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等5地2023-2024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儒家学说在汉武帝尊崇儒术之后得到极大发展,武帝始置“五经”博士,宣帝末增至十三
经博士,由此开启了儒学的极盛时代,儒学也成为此后历代王朝所认可的正统思想。汉代前
中期,武、昭、宣三帝在皇族中大倡儒学、甚至将其作为储君必备的素质,如楚元王一脉对西
汉儒学的发展贡献颇多,是汉代历史上少有的皇族儒学世家。诸侯王国的傅、相、中尉、内史
等主要职官均由大批儒生担任,他们辅王为政、谏王过失、助王教化,使宗室诸王在无形中受
到儒家文化的熏陶。西汉统治者出于维护政治统治的需要,大力推崇儒学,在宗室子弟中进
行普遍的儒学救育,推动儒学在汉代宗室的普及与发展。
—一摘编自龚阔英《论西汉宗室对儒学的接受与践行》
材料二
自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过鲁以太牢祀孔子以后,两汉时期的皇帝常亲自到孔子故
居祭祀。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使儒学上升为汉代社会的主流思想,汉代以察举制度选
官,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的太学和郡国学培养学生。汉元帝即位后,儒生地位进一步提高,
朝廷主要机构里充斥着儒生官员。西汉末年,实际掌控西汉政权的王莽也重用儒生,托古改
制,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到两汉时期,随着汉光武帝对儒学的重视,儒学在社会各阶层普及
开来,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摘编自杨爱国《论东汉儒学在社会上的普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促进儒学在汉宗室中普及的因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汉时期儒学在社会各阶层中普及的原因及其影响。
(8分)
【◆高一历史第6页(共6页)◆】
高一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B2.C3.B4.A5.D6.D7.C8.A9.A10.A11.D12.B13.B14.A
15.A16.D
17.(1)因素:权力阶层的出现;等级结构的形成;阶级矛盾的激化;中心聚落的出现。(6分,答
出三点即可)
(2)特征:出现最高权力所有者;出现宏伟建筑和防御工事;群落实现初步统一;相对独立的
职官设置;神权与政权的结合;出现集权趋势。(6分,答出三点即可)
(3)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2分)
18.(1)举措:完善商业市场建置;设置专职管理官员;规范商品交易秩序;建立商品定价制度。
(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原因:社会环境白由宽松;生产力的发展;工商食官政策的瓦解;各国国君的支持和推动;
土地制度的变化(土地买卖的出现);农业、手工业的发展。(4分,答出两点即可)
积极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加速了社会转型;密切了地区交流,推动了统一市场的形
成;为统一国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4分,答出两点即可)
19.示例一
观点:渐进性的制度变迁有利于社会稳定。(2分)
论证:制度变迁不仅要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也要以惭进的方式推进。汉代初年,在吸取秦亡
教训的基础上,汉朝虽然继承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政治模式,但却在经历了漫长
的过渡后才真正实现对全国的绝对控制。汉代初年,以黄老思想为指导,与民休息,轻徭薄
赋,鼓励农业生产,规范商业秩序,稳定了社会秩序和生产秩序,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
面。在地方行政中,汉朝采取郡国并行制,通过政治折中的方式米稳定社会政治秩序。经过
汉初七十余年的发展,汉武帝统治时期才通过推恩令、附益法解决了王国问题,通过武力的
方式解决了匈奴等周边民族的威肋,实现了中央政府对全国的有效控制,维护了社会稳定。
因此,渐进性的制度改良在适应社会环境的同时更有利于社会稳定。(10分)
示例二
观点:制度的创设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均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2分)
论证:秦白商鞅变法以米,逐步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这一体制在秦统一六国,强化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管理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一制度所存在的局限性也成为秦灭亡的
主要原因。皇帝制度的确立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和地位,也滋长了最高统治者不加节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