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检测练习 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答案)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检测练习
一、单选题
1.以诗歌为载体,由长辈对晚辈进行的带有诗意的教诫即谓家训诗。家训诗是我国传统家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代迎来了发展高峰。以下诗句与其表达的价值取向对应错误的是( )
A “异乡兄弟少,见尔自依然……馀力当勤学,成名贵少年” 追求正义、勇于担当
B “兄弟须和顺,叔侄莫轻欺。财物同箱柜,房中莫蓄私。” 齐心治家,重视伦理
C “劝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我心知已久,吾道无不可” 淡泊名利,修己养身
D “饰装辞故里,谋策赴边庭。壮志吞鸿鹏,遥心伴鹅鸽。” 奋勇征战、为国舍命
A.A B.B C.C D.D
2.唐朝时期,在首都长安设立“东市”和“西市”(如图),市民购买物品,必须去“东市”或者“西市”,故称“买东西”。“买东西”主要反映了唐朝时期( )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 B.在对外贸易中实行朝贡贸易
C.城市实行严格坊市分区制度 D.货币的流通范围不断地扩大
3.唐《杂令》规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唐敬宗发布敕文,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由此可知( )
A.暂时放松重农抑商的政策 B.禁止民间的资本性借贷活动
C.保障借贷主体和适当权益 D.通过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
4.安史之乱后,全国户口从九百万户骤减到一百九十余万户,虽然其中有相当人口是在战乱中死亡,但大部分主要是逃亡。形成“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形成( )
A.标志着唐朝社会由盛而衰 B.加剧了唐政府的财政危机
C.使得均田制出现瓦解趋势 D.促进了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5.自永嘉风暴到隋的统一(311~589),是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互相冲突、采借文化的时期。调适的结果形成了文化的整合或涵化,其最终的表现则为隋唐帝国光辉的汉胡混合文化的光临。据此可知,“文化采借”( )
A.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冲突加剧的产物 B.挑战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加快了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 D.奠定了隋唐文化繁荣的基础
6.唐代传奇《枕中记》中的主角卢生“明年,举进士,登第释褐,秘校,应制,转渭南尉,俄迁监察御史,转起居舍人知制诰,三载,出典同州,迁陕牧,生性好土功,自陕西凿河八十里,以济不通,邦人利之,刻石纪德,移节汴州,领河南道采访使,征为京兆尹”。这折射出当时( )
A.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嬗变 B.传统儒家思想内涵拓展
C.士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D.主流文学形式发生变化
7.唐传奇《朝野佥载》述:“贞观年中,定州鼓城县人魏全家富,母忽然失明……候见一人……其人曰:‘仆不解医,但解作犁耳,为主人作之。’持斧绕舍求犁辕,见桑曲枝临井上,遂斫下,其母两眼焕然见物。”该故事虽有神怪成分,但仍是学者考证曲辕犁出现时间的佐证。据此可知,该文学作品( )
A.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 B.能够反映一定的史实
C.还原了唐代农耕生活情景 D.呈现了唐代医学水平
8.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下表中的史料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长安百花时, 风景宜轻薄。 无人不沽酒, 何处不闻乐。 —(唐)刘禹锡 《百花行》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 阎立本《步辇图》
A.文艺灿烂 B.盛唐气象 C.社会开放 D.经济发达
9.隋文帝诏:“九品以上妻,五品以上妾,夫亡不得改嫁。”这是最高统治者以诏令的形式禁止寡妇再嫁的开始。唐太宗即位后,公开提倡寡妇再嫁。这一变化( )
A.促使贞观盛世局面出现 B.缓和了社会矛盾
C.反映了女性地位的提升 D.弥补了法律的不足
10.从历法行用上看,南诏在与唐官方交往时,使用的是唐朝的年号及历法,且南诏年号在中原史籍中出现结构性失载。渤海也曾一度出现“其国王在国内私立年号并僭称尊号”,却“每岁遣使朝贡”的情况。这些现象表明,当时少数民族政权( )
A.受到唐朝藩属体系约束 B.社会发展的水平逐渐提高
C.开始注重自身历法教育 D.有明显脱离唐朝控制倾向
11.有学者评论武则天:“武后在控制政权的过程中,关陇军功世家为主的功臣集团大多数是反对者,所以武后掌权之后,便全力打击功臣集团。在高宗去世之前,功臣集团已被武后摧毁,功臣也被武后消灭殆尽。功臣既被扫除,政府的官位便须要另找一群人来补充,武后提拔的这群新任官吏多来自进士科。”对以上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武则天沉重打击了世家大族势力
