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定陶山大附中高三年级第一次阶段测试 历史试题(部分含解析)
菏泽市定陶山大附中高三年级第一次阶段测试
历史试题
选择题(45分)
1.文明是最广泛的文化实体,指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国家的出现一般被视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最重要标志。下列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中华文明已产生的最有力证据的是
A.姜寨聚落遗址各墓葬的随葬品差别不大
B.仰韶文化出土彩绘陶器
C.良渚遗址主要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
D.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2.战国时期韩非子指出:“是故乱国之俗: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其言古者,为设诈称,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遗社稷之利。”韩非子此论
A.反映出与道家学派的对立 B.体现出新兴势力的价值追求
C.标志着儒法斗争全面升级 D.说明变革思想得到广泛认同
3.秦始皇在征服岭南的过程中,曾把“贾人”“尝有市籍者”“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七类人,迁移至落后的岭南地区。到汉初,岭南出现了番禺、合浦等商业性都会。由此可见,秦始皇的举措
A.禁锢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C.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D.突破了工商食官的格局
4.东汉陈蕃谏桓帝:“采女数千,食肉衣绮,脂油粉黛,不可资计”,苟爽谏桓帝:“后宫采女五、六千人,从官、侍使复在其外”。与西汉初年励精图治之王室相比,这反映了东汉后期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
C.追求享乐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大的政治现实
5.《史记》记述人物籍贯的方式多样,或记封国国名,或记县名、郡名、郡县名。《汉书》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很少有忽略郡名的。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疆域的拓展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儒学正统的确立 D.史书体例的更新
6.三国时期的孙吴政权,在军事上实行世袭领兵制。一支军队由某一将领固定带领,将领死后由其子或其他家族成员承袭。士兵对将领具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一现象
A.成为中央权威衰弱的根源 B.标志着士族政治的形成
C.易导致世家大族势力膨胀 D.加剧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7.下图所示的两尊戴帷帽骑马仕女俑,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葛群唐代墓葬。它们的发现,不仅反映出当时唐王朝的政令在高昌地区得到了全面推行,也表明盛唐时期高昌地区有着同长安一样的流行时尚。据此推知,盛唐时期
A.骑马成为女性主要休闲方式 B.民族交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C.社会价值取向追求显贵地位 D.尚武健身风气受到社会推崇
8.唐太宗时期,曾在凌烟阁为功臣绘制画像,以表彰其功勋。此后一百多年,并未再绘制新的功臣画像。唐中晚期,又多次新增功臣画像,新增者多为武将出身。唐代功臣画像活动缘于
A.藩镇割据的出现 B.选官制度的调整
C.尚武风气的盛行 D.政治形势的变化
9.安史之乱后,韩愈、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主张摒弃华而不实的骈文而写平易的散文,借此昌明儒家之道。北宋更重视文以载道的理念。唐宋古文运动
A.促成了唐宋文学领域的繁荣 B.折射出唐宋严重的社会危机
C.反映了经济繁盛的时代风貌 D.表明以文治国传统由来已久
10.南宋学者叶适认为:“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这表明叶适主张
A.加强中央集权 B.恢复节度使制 C.扩大地方权力 D.崇尚重文轻武
11.《金史·兵志》记载,女真族初起时期,“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这表明猛安谋克制度
A.带有氏族制和军事化特点 B.与战国军功爵制比较接近
C.是纯粹的军事化管理体制 D.随季节迁徙更换防御中心
12.清代,梅菉镇出现槟榔行、木履行、打铁街等等,而且这并不局限于梅菉镇,雷州府海康县甚至在明代就出现猪羊市、鸡鹅市、鱼盐市、米衣市、槟榔市、布帛市等。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市镇经济实现长足发展 B.专业性市场的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渐趋松弛 D.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13.西汉至西晋,山东半岛的中心城市始终位于临淄。自东晋开始,逐渐转移到青州。宋金元时代济南城的发展令人瞩目,明洪武九年山东承宣布政使司迁至济南。由此可知,统治者在行政上对济南中心城市地位予以最终确认的主要原因在于
图1 金代青州和济南区位示意图
A.适应山东经济重心西移的趋势 B.元代重新开通京杭大运河
C.便于行政治理和中央有效管理 D.推动区域间统一协调发展
14.下表为中国古代较大区域人口比重的演变表,据此可知
公元 2年 公元 140年 公元 742年 公元 1110年 公元 1491年 公元 1880年
黄河下游 69.7 57.9 43.2 25.7 25.7 2.9
晋、陕 10.7 4.74 15.92 13.4 14.0 8.0
甘、宁 2.4 0.9 1.9 3.4 1.8 3.2
南淮 5.4 7.4 13.9 15.8 23.6 22.7
两广 1.3 4.6 4.9 10.1 10.6 13.4
两湖 4.4 13.8 8.3 20.2 19.6 20.4
四川 6.1 10.7 9.8 11.5 4.7 8.4
表1 中国古代较大区域人口比重的演变表(以合计数为100)
