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2023年中考真题汇编)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2023年中考真题分单元分题型汇编(原卷版)
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和“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2023·山东菏泽)有学者指出:“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 )
A.巩固了西周疆土 B.确立了等级制度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民族交融
2.(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西周初期,周王朝为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以保证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确立的社会等级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3.(2023·福建)西周时期,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诸侯则需定期朝觐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周王旨在( )
A.发展农业生产 B.提高军队实力
C.巩固国家统治 D.加强封建专制
4.(2023·湖北荆州)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二里头遗址反映出( )
A.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
C.西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王朝 D.东周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5.(2023·四川眉山)殷商卜辞中有赛马和比箭的相关记载。周代已经有完备的比箭礼仪,天子者称为“大射礼”,贵族比赛,则称为“乡射礼”。由此可知商周( )
A.祭祀活动很盛行 B.竞技体育已出现
C.军备竞赛已开始 D.分封制度已建立
6.(2023·云南)西周时期,天子“授民授疆土”,将王畿(jī)以外的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民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诸侯国。材料描述的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7.(2023·四川凉山)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悠久的古代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朝代兴亡史。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8.(2023·四川甘孜)图是商代甲骨文中多次出现的文字。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甲骨文
现代汉字 丝 桑 蚕 帛
A.青铜农具普及 B.等级制度严格 C.商业贸易发达 D.丝织业已产生
9.(2023·辽宁阜新)文字是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 )
A.象形文字 B.甲骨文 C.楔形文字 D.金文
10.(2023·吉林长春)下列文物可以入选博物馆“宅兹中国——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的是( )
A.司母戊鼎 B.五铢钱 C.击鼓说唱俑 D.青瓷莲花尊
11.(2023·湖南长沙)商周是我国青铜文明的繁荣时期。能为此提供佐证的文物是( )
A.人面鱼纹彩陶盆 B.二里头铜鼎 C.司母戊鼎 D.开元通宝
12.(2023·广东深圳)博物馆参观展览是学习历史的方式。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参观下列哪一展览( )
A.瓷器 清淡含蓄 故宫博物馆汝窑瓷器展
B.壁画 交流互鉴 敦煌石窟与河西走廊丝路艺术展
C.鼎 鼎盛千秋 上海博物馆铜器特展
D.陶 远古回声 半坡遗址与半坡文化展
13.(2023·新疆)精美的历史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体现的是( )
利簋 四羊方尊 青铜面具
A.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4.(2023·河南)殷墟出土了大量的贝,商朝时期的一些文字都含“贝”字(如下表)。据此判断,贝在商朝应该是( )
甲骨文
对应汉字 贝 买 贯 宝
A.货币 B.礼器 C.食器 D.酒具
15.(2023·广西)目前已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货币、装饰艺术品等。由此可知,该时期的青铜器( )
A.数量众多 B.种类丰富 C.工艺高超 D.分布广泛
16.(2023·湖南郴州)文物是研究历史的珍贵史料。湖南境内发现了大量的远古遗存,还出土了众多的珍贵文物。下列文物出土于湖南宁乡的是( )
A. B.
C. D.
17.(2023·湖北随州)下图是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之一铜冰鉴,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是已考古发现的最早“冰箱”。它可说明( )
A.随州手工业领先世界 B.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C.商朝青铜器工艺高超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8.(2023·湖北宜昌)在班级开展的“图说历史”活动中,小李同学准备向大家介绍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这一文物是( )
A.毛公鼎 B.司母戊鼎 C.大禾人面方鼎 D.四羊方尊
19.(2023·湖南衡阳)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现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则是( )
A.磨制石器 B.青铜铸造 C.彩色陶器 D.瓷器烧制
20.(2023·山东临沂)习jp zsj 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相关研究表明,在创造这种文字时,最早使用的方法是(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21.(2023·湖南岳阳)原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能够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据此,下列属于原始史料的是( )
A.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B.司母戊鼎
C.电视剧《康熙王朝》 D.《西游记》
22.(2023·湖南岳阳)“ ”所表示的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 )
A.甲骨文 B.钟鼎文 C.大篆 D.小篆
23.(2023·山东烟台)手工业是人类第二次大分工的产物,早在三四千年前的商周时代,手工业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下列史料中可以实证材料观点的是( )
A.河姆渡猪纹陶钵 B.司母戊鼎 C.曲辕型 D.汝窑瓷器
24.(2023·江苏扬州)《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一书中收录了一组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名称及其功能(图)。据此可知,当时青铜器( )
A.种类丰富 B.功能单一 C.工艺简单 D.象征皇权
(2023·湖南怀化)湖南各族先民创造了光彩夺目的青铜文化,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文物出土于湖南境内的是( )
A B C D
26.(2023·北京)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 )
A.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27.(2023·山东济宁)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B.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C.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D.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28.(2023·甘肃兰州)下列史料中,最能直接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是( )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钵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清代开荒执照
A.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钵 B.春秋时期铁制农具
C.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D.清代开荒执照
29.(2023·河南)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出土范围遍及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这表明当时铁器( )
A.象征贵族身份 B.制作工艺精良
C.实行官营专卖 D.得到广泛使用
30.(2023·湖北)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31.(2023·山东滨州)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这体现了( )
A.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B.古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
C.铁制农具和牛耕已广泛使用 D.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
32.(2023·江苏苏州)下表为《春秋战国铁器出土情况对比》。由此可知,当时( )
铁器出土地点 铁器数量(件) 铁农具数量(件)
广西平乐银山岭 181 91
河南辉县固围村 93 58
长沙衡阳61座楚墓 70余 17
辽宁抚顺莲花堡 80余 68
