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一 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整体世界的形成 训练(含解析)

专题十一 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整体世界的形成
1. 以下为哥伦布《航海日志》的摘录。据此,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

①哥伦布的航线受到地圆说影响 ②哥伦布对金银的渴求促使他远洋航行
③哥伦布远航到达了泉州和杭州 ④传播基督教是哥伦布探险的动因之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探索海洋,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和欧洲的新航路开辟是其中的两大壮举。他们的相同之处是(  )
A. 二者的目的和性质相同 B. 规模和影响相似
C. 推动环球交通网络形成 D. 都曾途经东南亚
3. 下表是两位西方学者对奴隶贸易的研究情况。
学者 基本依据 研究结论
斯坦利·L.恩格尔曼 对英国人运往美洲的奴隶数据、平均每个奴隶获得的利润、不列颠国民收入的水平等进行估算 奴隶贸易所获利润实际上对不列颠国民收入的贡献很小
帕特里克·奥布莱恩 奴隶贸易和殖民地贸易的利润在英国及欧洲的国民生产总值或总投入中只占很小的份额 完全切断奴隶贸易和殖民地贸易,作为核心地区的西欧的工业产量下降也不会超过3%或4%
两位学者意在(  )
A. 批判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残暴性 B. 强调西欧的发展应立足于内部的变革
C. 承认英国对三角贸易的垄断地位 D. 否定奴隶贸易对英国崛起的重大作用
4. 15世纪前欧洲人仅把棉织品用作装饰品、桌布等,从16世纪开始,印度实用、舒适、色彩斑斓的棉纺织品源源不断运到欧洲。到17世纪中期,印度莫卧儿帝国生产了占世界1/4的棉纺织出口品,年获利甚至达到数百万两白银。这可以用来佐证(  )
A. 海路贸易得到蓬勃发展 B. 印度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
C. 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 D. 欧洲产生价格革命的根源
5. 下图是一幅水彩画作品《印第安人献给埃尔南·科尔特斯一个束发带》(埃尔南·科尔特斯,西班牙航海家、军事家、探险家,1519年率西班牙军队登陆墨西哥),它选自西班牙画家迪亚特·杜兰的《印第安人历史》(1547年)。该作品旨在(  )
A. 揭露殖民者残暴行径 B. 客观还原历史真相
C. 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 D. 美化殖民扩张历史
6. 下图为16世纪至17世纪《西欧小麦价格指数变化曲线图》。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这一变化原因的是(  )
A. 早期殖民扩张白银流入西欧 B. 西欧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 三角贸易导致黑奴涌入欧洲 D.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交流
7. 有学者认为,1750年英国的劳动力价格是法国、意大利的1.7倍,英国工人工资的快速上涨使得机器替代人工变得有利可图,这催生了瓦特改进蒸汽机,作者意在强调工业革命的发生是源于(  )
A. 工人要求提高待遇 B. 企业追求更高利润 C. 政府平抑市场物价 D. 国家解决就业问题
8. 马克思说,英国在印度应该完成双重任务。第一个是破坏性的,是把原来的古老的陈旧的过时的制度给予破坏。第二个任务是建设性的,是在摧毁印度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以西方的物质文明为基础的新印度。下列选项与“建设性”任务相符的是(  )
①移植英国的法律体系、共和体制
②接受西方的自由主义价值取向
③实行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
④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9. 下表为工业革命发明简表。
工业革命 主要发明
第一次 1765年,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纺纱机
1779年,英国人克隆普顿发明骡机
1782年,英国人瓦特发明联动式蒸汽机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
第二次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1875年,法国人建成第一座发电厂
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机
1884年,英国人帕森斯发明多级式汽轮机
据表可知(  )
A. 技术革新依赖于理论突破 B. 生产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
C. 生产组织从大工厂到垄断 D. 各国的发明成果相对均衡
