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河北省尚义县2023-2024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尚义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
历史
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战国时期,各国都建立了以奖励军功为目的的爵位制度,处于不同等级的人享有不同的权力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地位。这一制度的推行
A.助推争霸战争不断升级B.强化了军事在国家中的地位
C.激发了社会的内在活力D.表明地主阶级已经掌握政权
2、汉高祖刘邦最初十分讨厌儒生,他有一句名言“为天下安用腐儒 ”汉高祖九年(前198年),刘邦任命大儒叔孙通为太子太傅,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亲赴曲阜以大礼参拜孔子。这一变化
A.奠定尊崇儒术的基础B.反映了治国思想的变迁
C.意在巩固新生的政权D.说明汉初儒学影响较大
3.中世纪时期,欧洲“古老的自由特权”的传统,使得贵族有权参加国王的大议事会,并参与政府决策。随着城市有产阶层经济力量的不断壮大,这一阶层参与政治决策过程的要求不断增加。这一现象的出现
A.助推近代政治制度形成B.巩固了封君封臣体制
C.体现了社会大众的意志D.践行了权力制衡原则
4.下表所示为20世纪8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常任高级文官的辞职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A.联邦政府职权削弱B.文官制度亟待调整
C.文官队伍素质下降D.政党政治面临考验
5.下表所示是2016年美国总统两党候选人在经济上的主张。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
A.利益取向走向对立B.主导了美国的政治
C.既有矛盾又有合作D.阶层基础有所差异
6.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外交事务主要由礼部和理藩院代管;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是
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1901年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学习西方成为时代潮流B.中国政治局势的变化
C.中国封建化程度的加深D.清政府外交的近代化
7.1912年12月,中华民国第一次国会选举登记的选民4000万人,占总人口的10%左右。就是这很少代表民意的选举,还存在种种舞弊行为,虚报选民、冒名投票、金钱收买和武力胁迫等现象屡见不鲜。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封建残余思想浓厚B.政党政治已经名存实亡
C.民主政治基础薄弱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8.1940年7月,中共中央指出,“不论政府人员中或民意机关中,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而使其他主张抗日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三分之二。无论何人,只要不投降不反共,均可参加政府工作。任何党派,只要是不投降不反共的,应使其在抗日政权下面有存在和活动之权"。这一措施的贯彻
A.意在完善政治协商制度B.旨在调动民众参政积极性
C.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9.商鞅曾说:"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此谓劳民。劳民者,其国必无力。无力者,其国必削。”这说明商鞅变法
A.强调重农抑商B.重视奖励耕战
C.具有民本思想D.反对劳民伤财
10.面对传统的“义利之辨",王安石明确提出,“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周公岂为利哉……盖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不得不然也"。王安石旨在
A.强调国家理财的重要性B.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C.消除改革所面对的阻力D.为改革提供历史依据
11.唐朝科举考试,进士科考试三日,内容分别为帖经、诗赋、策论,往往根据诗赋优劣定取舍。宋初承袭唐朝,从宋太宗到宋仁宗,进士科考试慢慢形成了诗赋与策论并重的局面。宋朝的这一转变
A.导致官员文化素养下降B.促进了官僚队伍优化
D.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C.保证了选官程序的公平
12.在朝代更迭之际,往往会有一些士人对新生政权采取敌视态度,然而一旦看到科举复兴,看到了只要寒窗苦读,他们仍然可以金榜题名,大展宏图,由布衣而将相,这些人便沉浸在对“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不懈追求之中。这说明科举制
A.能够调和新旧政权之间的矛盾 B.选拔人才的标准发生变化
C.旨在消除士人对新政权的敌视 D.有利于维护新生政权稳定
13.英国政府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文官是终身职业,即文官不随执政党的更迭而更换,也不受选举的胜负或者政治浪潮的起伏影响,且除违法外,文官不得被随意免职。这一规定
A.造成文官特殊地位的形成B.使文官不受司法制度约束
C.不利于提升文官职业素养D.有利于政府政策有效贯彻
14.19世纪初期,英国官吏的任用依然取决于国王贵族的政治恩赐,政府中的很多官职由贵族成员担任,而且他们只是将官职作为副职,甚至雇用临时工顶替,腐败现象极其严重。材料可用来说明当时英国
A.专制主义色彩依然浓厚B.官员施政能力普遍下降
C.官员录用制度亟待改革D.代议制民主被彻底破坏
15.1984年,中共中央组织部遵照党中央关于改革干部管理体制的指示精神,实行"管少、管好、管活”的原则,采取分级负责的办法,下放人事管理权限,增强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管理干部的责任感。这些举措
A.体现了党的领导的放松B.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需要
C.大幅度缩减了干部队伍D.促进了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16.下表所示是我国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录取的公务员来自普通家庭的占比情况。材料说明,公务员制度
