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智学联盟体2023-2024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江西智学联盟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历 史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袁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单选题(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说文解字》载:“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娟蚂”,史载嫘祖是成都嫘祖村人。近日三星堆遗址出土了不同形式的丝绸残留物,证明了在三星堆文化时期蜀地就已经开始使用丝绸。由此可知( )
A.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必须互证B.丝织技术发端于巴蜀地区
C.传世文献真实记载了历史事实D.蜀地的丝织技术历史悠久
2.汉时,臣子以“子谏父”的方式进言上谏,甚至直指君父的过失,进行辅弼。期望君主“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这主要反映出( )
A.汉代儒学是官方正统学说B.君臣关系渗透儒家伦理
C.士大夫国扶人君维护统治D.官僚群体践行人本思想
3.唐代,《考课令》将户口增减作为评定州县官员考第的一项重要指标,若“抚育有方、户口增益”,则会升进相应的考第;若“抚养乖方、户口减损”,则会降等。由此可知,唐代( )
A.地方考核的标准化B.强化户籍管理维护统治
C.注重维护财税基础D.官员行政能力得到强化
4.下图为河北宜化下八里6号辽墓的茶道图壁画,展示了辽备茶具、碾茶、罗茶、收茶、候汤的环节,具备宋代点茶法中碾茶、罗茶、点茶的基本特征。该图可以用来说明( )
A.辽宋友好往来交融互鉴B.宋朝农耕文明的优越性
C.辽地茶文化深受宋影响D.文化交流利于人们生活
5.明清律法皆规定:"凡典买田宅不税契者,答五十,仍追田宅价钱一半人官。"经营其他商品的商人如果偷税逃税,处罚与之同。该规定体现明清时期( )
A.注重规范市场行为B.抑商维护封建统治
C.商品经济高度繁荣D.逃税漏税十分普遍
6.鸦片战争前,中国外语学校多是欧美传教士开办的教会学校,对此,晚清社会十分抗拒;1862年,奕诉上奏朝廷请求开设京师同文馆培养专业外语人才,开启了我国正规英语教学的历程。这一变化主要缘于( )
A.洋务运动的开展B.民族危机的加剧
C.社会风气的开化D.西方思想的传入
7.1899年,梁启超在《中国魂安在乎》中呼吁,中国欲锻造人民爱国的“国魂",必须首先要"使国家成为人民之国家"。该呼吁( )
A.要求以维新变法来实现国家独立B.主张通过人民主权强化民族认同
C.过分重视对人民政治权力的维护D.强调以政治革命来应对民族危机
8.1943年,陕甘宁边区有25%的劳力、半劳力加入到了各种形式的互助合作组织,到1944年,这个比例达到50%。下表为1942年实行互助合作前与1943年实行互助合作后粮食产量对比情况表。
以上材料反映了( )
A.边区建设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社会主义改造以适应抗战新形势
C.生产关系变革凝聚抗日民主政权D.农业合作互助推动了根据地建设
9.“一五”计划时期开展技术革新运动,涌现出一批勇于创新的劳模骨干,如鞍钢小型轧钢厂张明山用"反围盘"装置填补了我国轧钢技术的空白,鞍钢机械总厂王崇伦创造出“万能工具胎"。此运动旨在( )
A.积极配合社会主义改造B.服务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C.营造发明创新的新风尚D.实现我国技术自主创新
10.1983年,重庆成为全国第一个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大城市,重庆由此对全市企业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推动开发出“山城”手表、“嘉陵”摩托等名噪一时的品牌。这说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成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助推城市D.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企业活力
11.柏拉图认为上帝在造人时,分别在他们的灵魂中注人了金银铜铁成分,具有不同成分的人在城邦中担任不同的使命。柏拉图的主张( )
A.体现城邦至上的理念B.反思雅典民主制色彩明显
C.开启了理性主义传统D.蕴含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12.10一11世纪,西欧一些地区经常出现封地买卖行为,其流程是:封臣和封地买主达成出售协议;两人一起至封君处,封臣申明自己愿意放弃封土,将封土交回给封君:买主向封君行臣服礼宜暂效忠,请求封土,封君赐封土给买主。这一现象说明( )
A.西欧封君封臣关系有所松动B.封建土地关系弱化
C.土地成为维系封建制的纽带D.封建王权不断加强
13.拉伯雷在其《巨人传》中,彻底揭露了经院主义教育的腐朽,提出应顺应天性,培养体魄健壮,知识广博,具有仁爱、勤劳、勇敢和正义的美德,个性解放的自由的巨人。拉伯雷的教育思想体现了( )
A.人文主义的复兴B.自由主义的影响
C.市民阶层的崛起D.经院主义的衰弱
14.1945年,美国国务院派驻仰光的总领事在发给美国国务院的报告中主张美国应抓住英缅斗争的时机,扩大在缅甸的经济利益;而在1951年,美国政府开始计划加大对缅甸的援助,这一转变反映( )