10. 19世纪,英国的道德学家宣扬自律的重要性:无论多么严厉的法律都不可能使游手好闲的人变得勤勉自持,让大手大脚的人变得未雨绸缪,让醉鬼变得清醒如初。这样的改造只能通过个人的节俭和自律来完成。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 工人阶层遭受沉重压迫 B. 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观念
C. 工业革命导致道德沦丧 D. 社会政治形势趋于严峻
11. 下表反映了近代西方交通设施建设的情况。对此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时间 法国铁路里程 德国铁路里程 欧洲铁路总里程
1840年 427公里 427公里 1366公里
1850年 3000公里 6000公里 15269公里
1855年 10896公里 18762公里 34000公里
1865年 22358公里 26592公里 75000公里
A. 法德两国铁路修建起步较晚 B. 欧洲铁路发展增速相对缓慢
C. 工业革命加快铁路建设速度 D. 政局和资金影响铁路的发展
12. 《1867年租屋法》是美国首部城市住房法,其制定了租屋的消防、照明、通风、安全标准,如要求每个卧室都要有1个窗户或通风设施、1个消防通道;每套租屋都要有好的、足够的抽水马桶或厕所等。但由于执法成本过高等原因,该法案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对当时的美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城市人口集聚问题凸显 B. 政府积极介入城市治理
C. 社会立法工作正式启动 D. 司法独立未能有效实施
13. 短暂的美西战争预示着新的力量在参与建立新的秩序。这一时期的剧烈变动,用法国政治家的话来说,“要保持为一个大国或变为一个大国,你就必须殖民”,或者用英国首相的话来说,殖民扩张是“一个国家活力的正常、必要、不可避免和明白无误的象征”。上述看法反映出(  )
A. 美西战争引发欧洲局势的紧张动荡 B. 英法成为争夺殖民地的主要竞争者
C. 西方大国掀起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D. 维也纳体系取代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14. 从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将北美土著居民划分为“高贵的野蛮人”和“邪恶的野蛮人”,20世纪以来,伴随着对多元文化与环境保护的重视,印第安人形象又变身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印第安人”,这种现象(  )
A. 反映文化的剧烈冲突 B. 充斥着对印第安人的歧视与污蔑
C. 基于长期的文化偏见 D. 说明对印第安人的认识逐渐客观
15. 根据表,我们可以推断,1830—1920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是由于(  )
(注:↑是指经济角色或社会主义运动呈上升趋势,↓指下降趋势)
变动趋势 国别 1830—1860年 1860—1890年 1890—1920年
经济角色 社会主义运动 经济角色 社会主义运动 经济角色 社会主义运动
英国 中心区 ↓ 中心区 ↓ ↓ ↑
法国 边缘区 ↑ ↓ ↑ ↓ ↑
德国 边缘区 ↑ ↑ ↓
俄国 边缘区 ↑ 边缘区 ↑
A.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扩张 B. 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的激化
C. 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重大转移 D. 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国际联合
16. 乔纳森·布朗在《英格兰农业:1870—1947年农场调查》中列举了1871—1875年间至1894—1898年间各种主要农产品价格的下降幅度:小麦51%,羊毛50%,土豆39%,荞麦39%,燕麦38%,猪肉33%,牛肉29%,黄油25%,羊肉25%,这一时期的英格兰农产品价格下降主要得益于(  )
A. 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B. 城市的消费需求增大
C. 农产品进 口数量增加 D. 殖民地农业发展迅速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某历史学习小组在对“走向整体的世界”进行单元复习时,自主提出问题,编制问题清单,并进行主题研究。

问题清单
①新航路开辟发生在15世纪末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②资产阶级、封建贵族、基督教会、王室分别出于什么目的支持新航路的开辟?
③新航路开辟的主观优势有哪些?
④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分别开辟了怎样的新航路?
⑤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是如何开辟的,有什么影响?
⑥新航路开辟后,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的特点是什么?
⑦全球航路的开辟对海路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影响是什么?
⑧传统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的具体表现及影响分别是什么?
⑨早期殖民扩张如何促进了欧洲的崛起?
