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023-2024高中历史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检测练习(答案)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检测练习
一、单选题
1.整个明代,先后开科89次,录取进士25232人,其中出身农民、军人、商户及工匠的为数不少。平民百姓通过科举进入官僚阶层的比例在42%左右。据此可知,明代科举制( )
A.加快了权贵阶层的向下流动 B.扩大了明王朝的统治基础
C.固化了大量知识分子的思想 D.为政府选拔了大量实用人才
2.两汉时期社会评品之风盛行,这种对人物的评品,在东汉时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据《后汉书·许绍传》载,许绍与其兄许靖咸誉高名,爱好评论乡里人物之曲直,每月更换品题,以致汝南有“月旦评”之风。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基于( )
A.察举制度的实施 B.军功爵制的建立
C.世卿世禄制度的推行 D.社会环境的宽松
3.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导致“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制度原因是( )
A.魏晋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 B.隋唐以来世家大族的衰落
C.隋唐以来科举制度的确立 D.魏晋以来实行九品中正制
4.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行政权 B.削弱三省权限 C.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 D.加强皇权
5.唐初的三省制中,尚书省位在中书、门下两省之上,唐太宗时一方面有意减轻、以致架空尚书仆射的职掌,一方面委派亲信重臣主持门下省工作,更设立政事堂议政制度。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审核职能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B.提高门下省地位防止宰相专权
C.整合尚书门下两省以提高行政效率 D.尚书门下相互制约以维护皇权
6.唐代的皇帝在开科诏令和策试题目中每每自谦德薄才寡,坦言施政失误,国家危难,恳请考生帮助自己。士人参加科举策试或私下模拟策试,都直言不讳地批评时弊,提出应对方案,其参政议政资格一经报名参加科举考试便自动获得。这表明唐代
A.封建专制皇权出现弱化 B.科举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
C.官员文化素养普遍提高 D.政治开明有利于人才选拔
7.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等级制度森严,尊卑分明,兼之小农经济下人们安贫乐道,安土重迁,因此社会成员的垂直流动很少。对中国古代社会成员的垂直流动起明显加速作用的是
A.郡县制 B.世官制 C.科举制 D.察举制
8.按照正常的程序,唐代诏令从颁布到实施应先后经过
A.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
B.尚书省一中书省一门下省
C.门下省一中书省一尚书省
D.尚书省一门下省一中书省
9.唐太宗贞观三年诏令:“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其中,“给事中”“黄门侍郎”应供职于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枢密院
10.历史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再现皇帝处理朝政的情景:①“三公”坐着对自己所管辖的事情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皇帝只是听取情况汇报。②中书省按照皇帝的决定起草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通过后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再按事情所属部门交给六部办理。情景①、②分别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制 (  )
A.秦朝、唐朝 B.唐朝、明朝 C.汉朝、宋朝 D.秦朝、汉朝
11.下图是古代某种选官制度的操作流程,据图所示可知古代选才
A.察举制注重品行和地方推荐
B.九品中正制程序具有严谨性
C.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和族望
D.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12.唐初皇帝调整统治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客观上最能体现战国时期儒家“仁政”主张的是
A.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B.租庸调制、科举制
C.均田制、租庸调制 D.均田制、三长制
13.唐开元以后,原本由尚书都省会议裁决的政务,逐渐转移至政事堂裁决。甚至出现了姚崇以中书令的身份牒报汴州刺史倪若水进行灭蝗之事。这反映出
A.中枢运行机制发生变化
B.玄宗重视三省间的相互牵制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相权对皇权形成明显的制约
14.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A.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B.不利于强化专制皇权
C.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15.这一新税制是原来以财产为标准将家庭分为九等的户税和以粮食产出为标准将土地划分三等的地税的结合,它把两种税合并在一起,用货币交纳,税额基于民户的财产和土地占有规模和质量,而不是成年男丁的数量。据此可知,这一税制( )
A.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立基于均田制在全国的推广
C.客观上加剧了大规模土地兼并 D.成为阶级矛盾激化的导火索
16.据统计,元代共举行乡试17次,会试、殿试各16次,共取状元32人,进士1139人。会试、殿试中,最多的一次录取了100人,最少的一次只录取了35人。这一状况
A.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B.阻碍了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C.说明知识分子相对匮乏 D.体现了人才选拔的多样性
17.唐末,财经部门出现了固定的职官机构即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使。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运使和度支使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职位。据此可知,唐末财政机构改革
A.加剧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有效避免了藩镇势力过度膨胀
C.导致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D.对宋代制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18.虽然唐代文人可以通过科举、门荫、军功等多种方式为官,但只有科举成为文人为官的最体面方式,且愈来愈受到社会的重视。这实质上反映出唐代( )
A.地方割据势力走向没落 B.士族势力难以影响国家政治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D.文人社会地位逐渐超过武将
19.“周亚夫,汉文、景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出征驻屯细柳,因治军严谨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景帝时,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七国之乱,五年后,被景帝迁为丞相。”材料反映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A.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
B.皇帝选官重视军功
C.重血统向重才能转化
D.君权相权不断协调
20.下表为《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该表说明科举制的实行
A.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B.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C.导致官僚队伍膨胀
D.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朱子类语》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戴青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唐初的一道旨意主要包括了哪些人的意见?
(2)根据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的特点。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
(3)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1)材料一中反映的现象与哪种选官制度相关?唐诗繁荣与其有何关系?
材料二
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强调儒家的经典著作,但也包括其他科目。渐渐地,这些考试集中于文体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该选官制度的特点及产生的政治原因。
材料三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苔台四部添新库,秘殿三年学老郎。
——(唐)赵嘏《韵府》
(3)如何理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官员大大小小的行为),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面三幅图所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士族,不在选举也。
——(清)俞正燮《癸己类稿》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
——摘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
材料三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指出上述三则材料所体现的选官制度名称及各自选官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推行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
1.B
2.A
3.C
4.C
5.D
6.D
7.C
8.A
9.C
10.A
11.B
12.C
13.A
14.A
15.A
16.A
17.D
18.C
19.C
20.B
21.(1)皇帝和三省大臣。
(2)特点:皇权之下的民主制。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品质和唐政权建立的时代背景。
(3)实质: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说明:法律权威占据上风。
(4)唐初君主权力受到大臣和法律的制约。我国封建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皇权至高无上。
22.(1)选官制度:科举制
关系:科举制以诗赋取士,提高文人地位,促进唐诗繁荣。
(2)特点:用考试选拔人才;考试内容以儒家经义为主;考生来源广泛;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
原因: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社会的需要。
(3)理解:科举制度把读书、应考、做官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天下读书人整日埋头苦读,禁锢思想,加强统治。
23.(1)图一:察举制;图二:九品中正制;图三:科举制
(2)影响:维护了儒学独尊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或加强了中央集权);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或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等。(任答4点)
24.(1)名称:世官制(世卿世禄)、察举制、科举制。主要依据:血缘、德才、考试成绩。
(2)积极意义: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限制了徇私舞弊,相对公平公正;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形成社会重学风气。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