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重庆市铜梁高中等三校2023-2024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答案)

秘密★启用前
2023-2024学年上学期三校联合考试(高2024届)
历史试题卷
命题:彭雪梅 审题:代升智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试题卷总页数:3页。
2.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需要填涂的地方,一律用2B铅笔涂满涂黑。需要书写的地方一律用0.5MM黑色签字笔。
4.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上。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共45分)
一、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天命源自上古时期人们对“帝”这一神灵的信仰与崇拜。西周以前,“天命”高高在上,具有绝对权威。西周以后,“天命”逐渐具有“德”的内涵,“德位相配”成为时人共识。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力有所提升 B.表明君权神授观念迎合专制加强的需要
C.有助于为政权转移的合法性创造理论依据 D.折射出德才兼备成为选任人才的主要标准
2.秦统一时,秦始皇收六国冠服赐予近臣御史、侍中或郎中使用,不同职事承担者使用不同冠服。这表明了当时( )
A.贵族等级制受到冲击 B.统一多民族国家确立
C.军功授爵制发展完善 D.官僚政治重人不重事
3.“中国”一词,目前最早见于西周初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其铭辞曰“余其宅兹中国”。西汉中后期的铜镜中,亦开始出现“中国”,如“游中国”“中国安宁兵不扰”“中国大宁”等。东汉时期,此类铜镜铭文得到延续。结合下列图文可知,这类铜镜的出土( )
注:陕西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收藏的汉代铜镜,镜背铸有47字铭文,其中包含意义非凡的“人民昌、中国强”的吉语。
A..表明学术界对青铜时代的划分有误
B.佐证汉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
C..彰显了汉代制镜师高超的雕刻技术
D.印证汉代中央集权政策产生实效
4.东汉时期,外戚利用皇帝幼弱,专擅朝政,宦官拥立幼主,操纵政权的现象时有发生。东晋时期的政治舞台上外戚、宦官的身影,就黯淡下去了。这一现象折射出东晋( )
A.宗法观念淡化 B.君主集权削弱 C.门阀士族衰落 D.监察制度周密
5. 唐代晚期的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讲“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此外,他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张彦远的这些观点反映了唐代( )
A. 文化交融影响绘画 B. 绘画门类丰富多彩
C. 心学发展影响绘画 D. 绘画风格注重写实
6. 北宋在设计中央官制时,将行政事务和军政事务分别归属中书门下与枢密院管理,两部长官皆由文官担任。南宋时期虽仍然设置两套衙署,但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枢密使的情况越发常见。这侧面反映出南宋相较于北宋( )
A.边疆形势较为紧张 B.封建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C.重文轻武观念加深 D.地方行政效率显著提升
7. 乾隆四十四年,刑部议定“既有定例,则用例不用律”。若案件没有相应的条例依照,则用“比照法”去“比引科断”,例如“奴婢诽谤家长,比依骂家长律,绞”。这一规定体现出清代( )
A. 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B. 法律判决有随意性
C. 定例具有最高权威 D. 司法实践律例并用
8.1858年一名侵华英军的军官写道:“中国官府惧怕我们的武力,并且对他们的正当权利一无所知,惧怕和外国人打交道。外国人变得更加猖獗,可以为所欲为地施展恶行,社会渣滓都被吸引到这个国家。”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有( )
①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国家主权 ②清朝地方政府的官员愚昧无能 ③列强在中国攫取了领事裁判权 ④沿海地区沦为列强的势力范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掌握地方军政实权的洋务派督抚支持兴办近代企业,但他们关注的往往是本地区的矿山开采和工业建设。洋务民用企业转归商办后,企业家更多地考虑的是经济效益,总是在原料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的地区投资设厂。由此可见,洋务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 )
A.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限制 B.满足了洋务运动的发展需求
C.促进了工矿企业的合理发展 D.抑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10.下表为1895-1903年中国部分省份武备学堂办理情形统计表,由此可知( )
学堂名称 创办时间(年) 课程设置
江南陆师学堂 1895 内堂课业:兵法、绘图、舆地、地形、军器、历史、营垒、算学、测量工程、人伦道德、汉文、英文、德文、日文;外场课业:步操、打靶、炮操、体操、马操等
直隶武备学堂 1896 德文队:先习德文,次学武备,兼习汉文;炮队:测算、舆图、垒台、炮法、汉文各学;步队:行军兵法、测算、绘图、枪队、攻守各法;马队:测绘、武备等学
湖南武备学堂 1903 普通兵学: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各科
A.清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新式陆军 B.甲午战败后中国“以日为师”
C.这适应了洋务运动发展的需要 D.课程彰显了“中体西用”思想
11.某时期,北京城内"凡卖洋货者均皆逃闭",人们纷纷将家里的洋货自行销毁,"各种煤油灯砸掷无数,家家户户尤恐弃之不及,致贻祸患"。时人记述,"城内商铺招牌‘洋药局'改为‘土药局',‘洋货'改为‘广货',‘洋布'改为‘细布',诸如此类甚多"。作为直接证据,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
A.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民众反应 B.清末农民运动的民族义愤情绪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残酷暴行 D.反帝爱国运动中群众抵制洋货
