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2023-2024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卷(零模)(原卷版+解析版)
南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
历史试卷(零模)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3分)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位于江西省万年县大源镇,遗址出土了大量遗物有石器、骨器、穿孔蚌器、原始陶片、人骨标本以及兽骨残片。对遗址的稻作化石分析证实了该地区是亚洲乃至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区。由此可知该文化遗存( )
A.早期手工业技术高超 B.具备了初始国家形态
C.属于旧石器农耕文明 D.渔猎与原始农业并存
2.(3分)如表评价的是( )
不同历史人物对历史上某一赋税制度的看法
陆赞:“阅稼以奠税,度产以衰征,料丁壮以计庸
苏轼:“因地之广狭痔胶而制贼……有兼并之族而默甚轻,有贫弱之家而不免于重役”。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
3.(3分)宋代官民服饰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庶民百姓只许穿白色衣服。后来,允许流外官、举人、庶人穿黑色衣服。在实际生活中,甚至“巧制新妆,竞夸华丽”。上述材料可佐证宋代( )
A.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B.理学思想参透基层社会
C.社会成员身份平等 D.经济发展瓦解封建等级
4.(3分)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两个朝代云南的边疆示意图,两朝对云南边疆经营的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民族矛盾渐趋缓和
C.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D.边防压力不断增大
5.(3分)嘉靖时江苏吴县多有从事“各类工种的工人,终年佣外境”,江西泰和县民“多执技艺;南昌县民也以“手艺、工技”为生。这说明当时( )
A.非农经济思想迅速普及 B.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C.农业经营方式日益多样 D.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废除
6.(3分)1885年2月,伊藤博文在与李鸿章就朝鲜问题谈判结束后,向本国政府报告:有人担心“三年后中国必强,中国以时文取文,以弓矢取武;稍为更变,则言官肆口参之”。上述言论出现的主要背景是中国( )
A.洋务运动的破产 B.中央集权的削弱
C.戊戌变法的失败 D.救亡道路的探索
7.(3分)如表反映了( )
清末部分获奖商人一览表
绅商 奖赏 事由
张煜南 候补三品京堂 集股200万元以上,开办潮汕铁路
张謇 头等顾问官,二品衔 集股100万以上,开办江苏耀徐玻璃公司、上海轮步公司
林尔嘉 头等议员(二品顶戴、五品京官) 集股150万元,创办福建信用银行
祝大椿 二品顶戴 集股200万元以上,创独资公司两所,合资公司两所
A.科举制度被近代文官制度取代
B.新式商业模式普遍推广
C.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
D.当时社会面貌新旧杂陈
8.(3分)陕甘宁边区在第二次普选时,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代表严格控制在三分之一,创造条件让其它党派、阶层等当选( )
A.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B.巩固了代表工农兵的苏维埃政权
C.扩大了国民大革命的社会基础
D.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9.(3分)1951年5月,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对旧有戏曲中一切好的剧目都应作为民族传统节目加以肯定,丑化与侮辱劳动人民的东西应坚决加以修改。这一做法旨在( )
A.满足人民文化需求 B.大力弘扬传统戏曲文化
C.改革旧有文化事业 D.构建新社会的文化认同
10.(3分)从1979年起,国务院重新规定了农产品统购派购的范围和品种,减少了统购统销和限售的品种和数量。这一措施( )
A.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
B.增强了国家经济调控力度
C.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11.(3分)西欧庄园农田的耕作方法,初期沿用罗马习惯,将耕地分成播种和休耕两部分,三圃轮作制出现,就是把耕地分为春耕、秋耕和休耕三部分,一块秋天种植、次年初夏收成,一块留空( )
A.有利于保持土地的地力 B.降低了农业歉收的风险
C.加速了庄园经济的瓦解 D.提升农奴生产的积极性
12.(3分)1530年,荷兰哲学家伊拉斯谟在《男孩的礼貌教育》一书中强调,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还应具有高雅的举止、整洁的服装和文明的谈吐,懂得各种社交礼仪。这一主张( )
A.促进了生活方式世俗化
B.违背了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则
C.体现了新兴阶级的要求
D.反映了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
13.(3分)英国的圈地运动土地主要用来放牧养羊;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被圈占的土地则由人们用最新的、有效的方法加以耕种( )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C.内燃机广泛使用 D.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14.(3分)如表为苏联学者拉申所调查的1860年和1913年全俄各行业雇佣工人分布对照情况。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
全俄各行业雇佣工人分布对照情况(单位:百万人)
