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同步练习(答案)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一、单选题
1.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
A.内阁宰辅权力得到加强 B.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中国古代统治者采取了检核簿册、连坐告密、遣吏巡行、密查侦缉、密奏传呈等方法进行监察督核。其中密奏传呈是经过特殊渠道将奏报的内容直接送呈君主,由君主亲阅,再朱批处理,并不通过各级军政部门,拥有最大的权威。清朝的“密奏传呈”指的是( )
A.刺史制度 B.设置通判 C.奏折制度 D.内阁制度
3.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方面,清朝政府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根据这一政策,清朝统治者在西藏地区采取的措施是( )
A.推行猛安谋克制度 B.设立盟、旗两级单位
C.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D.设立澎湖巡检司
4.清朝前期,在东北、蒙古高原和新疆都实行了军府制,但不同地区内容并不相同根据西藏和西南政治、历史、民族的不同特点,分别实施驻藏大臣和改士归流来加强对两地的统治。材料可用来说明当时清政府的民族政策( )
A.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B.促成了各地的协调发展
C.扭转了边疆混乱局面 D.尊重了当地的社会现实
5.早在明洪武年间的严格海禁时期,“缘海之人往往私下出番贸易香货”,某些官员也不顾禁令,以权走私。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
A.海禁政策名存实亡 B.明朝政治黑暗腐败
C.民间贸易并未断绝 D.官府独占海外贸易
6.《清高宗实录》记载:“昨据尔使臣以尔国贸易之事察请大臣等转奏,皆系更张定制,不便准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清仁宗实录》也有记载:“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稗尔永遵,故兹救谕!”以上两则清朝皇帝给英国使团的回复救谕说明清朝( )
A.物产丰盈无须与外界交流 B.天朝上邦的意识根深蒂固
C.有强烈的维护主权的意识 D.顺应了世界时代发展潮流
7.康熙帝曾说:“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此话反映康熙帝( )
A.以史为鉴继续修长城 B.巩固边疆的坚定决心
C.认可传统的民本思想 D.勤政以独断朝廷大政
8.雍正时期,皇帝在处理奏折时避开外朝,以确保在内廷处置某些重要政务:同时,要求外朝和内廷的信息渠道严格分开,向外朝泄露奏折秘密的人会受到惩罚,这加强了( )
A.政府官员的行政执行力 B.朝廷和地方的政令畅通
C.中枢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D.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9.乾隆五十一年,军机处发现陕西按察使周樽奏报“清查保甲”一折的朱批中,没有涵盖奏折中涉及的全部内容,军机大臣提出讨论意见,并把研究结果拟写谕旨,连同原折一并呈报乾隆帝。这表明清朝( )
A.注重加强思想的控制 B.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并达到顶峰
C.“康乾盛世”走向衰落 D.军机处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作用
10.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伊犁将军管军政和边防,民政根据新疆各族原有社会组织推行伯克制。而清朝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驻藏大臣管僧、俗高级官员任免,稽查财政收支、军队调防、边境防务。材料体现了清朝( )
A.因地制宜的管理 B.宗法制的变异
C.专制主义的削弱 D.地缘政治的特点
11.据当时《新加坡报》披露,来自中国的贸易帆船,1829-1830年仅有10艘;1830-1831年增至18艘,这18艘帆船的总吨数是3713吨,所载货物价值共计218927西班牙银元,1839-1841年来自中国的贸易帆船多达150~250艘。这可用于说明,清朝( )
A.逐渐废除“十三行”制度 B.对外政策发生根本转变
C.东南沿海面临外来威胁 D.闭关并未断绝对外交往
二、材料分析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努尔哈赤在八大贝勒(旗主)会议的基础上,增设若于名理政听讼大臣,责成他们与八旗旗主一同议政。皇太极时正式有“议政大臣”职名,并任命更多较低品秩贵族参与议政。随着国家的逐渐统一,议政王大臣会议与皇权矛盾日益显露。……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又设立军机处。作为辅助皇帝决策的机构,使权力日益集中于皇帝。议政王大臣会议变成一些不当权的贵胄世爵桂靠之地,或是给予一些大学士、尚书之类官僚例兼虚衔的部门。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
