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2023-2024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洛宁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2023年9月1日16:10-17:40 , 全卷共5页; 2大题, 分值100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 选择题
1. 〔2023春·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殷商时期,人们将农作物生长阶段纳入“秋”季, 同时又格外关注春种之前的农事。 由此,在殷人的观念中,作为一种自然时间而必然存在的“冬季”,并不意味着“四时尽也”,反倒意味着新一轮农事活动的开端。据此可知( )
A. 历法的完善推动农业进步 B. 古代历法以服务农业为主
C. 殷商农业已获得较大发展 D. 殷商时期区域发展不平衡
2. (2022秋·广东肇庆·高三肇庆市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殷革夏命”后,商族成为“天下共主”。商王朝一方面极力推行神权政治,神化商王的“天下共主”地位;另一方面实行外服和内服制度,细化中央王朝与方国之间的关系。商朝卜辞中留下了大量王室征讨方国的记录。上述材料说明商代( )
A. 王室与地方矛盾不断激化 B. 中央集权体制遭遇挑战
C.王权与神权开始有机结合 D. 地方管理方面有所改变
3. (2023秋·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老子认为, “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 “不学礼, 无以立”,要“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 当时他们
A. 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 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 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 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4. (2022·江苏·高三专题练习)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5. 〔2023春·湖南长沙·高三雅礼中学校考阶段练习)秦汉时期,地方长官要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 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这些原始数据经核实后,朝廷会根据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也会根据结果编制财政预算。据此可知,、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
A. 具有农耕文明治理特点 B. 杜绝了吏治腐败
C. 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形成 D. 抑制了豪强地主
6.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秦朝非常重视公文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以法律形式将公文的使用确定下来,使公文成为各级政府机构之间传达政令、交换信息的主要载体。秦朝还在全国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以保证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据此可知,秦朝公文制度
A. 符合新型政治的发展趋势 B. 重在向全国推广规范文字
C. 成为政府监察制度的补充 D. 折射出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7. (2022·陕西西安·西安中学校考模拟预测)秦朝时,九卿以掌管司法律令的廷尉和掌管财政钱货的治粟内史为首,地位最高;而汉代的九卿中,掌管宗庙礼仪的太常(又称奉常)和宫中警卫的光禄勋(又称郎中令)地位最尊。这种设置
A. 是汉代政治思想变化的反映 B. 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成熟
C.表明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激化 D. 表明汉代脱离秦制框架束缚
8. (2023秋·高三课时练习)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政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 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 武帝此举( )
A. 体现以农为本 B. 服务于汉初战事
C. 意在藏富于民 D. 解决了财政危机
9. (2023秋·云南曲靖·高三宣威市第三中学校考开学考试)西汉前期,流民多为豪族商人所用,是谓“一家聚众, 或至千余人”。汉武帝后期, “诸铁官皆置吏卒徒, 攻山取铜铁, 一岁功十万人已上”, 流民与日俱增, 以致“田地日荒,城郭空虚”之事频繁发生。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 社会救济与优抚机制的失灵 B. 国家专营政策存在一定弊端
C、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 D. 人地矛盾加剧导致流民增多
10. 〔2020秋·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东汉初年,官府手工业作坊还有相当大的规模,盐铁业仍然为国家所掌握。到和帝(79―106年)时,政府被迫下令盐铁开禁, 只设官收税。东汉后期, 崔寔在《政论》中写道: “刀牟悉钝,故边民敢斗健士,皆自作私兵,不肯用官器。”这一变化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
A. 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弛 B. “工商食宫”制的衰落
C. 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 D. 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
11. 〔2022秋·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魏晋时期, 江南涌现出一批“千金之家”, 他们“僮仆成军, 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隰(新开垦的田地), 田池布千里。”唐朝曲辕犁在江南地区的水田推广使用,提高了犁地的速度;同一时期,“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 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B. 江南开发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C. 南方文化进步带动经济发展 D. 江南商业发展居于全国首位
