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非洲国家的纷纷独立说明( )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美苏争霸进入紧张阶段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D.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出现民族独立运动的新高潮。英国政府改变殖民政策,推行“分而治之”方针,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印度独立前后,亚洲的其他一些国家也先后宣布独立。1948年,犹太人建立了以色列国,英国宣布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结束。上述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A.亚非掀起了民族独立浪潮 B.中东地区矛盾错综复杂
C.亚洲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 D.亚洲独立同时埋下了隐患
3.二战后,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掀起了卓有成效的独立与振兴浪潮。属于上述范围内卓有成效的独立与振兴的浪潮有( )
①印度的独立 ②埃及纳赛尔领导的革命
③古巴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④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二战后,亚洲国家如新加坡、韩国、印度等经济显著发展的事实说明( )
A.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B.优先发展出口工业,以外向型经济为主
C.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必须共同发展
D.必须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发展战略
5.印巴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下图展示了印巴边境上双方哨兵在降旗仪式上的较量,双方都在使劲地跺脚与怒吼。究其根源,双方矛盾产生的历史根源应源于( )
A.宗教信仰的不同
B.存在领土争端
C.英国“分而治之”的政策
D.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政见的不同
6.20世纪四五十年代,拉美地区的国有化运动还只限于少数国家;到六七十年代,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加入到国有化运动的行列中来。据统计,1960—1976年,拉美国家将200多家外国企业收归国有,掀起了国有化浪潮。这一运动在当时( )
A.减少了拉美国家对西方大国的依附性
B.推动了拉美国家的迅速现代化
C.迥异于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D.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7.二战后,新加坡和韩国社会经济都曾出现过高速增长的繁荣景象。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考虑,其根本原因在于( )
A.制定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B.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
C.普遍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劳动者的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8.1962年10月30至31日,联合国秘书长吴丹访问了古巴,劝卡斯特罗同意撤走苏联的导弹和轰炸机。卡斯特罗接受了吴丹的劝说,但断然拒绝联合国观察员进入古巴,并向美国提出了“停止在全世界范围内对古巴进行的经济制裁”等条件。这表明( )
A.美国拥有遏制苏联的绝对实力
B.古巴不愿屈服于美国的压力
C.美国与苏、古由对峙走向和平共处
D.联合国不支持苏联的行为
9.20世纪末亚洲爆发的金融危机,说明二战后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是( )
A.过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B.分依赖外资和外贸
C.人口膨胀 D.资源贫乏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亚国家的发展有其区域特色。下列叙述不符合西亚历史发展状况的是( )
A.政局稳定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B.一些国家迈入世界富国行列
C.产油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日趋接近
D.发起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同西方垄断资本斗争
11.1947年,印度的独立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对英属亚洲殖民地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战后南亚政治版图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可见,印度独立( )
A.标志着英国在亚洲的殖民统治瓦解
B.使亚洲一些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C.推动了二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D.促进了印度的发展和振兴
12.下面为“中国1978—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及占GDP比重变化图”,其能反映出( )
①中国入世推动对外贸易发展 ②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
③外贸占GDP比重曾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④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较高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世界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各领风骚,尼赫鲁、毛泽东、纳赛尔、卡斯特罗等人共同掀起的历史大潮是( )
A.反抗殖民侵略与扩张 B.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C.壮大社会主义阵营 D.构建二战后的世界格局
二、材料解析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7年6月3日,英国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公布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未得到解决。
材料二 蒙巴顿方案的核心是按宗教,而不是按语言、文化或民族的区别来划分自治领。由此产生的印巴分立造成了无穷的后患。方案规定,各土邦可以自行决定加入任何一个自治领,这使查谟和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成为悬案,造成印巴两国独立后立即围绕克什米尔问题兵戎相见。
材料三 按照蒙巴顿方案,巴基斯坦由东、西两部分组成,分别称为东巴和西巴。东、西巴被印度隔开,相距约2000千米。东巴人绝大部分属孟加拉族,讲孟加拉语;西巴人分属信德、旁遮普、俾路支和巴丹等几个民族。两地居民的文化和民族都不尽相同。东、西巴合为一体的基础仅仅是伊斯兰教。这种地理上的相互隔绝,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巨大差异,极易为内部分裂和外来干涉势力所利用。