山西长治分水岭 36 21
A.铁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 B.铁农具制造技术成熟
C.南方冶铁业较北方发达 D.铁主要用于制造农具
33.(2023·山东潍坊)在潍坊青州发现了一组战国时期齐国的刀币铸造模具(下图)。这为研究古代货币提供了( )
A.文献史料 B.图像史料 C.口述史料 D.实物史料
34.(2023·辽宁锦州)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够直接提高秦国军队战斗力的措施是( )
A.鼓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确立县制 D.废除井田制
35.(2023·山东东营)下面材料内容反映的是( )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36.(2023·湖南株洲)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既免除了岷江泛滥的水灾,又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这一工程是( )
A.长城 B.大运河 C.都江堰 D.灵渠
37.(2023·湖南长沙)下列文学作品,采用“楚辞”体创作的是( )
A.《离骚》 B.《吊屈原赋》 C.《警世钟》 D.《暴风骤雨》
38.(2023·广东)《管子·地图》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孙子兵法·地形篇》载:“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 )
A.水利兴修 B.诸侯征战 C.儒学兴起 D.私学发展
39.(2023·黑龙江绥化)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的变法是(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戊戌变法
40.(2023·湖南郴州)“‘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导致“天府”出现的水利工程是( )
A.灵渠 B.郑国渠 C.都江堰 D.大运河
41.(2023·江西)春秋战国时期,铜铸币广泛通行。这反映了当时( )
A.周王室衰微 B.井田制废除 C.商业活动较为活跃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42.(2023·北京)以下示意图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的主张,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43.(2023·吉林长春)春秋战国时期,有学派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该学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44.(2023·山东聊城)“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这段话主要蕴含了( )
A.赏罚分明的理念
B.无为而治的观念
C.为政以德的思想
D.变革进取的精神
45.(2023·江苏泰州)“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言必行,行必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上言论来自(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46.(2023·黑龙江牡丹江)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 )
A.“无为而治” B.“仁”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
47.(2023·内蒙古通辽)“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据此可知,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 )
A.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
B.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
C.有教无类,发展私塾教育
D.著书立说,宣扬儒家思想
48.(2023·辽宁营口)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
49.(2023·四川乐山)典籍承载中华文脉,思想塑造轴心文明。下图所示典籍记录了中国古代一位教育家的思想。这位教育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50.(2023·湖北鄂州)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辉煌灿烂的时代。有一学派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该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51.(2023·湖南张家界)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其中属于儒家思想的是(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以法治国” D.“仁”“为政以德”
52.(2023·广东深圳)颜渊曾说,学了满身本领,但是如果违背了道德,宁肯藏而不用。这体现了( )
A.尊崇自然 B.仁德为先 C.学以致用 D.以法治国
53.(2023·甘肃兰州)《论语》有云:“仲尼,日月也。”法国学者格扎维埃·瓦尔特评价他正是中华之“华”的源泉,只要借助他,这道“光华”就将“永恒”!这道“光华”就能超越国家的疆界,肩负启迪人类的神圣使命,据此判断“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
54.(2023·内蒙古包头)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纷纷提出救世之策。各学派之间相互论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当时( )
A.王室日渐衰微的表现 B.诸侯争霸战争的结果
C.政治经济变革的反映 D.分封制度确立的影响
55.(2023·甘肃金昌)这一学派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这一学派是( )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
56.(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
57.(2023·福建)
人物 主张
孔子 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
墨子 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
上表人物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 C.关注民生 D.尊崇儒术
58.(2023·湖北宜昌)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体现出这一时期( )
A.兼并战争不断 B.制度变革深刻 C.经济发展迅速 D.思想学术繁荣
59.(2023·山西)《史记·刺客列传》描写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五位刺客。司马迁对其评价:“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下列选项与这一记载体现的精神内涵相符的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富贵不能浮,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60.(2023·陕西)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主张“仁”“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 )
A.墨子 B.韩非 C.老子 D.孔子
61.(2023·四川宜宾)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家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是无礼义教化、求赏逐利的“盗兵”。这一观点代表( )
A.法家 B.墨家 C.儒家 D.道家
62.(2023·安徽)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韩非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据此可知,二人都主张( )
A.无为而治 B.因势而变 C.兼爱非攻 D.尊卑有序
63.(2023·湖南怀化)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下列思想主张中属于孔子的是( )
A.“以法治国” B.“顺应自然” C.“兼爱”“非攻” D.“仁者爱人”
64.(2023·云南)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65.(2023·江苏连云港)下列能体现孔子政治主张的是( )
A.无为而治 B.为政以德 C.民贵君轻 D.以法治国
66.(2023·山东枣庄)2022年9月26日至28日,山东曲阜迎来了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本届论坛在儒学圣地、孔子故里探讨文明交流与互鉴,更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照亮未来的历史意义。下列选项体现孔子思想的是( )
A.为政以德 B.无为而治 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
67.(2023·湖南衡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一言论体现了对立双方可互相转化的哲学思想。这一言论出自下列哪一著作( )
A.《道德经》 B.《论语》 C.《孟子》 D.《韩非子》
1.(2023·贵州铜仁)
【文化传承】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 学派重视道德教化,之后长期成为我国正统思想,影响深远。
1.(2023·黑龙江哈尔滨)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朝实行的社会等级制度是“郡县制”。( )
1.(2023·黑龙江哈尔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仔细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刻写在图一文物上的文字被称为什么?由此文物可以推断,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哪个朝代开始?