12. (2022秋·海南海口·高三阶段练习)遥领制度,是指对不入版图之地,设刺史、郡守以辖之,主要集中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政府对于沦陷区域的诸多州郡县,仍然任命官员以遥领,并不在意有无固定人口。这说明
A. 制度创新加强中央集权 B. 冗官泛滥削弱统治力量
C. 分裂时期暗含统一因素 D. 郡县制度符合时代潮流
13. (2023秋·江苏连云港·高三校考阶段练习)唐代初期,太宗称: “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 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
A. 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 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 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 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14. (2022秋·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唐代,江淮之米经由运河运输,承载着帝国的生命之源,是长安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品之一, 且其中的吴兴米是朝廷贵族的专享美食。史载: “吴兴米,炊之甑香……虢国夫人厨吏邓连, 以此米捣为透花糍, 以豆洗皮作灵沙腥,以供翠鸳堂。"这说明当时( )
A. 饮食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C. 关中地区经济严重衰退 D. 交通运输深刻影响社会生活
15.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堂贴”是唐朝中后期中书门下处理政务的主要公文之一,不仅用来“处分百司”,也“判四方之事”。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贴”。“堂贴”的出现表明当时
A. 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 B. 皇权与相权矛盾日益尖锐
C. 三省分权的体制逐步形成 D. 国家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
16. 〔2022秋·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唐朝两税法把以往的“非法赋敛”并入两税,纳入中央的控制范围; 中央没有确定全国统一的税率,而是改用摊派赋税的办法; 中央派人确定各州税额并划分其上供、送使、留州份额,两税法的这些规定( )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权的控制 B. 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C. 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 解决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
17. 〔2023·辽宁鞍山·校联考模拟预测〕欧阳修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租庸调之法, 以人丁为本。 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该评论( )
A. 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B. 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
C. 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 D. 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
18. (2022秋·云南昆明·高三统考阶段练习)隋唐五代时期儒道佛三家鼎立,相互斗争。比如,在儒家看来,僧尼脱离红尘,背父弃君,是不忠不孝之辈。儒家主张进取,建功立业,道家则主张超脱世间俗务。佛教认为人生在世万般皆苦,只有修行成佛归涅槃,才能脱离苦海,而道教则讲究修炼成仙,长生不老。在矛盾冲突的同时,儒佛道三家也在相互吸收,体现了明显的融合趋势,尤其是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后开始向新儒学转变。儒佛道三家从斗争逐渐走向融合,这一转变( )
A. 反映了国家文化政策的变迁 B. 标志着儒学再次确立了正统地位
C. 说明儒家学者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 D. 是基于现实的需要而作出的调整
19. (2023秋·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有学者在谈及王安石变法时指出:茶业征榷、盐钞法修订、酒务“实封投状”等专制制度剥夺了大商人“较固(垄断)取利”,民间出现了“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的现象。而“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均输无法应对钱米并征、折钱不均等新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王安石变法
A. 损害了权贵集团的既得利益 B. 没有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C.破坏了民间的商品货币关系 D. 指导思想背离了统治需要
20. (2023秋·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宋树的统治者以路作为高层行政区,按照交通路线为主划分。每路设转运司、刑狱司、常平司和安抚司四个机构,隶属中央各部,分别负责地方财赋、监察司法、粮食储备平抑物价、 治安边防的职能。据此可知, 路的设立
A. 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 B. 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 对后世体制影响深运 D. 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
21. 〔2022秋·福建宁德·高三宁德市民族中学校考期中)宋代东南地区, 吴郡“父笃其子, 兄勉其弟,有不被儒服而行, 莫不耻焉”。江西饶州“为父兄者, 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 以其予与大不学为辱”。福建居民更是“多向学. 喜讲诵,好为文辞”。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崇文抑武的推行 B. 书院教育的完善