(1)从材料看,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西巴基斯坦为何最终分裂。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永远地改变了欧洲,但是对大多数欧洲人来说,世界变得更大,但欧洲在世界上的作用本质上没有改变。在帝国主义国家仍然统治着它们旧的殖民地和新的保护国的情况下,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然而,这与现实不符。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由于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盟国和日本的军队和劳改营中的服役,这种世界范围的殖民地觉醒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样,老百姓还受到了盟国关于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宣传的影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大约30年左右时间,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接纳的43个新会员国全都是第三世界国家;在70年代接纳的33个新会员国中除了“两个”德国以外也都是第三世界国家。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为什么材料一中说“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是与历史事实不符的。
(2)材料二反映了二战后世界政治秩序的变化,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3)概括材料三所示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一战”后非洲独立意识的醒觉
【解析】【分析】 A项材料看不出多极化的特点,A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美苏争霸的阶段特征,B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不能说明殖民体系彻底崩溃,C不符合题意;
D项从材料可以看出,有很多非洲国家获得了国家独立,说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不结盟运动,要求学生结合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表现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表现,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答案】C
【知识点】“一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
【解析】【分析】 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非洲,A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不光是包括中东地区,还有印度,选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B不符合题意;
C项根据材料信息“印度出现民族独立运动的新高潮”“亚洲的其他一些国家也先后宣布独立”“建立了以色列国”可知,材料提及的史实都发生在二战后的亚洲地区,故体现的是亚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故C项符合题意;
D项由材料无法看出“隐患”,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要求学生结合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战后亚非民族独立运动的表现,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3.【答案】A
【知识点】亚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亚洲的印度实现独立,非洲的埃及发生了纳赛尔领导的革命,所以,①②正确,故A符合题意;古巴和巴拿马是非洲国家,所以, ③④与题干要求不符,故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4.【答案】D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解析】【分析】A.战后新加坡韩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根本原因是由于本国经济战略的调整,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只是促进因素之一。
B优先发展出口工业,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是新加坡和韩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C.选项中的“必须“表述太绝对了。
D.二战后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和印度都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由此我们可知,国家经济发展必须要根据国情制定合适的战略。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战后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措施以及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战后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5.【答案】C
【知识点】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解析】【分析】正是由于英国殖民者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将宗教信仰作为划分印度、巴基斯坦的标准,才导致了两国的矛盾与冲突。C正确。
其他不是根源,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印巴分治的准确把握。由于英国殖民者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将宗教信仰作为划分印度、巴基斯坦的标准,才导致了两国的矛盾与冲突。
6.【答案】A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解析】【分析】二战后,拉美众多国家同西欧国家一样,借鉴罗斯福新政的做法,陆续推行国有化运动,并将大量的外国企业收归国有,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减少了拉美国家对西方大国的依赖,A项正确;
B错误,“迅速现代化”说法与史实不相符;
C错误,材料措施借鉴凯恩斯主义,是对西方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效仿;
D错误,90年代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发展中国家的成就,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二战后,独立的拉美国家实行国有化,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拉美国家对西方大国的依附性 ,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
7.【答案】D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解析】【分析】 根据设问“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及所学可知,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也普遍得到提高,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
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本题为基础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B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两极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古巴导弹危机以苏联撤出在古巴的导弹军事部署而结束,表明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但题意重点是古巴面对联合国秘书长吴丹的劝说时,表态不愿屈服于美国强权势力的压力,故B项符合题意;