(2)2002年1月18日,图二作为一级文物,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请写出此文物的名称,并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为什么此文物会被列人该名录?
(3)概括图三中人物的政治主张。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1.(2023·四川甘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摘自《论语十则》
材料二 自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建立以来,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各地孔子学院纷纷开展汉语教学、汉语教师培训,以及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如包饺子、中医入门、剪纸、春节、太极拳等,推动了中国与各国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
——据高远《新时代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理念》等
(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品质?我们该如何学习这一品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孔子学院在各国设立的积极意义。
2.(2023·宁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目录中第三章的子目名称
第三章
第一节
(1)王室衰微大国争霸
(2)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的逐渐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工商业的发展
(3)老子孔子
第二节
1.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封建集权制度的初步形成
2.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商业的活跃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3.合纵连横的斗争长平之战与赵的削弱
4.诸子百家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上)》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第三章”所述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变化。
(2)请你为“第三章”确定一个主题名称。
3.(2023·山东济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春秋时代,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促成这一社会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积极从事霸业活动。……到了战国时期,夺权胜利的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和扩展利益,先后开展了社会改革,掀起了变法运动。面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人们提出不同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文化类创新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聚焦典籍中的经典名篇,立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一中的经典名句选自先秦典籍,请将①②③④处的典籍名称补充完整。
(2)根据材料二,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2023年中考真题分单元分题型汇编(解析版)
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和“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2023·山东菏泽)有学者指出:“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 )
A.巩固了西周疆土 B.确立了等级制度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民族交融
【答案】A
【详解】依据题干“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可见分封制以同性贵族为主体,有利于巩固西周“家天下”的统治,有利于巩固西周疆土,故选A项;题干没有涉及分封制确立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等级制度,排除B项;实现富国强兵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作用,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西周的民族关系,排除D项。
2.(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西周初期,周王朝为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以保证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确立的社会等级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西周初期,周王朝为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以保证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为了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以保证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而实行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是分封制,故选B项;禅让制是远古部落首领的推选制度,排除A项;郡县制是秦朝以来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项;科举制是隋唐以来的人才选拔制度,排除D项。
3.(2023·福建)西周时期,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诸侯则需定期朝觐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周王旨在( )
A.发展农业生产 B.提高军队实力
C.巩固国家统治 D.加强封建专制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建立后,推行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根据材料“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诸侯则需定期朝觐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体现了周天子定期巡视诸侯,而诸侯必须朝觐周天子,这体现出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可以巩固国家统治,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军队实力,排除B项;西周尚未进入封建社会,排除D项。
4.(2023·湖北荆州)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二里头遗址反映出( )
A.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
C.西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王朝 D.东周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出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故选A项;二里头遗址是夏都城与商朝无关,排除B项;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都城与西周和东周无关,排除CD项。
5.(2023·四川眉山)殷商卜辞中有赛马和比箭的相关记载。周代已经有完备的比箭礼仪,天子者称为“大射礼”,贵族比赛,则称为“乡射礼”。由此可知商周( )
A.祭祀活动很盛行 B.竞技体育已出现
C.军备竞赛已开始 D.分封制度已建立
【答案】B
【详解】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中“赛”和“比”侧重表示比较并较量本领、技术的高低,其适用范围较窄,对象多为文艺、体育、娱乐等对抗性活动,因此,材料表明商周时期竞技体育已出现,故选B项;由此可知,材料反映了竞技体育的出现,没有涉及祭祀活动、军备竞赛和分封制的内容,排除ACD项。
6.(2023·云南)西周时期,天子“授民授疆土”,将王畿(jī)以外的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民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诸侯国。材料描述的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西周时期”“授民授疆土”“建立诸侯国”,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周天子授民授疆土,分封宗室和功臣,让他们去建立诸侯国,故选B项;禅让制存在于尧舜禹时期,夏朝便被世袭制取代,排除A项;郡县制是秦朝正式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是元朝创立的地方行政制度,均与“西周时期”时间不符,排除CD项。
7.(2023·四川凉山)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悠久的古代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朝代兴亡史。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故选A项;而商朝、周朝、秦朝的建立都在夏朝之后,排除BCD项。
8.(2023·四川甘孜)图是商代甲骨文中多次出现的文字。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甲骨文
现代汉字 丝 桑 蚕 帛
A.青铜农具普及 B.等级制度严格 C.商业贸易发达 D.丝织业已产生
【答案】D
【详解】由题干材料甲骨文中出现丝、桑、蚕、帛等字可以看出,丝织业在当时已经产生且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故选D项;题干反映的内容和青铜农具无关,排除A项;题干材料可以推断丝织业已产生,不能反映等级制度,排除B项;题干材料可以推断丝织业已产生,不能反映商业贸易发达,排除C项。
9.(2023·辽宁阜新)文字是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 )
A.象形文字 B.甲骨文 C.楔形文字 D.金文
【答案】B
【详解】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B项正确;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故选B项;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排除C项;有些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排除D项。
10.(2023·吉林长春)下列文物可以入选博物馆“宅兹中国——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的是( )
A.司母戊鼎 B.五铢钱 C.击鼓说唱俑 D.青瓷莲花尊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宅兹中国——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因此司母戊鼎可以入选博物馆“宅兹中国——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故选A项;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回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排除B项;击鼓说唱陶俑是东汉明器,是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排除C项;青瓷莲花尊是北魏封氏墓群出土的四件青釉仰覆莲花尊之一,排除D项。
11.(2023·湖南长沙)商周是我国青铜文明的繁荣时期。能为此提供佐证的文物是( )
A.人面鱼纹彩陶盆 B.二里头铜鼎 C.司母戊鼎 D.开元通宝
