋元时期由于战乱等因素人口南迁导致天然植被的破坏范围扩大到南方地区、明清时期边疆开发导致边疆地区天然植被也遭到了破坏等方面说明天然植被的破坏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也可从某时期和某区域看,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故答案为:
示例:看法:天然植被的破坏过程反映了人口的迁徙方向
说明:西周至西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人口集中于北方,人类活动频繁,导致天然植被破坏集中于黄河流域;隋唐至宋元,由于战乱等原因,人口不断南迁,天然植被的破坏范围也扩大到南方地区;明清时期,人口膨胀,人地矛盾突出,为解决经济问题,人口不断向边疆地区迁移,边疆地区得到开发,边疆地区天然植被也遭到了破坏。综上,天然植被的破坏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天然植被破坏范围也不断扩大。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史综合,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史综合,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