A项与题意重点不符,A不符合题意;
C项题干未能体现美与苏、古和平共处的意思,C不符合题意;
D项题干也未能体现D项的意思,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美苏冷战。需要掌握美巴关系和古巴导弹危机。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古巴导弹危机的相关知识对材料的分析理解。本题考查对美巴关系和古巴导弹危机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9.【答案】B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 A项亚洲金融风暴爆发的原因是泰铢贬值,与劳动密集型产业没有直接的关联,故A不符合题意;
B.项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韩国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故B符合题意;
C项不符合史实,故C不符合题意;
D项资源的贫乏不是爆发20世纪亚洲金融风暴的原因,而且亚洲的资源还不算贫乏,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侧重于考查的是全球化的趋势之下存在的问题。亚洲金融风暴主要是在金融方面引发,受波及的国家也主要是过分依赖外资和外贸的国家,这也给我们一个警示,该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经济全球趋势之下,我们要面临的一些问题的掌握,难度系数中等。
10.【答案】A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
【解析】【分析】 注意题干信息“西亚”,结合所学可知,西亚地区石油资源丰富,二战后西亚地区由于大国的干涉、民族矛盾、地区冲突等因素,政局并不稳定,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BCD三项均符合二战后西亚历史发展状况,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二战后亚洲的政治、经济。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西亚地区的优势特征,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1.【答案】C
【知识点】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及其原因与影响
【解析】【分析】 1947年,印度的独立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对英属亚洲殖民地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战后南亚政治版图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可见,印度独立推动了二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题干材料强调了“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对英属亚洲殖民地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战后南亚政治版图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经过长期的斗争,1947年,原英国殖民地印度独立。但英国殖民者决定把原来的印度按不同的宗教信仰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印巴分治。尼赫鲁出任印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印度独立。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2.【答案】B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 中国入世是在2001年,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2001年后对外贸易发展较快,故①正确;
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故②正确;
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在1997年,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③正确;
外贸占GDP比重不断增加,说明进入新世纪以来,受经济全球化影响,中国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较高,故④正确。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1978-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及占GDP比重变化图”。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B
【知识点】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尼赫鲁、毛泽东、纳赛尔、卡斯特罗等人领导了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并促进本国发展,因此B正确,A不全面;
C只符合毛泽东和科斯特罗;
D错误,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主要是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不是这些新兴国家参与构建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主要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14.【答案】(1)英国的目的是对印度地区实行“分而治之”,制造分裂,防止出现一个统一强大的印度,以保持英国在印度的影响。
(2))维系东、西巴基斯坦的基础并不牢固,虽宗教信仰相同,但两地民族、文化迥异;且两地被印度隔断,相距2000千米,联系不够紧密;在苏联的支持下印度发动对东巴基斯坦的战争,蓄意肢解巴基斯坦。
【知识点】“一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
【解析】【分析】 (1)本小问的目的,依据材料中蒙巴顿方案的内容,紧扣英国国家利益可以得出目的是对印度地区实行“分而治之”,制造分裂,防止出现一个统一强大的印度,以保持英国在印度的影响。
(2)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蒙巴顿方案的核心是按宗教,而不是按语言、文化或民族的区别来划分自治领。由此产生的印巴分立造成了无穷的后患”,依据材料三“东巴人绝大部分属孟加拉族,讲孟加拉语;西巴人分属信德、旁遮普、俾路支和巴丹等几个民族。两地居民的文化和民族都不尽相同”,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维系东、西巴基斯坦的基础并不牢固,虽宗教信仰相同,但两地民族、文化迥异;依据材料三“按照蒙巴顿方案,巴基斯坦由东、西两部分组成,分别称为东巴和西巴。东、西巴被印度隔开,相距约2000千米”可以得出且两地被印度隔断,相距2000千米,联系不够紧密;依据材料三“极易为内部分裂和外来干涉势力所利用”,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在苏联的支持下印度发动对东巴基斯坦的战争,蓄意肢解巴基。
故答案为:
(1) 英国的目的是对印度地区实行“分而治之”,制造分裂,防止出现一个统一强大的印度,以保持英国在印度的影响。
(2) 维系东、西巴基斯坦的基础并不牢固,虽宗教信仰相同,但两地民族、文化迥异;且两地被印度隔断,相距2000千米,联系不够紧密;在苏联的支持下印度发动对东巴基斯坦的战争,蓄意肢解巴基斯坦。
【点评】 本题考查英国的“分而治之”政策。第(1)问可根据材料和英国对未来印度的担心来看“分而治之”的政策。第(2)问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巴基斯坦分裂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因素。
