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城南实验初级中学2016-2017八年级下学期第二次学情考试历史试题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城南实验初级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二次学情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2017八下·建湖月考)下图反映了60多年前让我们中国人感到扬眉吐气的历史时刻。这一历史时刻指的是( )
A.庆祝抗日战争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毛泽东接见红卫兵 D.庆祝香港回归
【答案】B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国人感到扬眉吐气的历史时刻,结合课本所学,新中国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扬眉吐气。故此题选择答案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史实。
2.(2017八下·建湖月考)2017年5月,在某次重大的庆祝活动中,藏民边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于国家而言,它意味着祖国大陆的统一,边防的巩固,对藏民而言,意味着旧社会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这次活动纪念的是( )
A.设置宣政院 B.设置驻藏大臣
C.西藏和平解放 D.册封达赖喇嘛
【答案】C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藏自古是中国的领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从此标志着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分裂走向团结,从落后走向进步。故选C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西藏和平解放的认识。
3.(2017八下·建湖月考)“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线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下列事件中,能作为这句话最有力证明的是( )
A.抗战的胜利 B.抗美援朝的胜利
C.解放战争的胜利 D.镇压反革命运动
【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可用排除法做,阅读题文关键词西方殖民者,而A选项日本是亚洲国家;选项C是国内战争,没有涉及西方殖民者;选项D是国内镇压反革命,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点。
4.(2017八下·建湖月考)毛泽东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一桥”是指( )
A.武汉长江大桥 B.南京长江大桥
C.钱塘江大桥 D.江阴长江大桥
【答案】A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在历史上是祖国南北交通的“天堑”。一五计划期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美好愿望。由此可知,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武汉长江大桥的相关知识。
5.(2017八下·建湖月考)小李班准备举行一场有关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雷锋先进事迹故事会,他想为本次故事会拟一个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应是( )
A.科技战线的前沿人物 B.建设社会主义的楷模
C.石油战线的时代标兵 D.国防建设的模范人物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广大人民和干部中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像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sj 焦裕禄、人民的好战士雷锋等。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因此,有关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雷锋先进事迹故事会最恰当的主题应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楷模”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的共同点。
6.(2017八下·建湖月考)下列哪一事件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C.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D.召开中共十五大
【答案】C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要求选出与之相关的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点。
7.(2017八下·东莞期中)改革开放后,深圳从边陲小镇变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1988年以来,海南经济迅速发展,正在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这两地的发展都得益于( )
A.建立直辖市 B.建立经济特区
C.实行“一国两制” D.建立特别行政区
【答案】B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经济特区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1988年,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海南经济迅速发展,正在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经济特区的准确识记。
8.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97年,中共十五大,通过了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的决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9.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权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实行彻底的民主改革 B.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D.西部大开发
【答案】C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保障了少数民族平等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统一。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民族区域自治,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10.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尽管不愿见香港回归中国,但她仍然称赞邓小平提出了“最富天才的创见。”这一“天才的创见”是指( )
A.改革开放伟大决策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D.“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答案】C
【知识点】“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首次提出了一国两制,20世纪80年代,针对台湾问题,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在和英国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中,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称赞邓小平的构想是“最富天才的创见”,这一“最富天才的创见”后来在香港澳门问题上成功运用,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构想的认识。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香港、澳门回归后的事实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这为两岸和平统一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一国两制”的构想在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成功实施,并为解决其他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对于一国两制的内容,意义影响同学们也要重点识记和理解。
11.(2016八下·盐都月考)“紫荆花后白莲开,喜事翩迁接踵来。神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谱新篇。”诗歌中的 “喜事”指( )
A.抗日战争胜利 B.西藏和平解放
C.“一国两制”提出 D.港、澳回归
【答案】D
【知识点】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指引下,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1999年顺利回归祖国,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香港、澳门回归的准确识记。
12.我国《反分裂国家法》中规定:“……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 ( )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
C.坚持不使用武力的原则 D.坚持反对外国干涉的原则
【答案】A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台湾自古以来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其中包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结合历史事实分析问题能力。
