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练习题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练习题
一、单选题
1.模范人物往往是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石油工人王进喜在井喷的险情发生时,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普通的解放军战士雷锋干一行爱一行,在每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地工作。他们的事迹共同体现出的精神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热爱劳动,爱岗敬业
C.追求真理,改革创新 D.乐于助人,勤奋好学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王进喜、雷锋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因此: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王进喜、雷锋等人的精神。难度不大,理解材利用排除法即可做答。
2.(2020·怀化)习jp zsj 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下列先进人物与称号搭配错误的是( )
A.王进喜——“铁人” B.焦裕禄——“党的好干部”
C.邓稼先——“两弹元勋” D.钱学森——“计算机之父”
【答案】D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翰·冯·诺依曼被称为“计算机之父”,他的著作《计算机与人脑》为研制电子数字计算机提供了基础性的方案。钱学森被称为中国的“导弹之父”。先进人物与称号搭配错误,D符合题意;
王进喜在大庆油田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铁人”的称号,A不符合题意;
焦裕禄任职期间始终与兰考人民艰苦奋斗,甚至患病期间仍然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B不符合题意;
邓稼先为中国的两弹一星作出了突出贡献,被授予“两弹元勋”的光荣称号,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需熟悉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主要人物成就,是考试的重难点内容。
3.(2020·孝感)学习历史需要区分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历史事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到1952年底,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
C.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要注意区分两者。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史实是纯对历史事件的表述,而结论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论,“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属于历史结论,ABC都属于历史事实。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史实与观点的区别。
4.(2020·恩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在开发大庆油田的会战中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被誉为“铁人”的是( )
A.雷锋 B.王进喜 C.焦裕禄 D.邓稼先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其中,王进喜在开发大庆油田的会战中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被誉为“铁人”,故B符合题意;
雷锋是解放军好战士,焦裕禄是党的好干部,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故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其中有被誉为“铁人”的王进喜、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两弹元勋邓稼先等。
5.(2020·鄂尔多斯)历史在曲折中前进“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们的主要教训是( )
A.一切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要尊重客观规律
C.一切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 D.要健全民主和法制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A. 一切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不符合史实;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由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它留给我们的主要教训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一切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 ,不符合题意;
D. 要健全民主和法制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来回答,这类题目,要注意理解,不要死记硬背。
6.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这是因为中共八大( )
A.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
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
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在北京召开,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因此: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共八大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中国八大的内容和作用即可作答。
7.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一次成功探索是 ( )
A. 开展土地改革 B.召开八大并制定正确的方针
C.发动“大跃进”运动 D.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指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8.中共八大分析的当时的主要矛盾是( )
A.先进的生产力与落后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在北京召开,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因此: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共八大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中共八大的内容即可作答。
9.《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折射出时代的风貌,1959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可能出现的主要词汇是( )
A.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B.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公私合营
C.联产承包、深圳特区、和平统一
D.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因此: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时间不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即可作答。
10.“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通讯,介绍了湖南邵阳、桃园县及湖北公安县和福建安溪县部分农业社办公共食堂受到群众欢迎的情况。”材料中的“社”指的是( )
A.农业生产合作社 B.手工业合作社
C.工商业供销合作社 D.人民公社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热潮。因此:D符合题意;ABC出现在1958年之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人民公社实行的时间即可作答。
11.(2016八下·阜阳期末)1964年,周恩来在一次谈话中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的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这段话中的“失误”是指( )
A.国有企业改革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农业合作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史实。1958年,我国实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故答案是B。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史实。
