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锦江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锦江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2023·新课标卷)
1.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
A. 公共墓地出现 B. 农业的产生 C. 贫富分化加剧 D. 文字的使用
2. 有学者指出:狩猎经济是以杀害其他生命来满足人类生存的、把其他生命看作敌人的一种原始经济。但是通过农耕,其他生命不再是人类的敌人,而是人类的朋友,从而形成了共生共存的一种文明形态。该学者意在( )
A. 说明农业革命的意义 B. 宣扬多元一体发展理念
C. 强调文明产生的条件 D. 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3. 《吕氏春秋·当务》云: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大夫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上述现象体现出商朝( )
A. 嫡长子继承制基本建立 B. 中央集权弱化
C. 对母系血缘的重视 D. 兄终弟及思想比较深刻
4. 西周时,各级领主封地的都城大小以国都为标准,都有固定的比例;自天子至卿大夫,其马匹、兵车及兵员数量都要与自身身份相匹配,卿大夫“戎马四百匹,兵车百乘”,诸侯“戎马四千匹,兵车千乘”,天子“戎马四万匹,兵车万乘”。由此可知,当时( )
A. “家天下”局面初步形成 B. 贵族政治秩序得以强化
C. 中央集权政体正式确立 D. 宗法制向全国各地推广
5. 夏商西周时期用人讲究“论亲不论贤,论族不论能”,春秋战国时期却出现了“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局面。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社会转型的趋势
C. 宗法观念的崩溃 D. 世家大族的崛起
(2023·全国甲卷)
6. 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
A. 实录历史事实 B. 提升周王权威
C. 维护等级秩序 D. 强调文化差异
(2023·新课标卷)
7.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
A. “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8. 春秋时代齐国的青铜器皿,在山东出土不少,大致可见的趋势是,齐器中的礼器越到晚期越少,日用品相对地的日益增多;青铜器的器形与纹饰,也越来越多姿多彩。这一趋势反映( )
A. 青铜铸造技术逐渐成熟 B. 儒家思想遭到了挑战
C. 贵族等级秩序遭受冲击 D. 文化的地方色彩增强
9. 春秋各国,宗室贵族相互倾轧,胜者对待失败者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分其室”;商鞅“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将大家族分为小家庭,一“室”变多“户”,由官府析分登记。这一变化说明( )
A. 分封制度不断强化 B.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C. 伦理道德日益败坏 D. 社会转型趋势明显
10.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统治期间,秦始皇采取了许多先进的决策,开创了许多具体的制度,这些决策和制度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项中,由秦朝开创的具体制度是( )
A. 郡县制度 B. 官僚制度 C. 皇帝制度 D. 刺史制度
11. 秦始皇平定六国、统一中原后,“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经多次、反复而艰苦的战斗取得军事上的胜利。这一胜利使秦朝( )
A. 消除了边疆威胁 B. 扩大了统治范围 C. 完善了地方治理 D. 稳固了统治基础
12. 汉朝所称“西域”,原来主要指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汉中期以后,“西域”的概念逐渐扩大,今中亚及以西地区皆称“西域”。这反映了( )
A. 西汉王朝的开疆拓土 B. 和亲政策取得巨大成功
C. 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D.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13. 周代施行于贵族王室社会上层的礼仪到汉代时一变而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汉儒把这些规范归纳为六礼、七教、八政,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能从这庞大复杂的网络体系中找到依据和评价标准。这反映出汉代( )
A. 礼乐制度文化得到重建 B. 儒学思想走向了世俗化
C. 纲常伦理体系日益完善 D. 国家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14. 公元59年,汉明帝在明堂举行了礼仪大典。“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以配五帝”的仪式模仿了《孝经·圣治》所载“宗祀(周)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的仪式。这表明当时( )
A. 儒学独尊地位开始得到确立 B. 西周制度得到一定程度恢复
C. 通过礼仪彰显皇权独尊地位 D. 儒学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巨大
(2023·新课标卷)
15.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 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 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 有利于抑制豪强势力 D. 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16. 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屈民以申君”,要求臣民必须服从君主;同时也提出“屈君以申天”,君主必须要服从天意。只要君主的行为合乎“天道”,就可以永保太平。这( )
A. 适应了封建正统的需要 B. 保障了西汉政权的稳固
C. 体现了限制君权的思想 D. 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17. 汉武帝为了加强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管理,在其统治时期先后多次对西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移民屯田。读下表可知,移民屯田( )
汉武帝在西北移民屯田情况表(节选)
时间 移民屯田 史料来源
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有司言关东贫民徒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请收银、锡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初算缗钱 《汉书》卷六(武帝纪》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 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史记》卷三十《平准书》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 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
①保证了边军戍卒的粮食所需 ②保障了西域地区人民的生活需求