13.(2017八下·莆田期中)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和印度交往中首次提出,后来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
A.“求同存异”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合作共赢 D.不结盟政策
【答案】B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1953年底,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逐步被世界各国所认同,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4.(2017八下·建湖月考)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运用这种思想提出哪一外交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
A.互不侵犯 B.和平共处 C.求同存异 D.平等互惠
【答案】C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求同存异。
15.(2017八下·建湖月考)1971年毛泽东十分高兴的做出决定:“派一个代表团去联大,让乔老爷做团长”.“乔老爷”此行的最大收获是( )
A.提出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B.确立“求同存异”的方针
C.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答案】C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中国安理会任理事国的席位。11月15日,乔冠华率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大会,心情激动,仰天大笑。ABD不是发生在1971年,因此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外交事业的发展。
16.(2017八下·东台月考)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性事件是( )
A.26届联大的召开 B.《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亚太经合组织建立
【答案】B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相关知识,A项26届联大的召开与中美关系无关;《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双方在上海签订的,从此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项符合题意;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不是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C排除;D项APEC的建立是新时期建立的,此时中美早已实现关系正常化,D排除。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相关知识。
17.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对中国发动了一次次的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历史证明:要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必须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为此,1949年4月宣告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是 ( )
A.华东军区海军 B.东海舰队
C.南海舰队 D.北海舰队
【答案】A
【知识点】钢铁长城
【解析】【分析】1949年4月23日,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成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8.(2017八下·建湖月考)下图是中美建交当年,邓小平访美时观看骑公牛表演的照片。这张照片拍摄于( )
A.1953年 B.1971年 C.1972年 D.1979年
【答案】D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该图片是邓小平访美时观看骑公牛表演的照片。由题文“中美建交当年”的提示可知是1979年,因为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故答案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内容。
19.(2017八下·建湖月考)一位美国学者在《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写道:“他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这位美国学者评价的是( )
A.邓稼先 B.王进喜 C.袁隆平 D.雷锋
【答案】C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从题文史料中“他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我们可以推断这肯定与提高粮食产量有关,四个选项中只有C选项袁隆平的成就与提高粮食产量有关,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亩产达到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誉为“东方魔稻”。所以答案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阅读理解史实的能力。
20.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加强,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重大事件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海军装备了核潜艇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成就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故选A。
二、综合题
21.(2017八下·建湖月考)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一直在寻梦、追梦,并为实现这些美丽的梦而努力着。
独立梦——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圆了民族独立的梦想。
富强梦——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它是关系到人民的切实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1)请问中国人民获得独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这次独立梦的实现有什么国内国际重大意义?
(2)请问1950年,我国在农村开展了什么运动? 1958年,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在全国发动了哪两场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对于农村的改革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3)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你认为我国调整农村政策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答案】(1)开国大典.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外: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土地改革.“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土地改革;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下午,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斗争。因此可知,中国人民获得独立的标志性事件是开国大典; 独立梦实现的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独立梦实现的国外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出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1958年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由于中共中央急于求成,又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紧接着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1980年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3)根据上述材料及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调整农村政策应: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着想。
【点评】本题考查三农问题,本题难度适中。
22.(2017八下·建湖月考)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在前,开放在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呈现出改革与开放交互进行的新局面。……改革开放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形成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合力。
材料二:“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材料三: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
(1)试依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改革与开放的相互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2)材料二中的“一位老人”指的是谁?“画一个圈”又是指什么?其中在对外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是哪里?
(3)材料三中的“中国道路”具体是指什么道路?
