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历史试卷(答案)
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
历 史 试 卷
本试卷共20题,共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1.韩非子强调“不务德而务法”,但也指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这表明韩非子主张( )
A.刑主德辅 B.德主刑辅 C.礼法并举 D.严刑峻法
2.汉武帝时期,甲某出海,溺水身亡。四月后,甲母令甲妻乙改嫁。有人状告乙:夫未下葬,妻已改嫁,按律当弃市。董仲舒表示反对,因为根据《春秋》经义,若无子,寡妇可以改嫁,且乙只是服从婆婆的安排,应无罪释放。由此可知,汉代司法( )
A.以儒释法 B.亲亲相隐 C.原心定罪 D.轻罪重罚
3.下图由四个人物组成,皆梳高髻,身着襦衫长裙,或春捣、或用簸箕簸粮、或推磨磨面、或擀面烙饼。图中所示作品体现了( )
彩绘劳作妇女泥俑群(唐代·吐鲁番)
A.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民间审美与宫廷艺术的统一 D.边疆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4.下表为997年—1077年北宋税收比例变化表。这表明当时( )
时间 两税收入比例(%) 征榷收入比例(%) 备注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 67.34 32.66 注:“两税”主要是土地和财产税。“征榷”是商业税和政府对重要商品的专卖。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49.73 50.27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 32.24 67.76
A.农民负担大为减轻 B.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C.经济结构根本改变 D.政府减弱对商业的控制
5.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下列按照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黄白分籍 ②编户齐民 ③大索貌阅 ④诸色户计 ⑤户贴黄册 ⑥主户客户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①③⑥④⑤ C.①③②⑥④⑤ D.②③①④⑥⑤
6.1906年,张之洞创建的两江师范学堂是清末新式学堂的代表,其课程主要有修身、历史、地理、文学、算学、教育、理化、图画、体操等,另加法制、理财、农业、英文为随意科。它的创建( )
A.意在为文官考试制度建设培养人才 B.适应了政府选官制度改革的需要
C.助推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D.基本奠定了统一全国学制的基础
7.罗荣渠先生指出:“辛亥革命尽管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但是从帝制的废墟中却不能自动产生出一个现代型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该观点本质上说明( )
A.辛亥革命带有时代的局限 B.封建帝制的影响根深蒂固
C.中国近代政治转型的艰难 D.北洋军阀割据是形势使然
8.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应该“办理义务的小学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发出了《普及国民教育的指示》。在根据地,各级学校不断建立,教科书也得到修订,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内容融入其中。这些做法( )
A.推动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完善 B.回击了日本奴化教育的阴谋
C.完善了抗战的社会动员教育 D.适应了土地革命运动的需要
9.1969年2月,尼克松指示基辛格放手“探索与中国缓和的可能性”;5月,美国政府确定对华示好的政策,决定以贸易政策作为先锋,可以立即执行;7月,美国政府宣布放宽对中国的贸易、旅游限制。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美国主导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 B.中国国际地位提升影响美国对华政策
C.冷战格局因中国崛起趋于崩溃 D.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10.有学者认为,下图大陆轴线的走向关乎农作物的传播速度和其他发明的传播。早在公元前,农作物就从两河流域向西向东传播,平均每年传播约0.7英里,但墨西哥3500年前已被驯化的玉米北上美国东部则是从公元900年开始,每年传播不到0.3英里。据此推断( )
A.农作物在各大洲间传播 B.欧亚文明高于非洲美洲
C.全球已初步建立起联系 D.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11.英法百年战争初期,随国王远征服役的骑士一共不超过3000人。于是英王规定:根据地租要求地主负担不同数量的军种,如地租值5镑的地主应负担一名弓弩手,大封建地主应供给整队的人员;地主若自己不能服役可以找人代替;如果交不出人则处以罚金。这样,英国招募了一支素质优良的军队。这反映英国( )
A.封君封臣制度衰落 B.封建庄园经济崩溃
C.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D.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12.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新教所提倡的禁欲主义强烈反对人们享受财产,并约束人们对奢侈品的消费。它同时又将“获取财产”的心理从传统伦理的桎梏中解救了出来,并且让获利的行为成了合法行为,甚至是上帝的直接意愿。韦伯旨在说明( )
A.宗教改革各派别的主张完全一致 B.新教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C.只有禁欲主义才能发展资本主义 D.新教仍然坚持着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13.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日程了,相反,钟表、车间和机器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工人一般每天工作13至14小时,在一整天里,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机器单调的运转,打个盹或是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这一变化( )
A.有利于优化手工工场的管理 B.反映人类劳作方式的重大变革
C.表明传统的农业已不复存在 D.导致人们逐渐摆脱了体力劳动