【答案】C
【详解】根据“青铜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出土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故选C项;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居民时期使用的陶器,不是青铜器,排除A项;二里头铜鼎是夏朝时期的文物,排除B项;开元通宝是唐朝时期的货币,排除D项。
12.(2023·广东深圳)博物馆参观展览是学习历史的方式。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参观下列哪一展览( )
A.瓷器 清淡含蓄 故宫博物馆汝窑瓷器展
B.壁画 交流互鉴 敦煌石窟与河西走廊丝路艺术展
C.鼎 鼎盛千秋 上海博物馆铜器特展
D.陶 远古回声 半坡遗址与半坡文化展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制造业发达,鼎是这一时期中国文明的重要代表,故选C项;A项体现了宋代手工业高度发达,B项体现出西汉丝绸之路开通后的文明交流,D项体现出新石器时代原始手工业的发展程度,排除ABD项。
13.(2023·新疆)精美的历史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体现的是( )
利簋 四羊方尊 青铜面具
A.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提到的“利簋”、“四羊方尊”、“青铜面具”都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器制造的鼎盛时期,所以题干中的青铜器是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故选B项;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主要是陶器、纺车、文字、音律等,排除A项;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排除C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经济上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政局上是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连绵不断,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废除旧制度,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与青铜器无关,排除D项。14.(2023·河南)殷墟出土了大量的贝,商朝时期的一些文字都含“贝”字(如下表)。据此判断,贝在商朝应该是( )
甲骨文
对应汉字 贝 买 贯 宝
A.货币 B.礼器 C.食器 D.酒具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买”“贯”“宝”中都含有“贝”字,四字均与货物交易或流通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币,起源于商朝,A项正确;商朝礼器以青铜器和玉器为主,排除B项;“贝”不适合用来作食器,排除C项;“贝”不是酒具,排除D项。故选A项。
15.(2023·广西)目前已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货币、装饰艺术品等。由此可知,该时期的青铜器( )
A.数量众多 B.种类丰富 C.工艺高超 D.分布广泛
【答案】B
【详解】从“目前已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货币、装饰艺术品等”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包含有礼器、乐器、兵器、货币、装饰艺术品等,故选B项;题干材料表明了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并未对其数量进行说明,无法得出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数量众多的结论,排除A项;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工艺高超,但在本题中,题干材料并没有相关内容对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工艺水平进行叙述,无法直接说明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工艺高超,排除C项;题干材料并未对商周青铜器的分布地区进行说明,无法表明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分布广泛,排除D项。
16.(2023·湖南郴州)文物是研究历史的珍贵史料。湖南境内发现了大量的远古遗存,还出土了众多的珍贵文物。下列文物出土于湖南宁乡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B项为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属炭河里遗址,故选B项;A为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排除A项;C为兵马俑,出土于陕西,排除C项;D为唐三彩,出土于河南洛阳,排除D项。
17.(2023·湖北随州)下图是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之一铜冰鉴,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是已考古发现的最早“冰箱”。它可说明( )
A.随州手工业领先世界 B.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C.商朝青铜器工艺高超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铜冰鉴的出现,说明青铜器的使用已经生活化,这体现出生产力已经大发展了,也正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最终使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建立,因此,它体现的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故选D项;材料只说了中国的青铜器,没有涉及其它国家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不能体现随州手工业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战国时期,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战国时期,排除C项。
18.(2023·湖北宜昌)在班级开展的“图说历史”活动中,小李同学准备向大家介绍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这一文物是( )
A.毛公鼎 B.司母戊鼎 C.大禾人面方鼎 D.四羊方尊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商代青铜器司母戊鼎,重达832.84千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所以这一文物是司母戊鼎,故选B项;毛公鼎为西周晚期的重器,鼎内壁铸有铭文,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堪称西周青铜器中铭文之最,排除A项;大禾人面纹方鼎是全国唯一的以人面纹为饰的鼎,排除C项;四羊方尊是商代方尊中现存最大的一件,排除D项。
19.(2023·湖南衡阳)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现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则是( )
A.磨制石器 B.青铜铸造 C.彩色陶器 D.瓷器烧制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时期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是青铜铸造业的发达,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被誉为青铜时代,故选B项;磨制石器是在原始社会时期,排除A项;彩陶艺术、瓷器烧制都不是夏商周三代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排除CD项。
20.(2023·山东临沂)习jp zsj 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相关研究表明,在创造这种文字时,最早使用的方法是(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它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属于象形造字法,故选A项;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但是最早使用的方法是象形,排除BCD项。
21.(2023·湖南岳阳)原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能够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据此,下列属于原始史料的是( )
A.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B.司母戊鼎
C.电视剧《康熙王朝》 D.《西游记》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原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能够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选项中司母戊鼎属于出土的文物、为实物史料,可信度较高,属于原始史料,故选B项;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电视剧《康熙王朝》均经过一定的演绎,非原始史料,排除AC项;《西游记》属于神话小说,带有一定的虚构,不是原始史料,排除D项。
22.(2023·湖南岳阳)“ ”所表示的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 )
A.甲骨文 B.钟鼎文 C.大篆 D.小篆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故选A项;钟鼎文多是铸刻在钟、鼎上面,从商代中晚期开始出现,数量较少,比甲骨文晚,排除B项;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不符题意,排除C项;小篆是秦统一后的文字,不符题意,排除D项。
23.(2023·山东烟台)手工业是人类第二次大分工的产物,早在三四千年前的商周时代,手工业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下列史料中可以实证材料观点的是( )
A.河姆渡猪纹陶钵 B.司母戊鼎 C.曲辕型 D.汝窑瓷器
【答案】B
【详解】据题干“早在三四千年前的商周时代,手工业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结合所学可知,司母戊鼎铸造于商代,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故选B项;河姆渡猪纹陶体早于商周时期,排除A项;曲辕犁是唐朝改进的生产工具,排除C项;汝窑瓷器属于宋朝,排除D项。
24.(2023·江苏扬州)《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一书中收录了一组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名称及其功能(图)。据此可知,当时青铜器( )
A.种类丰富 B.功能单一 C.工艺简单 D.象征皇权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青铜器的名称及其功能各不相同,有防护器具,有食器,有盛酒器,有日常工具,反映出当时青铜器种类的丰富多样,故选A项;材料中青铜器功能各不相同,说明功能多样,排除B项;材料中青铜器形状不一,有的造型精美,有的造型奇特,工艺并不简单,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象征皇权的礼器,排除D项。
(2023·湖南怀化)湖南各族先民创造了光彩夺目的青铜文化,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文物出土于湖南境内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商四羊青铜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A项是四羊方尊,故选A项;商后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排除B项;铜鼎出土于河南偃师西南二里头村,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青铜礼器,C项正确;三星堆青铜面具出土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排除D项。