12.(2019·深圳模拟)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经历了四次大变化,其中不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政策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经历了四次大变化,其中不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政策是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于此同时农村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追求“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进一步提高了土地的公有化程度,平均主义分配原则表明生产关系中已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党和国家领导人轻率地发动的,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ABD三项都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不符合题意;
C项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经历了四次大变化为依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知识。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与灵活掌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13.(2017八下·宝安期中)习jp zsj 说,学习焦裕禄时我上初中,当时政治课老师读报,读着读着便哽咽了,听着听着我们也流泪了。zsj 接着说,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焦裕禄被誉为( )
A.“最可爱的人” B.“党的好干部”
C.“铁人” D.“两弹元勋”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焦裕禄,革命烈士,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sj 。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1966-1976年,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挫折和损失的这场运动是( )
A.“四五运动” B.十年内战
C.“文化大革命” D.反右斗争扩大化
【答案】C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6-1976年,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挫折和损失的运动是文化大革命。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文化大革命的时间即可作答。
15.《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这样写道:“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材料要强调的是( )
A.“文化大革命”的性质 B.“文革”爆发的国际背景
C.“文革”对民主与法治的破坏 D.“文革”爆发的过程
【答案】A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大革命的评价。因此: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难度不大,理解材料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2017八下·南宁月考)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的历史事件是( )
A.“打倒一切,全面内战”口号的提出
B.毛泽东的逝世
C.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D.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故D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它成为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化大革命的相关史实。
17.(2019八下·蚌埠月考)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但在1973年和1975年,我国农业生产比上一年分别增长9.1%和11.9%。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周恩来、邓小平调整经济政策
B.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1971年9·13事件以后,周恩来、邓小平调整经济政策,周恩来主持日常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使得1973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所以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直接回答难度较大。解题技巧是拿备选项与题干比对,细心辨别备选项的区别。
18.(2018八下·彭水月考)李增钢、李超美出生的那一年,我国正在加紧增加钢的产量,希望“超英赶美”,他们的名字就是为了纪念这件事。这对双胞胎出生的时期是( )
A.建国初的土地改革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于1958年前后提出的口号,口号包含钢产量15赶超英国和50年赶超美国两个目标,掀起了史无前例的“大跃进”高潮。ACD均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大跃进时期的内容,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生的失误和错误的估计,是考试的重难点内容。
二、材料解析
19.少奇同志看着我走。他作为丈夫,看着妻子受凌辱;作为父亲,看着儿女受残害;作为领袖,看着党处在浩劫中;作为国家zx ,看到人民沦落于你斗我、我斗你。对这些。他都无能为力,内心会有多么痛苦啊!
我站了起来,少奇同志也站了起来,我们握了一下手,他又用深情的目光看着我,轻声地对我说;“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
斗争会结束后,爸爸被押回办公室,他疲惫已极,余怒未息,立即按铃把机要秘书叫来,爸爸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义正词严地抗议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zx ,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zx 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zx ?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说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爸爸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来维护国家的尊严,维护人民的神圣权利,为维护神圣的《宪法》作最后的斗争。
﹣﹣摘自王光美、刘源等著《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河南人民出版社)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历史?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1)“文化大革命”。
(2)观点:“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是一场悲剧。
论述:“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内乱。“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受到破坏,如刘少奇含冤病逝;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受到严重摧残,全国少培养了100多万大学毕业生和200多万中专毕业生;社会思想和社会风气遭到严重毒害,“左”的思想和形式主义在人们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创伤。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知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少奇被迫害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此材料描述的是文化大革命。
(2)本题考查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的内乱。以此为中心展开论述即可。
故答案为:(1)“文化大革命”。
(2)观点:“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是一场悲剧。 论述:“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内乱。“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受到破坏,如刘少奇含冤病逝;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受到严重摧残,全国少培养了100多万大学毕业生和200多万中专毕业生;社会思想和社会风气遭到严重毒害,“左”的思想和形式主义在人们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创伤。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知识。难度较大,需要熟练掌握文化的革命经过及影响方可作答。
20.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一九五八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其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请回答:
(1)材料中“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在这一“路线”的指引下,我国发起了什么运动?其标志是什么?
(3)材料中所说的“缺点”给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4)为了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提出了什么方针?
