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同步练习 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含答案解析)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一、单选题
1.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
A.《禹刑》 B.《唐律疏议》 C.《秦律》 D.《大清律例》
2.'它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和完备的标志。它是( )
A.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 B.唐太宗时期的《唐律疏议》
C.唐高宗时期的《永徽律疏》 D.天一阁所藏的《天圣令》
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是( )
A.《唐六典》 B.《唐律疏议》 C.《大唐开元礼》 D.《唐律》
4.董仲舒《决狱》中记载了一个案例“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配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对此,有人认为“殴父也,当枭首”,董仲舒却认为“父子至亲也,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这反映了
A.“独尊儒术”得到认可 B.汉初实行严刑峻法
C.儒家思想渗透司法实践 D.儒学已向基层普及
5.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了大量秦代的简牍,简文主要记载了秦代施行的20多个单行法规,共计法条多达600条,并且多数为残酷的死刑、肉刑等。由此可以看出秦代( )
A.法律细密,社会秩序稳定 B.宽严相济,律法深入人心
C.儒法并用,统治基础牢固 D.刑罚众多,隐含统治危机
6.秦汉的“律”“令”二者没有性质上的区别,“令”中有刑法内容,“律”中有行政制度。魏晋以后,“律”的内容开始集中于刑律,“令”则用于容纳行政法令。这表明魏晋以后( )
A.律令体系逐渐发展 B.专制王权得以强化
C.重视法律惩戒作用 D.儒学日益融入法律
7.某同学在研究古代亚洲法律时发现,8世纪初日本在制定《大宝律令》时,吸收了唐律“八议”中的“六议”,将“十恶”改为“八虐”。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唐律对日本法律影响较大 B.日本政权内部稳定
C.唐律与日本法律差别较大 D.中日文化交流频繁
8.《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这反映了唐律
①内容丰富,体系完备 ②开始援礼入法,贯彻礼教义理
③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 ④为后世律令的制定提供了蓝本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①②④
9.汉律规定“亲亲得相首匿”。晋律实行“五服治罪制”,尊长杀伤卑幼,关系愈亲则定罪愈轻,反之,卑幼杀伤尊长,关系愈亲则处分愈重。《唐律》中有妻殴、告夫构成“不睦”罪,闻夫丧匿不举哀构成“不义”罪的说法。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是
A.诸法合体,民刑不分 B.无讼是求,调处息争
C.礼法合一 D.法自君出
10.汉代以后,在财产继承方面的长、幼、嫡、庶之别已趋淡化。《大清律例》规定,“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种财产继承规则
A.反映出诸子家庭权利平等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长期延续
C.表明封建纲常伦理的崩坏 D.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
11.下表是关于清代纠纷调解的部分论述。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出处 论述
安徽黔县《叶氏祖训家风》 族内偶有争端,必先凭劝谕处理,毋得速兴词讼
湖北荻溪《章氏家乘》 凡同族争闹不能和解,当先遍告族长,族长代为剖析曲直
江西南昌魏氏《宗式》 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
A.儒家伦常成为调解纠纷的唯一准则 B.止讼息争观念具有一定社会基础
C.国家对地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失效 D.基层社会司法实践注重礼法结合
12.北魏确立了“存留养亲”条款∶死罪的人,若家中有七十以上的祖父母或父母无人照顾,而犯罪者又是家中的独子“单丁”,法律则网开一面,可奏请皇帝予以宽宥;《唐律》对存留养亲制度又作了详细规定,该制度一直保留到清代。“存留养亲”这一规定( )
A.违背了法律的公平正义原则 B.体现国家对弱势群体的优抚
C.注重了伦理道德教化的作用 D.深受传统儒家价值观念影响
13.据《后汉书》记载:“建武六年,李忠迁丹阳(今安徽宣城)太守,……忠以丹阳越俗不好学,嫁娶礼仪,衰于中国,乃为起学校,习礼容,春秋乡饮,选用明经,郡中向慕之。”李忠的这一举措
A.有利于汉朝太学规模的扩大 B.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
C.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 D.标志着汉代私塾教育的兴起
14.明朝《林氏族范家训》告诫族人:“孝为立身之本。若不孝于亲,必不能忠于国,友于兄弟,睦于宗亲、乡党,和群于社会,必反为社会之蠢虫。”材料可说明明朝家训( )
A.是儒家和法家思想融合的产物 B.蕴涵着家国一体的儒家伦理观
C.对忠和孝两种思想的艰难抉择 D.深受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影响
15.“亲亲得相首匿”是西汉时期确立的刑罚适用原则,即在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官府不予追究。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血缘亲情关系逐渐淡化 B.儒家纲常伦理渗入法律
C.法家思想重新得到重用 D.亲亲之间享有相同权利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有关秦汉法律材料