行业 1860年 1913年
采矿业和制造业 1.60 6.10
建筑行业 0.35 1.5
交通运输业 0.51 1.41
其他非农行业 0.8 4.07
农业雇佣工人 0.70 4.5
总计 3.96 17.58
A.十月革命的社会条件日益成熟
B.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C.无产阶级登上俄国的政治舞台
D.两次工业革命使俄国实现工业化
15.(3分)19世纪70年代以后,拉丁美洲国家大多都依靠出口粮食、牛羊肉、矿物等,在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
A.有利于新的社会阶层逐渐成长
B.表明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C.得益于独立的经济体系的建立
D.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16.(3分)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了国家关系的新构想以及实现这一构想的总战略,设想在冷战整体结构中实现美苏关系的缓和,进而带来国际关系的缓和。美国此时对外政策的调整( )
A.源于国际贸易往来密切
B.旨在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C.缘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D.意在避免美苏间核战争的风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图为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南宋《虎溪三笑图》,展现了庐山东林寺主持慧远 (334﹣416年)在同挚友陶渊明 (365﹣427年)(406﹣477)欢聚以后,出寺门同二人告别的场景。画面中,不知不觉走过了“虎溪”,瞬时,三人惊觉,倏尔会心大笑。
——摘编自《<一团和气>宪宗画西域藏图揭传承》
材料二:历代以“虎溪三笑”典故为题材的绘画作品(部分)
时代 名称 作者 画作特点
南宋 《三高游赏图》 梁楷 画面背景极为简化,画面简洁明了,显示了“边角之景”的时代绘画风格
元初 《虎溪三笑图》 颜辉 提倡遗貌求神,以简逸为上,追求古意和士气
明代 《三笑图》 释担当 背景描绘用笔寥寥,人物描绘“宁拙勿巧,宁丑勿媚”
乾隆时期 《虎溪三笑图》 陆吉安 技法兼有西方影响,作风工整细密,而无新意。
——摘编自秦淑芳《从历代同题创作——《虎溪三笑图》的艺术特色看其创作风格流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该作品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时期作品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18.(14分)16世纪下半叶建成的天一阁和佛罗伦萨的美第奇 洛伦佐图书馆是两大久负盛名的家族图书馆。阅读材料并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范钦从《易经》中“天一生水”获得灵感,建“天一阁”于其宅东。其藏书主要以宋元以来的刊本、稿本、钞本为主,甚至是孤本、珍本,代不分书”,并有一套严密保管制度而成为中国藏书楼系统、完整的参考范本。天一阁首次破规接受外人参观的是黄宗羲
洛伦佐图书馆是意大利最富有的美第奇家族的私人图书馆。它由米开朗琪罗设计,以罗马柱式为主要元素。因设计方便读者阅览引起很大反响,被各地图书馆效仿。洛伦佐收集的书籍都是用羊皮纸制作的手抄本,还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书籍。
——摘编自曹盛盛《从“天一阁”到“洛伦佐”图书馆:论建筑设计对推进国家文化建设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天一阁”与“洛伦佐”图书馆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天一阁”与“洛伦佐”图书馆在文化上的主要价值。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近代中国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变化情况
年份 全国总人数(万) 城市人口数(万) 城市化率(%)
1840 41281 2768 6.7
1843 41724 2825 6.6
1893 33671 2769 8.2
1901 42645 4173 9.8
1920 44715 4742 10.6
1931 46884 5106 10.9
1936 46962 5281 11.2
1949 54167 5765 10.6
——摘编自李菩蕃等《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
选取其中一个历史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对相应历史时期的城市化发展特征作出阐释(要求:明确指出所选取的历史时期,且选择的历史阶段与史实须相互吻合;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咖啡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19世纪末,在西半球、东南亚、非洲等适宜种植的地区
浓郁的咖啡香味不能掩盖它所承载的“黑色”历史。除了早期的不光彩之外,现代咖啡业也存在巨大“黑洞。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广泛推广种植“日照咖啡”,通过更多使用化肥和杀虫剂,生长周期大为缩短,咖啡产量大幅提高。《粮食战争》就列举了一个乌干达咖啡农的生产链,当咖啡研磨成粉时,其单位价格已是种植园咖啡价格的200倍。据21世纪初的统计,其中只有70亿(13%)归于咖啡生产国。咖啡生产国的相对贫困化和咖啡产业的可持续性问题在现有国际体系下仍难以根本解决。
——摘编自潘宏胜《咖啡的传播与贸易》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咖啡传播特征并分析推动咖啡成为世界饮品的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咖啡承载的“黑色”历史进行解读。