【答案】(1)主要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大跃进”运动。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3)我国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4)“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本题考查“大跃进”的知识。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全国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其特点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3)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影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4)本题考查“八字方针”。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严重后果,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逐步恢复。
故答案为:(1)主要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大跃进”运动。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3)我国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4)“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点评】本题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知识。难度较大,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练习题
一、单选题
1.模范人物往往是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石油工人王进喜在井喷的险情发生时,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普通的解放军战士雷锋干一行爱一行,在每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地工作。他们的事迹共同体现出的精神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热爱劳动,爱岗敬业
C.追求真理,改革创新 D.乐于助人,勤奋好学
2.(2020·怀化)习jp zsj 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下列先进人物与称号搭配错误的是( )
A.王进喜——“铁人” B.焦裕禄——“党的好干部”
C.邓稼先——“两弹元勋” D.钱学森——“计算机之父”
3.(2020·孝感)学习历史需要区分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历史事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到1952年底,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
C.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4.(2020·恩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在开发大庆油田的会战中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被誉为“铁人”的是( )
A.雷锋 B.王进喜 C.焦裕禄 D.邓稼先
5.(2020·鄂尔多斯)历史在曲折中前进“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们的主要教训是( )
A.一切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要尊重客观规律
C.一切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 D.要健全民主和法制
6.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这是因为中共八大( )
A.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
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
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7.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一次成功探索是 ( )
A. 开展土地改革 B.召开八大并制定正确的方针
C.发动“大跃进”运动 D.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8.中共八大分析的当时的主要矛盾是( )
A.先进的生产力与落后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9.《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折射出时代的风貌,1959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可能出现的主要词汇是( )
A.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B.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公私合营
C.联产承包、深圳特区、和平统一
D.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10.“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通讯,介绍了湖南邵阳、桃园县及湖北公安县和福建安溪县部分农业社办公共食堂受到群众欢迎的情况。”材料中的“社”指的是( )
A.农业生产合作社 B.手工业合作社
C.工商业供销合作社 D.人民公社
11.(2016八下·阜阳期末)1964年,周恩来在一次谈话中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的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这段话中的“失误”是指( )
A.国有企业改革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农业合作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2019·深圳模拟)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经历了四次大变化,其中不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政策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3.(2017八下·宝安期中)习jp zsj 说,学习焦裕禄时我上初中,当时政治课老师读报,读着读着便哽咽了,听着听着我们也流泪了。zsj 接着说,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焦裕禄被誉为( )
A.“最可爱的人” B.“党的好干部”
C.“铁人” D.“两弹元勋”
14.1966-1976年,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挫折和损失的这场运动是( )
A.“四五运动” B.十年内战
C.“文化大革命” D.反右斗争扩大化
15.《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这样写道:“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材料要强调的是( )
A.“文化大革命”的性质 B.“文革”爆发的国际背景
C.“文革”对民主与法治的破坏 D.“文革”爆发的过程
16.(2017八下·南宁月考)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的历史事件是( )
A.“打倒一切,全面内战”口号的提出
B.毛泽东的逝世
C.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D.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17.(2019八下·蚌埠月考)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但在1973年和1975年,我国农业生产比上一年分别增长9.1%和11.9%。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周恩来、邓小平调整经济政策
B.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18.(2018八下·彭水月考)李增钢、李超美出生的那一年,我国正在加紧增加钢的产量,希望“超英赶美”,他们的名字就是为了纪念这件事。这对双胞胎出生的时期是( )
A.建国初的土地改革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二、材料解析
19.少奇同志看着我走。他作为丈夫,看着妻子受凌辱;作为父亲,看着儿女受残害;作为领袖,看着党处在浩劫中;作为国家zx ,看到人民沦落于你斗我、我斗你。对这些。他都无能为力,内心会有多么痛苦啊!
我站了起来,少奇同志也站了起来,我们握了一下手,他又用深情的目光看着我,轻声地对我说;“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
斗争会结束后,爸爸被押回办公室,他疲惫已极,余怒未息,立即按铃把机要秘书叫来,爸爸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义正词严地抗议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zx ,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zx 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zx ?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说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爸爸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来维护国家的尊严,维护人民的神圣权利,为维护神圣的《宪法》作最后的斗争。
﹣﹣摘自王光美、刘源等著《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河南人民出版社)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历史?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一九五八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其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请回答:
(1)材料中“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在这一“路线”的指引下,我国发起了什么运动?其标志是什么?
