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2-2023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某班同学创作了以“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的主题板报,分为以下板块:“开天辟地、星星之火、生死攸关、中流砥柱、钟山风雨、当家作主”,下列事件能入选“当家作主”板块的是(  )
A. 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 2021年11月24日,电影《长津湖》成为中国影史票房榜冠军。影片以抗美援朝为题材,该历史事件(  )
①抵御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
②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
③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④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 下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事件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②西藏和平解放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一五计划的完成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②① C. ④②①③ D. ②①③④
4. 中国的桥梁技术世界领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使“天堑变通途”,这是(  )
A.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 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C. 经济体制改革蓬勃开展 D.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就辉煌
5. “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的这一席话总结的是(  )
A. 第五次反“围剿”的教训 B.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C.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D. 三大改造的教训
6.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与该材料无关的是(  )
A.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B. 中国人民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
C. 中国社会的性质得到改变 D. 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7.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几个具有不同特点的发展时期,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②改革开放,继往开来
③和谐社会,全面小康
④探索建设,曲折前进。
A. ①③④② B. ①④②③ C. ②①④③ D. ①④③②
8.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没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都散伙了。小说中描述的“拢合在一起”和“都散伙了”分别是指(  )
A. 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B. 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 小鲜以“新中国的科技世界之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收集以下资料,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  )
A.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成功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
C. “神州载人飞船式验”成功 D. 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10. “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殖民地的残痕,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材料描述的是(  )
A. 香港的回归 B. “一国两制”的提出
C. 澳门的回归 D. 对台方针的提出
11.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此语总结的是(  )
A. “一国两制”的构想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D.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2. 当你看到“中共十五大”、“改革开放”、“光辉旗帜”等关键词,你能联想到的是(  )
A. 毛泽东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三个代表”思想 D. 科学发展观
13. 我国政府用“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港、澳、台问题,主要是考虑了(  )
①三地的现状 ②三地的历史 ③三地与大陆的差异 ④大陆的社会主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4.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下列措施最能体现创新精神的是(  )
A. 农业合作社 B.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 五年计划 D. 对私营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
15.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关键时刻的重大决策产生了深远影响,请将以下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进行正确排序(  )
①“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
③设置深圳经济特区
④恢复高考制度。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①④③② D. ④②③
16. 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从此,伴随城镇居民近40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就此谢幕,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
A.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 人民公社化时代
C.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17.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
A. 农保留了土地所有权 B. 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
C. 乡镇企业逐步发展壮大 D. 农业技术取到长足进步
18. 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并且使用粮票,1993年2月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粮票的使用与废除实际上体现了()
A. 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B. 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C. 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D. 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19. 改革开放以来,归国华侨钱先生积极响应国家对外开放的政策,回国投资兴办企业,其投资办企业最早应该在以下哪个城市?(  )
A. 上海 B. 重庆 C. 厦门 D. 海南岛
20.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jp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最根本的相同点是(  )
A. 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B.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 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D. 坚持阶级斗争为纲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
A. 内蒙古自治区 B. 广西壮族自治区 C. 宁夏回族自治区 D. 西藏自治区
22. 周恩来说:“中国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这表明新中国建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
A.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 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C. 战略合作的外交政策 D. 实行孤立的外交政策
23. 《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写道:“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文中的“他”是指(  )
A. 焦裕禄 B. 邓稼先 C. 袁隆平 D. 钱学森
24. 习jp 说:“中国正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在稳步前进。”这条正确的道路是(  )
A.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道路
C. 苏联斯大林模式道路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5. 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A. 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 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 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 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0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材料二:
材料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同苏联、蒙古、越南、老挝、韩国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苏联解体后,又同前苏联范围内的各国都保持正常关系;还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签订了边境地区加强军事方面相互信任的协定,对亚太地区以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了贡献。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20世纪5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了丰硕成果,请举出一例。
(2)请你任意选择材料二中的一次建交高峰,指出形成此次建交高峰的原因有哪些。
(3)据材料三,分析新时期中国外交具有什么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6.0分)
27. 观察下列表格,完成相关问题。
表1 1952年和1957年粮棉钢煤总产量对比表
年份 项目 粮 棉 钢 煤
1952年 总产量(百万吨) 164 1.30 1.35 65
比1949年增长 36% 193% 754% 105%
1957年 总产量(百万吨) 195 1.64 5.35 130
比1952年增长 19% 26% 296% 100%
表2 1966-1968年国民经济状况统计表
年份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工业总产值 2534亿元 2104.5亿元 2015.3亿元
国家财政总收入 558.7亿元 419.4亿元 361.3亿元
请回答:
(1) 根据表1并结合所学知识,主要工农业产品总产量1952年比1949年增长和1957年比1952年增长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 根据表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主要的工业产品产量同农产品产量相比,在增长幅度上的特点,及其原因。
(3) 观察表2,指出1966-1968年我国国民经济呈现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4) 通过分析以上数据及问题,你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有哪些感悟与认识?