14.在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进行了严厉的金融制裁,包括冻结其外汇储备,“美元武器化”引起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担忧,并让“去美元化”从原本边缘性的想法一下子成为这些经济体的一种政策考量。如俄罗斯改用卢布和人民币,印度央行宣布建立卢比贸易结算制度,一些国家想要筹建新的全球结算系统。这反映了( )
A.美国丧失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B.新兴市场国家成为世界主导
C.经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世界货币体系实现了多元化
15.1928年8月,英、法、美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国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签字前,各国宣称拥有自己“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的权力。据此可知,《非战公约》( )
A.成为大国争夺霸权的工具 B.加剧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
C.维持了凡尔赛体系的稳定 D.对维护世界和平作用有限
16.下表是基研究性学习小组整理的关于世博会的材料;他们的研究主题最可能是( )
时间 举办城市 主旨或主题
1876年 美国费城 交通和通讯
1962年 美国西雅图 太空时代的人类
2010年 中国上海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2015年 意大利米兰 滋养地球,生命能源
A.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B.人们对工业革命时代的反思
C.西方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D.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化认同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我国传统的干部人事制度创立于民主革命时期。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情的发展变化,干部老龄化、文化素质较低、不利于专门化管理等问题逐渐显露。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需要担任更多的服务角色,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与此同时,政府派遣了大批人员考察包括公务员制度在内的西方的政治制度。200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标志着公务员制度进入全面成熟的阶段。其内容规定,公务员制度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公务员的任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
——摘编自解舒晴《中美两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材料二
英国文官的选拔是向社会公开的,凡是符合条件的公民都可以通过法定程序,争取成为文官。要想进入文官队伍,必须经过考试,必须考试合格才能录用。选拔最初重视通才,后来重视专家和技术人员的作用。文官非因工作上的重大过失不被免职,终身任职。为避免政策受政党更迭的影响,文官不参加政治活动,保证国家政策连续稳定。
——摘自王晨 《英、美文官制度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上述材料,比较中国公务员制度和英国文官制度的异同。(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清末民初,是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其特征有:新(近代民族主义)旧(传统民族主义)杂糅,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结合,亦即推翻国外和国内民族压迫的斗争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斗争结合起来。第二阶段,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为:反帝与反封建的结合;从思想文化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民族主义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结合。第三阶段,“九·一八”后到抗日战争结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其特征为: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国内各个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结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郑大华《“民族主义”、“近代民族主义”及思想渊源》
材料二
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48年的威斯特法利亚条约,但一般认为以民族主义为寄托的民族国家构建始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起来,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下,通过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争取公民自由和民主权利,开始构建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近代民族国家。这一阶段民族主义思潮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求实现民族自决,建立自己独立的民族国家。
——罗富明《中国近代国家建构思想与西方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第三阶段的新发展。简述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西方民族主义的差异性并说明近代欧洲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根据地货币和人民币发展的部分
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发行的货币上印有镰刀、锤子、五角星等图案。其中,壹元和贰角面值的货币上还绘有列宁头像。
1937年,国共两党协议,陕甘宁边区不印发货币,市面上通用法币。1938年,边区政府以延安光华商店的名义印发“延安光华商店代价券”,作为法币的辅币。1941年,边区政府决定独立发行自己的货币。
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正式成立,开始发行面值拾元到壹万元不等的第一套人民币。