12.下图漫画选自1911年11月9日出版的《盛京时报》(日本人创办于沈阳),题为《疮痍满目》。该漫画创作的背景是( )
A.北洋军阀集团陷入分裂 B.瓜分中国狂潮的兴起
C.清朝黑暗统治彻底结束 D.革命形势的快速发展
13.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主义”思潮盛极一时,欢迎“莫拉尔小姐”即“道德伦理革命”的大有人在,其热门程度足以和“民主”“科学”构成三足鼎立的态势,随后却迅速被边缘化。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青年追求个人幸福和个性解放 B.民主与科学思想影响深远
C.传统伦理和国家危难双重作用 D.各思想流派呈现融合趋势
14.下面为1931—1932年鄂豫皖苏区人口总数及红军战士人数表。据表可知( )
时间 苏区人口总数 苏区红军战士人数
1931年4月 250万人 正规军2万人
1932年6月 350万人 正规军4.5万人,地方武装20余万人
A.中共土地政策适应形势发展 B.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有所缓和
C.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确立 D.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15.1927年5月,中共五大议案中提出“没收一切银行、矿山、大企业、大工厂等归国有”。后中共陆续又多次提出要"消灭私人资本"。而1934年,张闻天强调利用私人资本是目前、是现在的政策。毛泽东则明确指出“对于私人经济,只要不处于政府法律之外,不但不加以阻止,而且加以提倡和奖励"。这种变化( )
A.标志着中共始由幼稚走向成熟 B.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
C.调动了农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 D.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必然选择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3分)
材料一 黄帝是先秦时期众多的传说英雄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自黄帝始”的传统,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民族。在《史记》中,司马迁虽然有时也流露出对弱小民族的同情,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融合形式的赞扬,如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汉)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以边境征伐哉!”
——摘编自王盛恩《司马迁的民族观及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材料二 西欧诸国在反对封建王朝国家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首先产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资产阶级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民族主义。这样,这种新型民族国家的基础不仅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共同政治认同,即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原则和观念。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要把本民族本国的统治扩张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而不管后者同意与否。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三 民族主义思潮源自近代西方历史文化语境,其在传入中国之后很快就成为思想家们忠诚信仰的理论来源。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开始将其作为民族自立的依托。近代中国在它的旗帜下,以建立民族国家为历史使命,产生了颇具特色的民族主义理论。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伴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化和丰富。梁启超等人鉴于传统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认识到了改变文弱旧习、培养人民尚武精神、增强国力的重要性,强调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胜于个人的独立与自由。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宣传者们是中西方思想碰撞中位于前沿的先驱,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的探索者和领路人。
——摘编自郭建民《民族主义的近代中国化:过程、特征与类型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西方民族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涵,并简述其意义。(8分)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以工代赈”简称“工赈”,是清代重要的、辅助性的赈济措施。清乾隆时期,“工赈工程之修举,先事豫筹,别其缓急轻重,遇灾则欲办工赈无难,次第举行”,“凡系官修者,俱照各省河工定例准给”。在工赈具体执行中,各地官府可因地制宜加以调整。为避免下层官吏在工赈中贪污腐败中饱私囊,朝廷明确规定基层工赈官员必须从有收之家,即生活尚能维持的人户中选择。
——摘编自周琼《乾隆朝‘以工代赈’制度研究》
材料二 1920年,面对西北五省的严重旱灾,北洋政府救灾不力,灾情十分紧急。9月25日,北五省灾区协济会上大总统书,提议仿照国外设立“通行税”,以此税为抵押,向欧美各国贷借外债,用以办理工赈工程款项。1921年,各地华洋救灾机构进行合作,促成了华洋义赈总会的成立。华洋义赈总会除了在国内外劝募赈款,还把“防灾寓以救灾”的理念贯穿在救灾活动中。华洋义赈会仅在陕西、甘肃两省就修建公路700多英里,还与西北军共同负责,用工赈方式修建了西兰公路。但是“工赈”的进行受制于资金、工程选取等因素,并非是可以完全取代急赈的全能救灾办法。
——摘编自杨延宇《救灾与防灾的中间手段:民国时期的以工代赈》
