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2-2023安徽省六安市三校联考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六安市三校联考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与其它古代文明不同,两河流域出土的文物大部分都是合同文件而非陶罐之类的物品。汉谟拉比法典中有大量对契约制度进行调整的内容,据统计,有关契约的规定占法典全部条文的一半左右。这反映了当时两河流域(  )
A. 契约成为社会规范 B. 法律制度日益成熟 C. 手工生产相当落后 D. 商业贸易比较繁荣
2. 如表所示为不同学者有关古代西欧的某一历史概念的解释。据此判断,这一历史概念应是(  )
解释
学者甲 (本质上)就是一块土地地产,应该当作社会经济生产方式来研究
学者乙 事实上是半独立的政治实体,通过土地来控制农民的经济生产,拥有实际上的经济垄断和司法独立
A. 封建庄园 B. 市民自治 C. 议会传统 D. 教会经济
3. 如图为1450年-1750年,英国和印度胡椒价格对比变化。其中,英国胡椒价格大幅下降的原因是(  )
A. 英国殖民扩张参与印度洋香料贸易 B.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C.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殖民东南亚 D. 物种交流出现,英国广泛种植胡椒
4. 两宋时期的犁刀、秧马、耘荡、铁搭等新式农具都诞生于开发江南沼泽地的艰苦斗争之中。曲辕犁从晚唐的11个部件减少到6个部件,更加适合江南水田耕作。这反映出(  )
A.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出现 B. 江南经济发展的潜力大
C. 新式农具的普及程度高 D. 小农经济出现革命性突破
5.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制造业生产“智能化”成为发展新趋势,经济增长方式得到优化。与此同时,“机器换人”也引发了就业隐忧。实证分析证实,“自动化”生产将造成技术性失业,对中低技能劳动者产生挤出效应。据此推知,现代科技进步(  )
A. 影响了劳动力的需求 B. 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
C. 推动了生产力的跃进 D. 降低了产业要素成本
6. 某学者认为,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中已出现了金融机构柜坊。北宋时交子的产生正是社会商业信用建立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交易成本降低的重要例证。此外,宋朝还放松了对新兴产业部门的控制。该学者意在强调唐宋时期(  )
A. 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地位 B. 区域间经济联系加强
C. 经济领域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D. 官营手工业部门受到冲击
7. 如表为明清时期城镇数量和人口比例变化表。这一变化(  )
城镇类型 明代前期 明代后期 清代中期
数量 人口 数量 人口 数量 人口
城市 37 87.9 38 180 41 294.5
集镇 204 43.8 330 122 547 283.8
合计 241 131.7 368 301 589 578.3
城镇人口比例 10.1% 15.1% 23.1%
A. 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 B. 表明了城镇自主权扩大
C. 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 D. 反映了城市功能的转变
8. 1946年和1947年,苏联先后通过《关于加速发展生产日用品的国营轻工业的措施》《关于战后大力发展农业的措施》等决议,决定1946-1950年对纺织工业部的投资由59.9亿增加到73亿卢布,对轻工业部的投资额由21.8亿卢布增加到29亿卢布,分别增长了21.9%和33%。这表明(  )
A.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逐渐得到纠正 B. 战后苏联外部环境发生根本变化
C. 苏联社会民生问题得到逐步解决 D. 社会主义建设因时因势进行调整
9. 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私有化,将原来由政府负担的“社会公共服务”推向市场,鼓励私人企业参与社会服务,削减福利开支等。这些措施的推行(  )
A. 解决了“福利国家”的弊端 B. 意在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 改变了英国的国家管理形式 D. 顺应了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10. 如图是1988-2020年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图,材料中曲线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
A. 思想解放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启步 B. 三线建设推动现代化建设迅速开展
C. 改革开放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D. 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建成
11. 如图为《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的“历代疫病流行分布图”。其中与四个疫病流行频次比较高的节点相对应的中医药成就,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帝内经》 B. 《肘后备急方》 C. 《千金方》 D. 《伤寒杂病论》
12. “唐决”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方式。日本天台宗僧人将佛教教理上存在争议、悬而未决的问题称为“未决”,由入唐日僧将“未决”之文书带至中国“请决”,而中国僧人对相关问题回答被称为“唐决”。对“唐决”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佛教起源于中国,日本佛教尊中国为正宗 B. 日本佛教文化的发展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
C.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世界发展提供滋养 D. 中日两国因交流互鉴而促进彼此文化繁荣
13. 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认为:“一切权利都是从人民来的。皇帝的命令何以有法律效力呢?因为皇帝的地位是人民给他的。官吏为什么有权力呢?因为官吏是人民选举出来的。”这表明(  )
A. 罗马公民热衷于参加政治活动 B. 自然法精神在政治上得以突显
C. 主权在民成为罗马的政治原则 D. 罗马公民法赋予公民政治权利
14. 在墨西哥城繁华的卡德纳斯大道“三文化”广场上,至今屹立一碑,碑文对16世纪初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作如是评说:“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这主要说明(  )
A. 人口流动推动文明交融 B. 全球普遍联系逐渐建立
C. 自由移民促进美洲发展 D. 人口迁移导致“人口置换”
15. 1850年,一些失意的淘金者集居于此(萨克拉门托三角洲),种植糊口。及1870年,中国工人于建造了中央太平洋铁路后,又接受低工资担任开垦三角洲地区的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提防,逐渐全部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被开拓了。结合所学,下列关于这段历史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华工主要来自中国东南沿海
②华工为加州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③该铁路由林肯总统批准修建
④华工在美国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③④
16. 如表是与棉花种植或棉布相关的历史记载,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记载 材料出处
“木棉亦西域所产。近岁以来……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 (元)《农桑辑要》
“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得御寒之益。” 《农书》
“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天工开物》
“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 《农政全书》
A. 棉花经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B. 元朝棉花种植成本高于养蚕缧丝
C. 棉纺织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D. 清朝南北之间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7. 古今中外,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古籍记载很多工匠来自于奴隶、罪犯刑徒。在清初废除“匠籍”制度以前,工匠职业世袭,一业终生。但中国古代工匠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陶铸了中国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不断超越”的创新改造精神和“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技术文明。