——摘编自阎步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等
材料二13世纪时,英国势力强大的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限制王权,迫使国王成立了议会。议会有决定征税、颁布法律等权利。议会参加者最早是贵族,后来增加了教士、骑士和市民的代表。14世纪,议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又称贵族院,下院又称平民院。1629年,查理一世为强化王权,解散了议会。1640年,查理一世决定向苏格兰开战,最终召开议会,要求议会同意他的征税事宜,但议会拒不服从,反而要求清算他的专制。1642年,国王与议会爆发内战。1649年,议会军获胜,并处死查理一世。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再次重申征税权与议员的各项基本权利,正式确定议会拥有国家的主权,英国君主立宪制正式确立。
——摘编自王觉非《近代英国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议政王大臣会议与近代英国议会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议政王大臣会议和近代英国议会的结局付中英两国社会的影响。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追至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
——摘编自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二 (明)除征收市镇店肆门摊税、市找门摊税外,在交通要地遍设关卡征税,几乎每隔十里就有一道关卡……商税又极苛重,例如,一船灯草、蓉帚,只值一两多银子,而货物税和船税却要三四两银子,小商人只得弃船而逃,或焚货而去。
——摘编自汪昌海、李桂娥等《华夏货殖五千年》
材料三 清统一台湾以后,曾开放“海禁”,并于广东澳门、福建泉州、浙江宁波和江南云台山设立海关,作为对外通商的口岸。但后来由于西方侵略势力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清廷又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令封闭其他口岸,只准在广州一地通商……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不需要从外国输入大量商品……而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中国沿海各地的种种侵略活动,也不能不引起清廷的严密注意和防范。
——摘编自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1)材料一中的“本”和“末”各指什么 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的什么经济现象
(2)材料二中明政府采取的是什么经济政策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上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清朝疆域空前广大,为了对国家进行有效管理,清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中央,内阁仍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职责一如明朝,主要阁员包括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等,满官权力一般高于汉官。雍正时期,为了加强权力,设立军机处。在地方,清朝在内地共设行省18个,此外还有与行省大体相当的边疆特别行政区,例如在西藏地区,地方政教领袖达赖和班禅掌政令、行教化,但中央设置驻藏大臣与其具有同等的权位。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朝中央机构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乾隆时期,英国派出使团来华,希望扩大贸易、增开通商口岸,乾隆皇帝在写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念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于天朝体制原未谙悉。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尔国王或误听尔臣下之言,任从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欲求上岸交易,天朝法制森严,各处守土文武恪遵功令,尔国船只到彼……定当立时驱逐出洋,未免尔国夷商徒劳往返,勿谓言之不豫也!”