C. 印刷技术的进步 D. 等级观念的变化
22. (2023秋·高三课时练习)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中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市制4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 )
A. 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 B. 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
C. 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 D. 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
23. (2022秋·江苏泰州·高三泰州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辽在上京设国子监 普遍设立府州县学, “勒石能铭,登高能赋,师旅能誓”者不在少数: 西夏设工番学和汉学,官学规模不断扩大,进入官学或私学是金朝士子步入官场的主要通道,“士由科第位至宰辅者接踵"。这表明辽夏金的科举实践
A. 阻碍了政治制度的转型 B. 推动了经济文化重心的转移
C. 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D 强化了中华一统的发展格局
24. (2023·山东·高三专题练习)有学者研究发现, 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 比如刺史, “刺”即刺探, 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 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 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主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 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 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
A. 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较大随意性 B. 巡行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主要职责
C. 王朝政府注重强化地方治理与中央集权 D. 加强专制主义统治是王朝政府重要手段
25. 〔2023秋·高三课时练习〕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 “婚姻结好, 岂为财物 ”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 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一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 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 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 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26、 〔2022秋·北京海淀·高三101中学校考阶段练习〕 《唐律》规定“奴婢贱人,律比畜产”。到了宋朝“奴婢”的称呼被“婢仆”“僮仆”“女使”等称呼所取代, 主仆关系须由双方约定, 时间不得超过十年, 十年期满, 去留悉由婢仆。这说明宋朝 ( )
A. 沿袭了唐代以来的奴婢制度 B. 主奴关系得到了法律的保护
C. 主仆关系具有契约性和雇佣性 D. 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的加强
27.(2022秋·河北衡水·高三河北衡水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宋代传统的分餐制,不符合消费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和对成本的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需求。这一转变反映出,宋代( )
A. 统治者引领了饮食习俗新风尚 B. 坊市制度瓦解促进了市民阶层兴起
C. 集体主义观冲击了传统的礼制 D. 门第观念淡化和阶层流动性的加强
28. (2023·辽宁鞍山·校联考模拟预测) 《清史稿》中记载,内阁有典籍厅、满本房、汉本房 满票签处、汉票签处批本处、诺敕房等机构,军机处有满屋、汉屋、内翻书房、方略馆等。这些机构的职权都包括民族区分、拟定旨意、收发奏折文件、档案管理等,呈现出明显的交叉性和相似性。这种机构设置( )
A. 有效防止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B. 是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产物
C.表明制衡原则贯穿决策始终 D. 强化了满洲贵族的政治特权
29. (2023秋·广东广州·高三执信中学校考开学考试)清朝在统一蒙古族地区后,实行了盟旗制度。盟旗各自为政,互不统属。旗的基本设置是呈金字塔的层级管理体制,位于金字塔上层的是旗札萨克,旗札萨克负责旗内一般行政、军事等事务,从本旗王公贵族中选择,经理藩院上报皇帝任命,并由理藩院监管。这一-制度
A. 完全仿照八旗制度创制而成 B. 体现了独特创新的治边智慧
C.激化了蒙古部族的利益冲突 D. 扩大了民族地区自治的权限
30. 〔2022秋 湖南常德·高三湖南省桃源县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秦朝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武帝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元朝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宣政院,明朝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管理的少数民族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强化边陲管理。中国古代边疆治理( )
A、 受到“大--统”观念指导 B. 注重边疆的“拱卫”作用
C. 采用与内地相同管理体制 D. 助推了农耕游牧文明融合
