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真题分类汇编:05 明清时期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真题分类汇编:05 明清时期
一、选择题
1.(2023·广东)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2.(2023·海南)下图的主题突出反映了( )
清代《升平乐事图》局部(注:①魁星②鳌)
A.艺术作品带有时代印记 B.科举文化影响世俗生活
C.商品经济推动社会发展 D.清代文人追求意境情趣
3.(2023·海南)琼剧源于明代传入的“军戏”。它以中板为主,融会了多种外来剧种的声腔和曲牌,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现名。有戏谚云:“生脚儒雅且潇洒,旦脚文静又婉娇。彩旦辣,花生刁,书僮天真梅香飘。”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使其远播粤、桂等地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一历程主要反映( )
A.故土情结助推文化传承 B.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流
C.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传播 D.艺术形态彰显文化魅力
4.(2023·北京) 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5.(2023·北京) 如图是明代经贸示意图(局部)。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①商帮都分布于南方稻作农业区
②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
③海禁阻断了明代海外贸易路线
④主要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6.(2023·浙江)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A.①护乌桓校尉 ②单于都护府州 ③伊犁将军
B.①安西都护府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伊犁将军
C.①护乌桓校尉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
D.①安西都护府 ②单于都护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
二、非选择题
7.(2023·广东)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 内涵
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多民族的交融 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多民族不断交融、共同创造的历史。
外来文明的吸收 中华文明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雅与俗的互动 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
以复古为革新 中华文明实现变革的一种常见方式是以复古为革新,即借复古之名行革新之实。
——摘编自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8.(2023·山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书中的时代·时代中的书
表1、表2是晚清某位思想家(1809~1874)代表作的目录摘编和版本情况。
表1
(一)
汰冗员议广取士议厚养廉议减兵额议……
(二)
均赋税议兴水利议筹国用议罢关征议……
(三)
重儒官议改科举议改会试议
停武试议……
(四)
收贫民议稽户口议严盗课议
复宗法议……
(五)
制洋器议善驭夷议采西学议重专对议……
表2
稿本 成书于咸丰十一年(1861)
抄本 1861年后在士大夫中广泛流传
津河广仁堂刻本 光绪九年(1883)
江西豫章刻本 光绪十年(1884)
弢园老民活字印本 光绪十一年(1885)
潘氏敏德堂刻本 光绪十八年(1892)
丰城余氏刻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弢园老民铅印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文瑞楼石印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聚丰坊校刻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冯世激刻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上海书局石印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仿泰西法石印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北洋官书局石印本江右两仪堂刻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关中味经官书局刻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据《江苏艺文志》等
(1)书中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2)表2对我们了解这部书在时代中的作用有什么帮助 谈谈你的看法。
9.(2023·全国乙卷)[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孔尚任(1648~1718),山东曲阜人,孔子64世孙。康熙二十三年,皇帝南巡过曲阜,孔尚任进讲儒家经典受赏识,破格授国子监博士,后迁户部主事、员外郎等职。他博览群书,喜诗文,精通音律,著有《湖海集》等诗文集。他经十余年时间,于康熙三十八年,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该剧以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描写了南明弘光小朝廷的覆亡悲剧,抒发了作者的兴亡之感,达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较好结合。剧本场面宏大,结构严谨,语言优美,主要人物也塑造得非常成功。《桃花扇》在京师上演,使名臣故老皆掩映独坐,唏嘘而散,为统治者所不满,孔尚任旋被罢官。
——摘编自《中国戏曲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尚任《桃花扇》取得成功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尚任仕途浮沉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记载了缙绅马少卿同意浙江商人蒋生与女儿的婚事,并且认为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这反映了随着明朝商品经济发展,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D项正确;
明朝时封建纲常礼教的束缚未被打破,A项错误;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B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和“清代《升平乐事图》局部”并结合所学可知,清代《升平乐事图》描绘的是太平盛世歌舞升平。从图中可以看出“魁星”在“鳌”上站立,寓意独占鳌头,这体现了科举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B项正确;
