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检测卷(答案)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检测卷
一、单选题
1.察举制是西汉选用官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其推选的主要依据是( )
A.战功 B.才学 C.门第 D.孝廉
2.如表为古代中国不同时期对官员选拔与管理的规定。它反映了这三个时期( )
时期 概况
西周 以“六德”(即知、仁、圣、义、中、和)与“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
秦朝 秦律中规定了考课原则——“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
唐朝 唐玄宗时制定的监察法规——《六察法》,六察中的第一察便是“察官人善恶”。
A.细化考察标准,凸显以德为先 B.选拔官员唯德取人,任人唯贤
C.儒家伦理观始终居于支配地位 D.重视官员道德品行,知刑懂法
3.唐代科举主试官可依据举子平日成就与声望决定是否录取。进士科的去取以文词优劣为标准,应试举子重视新鲜题材,尽可能将个人创作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司(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此之谓行卷。由此可见,唐代的科举( )
A.推动了考试的公正公平 B.进士科选才对象范围扩大
C.促进了社会流动性加强 D.行卷之风有利于文学发展
4.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离不开魏征的直言进谏,因而唐代言官谏诤君主的事常有发生,唐代君主也把这作为笼络群臣的手段。而到了宋代,谏官转向了与御史一样以监察弹劾宰相百官为主,史称“台谏合一”。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 )
A.中央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 B.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
C.监察制度逐步走向独立化 D.儒学政治影响力增强
5.东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鉴于当时地方州郡举荐人才大多有名无实的弊端,规定年四十以上方有资格参与推荐,并制定“诸生试家法(经书),文吏课奏“的考课方案,称为“限年试才”。该方案的实施( )
A.有利于东汉政府扩大统治基础 B.造成了门阀士族势力不断壮大
C.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察举制不足 D.普遍提高了官员队伍执政能力
6.下表为汉初诸侯王国官员任免权的变化,材料反映了西汉前期( )
汉高祖 中央仅为王国设置丞相,其他官吏由诸侯王自行设置
汉文帝 俸禄两千石的官吏也由中央任免
汉景帝 王国中下级官吏的任免权划归中央
A.相权不断遭到削弱 B.中央加强对王国的控制
C.官员规模不断缩减 D.官员选拔制度更加完善
7.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下列关于科举制的发展历程表述错误的是
A.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B.唐高祖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C.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D.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8.据统计,北宋的71位宰相中,其曾祖、祖父或父亲曾担任中、高级职位的有35位;南宋的62位宰相中,其曾祖、祖父或父亲曾担任中、高级职位的只有18位,而祖上没有任何官职记录的高达36位。这反映出从北宋到南宋
A.门第观念逐渐流行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9.西晋初年,重臣卫瓘认为九品中正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谏言皇帝废除该制度;大臣刘毅也认为这一制度“未见得人,而有八损”,只是权宜之策。这反映出九品中正制
A.脱离了魏晋政治实际 B.背离了制度设计初衷
C.弱化了人才选拔功能 D.削弱了中央集权体制
10.明代以前的行政监督,多由固定的上级部门和官吏对下级部门和官吏进行考察。明太祖则对地方政府官员的监察采取了定时与临时交替的巡查方法,下派各省道的监察官员也采用定时交换的措施。这一变化( )
A.表明地方吏治腐败影响监察效果 B.保障了政府行使监察的质量
C.有利于发挥肃正纲纪的监察职能 D.拓宽了中央监察地方的渠道
11.唐文宗想把真源公主、临真公主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却遭到拒绝,对此,唐文宗极为不满,他对宰相说:“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这反映了当时
A.门阀士族专权现象严重 B.选官制度以门第为标准
C.婚姻观念世俗化功利化 D.门阀士族势力依然强大
12.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主要由都察院和六科行使监察权。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御史和给事中都是正七品官员,这说明( )
A.明清两代皇权得到加强 B.御史和给事中负责选拔官吏
C.给事中只管理地方官员 D.都察院逐步威胁到皇帝权力
13.有学者指出,魏晋时期的门阀政治将人分为三六九等,门阀子弟与寒门子弟在社会地位上判若云泥,在九品中正制下,这种选官机会的不平等显得尤为严重。而科举制使大部分人能够参与到较为公平的选拔中。该学者旨在说明( )
A.魏晋时期选官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 B.科举取士体现出相对的进步性
C.古代取士标准开始出现多样化趋势 D.唐代选官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张
14.下表是中国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相关资料。据此可知
科目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A.科举选官加强了中央集权 B.明经科的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
C.考试取士提高了行政效率 D.科举与社会主流思想联系密切
15.唐太宗看到进士科人才济济,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此言本质上反映了( )
A.科举制提高了文化水平 B.中央官学培养大量政治人才
C.科举制加强了专制集权 D.科举制推动选官制度的发展
16.有西方汉学家认为,宋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把儒家王道治国的理想付诸实践。这主要是体现在宋朝
A.打击割据势力,强化中央集权 B.实行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策略
C.重用通过科举入仕的文人做官 D.开设边境互市,维护边疆稳定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所建立的秦国早期军功爵制,从一级公士至十七级大良造可以逐级晋升。但是汉代的军功爵制中,分化为官爵和民爵两大等级,一级爵公士至八级爵公乘,称为“民爵”,这是庶民和小吏的爵位,规定赐民爵超过八级爵者,必须把超过的爵位转给兄弟子侄。商鞅之制,小夫(十八级爵制的最低级)死后墓上可以栽一棵树,至大夫就可以载六棵树,这是对低级爵位获得者的一种荣誉待遇,但在汉代爵制中,这种荣誉待遇也被取消了。