南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卷(零模)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3分)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位于江西省万年县大源镇,遗址出土了大量遗物有石器、骨器、穿孔蚌器、原始陶片、人骨标本以及兽骨残片。对遗址的稻作化石分析证实了该地区是亚洲乃至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区。由此可知该文化遗存( )
A.早期手工业技术高超 B.具备了初始国家形态
C.属于旧石器农耕文明 D.渔猎与原始农业并存
【分析】本题考查世界古代早期文明,依据材料“遗址出土了大量遗物有石器、骨器、穿孔蚌器、原始陶片、人骨标本以及兽骨残片”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材料“遗址出土了大量遗物有石器、骨器、原始陶片,故D正确;
A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B是无关项,排除;
题干应该处在新石器时代,故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世界古代早期文明,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2.(3分)如表评价的是( )
不同历史人物对历史上某一赋税制度的看法
陆赞:“阅稼以奠税,度产以衰征,料丁壮以计庸
苏轼:“因地之广狭痔胶而制贼……有兼并之族而默甚轻,有贫弱之家而不免于重役”。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依据材料“阅稼以奠税,度产以衰征,料丁壮以计庸,占商贾以均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由征收谷物,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两税法改变了“租庸调”据丁征税的作法,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度产以衰征,占商贾以均利”等信息可知B正确;
“一条鞭法”出现在明朝,“摊丁入亩”出现在清朝,故排除C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3.(3分)宋代官民服饰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庶民百姓只许穿白色衣服。后来,允许流外官、举人、庶人穿黑色衣服。在实际生活中,甚至“巧制新妆,竞夸华丽”。上述材料可佐证宋代( )
A.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B.理学思想参透基层社会
C.社会成员身份平等 D.经济发展瓦解封建等级
【分析】本题考查了宋朝商业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材料“后来,允许流外官、庶人穿黑色衣服,民间服色五彩斑斓”体现了宋朝等级色彩减弱,A正确;
材料和理学无关,排除B;
C错在“平等”,排除;
D错在“瓦解”,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朝商业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3分)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两个朝代云南的边疆示意图,两朝对云南边疆经营的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民族矛盾渐趋缓和
C.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D.边防压力不断增大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宋朝时期的大理国,中央政府实现了对云南的直接管辖,C正确;
ABD选项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5.(3分)嘉靖时江苏吴县多有从事“各类工种的工人,终年佣外境”,江西泰和县民“多执技艺;南昌县民也以“手艺、工技”为生。这说明当时( )
A.非农经济思想迅速普及 B.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C.农业经营方式日益多样 D.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废除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解题关键信息是“各类工种的工人,终年佣外境”、“多执技艺,四出谋生”“南昌县民也以‘手艺、工技’为生”。
【解答】A.材料可以看出手工业的发展,但是“非农经济思想迅速普及”说法不符合史实;
B.根据“各类工种的工人,终年佣外境”,四出谋生”“南昌县民也以‘手艺,材料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C.材料无关农业经营方式多样化,排除;
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6.(3分)1885年2月,伊藤博文在与李鸿章就朝鲜问题谈判结束后,向本国政府报告:有人担心“三年后中国必强,中国以时文取文,以弓矢取武;稍为更变,则言官肆口参之”。上述言论出现的主要背景是中国( )
A.洋务运动的破产 B.中央集权的削弱
C.戊戌变法的失败 D.救亡道路的探索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洋务运动,解题关键信息是“三年后中国必强,此事直可不必虑,中国以时文取文,以弓矢取武,所取非所用;稍为更变,则言官肆口参之”。
【解答】A.甲午中日战争后洋务运动破产,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B.材料不涉及中央集权的问题,排除;
C.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D.根据“三年后中国必强,此事直可不必虑,以弓矢取武;稍为更变,材料担心中国在三年后强大,筹划海防,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洋务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7.(3分)如表反映了( )
清末部分获奖商人一览表
绅商 奖赏 事由
张煜南 候补三品京堂 集股200万元以上,开办潮汕铁路