从图片中不能看出时代印记的信息,A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科举文化的影响,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清代文人的意境情趣,CD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示信息,结合《升平乐事图》的内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琼剧以中板为主,在融合多种外来剧种的基础上形成,因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使其远传国内外。这说明琼剧的影响力来自于自身的艺术形式,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琼剧因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使其远传国内外,没有涉及故土情结,A项错误;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人口迁移和商路的信息,BC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戏曲,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从材料中琼剧的特点和远传国内外的原因可以得出答案,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4.【答案】C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可知,乾隆时期,规范了对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特别紧急的事务,才可通过奏折进行上奏,这说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便于皇帝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
奏折在乾隆之前就已经出现,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对奏折制度的规范和要求,而且奏折有利于加强皇权,并非制衡皇权,B项错误;
奏折是由官员直接单独呈送皇帝,不经中转、收发环节,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结合清朝的奏折制度的内容、特点以及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信息可知,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力(亩产斤数)较其他地区高,说明此地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②正确;
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广州、泉州、福州、宁波等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④正确,B项正确;
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商帮在南方和北方都有分布,①错误;
依据图示信息可知,海外贸易线路较多,说明明代海禁政策没有阻断海外贸易,③错误,A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示信息,联系明朝农业、商业发展状况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6.【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元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地区;清朝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地区,B项正确;
汉代设立护乌桓校尉,唐代设立单于都护府州,A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边疆管理,解答本题需要识记唐朝、元朝以及清朝管理西域地区的措施,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7.【答案】选取角度:多民族的交融。
阐述: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乘舟车之利,纵贯南北、沟通东西,绘就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美文明画卷。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先秦时期,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推动形成了强盛的秦汉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频仍,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超乎以往。隋唐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宋元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入新阶段,为明清两代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历史表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带来了国家强盛,而国家强盛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各民族相互认同、相互借鉴,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元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汉武帝疆域开拓与民族治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依据题干要求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如选择多民族的交融这一角度,结合所学从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以及明清时期的民族交融状况及其影响进行阐述。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是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带来了国家强盛,而国家强盛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各民族相互认同、相互借鉴,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解题的关键是解读表格信息,结合先秦到明清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8.【答案】(1)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的时代;西学东渐的时代;传统与现代并行的时代。
(2)从1861年到1883年,该作品的抄本在士大夫中流传,可以反映士大夫重视作品的主张,但从侧面认识清政府没有正式接纳该思想,受到顽固派的阻扰。从1883年到1892年,该作品不断地被民间刊刻,有助于认识到洋务运动开展后社会的变化。从1897年到1898年,该作品民间刊刻更加频繁可以反映甲午战败后国人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
【知识点】洋务运动;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时代:依据材料“晚清某位思想家(1809~1874)代表作的目录摘编和版本情况”可知,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的时代;依据表1“重儒官议改科举议改会试议” 、“停武试议”、“制洋器议 善驭夷议采西学议重专对议”可知,西学东渐的时代;结合所学从传统与现代并行的时代角度进行补充。