——摘编自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
材料二:德国在中世纪末期以来逐渐培育出了现代工匠精神。在工业化时期,德国工匠的技能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在使用的材料、设计环节、生产工艺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善。德国人认为各种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可能大小不同,但性质与地位没有尊卑之分。德国工匠精神的产生和传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德国人思辨能力强,喜欢探究世界底蕴、寻求终极真理。同时,工作勤勉、遵守纪律、讲究效率、质量意识等工作观在中世纪的行会里已经形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提出的“天职观”赋予每一项世俗的工作以神圣的、宗教的、道德的意义。最后,德国的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篮。然而,仅把“工匠精神”归因于民族特性和文化基础有失偏颇,国家的管理体制、工业化以来经济和文化发展是决定“工匠精神”的更重要因素。
——摘编自钱宇虹《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工匠精神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西方工匠精神的内涵。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丝绸之路开凿甚早,初以丝绸、瓷器为主打产品。唐朝陆羽首创“煎茶法”,改变唐初落后的饮茶习俗,形成了“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的兴盛局面,并培育了大唐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饮茶之风。回鹘居于丝绸之路之上,其盛产马匹;饮茶之风兴起后,“回鹘入贡,以马易茶”,由此开启与唐朝的茶马互市。唐朝在边关设有专区用以双方交易,唐中后期,多次与回鹘进行以茶易马的交易,交易的马数量达万匹。回鹘扮演了中外贸易间的中转角色,茶叶沿丝绸之路由回鹘传到波斯并辗转传入阿拉伯各国乃至罗马。据文献记载,唐代茶叶是“浮梁、歙州,万国来求”。
——摘编自丁文《中国古代茶叶经济与丝绸之路》
材料二自宋代开始,茶叶依靠陆上丝绸之路销往西亚和西非等地,依靠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南洋和日本等地;明清时期,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欧洲和北美等地。中国茶和茶文化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中共十八大以来,习jp zx 在外交活动中多次提到中国茶文化,他的“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当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布署,有利于实现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对接。传播和弘扬中国茶文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正处于大好时机, 2017年,多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的指导意见》,指出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要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促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茶文化是绿色文化的代表,传播和弘扬中国茶文化对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意义重大。
——摘编自张云婷《传播中国茶文化促进“一带一路”建设》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茶叶贸易兴盛的原因及影响。
(2)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路发展演变与文化交流传承的内在联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 1843年的2072万人,至1894年增至2351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至6%。至1949年增至5766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至10.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库一直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商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皮明麻《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二(中国)城市人口从 1957年的9949万人猛增至1960年的1307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000多万人;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由15.4%上升到19.7%,城市的数量也从1957年的177个增加到1960年底的199个。但工业的建设和城市的发展超越了国力的可能,超越了农业的负担能力。特别是这一时期的工业增长是建立在严重损害农业的基础上的,从1959年起,农业生产严重滑坡,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产量连年下降。在城市建设方面,一方面各地纷纷制定了过高的城市建设规划,城市公用设施的建设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城市建设的发展远远跟不上工业建设和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城市建设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一条“短腿”。市政公用设施超负荷运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民的生活。
——苏少之《1949~1978年中国城市化分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习jp zsj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许多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融相通。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中华文化绵延不断,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摘编自《文化交流于传播》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汉谟拉比法典中有大量对契约制度进行调整的内容,据统计,有关契约的规定占法典全部条文的一半左右”可以看出,两流域的法律很多涉及商业合同与契约关系,说明这一时期商业较繁荣,因此需要法律保护,D项正确;
契约并不是社会规范,排除A项;
材料无法反映成熟,排除B项;
材料不能证明手工业落后,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要求学生结合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欧中世纪的庄园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同时在政治上也相对独立,并且有庄园法庭处理庄园内的事务,符合材料中“事实上是半独立的政治实体,通过土地来控制农民的经济生产,拥有实际上的经济垄断和司法”这一主旨,A项正确;
市民自治主要是在城市,与材料中的“就是一块土地地产,应该当作社会经济生产大方式来研究”无关,排除B项;
材料和议会传统无关,排除C项;
教会经济并不是一个政治实体,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西欧封建社会庄园及封君封臣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西欧封建社会庄园及封君封臣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450年——1750年,英国和印度胡椒价格对比变化”可知,17世纪后,英国建立东印度公司,在殖民亚洲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胡椒,在供给增加的情况下,导致价格下降,A项正确;
新航路开辟后,在欧洲引发价格革命,表现的是物价上涨,而非材料中描述的价格下降,排除B项;
1763年,在七年战争中胜利的英国首次骄傲地自称“日不落帝国”,材料中提供的时间内,“日不落帝国”尚未确立,排除C项;