③推动了河西地区农业的发展 ④为打败匈奴提供了主要物质准备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18. 东汉统治者为防止地方官相互庇护而推行了“三互法”,规定:甲州人士在乙州为官,同时乙州人士又在丙州为官,则丙州人士不但不能到乙州为官,也不能到甲州为官;三州的婚姻之家也是如此。其做法在客观上( )
A. 遏制了豪强的发展 B. 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C. 限制了官员特权 D. 保障了吏治的清明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逐渐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歌舞、器乐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等食品,逐渐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 中央集权强化 B. 民族交融加强 C. 江南经济开发 D. 政权更迭频繁
20. 北燕后裔冯宝任南梁商凉郡(岭南南越地区)太守,娶当地俚人冼氏女为妻。他在当地办理词讼,教民耕织,开设士林学馆,吸纳俚人子弟入学读书。这些举措( )
A. 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 维护了岭南地区的安定
C. 推动当地农耕文明发展 D. 促进了各民族共同繁荣
21. 明堂是古代帝王用于布政、祭祀的重要礼制建筑,其建筑形制具备某种“宇宙秩序”的复杂象征意义。北魏孝文帝曾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起明堂”。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北魏修建明堂旨在( )
A. 显示高超建筑技术水平 B. 彰显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C. 炫耀北魏经济繁荣富庶 D. 满足统治阶级生活需要
22.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为巩固政权大力推行改革,采取迁都、易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定高门、结汉亲等措施。该材料反映出( )
A. 民族歧视色彩依然浓厚 B. 北方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
C. 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 D. 人们的门第观念不断淡化
23. 据《新唐书—刑法志》记载:“玄宗自初即位,励精政事,常自选太守、县令,告诫以言,而良吏布州县,民获安乐:二十年间,号称治平,衣食富足,人罕犯法。”这一现象表明( )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 唐代形成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
C. 唐玄宗试图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 D. 隋唐盛世的出现得益于君主开明
24. 史sj 载,唐代扬州以纺织、皮革、造船等著称;成都以纺织、造纸、制盐等为重心;河北则有丝织品贡数为全国第一的定州和作为名瓷产地的邢州等;山东则有盛产丝织品的青州、造船业兴盛的登州等。这表明唐代( )
A. 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B. 手工业生产分工明确
C. 城市手工业蓬勃发展 D. 经济重心呈南移趋势
25.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些诗句反映的制度是( )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察举制
26. 从现存资料看,唐代均田制基本上沿袭了前代尤其隋代的格式,但在具体上的变化相当明显。对授田的限额与授田对象做了调整,尤其是对均田制下土地买卖做了严格的限制。如买主的土地占有量不得超过制度规定的应受田数额,买卖土地的交易活动中只能在制度所允许的土地占有量之内进行,而且必须向官府申牒立案。这些规定( )
A. 体现了政府力图控制土地占有 B. 有效遏制了土地兼并的状况
C. 是两税法顺利实施的经济基础 D. 加重了民众的经济负担
27. 下表所示为中唐时期宰相中科举出身者所占的比例。这说明当时的科举制( )
时期 宰相总数(人) 进士出身的宰相所占比例(%)
唐穆宗时期 14 57.1
唐文宗时期 24 75
唐懿宗时期 21 81
A. 提高了官员道德修养 B. 有利于改变政治风貌
C. 人为干预的几率增加 D. 变更了人才选拔标准
28. 科举制度“是对门阀制度的一种否定,是对文官政治的强化,是传统中国将帝制政权向中下层知识分子开放的重要方式”。这说明,科举制( )
A 消除了门阀政治残余 B. 弱化了皇权专制统治
C. 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D. 强化了崇文抑武政策
29. 公元204年曹操下租调令: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地方官不得擅兴发。《资治通鉴》称:“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两税法改为“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即通过评定户等实现的按资征税。赋税制度的变化说明( )
A.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控制 B. 封建社会阶级矛盾被消除
C. 唐宋间贫富差距大大缩小 D. 土地兼并得到有效的抑制
30. 据文献记载,“胡人”在唐朝从事的职业包括:官员、使者、质子、仆从、商贾、僧侣、牵夫、车夫、伎乐、工匠、译语、猎师、马球手等。这些记载在出土的墓葬石雕、壁画、绘画等文物中都有反映。据此可知唐朝( )
A. 社会分工日益细密 B. 阶层流动逐渐加剧
C. 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D. 中外交流日益频繁
二、非选择题
(2022·高考全国乙卷)
3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摘编自《荀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
3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面对自汉以来选官的“门望”与“贤才”之争,孝文帝既重事功,也不排斥能力,以皇权调和了二者的关系...孝文帝常以“论考之事,理在不轻,问绩之方,应关朕听”为指导思想,形成对官员考课的定制,在废除原有部落色彩的“领民”、“酋长”等官职的基础上,将鲜卑官名和内朝融入了中原传统的官职中,代之以廷尉、九卿等汉族传统官名,加强了对官僚队伍的管理和控制,大大提高了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荡涤了鲜卑氏族机构的痕迹,扭转了中央、地方胡汉二重体制,统一和协调了北魏政权封建官僚体制。
——摘编自戴卫红《北魏考课制度与官员的选举》
(1)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官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改革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北魏孝文帝的官制改革。
33. 历史中的动物形象
材料一 史载,汉武帝为了追求西方的良马,使者往来西域络绎不绝。他在获取西域宝马之后,曾经兴致勃勃地作《天马歌》,欢呼这一盛事。“天马”远来的汉武帝时代,正是当政者积极开拓中西交通、取得空前成功的历史时期。“天马”实际上已经成为象征这一时代中西交通取得历史性进步的一种文化符号。
——摘编自王子今(新编中国史·秦汉史》
材料二 在长安,西域进贡的珍稀野驼、风脚驼被圈养在皇家苑囿中;皇家禁军之飞龙驼偶尔担负漕路粮米的运载任务;使者骑乘白骆驼或者明驼驰赴京师来报军情;公主出嫁和下葬的队伍中有骆驼负重而行;皇家子弟狩猎也带着骆驼出行;胡商牵引着骆驼满载西域珍宝进入西市,而骆驼本身也可能是此行的交易物品。
——摘编自杜远东《唐代骆驼研究》