(2)作用:依据表2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从1861年到1883年,该作品的抄本在士大夫中流传,可以反映士大夫重视作品的主张,但从侧面认识清政府没有正式接纳该思想,受到顽固派的阻扰。从1883年到1892年,该作品不断地被民间刊刻,有助于认识到洋务运动开展后社会的变化。从1897年到1898年,该作品民间刊刻更加频繁可以反映甲午战败后国人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
故答案为:(1)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的时代;西学东渐的时代;传统与现代并行的时代。
(2)从1861年到1883年,该作品的抄本在士大夫中流传,可以反映士大夫重视作品的主张,但从侧面认识清政府没有正式接纳该思想,受到顽固派的阻扰。从1883年到1892年,该作品不断地被民间刊刻,有助于认识到洋务运动开展后社会的变化。从1897年到1898年,该作品民间刊刻更加频繁可以反映甲午战败后国人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
【点评】本题考查清代到晚期时期的西学东渐。第一问,依据材料和表格1,抓住时间段,结合这一i时期的时代特征分析;第二问,作用:依据表2,抓住时间,结合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9.【答案】(1)[参考答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孔尚任文学功底深厚,努力创作;《桃花扇》的内容契合了明清易代的时代背景;《桃花扇》本身的历史性和艺术性。
(2)[参考答案]康熙帝为巩固统治,推崇儒学;孔尚任为孔子后裔;康熙帝赏识;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使得明朝旧臣怀念故国,引起统治者不满;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
【解析】【分析】(1)设问是概括孔尚任《桃花扇》取得成功的条件。
根据材料“孔子64世孙”“孔尚任进讲儒家经典受赏识”可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根据材料“他博览群书,喜诗文,精通音律,著有《湖海集》等诗文集。他经十余年时间,于康熙三十八年,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可知,孔尚任文学功底深厚,努力创作;
根据材料“该剧以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描写了南明弘光小朝廷的覆亡悲剧”和“《桃花扇》在京师上演,使名臣故老皆掩映独坐,唏嘘而散”可知《桃花扇》的内容契合了明清易代的时代背景;
根据材料“达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较好结合。剧本场面宏大,结构严谨,语言优美,主要人物也塑造得非常成功”可知,《桃花扇》本身的历史性和艺术性。
(2)设问是简析孔尚任仕途浮沉的原因。
根据材料“康熙二十三年,皇帝南巡过曲阜,孔尚任进讲儒家经典受赏识,破格授国子监博士,后迁户部主事、员外郎等职。”及所学知识可知,康熙时期为巩固统治,推崇儒学。
根据材料“孔子64世孙”及所学知识可知,孔尚任为孔子后裔;
根据材料“康熙二十三年,皇帝南巡过曲阜,孔尚任进讲儒家经典受赏识,破格授国子监博士”可知,康熙帝赏识;
根据材料“《桃花扇》在京师上演,使名臣故老皆掩映独坐,唏嘘而散,为统治者所不满,孔尚任旋被罢官”可知,孔尚任的《桃花扇》使得明朝旧臣怀念故国,引起统治者不满。
故答案为:(1)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孔尚任文学功底深厚,努力创作;《桃花扇》的内容契合了明清易代的时代背景;《桃花扇》本身的历史性和艺术性。
(2)康熙帝为巩固统治,推崇儒学;孔尚任为孔子后裔;康熙帝赏识;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使得明朝旧臣怀念故国,引起统治者不满;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孔尚任《桃花扇》取得成功的条件,理解孔尚任仕途浮沉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真题分类汇编:05 明清时期
一、选择题
1.(2023·广东)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记载了缙绅马少卿同意浙江商人蒋生与女儿的婚事,并且认为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这反映了随着明朝商品经济发展,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D项正确;
明朝时封建纲常礼教的束缚未被打破,A项错误;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B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2023·海南)下图的主题突出反映了( )
清代《升平乐事图》局部(注:①魁星②鳌)
A.艺术作品带有时代印记 B.科举文化影响世俗生活
C.商品经济推动社会发展 D.清代文人追求意境情趣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和“清代《升平乐事图》局部”并结合所学可知,清代《升平乐事图》描绘的是太平盛世歌舞升平。从图中可以看出“魁星”在“鳌”上站立,寓意独占鳌头,这体现了科举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B项正确;
从图片中不能看出时代印记的信息,A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科举文化的影响,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清代文人的意境情趣,CD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示信息,结合《升平乐事图》的内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2023·海南)琼剧源于明代传入的“军戏”。它以中板为主,融会了多种外来剧种的声腔和曲牌,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现名。有戏谚云:“生脚儒雅且潇洒,旦脚文静又婉娇。彩旦辣,花生刁,书僮天真梅香飘。”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使其远播粤、桂等地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一历程主要反映( )
A.故土情结助推文化传承 B.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流
C.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传播 D.艺术形态彰显文化魅力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琼剧以中板为主,在融合多种外来剧种的基础上形成,因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使其远传国内外。这说明琼剧的影响力来自于自身的艺术形式,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琼剧因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使其远传国内外,没有涉及故土情结,A项错误;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人口迁移和商路的信息,BC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戏曲,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从材料中琼剧的特点和远传国内外的原因可以得出答案,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4.(2023·北京) 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答案】C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可知,乾隆时期,规范了对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特别紧急的事务,才可通过奏折进行上奏,这说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便于皇帝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