A.美国放弃在缅甸的殖民利益B.国际局势影响美国对外政策
C.英缅斗争促美调整对缅政策D.美国致力营造友好国际形象
15.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金融局势动荡的影响日趋广泛,如1992年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导致全欧洲汇率机制处于半瓦解状态;1997年国际对冲基金冲击泰铢,引发东南亚金融危机并传导至东亚各国。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B.金融资本的无序扩张
C.经济全球化日趋加强D.自由市场的广泛确立
二、材料分析题(共55分;第16题11分;17题16分;18题16分;19题12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针对上层人士大量隐瞒田产的现象,乘持着“赋税平”的思想,对一切耕地重新丈量,按亩征税。达到“营震而税,则上壹而民平”的效果。与此同时,商鞅反对无差别的轻徭薄税,而是采取农轻商重的原则。变法通过减少劳役,保证农民有充足的劳动时间开垦荒地,扩大农田面积,也吸引了其他诸侯国的农民来秦国垦荒。商鞅变法下赋税一律用粮食墩纳。商转认为粮食是代表财富的唯一形式,即使手里有大量货币,也要用来购买粮食。赋税一律纳粟,既可以使国家税收政策达到统一,也驱使人民务农。
——周少琰《中国古代税制改革演进及税制思想研究》
材料二 张居正在改革税制时提出“农商利益兼顾”的税收管理思想。认为“古为之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农商之势,常若权街然。至于病,乃无以济也”。同时主张减少各地的苛杂商税以促进农商经济的协调发展。认为轻关市之征和省田亩之征,同是农商并荣,国富民足的前提条件。此外,张居正的赋税思想并非单纯地就税论税来增加赋税,而是从发展社会经济出发,在积极扶植税源基础上实现国家赋税的保障,以期达到”均粮足民”和“富国强兵”的目标。
——周少琰《中国古代税制改革演进及税制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中赋税改革的影响。(6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赋税征收思想对当今的启示。(5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 汉口站前身为大智门火车站,是京汉铁路上的标志性建筑。大智门站建成于1903年,极具殖民风格。这一时期大智门站没有站前广场,只有一个约1000平方米左右的城市过渡空间与道路合并设置,主要为满足人流、车流集散的需要以及马车、人力车的停放(图2-al)。新中国成立后,大智门站改名为“汉口火车站”,站前广场面积增大,沿站房一侧设置了停车空间,在功能业态上有较大改善(图2-a2)。这一阶段的大智门站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广场空间,还谈不上功能体系、空间结构和城市形象的建设。1991年大智门站退出历史舞台,位于金家墩的汉口火车站建成使用。新建汉口站以改善广场形象和环境质量为主要目标,在广场上设置站标强调汉口城市门户形象(图2-b1)。站前广场对空间结构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广场面积规模得以扩大,呈现出立体化布局模式。除了具有基本的交通功能之外,还增加了景观空间、综合服务、交往休闲等城市功能(图2-b2)。“十一五”规划期间,汉口站迎来第二次改扩建以配合沪汉蓉铁路建设,站前广场功能分布和空间结构序列更加明确,将原来公交和社会车辆进站道路合并(图2-c2)。同时在广场上还增加了商业功能以满足旅客需求。汉口站广场经过规划整改之后,形成了一个集高效换乘、功能复合、环境良好为一体的综合空间体系。
——以上材料整理自陈莹泽、蔡雨杉《铁路客站站前广场空间特征及演变》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汉口火车站站前广场的发展特点。(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汉口火车站站前广场发展演变的原因。
(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2112-前2004年)是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行省是其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对于乌尔第三王朝的中央集权制统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乌尔第三王朝将地方区划为:核心区、边远区、附属国。其中,核心区和边远区一同构成了乌尔第三王朝的行省单位,分别称为内省和外省,即行省的“二元制”结构。内省、外省统治主要有三个区别:一、地理位置不同。内省一般位于王朝的核心区域,主要是围绕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下游的区域,北起西帕尔城、南至乌尔城(今伊拉克南部);而外省主要位于底格里斯河中上游,北起阿淑尔城、南至埃兰的阿丹顿城(今伊朗西南部)。二、赋税种类不同。内省向中央政府缴纳或接收“巴拉”税(巴拉意为“交换、轮流");而外省向中央政府缴纳“古思"税(意为“地区赋税")。三、行省长官不同。内省由总督负责行政事务,由将军负责军事事务,由国王任命;而外省一般由官员统筹负责军政事务。
——刘昌玉《乌尔第三王朝行省制度探析》
材料二 元代行省是元朝地方的最高级行政机构,其设置各有目的,诸如防卫祖宗之地,防范叛乱以及把握财税重地等。行省长官总揽一省的政事、军务、司法等各项工作。除了领置行省下属的路(府、州)和县(州)两级政权机构和宣慰司、宣抚司的重大行政事务外,还有权“处理境内官吏迁转,考核和刑事诉讼等政刑之事;掌管境内甲兵、镇戍军队等军国重事;掌管境内农桑、水利、漕运和赋税征收等经济事宜。”可见,行中书省长官以一人兼有行政、经济、军事大权。