15.【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奥战败,英、法等也受到重创;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激励了欧洲各国的革命;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日本也趁机崛起;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2)原因:殖民国家实力遭到极大削弱;殖民地人民深受自由和民族自决等思想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觉醒;殖民地力量得到发展;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
(3)现象:二战后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
影响:美国对联合国的操纵逐步失效;联合国日益成为发展中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的舞台;第三世界兴起,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
【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解析】【分析】 (1)第一问,解决本题首先需要正确的理解“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的内容,然后分析其影响,结合一战后的世界发展的史实来分析.一战后,德奥等国家战败,沙俄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一战后落后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等表明欧洲的霸权发生了动摇,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日本在一战后都崛起。
(2)第一问变化,结合材料可以看出主要是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二问,欧洲殖民体系的瓦解原因有很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可,首先是从二战对欧洲主要国家的影响,其次是从殖民地国家的反抗.二战后,主要的西欧国家受于重创,所以它们的一些殖民地国家开始进行民族解放运动,最后使殖民体系崩溃。
(3)根据题干材料“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60年代联合国接纳的43个新会员国全都是第三世界国家”概括出现象;影响根据教材内容概括回答。
故答案为:
(1)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奥战败,英、法等也受到重创;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激励了欧洲各国的革命;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日本也趁机崛起;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2)变化: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原因:殖民国家实力遭到极大削弱;殖民地人民深受自由和民族自决等思想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觉醒;殖民地力量得到发展;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
(3)二战后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美国对联合国的操纵逐步失效;联合国日益成为发展中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的舞台;不结盟运动兴起,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两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政治形势,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形势的变化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秩序的变化.
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非洲国家的纷纷独立说明( )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美苏争霸进入紧张阶段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D.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
【答案】D
【知识点】“一战”后非洲独立意识的醒觉
【解析】【分析】 A项材料看不出多极化的特点,A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美苏争霸的阶段特征,B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不能说明殖民体系彻底崩溃,C不符合题意;
D项从材料可以看出,有很多非洲国家获得了国家独立,说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不结盟运动,要求学生结合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表现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表现,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出现民族独立运动的新高潮。英国政府改变殖民政策,推行“分而治之”方针,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印度独立前后,亚洲的其他一些国家也先后宣布独立。1948年,犹太人建立了以色列国,英国宣布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结束。上述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A.亚非掀起了民族独立浪潮 B.中东地区矛盾错综复杂
C.亚洲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 D.亚洲独立同时埋下了隐患
【答案】C
【知识点】“一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
【解析】【分析】 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非洲,A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不光是包括中东地区,还有印度,选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B不符合题意;
C项根据材料信息“印度出现民族独立运动的新高潮”“亚洲的其他一些国家也先后宣布独立”“建立了以色列国”可知,材料提及的史实都发生在二战后的亚洲地区,故体现的是亚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故C项符合题意;
D项由材料无法看出“隐患”,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要求学生结合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战后亚非民族独立运动的表现,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3.二战后,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掀起了卓有成效的独立与振兴浪潮。属于上述范围内卓有成效的独立与振兴的浪潮有( )
①印度的独立 ②埃及纳赛尔领导的革命
③古巴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④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亚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亚洲的印度实现独立,非洲的埃及发生了纳赛尔领导的革命,所以,①②正确,故A符合题意;古巴和巴拿马是非洲国家,所以, ③④与题干要求不符,故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4.二战后,亚洲国家如新加坡、韩国、印度等经济显著发展的事实说明( )