在法律制度上,秦代崇尚法治(采用法家思想)。……在法律的实施上,秦代坚持轻罪重刑,严刑酷法,……法网过密导致了社会矛盾的迅速激化,并称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初,革秦之弊,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约法省刑,简易疏阔。……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废止了部分肉刑,反映了司法的进步。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秦汉两朝法律制度的各自特点及其对政治统治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制定《吕刑》。秦朝制定《秦律》,这是一部十分严苛的法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死刑多达十几种。唐朝制定《唐律叠议》颁行天下。它集成了古代立法传统,将各种法规融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法律都围绕“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蓝本,也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
材料二 公法是以保护调整国家(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法律,私法是以强调保护私人利益为目的的法律。与古代中国侧重公法不同,罗马帝国时期立法以私法为主要侧重点。罗马法广泛借鉴外邦人法规,着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适应了帝国时期社会发展要求。3世纪以后形成了著名查士丁尼法典,内容包括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敕令,人与人关系、财产关系和诉讼等方面的规定,不同时期法学家对罗马法提出的各种学说和解释。它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律,基础制定本国法律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法治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罗马帝国侧重私法的原因。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唐律疏议》,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2.C
【详解】唐高宗时期的《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和完备的标志。C项正确;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宋朝,排除A项;唐高宗时期的《唐律疏议》,排除B项;天一阁所藏的《天圣令》是宋代,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六典》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A项正确;《唐律疏议》是目前我国传世的第一部完整的法典,但并不是最早的,排除B项;《大唐开元礼》是现今所见年代最早、保存相对完整的一部中古官修礼书,排除C项;唐律是唐代法律的总称。主要是《永徽律》,还包括《武德律》《贞观律》 等法典,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董仲舒认为“父子至亲也,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这一解释从伦理角度分析,认为子救父是符合伦理价值,可见当时儒家思想渗透司法实践,C项正确;材料与“独独尊儒术”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了儒家思想对司法实践的影响,并非严刑峻法,排除;D项错在“普及”,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材料“共计法条多达600条,并且多数为残酷的死刑、肉刑等”体现的是秦朝的刑罚众多,容易激化社会矛盾,D正确,A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严刑酷法,BC排除。故选D。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至魏晋(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魏晋以后,“律”“令”逐渐区别开来,“律”集中于刑律,“令”则与行政法令相关,区别于秦汉,“律”“令”逐渐专门化、体系化,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古代法律的发展与完善,与皇权的强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律”“令”内容的变化,与法律的作用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提及法律吸纳儒家伦理纲常等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8世纪初日本制定《大宝律令》时,吸收了唐律的部分内容,这说明唐律对日本法律的制定产生了较大影响,A项正确;材料主要意思与日本政治内部问题无关,排除B项;材料题干仅反映了《大宝律令》对唐律有所借鉴,并不涉及二者具体内容的比较,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日本学习唐律,没有涉及中日文化交流频繁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可知,《唐律疏议》为后世律令的制定提供了蓝本;根据材料“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可知,唐律内容丰富,体系完备。①④正确,B项正确;汉代援礼入法,排除②错误,明朝开创了律例合编的法典编纂的先例,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根据题干 “亲亲得相首匿”“五服治罪制”“不睦”罪、“不义”罪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法律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故礼法合一正确,选C。题干主旨强调礼法合一,而不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排除A。题干信息与B项无关,排除。题干没有体现法律的出处,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10.B