B.武则天削弱了唐王朝的君主专制
C.武则天开创了进士科取士的制度
D.武则天实行血腥残暴的恐怖统治
12.天宝年间(742-756年),唐朝耕地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万顷,粮食产量也有所提高。天宝八年(749年),官仓存粮达九千六百万石。长安、洛阳米价最低时每斗仅十三文。据此可知,当时( )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B.盛世局面得以开创
C.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提高
D.农业耕作技术成熟
13.如表反映了唐代江南地区润州、常州、苏州和湖州的户数变化。据此推论( )
典籍 时间 户数
《旧唐书·地理志》 唐贞观年间(627—649) 72000户
《新唐书·地理志》 唐天宝年间(742—756) 354000户
《元和郡县制》 唐元和年间(806—820) 164000户
A.政权更替扩大南北经济差距 B.社会环境影响人口数量变化
C.北民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开发 D.土地兼并推动赋税制度调整
14.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都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
A.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C.宦官擅权,外戚临朝 D.统治者的残暴统治
15.如表为五代十国时期部分政权的情况。根据如表可以侧面印证( )
国号 时间 创建者 都城
吴越 923—978 钱镠 杭州
闽 933—945 王鏻 福州
楚 927—951 马殷 长沙
A.当时的政治中心集中在南方 B.吴越政权在当时实力的强大
C.南方经济发展已达相当程度 D.分裂割据中孕育着统一因素
16.唐代饮食起居总结了南北朝时期的汉、胡分野,整合为新的方式;唐代服饰参考胡服,成为窄袖、瘦腰、翻领、着靴,外面再披上一件长衣……学者在《说中国:一个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中评价到“唐代文化的接受能力,可能是中国历来最强的。”唐代文化的接受能力( )
A.拓宽了唐文化影响范围 B.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C.消除了民族文化的差异 D.加速了少数民族的汉化
17.下表所示为对唐代社会状况的有关描述。据此可知,唐代( )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袭防斗时” 王建《凉州行》
“伊吾(今新疆哈密一带)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
“是时中国盛疆,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今甘肃省黄河以东,青海省青海湖以东至陇山的地区)” 司马光《资治通鉴》
A.陆上丝路较为繁荣 B.诗人推崇异域文化
C.民族交融出现高峰 D.经济文化领先世界
18.北朝时,朝贵相聚“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唯江表残民远来降者好之”。唐开元初,北方各地茶肆林立,品茶、斗茶成为北方士人的雅好,“田闾之间,嗜好尤切”,当时的劳动人民也已离不开茶。据此可知,唐开元时期( )
A.社会饮茶之风已开始出现 B.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增强
C.南北方饮食习俗逐渐统一 D.茶肆商业促进茶文化普及
19.公元659年,武后颁布《姓氏录》,完全以官员品级和声望为基础。武后去世后,无论是官方还是私家的族谱编写活动都被重申以大族声望而不以唐朝官阶为基础。这说明当时( )
A.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B.门阀政治影响深远
C.武后政治改革失败 D.宗法制度根深蒂固
20.朱温代唐后,偏居河东一隅的李氏,一直以复兴唐室为号召,十余年后一举灭梁。后唐以“中兴”自况,将朱梁比之有穷、新莽,越梁而直接承续唐正统,但在官僚阶层中,除清算少数梁末帝亲信外,留用了大批梁旧臣,这批人成为后唐政治中颇具影响的群体。这反映出( )
A.后唐实际上是唐王朝的继续 B.后唐注重政权的合法与稳定
C.后梁后唐是藩镇割据的扩大 D.后梁为后唐提供了统治基础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史料二 唐(太宗)平东突厥后,设置羁縻府州,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酋长担任都督等职……吐谷浑平定以后,仍以慕容氏为可汗。后来又把弘化公主嫁给诺曷钵可汗。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史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主要采取了哪些方式?这种民族政策有何意义?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贞观政要》
史料二 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
——《开元纪事》
(1)根据史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有无关系?理由是什么?
