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政治史阶段训练(含解析)
专题三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1215年的英国《大宪章》规定,对于国王的封臣,如未经审判,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推举25名贵族组成委员会,监督国王恪守《大宪章》,并对国王的违法行为作出制裁。该规定( )
A.从程序上约束了政府滥用公权力 B.从制度上确保了审判的公信力
C.从根源上确保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D.从体系上奠定了西方民主的基石
2.1232年,英王亨利三世以特别命令的方式剥夺了首席政法官休伯特·伯格的职务,但地方普通法院却拒绝这一判决,并声称国王命令因违法而无效。最终经全体贵族审判会议讨论,国王宣布恢复休伯特权力。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司法独立 B.议会至上 C.王权有限 D.贵族专权
3.1571年,一个议员因起草一份改革祈祷书议案而被女王监禁,下院认为这是对自己特权的侵犯,群起反对,女王被迫又一次“老练而适时地撤退”,释放了这个议员。这种现象说明英国( )
A.主权在民历史悠久 B.君主专制强大
C.民主进程艰难曲折 D.具有宪政传统
4.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邀请”来国王,由于国王的权力不是来自于上帝,而是来自于议会,所以国王也随之走下了神坛,其地位与普通民众平起平坐。如果他违法乱纪,同样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表明( )
A.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 B.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C.英国代议制正式确立 D.国王与议会共享政治权力
5.美国的1787年宪法就明确规定,政府有权调节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干预经济的权力。尤其是在战争期间,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美国政府和国会采取了改组机构、调整生产、扩充军备、协调运输等一系列措施。从材料内容的角度分析罗斯福新政( )
A.是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运用 B.与美国一直以来的经济政策一致
C.实现完全的复兴和充分就业 D.是美国政府干预经济传统的延伸
6.1832年,法国人托克维尔在其游记中写道:“总之在要求执行的快捷或想法的连贯的所有事业上,人们都会感觉到中央集权在美国的缺乏。”这一言论反映出美国( )
A.中央集权制受到严重削弱 B.政府政策缺乏一定连续性
C.行政权力受到了严格限制 D.分权政治影响了行政效率
7.有学者认为,美国民主制的最大特点,不在于三权分立而在于地方分权,并且在其分权的幌子下又隐藏着集权的本质,即通过相互制衡把权力集中在最高权力机关中的大多数人手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三权分立不利于美国民主 B.美国总统掌握最高行政权
C.联邦制度强化了国家权力 D.相互制衡促进了议会民主
8.1776年北美宣布独立后,第二届大陆会议提出并着手起草《邦联条例》,筹建统一政府。次年,大陆会议便通过了《邦联条例》。但是直到1781年,该条例才最后为十三州全体批准并生效。该条例从起草到十三州全体通过用了五年时间,主要原因是( )
A.北美独立战争导致政局动荡 B.自治传统与建立统一政府的矛盾
C.各州政治制度存在巨大差异 D.该条例赋予中央政府的权力过大
9.1793 年,法国下层妇女成立“革命共和派女性俱乐部”,目标是“武装自己,为保卫祖国做贡献”,要求 “宪法中关于男性普选权的条件应扩大到妇女身上”,贵族名媛沙龙、第三等级妇女代表团体也提出同样要求。年底,议会通过解散妇女团体的决议,但妇女的斗争并未停止,直至 1946 年宪法规定“在所有领域都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材料表明( )
①法国大革命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②大革命中不同等级妇女参与政治斗争
③拿破仑战争推动了政治文化的重构
④公民民主权利在长期斗争中逐渐扩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19世纪的法国广大农村民众对大革命的作用认识有限,甚至导致共和制度两度被颠覆。为了提升民众的认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初等学校大力开展大革命教育,树立大革命的正面形象。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巴黎公社革命的开展 B.助推启蒙运动达到高潮
C.有助于稳定共和国政治基础 D.彰显了工农联盟的作用
11.18世纪中期后,德意志地区掀起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研究热潮。思想家赫尔德赞美德语是激情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强调德意志历史的独特性。文学家格林兄弟出版了《德国英雄传说》《论德国古代民歌》和《德语语法》等书。这些现象折射出( )
A.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德意志地区 B.德意志地区的民族意识开始形成
C.启蒙运动促进德意志统一的进展 D.德意志的统一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12.有学者说,1871年成立的德意志帝国,“只不过是按照普鲁士的纪律捆在一起的一些地方政权的集合体”。该学者作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当时的德意志帝国( )
A.政治体制具有明显的保守倾向 B.是在普鲁士主导下创建形成的
C.重新确立了普鲁士的领导地位 D.为容克贵族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1787年宪法原文除序言外,共7条组成。第1条规定立法权,比其他各条均为详尽,占全宪的一半;第2条规定行政权;第3条规定司法权。立法、行政、司法三条,占全宪的80%,第4条规定各州相互关系和义务;第5条规定宪法修正案提出和通过的程序;第6条主要规定联邦宪法和按照宪法制定的法律为美国最高法律;第7条规定本宪法经9个州制宪会议批准后生效。
——摘编自李昌道《美国宪法200周年——美国法制见闻之四》
材料二 表:美国第十三、十四、十五宪法修正案
内容 日期 生效日期
第十三修正案 废除奴隶制和强迫劳投(英语:involuntaryservitude),除非是作为犯罪的惩罚 1865年1月31日 1865年12月6日
第十四修正案 定义公民权利,包含特权或豁免权条款、正当程序条款、平等保护条款,并处理美国内战后的问题 1866年6月13日 1868年7月9日
第十五修正案 选举权不能由于种族、肤色或曾服务劳役受剥夺(此时尚不包括性别——只容许男性) 1869年2月26日 1870年2月3目
——摘编自[美]埃里克·方纳《第二次建国:内战与重建如何重铸了美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上述美国宪法修正案。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个性解放”“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民主观念与“议会制度”“君主立宪制度”“民主共和制度”等民主制度之间关系的角度去考察各国的民主化进程,世界各国的民主化路径无外乎以下两条:
一是由于社会内部自身的自然发展逐渐引起人们在观念上随之而自然地发生“民主性”变化,尔后通过一定的途径把这种新形成的民主观念逐渐转化为现实的民主制度并与时俱进地不断巩固和完善这种制度,即以民主观念为起点的民主化模式。
二是由于外来的而非本社会或政治体系本身自发生成的因素而促使政治体系首先发生转变即架构基本的民主制度,尔后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使置身此制度下的人们的观念逐渐“民主化”以使其最终适合并支撑改变后的民主政治体系,进而在此基础上使这种新的民主政治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完善,即以民主制度为起点的民主化模式。
——摘编自伍柳氏《民主化模式与中国政治民主化路径选择》
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选择其中一个国家,就其民主制度的模式展开论述。(要求:指明该国家民主化的类型,结合相关史实展开论述,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大宪章》体现了“法律至上,王在法下,王权有限”的原则,也体现了政府和国王的权力必须受到限制的原则,并规定设立监督约束机构,表明《大宪章》用法律约束了政府滥用公权力,A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英国设立制度确保司法审判的公信力,排除B项;13世纪,欧洲刚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还没有出现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了英国的《大宪章》,并不能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C
解析:地方法院宣布国王违法,最终驳回了国王对于休伯特·伯格的惩处,这说明当时王权有限,C项正确;司法独立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出现了议会至上,排除B项;这一时期贵族并不能实现专权,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16世纪英国的王权受到下院的制约,这说明英国具有宪政传统,D项正确,B项错误;16世纪下院并不能代表普通民众,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民主进程问题,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国王的权力不是来自于上帝,而是来自于议会”“走下了神坛”“受到法律的制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光荣革命实现了权力过渡,由国王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权,国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A项正确;1688年国王还有一定的权力,随着《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的颁布及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国王才日益统而不治,排除B项;英国代议制确立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排除C项;材料是限制国王的权力,不是共享权力,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这些国家管理经济的经验对于后来的罗斯福反危机措施具有借鉴意义。罗斯福新政是美国经济政策自身发展与完善的结果,是美国政府干预经济传统的延伸,D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的是美国传统对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不是强调凯恩斯主义的影响,排除A项;美国在历史上虽然有国家干预的经济传统,但一直以来以自由经济为主,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度过了这次大危机,但并没有实现完全的复兴和充分就业,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总之在要求执行的快捷或想法的连贯的所有事业上,人们都会感觉到中央集权在美国的缺乏”及所学知识可得知,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地方有一定的权力,由于地方分权的分权政治,中央不能直接插手地方事务,使需要快速执行的事务受到拖延,影响了行政效率,从材料也可以得出政府政策缺乏一定的连续性,C项正好从本质上全面、准备地反映了这些结论,C项正确;材料强调地方分权政治下行政效率受到影响,并非中央集权被削弱,排除A项;B、D两项既是表面现象,也是片面结论,可以被包括到C项中,所以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美国民主制最大的特点是地方分权,并且在分权的幌子下隐藏着集权的本质,即强调美国的联邦制下,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国家权力,C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三权分立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并未涉及美国总统与行政权的问题,排除B项;题干并未体现议会民主,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776年北美宣布独立后,第二届大陆会议提出并着手起草《邦联条例》,筹建统一政府......但是直到1781年,该条例才最后为十三州全体批准并生效。”可知,1776年北美宣布独立后,其筹建统一政府的条例到1781年才获得十三个州全体批准生效,说明美国13个州各自自治传统与是否建立统一政府产生矛盾,导致从起草到十三州全体通过用了五年时间,B项正确;北美独立战争导致政局动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各州政治制度存在巨大差异,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该条例赋予中央政府的权力过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793年,……目标是‘武装自己,为保卫祖国做贡献’”可知,法国大革命促进了下层妇女民族爱国意识的觉醒,①项正确;据材料“‘宪法中关于男性普选权的条件应扩大到妇女身上’,贵族名媛沙龙、第三等级妇女代表团体也提出同样要求。”可知,法国大革命中不同等级的妇女参与了政治斗争,②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拿破仑战争对法国政治文化的影响,③项错误;据材料“议会通过解散妇女团体的决议,但妇女的斗争并未停止,直至1946年宪法规定‘在所有领域都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可知,法国妇女在长期的斗争中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体现了民主权利在斗争中不断扩大,④项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为了提升农民对大革命的认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初等学校大力开展大革命教育,树立大革命的正面形象,这有利于获得农民对共和政体的支持,稳定共和国政治基础,C项正确;巴黎公社革命发生在巴黎,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启蒙运动达到高潮是在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工农联盟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18世纪中期后,德意志地区掀起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研究热潮。