(4)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将近40年,请你就如何更好推动我国发展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1)由改革在前、开放在后到交互进行、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形成合力。
(2)“一位老人”指的是邓小平。“画一个圈”是指将福建、广东两省划为经济特区。深圳。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政策要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符合人民的利益;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邓小平理论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改革在前,开放在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呈现出改革与开放交互进行的新局面。……改革开放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形成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合力。”可知,发展历程是:由改革在前、开放在后到交互进行、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形成合力。(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根据邓小平的指示,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划为经济特区以后,引进基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办工厂,商业和旅游业等,在很短的时间里,把深圳变成一座现代化城市,人民生活也较早的达到小康水平,外国人称深圳为“一夜崛起之城”。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由此可知,“一位老人”指的是邓小平。“画一个圈”是指将福建、广东两省划为经济特区。“一夜崛起之城”是深圳。(3)根据上述材料及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更好推动我国发展,应该: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政策要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符合人民的利益;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城南实验初级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二次学情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2017八下·建湖月考)下图反映了60多年前让我们中国人感到扬眉吐气的历史时刻。这一历史时刻指的是( )
A.庆祝抗日战争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毛泽东接见红卫兵 D.庆祝香港回归
2.(2017八下·建湖月考)2017年5月,在某次重大的庆祝活动中,藏民边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于国家而言,它意味着祖国大陆的统一,边防的巩固,对藏民而言,意味着旧社会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这次活动纪念的是( )
A.设置宣政院 B.设置驻藏大臣
C.西藏和平解放 D.册封达赖喇嘛
3.(2017八下·建湖月考)“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线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下列事件中,能作为这句话最有力证明的是( )
A.抗战的胜利 B.抗美援朝的胜利
C.解放战争的胜利 D.镇压反革命运动
4.(2017八下·建湖月考)毛泽东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一桥”是指( )
A.武汉长江大桥 B.南京长江大桥
C.钱塘江大桥 D.江阴长江大桥
5.(2017八下·建湖月考)小李班准备举行一场有关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雷锋先进事迹故事会,他想为本次故事会拟一个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应是( )
A.科技战线的前沿人物 B.建设社会主义的楷模
C.石油战线的时代标兵 D.国防建设的模范人物
6.(2017八下·建湖月考)下列哪一事件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C.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D.召开中共十五大
7.(2017八下·东莞期中)改革开放后,深圳从边陲小镇变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1988年以来,海南经济迅速发展,正在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这两地的发展都得益于( )
A.建立直辖市 B.建立经济特区
C.实行“一国两制” D.建立特别行政区
8.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9.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权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实行彻底的民主改革 B.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D.西部大开发
10.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尽管不愿见香港回归中国,但她仍然称赞邓小平提出了“最富天才的创见。”这一“天才的创见”是指( )
A.改革开放伟大决策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D.“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11.(2016八下·盐都月考)“紫荆花后白莲开,喜事翩迁接踵来。神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谱新篇。”诗歌中的 “喜事”指( )
A.抗日战争胜利 B.西藏和平解放
C.“一国两制”提出 D.港、澳回归
12.我国《反分裂国家法》中规定:“……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 ( )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
C.坚持不使用武力的原则 D.坚持反对外国干涉的原则
13.(2017八下·莆田期中)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和印度交往中首次提出,后来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
A.“求同存异”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合作共赢 D.不结盟政策
14.(2017八下·建湖月考)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运用这种思想提出哪一外交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
A.互不侵犯 B.和平共处 C.求同存异 D.平等互惠
15.(2017八下·建湖月考)1971年毛泽东十分高兴的做出决定:“派一个代表团去联大,让乔老爷做团长”.“乔老爷”此行的最大收获是( )
A.提出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B.确立“求同存异”的方针
C.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6.(2017八下·东台月考)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性事件是( )
A.26届联大的召开 B.《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亚太经合组织建立
17.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对中国发动了一次次的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历史证明:要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必须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为此,1949年4月宣告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是 ( )
A.华东军区海军 B.东海舰队
C.南海舰队 D.北海舰队
18.(2017八下·建湖月考)下图是中美建交当年,邓小平访美时观看骑公牛表演的照片。这张照片拍摄于( )
A.1953年 B.1971年 C.1972年 D.1979年
19.(2017八下·建湖月考)一位美国学者在《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写道:“他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这位美国学者评价的是( )
A.邓稼先 B.王进喜 C.袁隆平 D.雷锋
20.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加强,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重大事件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海军装备了核潜艇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二、综合题
21.(2017八下·建湖月考)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一直在寻梦、追梦,并为实现这些美丽的梦而努力着。
独立梦——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圆了民族独立的梦想。
富强梦——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它是关系到人民的切实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1)请问中国人民获得独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这次独立梦的实现有什么国内国际重大意义?
(2)请问1950年,我国在农村开展了什么运动? 1958年,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在全国发动了哪两场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对于农村的改革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3)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你认为我国调整农村政策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22.(2017八下·建湖月考)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在前,开放在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呈现出改革与开放交互进行的新局面。……改革开放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形成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合力。
材料二:“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材料三: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
(1)试依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改革与开放的相互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2)材料二中的“一位老人”指的是谁?“画一个圈”又是指什么?其中在对外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是哪里?