张謇 头等顾问官,二品衔 集股100万以上,开办江苏耀徐玻璃公司、上海轮步公司
林尔嘉 头等议员(二品顶戴、五品京官) 集股150万元,创办福建信用银行
祝大椿 二品顶戴 集股200万元以上,创独资公司两所,合资公司两所
A.科举制度被近代文官制度取代
B.新式商业模式普遍推广
C.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
D.当时社会面貌新旧杂陈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表格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表格中奖赏体现传统的社会面貌,“理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时代色彩;
A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B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C出现在“一战”期间,此时清朝已经灭亡。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8.(3分)陕甘宁边区在第二次普选时,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代表严格控制在三分之一,创造条件让其它党派、阶层等当选( )
A.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B.巩固了代表工农兵的苏维埃政权
C.扩大了国民大革命的社会基础
D.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133名参议员出席......其中有共产党员3名”可得出当时正值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边区实行三三制,共产党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为抗战大局服务,A项正确;
当时苏维埃政权已经不存在,排除B项;
国民大革命1927年结束了,排除C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1937年9月建立的,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9.(3分)1951年5月,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对旧有戏曲中一切好的剧目都应作为民族传统节目加以肯定,丑化与侮辱劳动人民的东西应坚决加以修改。这一做法旨在( )
A.满足人民文化需求 B.大力弘扬传统戏曲文化
C.改革旧有文化事业 D.构建新社会的文化认同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通过材料“对旧有戏曲中一切好的剧目都应作为民族传统节目加以肯定,对旧有戏曲中颠倒或歪曲历史事实,这一做法就是为了构建新社会的文化认同,选择D;
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排除A;
材料中没有提到弘扬传统戏曲文化,排除B;
材料只提出了戏曲,不能说改革旧有文化事业。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0.(3分)从1979年起,国务院重新规定了农产品统购派购的范围和品种,减少了统购统销和限售的品种和数量。这一措施( )
A.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
B.增强了国家经济调控力度
C.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分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材料中关于农副产品交易描述,与“扩大了企业经营的自主权”无关;
材料中论述的是国家对农副产品交易的规定变化,与国家经济调控力度无关;
据题干“国家对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减少,而由农民进行市场调节交易的”可得出这一变化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从而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1992年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故D项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1.(3分)西欧庄园农田的耕作方法,初期沿用罗马习惯,将耕地分成播种和休耕两部分,三圃轮作制出现,就是把耕地分为春耕、秋耕和休耕三部分,一块秋天种植、次年初夏收成,一块留空( )
A.有利于保持土地的地力 B.降低了农业歉收的风险
C.加速了庄园经济的瓦解 D.提升农奴生产的积极性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世纪的欧洲,需要考生掌握三圃轮作制的内涵及特点。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三圃轮作制对土地的利用效率更高,这降低了农业歉收的风险;
每年对三部分土地进行轮换,轮着耕种和休耕。而二圃轮作制同样也起到保持和恢复地力的作用,所以过渡到三圃轮作制,排除A项;
三圃轮作制是高效合理的土地耕作方式,不会加速庄园经济的瓦解;
材料中的变化有利于增加农业收入,不能提升农奴生产的积极性。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3分)1530年,荷兰哲学家伊拉斯谟在《男孩的礼貌教育》一书中强调,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还应具有高雅的举止、整洁的服装和文明的谈吐,懂得各种社交礼仪。这一主张( )
A.促进了生活方式世俗化
B.违背了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则
C.体现了新兴阶级的要求
D.反映了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文艺复兴运动,解题关键信息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除了具备各种专门的知识外,还应具有高雅的举止、整洁的服装和文明的谈吐,懂得各种社交礼仪”。
【解答】A.材料无关生活方式世俗化,排除;