……等书。”可得出受到这一时期启蒙运动的影响,德意志的民族意识觉醒,这有利于推动德意志民族国家的统一,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艺复兴,而是强调启蒙运动,排除A项;“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当时德意志并没有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德意志帝国的统一是在普鲁士主导下完成的,根据帝国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但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帝国皇帝由普鲁士国王担任,联邦会议主要由普鲁士操纵,国家的主要统治力量是由普鲁士的容克贵族为主,B项正确;材料未直接体现“政治体制……保守”,排除A项;普鲁士是通过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才确立了在德意志的领导地位的,排除C项;材料未提到容克贵族的崛起,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 答案:(1)特点:条文简洁;注重分权与制衡;强化中央政府权力;忽视公民的自由权利(重视公权,忽视私权)。原因:美国独立战争后亟需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启蒙思想的影响;吸取欧洲君主专制教训,注重防范独裁专制。
(2)评价:从法律上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黑人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确定公民权利,将平等原则引入美国宪法中,弥补了1787年宪法的不足;促进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但选举权仅限于男性,且未能消除种族歧视。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美国1787年宪法原文除序言外,共7条组成。”可知条文简洁;注重分权与制衡。根据材料“立法、行政、司法三条,占全宪的80%”,可知强化中央政府权力。根据材料一“第6条主要规定联邦宪法和按照宪法制定的法律为美国最高法律;第7条规定本宪法经9个州制宪会议批准后生效。”可知忽视公民的自由权利(重视公权,忽视私权)。
原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独立战争后,建立邦联制,但政治上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当时美国面临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确保共和制的新问题。外国上商品占据美国市场,海外贸易受挫,没有统一的国内市场,收支失衡,外债巨大。边境面临严重的威胁,国内社会矛盾尖锐。独立后的美国以松散的联邦同盟存在。启蒙思想的影响,吸取欧洲君主专制教训,注重防范独裁专制。
(2)评价:根据材料二“废除奴隶制和强迫劳投,除非是作为犯罪的惩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法律上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黑人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根据材料二“定义公民权利,包含特权或豁免权条款、正当程序条款、平等保护条款,并处理美国内战后的问题。”可知确定公民权利,将平等原则引入美国宪法中,弥补了1787年宪法的不足。根据材料二“选举权不能由于种族、肤色或曾服务劳役受剥夺(此时尚不包括性别——只容许男性)”,可知促进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但选举权仅限于男性,且未能消除种族歧视。
14.答案:示例一:国家及类型:英国的民主化是以民主观念为起点的民主化模式。
论述:中世纪后期,随着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一场倡导人性自由的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然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使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中世纪思想枷锁、追求现世幸福的观念深入人心。16世纪,一场追求宗教信仰自由的宗教改革运动从德国兴起,其后波及英国,英国国教改革和清教徒运动兴起,将对自由的向往引入信仰领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洗礼的新兴资产阶级试图进一步冲破中世纪的最后一把枷锁——专制王权,在1640年英国查理一世为控制征税权召开新议会之际,英国议会提出了限制王权的要求,由此引发了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英国最终在一番动荡后于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由此可见,英国民主化是先萌生自由平等、反对专制王权的民主观念,然后在民主观念的引领下通过革命建立民主制度,是以民主观念为起点的民主化模式。
示例二:国家及类型:日本的民主化是以民主制度为起点的民主化模式。
论述:1853年,“黑船事件”叩开了日本大门,日本主动向西方学习,最终引发日本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运动。明治政府派出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文化教育上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政治上建立内阁,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以天皇制为核心的君主立宪政体。二战后,又由美国主导参照西方议会制政体对日本进行民主化改造,废除了天皇专制特权,使日本变成一个以天皇为象征的资产阶级议会制国家。
由此可见,日本是在学习西方、引进西方近代民主政体的基础上开始民主化进程的,是以民主制度为出发点的民主化模式。(“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
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仔细阅读材料,材料给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两种民主化模式,即由社会内部自身的发展引发的民主化模式(以民主观念为起点的民主化模式)、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开始的民主化模式(以民主制度为起点的民主化模式),前一种模式以西方先发国家英、美、法等国为主,后一种模式以后发国家为主;然后,根据材料中的民主化模式,选择一个国家,如英国的民主化是以民主观念为起点的民主化模式,按照该模式的发展路径即从民主观念到民主制度,展开论述,从英国民主观念的萌生、发展,民主观念对民主制度的影响,民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等方面论述;最后,对论述部分进行总结,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