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高级中学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沙市区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23年9月14日
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经历了夏商两代的邦联式统一、周代的分封制统一和秦汉以后的中央集权制统一三个阶段、三种模式。此学者的划分标准是( )
A.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社会性质的变迁
C.君主专制是否确立 D.官僚政治的瓦解
2.士谱是记载士族门第的凭籍,庶族是不入士流的。但庶族地主为了抬高身价,往往杜撰身世伪造士谱,以跻身士流。此风始自魏晋,降及唐初依然未息。唐太宗重修《氏族志》时,一开始就提出“质诸史籍,考其真伪”的要求。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唐初( )
A.士族权力受到抑制 B.庶族政治地位提升
C.门阀观念依然浓厚 D.史学重视考据方法
3.前赵刘曜称帝后,沿用九品官人法,设立学校,肯定士族特权。前秦君主苻坚也曾“亲临太学,考学生经义优劣。问难五经,博士多不能对"。这些现象例证了( )
A.十六国统治者认同华夏文化 B.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C.魏晋时期地方官学开始设立 D.北朝政权采用汉族典章制度
4.北宋后期,主张变法的王安石一派称赞诸葛亮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济世精神;司马光等守旧学者认为诸葛亮用法家权术治蜀,并非深得民心;二程、邵雍等游离于新旧两党之间,虽称赞诸葛亮有“王佐才”,但也批评其行事不合“王道”,甚至有违天道自然。三大派系的观点( )
A.体现儒家思想理念 B.基于阶级利益的不同
C.吸收佛教道教思想 D.深受陆王心学的影响
5.家谱是家族传承的重要载体,有寻根问祖、敦亲睦族等重要作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官修谱牒兴盛,宋朝以后,流行私修,家谱走向了普通百姓的家族中。这种变化从侧面反映( )
A.选官制度发展演变 B.宗法观念逐渐淡化
C.市民经济发展繁荣 D.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6.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元 明 清
高层政区 州 路 行省 布政使司 省
统县政区 郡 郡 州 州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7.“开出晚清思想界之革命,所关尤重”“斯时智慧骤开,如万流沸腾,不可遏抑”“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街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上述言论评价的是晚清时期的( )
A.“开眼看世界” B.洋务新政运动
C.百日维新运动 D.辛亥革命运动
8.右图是一处古代雅典剧场情境图。观剧是古代雅典公民的集体活动,剧作家会敏锐地抓住公民群体所普遍关心的问题,将城邦政务社会矛盾等融入剧情;戏剧开演前,会把为国捐躯公民的子女请到剧场里的荣誉座席;观看戏剧的公民";一个挨着一个,胳膊碰着胳膊、腿碰着腿,情感会在他们之间流动”。下列对古代雅典观剧活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是雅典城邦政治的反映
B.是公民行使民主权力的方式
C.促进不同民族间的交融
D.说明所有雅典居民是平等的
9.公元前479年,希腊联军在抗击波斯的决定性战役——普拉提亚战役中取胜,迫使波斯军队全部撤离希腊半岛。但由于雅典的将领是贵族阿里斯提德,这场战役在当时雅典民众中很少被提及。这反映出雅典( )
A.民众已有一定的民主意识 B.民主政治的弊端已显现
C.城邦国家权力被贵族滥用 D.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
10.某学者整理出中世纪西欧国王与贵族的契约内容,如下表所示。这反映了( )
序号 契约内容
(1) 国王只能是贵族中的一员,只是受到贵族们的拥戴才成为国王
(2) 国王不能单独行使权力,必须同某些形式的贵族会议共掌权力
(3) 国王行使权力只限于王室直辖领地,在这些范围之外,每个封建领主就是他自己领地内的“政府首脑”
(4) 国王和他的主要臣属、附庸之间的政治关系,是一种对等的契约关系
A.国王权力受到一定限制 B.封君封臣制的逐渐瓦解
C.贵族权力威胁国王权力 D.契约关系受到制度保障
11.有学者评价欧洲某项制度的实施,“在此之前,王权式微,大领主掌握着自己领地的权力,封建割据严重,国王无力控制政治局势。在此之后,国王权力大大加强,专制主义成分强化。”据此判断,此项制度是( )
A.雅典的城邦民主制 B.罗马的贵族寡头制
C.英国的议会君主制 D.法国的等级君主制
12.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一方面开展直接救济,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生产创造条件,开展以工代赈,为人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体现了陕甘宁边区扶贫工作( )
A.促进了三三制原则的实施 B.推动边区工业的发展
C.开创我党社会保障的先河 D.具有标本兼治的特点
13.1940年,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颁布《二十年内典当地收回法令》规定:“典当地出典后未出二十年者,典物均得回赎,如典权人强将典物取得者,出典人均得以原典价回赎;如出典人缺乏现金无力回赎者,应将典物从典权人手中收回,照原典价与典权人订立借贷典约,按年利率一分行息。”这一规定意在( )
A.健全根据地财政体系 B.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C.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D.推动政治民主化建设