26.(2023·北京)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 )
A.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表明农具促进农业生产,材料“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表明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新兴阶级的出现,根据材料“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可知,生产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水利工程的发展,这些都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故选A项;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工具改进的原因,排除C项;水利工程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D项。
27.(2023·山东济宁)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B.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C.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D.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答案】A
【详解】依据材料“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鲁国国君心中,齐、晋、楚三国地位高于周王室,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齐、楚、晋等大国地位开始崛起,分封制失去了对诸侯的有效约束,这使得一些势力弱小的诸侯国弃周天子转而投靠诸侯大国,体现了周王室地位衰落,故选A项;“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不是朝觐周王减少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表明鲁国朝拜周天子次数减少,投靠诸侯大国,可见齐国、晋国和楚国实力上升,但是无法判断鲁国成为春秋时期霸主,排除C项;周王是天下共主,朝觐周王与是不是宗亲无关,依据分封制,鲁王每年都要朝觐周王,排除D项。
28.(2023·甘肃兰州)下列史料中,最能直接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是( )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钵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清代开荒执照
A.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钵 B.春秋时期铁制农具
C.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D.清代开荒执照
【答案】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的铁制农具的出现,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农民劳动负担,节约了一定的劳动时间,使得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并繁荣,故选B项;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钵是手工产品,排除A项;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反映的是商业,排除C项;清代的开荒执照体现的是清政府推行的垦荒政策,排除D项。
29.(2023·河南)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出土范围遍及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这表明当时铁器( )
A.象征贵族身份 B.制作工艺精良
C.实行官营专卖 D.得到广泛使用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可知,当时的铁器得到广泛使用,故选D项;材料不能体现铁器是象征贵族身份,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制作工艺,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铁器官营专卖,排除C项。
30.(2023·湖北)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农具、牛耕出现,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因此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故选C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新兴地主的崛起,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排除B项;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
31.(2023·山东滨州)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这体现了( )
A.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B.古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
C.铁制农具和牛耕已广泛使用 D.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
【答案】A
【详解】据题干“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可知,考古发掘与古sj 载相互印证,故选A项;古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铁制农具和牛耕已广泛使用,不是题干强调的重点,排除C项;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从题干信息无法得出,排除D项。
32.(2023·江苏苏州)下表为《春秋战国铁器出土情况对比》。由此可知,当时( )
铁器出土地点 铁器数量(件) 铁农具数量(件)
广西平乐银山岭 181 91
河南辉县固围村 93 58
长沙衡阳61座楚墓 70余 17
辽宁抚顺莲花堡 80余 68
山西长治分水岭 36 21
A.铁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 B.铁农具制造技术成熟
C.南方冶铁业较北方发达 D.铁主要用于制造农具
【答案】A
【详解】根据《春秋战国铁器出土情况对比》分析可知,广西、河南、长沙、辽宁、山西等地均出土铁制器具,说明铁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故选A项;铁农具制造技术成熟,与材料反映铁制器具数量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铁制器具数量及农具,无法体现南方冶铁业较北方发达,排除C项;铁主要用于制造农具,与材料反映铁制器具数量无关,排除D项。
33.(2023·山东潍坊)在潍坊青州发现了一组战国时期齐国的刀币铸造模具(下图)。这为研究古代货币提供了( )
A.文献史料 B.图像史料 C.口述史料 D.实物史料
【答案】D
【详解】据题干“在潍坊青州发现了一组战国时期齐国的刀币铸造模具(下图)。”结合所学可知,刀币铸造模具属于实物史料,故选D项;文献史料主要是史sj 载,排除A项;图像史料主要是照片资料,排除B项;口述史料是历史亲历着对历史史实的陈述,排除C项。
34.(2023·辽宁锦州)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够直接提高秦国军队战斗力的措施是( )
A.鼓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确立县制 D.废除井田制
【答案】B
【详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予官位爵位,提高了秦国将士的军队战斗力,故选B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鼓励耕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C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定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D项。
35.(2023·山东东营)下面材料内容反映的是( )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答案】B
【详解】根据“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等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为富国强兵,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是:在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统一度量衡。在政治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授爵制;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制定秦律,明法令。商鞅变法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故选B项;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与“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等内容不符,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改革进行汉化措施,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北宋时期进行王安石变法,与“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等不符,排除D项。
36.(2023·湖南株洲)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既免除了岷江泛滥的水灾,又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这一工程是( )
A.长城 B.大运河 C.都江堰 D.灵渠
【答案】C
【详解】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建成之后,既免除了岷江泛滥的水灾,又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根据题意,故选C项;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排除A项;隋炀帝时,开凿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排除B项;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江河漓江,排除D项。
37.(2023·湖南长沙)下列文学作品,采用“楚辞”体创作的是( )
A.《离骚》 B.《吊屈原赋》 C.《警世钟》 D.《暴风骤雨》
【答案】A
【详解】根据“‘楚辞’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属于楚辞风格,故选A项;《吊屈原赋》是汉代文学家贾谊的辞赋作品,不属于“楚辞”体,排除B项;《警世钟》是辛亥革命时期宣传革命的书籍,不属于“楚辞”体,排除C项;《暴风骤雨》是小说,不属于“楚辞”体,排除D项。
38.(2023·广东)《管子·地图》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孙子兵法·地形篇》载:“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 )
A.水利兴修 B.诸侯征战 C.儒学兴起 D.私学发展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夫地形者,兵之助也”表明地形对军事的重要性,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诸侯征战频繁,因此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诸侯征战,故选B项;“兵法”的应用与水利无关,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止儒学,排除C项;私学发展与地理知识无关,排除D项。
