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二 近代化的探索 基础训练(学生版+教师版) 2023-2024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专项二 近代化的探索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2023 百色期中)“历史学家研究一个人,是因为这个人有代表性,他的追求代表了他所处时代的潮流。”从这个角度来说,研究李鸿章是因为他 (B)
A.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B.领导了洋务运动
C.代表清政府签订条约 D.创办京师大学堂
【解析】据“历史学家研究一个人,是因为这个人有代表性,他的追求代表了他所处时代的潮流”并结合所学可知,研究李鸿章是因为他领导了洋务运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不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代表清政府签订条约不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京师大学堂创办于百日维新期间,与李鸿章无关。
2观察如图,由此判断“沪局” (D)
A.是最大的民用企业
B.达到了“自强”的目的
C.是最大的军事企业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器物
【解析】由题干图片可以看出,“沪局”机器设备来源广泛,有从美国购买的,也有来自美商创办的上海旗记铁厂,也有来自苏州洋炮局的,能够说明其引进了西方先进器物。题图与目的、最大军事企业、最大民用企业无关。
3(2023 南宁期中)有学者认为,奕?、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以变应变,开展挽救清王朝的自强活动,他们实际上“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洋务派 (D)
A.解决了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
B.自发地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C.实现了“自强”“求富”目标
D.客观上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没有解决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他们学习西方的科技,而不学习其政治制度,也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目标。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客观上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4(2023 北海期中)1895年5月10日《申报》发文:“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指参加会试的举人)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叩求都察院代奏。”该文描述的历史事件 (B)
A.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B.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C.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D.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
【解析】由材料“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指参加会试的举人)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可知,这反映的是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5(2022 苏州中考)“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这是一位外国人对近代中国某次运动的评价,他想要表达的是 (C)
A.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无可挑剔
B.洋务派的措施健全可行
C.戊戌变法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辛亥革命缺乏思想动员
【解析】据题干材料“维新”“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可知,这是对戊戌变法的评价,想要表达的是戊戌变法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6(2023 防城港月考)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 (D)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D.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解析】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要变法、要革新的思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人们的思想深受启迪,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蔚然成风,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以失败而告终,封建的旧体制没有得到改造,民族危机依旧严重;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戊戌变法主张实行西方的君主立宪制,但由于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制造了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7(2023 柳州期中)1905年,孙中山在成立同盟会的大会上,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孙中山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阐发为三民主义中的 (B)
A.民权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孙中山领导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其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的是推翻清朝统治,反对民族压迫的民族主义;“创立民国”指的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民权主义;“平均地权”指的是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的民生主义。
8(2022 广东中考)有学者说:“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一桩扣人心弦的事件。在当时世界上还到处是皇帝、沙皇、苏丹和国王的时候,古老的中华帝国在短短几周之内成为欧亚大陆上继法国之后的第二个共和国。”该学者重点强调 (D)
A.欧亚大陆的联系 B.封建帝制的危害
C.法国大革命影响 D.辛亥革命的意义
【解析】题干材料说明辛亥革命后建立了共和国,对世界影响较大,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的意义。
9(2023 玉林期末)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创举”是指 (B)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中华民国的成立
C.二次革命的进行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国”,开创了共和政体,是“变局”和“创举”;辛亥革命的爆发是1911年,推翻了清朝统治,但是并没有赶走外来侵略者;二次革命爆发于1913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从程度上来说达不到“变局”这样的深度。
10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社会。”材料旨在说明 (D)
A.洋务运动的影响
B.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C.戊戌变法的巨大作用
D.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指的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辛亥革命后创立了中华民国,但并没有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说明需要进行一次思想变革,就是新文化运动。因此材料旨在说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11(2023 崇左期中)“一只蝴蝶,两只蝴蝶。一只在东,一只在西。”这是胡适写的一首白话文小诗《蝴蝶》中的诗句。它直接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哪项内容 (D)
A.抨击旧道德 B.提倡民主
C.提倡科学 D.文学革命
【解析】根据材料“白话文小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胡适积极倡导推行文学革命。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12下列人物中,极力宣传“劳工的能力,是人人都有的,劳工的事情,是人人都可以做的,所以劳工主义的胜利,也是庶民的胜利”观点的是 (D)
【解析】据“劳工的能力”“庶民的胜利”可知,这段文字的作者是李大钊。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1918年,李大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批评了惨淡经营三十年的洋务运动……“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这一类变化,虽有图强的意愿,然而触及的仅仅是局部的东西……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
——摘编自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一中康有为所说的“变器”与“变政”各指什么。(2分)
答:“变器”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如洋务运动。“变政”指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如戊戌变法。
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可以拯救中国出于国际交涉之现时危惨地位。……我们必要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摘自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
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革命思想。(1分)结合具体史实简述其革命思想的成功实践。(3分)
答:三民主义。成功实践: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
材料三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摘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3)归纳材料三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的历程。(4分)