英国的胡椒大部分是海外贸易得来,不是靠自己种植,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从材料中“犁刀、秧马、耘荡、铁搭等新式农具都诞生于开发江南沼泽地的艰苦斗争之中”“曲辕犁从晚唐的11个部件减少到6个部件,更加适合江南水田耕作”可以看出,江南地区因地制宜改进农业生产工具,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故B正确。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魏晋南北朝以后,故排除A;
材料体现的是农具的改进而不是普及,故排除C;
两宋时期的小农经济仍采用铁犁牛耕,没有革命性突破,故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考生需要结合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史实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智能化发展使得经济增长方式得到优化,也对中低技能劳动者产生挤出效应,由此可知,现代科技进步影响了劳动力的需求,A正确;
BCD均非材料主旨,排除。
6.【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宋时期商业发展相关概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题干体现的是唐宋时期金融领域发生巨大的变化,如金融机构和纸币的出现,说明的是这一时期的经济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故C项正确。
A.当时仍然是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故排除A项。
B.题干与区域间的联系加强无关,故排除B项。
D.题干未涉及官营手工业部门的影响,故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城镇数量和人口比例变化表”可知,明清时期的城镇和人口数量均有显著上升,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助推市镇兴起有关,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尚未向近代化过渡,排除A项;
材料与城镇自主权无关,排除B项;
材料与城市的功能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结合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商品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决定1946—1950年对纺织工业部的投资由59.9亿增加到73亿卢布,对轻工业部的投资额由21.8亿卢布增加到29亿卢布,分别增长了 21.9%和33%。”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满足二战时期反抗法西斯的军需物资的需要,苏联加大了对轻工业的投资和生产,可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因时因势进行调整,D项正确;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并未得到纠正,排除A项;
此时二战并未结束,外部环境仍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
材料并没有涉及到民生改善的信息,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了苏联模式的探索过程,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苏联模式的探索过程,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政府开始了以国有企业私有化为核心内容的改革,这些措施的推行意在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项正确。
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英国的国家管理形式,排除C项;
材料与知识经济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战后国家的宏观调控。要求学生结合二战后国家的宏观调控的相关知识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战后国家的宏观调控,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1988-2020年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图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交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交通的发展,而不是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项;
三线建设是在60年代,不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B项;
从材料中的交通业发展并不能说明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建成,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B
【解析】依据《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可知,东汉、魏晋、宋朝以及明朝时期是疫病高发期,同时这些时期出现了许多中医理论,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书中收载了多种疾病,对于当时疫病流行起到重要的作用,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孙思邈总结前代经验,著有《千金方》,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医学的发展,需要结合古代医学发展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医学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B
【解析】根据“由入唐日僧将‘未决’之文书带至中国‘请决’,而中国僧人对相关问题回答被称为‘唐决’。”可得出,日本的诸多佛学问题都由唐朝来最终判定,反映了日本佛教文化的发展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B项正确;
佛教起源于印度,排除A项;
材料只涉及到对日本的影响,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日本对唐朝的影响,因此不能说明是“互鉴”,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唐朝时期的对外交流。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法主张天赋人权,人平等,公正至上。自然法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利。根据材料可知,盖尤斯认为皇帝乃至政府的权力来源于民众授予,这主要反映了自然法原则在政治上的反映,即人民拥有权利,天赋人权,法律制定由人民决定,皇帝的权力由人民赋予,B项正确;
A项,材料并没有展示罗马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情况,材料主要体现人民主权,这是自然法的体现,排除A项;
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是君主制,权力集中于奴隶主阶级手中,主权在民原则没有在罗马帝国的政治原则之中,排除C项;
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共和国时期,题干展示的是罗马帝国时期,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西塞罗与自然法精神,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西塞罗与自然法精神,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碑文对16世纪初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作如是评说……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就是今天的墨西哥”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中形成混血民族,这种族群混合有利于推动文明交流,故A项正确。
材料只涉及到西班牙人在墨西哥建立殖民地,进行殖民统治,得不出全球普遍联系逐渐建立,故B项错误;
到达美洲的多是黑奴,为被动人口迁移,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人口置换”,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跨地域转移。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就是今天的墨西哥”。