28. 新中国制造走过风风雨雨几十载,凝聚了一代代建设者的智慧和汗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严峻的国际局势。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曾叫嚣:如果不能安排停战,美国将不再承担不使用核武器的责任……早在1951年10月,法国科学家约里奥 居里委托中国放射化学家杨承宗转告毛泽东:“你们要反对原子弹,你们必须拥有原子弹。”
——王素莉《“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与历史经验》
材料三:2001年以来,“中国制造”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进一步加快。2012 年,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达到1.9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5.6倍;机电设备类商品出口8632亿美元,比2002 年增长6.4倍……随着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等誉词扑面而来,中国正在由“贴牌大国”向“品牌大国”稳步迈进。据统计,2011年我国共授权发明专利17.2万件,其中企业的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更是迅猛增加,与此同时,我国国际专利申请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
请回答:
(1) 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概括指出我国工业制造领域发生的变化。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约里奥 居里认为中国“要反对原子弹,必须拥有原子弹”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列举一位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并指出他们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原因。
(4) 综上所述,关于擦亮“品牌大国”的名片,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下午,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当家作主”。B符合题意。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的成立,重点掌握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重点掌握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答案】B
【解析】抗美援朝的胜利,抵御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维护了世界和亚洲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①②④符合题意。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的历史事件是西藏和平解放,排除③。
故选:B。
本题考查抗美援朝。掌握抗美援朝的原因、战役、英雄人物、精神、意义。
本题以抗美援朝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3.【答案】D
【解析】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1953年7月;西藏和平解放是1951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是1953年底;一五计划的完成是1957年。②①③④排列顺序正确,故D符合题意;ABC排列顺序错误,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
4.【答案】B
【解析】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它是连接长江南北交通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武汉长江大桥是“万里长江第一桥”。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建设时期取得成就。主要考查学生对“一五”计划建设成就的识记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
5.【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提供了关键信息。1958年,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中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地提高、修改指标,出现虚报现象;党中央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企图更快地向全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过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都是不考虑现实情况,企图更快发展至共产主义。
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6.【答案】D
【解析】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了国家主人。 ABC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的相关史实。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本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以及准确理解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中国的成立的相关史实。
7.【答案】B
【解析】①民族独立,获得新生是1949年。②改革开放,继往开来是1978年。③和谐社会,全面小康是建党100周年时,即2020年。④探索建设,曲折前进是1958年。所以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④②③。
故选:B。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重大事件。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重大事件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记忆并且区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重大事件的时间或先后顺序。
8.【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可知反映的是农业合作化。结合课本所学,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的,缺少生产工具、资金,难以解决水利问题,无法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此,从1953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搞合作化,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做梦也没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都散伙了"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1978年,安徼风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D项正确;
人民公社化运动吃公共食堂,吃大锅饭。不符合"大家都散伙了",排除A项;
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的。排除B项;“农业合作化""发生在50年代,“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发生在70年代。1950——1952年土地改革。排除C项。
故选D项。
9.【答案】D
【解析】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福音。小鲜以“新中国的科技世界之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收集以下资料,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袁隆平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袁隆平的相关史实。
10.【答案】C
【解析】从“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等信息判断,材料表明的是199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澳门回归祖国洗雪了中华民族耻辱的一页,而且意味着西方在中国的殖民主义统治结束.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祖国统一大业.
注意准确识记澳门回归祖国的影响.