B.材料不涉及男女平等,排除;
C.根据“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除了具备各种专门的知识外、整洁的服装和文明的谈吐,材料反映的是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新兴阶级的要求;
D.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与材料不相符。
故选: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文艺复兴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3.(3分)英国的圈地运动土地主要用来放牧养羊;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被圈占的土地则由人们用最新的、有效的方法加以耕种( )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C.内燃机广泛使用 D.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分析】本题考查圈地运动,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从材料“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被圈占的土地则由人们用最新的,此使得选育良种和耕耘机,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开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不是材料选项的主要原因;
“内燃机广泛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C排除;
D选项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圈地运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4.(3分)如表为苏联学者拉申所调查的1860年和1913年全俄各行业雇佣工人分布对照情况。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
全俄各行业雇佣工人分布对照情况(单位:百万人)
行业 1860年 1913年
采矿业和制造业 1.60 6.10
建筑行业 0.35 1.5
交通运输业 0.51 1.41
其他非农行业 0.8 4.07
农业雇佣工人 0.70 4.5
总计 3.96 17.58
A.十月革命的社会条件日益成熟
B.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C.无产阶级登上俄国的政治舞台
D.两次工业革命使俄国实现工业化
【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俄国工人数据的变化主要得益于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可以拟定观点是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1860—1913年俄国各行业工人数快速增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各行业提供大量劳动力,B正确;
ACD选项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5.(3分)19世纪70年代以后,拉丁美洲国家大多都依靠出口粮食、牛羊肉、矿物等,在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
A.有利于新的社会阶层逐渐成长
B.表明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C.得益于独立的经济体系的建立
D.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分析】本题考查了拉美经济的发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A.根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以后,拉丁美洲国家大多都依靠出口粮食、矿物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故A项正确;
B.启蒙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拉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并非材料所述的经济现象;
C.1975年10月17日,拉美23国政府代表签署《巴拿马协议》,与材料时间不符;
D.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拉美经济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3分)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了国家关系的新构想以及实现这一构想的总战略,设想在冷战整体结构中实现美苏关系的缓和,进而带来国际关系的缓和。美国此时对外政策的调整( )
A.源于国际贸易往来密切
B.旨在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C.缘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D.意在避免美苏间核战争的风险
【分析】本题考查了多极化趋势加强,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1969年美国经济发展速度下降,而苏联此时军事势力可以与美国匹敌,导致尼克松实行对外战略收缩外交;
材料和国际贸易往来无关,排除A;
美国坚持的是单级化,排除B;
D不是美国调整外交政策的目的,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多极化趋势加强,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图为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南宋《虎溪三笑图》,展现了庐山东林寺主持慧远 (334﹣416年)在同挚友陶渊明 (365﹣427年)(406﹣477)欢聚以后,出寺门同二人告别的场景。画面中,不知不觉走过了“虎溪”,瞬时,三人惊觉,倏尔会心大笑。