31. (2023秋·高三课时练习)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耕渔之外,男妇并工……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妇女收入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社会上追求财富、重视自我的风气颇为兴盛。与这些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 经济社会多元发展 B. 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 朝廷放松社会控制 D. 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
32. (2022·辽宁·高三专题练习)明清时期, 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币镇。 江苏松汀府地区种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江西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 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 市镇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B. 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凸现
C. 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D. 商业的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二、非选择题
33.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五代则是草市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段,这一时期的草市上除农户出售自用有余以调配余缺之外,城市市场出现的珍玩宝器等奢侈品亦充斥其间。 草市的数量和种类与前代相较也有增加。 一些草市则分布在茶山附近,形成所谓茶市。 与茶市类似者还有“鱼市、药市、桔市、 菜市”等类。唐代中期以后,体现浓郁巴蜀地方特色的小市、 酒市、 江市、柳市、 药市、 蚕市、 茶市等大量涌现。 以特殊商品为变易对象的专业化草市也较为普遍。伴随这些专门化草市的繁荣,其经营范围突破了单一产品的限制,交易范围不断扩大。 隋唐时期草市发展的特点之一为江南草市发展迅速,北方草市兴起滞后。
-——摘编自冯兵《草市: 隋唐五代乡村市镇化的历史典型》
材料二:
1850年以前的三个世纪中, 江南工业在江南市镇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 19世纪初,在江南大部分地区。 工业的地位已与农业不相上下,甚至已经超过农业。据统计,1679-1833年的 155年,中国生丝的出口量逐年增加,到90年代初,中国生丝出口量突破10万担,主要来自江南的市镇。 江南市镇的手工棉纺织业,以其工艺的精良,使得欧洲国家的手工棉纺织业相形见绌。 从松江府上海县乌泥泾镇起步的棉花种植与棉纺织业,导致松江府及其周边地区的早期工业化,使农业经济与农家经营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并为农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纺纱织布业带动了市镇的染布业、 端布业的发展。 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带来的优质生丝、 丝绸、 棉布,不仅畅销国内市场,面目出口海外,后起的荷兰东印度公司、 英国东印度公司,把中国商品卷入规模更大的全球化贸易之中。 随着早期工业化的发展,市镇上各种作坊林立,机坊、 炼坊、 染坊、 踹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五代草市发展的表现。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的市镇与隋唐五代相比有哪些新变化,并指出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10 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江南市镇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的影响 (6分)
34. (2023·北京高考·20) 【柑橘与《橘录》】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是最早栽培柑橘类果树的国家之一。 宋代,柑橘的产销扩大。 南方出现了温州、苏州、荆州和福州等多个柑橘生产中心,有众多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 金橘等多个品种,临安有专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 士大夫喜爱歌咏“橙黄橘绿”,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 南宋韩彦直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撰成世界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该书将柑橘类果树分为3大类27种,分述植株、 果实、食味和产地等,并介绍了栽培、 去病、 浇灌、 采摘、 收藏和入药等各项环节。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哥伦布将其带到美洲。在甜橙基础上培育出的脐橙成为美洲重要品种。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奥斯贝克在广州记录了当地柑橘品种,并把标本带回国。19世纪初,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
中国良种的引进,使欧美柑橘从药用、装饰转向食用为主,并形成商品化消费。西班牙在18世纪末就出现了商业化柑橘种植园。20世纪初,美国植物学家施永格在中国发现了宜昌橙等耐寒柑橘品种,将其引入美洲,用于改良品种。
《橘录》在欧、 美、 日均有流传。 1923年,《橘录》英文版在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为其撰写引言。世界柑橘业权威著作《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
(1)概述宋代柑橘产销扩大的历史条件。 (6分)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述中国柑橘品种和《橘录》在世界传播的影响。 (8分)
35. (2023·广东肇庆·统考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表: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的六大方面特点
一、大一统的一元行政思想与措施 自春秋战国后, 以血缘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为标志的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中央集权是封建国家治理的最基本理念和制度要素
