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高2023-2024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检测(一)历史试题(答案)

西南大学附高高 2025 届高二上阶段性检测(一)
历 史 试 题
(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75 分钟)
2023 年 10 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
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保持答卷清洁、完整。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学生保存,以备评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商代时期,玉器不仅是权力的载体,而且也被赋予了永生功能。春秋时期,“以玉比德”
的观念和“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佩玉风尚逐渐形成。这表明从商到春秋( )
A.传统审美标准发生了巨大变化 B.旧有政治体制逐渐崩溃
C.佩玉观念已走向社会伦理层面 D.儒家仁义思想广泛传播
2.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
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
成,这在当时( )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3. 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琅琊王氏在书法领域名家辈出,王导、王敦、王旷皆善书,至
王羲之成为集大成者。王羲之七子,也多为名家;后世有书名者达数十人,最终形成了琅
琊王氏书系,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深远。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士族文化垄断式积累 B.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C.齐鲁儒家文化的传承 D.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4. 唐朝后期的皇帝不再定期与群臣商讨政策,反而越来越依靠集贤院和翰林院的年轻的低级
官员来起草文件和拟定政令,还开始使用宦官做他的私人代理以绕过正规的行政手续。这
反映出当时( )
A.宦官制衡皇权统治 B.中央制度形同虚设
C.官员选任注重才能 D.中枢体制发生异变
阶段性检测(一)历史 第1页(共 6 页)
{#{QQABTQSEggggAgAAAQgCUwXgCkEQkACCACoGhFAMsAAAgANABAA=}#}
5. 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
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 )
年份 荆湖南路 荆湖北路 江南东路
数据
户别 客户 客户 客户
主户 客户 主户 客户 主户 客户
政区 比率 比率 比率
宝元
456431 354626 0.437 350593 238709 0.405 902261 171499 0.160
元年
元丰
475677 395537 0.454 280000 377533 0.574 926225 201086 0.178
元年
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
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6. 明成祖时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全书近 2.3 万卷,分装为 1.1 万余
册,辑录了上古到明初的书籍 8000 多种。清乾隆后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
全书》,合计近 8 万卷,3.6 万册。这表明( )
A.朝廷旨在彰显以文治国方针 B.文化发展源于大一统政治体制
C.明清时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D.国家力量推动大型典籍的整理
7. 轮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管理模式。创办初期,李鸿章通过允许其承运官物、
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使它在与外国轮运公司的竞争中未曾处于劣势。从 1874 年
到 1892 年,年年盈利。由此可知,该局( )
A.得益官方扶助,实力匹敌洋商 B.过于依赖官方,不利自身成长
C.专意谋取贴补,影响竞争公平 D.享有垄断特权,助推同业发展
8.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
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
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
阶段性检测(一)历史 第2页(共 6 页)
{#{QQABTQSEggggAgAAAQgCUwXgCkEQkACCACoGhFAMsAAAgANABAA=}#}
9. 下图是 1906—1927 年英国、美国、日本、俄国在中国进口贸易额中所占比重的变化示意
图。图中甲、乙、丙、丁依次是( )
A.美国、日本、俄国、英国 B.日本、美国、英国、俄国
C.俄国、日本、英国、美国 D.英国、俄国、美国、日本
10. 如图是漫画家丁聪分别在1945年创作钢笔画《良民塑像》和1946年创作的钢笔画《民“主”
曰:“逆我者亡”》。对两图解读最合理的是( )
A.揭露国民党阴谋内战的企图 B.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的渴望
C.表明民主革命继续的必要性 D.号召人们为民族独立而战
11. 1950 年 12 月,上海玉兰剧团上演了越剧《信陵公子》,剧情为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围攻
赵国,赵国向魏国求援,信陵君想尽办法拿到兵符,发兵解赵国之围。该剧连演 138 天,
共演出 256 场,不少剧团纷纷搬演此剧,引发国内观剧热潮。据此可知当时( )
A.“双百”方针助推大众文艺 B.革命题材丰富文艺作品
C.传统文化成为文艺潮流 D.文艺作品服务现实政治
12. 1979 年,重庆钢铁厂年生产能力为 60 多万吨钢材,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仅 55 万吨。重钢
自找市场,同省内外 200 多个单位签订供货合同,自销钢材近 13 万吨,占钢材销售总额的
19%,钢材年产量比 1978 年增长了 12%。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
A.农村改革提供了丰富经验 B.企业经营自主权有所扩大
C.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提出 D.城市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
阶段性检测(一)历史 第3页(共 6 页)
{#{QQABTQSEggggAgAAAQgCUwXgCkEQkACCACoGhFAMsAAAgANABAA=}#}
13. 下图所示历史事件( )
A.传播了阿拉伯数字 B.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C.开启了希腊化时代 D.加快了印刷术的西传进程
14. 12 世纪后期,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在位期间发动战争,将英王的诺曼底及安茹并入王室领