A.战争是黄河下游地区人口比重下降的根源
B.经济重心南移促使南方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C.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由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
D.中国古代较大区域人口所占比重渐趋均衡
15.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士农工商四民异业而同道”;学者焦竑批评世人“自世猥以仁义、功利歧为二途,不知即功利而条理之乃义也”;思想家李贽则提出人之有私、为私乃是“自然之理,必至之符,非可以架空臆说也”。这些观点
A.表明了国民道德水准的低下 B.瓦解了理学对社会的束缚
C.冲击了儒家的正统义利观念 D.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非选择题(55分)
16.(16分)主题探究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小明在历史学习中了解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至宋元时期完成南移”是史学界普遍认同的结论,为探究该主题,小明首先找到了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中之地,于天下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地广人稀。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西汉至北宋南方人口的变迁: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三
本朝文物之盛,自国初至昭陵(宋仁宗)时,并从江南来,庆历间人才彬彬,号称众多……皆出于大江之南。 ——宋人笔记《曲消旧闻》
材料四
天下岁入粮数,南方6890307石,北方5224393石。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占全国比重尤高,各约占37%和10%。 ——整理自(明)宋濂等《元史·食货志》
(1)谈谈材料一对于该主题研究的意义。(4分)
(2)相较于材料一,材料二至四提供了哪些探究该主题的新视角?并简要说明它们为什么可以做为该主题研究的史料。(8分)
(3)你认为该主题研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4分)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酝酿于先秦时期的大一统思想,至秦统一,已经转化为现实,大一统思想也体现在边疆治理思想上。源自《公羊传》的“王者无外”思想因董仲舒的推崇受到汉武帝重视,使其破除“夷夏之防”观念,把生活于边疆的民族纳入王化的范围。
两汉在西北方累年作战,为妥善安置“四夷”,先后设置安定、天水、上郡、西河、五原、金城、张掖等属国,此后属国制度逐渐从西北边塞扩展至东北、西南方向。属国对归附民族进行集中管理,保留其原有的社会组织,这些属国至东汉时期已陆续郡县化。此外,针对西域与东北的边疆实际情况,两汉时期设置了西域都护、长使、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以及使匈奴中郎将等特定的边疆管理机构和职官。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边疆治理思想的演进历程、实践经验与教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汉代的边疆治理政策。
18.(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这个共同体之内,最主要的互应变量,至少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向。政治范围内,包括政权的性质和行政的结构;经济范围内,包括生产方式、生产力和资源的分配;文化范围内,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宗教组织;社会范围内,包括社会阶层、社会结构,尤其注重精英阶层的作用。这四个方面交叉影响,互相制衡,总的结果呈现为复杂共同体本身的强弱、盛衰和聚散。
材料二 宋代的复杂系统中,社会、文化两项变量套叠非常紧密。
——以上材料均引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的理解。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事件 人物或作者 时间 事件 人物或作者 时间
“今我朝罢丞相” 明太祖 1380年 《本草纲目》 李时珍 1578年完稿
成立“内阁” 明成祖 1402年 引进甘薯 陈振龙 1593年
《永乐大典》 明成祖 1407年定稿 《农政全书》 徐光启 1607—1610年
司理监开始参与批红 明英宗 始于1435—1449年期间 《醒世恒言》中施复夫妇的手工工场雇人生产 冯梦龙 始刊于1627年
徽商许世积被朝廷赐“双寿承恩坊” 明穆宗 1568年 《天工开物》 宋应星 初刊于1627年
——白寿彝《中国通史》改编
表4
任选表4中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一方面,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C
2.B【解析】由材料“是故乱国之俗: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其言古者,为设诈称,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遗社稷之利”可知韩非子反对泥古不化,主张变法,体现出新兴势力的价值追求,故选B项;韩非子是法家代表,材料内容与道家学派无关,排除A项;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广泛认同”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3.B【解析】据材料“把‘贾人’……商业性都会”可知,秦始皇把商人、曾经经商的人等七类人谪发岭南,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到汉初,岭南出现多个商业性都会,说明这一举措客观上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故选B项;秦始皇只是征发七种人到边疆戍边,以实现抑商和加强边防的双重目的,“禁锢”说法过于绝对,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此时北方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南方,经济重心在北方,没有南移,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排除C项;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春秋时期就已突破,排除D项。