39.(2023·黑龙江绥化)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的变法是(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戊戌变法
【答案】A
【详解】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选A项;孝文帝改革发生在北魏,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宋朝,排除C项;戊戌变法发生在清朝,排除D项。
40.(2023·湖南郴州)“‘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导致“天府”出现的水利工程是( )
A.灵渠 B.郑国渠 C.都江堰 D.大运河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故选C项;灵渠,始建于秦代,位于广西兴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排除A项;郑国渠,于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主持穿凿兴建,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排除B项; 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排除D项。
41.(2023·江西)春秋战国时期,铜铸币广泛通行。这反映了当时( )
A.周王室衰微 B.井田制废除 C.商业活动较为活跃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存在着各种货币,然而铜铸币却日益普遍流行,成为民间商业来往中的主要货币。各国间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这说明舂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已不再是孤立的国别经济,而是形成了区域性的经济,各区域之间的经济也发生了联系,说明全国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商业活动较为活跃,故选C项;题干主要强调铜铸币广泛通行,未涉及周王室衰微,排除A项;商鞅变法颁布了废除井田制的措施,与“铜铸币广泛通行”不符,排除B项;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排除D项。
42.(2023·北京)以下示意图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的主张,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位思想家是孔子,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在国家治理方面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施行德政,在道德规范方面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选B项;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倡无为而治,排除A项;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兼爱非攻等,排除C项;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依法治国等,排除D项。
43.(2023·吉林长春)春秋战国时期,有学派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该学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题干信息反映是道家学派的思想,故选D项;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核心思想是“仁”,排除A项;墨子是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B项;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排除C项。
44.(2023·山东聊城)“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这段话主要蕴含了( )
A.赏罚分明的理念
B.无为而治的观念
C.为政以德的思想
D.变革进取的精神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可知,材料意思是说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故选D项;材料主旨是倡导变革进取,材料中没有体现赏罚分明的理念,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倡导变革进取,材料中没有体现无为而治的观念,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倡导变革进取,材料中没有体现为政以德的思想,排除C项。
45.(2023·江苏泰州)“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言必行,行必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上言论来自(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答案】B
【详解】据题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言必行,行必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5岁立志于学,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既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故选B项;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孟子是儒家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排除C项;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
46.(2023·黑龙江牡丹江)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 )
A.“无为而治” B.“仁”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故选B项;“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排除A项;“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思想,排除C项;以法治国是法家韩非子的思想,排除D项。
47.(2023·内蒙古通辽)“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据此可知,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 )
A.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
B.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
C.有教无类,发展私塾教育
D.著书立说,宣扬儒家思想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可知,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故选A项;“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是法家的主张,排除B项;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主张,排除C项;题干信息没涉及宣扬儒家思想,排除D项。
48.(2023·辽宁营口)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
【答案】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他于春秋时期创立儒家学派,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故选A项;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排除B项;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排除C项;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排除D项。
49.(2023·四川乐山)典籍承载中华文脉,思想塑造轴心文明。下图所示典籍记录了中国古代一位教育家的思想。这位教育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图中的信息“论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所以这位教育家是孔子,故选B项;排除ACD项。
50.(2023·湖北鄂州)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辉煌灿烂的时代。有一学派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该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分析可知,该学派主张以礼治国,结合所学知识,儒家学派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 ,以礼教化人民,反对苛政,故选A项;道家主张无为、顺其自然,排除B项;法家主张强调以法治国 ,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C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
51.(2023·湖南张家界)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其中属于儒家思想的是(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以法治国” D.“仁”“为政以德”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政治上提倡以德治国,主张“为政以德”,故选D项;“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政治主张,“兼爱”“非攻”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主张,“以法治国”是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子的主张,均不属于儒家思想,排除ABC项。
52.(2023·广东深圳)颜渊曾说,学了满身本领,但是如果违背了道德,宁肯藏而不用。这体现了( )
A.尊崇自然 B.仁德为先 C.学以致用 D.以法治国
【答案】B
【详解】据题干“颜渊曾说,学了满身本领,但是如果违背了道德,宁肯藏而不用。”可知,颜渊认为道德比知识更重要,即仁德为先,故选B项;尊崇自然是道家思想,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学以致用”的说法与题干“但是如果违背了道德,宁肯藏而不用”不符,排除C项;以法治国是法家思想,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
53.(2023·甘肃兰州)《论语》有云:“仲尼,日月也。”法国学者格扎维埃·瓦尔特评价他正是中华之“华”的源泉,只要借助他,这道“光华”就将“永恒”!这道“光华”就能超越国家的疆界,肩负启迪人类的神圣使命,据此判断“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
【答案】B
【详解】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结合材料信息“《论语》有云:‘仲尼,日月也’。”可知,材料里的“他”是孔子,故选B项;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排除A项;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排除C项;韩非,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言论著作收录于《韩非子》一书,排除D项。
54.(2023·内蒙古包头)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纷纷提出救世之策。各学派之间相互论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当时( )
A.王室日渐衰微的表现 B.诸侯争霸战争的结果
C.政治经济变革的反映 D.分封制度确立的影响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众多思想家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纷纷提出救世之策”和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故选C项;王室日渐衰微的表现,与材料反映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无关,排除A项;诸侯争霸战争的结果,与材料反映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无关,排除B项;分封制度确立的影响,与材料反映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无关,排除D项。