——李俊刚《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渊源略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乌尔第三王朝行省与元朝行省制度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乌尔第三王朝与元朝行省制的共同作用。(8分)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 民族主义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想象的共同体不是虚构的共同体,是一种与历史文化变迁相关,根植于人类深层意识的心理建构。其建构过程主要受以下三大维度的力量影响。
第一维度:宗教共同体、王权王朝共同体不断衰弱。
第二维度:工业革命;印刷与书面媒体;单一标准语言对人们连接感与归属感的强化。
第三维度:殖民背景下的爱国主义、种族主义,激发深刻的自我牺牲与族群之爱。
——据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整理
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以上材料的部分或整体内容,自拟论题,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江西智学联盟体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一、单选题
1.【答案】 D
【解析】 历史文献与三星堆遗址的出土的丝绸残留物印证了蜀地丝织业悠久,答案为D选项;材料体现考古发现证明了蜀地丝织业的悠久,但没有体现考古发现必须与文献记载互证,排除A选项;丝织业悠久不能推断丝织技术发端于蜀地,排除B选项;材料中的文献《说文解字》内容为蜀字的解读,史载嫘祖具有明显的传说色彩,历史的真实性较弱,排除C选项。
2.【答案】 C
【解析】 汉代臣子直言进谏辅佐君主,目的是君主闻过而改,以永久地统治天下,主要反映出臣子进谏,目的主要是匡扶人君,维护统治,答案为C选项;臣子辅佐君主与儒学是官方正统学说无关,排除A选项;汉代臣子与君主的辅佐关系体现出儒家伦理,但是B选项未体现材料后半段内容,未全面反映题意,排除B选项;材料体现臣子辅佐君主以更好地统治天下,未涉及人本思想,排除D选项。
3.【答案】 C
【解析】 《考课令》以户口的增加与减少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的重要指标,体现了唐代中央政府对户口数量的重视,结合所学可知,户口是中国古代的财税基础,重视户口的增加本质是重视财政收入,答案为C选项;标准化应强调条条细化的考核标准,排除A选项;增加户口不是强化户籍管理,排除B选项;官员考核制度与官员行政能力强弱不存在必然关系,排除D选项。
4.【答案】 C
【解析】 辽墓壁画中的茶艺环节具备宋代点茶法的特征,宋地茶文化较辽地先进,可知辽地茶艺受宋影响深刻,答案为C选项;材料单方面体现宋对辽的茶文化影响,交融互鉴表述不准确,排除A选项;材料重点在文化交流与影响,茶文化先进不能得出农耕文明优越性的结论,排除B选项;材料核心内容不在人们生活角度,排除D选项。
5.【答案】 A
【解析】 明清法律惩罚交易中的逃税行为,是政府对经济的管理规范,答案为A选项;政府打击逃税偷税行使管理职能,与抑制商业无关,排除B选项;政府打击逃税现象与商品经济繁荣与否不存在必然联系,排除C选项;打击逃税现象与逃税现象是否普遍不具备必然关联,排除D选项。
6.【答案】 B
【解析】 从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对外语学校的排斥态度到1862年清政府开办京师同文馆,这期间引发清政府态度转变的主要因素是民族危机的发展加剧,答案为B选项;洋务运动是在民族危机加剧下展开,排除A选项;1862年的社会风气未发生显著开化的变化,排除B选项;西方思想的传入依附于民族危机的加剧,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选项。
7.【答案】 B
【解析】 锻造中国人爱国的国魂是强化民族认同意识,要使国家成为人民之国家是呼吁人民主权,该呼吁主张通过人民主权来强化民族认同,答案为B选项;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排除A选项;材料不能体现“过分重视”,排除C选项;呼吁强调人民主权,但未涉及政治革命的主张,排除D选项。
8.【答案】 D
【解析】 陕甘宁边区实行互助合作后粮食产量增长显著,由此可知农业合作互助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答案为D选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团结最广泛的群体一致抗战,材料未涉及这一信息,排除A选项;互助合作不是社会主义公有化改造,排除B选项;互助合作未变革生产关系,排除C选项。
9.【答案】 B
【解析】 题目设问“旨在”,技术革新运动是服务于“一五”计划的发展进程,答案为B选项;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改造,排除A选项;目的不是营造社会风尚,排除C选项;“一五”计划时期主要的任务是发展工业生产,而非自主创新,排除D选项。
10.【答案】 D