(3)材料三中的“中国道路”具体是指什么道路?
(4)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将近40年,请你就如何更好推动我国发展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国人感到扬眉吐气的历史时刻,结合课本所学,新中国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扬眉吐气。故此题选择答案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史实。
2.【答案】C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藏自古是中国的领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从此标志着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分裂走向团结,从落后走向进步。故选C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西藏和平解放的认识。
3.【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可用排除法做,阅读题文关键词西方殖民者,而A选项日本是亚洲国家;选项C是国内战争,没有涉及西方殖民者;选项D是国内镇压反革命,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点。
4.【答案】A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在历史上是祖国南北交通的“天堑”。一五计划期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美好愿望。由此可知,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武汉长江大桥的相关知识。
5.【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广大人民和干部中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像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sj 焦裕禄、人民的好战士雷锋等。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因此,有关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雷锋先进事迹故事会最恰当的主题应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楷模”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的共同点。
6.【答案】C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要求选出与之相关的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点。
7.【答案】B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经济特区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1988年,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海南经济迅速发展,正在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经济特区的准确识记。
8.【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97年,中共十五大,通过了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的决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保障了少数民族平等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统一。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民族区域自治,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10.【答案】C
【知识点】“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首次提出了一国两制,20世纪80年代,针对台湾问题,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在和英国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中,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称赞邓小平的构想是“最富天才的创见”,这一“最富天才的创见”后来在香港澳门问题上成功运用,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构想的认识。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香港、澳门回归后的事实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这为两岸和平统一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一国两制”的构想在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成功实施,并为解决其他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对于一国两制的内容,意义影响同学们也要重点识记和理解。
11.【答案】D
【知识点】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指引下,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1999年顺利回归祖国,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香港、澳门回归的准确识记。
12.【答案】A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台湾自古以来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其中包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结合历史事实分析问题能力。
13.【答案】B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1953年底,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逐步被世界各国所认同,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4.【答案】C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求同存异。
15.【答案】C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中国安理会任理事国的席位。11月15日,乔冠华率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大会,心情激动,仰天大笑。ABD不是发生在1971年,因此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外交事业的发展。
16.【答案】B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相关知识,A项26届联大的召开与中美关系无关;《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双方在上海签订的,从此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项符合题意;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不是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C排除;D项APEC的建立是新时期建立的,此时中美早已实现关系正常化,D排除。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相关知识。
17.【答案】A
【知识点】钢铁长城
【解析】【分析】1949年4月23日,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成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8.【答案】D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该图片是邓小平访美时观看骑公牛表演的照片。由题文“中美建交当年”的提示可知是1979年,因为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故答案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内容。
19.【答案】C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从题文史料中“他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我们可以推断这肯定与提高粮食产量有关,四个选项中只有C选项袁隆平的成就与提高粮食产量有关,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亩产达到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誉为“东方魔稻”。所以答案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阅读理解史实的能力。
20.【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成就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故选A。
21.【答案】(1)开国大典.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外: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土地改革.“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土地改革;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下午,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斗争。因此可知,中国人民获得独立的标志性事件是开国大典; 独立梦实现的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独立梦实现的国外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出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1958年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由于中共中央急于求成,又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紧接着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1980年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3)根据上述材料及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调整农村政策应: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着想。
【点评】本题考查三农问题,本题难度适中。
22.【答案】(1)由改革在前、开放在后到交互进行、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形成合力。
(2)“一位老人”指的是邓小平。“画一个圈”是指将福建、广东两省划为经济特区。深圳。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政策要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符合人民的利益;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邓小平理论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改革在前,开放在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呈现出改革与开放交互进行的新局面。……改革开放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形成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合力。”可知,发展历程是:由改革在前、开放在后到交互进行、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形成合力。(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根据邓小平的指示,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划为经济特区以后,引进基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办工厂,商业和旅游业等,在很短的时间里,把深圳变成一座现代化城市,人民生活也较早的达到小康水平,外国人称深圳为“一夜崛起之城”。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由此可知,“一位老人”指的是邓小平。“画一个圈”是指将福建、广东两省划为经济特区。“一夜崛起之城”是深圳。(3)根据上述材料及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更好推动我国发展,应该: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政策要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符合人民的利益;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知识。本题难度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