材料三 随着国力的逐渐恢复,以明朝为核心的新的朝贡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麒麟在中国只是一种活在传说里的动物,一直被视为祥瑞的象征。永乐十二年“榜葛剌国王赛弗丁遣使奉表,献麒麒,并贡马及方物”,举国欢腾,被认为是祥瑞之兆。此后,海外诸国对华输出的动物随之增多。过于频繁的动物交流,也使明朝喂养所需的人力、物力不断加大。
——摘编自赵凯莉《明朝时期海外诸国对华输出动物考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马”“骆驼”成为汉唐时代文化符号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明朝时期以“麒麟”为代表的异域动物传入中国的现象。
锦江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
历史试卷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2023·新课标卷)
1.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
A. 公共墓地出现 B. 农业的产生 C. 贫富分化加剧 D. 文字的使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晚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引发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促使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C项正确;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们有了比较固定的农业聚落,开始出现氏族的公共墓地,氏族墓地的出现是氏族血缘观念的集中体现之一,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农业的产生意味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排除B项;汉字的产生首先是为政治和宗教服务的,文字的使用不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 有学者指出:狩猎经济是以杀害其他生命来满足人类生存的、把其他生命看作敌人的一种原始经济。但是通过农耕,其他生命不再是人类的敌人,而是人类的朋友,从而形成了共生共存的一种文明形态。该学者意在( )
A. 说明农业革命的意义 B. 宣扬多元一体发展理念
C. 强调文明产生的条件 D. 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约发生于10000年前(西亚、东亚(含南亚)、中南美洲)。据本题材料“但是通过农耕,其他生命不再是人类的敌人,而是人类的朋友,从而形成了共生共存的一种文明形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使人类的经济从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一获得食物方式的转变,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农业和畜牧业的发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标志着人类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面,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然转为利用、改造自然。所以该学者意在说明农业革命的意义,A项正确;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显著特征,排除B项;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是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排除D项。故选A项。
3. 《吕氏春秋·当务》云: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大夫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上述现象体现出商朝( )
A. 嫡长子继承制基本建立 B. 中央集权弱化
C. 对母系血缘的重视 D. 兄终弟及思想比较深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商朝时期的纣王有同母兄弟三人,其中商纣王为二子,长子为微子启,但是在立王位继承人的时候,因为生母的身份转换问题,纣王作为嫡长子继承了王位,说明商朝时期就已经初步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A项正确;先秦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材料凸显的是父系血缘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嫡长子继承制,非兄终弟及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4. 西周时,各级领主封地的都城大小以国都为标准,都有固定的比例;自天子至卿大夫,其马匹、兵车及兵员数量都要与自身身份相匹配,卿大夫“戎马四百匹,兵车百乘”,诸侯“戎马四千匹,兵车千乘”,天子“戎马四万匹,兵车万乘”。由此可知,当时( )
A “家天下”局面初步形成 B. 贵族政治秩序得以强化
C. 中央集权政体正式确立 D. 宗法制向全国各地推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据材料,西周“各级领主”依据“各自身份”确定国都大小和军事力量,这体现了等级森严、尊卑有序,由此可知当时贵族政治秩序得以强化,B项正确;“家天下”局面在夏朝已经形成,排除A项;西周实行分封制,中央集权政体尚未建立起来,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血缘亲疏与嫡庶对贵族继承关系的影响,材料与宗法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 夏商西周时期用人讲究“论亲不论贤,论族不论能”,春秋战国时期却出现了“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的局面。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社会转型的趋势
C. 宗法观念的崩溃 D. 世家大族的崛起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项类单项选择题。据题干“反映出”,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据题干夏商西周时期用人讲究“论亲不论贤,论族不论能”可知,夏商西周时期用人以血缘为主要依据;据题干春秋战国时期却出现了“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天下的英雄俊杰出自平民百姓之中”的局面;结合所学可知,用人由讲究“出身、血缘”到唯才是举,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潮流,B项正确;先秦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用人标准的变化,反映不出宗法观念的崩溃,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世家大族的崛起与材料“只在布衣中”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B项。
(2023·全国甲卷)
6. 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
A. 实录历史事实 B. 提升周王权威
