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锦江中学2023-2024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莆田锦江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恩格斯说:“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代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类的创造品主要是用作这种采集的辅助工具。”以下各项符合恩格斯对“蒙昧时代”定义的是
A. 北京人 B. 大汶口文化 C. 河姆渡文化 D. 黄帝时代
2.某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作了如下归纳,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距今约一万年前后,先人的食物主要依赖农耕生产
B.早期农耕聚落时期,先人们实行共同耕作按劳分配
C.中国人以炎黄子孙自居,因为炎黄传说已经被证实
D.从史前墓葬品的差别中,可以透视到社会等级存在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力图一匡天下,士人游走列国,提出自己的治国理政方案,经济发展,文化思想活跃。这一社会巨变的根源是(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分封制度的瓦解 C.私学教育的普及 D.各国变法的推动
4.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被华夏视为戎、狄、蛮、夷的周边诸族群纷纷进入中原,形成了与诸夏交错杂居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最直接的影响是( )
A.加速了社会转型 B.冲击了贵族政治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推动了战国变法
5.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是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之一。春秋时期楚庄王“问鼎中原”反映了( )
A.废除了贵族特权 B.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C.分封制遭到破坏 D.打破了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
6.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
A.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 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 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 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7.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
A.皇帝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8.秦灭六国后废止六国旧钱,通行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从社会发展角度看,该措施有利于( )
A.秦国最终完成统一 B.彻底消灭六国 C.加强经济交流联系 D.抵御匈奴的进攻
9. 《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的是
A. 宗法制 B. 郡国并行制 C. 推恩令 D. 行省制度
10. 有学者把秦代的“焚书坑儒”与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提并论。他这样认识的理由最有可能是两者
A. 都主张儒家独尊,外儒内法 B. 都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
C. 都主张废除儒家思想 D. 都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属于思想文化专制
11.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与下面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 )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开放的社会
D.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12.《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制度( )
A.使得官员之间相互倾轧 B.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
C.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 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
13.烤肉是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但在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室壁画中却出现了“手持烤肉串的宾客”,这类壁画在今山东、江苏北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均有出土。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 )
A.畜牧业逐渐向南方扩展 B.佛教向大众生活的渗透
C.人民生活普遍富足 D.各民族经济文化进一步交融
14.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颁布诏令:“货物兼通,将以利用。……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以(及)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该诏令在当时( )
A.打破了原有交易规范 B.抑制了土地兼并活动
C.妨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D.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
15.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
A.艺术创作风格不同 B.北魏时期社会状况
C.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D.唐朝国家统一强大
1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其中“六朝古都”人口达百万,经济最活跃。这一城市是( )
A.成都 B.洛阳 C.建康 D.长安
17.唐代赋役制度中,具有减轻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性质的是( )
①庸 ②调 ③徭役 ④两税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18.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19.下图是魏晋南北朝政权变迁简易示意图。按照时间发生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甲 丙 乙 丁 B.乙 甲 丙 丁 C.甲 乙 丁 丙 D.甲 乙 丙 丁
20.唐代长安的大明宫麟德殿是接待外来宾客的重要场所,“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正是对其文学的描述。形成这种景象的原因是( )
A.丝绸之路的开辟 B.对外政策的开明 C.国家军事实力的强大 D.建筑技术的高超
21.下列为秦朝和唐朝的中央机构权力运行图。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秦朝中央机构的决策更科学 B.都通过分权维护了皇帝集权
C.唐朝缺乏监察更易出现权臣 D.都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出现
22.有研究表明,北宋“开封的人口在百万以上,坊、市制度已被打破,工商业者临街开店,大小商号鳞次栉比,有6400余家”“实行禁军制,都城地区集中了80万禁军,军器监拥有工匠八千五百人,杂役兵超过一万人。”这反映了( )
A.封建剥削异常沉重 B.社会需求拉动经济发展
C.军队战斗力的增强 D.政府放弃重文轻武政策
23.“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这种艺术形式产生的社会根源是( )
A.市民阶层壮大 B.农民娱乐的需求 C.文人士大夫的雅好 D.宫廷贵族的消遣
24.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领域都留下了新的记录。以下科技成就属于宋代的是( )
①发明活字印刷术 ②改进造纸术 ③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④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25.诗人张以宁路过辛弃疾墓时赋诗云:“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原无北伐心。”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岳飞抗金,收复开封 B.庆历新政,触犯既得利益
C.绍兴和议,宋廷偏安江南 D.北宋灭亡,蒙古统一
26.“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这一主张来自( )
A.道家学派 B.佛教禅宗 C.朱熹的理学 D.陆九渊的心学
27.元代推行行省制,设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将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治所在南昌;将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治所设于武昌。这一规划和设置( )
A.体现了“山河形便”的习惯做法 B.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保障了蒙古族贵族的统治特权 D.是对南宋统治区实施的特殊政策
28.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29.“收敛藩镇,权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欲专大利而无受其大害,遂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禁防纤悉,特与古异,而威柄最为不分。”材料描述的是( )
A.秦朝统一后推行的郡县制 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现象
C.北宋解决地方割据的措施 D.汉初实行郡国制
30.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世祖为了有效地统治全国( )
①始设中书省 ②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③设宣政院辖地 ④修驿道、设驿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使其调动一切资源,秦国曾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来防范犬戎。秦统一后,匈奴盘踞“河南地”,直接威胁秦都关中地区。秦朝领土虽然空前广阔,但大部分都是被征服的六国故地。而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国在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主张,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摘编自黄栋法《综论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说明周秦之间政治制度“大变局”的具体表现。(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在当时所具有的制度优势。(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其中,由秦、雍地区流出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1/3;从并州迁到冀、豫等州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2/3。……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据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等著《乾坤众生》整理
(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6分)
(2)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对隋唐繁荣的影响。(8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赵匡胤当皇帝后,担心宋朝会成为继五代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为此而彻夜难眠。一天,他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赵普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宋太祖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着手加强中央集权?(8分)
(3)宋太祖的这些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6分)莆田锦江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1.A 2.D 3.A 4.C 5.C 6.A 7.D 8.C 9.C 10.D
11.B 12.C 13.D 14.C 15.C 16.C 17.D 18.C 19.C 20.B
21.B 22.B 23.A 24.B 25.C 26.C 27.B 28.B 29.C 30.C
31.(1)从宗法分封制到郡县制;从地方分权体制到中央集权制;从天下共主到君主专制;从贵族政治(世卿世禄)到官僚政治。
(2)优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能够调动一切资源;防范犬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侵扰;保障秦文化对全国的影响力;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32. (1)由北向南迁徙;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迁徙活动范围广;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裹挟人数比例高);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
(2)开创了民族文化交融的良好时代氛围,营造了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观和兼收并蓄的文化观;人口的大量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和发展,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为隋唐经济繁荣奠定基础;民族文化交融催生了制度创新,如均田制等,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制度基础。
33.(1)根本原因:藩镇权力太大、君弱臣强。
措施:削实权:在地方派文臣做知州,并设通判监督知州。
制钱谷:设置转运司,将地方大部分财赋收归中央。
收精兵: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积极:加强了皇权和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影响了行政效率;压抑了地方积极性;削弱了军队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