——摘自《清高宗实录》卷1435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并简析唐朝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出清朝统治者怎样的思想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中国)。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军国大事的决策和军机大臣的升降完全取决于皇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利于皇权加强,D项正确;根据材料“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并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处理机要文书,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内阁权力被削弱,排除A项;军机处的设置使得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排除B项;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制度,军机大臣无法定决策权,不能等同于宰相,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的“密奏传呈”指的是奏折制度。清朝时,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的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C项正确;刺史制度确立于汉武帝时期,刺史的职责是监察地方诸侯王和高官,排除A项;宋代设置通判,职责是监督知州,排除B项;明朝设置内阁制度,是皇帝的侍从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推断题,准确的时空是:清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清朝设驻藏大臣、册封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C项正确;设立盟、旗两级单位主要是在清朝时期的蒙古地区推行,排除B项;猛安谋克制度是金推行的制度,排除A项;设立澎湖巡检司是在元代,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不同地区内容并不相同根据西藏和西南政治、历史、民族的不同特点,分别实施驻藏大臣和改士归流来加强对两地的统治”可知,清朝时期根据不同的地区和民族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说明清政府的民族政策尊重了当地的社会现实,D项正确;材料所述清政府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控制和管理,但不能消除地方割据势力,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清政府对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政策,没有强调各地之间发展策略,排除B项;材料所述清朝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加强民族地区的管理,但“扭转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缘海之人往往私下出番贸易香货’,某些官员也不顾禁令,以权走私”可知当时明朝官方虽然严格海禁,但民间依然存在走私贸易的现象,C项正确;海禁政策名存实亡,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虽然海禁,但民间贸易并没有断绝,无法由此的出明朝政治黑暗腐败,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海禁之下,民间贸易并未断绝,没有说明是官府独占海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都体现了当时清朝统治者居高临下,鄙视英国的观念,天朝上邦的意识根深蒂固,B项正确;A项是伪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到维护主权的主张,排除C项;上述两位清朝统治者的行为不利于国家发展,与世界发展潮流脱节,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根据“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可得出康熙强调过去历代都有修筑长城,但边患并没有杜绝,只有民心稳固,民心所向,才能真正稳固统治,因此他强调以民为本的理念,C项正确;康熙主旨并不是要继续修长城,排除A项;巩固边疆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而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材料并非强调勤政以独断朝廷大政,而是强调民心,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材料表明在雍正时期,外朝和内廷分开处理政务,并且要求外朝和内廷的信息渠道严格分开,这都利于皇帝对外朝和内廷的控制,也就是加强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外朝和内廷分开处理政务,并且要求外朝和内廷的信息渠道严格分开,不涉及政府官员的行政执行力,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地方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内廷和外朝怎么互相制衡,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军机大臣提出讨论意见,并把研究结果拟写谕旨,连同原折一并呈报乾隆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大臣会针对一些政治事务提出意见,并把意见汇总交给皇帝,反映了军机处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作用,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军机处,实施文字狱,思想控制日趋严密,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只有军机处,没有涉及到清朝社会的其他方面,无法看出“康乾盛世”走向衰落,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的管理制度,说明清朝依据新疆与西藏的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管理,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内容无关专制主义内容,排除C项;地缘政治主要是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因而清朝对西藏和新疆的管理谈不上是地缘政治,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1829年到1841年,来自中国的贸易帆船不断增加,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有所发展,说明清朝闭关并未断绝对外交往,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清朝闭关并未断绝对外交往,但未体现“十三行”制度逐渐被废除,排除A项;对外政策没有发生根本转变,依然坚持闭关锁国,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来自中国的贸易帆船不断增加,未体现东南沿海面临外来威胁,排除C项。故选D项。
12.(1)不同:①性质不同:议政王大臣会议带有部落民主制色彩;近代英国议会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②构成不同:议政王大臣会议成员主要是君主任命的满洲贵族;近代英国议会则是各阶层选出的代表。③权力不同:议政王大臣会议受君权制约;近代英国议会则制约王权。④结果不同:议政王大臣会议最终取消;近代英国议会则掌握国家主权。
(2)中国:君主专制走向空前强化;逐渐落后于世界。英国:限制了王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助推英国崛起,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答全3点)