C. 维护等级秩序 D. 强调文化差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是礼治社会,礼仪是一个国家或者个人最高的行为准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当然,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礼仪”的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肯定。孔子编撰《春秋》是为了明确等级制度上下尊卑关系,以稳定社会,达到社会和谐,如果孔子承认了楚国国君为王的实事,那么也就代表孔子自己先违背了自己遵从的“礼”。所以在孔子改《春秋》时一直称楚国国王为楚子、楚人,综上可知孔子此举目的是维护等级秩序,C项正确;《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孔子此举目的并非实录历史事实,排除A项;孔子编撰《春秋》坚持称楚王为“楚子”,无法达到提升周王权威的效果,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将各诸侯国的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强调文化差异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2023·新课标卷)
7.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
A. “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体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出自荀子的《性恶》,意为对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礼,用礼仪规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在礼仪教化的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法来禁止人们犯罪。使天下人能够符合治理要求,做守法良民。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思想,治国理政要“隆礼”“重罚”,要求统治者要抓住这一根本问题,“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以此达到天下有序、社会稳定的目的,所以A项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A项正确;“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出自孟子《孟子·离娄上》,意为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以仁政为法度,也就不能治理好天下,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B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孔子《论语·为政》,意为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C项;“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出自《老子·道经·第十九章》,意为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 春秋时代齐国的青铜器皿,在山东出土不少,大致可见的趋势是,齐器中的礼器越到晚期越少,日用品相对地的日益增多;青铜器的器形与纹饰,也越来越多姿多彩。这一趋势反映( )
A. 青铜铸造技术逐渐成熟 B. 儒家思想遭到了挑战
C. 贵族等级秩序遭受冲击 D. 文化的地方色彩增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山东出土的春秋青铜器,礼器减少,日用品增多,器形与纹饰越来越多姿多彩,反映出礼乐制度瓦解,贵族等级秩序遭受冲击,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等级特权的没落,并非青铜铸造技术的成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与儒家思想对立的观点和主张,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礼乐淡化,并非山东地区文化色彩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
9. 春秋各国,宗室贵族相互倾轧,胜者对待失败者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分其室”;商鞅“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将大家族分为小家庭,一“室”变多“户”,由官府析分登记。这一变化说明( )
A. 分封制度不断强化 B.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C. 伦理道德日益败坏 D. 社会转型趋势明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由材料中“春秋各国,宗室贵族相互倾轧,胜者对待失败者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分其室’”,其中“分其室”冲击了宗族血缘关系;到了战国时期,“商鞅将大家族分为小家庭,一‘室’变多‘户’”,进一步地弱化宗族血缘关系,“由官府析分登记”则体现了国家权力的增强,由此可见,这一变化推动了族权的弱化、君权的加强,体现社会转型的趋势,D项正确。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排除A项;据所学,礼乐制度是贵族的生活准则,材料与之无关,排除B项;据所学,伦理道德即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材料与之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在统治期间,秦始皇采取了许多先进的决策,开创了许多具体的制度,这些决策和制度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项中,由秦朝开创的具体制度是( )
A. 郡县制度 B. 官僚制度 C. 皇帝制度 D. 刺史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统治期间,秦始皇采取了许多先进的决策,开创了许多具体的制度,这些决策和制度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可知,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最早确立了皇帝制度,通过多种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C项正确;郡县制度,在战国时期已经初步形成,排除A项;官僚制度是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行政权力体系,是一种多样化的,非具体的一种制度,排除B项;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排除D项。故选C项。
11. 秦始皇平定六国、统一中原后,“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经多次、反复而艰苦的战斗取得军事上的胜利。这一胜利使秦朝( )
A. 消除了边疆威胁 B. 扩大了统治范围 C. 完善了地方治理 D. 稳固了统治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秦代中国。秦始皇派遣屠睢收复百越地区,这扩大了秦朝的统治范围,B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当时仍然存在边疆威胁,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疆域的开拓,而非地方治理,排除C项;征服百越并不能稳定统治基础,两者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2. 汉朝所称“西域”,原来主要指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汉中期以后,“西域”的概念逐渐扩大,今中亚及以西地区皆称“西域”。这反映了( )
A. 西汉王朝的开疆拓土 B. 和亲政策取得巨大成功