奏折在乾隆之前就已经出现,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对奏折制度的规范和要求,而且奏折有利于加强皇权,并非制衡皇权,B项错误;
奏折是由官员直接单独呈送皇帝,不经中转、收发环节,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结合清朝的奏折制度的内容、特点以及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2023·北京) 如图是明代经贸示意图(局部)。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①商帮都分布于南方稻作农业区
②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
③海禁阻断了明代海外贸易路线
④主要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信息可知,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力(亩产斤数)较其他地区高,说明此地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②正确;
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广州、泉州、福州、宁波等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④正确,B项正确;
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商帮在南方和北方都有分布,①错误;
依据图示信息可知,海外贸易线路较多,说明明代海禁政策没有阻断海外贸易,③错误,A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示信息,联系明朝农业、商业发展状况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6.(2023·浙江)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A.①护乌桓校尉 ②单于都护府州 ③伊犁将军
B.①安西都护府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伊犁将军
C.①护乌桓校尉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
D.①安西都护府 ②单于都护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元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地区;清朝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地区,B项正确;
汉代设立护乌桓校尉,唐代设立单于都护府州,A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边疆管理,解答本题需要识记唐朝、元朝以及清朝管理西域地区的措施,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二、非选择题
7.(2023·广东)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 内涵
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多民族的交融 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多民族不断交融、共同创造的历史。
外来文明的吸收 中华文明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雅与俗的互动 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
以复古为革新 中华文明实现变革的一种常见方式是以复古为革新,即借复古之名行革新之实。
——摘编自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答案】选取角度:多民族的交融。
阐述: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乘舟车之利,纵贯南北、沟通东西,绘就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美文明画卷。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先秦时期,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推动形成了强盛的秦汉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频仍,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超乎以往。隋唐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宋元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入新阶段,为明清两代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历史表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带来了国家强盛,而国家强盛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各民族相互认同、相互借鉴,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元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汉武帝疆域开拓与民族治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依据题干要求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如选择多民族的交融这一角度,结合所学从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以及明清时期的民族交融状况及其影响进行阐述。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是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带来了国家强盛,而国家强盛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各民族相互认同、相互借鉴,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解题的关键是解读表格信息,结合先秦到明清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8.(2023·山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书中的时代·时代中的书
表1、表2是晚清某位思想家(1809~1874)代表作的目录摘编和版本情况。
表1
(一)
汰冗员议广取士议厚养廉议减兵额议……
(二)
均赋税议兴水利议筹国用议罢关征议……
(三)
重儒官议改科举议改会试议
停武试议……
(四)
收贫民议稽户口议严盗课议
复宗法议……
(五)
制洋器议善驭夷议采西学议重专对议……
表2
稿本 成书于咸丰十一年(1861)
抄本 1861年后在士大夫中广泛流传