11.【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文革结束后,“两个凡是”思想盛行,我国弥漫着思想僵化、迷信盛行的氛围,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阻碍。1978年,《光明日报》刊发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论,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促进了人民思想解放,从而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思想准备。题干中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总结的就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进行了肯定。
故选:D。
本题考查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本题考查学生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相关知识的掌握,学生应掌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12.【答案】B
【解析】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大会通过的党章中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题干中的关键词都指向邓小平理论。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内容。
注意中共十五大主要内容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知识的识记。
13.【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港澳台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和澳门三地的历史与现实及其与大陆的差异,即三地原来就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现在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同大陆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着差异.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出发点.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由来的认识和理解.
14.【答案】D
【解析】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实行公私合营,在改造过程中,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这种改造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故选:D。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
掌握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
15.【答案】C
【解析】①文化大革命开始于1966年。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是1992年。③设置深圳经济特区是1980年。④恢复高考制度是1977年。所以先后正确排序是①④③②。
故选:C。
考查文化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设置深圳经济特区、恢复高考制度的知识点。
考查学生对文化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设置深圳经济特区、恢复高考制度的知识点的识记能力。
16.【答案】D
【解析】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票证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中国使用了近40年的票证从1993年起将被取消,说明中国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故这里的“新时代”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我国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答本题注意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
17.【答案】B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故选:B。
主要考查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考点的理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的重要制度,是考查的重要,理解其内容及意义.
18.【答案】C
【解析】粮票反映出当时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废除粮票体现出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反映了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掌握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表现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答案】C
【解析】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厦门既是中国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也是1980年设立的首批经济特区之一。
故选:C。
本题考查了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过程。厦门既是中国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也是1980年设立的首批经济特区。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1980年设立的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过程相关史实。
20.【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jp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最根本的相同点是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邓小平理论、习jp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BCD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jp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jp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史实。
21.【答案】A
【解析】1947年5月1日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纪念日,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及意义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相关史实。
22.【答案】A
【解析】据题干“我们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可知,这表明新中国建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知道新中国建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3.【答案】C
【解析】《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写道:“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文中的“他”是指袁隆平。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本题以《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为依托,考查袁隆平。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新中国科技成就。
2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根据中国的国情,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正沿着这条道路不断前进。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关内容。
注意准确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关内容。
25.【答案】D
【解析】根据医学知识可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1984年决定从1985年开始对国企进行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企业改革开始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催生了企业创业的高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对我国国企改革的认识。
本题旨在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难度中等。
26.【答案】(1)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得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据题干要求,本问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相关内容.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总方针,在50年代取得了比较丰硕的外交成就,主要体现在:①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②1954年,第一次以世界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③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促成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对国际社会影响深远.
(2)选择在20世纪70年代,回忆并再现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关系转机,出现了重大改善,中美关系最终实现了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改善,主要居于两大方面原因:A.中国方面:①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等,中国国际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②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的恶化,为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③为早日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创造条件等.B.美国方面:①传统遏制和孤立中国(大陆)的政策失败;②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下,此时期美国由于经济状况等原因,总体上处于守势,即同苏联争霸的客观需要等.
(3)由材料得知,新时期我国同周边很多国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进行和平友好往来,说明我国开展多边外交,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国家利益,国家性质 ,国家力量,国际形势等,所以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的外交政策、国家的综合国力等都影响外交政策.
故答案为: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①新中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②1972年: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③1992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批新国家建立,与中国建交.
(3)开展多边外交,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的外交政策、国家的综合国力等.
【解析】(1)考查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考查了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外交成就.
(3)考查了影响外交政策的因素.
此题要准确掌握课本知识,在此基础上仔细分析材料和课本的结合点进行作答.
27.【答案】【小题1】1952年增长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采取措施巩固政权,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1957年增长原因: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小题2】特点:工业产品产量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农产品产量的增长幅度。原因:过去中国的工业水平尤其是重工业生产水平很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重视工业,一五计划期间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小题3】趋势:下降趋势。原因:“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小题4】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必须从国情出发。
【解析】本题考查理土地改革、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文化大革命相关知识,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土地改革、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文化大革命相关知识。
28.【答案】【小题1】从仿制外国到自主研发;工业制造水平不断提升。
【小题2】美国的核讹诈;邓稼先等;热爱祖国、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等。
【小题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力、竞争力不断提升;注重发展高科技;保护专利,调动发明创造积极性等。(答任意2点)
【小题4】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注重加强教育,鼓励发明创新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以历史图片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我国工业制造领域发生的变化、“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原因等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及其影响、我国工业发展的状况及取得的成就等知识。
第1页,共1页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