地。同时积极争取小封建领主和教会的支持,大力扩展城市自治权,并且将市政宪章实行
到诸侯领地内的城市中。其主要目的在于( )
A.巩固庄园经济 B.推动城市发展 C.塑造民族国家 D.实现王权强化
15. 1615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少量购入中国茶叶,中国茶价时有“掷三银块,饮茶一盅”
之谚。17 世纪末,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贸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增长,饮茶在英国社会上
层人士中已经逐渐普及,价格也持续走低。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民众消费观念的变化 B.商业革命的影响
C.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 D.价格革命的冲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小题,共 55分。
16. (20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柏拉图于公元前 387 年在雅典创办学园,以私人学者的身份主持学园进行讲学,传授自己
的思想。学园在“三艺”课程,即文法、修辞学、逻辑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四艺”,即算术、
几何、天文和音乐。学园讲课方式是采用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在共同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通过
辩论、讨论,使学生明白道理,获得知识。柏拉图在学园中对于学术思想也采取比较开明的政
策,允许不同的思想存在。柏拉图在讲学的同时著书立说,如《理想国》《法律篇》等都是在
学园时期写成的。学园的目的就是要为城邦培养政治人才,讲述治国术,追求“理想国”的实
现。学园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如亚里士多德、立体几何的创始人泰阿泰德等。雅典学园成
为当时希腊世界的自然科学研究中心,被后人认为是欧洲第一所大学,并对中世纪大学和近代
大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覃昕《柏拉图学院钩沉》
阶段性检测(一)历史 第4页(共 6 页)
{#{QQABTQSEggggAgAAAQgCUwXgCkEQkACCACoGhFAMsAAAgANABAA=}#}
材料二
始建于公元前 374 年齐桓公田午时期的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学术文化的交流
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稷下学宫通过优厚的俸禄和待遇招揽天下有识之士,承担当
时齐国君主政治智囊团的角色。游学是稷下学宫独特的教学方式之一,学生可以自由来稷下寻
师求学,教师可以在稷下自由招生讲学.稷下学宫还定期举行讲演、讨论、辩论之类的学术交流
会。稷下学宫的先生还纷纷著书立说,著作颇丰,例如《管子》《荀子》等三百余篇,分属儒、
道、阴阳、法诸家.稷下学宫培育出了淳于髡、邹衍、荀子等一大批集大成式的学派代表人物和
思想家,为战国思想学术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摘编自王志民《世界教育史上的双子星曜》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学园与稷下学宫在办学方面的异同点。(10 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者兴盛的相同原因及相同的历史贡献。(10 分)
17. (23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期已有医疗救济方面的事例,但是那时的医疗救济更多是一种临时性的或季节性的
举措,并未形成固定的机构和救济体系。两汉以降,历代王朝在此领域也有一定的举措,但仍
以临时性的或季节性的措施为主。到了唐朝曾建有功能更为专一的病院即乞丐病坊。后虽被政
府接管仍委托僧人管理,显示出较强的民间特色,但其规模不大,受惠面也有限。与此相比,
宋朝的医疗救济事业无疑有了巨大的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医疗体系和救济制度,取得了超
越前代的成就。
——摘编自张文、卢渝宁《宋代官办医疗救济》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一批教会医生与军医追随殖民者而来,在通商口岸建立教会医院,后深
入到内地。20 世纪初,教会大学开始设置医科或医学院。西医东来,推动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的
起步。1906 年,清政府设民政部,下设卫生司,掌管全国卫生事务。同时,城市公共卫生事业
开始起步。上海华界在市政建设、卫生管理、法规建设等方面基本采纳了租界的办法,并在食
品检验、疾病预防等方面与租界合作。北京、天津、武汉、广州、厦门等城市在公共卫生方面
都有明显的改善。在中国乡村,医疗事业十分落后,卫生状况很差。
——据郝先中《西医东渐与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肇始》
阶段性检测(一)历史 第5页(共 6 页)
{#{QQABTQSEggggAgAAAQgCUwXgCkEQkACCACoGhFAMsAAAgANABAA=}#}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成立后,召开
了全国卫生会议,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发展方针。从 1953 年开始,
全国各级卫生防疫站逐步建立。1955 年,国务院颁布了《传染病管理办法》。同时,在城市职
工中建立起公费医疗制度,并采取减免收费的办法加强对严重危害农民健康的流行疾病的治疗。
为消灭血吸虫病,1955 年建立了国家级的血防领导小组,并在疫情严重的江南各省建立了各级
血吸虫病防治站。在国家的号召下,科研、医疗人员奔赴一线,指导群众摒弃陋习,实行科学
的生活方式。同时,全国各地的乡村举行了清理钉螺运动,以消灭传染源。
——据邓铁涛《中国防疫史》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到宋代医疗救济的变化趋势,并简析宋代医疗
救济的意义。(10 分)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医疗卫生事业与晚清时期相比的进
步性。(10 分)
(3) 根据材料三中建国初血吸虫病防治的相关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医
疗卫生体系在防疫抗灾上的作用。(3 分)
18. (12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 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民说》,认为要使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赖“民德”的培育。
民德分为私德与公德,“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他将春秋以
来的“民德”按优劣分为第一至第六共 6 个等级,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
优。其所作《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如下:
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就材料中所反映的信息谈谈你的看法,并加以阐
