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同步练习 (含解析)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
1.这本著作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附有120多幅插图,全面总结了明中叶以前农业、手工业的生产工艺,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该著作是( )
A.《本草纲目》 B.《农政全书》 C.《三国演义》 D.《天工开物》
2.宋应星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经过长期积累和不懈探究,最终完成了一部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著作,该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资治通鉴》
3.中国传统中医文化博大精深,2021年,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可以为我们提供防治借鉴的中医学著作是
A.《牡丹亭》 B.《农政全书》 C.《梦溪笔谈》 D.《本草纲目》
4.明清时期,北京城完整的沟渠系统能有效汇集各处的地面水,排入金水河后流入护城河,使全城无积水之患。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
A.城市建筑技术先进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农业灌溉技术成熟 D.城市洪灾不复存在
5.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自秦朝以来,历代不断整修。明长城(如图)蜿蜒6000余千米,她的东西起止点是( )
A.东起嘉峪关,西至鸭绿江
B.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C.东起嘉峪关,西至山海关
D.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6.“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其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请问该书是(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千金方》 D.《天工开物》
7.中国古代城市营造注重规划,强调整体观念,观察下面两幅平面图,可以提取到的 信息是
唐都长安平面图 明朝北京城平面图
A.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B.都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C.都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 D.都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
8.下列书籍中,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的是( )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齐民要术》
9.1421年,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关于明北京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城内规划形如棋盘并且封闭 B.城内建筑严格保持对称
C.主体建筑布置在中轴线上 D.其布局突出了皇权
10.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长城主要是哪个朝代的成果( )
A.秦 B.明 C.汉 D.清
11.孙悟空是下列哪位作家塑造的形象
A.罗贯中 B.吴承恩 C.施耐庵 D.曹雪芹
12.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明朝时期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该书的作者是
A.徐光启
B.沈括
C.宋应星
D.李时珍
13.2014年3月23日,美国总统夫人米歇尔·奥巴马游览了慕田峪长城。现在所说的慕田峪长城是
A.秦长城 B.汉长城 C.明长城 D.金长城
14.徐光启被后世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他编著的科学巨著是( )
A.《授时历》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15.下图明北京城以宫城为中心,由唯一的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对称展开。明北京城的这一设计突出显示了(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皇权的核心地位
C.军机处总揽朝政 D.封建统治的衰落
16.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我国强化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下列属于明代中医药学著作的是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伤寒杂病论》
17.它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技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材料中的“它”是
A.《三国演义》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水经注》
18.如下三幅图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工程,共同体现了( )
A.结构对称 B.军事防御 C.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D.经济交流
二、综合题
19.2018年6月9日是我国第13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某学校历史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组织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诗词之美】
材料一: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1)根据所学知识,请分别列举“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的代表人物各一位。
【科技之美】
材料二: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学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
材料三:中医是中国的国粹,几千年来,历代医家在传承中华传统医术的同时,不断丰富发展中医的内容。
(2)材料二中所说的第二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3)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耗费27年心血,编写出了哪一部药物学巨著?
【建筑之美】
材料四: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说过:“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
(4)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史最久,明长城的东西起止点分别是哪里?