【详解】(1)不同:①性质不同:据材料“努尔哈赤在八大贝勒(旗主)会议的基础上,增设若于名理政听讼大臣,责成他们与八旗旗主一同议政。皇太极时正式有‘议政大臣’职名,并任命更多较低品秩贵族参与议政”并结合所学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是在八大贝勒(旗主)会议的基础上成立,故议政王大臣会议带有部落民主制色彩;据材料“13世纪时,英国势力强大的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限制王权,迫使国王成立了议会。议会有决定征税、颁布法律等权利。”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议会成立目的是限制王权,维护以贵族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的利益,故近代英国议会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②构成不同:据材料“努尔哈赤在八大贝勒(旗主)会议的基础上,增设若于名理政听讼大臣,责成他们与八旗旗主一同议政。皇太极时正式有‘议政大臣’职名,并任命更多较低品秩贵族参与议政”并结合所学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成员主要是君主任命的满洲贵族;据材料“议会参加者最早是贵族,后来增加了教士、骑士和市民的代表”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英国议会则是各阶层选出的代表。③权力不同:据材料“努尔哈赤在八大贝勒(旗主)会议的基础上,增设若于名理政听讼大臣,责成他们与八旗旗主一同议政。皇太极时正式有‘议政大臣’职名,并任命更多较低品秩贵族参与议政”并结合所学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受君权制约;据材料“13世纪时,英国势力强大的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限制王权,迫使国王成立了议会。议会有决定征税、颁布法律等权利。”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英国议会则制约王权。④结果不同:据材料“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最终取消;据材料“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再次重申征税权与议员的各项基本权利,正式确定议会拥有国家的主权,英国君主立宪制正式确立”可知,近代英国议会则掌握国家主权。
(2)中国:据材料“……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又设立军机处。作为辅助皇帝决策的机构,使权力日益集中于皇帝”并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即君主专制走向空前强化;而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英国:据材料“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再次重申征税权与议员的各项基本权利,正式确定议会拥有国家的主权,英国君主立宪制正式确立”可并结合所学知,限制了王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据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爆发的前提条件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助推英国崛起,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答全3点)
13.(1)“本”指农业,“未”指工商业。经济现象:人们思想观念转变,工商业经济日益发展起来。
(2)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消极影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强化了封建自然经济,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3)主要原因:中国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不需要大量外国商品;防范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本”指农业,“末”指工商业。根据材料“迫至嘉靖末,隆庆间......富居多,本富益少”可知,人们思想观念转变,工商业经济日益发展起来。
(2)根据材料“(明) 除征收市镇店肆门摊税、市栈门门摊税外,在交通要地遍设关卡征税,几乎每隔十里就有一道关......商税又极苛重”可知,明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强化了封建自然经济,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3)根据材料“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不需要从外国输入大量商品”可知中国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不需要大量外国商品;根据材料“而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强盗在中国沿海各地的种种侵略活动,也不能不引起清廷的严密注意和防范”可知防范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
14.(1)特点:三省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和监督;皇权独尊。(答对任意两点)作用: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分散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影响深远。(答对任意一点即可)
(2)特点:继承明朝制度;满汉同时在内阁任职;满官权力大于汉官;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地方设置行省;边疆设置专门机构管理蒙藏事务。(答对任意三点)
【详解】(1)本题第一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材料一表明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风波审议可知特点是三省分工明确;根据所学三省之间还互相牵制和监督;材料一表明三省之上都是皇帝可知特点是皇权独尊。本题第一小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一相权三分的作用是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分散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从开创制度的角度分析影响是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影响深远。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在中央,内阁仍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职责一如明朝”可知特点是继承明朝制度;根据材料“主要阁员包括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等”可知特点是满汉同时在内阁任职;根据材料“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等,满官权力一般高于汉官”可知特点是满官权力大于汉官;根据材料“雍正时期,为了加强权力,设立军机处”可知特点是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根据材料“在地方,清朝在内地共设行省18个”可知特点是地方设置行省;根据材料“此外还有与行省大体相当的边疆特别行政区”可知特点是边疆设置专门机构管理蒙藏事务。
15.(1)特点:陆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并重;对外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对外交流的内容广泛;以官方贸易为主。
原因:唐朝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力强盛;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通发达。
(2)观念:“天朝上国”的观念(学生答出狂妄自大、封建小农经济的保守观念、排斥交流的观念等也可)。
影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拓展海外市场,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唐朝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图示可知,陆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并重;根据材料一地图中丝绸之路的范围可知,对外交往范围不断扩大;结合 所学从对外交流的内容广泛、以官方贸易为主的角度分析。原因:结合所学从唐朝国家统一和政局稳定、唐朝经济、文化等国力强盛、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通发达等角度分析。
(2)观念:根据材料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知,“天朝上国”的观念。影响:结合所学从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拓展海外市场、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的角度分析。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