二、“民惟邦本”的思想与措施 民本思想强调国家治理要亲民、重民、顺民。君与民、政与民的关系如何, 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
三、选贤任能思想与措施 选贤任能的思想和措施在春秋战国之际兴起, 在秦汉以后日渐成熟, 完善吏制、德先才后、人尽其才是显著特点
四、社会治理思想与措施 社会治理是我国历史上国家治理的基本内容, 涵盖了乡村治理、知晓民情、社会救助
五、德法相依思想与措施 “礼法并用”“德主刑辅”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思想,具体表现为律令制定、“法”通过律令表现出来、慎用刑罚、权力制衡、礼乐教化
六、“治安中国”与“华夷一家” 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边疆与民族治理的许多具体措施, 如边疆开拓与移民实边、因俗而治与移风易俗
———摘编自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
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的任意三个方面的特点,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证。 (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
历史试题答案详解
1. 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殷商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冬季’……意味着新一轮农事活动的开端”并结合所学可知,殷商时期对“冬季”的农时观念已有较大进步,这反映出当时农业已获得较大发展,C项正确;根据材料“作为一种自然时间”可知材料说的不是历法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强调注重农时,没提到历法,排除B项;材料强调农时,未涉及区域发展情况,排除D项。
2. D【详解】本题考查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一方面极力推行神权政治, 神化商王的‘天下共主’地位’”“另一方面实行外服和内服制度,细化中央王朝与方国之间的关系”,得出商代推行神权政治和内外服制度,商代相较于夏代,在地方管理方面有所改变,D项正确。材料看不出王室与地方矛盾不断激化,排除A项;商代尚未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排除B项;商王朝推行神权政治,反映了王权与神权的有机结合,但“开始”之说与史实不符,且不能完整概括材料内容,排除C项。故选 D项。
3. A【详解】材料中的老子认为礼的出现是社会偏离了大道、仁义等道德观念逐步失败的产物,而孔子则认为礼是调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二者尽管对礼的看法有所不同,但提出观点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即都出于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只是一个赞同,一个批评而已,故选A;由于老子代表的是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阶级上的差异性使得其不可能迎合封建贵族的诉求,排除B项。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主张退回夏商周之前的社会当中去,C项不是老子的诉求,排除;老子和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他们都主张退回到以前的社会当中去,故他们的主张并未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
4. C【详解】材料对秦国和东方六国的墓葬做了对比:秦国除君王墓葬外均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说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故选C项。A项和B项知识错误,D项“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太绝对,故错误。【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运用比较论证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分封制。
5. A【详解】依据材料“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可知涉及的方面基本都和农业相关,A项正确;“杜绝”表述错误,排除B项;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豪强地主,排除D项。故选A项。
6. A【详解】根据材料“重视公文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以法律形式将公文的使用确定下来,使公文成为各级政府机构之间传达政令、交换信息的主要载体”“全国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公文在秦朝统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公文成为各级政府机构之间传达政令、交换信息的主要载体,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说明公文制度适应了秦朝新型政治的发展趋势,A项正确;秦朝时期实行公文制度重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推广规范文字,推广规范文字是通过统一文字的措施,排除B项;材料所述公文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是监察制度,因此也不能成为监察制度的补充,排除C项;材料所述秦朝公文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能折射出社会矛盾的尖锐,排除D项。故选A项。
7. 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朝时九卿中廷尉和内史地位最高,到汉朝时则是太常和郎中令的地位最尊,体现了汉代政治思想变化,儒学成为正统思想,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制度成熟的标志,排除B项;九卿不是相权,不存在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激化,排除C项;汉承秦制,排除D项。故选A项。
8. A【详解】根据“独于田租不敢增益”结合所学知识,可见汉代统治者视农业为国本,不敢增加田租是为了避免动摇国本,A项正确;汉武帝敛财不仅为了战事,还有满足巡幸和奢侈挥霍的原因,排除B项;汉武帝推行的各种政令,其本质的目的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要充盈国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武帝的措施“解决了”财政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