——摘编自《<一团和气>宪宗画西域藏图揭传承》
材料二:历代以“虎溪三笑”典故为题材的绘画作品(部分)
时代 名称 作者 画作特点
南宋 《三高游赏图》 梁楷 画面背景极为简化,画面简洁明了,显示了“边角之景”的时代绘画风格
元初 《虎溪三笑图》 颜辉 提倡遗貌求神,以简逸为上,追求古意和士气
明代 《三笑图》 释担当 背景描绘用笔寥寥,人物描绘“宁拙勿巧,宁丑勿媚”
乾隆时期 《虎溪三笑图》 陆吉安 技法兼有西方影响,作风工整细密,而无新意。
——摘编自秦淑芳《从历代同题创作——《虎溪三笑图》的艺术特色看其创作风格流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该作品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时期作品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史料的重要作用,第一问结合史料价值分析;第二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价值:根据材料“庐山东林寺主持慧远 (334﹣416年)在同挚友陶渊明 (365﹣427年)、陆修静 (406﹣477)”可知、陶渊明,三人并非同代之人,可知此作品描绘的并非真实场景。
结合所学可知,绘画属于艺术作品,属于二手史料、道、佛三教融合的史料价值有限,对研究南宋的时代风貌(宗教;该作品的人物形象。
(2)解释:根据材料“画面背景极为简化,画面简洁明了,南宋一改北宋时期雄浑壮阔的全景式构图。这主要是由南宋在政治上偏安一隅。这一绘画风格反映了文人群体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后世影响深远,作风工整细密。乾隆帝时期、深入;但是到康乾盛世后期,人地矛盾,加上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尖锐,闭关自守,这些都造成了当时画家在绘画上毫无创新,这样的特点有利于中国绘画艺术吸收西方技法的长处,另一方面,画家缺乏创新。
故答案为:
(1)价值:由慧远、陶渊明,三人并非同代之人,可知此作品描绘的并非真实场景。
绘画属于艺术作品,该作品是南宋画家通过艺术的形式描述魏晋时期的历史,故对于研究魏晋时期儒、道。但该作品为南宋艺术家人为突显三教融合而进行的虚构场景、思想文化等)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绘画技法等对研究南宋绘画艺术特点等有较高史料价值。
(2)解释:南宋一改北宋时期雄浑壮阔的全景式构图,形成了风格迥异的“边角之景”时代绘画风格,思想上理学兴盛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体现了强烈的家国情怀。清代中期画作的特点表现为中西结合以及缺乏创新,随着中国画家与外来传教士的交流日益增多,画作风格更多地吸收借鉴了西方的技法,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资源危机日益显露,以及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思进取等等。一方面,丰富了清代画家的表现形式,长期停滞,不利于绘画艺术水平的进步。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史料的重要作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14分)16世纪下半叶建成的天一阁和佛罗伦萨的美第奇 洛伦佐图书馆是两大久负盛名的家族图书馆。阅读材料并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范钦从《易经》中“天一生水”获得灵感,建“天一阁”于其宅东。其藏书主要以宋元以来的刊本、稿本、钞本为主,甚至是孤本、珍本,代不分书”,并有一套严密保管制度而成为中国藏书楼系统、完整的参考范本。天一阁首次破规接受外人参观的是黄宗羲
洛伦佐图书馆是意大利最富有的美第奇家族的私人图书馆。它由米开朗琪罗设计,以罗马柱式为主要元素。因设计方便读者阅览引起很大反响,被各地图书馆效仿。洛伦佐收集的书籍都是用羊皮纸制作的手抄本,还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书籍。
——摘编自曹盛盛《从“天一阁”到“洛伦佐”图书馆:论建筑设计对推进国家文化建设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天一阁”与“洛伦佐”图书馆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天一阁”与“洛伦佐”图书馆在文化上的主要价值。
【分析】本题考查了图书馆的成长,第一问结合“天一阁”与“洛伦佐”图书馆的不同分析;第二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不同点:根据材料“其藏书主要以宋元以来的刊本、稿本,甚至是孤本,其地方志书数量比《明史 艺文志》记载的还多”“洛伦佐图书馆是意大利最富有的美第奇家族的私人图书馆,以罗马柱式为主要元素,被各地图书馆效仿”可概括出天一阁为收集、珍藏图书的藏书楼。根据材料“甚至是孤本,其地方志书数量比《明史 艺文志》记载的还多”“还涉及人文、科学等方面的书籍”可概括出天一阁私人倾向明显;美第奇 洛伦佐图书馆涉及面广;美第奇 洛伦佐图书馆服务于民众,以木质为主,罗马古典式建筑。
(2)主要价值:根据材料“其藏书主要以宋元以来的刊本、稿本,甚至是孤本,还涉及人文、科学等方面的书籍”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书籍的保护;文化的传播;提升民众文化艺术修养。
故答案为:
(1)不同点:天一阁为收集、保管;美第奇 洛伦佐图书馆是开放式图书馆,涉及面相对较窄。天一阁服务于私人与权贵。天一阁是中式园林建筑;美第奇 洛伦佐图书馆则以石质为主。
(2)主要价值:书籍的保护;文化的传承;民族文化自信。
【点评】本题考查了图书馆的成长,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近代中国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变化情况
年份 全国总人数(万) 城市人口数(万) 城市化率(%)
1840 41281 2768 6.7
1843 41724 2825 6.6
1893 33671 2769 8.2
1901 42645 4173 9.8
1920 44715 4742 10.6
1931 46884 5106 10.9
1936 46962 5281 11.2