4.A
5.B【解析】材料中的《史记》是西汉武帝时期司马迁的作品,《汉书》则由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武帝时期进行了推恩令,削弱了封国力量,强化了中央集权,许多封国逐渐消失并入郡县管辖,因而随着时间发展到东汉时期,记录人物籍贯时不再使用封国国名,而是主要使用郡名,故选B项;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武帝时期经略边疆,东汉时期没有明显拓展,因而东汉时期发生的变化无法用统治疆域的拓展来解释,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于西汉武帝时期,东汉时期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史记》《汉书》都是纪传体,史书体例没有变化,排除D项。
6.C【解析】由材料“世袭领兵制”“将领死后由其子或其他家族成员承袭”可知孙吴时期的兵权由某一家族世袭享有,易导致相关的家族势力膨胀,故选C项;中央权威衰弱的根源在于享有经济特权的豪强地主削弱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排除A项;士族政治形成于晋代,排除B项;三国时期实现了局部统—,分裂局面并未加剧,排除D项。
7.B【解析】据材料“戴帷帽骑马仕女俑”“唐王朝的政令在高昌……”“……有着同长安一样的流行时尚”等并结合所学可知,盛唐开放包容,民族交往频繁,“戴帷帽骑马仕女俑”反映了唐朝时期少数民族的生活风尚影响了汉族,边疆地区与内地的长安等地流行相同的社会风尚,体现唐朝民族交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故选B项;“戴帷帽骑马仕女俑”仅能够证明盛唐高昌和长安的女性骑马风尚,其他地区情况不可知,无法断定骑马成为女性主要休闲方式,排除A项;“戴帷帽骑马仕女俑”只能反映社会生活风尚,无法得知社会价值取向,排除C项;“戴帷帽骑马仕女俑”只能得出“骑马”,无法得出“尚武健身”,更反映不出尚武健身风气受到社会推崇,排除D项。
8.D【解析】由材料“新增功臣画像,新增者多为武将出身”可知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国家需要能够稳定统治的安邦之材,因此唐中晚期举办功臣画像活动表彰武将,说明受到当时政治形势的影响,故选D项;唐初没有出现藩镇割据,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唐朝选官制度并未发生明显调整,主要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排除B项;尚武风气的盛行是材料中的现象,而非画像活动的原因,排除C项。
9.B【解析】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直到宋初,社会动荡不安,社会信仰缺失,此时提倡文以载道的古文运动,昌明儒家之道,有利于重新确立社会信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唐宋严重的社会危机,故选B项; 唐宋古文运动有助于理学的兴起,与文学繁荣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社会动荡,经济繁荣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治国思想,况且以文治国仅限于宋代,排除D项。
10.C
11.A【解析】据材料“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可知,这一制度带有氏族部落时期的特点,且负责军事行动,故选A项;据所学,军功爵是以军功论赏的爵位制,而猛安谋克制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二者没有共同点,排除B项;据所学,猛安谋克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不是纯粹的军事化管理,排除C项;据所学,随季节迁徙更换防御中心是辽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
12.B【解析】由材料“槟榔行、木履行、打铁街”“猪羊市、鸡鹅市、鱼盐市、米毅市、槟榔市、布帛市”可知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部分地区出现了从事同类商品买卖的专业化市场,故选B项;材料没有经济发展的对比信息,无法得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排除A项;明清时期统治者依然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C项;长途贩运强调商品运输的距离,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13.A
14.B
15.C【解析】据材料“士农工商四民异业而同道”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等学者指出求利就是义和理的体现,一定程度上将四民放在平等位置看待,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正统儒家一直强调的重义轻利思想,故选C项;思想家和学者的观点代表的是他们自身对士农工商等的态度,不能看出国民的道德水准,排除A排;南宋时期理学逐渐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明清时期理学对社会的束缚并未被瓦解,排除B排;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期之后,王阳明等人虽生于这一时期,但通过材料看不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几位思想家观点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16.(13分)
(1)意义:该史料从经济总量的角度说明了西汉时期的经济重心尚在北方关中地区,这就为后期的经济重心南移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比较对象。(4分)