9. 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增加赋税收入,在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的政策,但是由于专营经济本身的局限性,百姓反而需要承受更多的负担,除了要向国家缴纳人头税和田税、承担徭役和兵役外,还需要承担炼铜铁、铸铁器等强制性劳动, 出现了“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上”的现象,从而致使流民人数增加,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社会救济的失灵,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官营政策导致流民大量增加,无法反映出人地矛盾的加剧,排除D项。故选B项。
10. C【详解】依据材料“刀牟悉钝,故边民敢斗健士,皆自作私兵,不肯用官器。”,结合东汉末期的历史知识可知,东汉庄园经济的发展,庄园内部可以自给自足,使得官器的使用量减少,C项正确;重农抑商是基本政策,不会废弛,排除A项;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衰落,排除B项;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是在西汉初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1. B【详解】根据材料“江南涌现出一批‘千金之家’,他们‘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隰(新开垦的田地), 田池布千里”“唐朝曲辕犁在江南地区的水田推广使用,提高了犁地的速度”“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可知,从魏晋到唐朝时期,南方农业和商业发展状况良好,体现了江南开发促进经济较快发展,B项正确;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南方文化进步带动经济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江南商业与其他地区的对比,不能得出“江南商业发展居于全国首位”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2. C【详解】东晋的遥领制度体现了东晋政府意图恢复对这些地区统治的意图,说明在当时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下,东晋还想着统一全国,即分裂时期暗含统一因素,C项正确;遥领的这些地区并不在东晋政府的统治之下,因此并不能说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遥领制度,没有体现冗官和郡县制度,排除BD项。故选C项。
13. 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题干第一则材料中,唐太宗的观点“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体现了唐太宗重视
15. A【详解】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贴”。由此可知,“堂贴”的出现表明当时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故A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B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三省分权,故C错误; 此时的国家决策机制依然是三省六部制,故D说法错误。
16. 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两税法把以往的“非法赋敛”并入两税,纳入中央的控制范围,中央确定各州税额并划分其上供、送使、留州份额,也即中央决定和控制税收项目、额度、收入分配,说明两税法的实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权的控制,A项正确;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排除B项;两税法使农民人身控制松弛是因为征税标准的变化,而不是其内容和权重,排除C项;“解决了”说法不恰当,排除D项。故选A 项。
17. 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欧阳修在强调租庸调制的推行导致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无法维持,最终被两税法取而代之,B项正确;材料重在强调租庸调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出现两税法,而不是说租庸调制存在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说明的是两税法实施的原因,而不是两税法产生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揭示租庸调制的问题,未看到作者对租庸调制的肯定,排除D项。故选B项。
18. D【详解】根据“在矛盾冲突的同时,儒佛道三家也在相互吸收,体现了明显的融合趋势,尤其是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后开始向新儒学转变。”可得出儒佛道三家从斗争逐渐走向融合是在现实发展过程中所作出的调整,即佛教传入中国后需要本土化,从而能够在中国生存。而儒家思想受到冲击后,也希望通过吸收其他教派的思想,从而得以继续发展, 因此都是基于现实的需要而作出的调整,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家政策变化,排除A项;儒学从汉代一直都是正统思想,排除B项;C项不是材料主旨,也不能反映得出,排除C项。故选 D项。
19. C【详解】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王安石采取的国家专卖制度使得民间出现了强买强卖的现象,官府垄断下的商业贸易比大商人“较固取利”给市场交易增加的成本是有过之而不及的,均输法操控供求关系、规定市场价格,无法应对新问题,这些均反映了民间商品货币经济被严重破坏,C项正确;损害权贵的利益,不是该学者强调的本意,排除A 项;这种专卖制度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没有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是为了维护宋朝的统治,指导思想并没有背离统治需要,排除D项。故选C项。