1949 54167 5765 10.6
——摘编自李菩蕃等《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
选取其中一个历史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对相应历史时期的城市化发展特征作出阐释(要求:明确指出所选取的历史时期,且选择的历史阶段与史实须相互吻合;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表格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选择任一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如选择“1840﹣1893年”,但是进展缓慢。示例如下:一方面、《天津条约》,客观上推动了通商口岸及周边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洋务企业的创办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办,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大量农民破产。另一方面,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政治局势动荡,影响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且数量少。自然经济只是局部瓦解,近代工商业发展极其有限。城市化发展受到政治局势、经济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发展,我们要维护国家独立,保障人民生活。
故答案为:
示例:
历史时期:1840﹣1893年。
发展特征:有一定的发展,但是进展缓慢。
阐释:一方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逼迫清政府开放了一些通商口岸。西方列强的商品输出和早期资本输出,使部分城市增加了就业岗位;同时也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向城市转移,这一时期、太平天国运动,社会经济总体凋敝。近代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少数城市,规模小,广阔的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
结论:城市化发展受到政治局势、经济水平。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优化经济结构。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难度偏高。
20.(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咖啡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19世纪末,在西半球、东南亚、非洲等适宜种植的地区
浓郁的咖啡香味不能掩盖它所承载的“黑色”历史。除了早期的不光彩之外,现代咖啡业也存在巨大“黑洞。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广泛推广种植“日照咖啡”,通过更多使用化肥和杀虫剂,生长周期大为缩短,咖啡产量大幅提高。《粮食战争》就列举了一个乌干达咖啡农的生产链,当咖啡研磨成粉时,其单位价格已是种植园咖啡价格的200倍。据21世纪初的统计,其中只有70亿(13%)归于咖啡生产国。咖啡生产国的相对贫困化和咖啡产业的可持续性问题在现有国际体系下仍难以根本解决。
——摘编自潘宏胜《咖啡的传播与贸易》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咖啡传播特征并分析推动咖啡成为世界饮品的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咖啡承载的“黑色”历史进行解读。
【分析】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经济全球化,第一问结合咖啡传播特征并分析推动咖啡成为世界饮品的影响因素分析;第二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特征:根据材料“咖啡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范围广;根据材料“在西半球、非洲等适宜种植的地区。20世纪咖啡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进一步加速”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形成大规模种植体系和供应链;伴随文化交流与碰撞。
影响因素:根据材料“浓郁的咖啡香味”可概括出咖啡自身的成瘾性;根据材料“20世纪咖啡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进一步加速”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区域经济文化交流活跃;新航路开辟;现代科技和工业化发展。
(2)解读:根据材料“除了早期的不光彩之外”“通过更多使用化肥和杀虫剂,咖啡更加耐晒,咖啡产量大幅提高,经过层层加价,其单位价格已是种植园咖啡价格的200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由于咖啡贸易的巨大利润、美洲,种植园条件恶劣;由于咖啡种植园劳动力需求旺盛;20世纪以来,杀虫剂和化肥的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咖啡作为一种世界性饮品,但也充满了罪恶和不公平。
故答案为:
(1)特征:历时久、范围广;形成大规模种植体系和供应链;伴随文化交流与碰撞。
影响因素:咖啡自身的成瘾性;区域经济文化交流活跃;新航路开辟;现代科技和工业化发展。
(2)解读:新航路开辟后,由于咖啡贸易的巨大利润、美洲,种植园条件恶劣;由于咖啡种植园劳动力需求旺盛;20世纪以来,杀虫剂和化肥的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咖啡作为一种世界性饮品,但也充满了罪恶和不公平。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经济全球化,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