A.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B.优先发展出口工业,以外向型经济为主
C.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必须共同发展
D.必须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发展战略
【答案】D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解析】【分析】A.战后新加坡韩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根本原因是由于本国经济战略的调整,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只是促进因素之一。
B优先发展出口工业,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是新加坡和韩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C.选项中的“必须“表述太绝对了。
D.二战后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和印度都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由此我们可知,国家经济发展必须要根据国情制定合适的战略。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战后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措施以及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战后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5.印巴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下图展示了印巴边境上双方哨兵在降旗仪式上的较量,双方都在使劲地跺脚与怒吼。究其根源,双方矛盾产生的历史根源应源于( )
A.宗教信仰的不同
B.存在领土争端
C.英国“分而治之”的政策
D.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政见的不同
【答案】C
【知识点】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解析】【分析】正是由于英国殖民者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将宗教信仰作为划分印度、巴基斯坦的标准,才导致了两国的矛盾与冲突。C正确。
其他不是根源,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印巴分治的准确把握。由于英国殖民者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将宗教信仰作为划分印度、巴基斯坦的标准,才导致了两国的矛盾与冲突。
6.20世纪四五十年代,拉美地区的国有化运动还只限于少数国家;到六七十年代,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加入到国有化运动的行列中来。据统计,1960—1976年,拉美国家将200多家外国企业收归国有,掀起了国有化浪潮。这一运动在当时( )
A.减少了拉美国家对西方大国的依附性
B.推动了拉美国家的迅速现代化
C.迥异于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D.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答案】A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解析】【分析】二战后,拉美众多国家同西欧国家一样,借鉴罗斯福新政的做法,陆续推行国有化运动,并将大量的外国企业收归国有,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减少了拉美国家对西方大国的依赖,A项正确;
B错误,“迅速现代化”说法与史实不相符;
C错误,材料措施借鉴凯恩斯主义,是对西方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效仿;
D错误,90年代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发展中国家的成就,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二战后,独立的拉美国家实行国有化,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拉美国家对西方大国的依附性 ,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
7.二战后,新加坡和韩国社会经济都曾出现过高速增长的繁荣景象。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考虑,其根本原因在于( )
A.制定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B.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
C.普遍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劳动者的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答案】D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解析】【分析】 根据设问“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及所学可知,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也普遍得到提高,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
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本题为基础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1962年10月30至31日,联合国秘书长吴丹访问了古巴,劝卡斯特罗同意撤走苏联的导弹和轰炸机。卡斯特罗接受了吴丹的劝说,但断然拒绝联合国观察员进入古巴,并向美国提出了“停止在全世界范围内对古巴进行的经济制裁”等条件。这表明( )
A.美国拥有遏制苏联的绝对实力
B.古巴不愿屈服于美国的压力
C.美国与苏、古由对峙走向和平共处
D.联合国不支持苏联的行为
【答案】B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两极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古巴导弹危机以苏联撤出在古巴的导弹军事部署而结束,表明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但题意重点是古巴面对联合国秘书长吴丹的劝说时,表态不愿屈服于美国强权势力的压力,故B项符合题意;
A项与题意重点不符,A不符合题意;
C项题干未能体现美与苏、古和平共处的意思,C不符合题意;
D项题干也未能体现D项的意思,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美苏冷战。需要掌握美巴关系和古巴导弹危机。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古巴导弹危机的相关知识对材料的分析理解。本题考查对美巴关系和古巴导弹危机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9.20世纪末亚洲爆发的金融危机,说明二战后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是( )
A.过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B.分依赖外资和外贸
C.人口膨胀 D.资源贫乏
【答案】B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 A项亚洲金融风暴爆发的原因是泰铢贬值,与劳动密集型产业没有直接的关联,故A不符合题意;
B.项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韩国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故B符合题意;