(1) 以合适的角度对“问题清单”进行归类;选取其中一个角度,为“问题清单”补充一条内容。
(2) 结合“问题清单”,以“走向整体的世界”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相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动植物的起源及传播
农耕牧业的生产及其传播示意图
“哥伦布大交换”(部分)
从亚欧大陆传入美洲 从美洲传入亚欧大陆
动物 猫、骆驼、鸡、牛、山羊、鹅、蜜蜂、马、家兔、猪、原鸽、羊、蚕、水牛…… 羊驼、荷兰猪、美洲驼、火鸡……
植物 甘蔗、杏仁、苹果、洋蓟、芦笋、小麦、燕麦、香蕉、梨、西瓜、甜菜、黄瓜、茄子、大蒜、大豆、亚麻…… 玉米、甘薯、马铃薯、四季豆、向日葵、花生、烟草、辣椒、草莓、番茄、橡胶、木瓜、苋菜、油梨、黑莓、甜椒、可可……
——根据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根据材料,就动植物的起源及其传播进行阐释。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昼夜时间分配在早期中国是一个有关“秩序”的事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明而动,晦而休”是一种顺其自然的状态。在人们的观念中,夜不仅是恶人犯案的时间也是伤风败俗的机会。为防止盗贼,中国古代一直都有“夜禁”的传统,《唐律疏议》和《宋刑统》中多有“诸犯夜者,笞二十”等夜间行为规定。宋代以后,人们对于时间分配的习惯逐渐淡化,官府的“夜禁”也成为一纸空文。南宋杭州的夜市三四更闭,五更又起,元代的大都热闹非凡。明清之际,江南不夜城越来越多,夜间活动也越来越频繁。
——摘编自葛兆光《古代中国关于白天与夜晚观念的思想史分析》
材料二 夜生活是近代欧洲城市的伴生物。16、17世纪,化妆舞会、跳舞等娱乐活动成为贵族生活的一部分,那时,宵禁还在,大多数市民还没有介入夜生活。18世纪,餐厅、咖啡馆、小酒馆生意兴隆;娱乐、赌博、跳舞等活动布满城市的大街小巷。到19世纪,英国依然引领世界潮流。19世纪60年代,英国出台了一个“许可法”,规定供应酒水的娱乐场所午夜前必须关门,后来又延至0:30分。到19世纪末,夜生活已在欧洲社会逐渐流行起来。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劳动时间的延长,更是为夜生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18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开始赞美黄昏,在诗人眼中,“傍晚”成为了一段美妙的时光。
——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昼夜秩序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夜生活的特点,并说明夜生活丰富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黑夜”的认识。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工业化进程中,执政党牺牲了成本较大、经济利益较少的农业部门,把农业的赌注押在落后国家,特别是殖民地上,导致了本国农业的逐渐落后……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1801年,1.1%最富有的人取得国民收入的25%;到1867年,2%的最富有者所聚敛的财富占国民收入的40%。相反,体力劳动者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却从1803年的42%下降到1867年的39%……一座座以煤作为燃料的大工厂连续不断排放出的各种有害物质直接或问接地伤害着经常呼吸被污染空气的人们的健康。19世纪后期,英国最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就是呼吸系统疾病流行。
——摘编自刘俊俊《英国工业化的教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美国建国后便产生了“农业立国”和“工业立国”之争。其中,汉密尔顿的“工业立国”强调:用高关税来限制外国工业品的输入,限制重要原料的出口,免税进口必须的原料等。通过1790年专利法,明确规定“保证发明家对于其发明在一定期限内享有专利权,以奖励种学的进步。”积极修建公路,开凿运河,加快商品的运输速度。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扶植、帮助民族弱势工业的发展壮大。“工业立国”战略犹如指路明灯,引导着美国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兵《略论美国“工业立国”赶超战略》
材料三 新中国初期的一五计划从国情出发,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譬如,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条件下,对于国营经济是直接计划、指令性计划,对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则是间接计划,对于集体经济则是指导性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促进农业发展,以占基本建设总支出7.5%的资金用于农业投资,国家在财力上尽可能支特农业合作化,改善民生。“一五”时期,在解决资全问题上,国家财政收入共为1354.9亿元,国外贷款为36.4亿元,外债仅占总收入的2.7%。
——摘编自董志凯《“一五”计划与156项建设投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工业化的主要教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密尔顿“工业立国”战略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道路之“中国式”的理解。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由哥伦布《航海日志》中的“一反昔日之旧径,而另辟新径,专取海路西行”可得,为了向东方去,而选择向西走,说明哥伦布的航线受到地圆说影响,故①正确;由哥伦布《航海日志》中的“看这里的国王或是其他人是否会带来黄金或是其他有价值的东西”可得,哥伦布对金银的渴求促使他远洋航行,故②正确;哥伦布《航海日志》中的“我就快到达泉州和杭州”不能证明哥伦布远航到达了泉州和杭州,且根据史实,哥伦布远航只到达了美洲,并没有到达过亚洲,故③错误;由哥伦布《航海日志》中的“如果他们能碰到懂自己语言的虔诚教徒,就会全部皈依基督教”可得,传播基督教是哥伦布探险的动因之一,故④正确。综上,①②④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项。
2.【答案】D
【解析】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和欧洲的新航路开辟都曾途经东南亚,D项正确;中国的郑和下西洋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力,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追求,而新航路开辟是主要是为了满足经济需要,寻找黄金,传播天主教,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历时长、范围和规模都大于郑和下西洋,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郑和下西洋并未推动环球交通网络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 两位学者都认为奴隶贸易对英国的社会发展并没有发挥太大作用。这是在歪曲史实,否定奴隶贸易对近代英国崛起的重要影响 ,故D项正确。材料中两位学者的研究并没有批判资本原始积累的残暴性,排除A项;近代西欧的发展受到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两位学者否定了奴隶贸易的重要性并不代表西欧的发展应立足于内部变革,排除B项;材料中两位学者的研究只是否定奴隶贸易对近代英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没有承认英国对三角贸易的垄断地位,排除C项。