20. 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宋代路的设立,将地方权力分割为不同板块,各自负责,分别隶属中央,意在消弱地方割据的基础,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排除A项;过度分割权力导致机构冗滥,效率低下,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这一体制对后世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21. 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统治者的治国策略是“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因此南方地区的居民重视文化及教育,A项正确;BCD项均是影响因素,但是并非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 A 项。
22. B【详解】根据材料“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可知,元朝建行御史台监察行省,江淮行省“欲专肆”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未能得逞,之后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说明行御史台能够更好的监察地方,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B项正确;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地方吏治问题解决程度,排除C项;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3. D【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辽夏金的科举实践培养了大量治国理政人才,增进了南北文化交流,倡导了共通的思想理念,强化了中华一统的发展格局,D项正确; 辽夏金借鉴中原王朝的科举制有利于制度转型,排除A项; B 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科举制有利于社会流动,排除C项。故选 D项。
24. C【详解】“刺史”“巡抚”等官职的设立,目的是防止地方割据,防止地方权力过大,故C项正确;题干中的“刺史”“巡抚”等官职都是中央对地方进行监察的重要职位,并未体现出随意性的特点,故A错误;监察并不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故B错误;材料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专制主义无关,故D错误。
25. B【详解】由材料“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当时的理学家反对当时社会盛行的婚姻论财的做法,试图维护维护原有的宗族伦理纲常,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故选B;材料显示当时的理学家仍非常重视婚姻中的宗族观念,而非淡化,排除 A;理学家的这些主张试图维护原有的封建伦理观念,这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需求,而非背离,排除C;由材料可知,当时的理学家是主张维护原有的婚姻习俗的,他们是反对婚姻习俗发生变革的,排除 D。
26. C【详解】根据材料“奴婢贱人,律比畜产”、“主仆关系须由双方约定,时间不得超过十年,十年期满,去留悉由婢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贱民数量减少,家内服役的奴仆多变为雇佣,主仆关系具有契约性和雇佣性,C项正确;A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宋代法律保护主仆关系,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宋代人身依附关系是弱化,而不是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
27. 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同桌群聚,同盘而食”满足了人们的各类需求,体现了人际关系的平等,它反映的是宋代门第观念淡化和阶层流动性的加强,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是统治者引领了饮食习俗新风尚,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坊市制度瓦解无关,排除 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体现了宋代门第观念淡化和阶层流动性的加强,排除C项。
28. 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内阁和军机处在机构设置上的交叉性和相似性,它们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因此是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产物,B项正确;“有效”说法太过绝对,排除A项;内阁、军机处作为皇帝的内侍顾问机构,无决策权,排除C项;机构设置中满汉皆有,排除D项。故选B项。
29. 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代盟旗制度下盟旗各自为政,互不统属,旗札萨克由皇帝任命,理藩院监管,完善了蒙古部族的治理体系,强化了中央政府的集权统治,体现了独特创新的治边智慧,B项正确;A项错在“完全仿照”,盟旗制度具有创新性,排除A项;盟旗制度有利于缓解蒙古族的利益冲突,排除C项;盟旗制度不属于民族地区自治,排除D项。故选B
30. A【详解】据题意可知.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重视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辖. 这明显体现了“大一统”的观念。A项正确.
33.【答案】(1) 商品种类日益丰富,草市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4 分)
带有不同地域特色的专业化草市大量涌现;(3分)
江南草市发展迅速超过北方,部分草市向专业化市镇转变。(3分)
(2) 新变化:商品生产专业化特征更加明显;(2分)
带有早期工业化特征;(2分)
商品在海外市场有较大竞争力。(2
原因:农副产品大量商品化,商品经济发展迅速;(2分)
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新航路开辟使世界日益联系成一个整体。(2分)
(3)影响:促进江南地区工商业的发展;(2分)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2 分)
加强中国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联系。(2分)
【解析】(1)据材料一“这一时期的草市上除农户出售自用有余以调配余缺之外,城市市场出现的珍玩宝器等奢侈品亦充斥其间。草市的数量和种类与前代相较也有增加”可知商品种类日益丰富,草市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由材料一“一些草市则分布在茶山附近,形成所谓茶市。与茶市类似者还有‘鱼市、药市、桔市、莱市’等类。唐代中期以后,体现浓郁巴蜀地方特色的小市、酒市、江市、柳市、药市、蚕市、茶市等大量涌现”可知带有不同地域特色的专业化草市大量涌现;从材料一“隋唐时期草市发展的特点之一为江南草市发展迅速;北方草市兴起滞后”可知江南草市发展迅速超过北方;结合所学隋唐时期草市转为市镇可知,部分草市向专业化市镇转变。