C. 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D.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西域”的概念逐渐扩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开疆拓土、国威远扬,北击匈奴,南平岭南,西扩西域,东拓辽东,可知西域概念的扩大主要是西汉时期版图的延伸,A项正确;“西域”的概念逐渐扩大”可得出,汉中期,对西域的地区取得扩张,与“和亲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无关”排除BD项;由今中亚及以西地区皆称“西域”可知,这些区域并不是西汉王朝的领土,故未能体现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排除C项。故选A项。
13. 周代施行于贵族王室社会上层的礼仪到汉代时一变而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汉儒把这些规范归纳为六礼、七教、八政,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能从这庞大复杂的网络体系中找到依据和评价标准。这反映出汉代( )
A. 礼乐制度文化得到重建 B. 儒学思想走向了世俗化
C. 纲常伦理体系日益完善 D. 国家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周至汉代(中国)。据材料“汉儒把这些规范归纳为六礼、七教、八政,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能从这庞大复杂的网络体系中找到依据和评价标准”,可知汉代儒生将原先只适用于贵族的礼仪秩序覆盖至整个社会成员,这适应了汉代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也反映国家治理能力得到加强,D项正确;礼乐制度已经不再是专属于贵族阶层的,这说明其并未得到重建,排除A项;礼仪制度覆盖社会各阶层并不等于儒家思想走向世俗化,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了纲常伦理体系的覆盖面,而非体系的完善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4. 公元59年,汉明帝在明堂举行了礼仪大典。“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以配五帝”的仪式模仿了《孝经·圣治》所载“宗祀(周)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的仪式。这表明当时( )
A 儒学独尊地位开始得到确立 B. 西周制度得到一定程度恢复
C. 通过礼仪彰显皇权独尊地位 D. 儒学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巨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孝经》属于儒家经典,材料中的宗祀之礼模仿了《孝经》所记载的仪式,反映了儒学对政治生活的影响,D项正确;儒学独尊地位确立于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模仿西周的仪式不等于恢复西周制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儒学对政治生活的影响,体现不出“皇权独尊”,排除C项。故选D项。
(2023·新课标卷)
15.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 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 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 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 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至东汉后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上书认为天下无法安定,原因在于刺史权力太轻,朝廷于是改部分资深刺史为州牧,至此刺史(州牧)开始成为一州的军政长官,正式跃升为长吏、太守的上级,“州”开始正式作为行政区出现。东汉后期由于中央朝廷的持续衰弱,原本的“十三州”监察区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而其行政长官虽名义上仍由皇帝任免,但实际上已经脱离朝廷掌控,州刺史和州牧权力大增,对郡、县两级管理拥有绝对的管辖权。所以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排除A项;东汉后期各州刺史、州牧开始正式划地自治,全面掌握辖区内军政财大权,而朝廷对此已经无能为力,不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排除C项;材料此举增强了地方州长官的权力,弱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排除D项。故选B项。
16. 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屈民以申君”,要求臣民必须服从君主;同时也提出“屈君以申天”,君主必须要服从天意。只要君主的行为合乎“天道”,就可以永保太平。这( )
A. 适应了封建正统的需要 B. 保障了西汉政权的稳固
C. 体现了限制君权的思想 D. 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屈君以申天’,君主必须要服从天意。只要君主的行为合乎‘天道’,就可以永保太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人感应一方面说皇帝代表天意,要人民服从皇帝,即所谓“君权神授”,这就为汉代统治的永恒合理性作论证和辩护;另一方面要皇帝尊天保民,实行仁政,借用“天”的权威来限制皇帝的私欲;故适应了封建正统的需要,A项正确;汉政权后来依然覆灭,说明该思想没有保障了西汉政权的稳固,排除B项;限制君权的思想只是材料中一个方面,排除C项;确立儒学独尊地位属于其影响,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7. 汉武帝为了加强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管理,在其统治时期先后多次对西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移民屯田。读下表可知,移民屯田( )
汉武帝在西北移民屯田情况表(节选)
时间 移民屯田 史料来源
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有司言关东贫民徒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请收银、锡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初算缗钱 《汉书》卷六(武帝纪》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 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史记》卷三十《平准书》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 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
①保证了边军戍卒的粮食所需 ②保障了西域地区人民的生活需求
③推动了河西地区农业的发展 ④为打败匈奴提供了主要物质准备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的“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得出西北屯田保证了边军戍卒的粮食所需,根据材料中的“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可得出西北移民屯田推动了河西地区农业的发展,可知①③正确,B项符合题意;②错在“保障了西域地区人民的生活需求”表述过于夸大史实,④错在汉武帝北击匈奴是在公元前129年,材料所述在其之后,排除ACD项。故本题选B项。
18. 东汉统治者为防止地方官相互庇护而推行了“三互法”,规定:甲州人士在乙州为官,同时乙州人士又在丙州为官,则丙州人士不但不能到乙州为官,也不能到甲州为官;三州的婚姻之家也是如此。其做法在客观上( )
