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以下史实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有( )
A. 民族大交融的形成和影响 B. 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和影响
C.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经过 D. 戚继光抗倭的历程和影响
2.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选项可与史料相匹配的是( )
A. 开凿运河,营建东都 B. 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C.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D. 开元盛世,唐朝鼎盛
3. 盛唐时期,很多读书人梦想“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王之涣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高适云:“万里不惜死……人朝明光宫。”这反映了盛唐时期文人( )
A. 重武轻文 B. 昂扬进取 C. 保家卫国 D. 劝言进谏
4. 根据下面两幅图,这说明( )
A. 中日实行相同的政策 B. 日本文化来源于中国
C. 唐文化影响周边国家 D. 唐王朝注重文化扩张
5. 图中东汉末年和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都出现剧烈下降,主要原因是( )
A. 劳役繁重 B. 严刑峻法 C. 自然灾害 D. 频繁战乱
6. 据清朝学者赵翼《廿二史札记》记载,“五代诸镇节度使,未有不用勋臣武将者……五代之乱,朝廷威令不行,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强夺枉杀,无复人理”。后朝哪一政策的实行扭转了史料描述的这种风气( )
A. 汉朝的休养生息政策 B. 唐朝的以民为本政策
C.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 D.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7. 围棋是发源于中原的益智游戏。据图可知( )
辽人……夏月以布易毡帐,藉草围棋,双陆或深涧洗鹰。
——(南宋)叶隆礼《契丹国志》
A. 契丹族受汉文化影响 B. 辽宋间商品交换频繁
C. 契丹习俗受汉人喜爱 D. 女真族学习中原文化
8. 浙江杭州岳王庙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初一某班学生以爱国为主题,开展了旅游研学活动,并拍照留念(如图),下列史实与图片中著名人物相关的是( )
A. 他从辽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
B. 他率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C. 他的军队曾在澶州大败金军
D. 他完成了北伐,统一了全国
9. 秦汉时期,中国的海船尾部已安装了方向舵,这项创造比西方国家早数百年。宋朝时,中国造船业已经使用“船样”和船坞造船,也比欧洲早500年。材料旨在强调古代中国( )
A. 船舶类型多样 B. 船体结构合理 C. 造船规模庞大 D. 造船技术先进
10. 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如图中①②对应的朝代分别是( )
A. 唐朝、南宋 B. 东晋、南宋 C. 东晋、元朝 D. 唐朝、元朝
11. 藏文史籍《萨加世系史》载:“元帝辖十一省,西藏之地面虽不足一省,但因为它是八思巴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委付与八思巴。”管理这一省的中央机构是( )
A. 中书省 B. 西藏行省 C. 枢密院 D. 宣政院
12. 司马迁的《史记》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史学的两部不朽巨著,他们被称为“史学两司马”。如示意图中,在这两部书中都能查阅到相关记载的时期是( )
A. A B. B C. C D. D
13. 如图图片是《梦溪笔谈》中对一项发明技术的记载,书中这样写道:“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下列发明中符合这种记载的是( )
A. 活字印刷术
B. 雕版印刷术
C. 造纸术
D. 交子
14. 假期将至,某同学想去北京旅行,因为在历史课上听老师讲到有个景点叫做“明十三陵”,可通过查资料得知明朝建立者朱元璋的陵墓却不在北京,他应该去哪儿参观朱元璋的陵墓( )
A. 南京 B. 西安 C. 洛阳 D. 余杭
15. 1553年,殖民者以“借地晾晒水浸货物”为借口,通过向明朝官员行贿的方式,获准在澳门半岛暂时居住。由此开始,澳门逐渐离开了祖国的怀抱,直至1999年,中国才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这里的“殖民者”来自( )
A. 葡萄牙 B. 荷兰 C. 西班牙 D. 英国
16. 连环画是中国的传统艺术,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和如图连环画相关的史实是( )
A. 辛弃疾抗金 B. 文天样抗元 C. 戚继光抗倭 D. 岳飞抗金
17. 《本草纲目》中记载了曼陀罗花:“相传此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予尝试之,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材料体现了李时珍( )
A. 重视传统经验的总结 B. 选材着眼于现实生活
C. 实践求证的科学精神 D. 探索中不断追求创新
18. “……沿山脊线起伏的超长墙体曲线是它整体的形廓,展现了线的力量与韵律,无数垛口重复而有节奏,竖立于城墙之间的敌楼与绵延的墙体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尽显点线面相结合的艺术美态。”材料描述的建筑是( )