答:历程:学术觉悟: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政治觉悟: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要求政治变革(或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伦理觉悟: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和民族觉醒。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这一类变化,虽有图强的意愿,然而触及的仅仅是局部的东西……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所说的“变器”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如洋务运动,“变政”指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如戊戌变法。第(2)题,根据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要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是三民主义,其革命思想的成功实践是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第(3)题,材料三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的历程为学术觉悟: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政治觉悟: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要求政治变革(或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伦理觉悟: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和民族觉醒。
14报刊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阅读下列材料,了解近代报刊事业的发展,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万国公报》 1895年,康有为创办了《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中外纪闻》是资产阶级早期政治团体的机关刊物,它除选登“阁抄”、译载新闻外,又载“格致有用之书”探讨“万国强弱之原”,提出言政敷治的建议,在中国近代政治史、新闻史上有一定地位
材料二 《民报》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民报》六大宗旨,即:(一)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二)建立共和政体;(三)土地国有……
材料三 《新青年》 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1920年9月,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它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正式的准备
(1)材料一中《万国公报》刊载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分)
答:时政新闻、推荐进步书籍、探讨国家强弱的原因、提出政治性建议。(任意两点)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解释《民报》的宗旨体现什么思想。(3分)
答:“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体现民族主义;“建立共和政体”体现民权主义;“土地国有”体现民生主义。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青年》思想宣传的内容有什么变化趋势。(2分)
答:从宣传民主、科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
(4)综上所述,概括以上报刊的共同特性。(2分)
答:都宣传了先进思想;都是机关刊物等。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译载新闻”“提出言政敷治的建议”等,可知《万国公报》刊载了时政新闻、推荐进步书籍、探讨国家强弱的原因、提出政治性建议方面的内容。第(2)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体现民族主义;“建立共和政体”体现民权主义;“土地国有”体现民生主义。第(3)题,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由“1920年9月,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它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正式的准备”可知,《新青年》从宣传民主、科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第(4)题为总结性试题,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上报刊的共同特性是都宣传了先进思想;都是机关刊物等。专项二 近代化的探索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2023 百色期中)“历史学家研究一个人,是因为这个人有代表性,他的追求代表了他所处时代的潮流。”从这个角度来说,研究李鸿章是因为他 ( )
A.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B.领导了洋务运动
C.代表清政府签订条约 D.创办京师大学堂
2观察如图,由此判断“沪局” ( )
A.是最大的民用企业
B.达到了“自强”的目的
C.是最大的军事企业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器物
3(2023 南宁期中)有学者认为,奕?、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以变应变,开展挽救清王朝的自强活动,他们实际上“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洋务派 ( )
A.解决了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
B.自发地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C.实现了“自强”“求富”目标
D.客观上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4(2023 北海期中)1895年5月10日《申报》发文:“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指参加会试的举人)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叩求都察院代奏。”该文描述的历史事件 ( )
A.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B.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C.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D.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
5(2022 苏州中考)“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这是一位外国人对近代中国某次运动的评价,他想要表达的是 ( )
A.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无可挑剔
B.洋务派的措施健全可行
C.戊戌变法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辛亥革命缺乏思想动员
6(2023 防城港月考)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 (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D.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7(2023 柳州期中)1905年,孙中山在成立同盟会的大会上,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孙中山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阐发为三民主义中的 ( )
A.民权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8(2022 广东中考)有学者说:“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一桩扣人心弦的事件。在当时世界上还到处是皇帝、沙皇、苏丹和国王的时候,古老的中华帝国在短短几周之内成为欧亚大陆上继法国之后的第二个共和国。”该学者重点强调 ( )
A.欧亚大陆的联系 B.封建帝制的危害
C.法国大革命影响 D.辛亥革命的意义
9(2023 玉林期末)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创举”是指 ( )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中华民国的成立
C.二次革命的进行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10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社会。”材料旨在说明 ( )
A.洋务运动的影响
B.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C.戊戌变法的巨大作用
D.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11(2023 崇左期中)“一只蝴蝶,两只蝴蝶。一只在东,一只在西。”这是胡适写的一首白话文小诗《蝴蝶》中的诗句。它直接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哪项内容 ( )
A.抨击旧道德 B.提倡民主
C.提倡科学 D.文学革命
12下列人物中,极力宣传“劳工的能力,是人人都有的,劳工的事情,是人人都可以做的,所以劳工主义的胜利,也是庶民的胜利”观点的是 ( )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批评了惨淡经营三十年的洋务运动……“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这一类变化,虽有图强的意愿,然而触及的仅仅是局部的东西……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
——摘编自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一中康有为所说的“变器”与“变政”各指什么。(2分)
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可以拯救中国出于国际交涉之现时危惨地位。……我们必要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摘自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
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革命思想。(1分)结合具体史实简述其革命思想的成功实践。(3分)
材料三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摘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3)归纳材料三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的历程。(4分)
14报刊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阅读下列材料,了解近代报刊事业的发展,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万国公报》 1895年,康有为创办了《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中外纪闻》是资产阶级早期政治团体的机关刊物,它除选登“阁抄”、译载新闻外,又载“格致有用之书”探讨“万国强弱之原”,提出言政敷治的建议,在中国近代政治史、新闻史上有一定地位
材料二 《民报》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民报》六大宗旨,即:(一)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二)建立共和政体;(三)土地国有……
材料三 《新青年》 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1920年9月,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它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正式的准备
(1)材料一中《万国公报》刊载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解释《民报》的宗旨体现什么思想。(3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青年》思想宣传的内容有什么变化趋势。(2分)
(4)综上所述,概括以上报刊的共同特性。(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