【解析】 重庆成为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城市后推动开发了一批名噪一时的品牌,说明经济体制改革激发出了企业活力,答案为D选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A选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B选项;材料未涉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城市的影响,排除C选项。
11.【答案】 B
【解析】 柏拉图认为不同的人具备不同的特质,适合不同的使命,结合柏拉图所处时代下雅典政治发展史实,可以得出其主张反思雅典直接民主制下的公民普遍参政,答案为B选项;城邦至上强调城
邦的第一性,材料未体现,排除A选项;“开启了”表述错误,排除C选项;朴素唯物主张物质的第一性,材料内容未涉及,排除D选项。
12.【答案】 C
【解析】 10至11世纪,封臣可以将土地出售,但必须到封君处,“封臣申明自己愿意放弃封土,将封土交回给封君,买主向封君行臣服礼宣誓效忠,请求封土,封君赐封土给买主”形成一种新的封君封臣关系,体现了土地成为维系封建制的纽带,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封臣即便要出售土地,也必须到封君处形成新的封臣对封君的依附关系,封臣对封君的依附关系没有松弛,排除A项;10至世纪,封建土地关系可以变动,但未弱化,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封建王权不断加强,排除D项。
13.【答案】 A
【解析】 体魄健壮,知识广博,勇敢正义肯定了对人类尊严与品质的赞美,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主张,答案为A选项;自由主义伴随着工业革命发展盛行,与材料时代不符,排除B选项;材料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主张,市民阶层崛起对应的影响宽泛,与材料不符,排除C选项。经院主义的发展状况非材料主旨,排除D选项。
14.【答案】 B
【解析】 1945年美国意图扩大其在缅的经济利益,1951年美国对缅甸的定位调整为战略援助,国际背景是冷战的发展与亚洲局势的演变,答案为B选项;材料重心在美国对缅的战略转变,并非放弃殖民利益,排除A选项;英缅斗争下美国扩大在缅利益,后续调整受国际形势影响,排除C选项;转变服务于美国国家战略与利益,而非致力于友好形象,排除D选项。
15.【答案】 C
【解析】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金融动荡表现出强传导性,反映了世界金融连接加强,依托背景是经济全球化,答案为C选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瓦解,排除A选项;材料重点是危机传播范围的广泛,金融资本的无序扩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选项;自由市场不是经济危机传导的主要因素,排除D选项。
二、材料分析题
16.【答案】 (1)有利于赋税征收的公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将赋税征收从劳役形式变为实物征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巩固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但农轻商重的赋税原则不利于商业的发展。(6分)
(2)税负平衡思想体现公平原则;赋税征收应简化税种,降低税率,扩大税基;积极发挥税收对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言之有理即可)(5分)
17.【答案】(1)发展特点:面积增大;从孤立封闭到开放融合;功能多样化,立体化,复合化;城市功能凸显;伴随经济发展进程;受国家政策影响;与铁路建设同步。(8分)
(2)演变原因:新中国成立;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经济建设成效显著;武汉城市发展的需要;国家规划与政策的推动;适应人们出行与城市生活的需要。(8分)
18.【答案】 (1)同:行省长官都拥有较大的权力;行省都受中央节制,服务于中央集权。(4分)
异:乌尔第三王朝行省:实行内省与外省的“二元制”结构;地理划分上区分核心区与边远区。元朝行省:统一的行省结构;地理划分上注重犬牙交错,打破传统的山川形便。(4分)
(2)共同作用: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王朝统治;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促进地方发展;提高行政效率;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对后世地方治理提供有益借鉴。(8分)
19.示例:宗教改革推动西欧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强化
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随之出现,传统罗马教廷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宗教改革冲击了传统天主教会,适时地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促进了德语、英语等民族语言的兴起,民族语言加强了人们的连接感与归属感,强化了民族共同体意识。宗教改革过程中的宗教战争,严重冲击了传统宗教和封建社会秩序,使各国的独立性和民族性增强,促使近代民族国家开始出现,民族意识发展强化。
综上所述,在宗教改革的推动下,近代欧洲西欧意识不断凝聚,民族共同体加速建构。(“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