4.【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欧洲在1500年前后,棉布的用途以及进口数量都出现巨大变化,而印度的棉纺织品销售数量一度大增,这体现了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商品的世界性流通,在流通过程中海路贸易的重要性更为凸显,A项正确。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对人文主义解放追求有所体现,但是不能体现冒险精神,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商业革命,而非价格革命,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印第安人献给埃尔南·科尔特斯一个束发带》可以看出,画面描绘的是印第安人欢迎西方殖民者的到来,这明显是对西方殖民侵略的美化,D项正确;材料中的场景是为了美化殖民者,而不是揭露殖民侵略,排除A项;材料中的场景是美化虚构的,并不是历史真相,排除B项;文明交流不是画作的主旨,排除C项。
6.【答案】A
【解析】由16世纪至17世纪《西欧小麦价格指数变化曲线图》可知,16—17世纪西欧小麦价格直线上升,这是由于随着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引起了价格革命,造成了物价上涨,故选A项;西欧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1765年首先在英国开始)之后,与题干时间上不符,排除B项;三角贸易的结果是黑奴大量涌入美洲,而不是欧洲,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促进食物交流,并不会引发欧洲小麦价格上涨,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英国工人工资的快速上涨使得机器替代人工变得有利可图,这催生了瓦特改进蒸汽机。”可得出作者强调机器的诞生是因为资本家想要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多的利益,B项正确;AC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故选B项。
8.【答案】B
【解析】题干大意是指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客观上具有积极影响,促进了印度的近代化。英国的政治体制是君主立宪制,并非共和体制,①错误;印度独立后,统治精英接受了来自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冲击了原有的等级观念,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使得印度走向独特发展道路,故②正确;实行宗教与政治分离的政策有利于摆脱印度原有的种姓制度,促进印度的近代化,故③正确;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有利于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且对民主化发展有积极作用,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生产动力由人力到蒸汽动力再到电力,生产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技术革新与理论突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生产组织从大工厂到垄断组织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各国的发明成果相对均衡,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的发明成果最突出,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宣扬自律的重要性”等可知,制度对社会发展的推动起作用是有限的,而民众的自觉即主观努力才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这和马克思主义关于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相吻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9世纪的英国正在或者即将完成工业革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钟表的广泛应用要求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这些反映到社会观念上就是要求人们自律,B项正确。工人阶层遭受沉重压迫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道德沦丧在材料中找不到相应的内容,排除C项;社会政治形势趋于严峻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不选A。
B.由表格数据可知欧洲铁路发展速度较快,B项与之相反,故不选B。
C.无论是法德两国的铁路里程,还是欧洲铁路的总里程,都共同反映了铁路事业的迅速发展,结合表格中的时间节点可知这主要是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故C正确。
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故不选D。
故选C。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867年租屋法》是美国首部城市住房法,其制定了租屋的消防、照明、通风、安全标准,如要求每个卧室都要有1个窗户或通风设施、1个消防通道;每套租屋都要有好的、足够的抽水马桶或厕所等。”可知,反映了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租住房屋的信息,说明城市人口聚集问题日益凸显,A项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政府积极介入城市治理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材料无法得出社会立法工作正式启动的信息,排除C项;
材料体现不出司法独立未能有效实施的信息,排除D项。
故选A项。
13.【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西方大国掀起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根据“要保持为一个大国或变为—个大国,你就必须殖民”“殖民扩张是‘一个国家活力的正常、必要、不可避免和明白无误的象征’”可得出西方国家普遍都推崇殖民扩张,而美西战争是在19世纪末,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已经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C项正确。
A.题干没有体现欧洲局势,排除A项。
B.没有比较,不能得出英法是主要竞争者,排除B项。
D.题干不能说明维也纳体系取代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排除D项。
故选C项。
14.【答案】C