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阶段性检测(一)历史 第6页(共 6 页)
{#{QQABTQSEggggAgAAAQgCUwXgCkEQkACCACoGhFAMsAAAgANABAA=}#}历 史 试 题(答案)
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5:CBADA 6-10:DBABC 11-15:DBCD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
16.(1)相同点:既是学术研究机构,又是教育机构;都推崇自由思想,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都关注社会现实,提供治国策略,培养治国人才。
不同点:雅典学园是私人创办的学术机构,稷下学宫带有官方性质,受齐国统治者资助;雅典学园的教学内容涵盖人文和自然科学,稷下学宫学术研究主要是在人文学科方面。
(2)共同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环境较为宽松;一大批学术大家的推动;社会教育的发展
历史贡献:推动东西方文化的发展;对后世的教育发展有积极借鉴作用;产生影响深远的伟大思想家、哲人和著作;成为人类宝贵精神财富。
17.(1)变化趋势:从临时性到固定性机构;规模由小变大,受惠面更广;从民间管理到政府主导。
意义: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公共卫生和健康,利于社会稳定;增强百姓对政府的信任,维护统治秩序;推动宋代经济的恢复发展;超越前代,并开创了此后朝代医疗救济的基本格局。
(2)进步:①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医疗卫生管理体系,而清政府的地方体系建设滞后;②新中国医疗卫生服务范围广,面向人民,而晚清医疗卫生服务范围狭小;③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注重城市与农村协同发展,而晚清则偏向城市,农村发展滞后;④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加强法律与制度建设,完善医疗服务体制,而晚清法制建设不足;⑤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独立自主的发展,而晚清受西方势力的推动。
(3)作用:建立统一的领导机构,提高决策效率;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发动人民群众;具有充分的制度优势,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
18.1.[参考示例一]
论题:东汉时期合理的治国政策以及儒、佛思想传播提升了民德水平。
论述:在东汉时期,东汉光武帝结束战乱,建立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国家统一、稳定。在东汉前期历代统治者例如: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在政治上推崇以礼治国,推行德政;对于经济的发展,东汉前期采用减轻农民赋税,从而达到鼓励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目的。在思想文化方面,统治者注重奖励孝悌、名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德的水平。另外统治者也主张儒术治国,因此使得儒家思想文化再一次得到了更大的宣传。除了儒家之外,东汉明帝还从西域引进了佛教,使得整个社会秩序民风淳朴,天下太平。但到了东汉末年至三国,随着统治力度的下降,民德大幅度下降。由此可见,合理的治国政策以及稳定、清明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民德的提升和营造社会和谐的氛围。
[参考示例二]
论题:晚清时期随着外国的侵略、政局动荡导致民德降至冰点。
论述:在晚清时期,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被迫进行了割地、赔款,而晚清政府在时代大变局中无能为力,使晚清政府的公信力极度下降,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接连爆发,反抗不断。而晚清政府一贯执行专制统治,使人民对晚清政府极度失望。面对侵略,中国需要大量的赔款,加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民力衰竭、暗无天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晚清的民德降至了冰点。由此可见,晚清时期动荡的社会环境使中国陷入的被动、民力憔悴的局面,所以晚清时期的民德力度大大降低。
[参考示例三]
论题:东汉儒学的发展提升了社会公德。
论述:东汉光武帝结束西汉末年社会动荡的局面,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光武帝本人崇尚儒学,出身儒学世家,奖励修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形成了知识分子针砭时弊、激浊扬清的士人精神。东汉时期推行察举制,以孝廉品行作为选官的标准,客观上推动了儒学在民间社会的进一步传播。东汉中后期,宦官专权加剧,朝局更加黑暗,以范滂、陈蕃为首的的士人不畏强暴、清廉正直,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激烈的党争,最终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引发“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导致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团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党人被残酷镇压,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综上所述,东汉时期,统治者推崇儒学,形成了注重气节,崇尚廉耻的社会风气,客观上有利于提升社会成员的公德。
[参考示例四]
论题:国家政局影响到社会公德的发展。
论述:宋代结束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局面,重新实现了政局的稳定,但时常遭受女真、蒙古、党项等游牧民族的袭扰,多次被迫与辽、西夏等签订屈辱的城下之盟,以割地、赔钱换取短暂的和平相处。北宋文人士大夫面对外有强敌入侵,内有佛教挑战儒学的艰难局面,提出复兴儒学的口号,逐渐形成了以二程为代表的宋学,注重个人修养,强调文人士大夫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南宋时期,朱熹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通过编著“家礼”“家训”的方式,将理学渗透到民间,极大地提升了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明朝中后期,以宣扬个性自由,隐含平等叛逆色彩的陆王心学逐渐兴起,面对明亡清兴、汉族政权被推翻的事实,以顾炎武为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关注国计民生,继承了自东汉以来的尚名节,关心国家大事的优良传统。综上所述,两宋和明末清初两个时期,面对外族入侵的严峻形势,文人士大夫们发扬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在社会上形成了崇尚名节,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良好风气,推动了社会公德的发展。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