津河广仁堂刻本 光绪九年(1883)
江西豫章刻本 光绪十年(1884)
弢园老民活字印本 光绪十一年(1885)
潘氏敏德堂刻本 光绪十八年(1892)
丰城余氏刻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弢园老民铅印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文瑞楼石印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聚丰坊校刻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冯世激刻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上海书局石印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仿泰西法石印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北洋官书局石印本江右两仪堂刻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关中味经官书局刻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据《江苏艺文志》等
(1)书中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2)表2对我们了解这部书在时代中的作用有什么帮助 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的时代;西学东渐的时代;传统与现代并行的时代。
(2)从1861年到1883年,该作品的抄本在士大夫中流传,可以反映士大夫重视作品的主张,但从侧面认识清政府没有正式接纳该思想,受到顽固派的阻扰。从1883年到1892年,该作品不断地被民间刊刻,有助于认识到洋务运动开展后社会的变化。从1897年到1898年,该作品民间刊刻更加频繁可以反映甲午战败后国人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
【知识点】洋务运动;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时代:依据材料“晚清某位思想家(1809~1874)代表作的目录摘编和版本情况”可知,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的时代;依据表1“重儒官议改科举议改会试议” 、“停武试议”、“制洋器议 善驭夷议采西学议重专对议”可知,西学东渐的时代;结合所学从传统与现代并行的时代角度进行补充。
(2)作用:依据表2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从1861年到1883年,该作品的抄本在士大夫中流传,可以反映士大夫重视作品的主张,但从侧面认识清政府没有正式接纳该思想,受到顽固派的阻扰。从1883年到1892年,该作品不断地被民间刊刻,有助于认识到洋务运动开展后社会的变化。从1897年到1898年,该作品民间刊刻更加频繁可以反映甲午战败后国人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
故答案为:(1)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的时代;西学东渐的时代;传统与现代并行的时代。
(2)从1861年到1883年,该作品的抄本在士大夫中流传,可以反映士大夫重视作品的主张,但从侧面认识清政府没有正式接纳该思想,受到顽固派的阻扰。从1883年到1892年,该作品不断地被民间刊刻,有助于认识到洋务运动开展后社会的变化。从1897年到1898年,该作品民间刊刻更加频繁可以反映甲午战败后国人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
【点评】本题考查清代到晚期时期的西学东渐。第一问,依据材料和表格1,抓住时间段,结合这一i时期的时代特征分析;第二问,作用:依据表2,抓住时间,结合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9.(2023·全国乙卷)[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孔尚任(1648~1718),山东曲阜人,孔子64世孙。康熙二十三年,皇帝南巡过曲阜,孔尚任进讲儒家经典受赏识,破格授国子监博士,后迁户部主事、员外郎等职。他博览群书,喜诗文,精通音律,著有《湖海集》等诗文集。他经十余年时间,于康熙三十八年,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该剧以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描写了南明弘光小朝廷的覆亡悲剧,抒发了作者的兴亡之感,达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较好结合。剧本场面宏大,结构严谨,语言优美,主要人物也塑造得非常成功。《桃花扇》在京师上演,使名臣故老皆掩映独坐,唏嘘而散,为统治者所不满,孔尚任旋被罢官。
——摘编自《中国戏曲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尚任《桃花扇》取得成功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尚任仕途浮沉的原因。
【答案】(1)[参考答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孔尚任文学功底深厚,努力创作;《桃花扇》的内容契合了明清易代的时代背景;《桃花扇》本身的历史性和艺术性。
(2)[参考答案]康熙帝为巩固统治,推崇儒学;孔尚任为孔子后裔;康熙帝赏识;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使得明朝旧臣怀念故国,引起统治者不满;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
【解析】【分析】(1)设问是概括孔尚任《桃花扇》取得成功的条件。
根据材料“孔子64世孙”“孔尚任进讲儒家经典受赏识”可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根据材料“他博览群书,喜诗文,精通音律,著有《湖海集》等诗文集。他经十余年时间,于康熙三十八年,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可知,孔尚任文学功底深厚,努力创作;
根据材料“该剧以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描写了南明弘光小朝廷的覆亡悲剧”和“《桃花扇》在京师上演,使名臣故老皆掩映独坐,唏嘘而散”可知《桃花扇》的内容契合了明清易代的时代背景;
根据材料“达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较好结合。剧本场面宏大,结构严谨,语言优美,主要人物也塑造得非常成功”可知,《桃花扇》本身的历史性和艺术性。
(2)设问是简析孔尚任仕途浮沉的原因。
根据材料“康熙二十三年,皇帝南巡过曲阜,孔尚任进讲儒家经典受赏识,破格授国子监博士,后迁户部主事、员外郎等职。”及所学知识可知,康熙时期为巩固统治,推崇儒学。
根据材料“孔子64世孙”及所学知识可知,孔尚任为孔子后裔;
根据材料“康熙二十三年,皇帝南巡过曲阜,孔尚任进讲儒家经典受赏识,破格授国子监博士”可知,康熙帝赏识;
根据材料“《桃花扇》在京师上演,使名臣故老皆掩映独坐,唏嘘而散,为统治者所不满,孔尚任旋被罢官”可知,孔尚任的《桃花扇》使得明朝旧臣怀念故国,引起统治者不满。
故答案为:(1)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孔尚任文学功底深厚,努力创作;《桃花扇》的内容契合了明清易代的时代背景;《桃花扇》本身的历史性和艺术性。
(2)康熙帝为巩固统治,推崇儒学;孔尚任为孔子后裔;康熙帝赏识;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使得明朝旧臣怀念故国,引起统治者不满;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孔尚任《桃花扇》取得成功的条件,理解孔尚任仕途浮沉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