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新星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暑期第一次检测历史试卷(无答案)
新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暑期第一次检测
历史
分值: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1.西周人殉逐渐减少,随葬品中的铜礼器发生重大变化,食器增多,酒器相对减少,形成以鼎、簋配套组合的定制。这类墓葬主要分布在陕西西安、河南洛阳、甘肃灵台、江苏丹徒和安徽屯溪等地区。这表明西周( )
A.宗法观念不断加强 B.文化影响得到扩展
C.冶铁技术得到革新 D.礼乐制度发生变化
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这一论述( )
A.意在继承西周分封制 B.肯定了皇权专制的合理性
C.服务于加强中央集权 D.论证了汉承秦制的必然性
3.东汉时,裁罢(郡)都尉,其职并入太守。原来作为监察区划的州(部),逐渐演化为郡之上的行政单位,州刺史内掌民政,外统兵马。这一举措( )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B.完善了地方管理制度
C.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D.促进了地方经济繁荣
4.《杨贵妃教鹦鹉图》是出土于内蒙古的一幅10世纪辽代墓葬壁画,它是契丹人聘请中原画家绘制的。画面描绘的是杨贵妃喂养一只白色鹦鹉的场景,杨贵妃发饰有明显契丹风格。由此可以推知
A.风俗画在契丹盛行 B.中原与契丹文化相互影响
C.辽宋关系趋于缓和 D.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
5.5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北魏)入主中原后,根据汉地传统钦定流品出身秩序,妥善安置滞留乡梓的汉人士族,依照魏晋惯例广泛吸纳汉人士族步入官场,放宽世资核算的标准,并充分满足其提升门第的利益诉求。北魏这些措施意在( )
A.整合民间力量以扩大统治基础 B.推动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
C.强化政治认同以维护鲜卑统治 D.加快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进程
6.明代在地方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立督抚,形成了三重监察网络。此外,皇帝还时常派监察御史巡视州县,察举“天下有司官有无过犯,奏报黜陟”。明代的这些举措旨在( )
A.增大地方的司法权力 B.实现吏治的有效整饬
C.惩治民众的不法行为 D.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7.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
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 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
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
8.下图是胡一川在1939年创作的黑白木刻连环画《壮丁》。据此可知
A.日本推行以战养战的政策 B.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
C.相持阶段日本的劣势明显 D.国民党消极抗战背离民心
9.下图为宣传画《赤脚医生颂》(1972年)。这幅画作( )
赤脚医生颂(诗配画)
宋贤邦
革命青春似火红,身背药箱采百草。
毛zx 教导记心中,广阔天地为工农。
A.具备了史料与艺术的双重价值 B.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审美情趣
C.展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 D.宣扬了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10.有学者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制度根本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其本质是团结和合作,各政党之间既不争权夺利,也不互相倾轧。”材料中“这一制度”指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1.《十二铜表法》明确规定:出售和转让物品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以现金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并应为罗马公民;物件的移转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忽略一个细小的环节就会导致整个交易无效。这反映了早期罗马法( )
A.注重形式主义 B.自然法理性精神
C.维护公民利益 D.民法意识的浓厚
12.古代世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处于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并立状态,两者之间的交往和冲突,成为古代世界历史发展的突出特征,游牧世界曾一度取得优势,甚至消灭农耕世界的政权,改变整个亚欧大陆的世界版图。下列选项可以佐证材料观点是( )
A.亚历山大东征建立地跨三大洲的大帝国 B.日耳曼人消灭西罗马帝国建立诸多王国
C.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拿破仑帝国 D.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王国
13.《美国文官法》(1883年1月)规定: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这种规定的目的是( )
A.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B.避免贪污腐败现象
C.保持文官常任稳定 D.严格保持政治中立
14.1918年,列宁在分析了俄国经济的具体状况后,提出“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将是一个进步。如果国家资本主义在半年左右能在我国建立起来,那将是一个很大的胜利,那将极其可靠地保证社会主义一年以后在我国最终地巩固起来而立于不败之地。”这一主张( )
A.符合国内革命战争的需要 B.集中财物推动政权巩固
C.促成新经济政策即时出台 D.体现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15.15、16世纪,西欧国家的一些经营者走出城市到农村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他们把原材料分发给农户,农户按要求加工,经营者付给农户报酬收回产品,他们再将产品运往远方的市场销售。这表明( )
A.商业资本在农村的扩张 B.契约关系深入西欧农村
C.封建主对市民剥削加重 D.人口流动促进市场扩大