A. 遏制了豪强的发展 B. 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C. 限制了官员的特权 D. 保障了吏治的清明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据题意可知,东汉统治者采取的“三互法”避免了地方官员之间的相互串联和勾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地方势力的坐大,从而遏制了地方豪强的发展,A项正确;这一做法客观上遏制了地方豪强发展,并不是为了促进文化融合,排除B项;“三互法”仅仅是对官员的任职地点做了限制,和是否限制官员特权没有关系,排除C项;这一做法并不一定能够保障吏治的清明,排除D项。故选A项。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逐渐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歌舞、器乐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等食品,逐渐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 中央集权强化 B. 民族交融加强 C. 江南经济开发 D. 政权更迭频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逐渐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等食品,逐渐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逐渐接受并学习汉文化,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也对汉人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主要受益于民族交融的增强,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动乱状态,中央集权有所弱化,排除A项;魏晋时期,北方战乱不断,大量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及发展,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政权更迭频繁”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0. 北燕后裔冯宝任南梁商凉郡(岭南南越地区)太守,娶当地俚人冼氏女为妻。他在当地办理词讼,教民耕织,开设士林学馆,吸纳俚人子弟入学读书。这些举措( )
A. 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 维护了岭南地区的安定
C. 推动当地农耕文明发展 D. 促进了各民族共同繁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南梁商凉郡。根据材料“他在当地办理词讼,教民耕织,开设士林学馆,吸纳俚人子弟入学读书。”可知,冯宝在南越地区推行中原地区先进的耕织技术,设立学校,吸纳俚人子弟入学读书,这些措施有助于促进当地农耕文明的发展,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岭南地区社会安定的信息,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信息,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1. 明堂是古代帝王用于布政、祭祀的重要礼制建筑,其建筑形制具备某种“宇宙秩序”的复杂象征意义。北魏孝文帝曾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起明堂”。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北魏修建明堂旨在( )
A. 显示高超建筑技术水平 B. 彰显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C. 炫耀北魏经济繁荣富庶 D. 满足统治阶级生活需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堂是古代帝王用于布政、祭祀的重要礼制建筑,北魏孝文帝模仿汉制修建明堂,其目的在于彰显北魏政权的正统性,B项正确;材料强调北魏修建明堂的主要目的是彰显北魏政权的正统性,未体现建筑技术水平,排除A项;北魏修建明堂旨在彰显北魏政权的正统性,不能体现炫耀北魏经济繁荣富庶,排除C项;北魏修建明堂旨在彰显北魏政权的正统性,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22.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为巩固政权大力推行改革,采取迁都、易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定高门、结汉亲等措施。该材料反映出( )
A. 民族歧视色彩依然浓厚 B. 北方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
C. 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 D. 人们的门第观念不断淡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魏孝文帝为巩固政权,采取一系列汉化改革,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加强,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汉化的措施,推动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歧视”不符,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巩固政权,材料没有涉及到对汉族地主官僚的扶植,排除C项;根据材料中的“定高门”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门第,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3. 据《新唐书—刑法志》记载:“玄宗自初即位,励精政事,常自选太守、县令,告诫以言,而良吏布州县,民获安乐:二十年间,号称治平,衣食富足,人罕犯法。”这一现象表明( )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 唐代形成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
C. 唐玄宗试图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 D. 隋唐盛世的出现得益于君主开明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表明”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唐玄宗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玄宗统治时期,重视基层官员的选拔,最终民获安乐,这说明当时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A项正确;通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唐代法律体系是否完善,排除B项;唐玄宗时期尚未出现藩镇割据局面,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隋朝,排除D项。故选A项。
24. 史sj 载,唐代扬州以纺织、皮革、造船等著称;成都以纺织、造纸、制盐等为重心;河北则有丝织品贡数为全国第一的定州和作为名瓷产地的邢州等;山东则有盛产丝织品的青州、造船业兴盛的登州等。这表明唐代( )
A. 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B. 手工业生产分工明确