14.1982年3月,江苏省常州市根据国务院决定进行了综合改革试点。改革内容包括:经营方式开放;管理权限下放;改革企业领导体制、实行厂长负责制;改革流通体制,建立多渠道开放型流通体制。这些措施( )
A.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B.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
C.推动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建立 D.加快了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进程
15.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严格区分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主要通过选举产生或政府首脑任命,承担政治责任;事务官通过考试产生,实行职务常任。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为事务官。由此可推知( )
A.事务官忠于职守并随政党共进退 B.这类规定不符合权力制衡架构思想
C.事务官有不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 D.文官制度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16题16分;17题15分;18题12分;19题12分;共55分。
16.【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体制】(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开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地方行政体制是郡、县两级制……秦有四十多郡,中央直接管理问题不大,西汉时疆域逐渐开拓,郡国的设置日益增多。汉武帝时达到了一百多个,中央直接管理就有些麻烦。于是,武帝时全国设十三部(后亦称州),在部置部刺史,加上京城的司隶校尉,共十四个……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州刺史或州牧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从此,魏晋南北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摘编自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二 晚清以来,流民大量涌入东北,清政府也逐渐放宽封禁政策,招民开垦,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开发。日俄战争后,边疆局势急剧恶化。面对“外有强邻逼处,内有马贼横行”的危局,从封疆大吏到普通知识分子,纷纷呼吁清政府改革东北地区的军府制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裁三省将军,设立东三省总督,总督之下设三巡抚,分管奉天、吉林、黑龙江行省,行省下分设道、府、厅、州、县等地方民治机构。其中,东三省所设之道,多数为分巡道兼兵备衔,道员兼辖招民招垦、旗民交涉以及蒙务、商务、税收等。道本身具有监察职能,部分道还受理中外交涉事务。道的设置有益于东三省由军府制向行省制过渡及开发边疆、缓解危机。 ——摘编王景《清末东三省道设置与作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末年地方行政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原因。(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改革东北地区行政制度的原因,并简析晚清政府在东三省设置“道”的作用。(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地方行政体制变革的认识。(2分)
17.【近代西方的代议制民主】(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的重要法案
时间 名称 主要内容
1689年 《权利法案》 保证议会的立法权,国王无权废止议会通过的法律。
1694年 《三年法案》 规定议会是常设性立法机构,至少3年召开一次。
1697年 《年金法案》 每年拨出固定款项作为宫廷开支,长期不变。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国王继承者必须是国教徒;国王未经许可不准出国;国王不得免除终身任职的法官的职务。
1832年 《改革法令》 废除56个保守的“腐败选区”,在新兴城市新设40多个选区。
——根据阎照祥《英国史》
材料二 宪法将全部立法权赋予国会,总统能否决国会立法,最高法院不能代替国会立法,但能宣布违宪,不少国会议员也意识到,造成“帝王式总统”的原因从根本上不在于总统过于强大,而在于国会过于虚弱。
——摘编自赵可金《治理美国:国会的角色与模式》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议会斗争取得的成果,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斗争的实质。(7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分配,分析美国“国会过于虚弱”的原因。这些反映了美国中央权力机构运转中的什么特点 (6分)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下的议会民主的认识。(2分)
18.【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苏维埃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色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色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间、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4年)