(2)新视角:人口、人才;赋税等角度。(3分)
说明:随着人口的大量南迁,才会带来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必然导致南方赋税的增加,及文化南移带来的人才增加。(或者:人口、人才、赋税的增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所以它们可以做为该主题研究的史料。)(5分)
原则:全面的观点;多角度论证;文化是一个时代的反映。(4分)
(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17.【答案】总结汉代边疆治理政策,设置属国对归附民族进行集中管理,保留其原有的社会组织,后逐渐郡县化;设置特定的边疆管理机构和职官进行管理。(4分)
原因分析:大一统思想或统治(治国)思想的影响;国家实力的增强;边地与内地民族的发展差异。(4分,任答两点得4分)
影响分析: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促进边疆的发展)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6分)
【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总结汉代边疆治理政策,据材料“先后设置安定、天水、上郡、西河、五原、金城、张掖等属国”,得出设置属国对归附民族进行集中管理,保留其原有的社会组织,后逐渐郡县化;据材料“针对西域与东北的边疆实际情况,两汉时期设置了西域都护、长使、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以及使匈奴中郎将等特定的边疆管理机构和职官。”,得出设置特定的边疆管理机构和职官进行管理。
据材料“大一统思想也体现在边疆治理思想上”,得出大一统思想或统治(治国)思想的影响;从国家实力角度分析,得出国家实力的增强;从边疆与内地的差异分析,得出边地与内地民族的发展差异。
从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分析,得出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分析,得出促进了民族交融;从统一多民族国家角度分析,得出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促进边疆的发展)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18.【答案】社会变量:宋代推行以文立国政策;扩大科举取士范围,形成新的文人士大夫阶层;社会阶层流动加速等。(5分)
文化变量:宋代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宋代教育进一步发展。(4分)
社会变量和文化变量套叠:宋代实现了社会精英与文化精英的合一;文人士大夫阶层深受理学影响,构成了宋朝统治的稳定基础。(4分)
【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社会变量:根据材料“社会范围内,包括社会阶层、社会结构,尤其注重精英阶层的作用”可知宋代的社会阶层是扩大科举取士范围,形成新的文人士大夫阶层;社会阶层流动加速等;宋代重视文人等精英阶层的作用推行以文立国政策。文化变量:根据材料“文化范围内,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宗教组织”可知宋代的文化变量是宋代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宋代教育进一步发展。社会变量和文化变量套叠:根据材料“宋代的复杂系统中,社会、文化两项变量套叠非常紧密”可知宋代实现了社会精英与文化精英的合一;文人士大夫阶层深受理学影响,构成了宋朝统治的稳定基础。
19.【答案】
示例:
论题:明朝社会经济获得一定发展。(2分)
阐释:农业方面:陈振龙引进甘薯,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玉米、甘薯 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的总产量,推动了农业的多种经营发展。
手工业方面:纺织业中出现了工场手工业,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
商业方面: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自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外来白银的大量流入,推动了商业资本的集聚,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9分)
综上所述,自明朝后期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1分)
【解析】首先要对表格内容进行分类,如政治方面:明太祖于1380年废除丞相、明成祖于1402年设内阁、明英宗时期司理监开始参与批红等;
经济方面:1593年引进甘薯、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记载了施复夫妇的手工工场雇人生产、徽商等;
思想文化方面:明成祖编订《永乐大典》、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宋应星编写《农政全书》等;然后从上述内容中任选其中一个方面,再结合所学对其进行详细阐释;如果选择经济方面,可以把论题定位为“明朝社会经济获得一定发展”,在对该论题阐释过程中,可以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几个方面进行,如农业方面:陈振龙引进甘薯,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玉米、甘薯 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的总产量,推动了农业的多种经营发展。
手工业方面:纺织业中出现了工场手工业,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
商业方面: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自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外来白银的大量流入,推动了商业资本的集聚,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最后再对该论题进行总结,自明朝后期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