20.(1)观察图一,请将代表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对应的的方框内:
A.鸭绿江B.嘉峪关
(2)简述明朝重修长城的目的:
(3)观察图二,请将下列地点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刘家港B.红海
参考答案:
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宋应星的科技巨著《天工开物》,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选项D符合题意;明朝李时珍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A排除;明朝末年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农业百科全书,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B排除;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战争,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C排除。故选D。
2.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工开物》是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著作。这部书的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本草纲目》作者是李时珍;选项 B《农政全书》作者是徐光启;选项D《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抓住信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是解题的关键,根据这些信息可判断“该著作”是《天工开物》,然后逐项分析,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天工开物》是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著作。
3.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行医的同时,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搜集民间药方,广泛采集标本,并亲自试验药物性能,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他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这部内容丰富,考订详细,附有大量插图。后来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重要文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2020年,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可以为我们提供医疗和防治借鉴的中医学著作是《本草纲目》。选项D符合题意;《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是古典四大名剧之一,A排除;《农政全书》是关于农业方面的,B排除;《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C排除。故选择D。
4.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明清时期,北京城完整的沟渠系统能有效汇集各处的地面水,排入金水河后流入护城河,使全城无积水之患”反映了高超的建筑艺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A项正确;题干材料关键词为“明这座建筑,不涉及君主专制,排除B项;题干重点说明是“明清时期北京城完整的沟渠系统”没涉及农业灌溉技术成熟,排除C项;“城市洪灾不复存在”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长城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西至祁连山东麓甘肃嘉峪关,故答案选B。
6.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指的是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故D正确;《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著作的农书,《农政全书》是明朝徐光启著作的农书,《千金方》是唐朝孙思邈著作的医学典籍,故ABC错误。故选D。
7.D
【详解】分析古代城市平面图可知,是唐朝长安城和明朝北京城,长安城和北京城都有宫城和皇城,布局整齐,气势宏伟,都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D项正确;从图片无法获知两个城市是不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排除A项;从图片无法获知两个城市是不是国际性都市,排除B项;通过图片无法得知两个城市是不是民族交往中心,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编写的有关国计民生的农业科学巨著。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C项正确;《本草纲目》 是医药学著作,排除A项;《天工开物》 是农业、手工业著作,排除B项;《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百千家似围棋局”是隋唐都城长安的布局特色,城内规划形如棋盘并且封闭。A项关于明北京城的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明朝的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成和谐的巨大建筑群。BC项说法正确,排除;明朝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是北京城的核心,有各类殿宇等进9000间,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其布局突出了皇权。D项说法正确,排除。故选A项。
10.B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明朝建立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11.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是神魔虚幻世界的长篇小说,是吴承恩根据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创作的,他通过塑造孙悟空这个形象,歌颂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勇于反抗的精神。选项B符合题意;罗贯中的代表作品是《三国演义》,排除A;施耐庵的代表作品是《水浒传》,排除C;曹雪的代表作品是《红楼梦》,排除D。故选B。
12.D
【详解】依据题干“明朝时期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他搜集和整理了800多种医药书籍,并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调查,向人们请教,并到深山采集药物标本。经过27年的努力,编写出《本草纲目》这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D项符合题意;明代农学家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农业科技名著,排除A项;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他编写了《梦溪笔谈》一书,排除B项;明代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是一部农业、手工业的综合性科技巨著,排除C项;故选择D。
13.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的南扰,明朝建立后, 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动气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厂万余里的明长城,现在所说的慕田峪长城是明长城,C项正确;秦长城、汉长城和金长城都不被称为慕田峪长城,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故D符合题意;郭守敬根据大量观测的资料编制出了新历法《授时历》,排除A;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排除B;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排除C。故选D。
15.B
【详解】明北京城以宫城为中心,由唯一的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对称展开,宫城即皇宫,因此这一设计突出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即其皇权的核心地位,B项正确;这一设计显然与商品经济的繁荣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军机处设立于清朝雍正年间,排除C项;题干中的这一设计显示的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并不是反映封建统治的衰弱,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故A符合题意;《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欧洲学者称为“技术的百科全书”。故B不符合题意;《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故C不符合题意;《伤寒杂病论》 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故D不符合原题;故选A。
17.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巨著,这部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这部书后来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故C项正确;《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均与题干“综合性的科技著作”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8.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明朝建立后,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分为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就是故宫,规模宏大,运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三个建筑工程都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C项正确;结构对称是故宫的特点,排除A项;军事防御是长城的功能,排除B项;经济交流是隋朝大运河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9.(1)唐之诗: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宋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元之曲: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每项列举一个代表人物即可,错别字不得分)
(2)火药的发明与使用。
(3)《本草纲目》。(缺少书名号不得分)。
(4)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举“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的代表人物,如唐之诗:李白等;宋之词:苏轼等;元之曲:关汉卿等。
(2)根据材料二“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宋代,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元朝发明了火铳。因此材料所说的第二种东西指的是火药。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耗费27年心血,编写出了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明朝先后18次修筑长城,其最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明长城起止地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点睛】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唐诗、宋词、元曲。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火药的发明与使用。解答第三问需要识记《本草纲目》。解答第四问的关键是识记明长城起止地点。
20.(1)图一中最右面的方框填写鸭绿江,最左侧的方框填写嘉峪关。
(2)防御北方蒙古贵族的侵扰。
(3)图二最右侧方框填写刘家港,最左侧方框填写红海沿岸。
【详解】(1)依据所学可知明长城东到鸭绿江,西到嘉峪关,故图一中最右面的方框填写鸭绿江,最左侧的方框填写嘉峪关。
(2)依据所学可知明朝修筑长城是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的侵扰。
(3)依据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是从刘家港出发,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据此可知图二最右侧方框填写刘家港,最左侧方框填写红海沿岸。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