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单元测试卷(答案)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单元测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90分)
第Ⅰ卷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20小题,1题2分;共40分)
1.夏启实施王位世袭的故事,虽然是权力的争斗,但是却在无形间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而产生了“国家”的雏形,成就了奴隶社会“家天下”的时代。据此可知,世袭制的出现( )
A.造成社会公平丧失 B.顺应历史的发展
C.开创地方行政模式 D.推动文明的出现
2.框内是某同学整理的中国古代史笔记,据此可知,他学习的主题是( )
良渚古城遗址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二里头遗址考古 分封制与宗法制
A.华夏民族的形成 B.早期国家的产生
C.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D.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3.分封制是西周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有文字记载:“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扦御(意思是防御、抵抗)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材料说明分封制( )
A.平息了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 B.利用诸侯国抵御外族侵扰
C.强化了诸侯国对王室的隶属 D.促进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
4.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下面是小李同学复习夏、商、周朝代更迭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部分应填( )
A.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西周灭亡 D.平王东迁
5.认真观察下图,你认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
A. B. C. D.
6.“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遗址考古发现,其青铜铸造技术和礼器制度广泛吸收了黄河流域夏商的文明成果,而用玉传统和纹样审美则来自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这反映出( )
A.古蜀文明领先中原 B.夏商直接管理古蜀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中华文化呈现大一统倾向
7.《甲骨文编》收录“家”的甲骨文字形约二十种,其上半部分由房屋之形构成,表明为居住之地;下半部分的抽象写法也多为一身一耳两足(如下图),在古代能够处于“房屋”之下的动物主要为六畜之中的猪、马、牛、羊、狗五种。据此可推知( )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化“六畜”的国家 B.“家”观念的形成与农耕生活紧密相关
C.甲骨文是体系完整的文字 D.中国农耕文明具有独特性
8.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发布命令,规定“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此外还由国家对分娩的妇女进行物质奖励,“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其意在( )
A.解决人口缺乏 B.维护社会稳定 C.移风易俗 D.缓和阶级关系
9.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研学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示意图,其中(1)处最恰当的是( )
A.诸侯争霸兼并不断 B.铁器牛耕土地私有
C.私学兴起人才辈出 D.地主阶层壮大崛起
10.春秋初年有百十个诸侯国,到春秋后期已缩减成几个强大的诸侯国。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 )
A.国家日益分裂 B.各国纷纷变法 C.逐步走向统一 D.中央集权强化
11.关于春秋的争霸战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争霸的背景是周王室日渐衰微
②目的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威信
③争霸的实质是要获取更大、更多的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源
④争霸战争具有两面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风云际会龙虎斗,华夏进入战国期。”战国时期社会的主要特征是( )
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思想繁荣
C.兼并战争,社会变革 D.统一中国,中央集权
13.《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鼓励人民尽力发展农业,而对于从事商业或由于懒惰而贫穷的,全部把他们没为奴隶。这表明商鞅变法重视( )
A.商业贸易 B.手工业生产 C.农业生产 D.海外贸易
14.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不再打着“尊王壤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相互之间展开战争,当时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以下属于这类战争的是( )
A.阪泉之战 B.涿鹿之战 C.牧野之战 D.长平之战
15.《灌阳竹枝词》诗:“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喜看杩槎频撤处,欢声雷动说耕田。”这首诗赞美了都江堰( )
A.有利于东北平原的灌溉 B.消除了岷江水患
C.有利于农业生产 D.有利于发展旅游事业
16.有学者认为:“这一思想学派将法(政令)术(策略)势(权势)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诸子百家中最为切实有效的政治学说。”该思想学派是( )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
17.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孔子提出“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二者都主张( )
A.无为而治 B.以民为本 C.轻徭薄赋 D.儒道一家
18.为了落实“双减”政策,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安徽某校要求作业设计要体现个性化特征。这一举措和下列孔子的哪一主张相一致( )
A.“仁者爱人” B.创办私学 C.因材施教 D.以德治国
19.《汉书·艺文志》在描述诸子百家“其言相殊,辟犹水火”后,不忘加上一句“相灭亦相生”。这说明( )
A.道家学派借鉴了儒家的教育思想 B.各学派之间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C.各学派思想一致,政治观点不同 D.墨家学说对其他学派有深刻影响
20.孔子主张“为政以德”,韩非主张“以法为教”,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战国末年《吕氏春秋》则体现了杂家“兼儒墨,合名法”的特点,并不追求一个内在的思想系统,而是力图把各家思想融为一炉。这一变化反映出( )
A.统一观念已经孕育 B.儒学思想影响扩大
C.各家思想日益趋同 D.中央集权观念出现
第Ⅱ卷
评卷人得分
二、综合题(第21题9分,第22题10分,第23题8分,第24题11分,第25题12分;共50分)
21.某学习小组以“西周分封制”为主题展开学习探究活动。(9分)
材料一
①西周分封诸侯国示意图 ②西周等级示意图
③克盉(hé) 克盉铭文译文:周成王命召公的长子做燕的诸侯……克进驻燕地。 ④《史记》摘录 召公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
材料二 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为天子镇守疆土、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在自己国内可以将土地继续向下分封给子弟亲属。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西周封建(实行分封制)给古代国家与社会结构注入了新的内容,从而对我国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它使中央王朝对地方的统治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周室将自己家族的子弟派到各地区做诸侯,改变了过去外服诸侯全为地方土著的格局。他们是周王室的亲属,与周王朝之间的关系,非夏商外服诸侯可比……在整个西周,这些诸侯未发生过商代土著方国那样时叛时服的情况。
——摘编自沈长云《先秦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完成以下内容。(3分)