A.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B.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C.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可D.反映了政府事务的增多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古代监察法律赋予了监察系统广泛的权力,从立法、司法、行政到财政、人事任免、军事防务以及思想教育领域,几乎无所不包,将国家机器的方方面面都纳入法律的轨道。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采取了多渠道、多元化的交叉监察模式,以充分发挥监察制度的优势与功用。而垂直的行政隶属关系,使得监察官员在行使监察职权的过程中具备极高的权威性,同时也优化了监察体制的行政效能。统治者还以严苛的标准来建设自身的监察队伍,对监察官员任期内的德、才、劳进行综合考核,以决定对监察官员奖赏或惩戒。
——摘编自张仲旺、阮兴《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现代意义》
材料二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实质是封建皇权的依附性工具,这使得监察职能在实防运用中发生异化,即从惩治官吏的腐败异化为统御、平衡官僚势力的权力。由于监察机构在每个朝代都受到君主的重视,监察官员的监察权实质上是皇权授予的,封建社会中皇权至上的原则使得监察官员被赋予的权力往往不足以支撑其纠察百官,这就导致监察活动与行政活动会相互干预。
——摘编自杨联《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迁、特征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的不足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我国当代监察制度的借鉴意义。(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年3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其内容如下:第一章总纲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三条: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统治权。第二章人民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六条:人民得享有……自由权:一、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二、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四、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摘编自冯学荣《亲历北洋:从共和到内战(1912—1928)》
材料二 民国初年,围绕政权问题,各种党派势力进行了激烈的角逐,其不会受到制度上的有效监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小,经济基础薄弱,而且其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弱点使其在政治斗争中意志不坚定,缺少彻底的革命精神。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派都存在着这样的弱点。立宪派是上层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在反对专制统治上,同资产阶级革命派差不多,二者都希望建立议会制,以发展资本主义。不同的是,立宪派想通过改良的方法来实现君主立宪制。民初政党从表面上看,分为同盟会派和非同盟会派,但实际上党派交织。同盟会作为革命政党的代表,在改组国民党之后,也变成了一个鱼龙混杂的政党,可谓“青年之士,跋扈之武人,市侩之商贩,皆掺杂于其中"。党社成员来自社会底层的很少,这种情况反映在国会选举中,自然群众对选举活动也漠不关心,以上海这座资产阶级党社最集中、民主气氛最浓厚的城市为例,参加投票的民众只占全市选民总数的1/4。
——摘编自朱旭红《民初政党政治的失败及其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并简析其进步意义。(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特点,并说明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7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古代雅典民主和现代西方民主比较表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古代雅典民主与现代西方民主",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论证充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是继察举制之后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产生于我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它以中正官为中心,论品定级,依照品级选拔和升降官吏。具体做法是,郡邑设小中正(官名),州设大中正,由他们负责察访品评所属地区士人,按士人的德行、才能划分九品,中正官依据士人的门第高低、德才优劣进行定品,写出“品状”。获小中正品第的人才需上报大中正,大中正核实后送司徒,经司徒再核,送吏部尚书选用,吏部尚书按品授官,标准为高品授大官,低品授小官。士人品第评定后,根据实际表现可升降进退,一般三年评定调整一次,品第的升降与官位的升降一致。
——摘编自谢佳能《论我国封建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合理内核》
材料二 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两种制度都存在很大的弊端。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处于发展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官员选用方面也日益要求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正是出于这些需要,18、19世纪的英国知识界和政界人士才会对中国的选官制度予以更多的关注。19世纪,英国对中国制度的研究方兴未艾。在这些研究和介绍中国的著述中,科举制是一个热点,且较上一世纪的著作更为详尽、具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学者如郭施拉、麦都思等人在介绍科举制的同时,还强烈呼吁英国政府按科举制原则实行选官制度的改革。
——摘编自刘海波《英国文官制度与科举制的渊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九品中正制相较于察举制的进步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19世纪英国社会推崇科举制的原因。(6分)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