【解析】从“高贵的野蛮人”和“邪恶的野蛮人”到“生态印第安人”可以看出,基于长期对印第安人的偏见,使其对印第安人的形象一直停留在原始的生态的状态,即认为他们一直没有进入到近代文明的状态,C项正确;材料与文化冲突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反映污蔑,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对印第安人的认识并不客观,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A
【解析】据图示可知,1830-1860年,社会主义运动局限在英国和法国,此时英法都已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深刻影响社会关系,社会主义运动兴起,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展,德国、俄国陆续加入资本主义国家行列,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经济发展逐渐超越英国,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开始在德国和俄国发展。因此,1830—1920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是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扩张,故选A项。社会矛盾的激化只能反映单个国家经济角色变化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关系,无法说明四国经济角色变化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整体趋势,排除B项;首先,材料没有体现经济贸易在地区上的转移,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世界贸易中心未发生重大转移,仍然在西欧地区,排除C项;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联合是其中一个因素,但主要因素仍然是经济发展带来的矛盾,排除D项。
16.【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农业发展的特点是农业人口所占比例降低,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这会导致农产品价格大幅下降,A项正确;1871—1875年间至1894—1898年间英国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消费需求增大应导致物价上涨,排除B项;从18世纪70年代起英国由粮食出口国转变为粮食纯进口国,农产品依赖进口严重,不会在1871—1875 年间至1894—1898 年间出现各种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的现象,排除C项;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殖民地农业开发思潮在英国国内逐渐兴起,英国人开始加强对殖民地农业开发的关注,这与题干所列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7.【答案】【小题1】走向整体世界的背景:①②③;走向整体世界的表现:④⑤;走向整体世界的影响:⑥⑦⑧⑨。
补充:背景角度,传统商路出现了什么问题?
影响角度,新航路开辟后,非洲和美洲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小题2】15世纪末,欧洲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封建贵族、基督教会和王室等社会力量出于不同的目的,支持新航路开辟;加上航海知识的积累和造船技术的进步,西欧人具备了向远洋进发的动力和技术条件。
迪亚士、达·伽马探索绕过非洲的东方航线,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标志;欧洲人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全球海路大通,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
人口、动植物和病原体的传播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海上航路的扩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使世界各地的联系不断加强:西欧的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被打破,人类逐渐由分散孤立的发展,走向整体世界。
【解析】1.
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的开辟。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表现和影响等知识。
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的开辟,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
2. 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的开辟,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表现和影响等知识。
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的开辟,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
18.【答案】作答应包括以下角度:
从农牧业起源多元、独立发展的角度作答;
从农牧业由分散逐步走向区域联系、全球联系的角度作答;
从新航路开辟、人口迁徙、商贸活动、扩张战争等利益驱动的角度作答;
从改变世界面貌和人类文明进程,导致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角度作答;
从产生诸如“物种入侵”、物种灭绝等生态环境问题的角度作答。
【示例】
人类农牧业主要出现在大江大河流域,如两河流域、长江黄河流域等,独立起源于中东、东亚、南亚、北非、美洲等地,呈现多元特征,各地区各民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
15世纪后,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新航路开辟、人口迁徙、商贸活动、扩张战争成为农牧业交流和联系的途径,动植物开始大规模跨大洲传播,牛、马、小麦、燕麦等动植物从亚欧大陆传入美洲,羊驼、玉米、甘薯等从美洲传入亚欧大陆。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动植物物种逐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交流。
动植物的起源及其传播过程,体现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农牧业从原产地走向世界,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加,加速了世界经济流通与文化交融,改变了世界面貌和人类文明进程。但也产生了诸如“物种入侵”、物种灭绝等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自然,做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说明:从动植物的起源及其传播的表现和特征、原因、影响等角度作答。)