55.(2023·甘肃金昌)这一学派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这一学派是( )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
【答案】B
【详解】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故选B项;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仁”,排除A项;法家学派强调依法治国,排除C项;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
56.(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思想家。”可知,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是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故选A项;老子主张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排除B项;墨子是墨家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韩非主张依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
57.(2023·福建)
人物 主张
孔子 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
墨子 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
上表人物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 C.关注民生 D.尊崇儒术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孔子主张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可知,孔子强调重视人民利益,关注民生。根据题干材料“墨子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可知,墨子主张厉行节俭,减轻人民负担,积极关注民生。故孔子和墨子主张的共同之处是关注民生;故选C项;道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排除B项;西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排除D项。
58.(2023·湖北宜昌)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体现出这一时期( )
A.兼并战争不断 B.制度变革深刻 C.经济发展迅速 D.思想学术繁荣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学术繁荣的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故选D项;“百家争鸣”指的是思想学术繁荣的局面,兼并战争不断、制度变革深刻、经济发展迅速是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或条件,排除ABC项。
59.(2023·山西)《史记·刺客列传》描写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五位刺客。司马迁对其评价:“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下列选项与这一记载体现的精神内涵相符的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富贵不能浮,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答案】C
【详解】题干中“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的意思是:从曹沫到荆轲五个人,他们的侠义之举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但他们的志向意图都很清楚明朗,都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名声流传到后代,体现的精神内涵是忠义与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反映的思想与材料相符,故选C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民本思想,排除A项;“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体现了法治的思想,排除B项;“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体现了德治的思想,排除D项。
60.(2023·陕西)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主张“仁”“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 )
A.墨子 B.韩非 C.老子 D.孔子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故选D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排除A项;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B项;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C项。
61.(2023·四川宜宾)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家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是无礼义教化、求赏逐利的“盗兵”。这一观点代表( )
A.法家 B.墨家 C.儒家 D.道家
【答案】C
【详解】根据“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家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是无礼义教化、求赏逐利的‘盗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这一观点代表儒家,儒家主张以德治国,注重礼义教化,故选C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商鞅是法家支持者,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B项;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排除D项。
62.(2023·安徽)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韩非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据此可知,二人都主张( )
A.无为而治 B.因势而变 C.兼爱非攻 D.尊卑有序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商鞅、韩非为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也就是顺应时势的发展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法令。韩非的观点“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意思是法律能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国家就能治理好;治理方式因时制宜,就能收到实际效果。所以二者都强调立法与治国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因势而变,B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排除A项;兼爱非攻为墨家的主张,排除C项;尊卑有序为儒家学说,排除D项。故选B项。
63.(2023·湖南怀化)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下列思想主张中属于孔子的是( )
A.“以法治国” B.“顺应自然” C.“兼爱”“非攻” D.“仁者爱人”
【答案】D
【详解】据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既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故选D项;“以法治国”是法家韩非的思想,排除A项;“顺应自然”是道家老子的思想,排除B项;“兼爱”“非攻”是墨家墨子的思想,排除C项。
64.(2023·云南)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主张顺应自然,他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故选A项;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均与题意不符,排除CD项。
65.(2023·江苏连云港)下列能体现孔子政治主张的是( )
A.无为而治 B.为政以德 C.民贵君轻 D.以法治国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故选B项;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排除A项;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思想,排除C项;以法治国是韩非子的思想,排除D项。
66.(2023·山东枣庄)2022年9月26日至28日,山东曲阜迎来了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本届论坛在儒学圣地、孔子故里探讨文明交流与互鉴,更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照亮未来的历史意义。下列选项体现孔子思想的是( )
A.为政以德 B.无为而治 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
【答案】A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的创始人。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主张为政以德,故选A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B项;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排除C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
67.(2023·湖南衡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一言论体现了对立双方可互相转化的哲学思想。这一言论出自下列哪一著作( )
A.《道德经》 B.《论语》 C.《孟子》 D.《韩非子》
【答案】A
【详解】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认为事物都有对立的双方,且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故选A项;《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排除B项;《孟子》《韩非子》分别反映了孟子、韩非子的思想,排除CD项。
1.(2023·贵州铜仁)
【文化传承】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 学派重视道德教化,之后长期成为我国正统思想,影响深远。
【答案】儒家
【详解】根据“长期成为我国正统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儒家学派重视道德教化。在西汉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影响深远。
1.(2023·黑龙江哈尔滨)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朝实行的社会等级制度是“郡县制”。( )
【答案】错误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本题错误。
1.(2023·黑龙江哈尔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仔细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刻写在图一文物上的文字被称为什么?由此文物可以推断,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哪个朝代开始?