C项不符合史实,故C不符合题意;
D项资源的贫乏不是爆发20世纪亚洲金融风暴的原因,而且亚洲的资源还不算贫乏,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侧重于考查的是全球化的趋势之下存在的问题。亚洲金融风暴主要是在金融方面引发,受波及的国家也主要是过分依赖外资和外贸的国家,这也给我们一个警示,该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经济全球趋势之下,我们要面临的一些问题的掌握,难度系数中等。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亚国家的发展有其区域特色。下列叙述不符合西亚历史发展状况的是( )
A.政局稳定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B.一些国家迈入世界富国行列
C.产油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日趋接近
D.发起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同西方垄断资本斗争
【答案】A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
【解析】【分析】 注意题干信息“西亚”,结合所学可知,西亚地区石油资源丰富,二战后西亚地区由于大国的干涉、民族矛盾、地区冲突等因素,政局并不稳定,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BCD三项均符合二战后西亚历史发展状况,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二战后亚洲的政治、经济。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西亚地区的优势特征,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1.1947年,印度的独立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对英属亚洲殖民地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战后南亚政治版图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可见,印度独立( )
A.标志着英国在亚洲的殖民统治瓦解
B.使亚洲一些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C.推动了二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D.促进了印度的发展和振兴
【答案】C
【知识点】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及其原因与影响
【解析】【分析】 1947年,印度的独立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对英属亚洲殖民地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战后南亚政治版图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可见,印度独立推动了二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题干材料强调了“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对英属亚洲殖民地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战后南亚政治版图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经过长期的斗争,1947年,原英国殖民地印度独立。但英国殖民者决定把原来的印度按不同的宗教信仰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印巴分治。尼赫鲁出任印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印度独立。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2.下面为“中国1978—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及占GDP比重变化图”,其能反映出( )
①中国入世推动对外贸易发展 ②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
③外贸占GDP比重曾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④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较高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 中国入世是在2001年,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2001年后对外贸易发展较快,故①正确;
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故②正确;
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在1997年,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③正确;
外贸占GDP比重不断增加,说明进入新世纪以来,受经济全球化影响,中国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较高,故④正确。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1978-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及占GDP比重变化图”。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世界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各领风骚,尼赫鲁、毛泽东、纳赛尔、卡斯特罗等人共同掀起的历史大潮是( )
A.反抗殖民侵略与扩张 B.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C.壮大社会主义阵营 D.构建二战后的世界格局
【答案】B
【知识点】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尼赫鲁、毛泽东、纳赛尔、卡斯特罗等人领导了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并促进本国发展,因此B正确,A不全面;
C只符合毛泽东和科斯特罗;
D错误,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主要是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不是这些新兴国家参与构建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主要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二、材料解析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7年6月3日,英国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公布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未得到解决。
材料二 蒙巴顿方案的核心是按宗教,而不是按语言、文化或民族的区别来划分自治领。由此产生的印巴分立造成了无穷的后患。方案规定,各土邦可以自行决定加入任何一个自治领,这使查谟和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成为悬案,造成印巴两国独立后立即围绕克什米尔问题兵戎相见。
材料三 按照蒙巴顿方案,巴基斯坦由东、西两部分组成,分别称为东巴和西巴。东、西巴被印度隔开,相距约2000千米。东巴人绝大部分属孟加拉族,讲孟加拉语;西巴人分属信德、旁遮普、俾路支和巴丹等几个民族。两地居民的文化和民族都不尽相同。东、西巴合为一体的基础仅仅是伊斯兰教。这种地理上的相互隔绝,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巨大差异,极易为内部分裂和外来干涉势力所利用。
(1)从材料看,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西巴基斯坦为何最终分裂。