C. 城市手工业蓬勃发展 D. 经济重心呈南移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出现了扬州、成都、定州、邢州、青州、登州等一大批手工业城市,说明唐代城市手工业蓬勃发展,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商业,而且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是在明清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的手工业不是一个行业,行业之间不存在分工明确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中既涉及南方,也涉及河北、山东等北方的一些城市,而且材料没有比较南北方的经济发展程度,不能得出“经济重心呈南移趋势”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25.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些诗句反映的制度是( )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察举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金榜”、“长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首诗都是唐朝的诗歌,描写了当时的科举制度,C项正确;宗法制是周朝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郡县制是秦朝以来的地方制度,排除B项;察举制是汉朝的选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26. 从现存资料看,唐代均田制基本上沿袭了前代尤其隋代的格式,但在具体上的变化相当明显。对授田的限额与授田对象做了调整,尤其是对均田制下土地买卖做了严格的限制。如买主的土地占有量不得超过制度规定的应受田数额,买卖土地的交易活动中只能在制度所允许的土地占有量之内进行,而且必须向官府申牒立案。这些规定( )
A. 体现了政府力图控制土地占有 B. 有效遏制了土地兼并的状况
C. 是两税法顺利实施的经济基础 D. 加重了民众的经济负担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唐代均田制的具体规定作出了一些调整,调整了授田的限额和对象,严格限制均田制下的土地买卖,如限制买主的土地占有量、买卖土地的数量,且须向官府备案等,这些限制与要求体现了政府对土地的控制,试图把控民众的土地占有量,A项正确。这些规定体现了政府希望遏制土地兼并的目标与追求,但看不出实际效果,排除B项;两税法的实施,与均田制的破坏,租庸调制的瓦解相关,排除C项;这些规定体现了政府对百姓的体恤,试图限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生产,并没有加重民众的经济负担,排除D项。故选A项。
27. 下表所示为中唐时期宰相中科举出身者所占的比例。这说明当时的科举制( )
时期 宰相总数(人) 进士出身的宰相所占比例(%)
唐穆宗时期 14 57.1
唐文宗时期 24 75
唐懿宗时期 21 81
A. 提高了官员道德修养 B. 有利于改变政治风貌
C. 人为干预的几率增加 D. 变更了人才选拔标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唐时期(中国)。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唐代宰相中科举出身的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这说明唐代科举制对唐朝的政治产生了影响,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对政治风貌的影响,与官员的修养和选拔标准无关,排除AD项;材料无法体现科举制的人为干预几率,排除C项。故选B项。
28. 科举制度“是对门阀制度的一种否定,是对文官政治的强化,是传统中国将帝制政权向中下层知识分子开放的重要方式”。这说明,科举制( )
A. 消除了门阀政治残余 B. 弱化了皇权专制统治
C. 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D. 强化了崇文抑武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是传统中国将帝制政权向中下层知识分子开放的重要方式”可知,科举制将帝制政权向中下层知识分子开放,这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C项正确;“消除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科举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强化了皇权,排除B项;崇文抑武政策是宋朝时期实行的,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而不是强化崇文抑武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29. 公元204年曹操下租调令: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地方官不得擅兴发。《资治通鉴》称:“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两税法改为“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即通过评定户等实现的按资征税。赋税制度的变化说明( )
A.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控制 B. 封建社会阶级矛盾被消除
C. 唐宋间贫富差距大大缩小 D. 土地兼并得到有效的抑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租调制下“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对农民的控制较强,两税法下“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减轻了对农民的控制,A项正确;封建社会下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不可能被消除,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赋税标准的变化,但不能反映贫富差距缩小,排除C项;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土地兼并不能得到有效抑制,排除D项。故选A项。
30. 据文献记载,“胡人”在唐朝从事的职业包括:官员、使者、质子、仆从、商贾、僧侣、牵夫、车夫、伎乐、工匠、译语、猎师、马球手等。这些记载在出土的墓葬石雕、壁画、绘画等文物中都有反映。据此可知唐朝( )
A. 社会分工日益细密 B. 阶层流动逐渐加剧
C. 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D. 中外交流日益频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从材料看到,“胡人”在唐朝从事多种多样的职业,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C项正确;A项“日益”的说法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胡人是古代对北方异族及西域各民族的称呼,胡人从事职业与阶层流动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风气的开放,非单纯的中外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2022·高考全国乙卷)
3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摘编自《荀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
【答案】(1)原因:商鞅变法使百姓勇于公战,军队战斗力强;秦国军队过于注重功利;秦国军队无礼义教化,不是仁义之师;秦国军队战斗是“独夫”行为;荀子的儒家立场。
(2)评价:
积极: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壮大了军事力量;沉重的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为后世军事改革提供借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秦国国内秩序的安定,保证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尚功利、轻教化,军队的整体素质不高,不敌仁义之师,为后来秦国二世而亡埋下隐患。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可知商鞅变法使百姓勇于公战,军队战斗力强;根据材料“隆势诈,尚功利”可知秦国军队过于注重功利;根据材料“无礼义教化”可知秦国军队无礼义教化,不是仁义之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军队战斗是“独夫”行为,没有纪律约束。
【小问2详解】
评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要辩证看待,主要可从军事、政治、经济、后世等角度分析,具体分析可得积极: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壮大了军事力量;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为后世军事改革提供借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秦国国内秩序的安定,保证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尚功利、轻教化,军队的整体素质不高,不敌仁义之师,为后来秦国二世而亡埋下隐患。
3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面对自汉以来选官的“门望”与“贤才”之争,孝文帝既重事功,也不排斥能力,以皇权调和了二者的关系...孝文帝常以“论考之事,理在不轻,问绩之方,应关朕听”为指导思想,形成对官员考课的定制,在废除原有部落色彩的“领民”、“酋长”等官职的基础上,将鲜卑官名和内朝融入了中原传统的官职中,代之以廷尉、九卿等汉族传统官名,加强了对官僚队伍的管理和控制,大大提高了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荡涤了鲜卑氏族机构的痕迹,扭转了中央、地方胡汉二重体制,统一和协调了北魏政权封建官僚体制。
——摘编自戴卫红《北魏考课制度与官员的选举》
(1)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官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改革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北魏孝文帝的官制改革。
【答案】(1)特点:功绩与才能并重;皇权主导;考课制度化;汉化。
背景:北魏政权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官员选拔标准不成熟;官吏腐败;民族矛盾尖锐;
北魏政权初定保留浓厚的部落色彩(存在胡汉二重体制)。
(2)简评:提高政府机构办事效率;缓和社会矛盾;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促进北方民族交融;促进文化交流;加强文化认同;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北魏统治;丢失了鲜卑族的民族特色。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孝文帝既重事功,也不排斥能力”得出功绩与才能并重,皇权主导;根据材料“形成对官员考课的定制”得出考课制度化;根据材料“大大提高了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荡涤了鲜卑氏族机构的痕迹”得出汉化。背景: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背景得出北魏政权统一北方黄河流域;根据材料“废除原有部落色彩的‘领民’、‘酋长’等官职”得出官员选拔标准不成熟;根据材料“荡涤了鲜卑氏族机构的痕迹”并结合所学得出官吏腐败;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背景得出民族矛盾尖锐;根据材料“扭转了中央、地方胡汉二重体制”得出北魏政权初定,保留浓厚的部落色彩(存在胡汉二重体制)。
【小问2详解】
简评:根据材料“大大提高了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得出提高政府机构办事效率;根据材料“统一和协调了北魏政权封建官僚体制”得出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北方民族交融;根据材料“荡涤了鲜卑氏族机构的痕迹”并结合所学得出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得出促进文化交流;加强文化认同;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北魏统治;结合所学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局限性得出丢失了鲜卑族的民族特色。
33. 历史中的动物形象
材料一 史载,汉武帝为了追求西方的良马,使者往来西域络绎不绝。他在获取西域宝马之后,曾经兴致勃勃地作《天马歌》,欢呼这一盛事。“天马”远来的汉武帝时代,正是当政者积极开拓中西交通、取得空前成功的历史时期。“天马”实际上已经成为象征这一时代中西交通取得历史性进步的一种文化符号。
——摘编自王子今(新编中国史·秦汉史》
材料二 在长安,西域进贡的珍稀野驼、风脚驼被圈养在皇家苑囿中;皇家禁军之飞龙驼偶尔担负漕路粮米的运载任务;使者骑乘白骆驼或者明驼驰赴京师来报军情;公主出嫁和下葬的队伍中有骆驼负重而行;皇家子弟狩猎也带着骆驼出行;胡商牵引着骆驼满载西域珍宝进入西市,而骆驼本身也可能是此行的交易物品。
——摘编自杜远东《唐代骆驼研究》
材料三 随着国力的逐渐恢复,以明朝为核心的新的朝贡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麒麟在中国只是一种活在传说里的动物,一直被视为祥瑞的象征。永乐十二年“榜葛剌国王赛弗丁遣使奉表,献麒麒,并贡马及方物”,举国欢腾,被认为是祥瑞之兆。此后,海外诸国对华输出的动物随之增多。过于频繁的动物交流,也使明朝喂养所需的人力、物力不断加大。
——摘编自赵凯莉《明朝时期海外诸国对华输出动物考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马”“骆驼”成为汉唐时代文化符号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明朝时期以“麒麟”为代表的异域动物传入中国的现象。
【答案】(1)国力强盛;文化包容;中西交通发达,外交往增多;民族交流频繁。(任意三点叩可)
(2)是朝贡体系下中外交往的重要表现;加强了明朝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增加了明王朝对海外世界的了解;不以获得经济效益为目的,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天马’远来的汉武帝时代,正是当政者积极开拓中西交通、取得空前成功的历史时期”,联系材料二中“西域进贡的珍稀野驼、风脚驼被圈养在皇家苑囿中……”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力、政策、交通、外交和民族关系等方面分析可知,“天马”“骆驼”成为汉唐时代文化符号的原因主要有,国力强盛,文化包容,中西交通发达,外交往增多,民族交流频繁。
(2)评价:根据材料三中“ 随着国力的逐渐恢复,以明朝为核心的新的朝贡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海外诸国对华输出的动物随之增多。过于频繁的动物交流,也使明朝喂养所需的人力、物力不断加大”,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可知,朝时期“麒麟”为代表的异域动物传入中国,是朝贡体系下中外交往的重要表现,加强了明朝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增加了明王朝对海外世界的了解,不以获得经济效益为目的,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