1953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二套人民币,陆续完成对新疆和西藏货币的收兑。1962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三套人民币,纸币面值最大为10元,最小为1分,绘有纺织工人,拖拉机手,钢铁工人等劳动者图案。
1987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四套人民币,纸币面值最大为100元,最小为1角。
——摘编自戴志强、沈逸林《红色政权发行的货币》等
根据材料中货币发展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一
1516—1521年,王阳明在任南赣巡抚期间,对当地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社会治理。王阳明采取行动,先后平定了横水、桶岗等处盗乱。为有效管理当地户口和百姓,他颁布了《十家牌法》,规定:十家为一牌……遇面生可疑之人,即行报官究理;或有隐匿,十家连坐。面对盗贼猖獗,他实施了在当地“挑选骁勇绝群、胆力出众之士”的政策,有效地解决了军力不足的问题。为解决“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难题,他以 “良知”说为思想武器,通过阐明是非曲直、人性善恶,直击盗贼心灵软肋,进而将之感化。及至清代民国,王阳明的治理模式依然沿用不辍,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制度。
——摘编自陈海斌《从王阳明与海瑞赣南施政看明代基层社会治理》
材料二
“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是对法国分封制度最好的诠释。较为独立宽松的政治体系使得小领主们各自为政并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管理制度,其辖区相较于大领主便构成了早期的自治单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土地的流转,再加上自由民数量的增加,以乡绅为基层领袖,以自由民为重要参与的法国乡村自治初见雏形。13 世纪在许多教区出现的以数百户村民构成的社区便是法国乡村自治的真实写照。
——摘编自沙家辉《乡村振兴中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结构性保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治理南赣地区的主要措施及影响。(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时期法国基层自治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6 分)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D B B B C B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B C D A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14分)
(1)原因: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扩大的需要;传统干部制度的局限;党和政府对改革人事制度的重视;学习借鉴西方制度。(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2)同:公开、公平竞争;考试选拔,择优录用;终身制。(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
异:英国实行政治中立原则,中国实行党管干部原则;英国选拔侧重才能,中国选拔注重德才兼备。(4分。每点2分)
18.(14分)
(1)不同:第三阶段则更加注重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承;第三阶段则更加强调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第三阶段民族主义的范围更加广泛。(4分,任两点4分)。
因素:时局的变化;社会危机的深化;社会矛盾的变化;经济的发展。(4分,任两点4分)
(2)差异:时间:中国民族主义晚于西方民族主义(2分);
内涵:西方核心是反封建建立民主政权,中国有反封建求民主、反侵略求民族独立的双重含义。(2分,中西方各1分)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欧洲反封建反教会的要求;人文主义思想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推动。(2分,任两点2分)
19.(12 分)
评分标准与示例: 评分说明与示例:
项目及赋分 要求
论题3分 论题恰当,观点明确。
阐述9分,分三个等级 (一等 7—9 分,二等 4—6 分,三等 0—3 分) 列举两个史实,史实正确,史论结合(史实 2 分, 结论 2 分); 总论 1 分,仅重复论题不得分。
示例一:
论题:中国共产党依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货币政策。
阐述:全面抗战开始后,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不违背两党协议的前提下,陕 甘宁边区政府印发“延安光华商店代价券”作为法币的辅币。皖南事变后,为了应对国民党的反共高潮,边区政府发行自己的货币,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保障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解放区原来各自为政的货币状态不适应形势发展的 需要,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一套人民币,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做了准备。
总之,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适时调整方针政策,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示例二:人民币见证新中国的社会变迁
阐述:(略)
20.(共 12 分)
(1)措施:平定动乱;实行连坐法(或保甲法);拣选地方民兵(或增强地方军事力量);重视思想教化等。(4 分)
影响:稳定地方秩序,维护封建统治;客观上推动儒学的发展(或促进心学的传播);为后世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借鉴等。(2 分)
(2)特点:封建领主自治权力大(自治程度上);主要是乡绅为领袖,自由民为重要的参与者(自治参与者上);形成社区的地方自治团体,地方自治制度日益完善(发展趋势上)。(2 分)
原因:中世纪,法国庄园经济盛行,实行封君封臣制度。在中世纪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自由民壮大,基层自治制度日益发展。(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