【解析】据农耕牧业的生产及其传播示意图可得人类农牧业主要出现在大江大河流域,如两河流域、长江黄河流域等,独立起源于中东、东亚、南亚、北非、美洲等地,呈现多元特征,各地区各民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据“哥伦布大交换”表格主要介绍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方向上有两个:一、从亚欧大陆传入美洲;二、从美洲传入亚欧大陆。本题可以以时间为线索阐述,从新航路开辟、人口迁徙、商贸活动、扩张战争等利益驱动的角度去阐述,如:15世纪后,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新航路开辟、人口迁徙、商贸活动、扩张战争成为农牧业交流和联系的途径,动植物开始大规模跨大洲传播,牛、马、小麦、燕麦等动植物从亚欧大陆传入美洲,羊驼、玉米、甘薯等从美洲传入亚欧大陆。从农牧业由分散逐步走向区域联系、全球联系的角度阐述,如: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动植物物种逐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交流。从改变世界面貌和人类文明进程,导致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角度阐述,如:动植物的起源及其传播过程,体现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农牧业从原产地走向世界,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加,加速了世界经济流通与文化交融,改变了世界面貌和人类文明进程。从产生诸如“物种入侵”、物种灭绝等生态环境问题的角度阐述,如:但也产生了诸如“物种入侵”、物种灭绝等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自然,做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19.【答案】(1)变化:从昼夜分明到夜生活丰富,昼夜秩序逐渐瓦解。
原因:政府放松夜间管理;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思想观念的变化。
(2)特点:范围广,从英国发展到欧洲;涉及阶层多,从贵族到民间;形式丰富多样;政府管理逐渐放松。
影响:推动城市管理制度的变革;活跃城市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适应了工业化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发展了人文精神;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认识:注重夜间管理以维护秩序;充分利用夜间时间活跃经济;夜生活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解析】(1)变化:根据“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明而动,晦而休”“南宋杭州的夜市三四更闭,五更又起,元代的大都热闹非凡。明清之际,江南不夜城越来越多,夜间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得出从昼夜分明到夜生活丰富,昼夜秩序逐渐瓦解。原因:根据“宋代以后,人们对于时间分配的习惯逐渐淡化,官府的‘夜禁’也成为一纸空文”得出政府放松夜间管理;根据所学,可从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思想观念的变化等角度概括。
(2)特点:根据“到19世纪末,夜生活已在欧洲社会逐渐流行起来。”得出范围广,从英国发展到欧洲;根据“18世纪,餐厅、咖啡馆、小酒馆生意兴隆;娱乐、赌博、跳舞等活动布满城市的大街小巷。”得出涉及阶层多,从贵族到民间;形式丰富多样;根据“许可法”得出政府管理逐渐放松。影响:结合材料“到19世纪末,夜生活已在欧洲社会逐渐流行起来。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劳动时间的延长,更是为夜生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和所学可得出推动城市管理制度的变革;活跃城市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适应了工业化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发展了人文精神;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等。
(3)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夜晚的管理、夜市经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角度概括。
20.【答案】(1)教训:要正确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减少对海外市场的依赖;要注重社会公平,防止贫富差距的扩大;要注重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
(2)作用:实行保护性关税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鼓励发明创造促进了技术进步;改善交通运输促进了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形成;加强政府的经济干预刺激了弱势工业发展。
(3)理解:直接计划与间接计划(或指令性与指导性)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农业发展与民生改善;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
【解析】(1)教训:从材料中的农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要正确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减少对海外市场的依赖;从材料中的贫富差距来看,要注重社会公平,防止贫富差距的扩大;从材料中的环境问题来看,要注重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
(2)作用:根据材料“用高关税来限制外国工业品的输入,限制重要原料的出口,免税进口必须的原料等”可知,实行保护性关税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保证发明家对于其发明在一定期限内享有专利权,以奖励种学的进步”可知,鼓励发明创造促进了技术进步;根据材料“积极修建公路,开凿运河,加快商品的运输速度”可知,改善交通运输促进了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形成;根据材料“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扶植、帮助民族弱势工业的发展壮大”可知,加强政府的经济干预刺激了弱势工业发展。
(3)理解:根据材料“对于国营经济是直接计划、指令性计划”可知,直接计划与间接计划(或指令性与指导性)相结合;根据材料“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促进农业发展”可知,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农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根据材料“国外贷款为36.4亿元,外债仅占总收入的2.7%”可知,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
第2页,共15页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