【答案】(1)英国的目的是对印度地区实行“分而治之”,制造分裂,防止出现一个统一强大的印度,以保持英国在印度的影响。
(2))维系东、西巴基斯坦的基础并不牢固,虽宗教信仰相同,但两地民族、文化迥异;且两地被印度隔断,相距2000千米,联系不够紧密;在苏联的支持下印度发动对东巴基斯坦的战争,蓄意肢解巴基斯坦。
【知识点】“一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
【解析】【分析】 (1)本小问的目的,依据材料中蒙巴顿方案的内容,紧扣英国国家利益可以得出目的是对印度地区实行“分而治之”,制造分裂,防止出现一个统一强大的印度,以保持英国在印度的影响。
(2)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蒙巴顿方案的核心是按宗教,而不是按语言、文化或民族的区别来划分自治领。由此产生的印巴分立造成了无穷的后患”,依据材料三“东巴人绝大部分属孟加拉族,讲孟加拉语;西巴人分属信德、旁遮普、俾路支和巴丹等几个民族。两地居民的文化和民族都不尽相同”,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维系东、西巴基斯坦的基础并不牢固,虽宗教信仰相同,但两地民族、文化迥异;依据材料三“按照蒙巴顿方案,巴基斯坦由东、西两部分组成,分别称为东巴和西巴。东、西巴被印度隔开,相距约2000千米”可以得出且两地被印度隔断,相距2000千米,联系不够紧密;依据材料三“极易为内部分裂和外来干涉势力所利用”,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在苏联的支持下印度发动对东巴基斯坦的战争,蓄意肢解巴基。
故答案为:
(1) 英国的目的是对印度地区实行“分而治之”,制造分裂,防止出现一个统一强大的印度,以保持英国在印度的影响。
(2) 维系东、西巴基斯坦的基础并不牢固,虽宗教信仰相同,但两地民族、文化迥异;且两地被印度隔断,相距2000千米,联系不够紧密;在苏联的支持下印度发动对东巴基斯坦的战争,蓄意肢解巴基斯坦。
【点评】 本题考查英国的“分而治之”政策。第(1)问可根据材料和英国对未来印度的担心来看“分而治之”的政策。第(2)问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巴基斯坦分裂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因素。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永远地改变了欧洲,但是对大多数欧洲人来说,世界变得更大,但欧洲在世界上的作用本质上没有改变。在帝国主义国家仍然统治着它们旧的殖民地和新的保护国的情况下,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然而,这与现实不符。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由于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盟国和日本的军队和劳改营中的服役,这种世界范围的殖民地觉醒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样,老百姓还受到了盟国关于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宣传的影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大约30年左右时间,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接纳的43个新会员国全都是第三世界国家;在70年代接纳的33个新会员国中除了“两个”德国以外也都是第三世界国家。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为什么材料一中说“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是与历史事实不符的。
(2)材料二反映了二战后世界政治秩序的变化,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3)概括材料三所示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奥战败,英、法等也受到重创;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激励了欧洲各国的革命;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日本也趁机崛起;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2)原因:殖民国家实力遭到极大削弱;殖民地人民深受自由和民族自决等思想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觉醒;殖民地力量得到发展;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
(3)现象:二战后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
影响:美国对联合国的操纵逐步失效;联合国日益成为发展中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的舞台;第三世界兴起,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
【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解析】【分析】 (1)第一问,解决本题首先需要正确的理解“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的内容,然后分析其影响,结合一战后的世界发展的史实来分析.一战后,德奥等国家战败,沙俄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一战后落后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等表明欧洲的霸权发生了动摇,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日本在一战后都崛起。
(2)第一问变化,结合材料可以看出主要是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二问,欧洲殖民体系的瓦解原因有很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可,首先是从二战对欧洲主要国家的影响,其次是从殖民地国家的反抗.二战后,主要的西欧国家受于重创,所以它们的一些殖民地国家开始进行民族解放运动,最后使殖民体系崩溃。
(3)根据题干材料“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60年代联合国接纳的43个新会员国全都是第三世界国家”概括出现象;影响根据教材内容概括回答。
故答案为:
(1)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奥战败,英、法等也受到重创;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激励了欧洲各国的革命;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日本也趁机崛起;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2)变化: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原因:殖民国家实力遭到极大削弱;殖民地人民深受自由和民族自决等思想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觉醒;殖民地力量得到发展;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
(3)二战后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美国对联合国的操纵逐步失效;联合国日益成为发展中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的舞台;不结盟运动兴起,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两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政治形势,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形势的变化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秩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