(2)第一小问新变化,据材料二“在江南大部分地区,工业的地位已与农业不相上下,甚至已经超过农业”可知商品生产专业化特征更加明显;由材料二“导致松江府及其周边地区的早期工业化”可知带有早期工业化特征;从材料二“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带来的优质生丝、丝绸、棉布,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出口海外,后起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把中国商品卷入规模更大的全球化贸易之中”可知商品在海外市场有较大竞争力。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19世纪初,在江南大部分地区,工业的地位已与农业不相上下,甚至已经超过农业”可知农副产品大量商品化,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据材料二“随着早期工业化的发展,市镇上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踹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可知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结合所学15世纪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联系密切可知,新航路开辟使世界日益联系成一个整体。
(3)据材料二“19世纪初,在江南大部分地区,工业的地位已与农业不相上下,甚至已经超过农业”可知促进江南地区工商业的发展;据所学工商业是政府税收的承担者可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由材料二“后起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把中国商品卷入规模更大的全球化贸易之中”可知加强中国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联系。
34 (1) 据材料一“南方出现了温州……生产中心”得出出现柑橘生产中心;据材料一“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专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得出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和专售柑橘的市场;据材料一“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金橘等多个品种”得出酒肆等商业场所的推广;据材料一“士大夫喜爱……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得出受到士大夫阶层的喜爱;据材料一“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专著《橘录》”得出柑橘栽培技术进步,撰成柑橘专著。
(2)据材料二“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脐橙成为美洲重要品种”“用于改良品种”结合所学得出促进柑橘品种的交流与改良,推动世界物种多样化;据材料二“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美洲……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结合所学得出增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欧美地区的食物种类;据材料二“中国良种的引进……形成商品化消费……商业化柑橘种植园”结合所学得出推动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据材料二“发现了宜昌橙……用于改良品种”“《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结合所学得出传播了中国农业技术,促进世界农业技术发展;据材料二“《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结合所学得出提高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答案】(14分)
(1)条件:出现柑橘生产中心、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和专售柑橘的市场,酒肆等商业场所的推广;受到士大夫阶层的喜爱;柑橘栽培技术进步,撰成柑橘专著。
(2)影响:促进柑橘品种的交流与改良,推动世界物种多样化;
增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丰富了欧美地区的食物种类。
史实论证:
在一元行政方面,实行“推恩令”、设置刺史、打击地方豪强、盐铁官营、重农抑商、尊崇儒术等一系列措施,强化中央集权,维护大一统。(说明:考生选取的特点与史实论述相关联,且考生叙述史实准确可,如示例答案中考生能列举“推恩令”、刺史、打击豪强、盐铁官营、重农抑商、尊崇儒术的其中一项且与选取特点相契合)
在选贤任能方面,汉武帝推行察举制,依据品德、才能、名望等因素选拔人才,推动官僚政治的发展。 (考生选取的特点与史实论述相关联,且考生叙述史实准确可。如示例答案中,考生能列举出察举制或征辟制且与选取特点相契合)
在开疆拓土方面,汉武帝北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如示例答案中,考生能列举北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等其中一个史实且与选取特点相契合)(考生论述过程结合材料可如示例。考生论述逻辑清晰,关系语恰当,举例有说服力,如示例。)
【详解】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选取材料中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的任意三个方面的特点,如可以选取:①大一统的一元行政思想与措施②选贤任能思想与措施③“治安中国”与“华夷一家”。然后明确历史时期,结合所学可知为汉武帝时期。接下来要结合所学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选官制度和边疆举措等展开阐述,如①在一元行政方面,实行“推恩令”、设置刺史、打击地方豪强、盐铁官营、重农抑商、尊崇儒术等一系列措施,强化中央集权,维护大一统。(说明∶考生选取的特点与史实论述相关联,且考生叙述史实准确可,如示例答案中考生能列举“推恩令”、刺史、打击豪强、盐铁官营、重农抑商、尊崇儒术的其中一项且与选取特点相契合)②在选贤任能方面,汉武帝推行察举制,依据品德、才能、名望等因素选拔人才,推动官僚政治的发展。(考生选取的特点与史实论述相关联,且考生叙述史实准确可。如示例答案中,考生能列举出察举制或征辟制且与选取特点相契合)③在开疆拓土方面,汉武帝北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