A. 都江堰 B. 大运河 C. 北京城 D. 明长城
19. 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土地7万顷;明熹宗时,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大宦官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李自成针对以上现象提出的解决方法是( )
A. 严明军纪,不许妄杀 B. 均田免赋,发放钱粮
C. 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D. 攻占北京,北拒满洲
20. 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请你给如图图片归纳一个主题(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1. 人们对英雄总是不吝赞美:“汹涌潮头,公所降兮……辟境荆蛮,逐荷夷兮。一岛延平,全中夏兮。教化一方,功名传兮。”这里的“公”指的是( )
A. 岳飞 B. 文天祥 C. 戚继光 D. 郑成功
22. 与表中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变化有直接关系的是( )
年代 耕地面积(顷)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乾隆三十一年(1776年) 7414495
A. 高产作物的推广 B. 政府推行垦荒政策 C. 手工业工场扩大 D. 晋商、徽商的兴起
23. 明清治国者有特别发达的“专制智慧”一日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二日解忧患,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下列选项体现出这种“专制智慧”的是( )
A. 闭关锁国,小农经济 B. 八股取士,兴文字狱
C. 设立厂卫,文化专制 D. 废除丞相,设军机处
24. “作者通过宝玉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赋予宝玉一种大胆的批判精神,‘毁僧谤道’……反对道学,轻视儒家经典,轻视封建的伦常关系……”此材料表明《红楼梦》( )
A. 文学作品是研究历史的唯一材料 B.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小说
C. 反映了时代的诉求 D. 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名著
25.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这体现出京剧( )
A. 学习西方,引进技法 B. 形式多样,专供宫廷
C. 剧目繁多,雅俗共赏 D. 兼容并包,博采众长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
26.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北宋初,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商品贸易活动日益繁荣,市场对钱币的需求量骤增,以致宋朝从一建国就面临着货币供给不足,及地区间货币流通被分割的局面。铁钱既笨重难携以致远,又因私铸多而流通受阻……当地一些既有信用、又有大量财富的巨富豪商,为交子在成都的最初发行提供了信用基础。此外,先进的印刷术也为交子的印刷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宋元纸币流通及其在世界货币史上的地位》
材料三: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元史 地理志》
材料四:有学者查阅资料粗略得出清朝前期人口统计表
时间 顺治18年(1661年) 康熙9年(1670年) 乾隆8年(1743年) 乾隆59年(1794年)
全国人口数(万人) 1920 1939 15000 31000
(1) 材料一反映了盛唐气象的哪一特点?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哪一方面的发展景象?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交子产生的时代背景。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建立的遍布全国的驿站,分别对政治、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
(4) 阅读材料四的人口数据,指出有何明显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会带来哪些问题?
27. 纵观中国历史,封建社会的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
——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
材料二(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
——摘自全国统编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
(1) 中国“皇帝制度”的确立始于哪个朝代?元朝为实现对其辽阔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材料三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他(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将胡惟庸抄家灭族,大肆捕杀胡惟庸同党,株连杀戮 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朱元璋是如何解决君相之争的?