【详解】由“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可以看出土地是按照儿子的数量来分配的,容易导致土地的拆分,使得小农经济长期延续,故B项正确;A项只是题干中涉及到的现象,没有分析其导致的影响,排除A项;C项与“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不符,排除C项;财产继承规则与社会阶层的流动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朝时期家族内部的纠纷必须经过宗族内部的调解,不得直接进行诉讼,争讼被当做是家族内部不睦的表现。结合所学可知,政权与族权结合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宗族制度对于清代调处息讼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无讼”的思想也受到儒家伦理的影响,宗族制度和儒家伦理成为纠纷调讼理念存在的基础,B项正确;“唯一准则”说法过于绝对,法律规定也是调解纠纷的重要准则,排除A项;“国家对地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失效”与史实不符,表述有误,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宗族层面和思想层面上的息讼原则,并未体现出法律对纠纷调解的规定,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北魏确立了“存留养亲”条款∶死罪的人,若家中有七十以上的祖父母或父母无人照顾,而犯罪者又是家中的独子“单丁”,法律则网开一面,可奏请皇帝予以宽宥......该制度一直保留到清代,及所学知识西汉之后儒家思想是社会主流思想,可得知“存留养亲”条款深受儒家价值观念孝悌思想的影响,D项正确;公平正义是指不偏不倚,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弱势群体主要指分配、获取社会财富时较少较难的阶层,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展现的是法律的制订,不是伦理道德的教育感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李忠做丹阳太守后认为丹阳的风俗不好学问,嫁娶礼仪比中原差,因此设立学校,学习礼节,选用通晓经书的人,表明李忠将中原文化传播到当时的丹阳,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太学的内容,排除A;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是太守设学校,不应该是私塾,D错误。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明代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明朝《林氏族范家训》教化族人以孝为本,注重在家族内孝悌、友爱、和睦,就可以忠于国家、和谐于社会。因此明朝家训中包含家国一体的儒家伦理观念,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儒家思想,排除A项;明朝家训注重忠孝的结合,排除C项;明朝家训受到儒家思想影响,而不是君主专制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材料“即在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官府不予追究”体现的是儒家的纲常伦理对法律的影响,B正确;A说法与材料冲突,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并非是法家思想,C排除;D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故选B。
16.秦朝法律制度特点刑法严酷。激化了社会矛盾,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汉朝法律制度特点刑法宽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是“与民休息”政策的表现之一。
【详解】特点及影响:根据材料“秦代坚持轻罪重刑,严刑酷法,……法网过密导致了社会矛盾的迅速激化,并称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可知,秦朝法律制度特点刑法严酷。激化了社会矛盾,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根据材料“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约法省刑,简易疏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法律制度特点刑法宽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是“与民休息”政策的表现之一。
17.(1)特点:以刑事立法为主要形式,强调刑罚;以儒入法,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维护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为主要目的;注重公法与国家利益,忽视个人权利。(答出三点即可)
(2)古罗马帝国:疆域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商业贸易发达,商业纠纷不断增多;人文主义影响深远,个人权利意识较强;公民法重视私法的传统。
(3)认识:积极借鉴古今中外法制建设的经验;法制建设要以人为本;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制建设要从国情出发。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制定《吕刑》。秦朝制定《秦律》,这是一部十分严苛的法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死刑多达十几种。唐朝制定《唐律叠议》颁行天下。它集成了古代立法传统,将各种法规融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法律都围绕‘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可知,以刑事立法为主要形式,强调刑罚;根据材料一“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可知,以儒入法,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法律都是以维护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为主要目的;注重公法与国家利益,忽视个人权利。
(2)古罗马帝国:根据材料二“罗马法广泛借鉴外邦人法规,着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适应了帝国时期社会发展要求”可知,罗马帝国疆域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复杂;结合所学知识,从商业贸易发达、人文主义的影响、公民法重视私法的传统等方面补充回答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中西方法制的内容从积极借鉴经验、以人为本、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要从国情出发及与时俱进等方面说明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