材料三 1978年以来实施的工赈项目,仍包含救灾减灾的政策设计,但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扶贫措施。目的在于强化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并为贫困者创造就业和收入。“十三五”规划期间,中央和地方总投入以工代赈资金335亿元,用于农村中小型基础建设、林田草场建设等项目共计25万个。提供短期就近就业岗位110多万个。“十四五”期间,政府还将继续加大投资以工代赈项目,聚焦于巩固脱贫成果并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
——摘编自朱玲《以工代赈思想与实践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以工代赈”的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与清代相比,概括20世纪20年代北方地区“以工代赈”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时期“以工代赈”的成效。(10分)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以工代赈”的发展趋势,并对此谈谈你的认识。 (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天然植被破坏过程示意图
环境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能反映诸多历史问题。请提取如图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就某一具体问题,予以解读。(要求:信息提取精准,问题明确,逻辑清晰)三校联合考试历史答案
选择题:
CABBA ADACA BDCA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23分)
【答案】(1)民族观:各族同源同祖;华夏处于文明的主导地位;赞成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3分)
原因:春秋以来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加速;秦汉以来国家的统一;西汉国家的强盛和小农经济的日益繁荣;大一统思想的逐渐形成。(6分,答对三点得6分)
影响:推动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促进了欧洲民族共同体认同观念的形成;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欧洲的思想解放;推动西方国家近代化的进程;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4分,任答四点得4分)为殖民侵略和掠夺提供了借口。 (2分)
(3)内涵: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培养尚武精神,增强国民力量;强调国家利益至上。(3分)
意义:冲击了传统的华夷观念,激发了国民的近代民族意识;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与高涨;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促进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5分,答对两点得4分,答对三点得5分)
17.(20分)
【答案】(1)特点:工赈工程预先筹划,区别轻重缓急;执行过程因地制宜;重视对工赈官员的监督。 (2分,任答两点得2分)
(2)不同:发挥了民间救灾组织的作用;借助了欧美国家力量和赈灾经验。(2分)
评价:实现了救灾目的,传播了西方救灾与防灾理念;促成了北方地区道路设施面貌的改变; (4分)但是囿于民国局势动荡,救灾效果有限;而且具有半殖民地的时代烙印。 (4分)
(3)趋势:“以工代赈”从防灾减灾向侧重于扶贫转化;国家对“以工代赈”的支持和投入力度越来越大,以工代赈的规模和成果愈加丰硕。(2分)
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以工代赈”反映了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是国家治国理政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证据;极大推动了农村社会面貌的改善,助力乡村振兴。(6分)
(12分)
【答案】
示例:
论点:环境变迁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范围扩展(2分)
阐释:天然植被的被破坏过程,也体现了古代中华文明范围的不断扩展。西周时期的统治范围是在黄河中下游,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发展使得当地的植被被破坏;西汉时期的统治范围扩大,但依然集中在北方地区,因此北方的植被被破坏较为严重;隋唐以后,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使得江南地区的植被被破坏较为严重;清以后,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从而破坏了当地的天然植被。(8分)
所以环境变迁体现了经济的发展与文明范围的扩展。(2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考生条形码粘贴处




正确填涂
错误填涂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及科类名称。
2. 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综合题部分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 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考生禁填:缺考考生由监考员填涂
右边的缺考标记
第I卷
选择题
1
[A]
[B]
[C]
[D]
6
[A]
[B]
[C]
[D]
1
1
[A]
[B]
[C]
[D]
2
[A]
[B]
[C]
[D]
7
[A]
[B]
[C]
[D]
1
2
[A]
[B]
[C]
[D]
3
[A]
[B]
[C]
[D]
8
[A]
[B]
[C]
[D]
1
3
[A]
[B]
[C]
[D]
4
[A]
[B]
[C]
[D]
9
[A]
[B]
[C]
[D]
1
4
[A]
[B]
[C]
[D]
5
[A]
[B]
[C]
[D]
1
0
[A]
[B]
[C]
[D]
1
5
[A]
[B]
[C]
[D]
第II卷
1
6
.(
23


(
1
)

9


(2)

6


)2023-2024学年上期三校联合考试(高2024届)
历史答题卡
姓 名
准考证号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 (
18
.(
12


(3)

8


17
.(
2
0


(
1
)

2


(2)

10


(
3
)

8


)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