(3)材料中所说的“缺点”给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4)为了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提出了什么方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王进喜、雷锋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因此: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王进喜、雷锋等人的精神。难度不大,理解材利用排除法即可做答。
2.【答案】D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翰·冯·诺依曼被称为“计算机之父”,他的著作《计算机与人脑》为研制电子数字计算机提供了基础性的方案。钱学森被称为中国的“导弹之父”。先进人物与称号搭配错误,D符合题意;
王进喜在大庆油田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铁人”的称号,A不符合题意;
焦裕禄任职期间始终与兰考人民艰苦奋斗,甚至患病期间仍然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B不符合题意;
邓稼先为中国的两弹一星作出了突出贡献,被授予“两弹元勋”的光荣称号,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需熟悉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主要人物成就,是考试的重难点内容。
3.【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要注意区分两者。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史实是纯对历史事件的表述,而结论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论,“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属于历史结论,ABC都属于历史事实。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史实与观点的区别。
4.【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其中,王进喜在开发大庆油田的会战中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被誉为“铁人”,故B符合题意;
雷锋是解放军好战士,焦裕禄是党的好干部,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故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其中有被誉为“铁人”的王进喜、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两弹元勋邓稼先等。
5.【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A. 一切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不符合史实;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由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它留给我们的主要教训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一切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 ,不符合题意;
D. 要健全民主和法制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来回答,这类题目,要注意理解,不要死记硬背。
6.【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在北京召开,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因此: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共八大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中国八大的内容和作用即可作答。
7.【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指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8.【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在北京召开,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因此: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共八大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中共八大的内容即可作答。
9.【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因此: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时间不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即可作答。
10.【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热潮。因此:D符合题意;ABC出现在1958年之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人民公社实行的时间即可作答。
11.【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史实。1958年,我国实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故答案是B。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史实。
12.【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经历了四次大变化,其中不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政策是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于此同时农村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追求“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进一步提高了土地的公有化程度,平均主义分配原则表明生产关系中已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党和国家领导人轻率地发动的,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ABD三项都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不符合题意;
C项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经历了四次大变化为依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知识。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与灵活掌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13.【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焦裕禄,革命烈士,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sj 。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C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6-1976年,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挫折和损失的运动是文化大革命。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文化大革命的时间即可作答。
15.【答案】A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大革命的评价。因此: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难度不大,理解材料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故D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它成为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化大革命的相关史实。
17.【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1971年9·13事件以后,周恩来、邓小平调整经济政策,周恩来主持日常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使得1973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所以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直接回答难度较大。解题技巧是拿备选项与题干比对,细心辨别备选项的区别。
18.【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于1958年前后提出的口号,口号包含钢产量15赶超英国和50年赶超美国两个目标,掀起了史无前例的“大跃进”高潮。ACD均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大跃进时期的内容,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生的失误和错误的估计,是考试的重难点内容。
19.【答案】(1)“文化大革命”。
(2)观点:“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是一场悲剧。
论述:“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内乱。“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受到破坏,如刘少奇含冤病逝;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受到严重摧残,全国少培养了100多万大学毕业生和200多万中专毕业生;社会思想和社会风气遭到严重毒害,“左”的思想和形式主义在人们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创伤。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知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少奇被迫害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此材料描述的是文化大革命。
(2)本题考查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的内乱。以此为中心展开论述即可。
故答案为:(1)“文化大革命”。
(2)观点:“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是一场悲剧。 论述:“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内乱。“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受到破坏,如刘少奇含冤病逝;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受到严重摧残,全国少培养了100多万大学毕业生和200多万中专毕业生;社会思想和社会风气遭到严重毒害,“左”的思想和形式主义在人们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创伤。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知识。难度较大,需要熟练掌握文化的革命经过及影响方可作答。
20.【答案】(1)主要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大跃进”运动。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3)我国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4)“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本题考查“大跃进”的知识。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全国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其特点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3)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影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4)本题考查“八字方针”。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严重后果,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逐步恢复。
故答案为:(1)主要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大跃进”运动。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3)我国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4)“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点评】本题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知识。难度较大,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