(2)史料二说明当时是哪一时期?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3.后世史书提及隋朝,多用“盛世而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时(583年)山东尚承齐俗,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高祖(隋文帝)令州县大索税貌阅……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
开皇十七年(597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高祖(隋文帝)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
是时(613年)百姓废业……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粮仓),犹大充牣(殷实),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稿(秸秆)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
——魏征《隋书·食货志》
材料二
时间 隋炀帝时期大事(部分) 民役数量
605年3月 营建洛阳持续进行11个月 每月200万人
605年3月 开凿通济渠 男女100多万人
605年5月 营建西苑 170万人
606年7月 巡幸江南 40多万人
607年8月 修筑长城 100多万人
608年正月 开凿永济渠 男女100多万人
612-614年 远征高丽 300多万人
材料三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然考之史传,则未见其有以为富国之术也……而何以殷富如此,史求其说而不可得。
——马端临(元)《文献通考》
(1)读史贵在有“疑”。据材料,对马端临“(隋代)何以殷富如此”的疑问作出解释。
(2)读史明智,知古鉴今。谈谈你对隋朝“盛世而亡”的思考。
24.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盖姑息起于兵骄,兵骄由于方镇,姑息愈甚而兵将愈俱骄。由是号令自出,以相侵击,虏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不知所为,反为和解之,莫肯听命……故兵之始重于外也,土地、民赋非天子有;既其盛也,号令、征伐非其有;又其甚也,至无尺土,而不能庇其妻子宗族,遂以亡灭。
——选自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兵志》
材料二: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选自南宋叶适《水心别集》卷14《纲纪二》
(1)根据材料一,说明唐朝后期逐渐走向衰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北宋针对唐朝灭亡教训而对地方采取的措施。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于志宁(588—665年),字仲谧。隋炀帝大业末年,于志宁为冠氏县长。当时山东农民起义爆发,时局混乱不安,他遂弃官归里。后唐高祖李渊入关,了解到于志宁很有才气,授给他银青光禄大夫的职务。李世民封秦王、任天策上将时,他被任命为天策府从事中郎,因此常常随从李世民一同征伐。于志宁慧眼识才,曾在俘虏中辨别出褚亮这一英才,并极力举荐。贞观年间,历任中书侍郎、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等职。当时太子承乾日益奢侈放纵,于志宁为此撰写《谏苑》二十卷,进行劝谏。……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再次任命于志宁为太子左庶子。李治即位后,于志宁被任命为光禄大夫,晋封燕国公,并监修国史。他雅爱宾客,曾与司空李勣修订《本草》并绘制图形。665年,于志宁病逝,被追赠幽州都督。《新唐书》中指出:“于志宁速太子承乾,几遭喊杀,然未芸惧,知太宗之明,虽匕首椹胸不愧也。及武后立,不敢出一言,知高宗之昧,虽死无益也。”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于志宁对唐王朝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于志宁身上体现的精神品质。
参考答案
1.A
2.C
3.C
4.B
5.D
6.C
7.B
8.B
9.C
10.A
11.A
12.C
13.B
14.D
15.C
16.B
17.A
18.B
19.B
20.B
21.方式:平等、开明的民族政策;和亲;安抚为主。意义:促进民族间文化交流;增进民族了解,促进民族交融;为经济的繁荣创造良好条件;巩固了国家统一。
22.(1)有。理由:正是鉴于隋朝“征求无已……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之教训,唐太宗才“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2)时期:开元盛世。原因: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
23.(1)隋朝实行严格户籍制度,通过大索貌阅等措施,国家控制全国人口和土地数量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提高;隋初统治者爱惜民力,注意减轻百姓负担,这都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因此“未见其有以为富国之术”是不确切的。
(2)隋朝从民间过度征收财富,导致人民极度贫困,“国富民穷”现象突出;隋炀帝自恃国力强盛,挥霍无度、滥用民力,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而灭亡。这说明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富裕,国家的政权才能巩固。
24.(1)藩镇势力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势力逐渐壮大;节度使数量增多;唐政府对藩镇势力采取了姑息、纵容的政策;地方武将掌握军、政、财权,势力强大,中央权力削弱;
(2)重文轻武,文官执政: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守内虚外,削弱地方兵力: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干士兵调入中央禁军;采用更戍法,军队轮流变换驻地。强干弱枝,对地方实行分权:对地方实行路、州、县三级行政区划,分散地方权力;设通判与知州进行制衡;设转运使负责地方财政。
25.(1)贡献:随军作战,发掘人才;撰写《速苑》,直言进谏;监修国史,修订《本草》。
(2)品质:勇于谏诤,从不阿附他人;审时度势,有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