材料二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质,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所建军功爵制与汉代的军功爵制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结合材料一,分析选官制度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学通行修,经中博士;
三;明达法令……四;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窑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窑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2)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多公而审。亦或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
——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5《韩文公荐士》
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为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卷113《论逐路取人札子》
阅读上述材料,了解其中所说“糊名”“誊录”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唐宋两朝科举制的主要区别,及其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896年出版的《中国环行记》中,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评价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
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中评价中国的科举制:“……(柏拉图若与科举同时代,科举制)这个方法柏拉图将会很感兴趣。”
——刘海峰《科举停废与文明冲突》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科举制令人钦佩的“突出特征”是什么?威尔·杜兰特认为柏拉图对科举制“将会很感兴趣”的依据是什么?
材料二
下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部分试题: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三者孰为最急策。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泰西(西方)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2)材料二中试题内容折射出清末科举注重选拔怎样的新式人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式人才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
科举制度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一项选官制度之所以盛行一千多年,原因就在于它留下合理的内核和竞争的精神……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形态变迁了,合乎人类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潮流即考试、竞争制度却长期被推行。……科举制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的遴选机制对近代西方文官政体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科举制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张佳杰、丁凌华《华东政法大学学报·论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3)科举制度留下的合理的内核是什么?你如何认识它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与影响?
参考答案
1.D
2.A
3.D
4.B
5.C
6.B
7.B
8.B
9.B
10.C
11.D
12.A
13.B
14.D
15.C
16.C
17.(1)不同:商鞅:平民受爵无等级限制;汉代:平民受爵等级受限、待遇降低。
原因: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为了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要打击旧贵族势力,调动平民积极性,增强军队战斗力。汉代,地主阶级已取得统治地位,既得利益集团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等级特权,限制平民进入统治集团。
(2)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或从带有浓厚贵族性政治向官僚制度转变)。
选官制度:由推荐察举型向科举考试型转变。
二者关系:社会发展推动选官制度演变,选官制度推动国家治理;
18.(1)标准:血缘、门第进步性: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
(2)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3)演变趋势:选官标准:由门第到才学(或者考试成绩);选拔方式:由推荐到公开考试;选官原则:由主观认定到公平、公开、客观;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影响: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促进了文学的发展;促进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19.唐朝科举制在公平性方面尚有明显欠缺,考生的个人背景可能对考试结果产生影响。宋朝科举制则力图杜绝这种影响,保证单纯凭试卷决定成绩。这方面的变化,与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流动加强的历史线索互为因果,存在密切联系。
20.(1)特征:以才能为选官标准而不是以家世门第为准;不分贫富贵贱,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依据: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主张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来选拔人才,科举制的选才原则与之有一致之处。
(2)人才:了解西方文明,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背景:近代以来中国受到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影响;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的冲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实用人才;传统科举制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时代需要。(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3)内核:公开考试,平等竞争;
认识:是人才选拔的一种重要方式;被近代西方国家合理借鉴与应用;是中国和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