根据①地图写出西周分封国家的名称 ; 。(写出两个即可)
将材料②补充完整:A: ;B: 。
以上四则材料属于实物史料的是 ;能够印证材料③的文献史料是 。(填序号)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力和义务。(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西周分封制的作用。(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青铜器的最高制作成就全部表现在礼器上(祭器也是一种礼器)。礼器所显示的正是一种神秘的权力,以及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因而所有的青铜礼器,它的美丽与精致都是狞厉的、恐怖的,它暗示着战争的酷烈、权力的慑人,象征着力量、控制、压迫、威严。……权力、祭祀和青铜的神秘结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观念: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青铜是“永恒”的象征,这种物质材料难以轻易销蚀的物理特性,用于象征权力与压迫的永恒性,正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摘自周时奋《中国历史十一讲》
材料二 甲骨文属于公元前14至公元前11世纪般商王都内王室及贵族人群的占卜刻辞与记事刻辞,其主要内容,涉及3000年前商代的自然生态、气候灾害、王权与神权关系、土地所有制、社会经济构成、外交征伐以及商王都内权贵阶层的日常生活状况等等,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
——摘编自宋镇豪《祝贺!甲骨文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材料三 中华民族无论有多少种方言,但是汉字是唯一的,说各种方言的中国人,都认同这个符号系统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书写符号。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仅存的、依然活跃的最古老的文字,汉字记录着我们这个民族延续不断的历史和古往今来的荣耀。汉字繁衍了书法艺术,汉字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艺术,成为世界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只有方形汉字才能派生出篆刻艺术,把玉玺(xǐ)视为国家的权力,为中华民族的统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由于方块的形式,又派生出了印刷艺术。所以,只要汉字不消失,中国不会分裂,永远是统一的。
——摘编自张宝明《汉字在世界的威望 汉字让中国人自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青铜“礼器”在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甲骨文为什么能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汉字的价值。(2分)
23.古代社会农业是国家的根本。(8分)
材料一 夫农天下之本也。
——汉文帝
(1)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请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我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名称及其培植者。(4分)
农作物名称:图一 、图二 ;培植的远古居民:图一 、图二
材料二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2)材料二中的“神农”是谁?依据材料二写出他对农业做出的贡献。(3分)
材料三 “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耜铁之重加七,三耜铁一人之籍也。”
——《管子海王》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1分)
24.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11分)
材料一:商鞅颁布变法令规定:废除土地国有制,全面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中国通史》
材料二: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一一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维基百科
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从材料看,这项法令的实行有什么作用?(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重要措施?(1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民“勇于公战”和“怯于私斗”的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2分)
25.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极大地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 ,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较大。儒家设立的私学,首推孔子。据史sj 载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墨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各一位。(3分)
材料二伏尔泰对孔子的思想极为推崇,“孔子”成为他敢于反抗专制的“守护神”,他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德治主义” ,坚定地主张法国应该实行“德治主义”。
(2)据材料二,“德治主义”体现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请你用一句话评价孔子。(3分)
材料三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统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百家争鸣的出现有什么重要意义 (4分)
材料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 ,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2分)
第一单元参考答案:
1.B
2.A
3.D
4.A
5.B
6.C
7.C
8.D
9.C
10.B
11.D
12.A
13.A
14.A
15.C
16.A
17.C
18.A
19.D
20.C
21.(1) 齐 鲁 A天子 B诸侯 ③ ④(1空0.5分,3分)
(2)权力:管理封地内的土地和人民,在自己的封地实行再分封等;(2分)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2分)
(3)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2分)
22.(1)礼器显示神秘的权力,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青铜器象征着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答出2点,1点2分,共4分)
(2)甲骨文是研究古代中国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真实可靠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甲骨文的构形和体式,与今天的汉字语法结构一脉相承。(答出2点,4分)
(3)汉字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力和凝聚力;汉字记录着中华文明;汉字繁衍了众多门类的艺术。(答出2点,2分)
23.(1)图一:水稻,河姆渡居民;图二:粟,半坡居民(1空1分,4分)
(2)炎帝;(1分)“制耒耜,教民农耕”。(2分)
(3)铁农具的使用。(1分)
24.(1)废除土地国有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2分)打破了奴隶制经济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2分)
(2)统一度量衡。(1分)
(3)“勇于公战”的原因: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田宅。(2分)“怯于私斗”的原因:法度严明或法律严酷。(2分)
(4)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2分)
25.(1)百家争鸣;(1分)墨家:墨子;(1分)法家:韩非。(1分)
(2)“仁”;(1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2分)
(3)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或: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了社会发展)。(4分)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分)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