材料二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中国共产党苏区与边区政权建设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共产党苏区与边区政权性质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政权建设的认识。(6分)
19.【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代察举制度,既有“以德取人”的因素,也有“以能取人”“以文取人”的因素。士人习经术文法于家,在具备了基本知识技能,并获得舆论对其人品的好评之后,然后仕郡县为佐吏掾属;由之获得基层吏务经验之后,才能以功次吏能得到察举。举至中央,则有经术、笺奏之试加以检验,然后方得授官;但所授又非职事官,而是入三署宿卫为郎,“以观大臣之能”,熟悉朝廷行政过程。此后再经一次选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而科举制却是“以文取人”而不及其余的。虽然设置上有“取之以文”后“课之以能”之意,但设想绝不可能完全成为现实,二者间仍然时时表现出牴牾不合之处。众多士子在狭窄的考试一途上竞争拼搏,不得不竭尽心智揣摩辞章苦诵经疏,精力才华为之耗尽,浮华迂腐之性因之而成。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
沙市区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选项 A C A A A C C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选项 A A D D B B D
二、非选择题:
16题答案:16分
(1)变化:由郡县二级行政体制变为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2分)
原因:疆域的扩大,郡国数量的增多,中央不便直接管理;汉武帝时设刺史制度。(4分)
(2)原因:流民大量涌入,开发东北地区的需要;边疆(民族)危机的逐渐恶化;有识之士的推动;原有军府制度不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任意2点4分)
作用:有利于开发边疆,发展经济;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发挥了一定的外交职能,有助于中外交流;有益于推动地方行政管理的近代化。(4分)
(3)认识: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应与实际情况相适应;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应注重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统筹中央和地方利益);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2分)
17题答案:15分
(1)成果:保证议会立法权并定期召开议会;限制宫廷和国王权力;中等阶级(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选举权。(6分)
实质: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运动。(1分)
(2)权力分配: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拥有立法权;最高法院拥有司法权。(3分)
原因:总统能否决国会立法,最高法院能宣布国会通过的法律违宪。特点:制约与平衡。(3分)
(3)认识:议会民主有利于减少行政决策失误;不同的国情产生不同的议会制度。(2分)
18题答案:12分
(1)苏区背景:国民大革命失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3分)
边区背景:全面抗战爆发后,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深入敌后,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3分)
(2)不同之处:苏区政权是工农民主政权;边区政权是抗日民主政权。(4分)
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注重民主政权建设;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或社会矛盾)的变化不断调整方针政策。(2分)
19题答案:12分
论题:察举制和科举制各有利弊(2分)
阐述:察举制是汉代重要的选官制度,是一种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这种选官制度既注重品德又注重才能德考察,为两汉时期选拔了大量人才。但这种选官制度也存在明显的弊端:容易受人情因素的左右;选官权在地方,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到了东汉后期,选官权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4分)隋唐以后,科举制逐渐确立和完善。科举制的实行,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把选官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拔官员(积极方面2分)。但科举制也存在弊端:忽视对官员品德的考察;明清时期日益僵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2分)
结论:察举制和科举制各有利弊,应该把察举制和科举制结合起来,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官原则。(2分)
说明:该论题是从整体提取的论题。从整体提取的论题还有: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利弊。如果就这一论题进行阐述,必须要选择至少两种选官制度进行论述(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也可以就其中任意一点提取论题,如:察举制的利弊、科举制的利弊。不管你选择哪一论题,都必须要有论题、论述、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