本题主要通过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跨地域转移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招募华工出国。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华工在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作,及此后对加州萨克拉门托三角洲开发情况。①②③符合材料信息所反映的史实,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缺少③,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工在美国主要不是从事农业方面生产,④错误,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④错误,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跨地域转移,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跨地域转移,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木棉亦西城所产。近岁以来……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可知,棉花产自西域地区,可能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A项正确;
“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得御寒之益。”可知,种植棉花比养蚕缫丝更加方便,而且能够获得一定的收益,材料并未对比养蚕缫丝与棉花种植的成本,排除B项;
明代中期,棉纺织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排除C项;
材料无法得出清朝南北之间经济差距继续扩大的信息,《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不可能记载清朝的历史信息,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古代纺织业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17.【答案】【小题1】背景:中国: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保障;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农本”思想的影响;前人的优秀成果。(任3点即可)
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兴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人文主义精神的推动;近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形成。(任3点即可)
【小题2】内涵:中国:尊师重道,德才兼备,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爱国精神等。(任3点即可)
西方:质量至上,完美至臻,严谨理性,强调规则和效率,以职业教育传承为主等。(任3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方工匠精神。第一问要结合中西方工匠精神的特点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中西方工匠精神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中西方工匠精神,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原因:制茶工艺的进步和饮茶方式的演变;丝绸之路的畅通;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方针;与回鹘等民族地区的官方茶马互市的带动。
影响:推动了国内的茶叶种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小题2】内在联系:商路的发展演变深刻影响着文化交流的范围以及文化传承的载体的丰富性;文化的交流传承可以丰富商路发展的文化内涵,推动商路沿线国家相关产业的合作互鉴。
【解析】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第一问要结合丝绸之路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丝绸之路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答案】【小题1】特点:起步晚,发展缓慢;具有半殖民地特征;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大。
【小题2】存在的问题: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超出了城市的承受极限;城市社会问题凸显(交通拥堵、生活成本上升、生活质量下降、资源短缺等);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就业困难,贫富差距增大;环境污染严重;大城市人口迅速扩张,国家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城市化。第一问要结合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城市化,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0.【答案】论题:根据材料“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可以提炼出观点:中华文化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论证: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这一史实进行论证,即佛教从传入、到本土化、到儒家思想对佛教思想的吸收等角度分析。也可以列举西学东渐过程中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具体而言,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道教的发展,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宋代,儒家学者展开复兴儒学,吸收佛道的合理成分,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理学。明朝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完成了儒学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从明朝后期起,随着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传教士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融合发展。
最后得出结论,中华文化的发展,体现了很强的包容性,也正是由于文化的交流互鉴,从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繁荣。
故答案为:
示例一:论题:中华文化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论证: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道教的发展,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宋代,儒家学者展开复兴儒学,吸收佛道的合理成分,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理学。明朝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完成了儒学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从明朝后期起,随着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传教士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融合发展。
综上,中华文化的发展,体现了很强的包容性,也正是由于文化的交流互鉴,从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繁荣。
示例二:论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相融相通的
论证:中华民族及其优秀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延绵不断。毛泽东zx 不仅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还明确“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习jp zx 发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保民、安民、富民、乐民”等小康思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情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民本思想,等等,都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不断的发展成熟,是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期积淀分不开的,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了源源不竭的源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考生可结合材料“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等信息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第1页,共1页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