16.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越紧密,经济危机波及的范围也就越大,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及新冠病毒的不断扩展使得各国经济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面对国际经济的这一变化,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的合理对策是( )
A.加入区域经济政治集团 B.扩大保护性经济政策适用范围
C.主动规避全球化的挑战 D.适度控制对国际贸易的依存度
二、论述题(17题12分,18题16分,19题12分,20题1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表是1977—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个时间段或就整个时期,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并予以阐述。(要求:趋势明确,阐述清晰,史论结合)
三、材料分析题
18.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持续进步的根本动力。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是各国竞争的焦点,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在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和力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科技的发展是英国崛起的重要因素。1624年,英国政府颁布并实施了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英国国王是该学会的保护人。之后众多科学研究学会得以建立。18世纪中期,英国每年批准专利不到300项,19世纪中期上升到4500项左右。这些专利被迅速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推动了众多行业的进步。这一时期,英国大学实行教育内容改革,把科学技术引入大学教育。与此同时,大量的英国专业技术人员到欧洲大陆留学,技术移民尤其是熟练工也从欧洲其他地方来到英国参与工业发展。
——摘编自常娜《英国应对近代大变局的经验和启示》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步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科技创新举国体制。1949年11月,党中央组建中国科学院,承担全国科技事业管理工作。通过构建计划引领、统筹分配、组织动员,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我国建成了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举国体制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任务,我国实现了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跃升。中共十四大后,运用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摘编自唐亚林、郝文强《新型举国体制:历史演变、时代特征与模式构建》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演变过程,并分析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意义。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近代以来世界科技发展,谈谈你的认识。4分
19.[银行与近代经济]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商品流速激增,贸易范围扩大,货币需求旺盛,加之白银外流,铜价上涨,以致货币供给严重不足。咸丰三年(1853年),清政府颁行上谕推行官票,要求各省开铸大钱,发行宝钞,但效果不明显,不仅未能解决“钱荒",反而搅乱了银钱市场。在币制改革的进程中,清季社会各界均认识到中央银行建设的重要性。度子事变使清政府遭受重大打击,被迫于次年进行变革。1904年,户部银行开始筹建,第二年正式开业。1908年,清政府将其增资改组为“大清银行”,同时颁行《大清银行则例》,由大清银行垄断货币发行,赋予其经理国库之权,法定其“政府的银行”职责。
——摘编自郑成林、钟钦武《晚清中央银行体制的形塑》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在币制与钞券发行、银行与金融管制、外汇管理等诸多方面,制定颁布了100多个法律法规。1927—1936年,中国新设华资银行达128家,绝大部分属于商办银行,但政府银行一中央、中国、交通和中国农民四家银行在资产和市场业务方面都占据有明显优势。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这一举措既化解了国际市场汇率波动对中国财政金融的损害,同时推进了政府银行之间的合作并确立起在金融业的主导地位。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筹建中央银行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银行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乐建立内阁之初,阁臣品秩甚低,职务不重,权位远不如尚书,仅备皇帝顾问咨询而已。到仁宣时期,阁臣的品秩与地位不断获得提高,其参政权力亦不断增大;由于实现了“内阁票拟”,因而体现内阁权力的手段便得到完善和稳固。此时的阁权已重于部权。史载:“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荣,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迨仁宣朝,大学士以太子经师恩,累加至三孤(少师、少保、少傅),望益尊。而宣宗内柄无大小,悉下大学士杨士奇等参可否……自是内阁权日重”
——摘编自单长桂《明代内阁首辅制度研究》
材料二 内阁本是一个君主御用处理政务的机构,君主作为内阁会议的召集者和主持人从而实现对内阁牢牢控制。但到斯图亚特王朝后期,种种主客观因素导致君主对内阁控制力开始减弱。……根据英国的宪政惯例,“国王不可能犯错误”,也不会承担责任,这样一来,一旦内阁决策出现失误,责任的追究必然落到内阁大臣身上,这就造成“王权的每一次行使皆由某位大臣为之负责”。内阁大臣负责任的思想此时开始萌芽,议会下院要求内阁大臣承担责任的呼声不断高涨。内阁大臣的责任制思想逐渐传播,开始影响到一些内阁大臣的行为,如1701年财政大臣戈多尔芬因威廉拒绝其解散议会的提议而辞职。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内阁职权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内阁制形成过程中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此特点产生的影响。5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一个国家政治体制形成的主要因素。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