(2)2002年1月18日,图二作为一级文物,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请写出此文物的名称,并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为什么此文物会被列人该名录?
(3)概括图三中人物的政治主张。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答案】(1)甲骨文;商朝。
(2)司母戊鼎;
原因:文物的历史价值——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文物的艺术价值——司母戊鼎体现了商代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文物的精神价值——司母戊鼎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文物的运输保障及安全保障。
(3)以德治国。
(4)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作为中学生,应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通过多种途径的实践活动,提高对文物的鉴赏能力,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
【详解】(1)文字:根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文物上的文字被称甲骨文,是写在龟的腹甲和兽骨上面的。
朝代:甲骨文是商代晚期最主要的文字,因此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名称:根据图示重“832.84千克”结合所学可知,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
原因:结合所学,从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精神价值进行分析,如文物的历史价值——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文物的艺术价值——司母戊鼎体现了商代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文物的精神价值——司母戊鼎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文物的运输保障及安全保障。
(3)政治主张:根据图三文字“为政以德,譬如北辰”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孔子的思想,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
(4)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社会主义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上,以及中学生加强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性等角度进行分析,如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作为中学生,应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通过多种途径的实践活动,提高对文物的鉴赏能力,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
1.(2023·四川甘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摘自《论语十则》
(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品质?我们该如何学习这一品质?
材料二 自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建立以来,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各地孔子学院纷纷开展汉语教学、汉语教师培训,以及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如包饺子、中医入门、剪纸、春节、太极拳等,推动了中国与各国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
——据高远《新时代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理念》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孔子学院在各国设立的积极意义。
【答案】(1)虚心好学;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以他人缺点为戒。
(2)意义:促进各国对中国的了解;推动汉语走向世界(或提升汉语影响力);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或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或增强中国的影响力);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中国和各国的友好关系(或促进世界和谐;或增进中外人民友谊)等。
【详解】(1)品质:由材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知,孔子认为,别人的言谈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体现了孔子虚心好学的品质。如何学习:我们应该像孔子一样,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以他人缺点为戒。
(2)意义:由材料“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可知,孔子学院在各国的设立,促进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从“各地孔子学院纷纷开展汉语教学、汉语教师培训,以及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可知,孔子学院在各国的设立,推动汉语走向世界(或提升汉语影响力);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或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或增强中国的影响力);从“推动了中国与各国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可知,孔子学院在各国的设立,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中国和各国的友好关系(或促进世界和谐;或增进中外人民友谊)等。
2.(2023·宁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目录中第三章的子目名称
第三章
第一节
(1)王室衰微大国争霸
(2)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的逐渐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工商业的发展
(3)老子孔子
第二节
1.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封建集权制度的初步形成
2.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商业的活跃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3.合纵连横的斗争长平之战与赵的削弱
4.诸子百家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上)》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第三章”所述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变化。
(2)请你为“第三章”确定一个主题名称。
【答案】(1)经济方面:生产力水平提高,封建生产关系出现并形成。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诸侯进行争霸兼并战争,各国变法,中央集权初步形成。思想文化方面:各种学说兴起,形成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详解】(1)主要变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章”所述历史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变化有经济方面,生产力水平提高,封建生产关系出现并形成,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诸侯进行争霸兼并战争,各国变法,中央集权初步形成,思想文化方面,各种学说兴起,形成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2)名称: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变化,据此,可确定主题名称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3.(2023·山东济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文化类创新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聚焦典籍中的经典名篇,立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材料一中的经典名句选自先秦典籍,请将①②③④处的典籍名称补充完整。
材料二 春秋时代,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促成这一社会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积极从事霸业活动。……到了战国时期,夺权胜利的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和扩展利益,先后开展了社会改革,掀起了变法运动。面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人们提出不同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答案】(1)①:《老子》(或《道德经》)②:《论语》③:《墨子》④:《韩非子》
(2)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诸侯争霸;变法改革。
【详解】(1)由材料“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可知,反映的是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结合所学可知,老子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因此,①为《老子》(《道德经》);由材料“克己复礼为仁”可知,该学说提倡“仁”。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的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因此,②为《论语》;由材料“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可知,提倡兼爱、非攻。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因此,③为《墨子》;由材料“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可知,其主张严刑峻法。结合所学可知,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因此,④为《韩非子》。
(2)原因:由材料“春秋时代,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促成这一社会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积极从事霸业活动。”“……到了战国时期,夺权胜利的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和扩展利益,先后开展了社会改革,掀起了变法运动。”可知,“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诸侯争霸;变法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