材料四故宫导游解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3) 材料四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请你对该机构的设立作出简要评价。
(4)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8. 我国的对外交往史历经荣辱兴衰,见证了民族复兴之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中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
材料三 使明代初期显得与众不同,但又同汉、唐、宋等朝代初期业绩典范相称的举措,是将帝国的骄傲横向四方,尤其是他们惊人的海上远征。
——罗兹 墨菲《亚洲史》
(1)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和“把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史实各一例。
(2) 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宋代对外贸易的大港口。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3) 材料三中明朝的“海上远征”是指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上远征”最远到达什么地方?“他们惊人的海上远征”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4) 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史实能给我们现在的国家发展与对外交往带来什么启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隋炀帝在位期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他的暴政最终引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因此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所以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和影响能印证“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B是正确的选项;ACD都没有体现“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隋朝的灭亡。隋炀帝在位期间,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暴虐无道,终于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导致隋朝灭亡。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隋朝的灭亡的相关知识点。
2.【答案】C
【解析】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即“是什么”的问题。历史解释则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即“有什么用”的问题。题干选项中选项ABD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排除;“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对武则天统治的看法,属于历史解释,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解释的相关史实。注意掌握区别历史史实和历史解释的方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解释的相关史实。
3.【答案】B
【解析】很多读书人发出“何时才能高飞入云,长天搏击,一申所能呢?”的追问,王之涣指示人们“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高适喊出“奔赴万里战场不怕死”的心声,这些说明盛唐时期的文人昂扬进取。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B项正确;高适渴望沙场建功,并不意味着“重武”一定“轻文”,排除A项;“保家卫国”不是所以文人的基本思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劝言进谏”,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社会风气,重点掌握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及表现。
本题以唐诗为背景依托,通过唐诗这种文字史料的解读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增强了文化自信。
4.【答案】C
【解析】中日两国都实行中央集权制,但从材料提供的信息无法判定,排除A项;
图示信息只是体现日本平城京建筑受唐长安城影响,无法判定日本文化来源于中国,排除B项;
根据图“唐长安平面图”“日本平城京平面图”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唐长安城平面图与本平城京平面图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说明日本建筑受到唐朝建筑的影响,体现了唐朝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较大,C项正确;
题干图示体现不出唐王朝注重文化扩张,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文化的影响,注意题干图片的比较。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文化的影响。
5.【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纷起,军阀混战是导致东汉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安,战争不断,人口大量死亡或流徙,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都出现剧烈下降,D项正确;ABC项内容能影响人口的数量,使之减少,但与材料不符,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人口的变化情况,重点掌握人口变化的原因等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掌握战乱对社会的破坏和对人口数量的影响。
6.【答案】C
【解析】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陂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该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C项正确;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动荡局面的是宋朝,与汉朝、唐朝、清朝不符,排除AB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重文轻武政策,重点掌握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背景、含义及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根据图片“朝阳市辽墓出土的玛瑙围棋子”以及“辽人……夏月以布易毡帐,藉草围棋”可知,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契丹人也学会了汉人的围棋这项技艺,说明契丹族受汉文化影响,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契丹人项汉人学习围棋,没有体现辽宋间商品交换频繁,排除B;围棋是汉人的娱乐活动,不属于契丹人的习俗,没有体现契丹习俗受汉人喜爱,排除C;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是金,故“女真族学习中原文化”表述错误,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辽宋之间的文化交流,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所给材料。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朝时期的汉族政权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浙江杭州岳王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初年抗金名将岳飞抗金有效地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保护了中原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岳飞虽然被统治者和奸臣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但岳飞深受人们的爱戴和敬重,南宋嘉定年间,杭州人民为纪念岳飞而修建了“岳王庙”,B符合题意;岳飞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排除A;岳飞率岳家军取得郾城大捷,收复许多失地,排除C;岳飞没有完成北伐,更谈不上统一全国,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岳飞。注意题干图片的识读。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岳飞抗金的主要事迹。
9.【答案】D
【解析】秦汉时期,中国的海船尾部已安装了方向舵,这项创造比西方国家早数百年。宋朝时,中国造船业已经使用“船样”和船坞造船,也比欧洲早500年。材料旨在强调古代中国造船技术先进,领先于欧洲数百年。故D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古代中国造船技术先进,不能说明古代中国船舶类型多样、船体结构合理、造船规模庞大,排除ABC。
故选:D。
本题考查宋代手工业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宋代手工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旨在强调古代中国造船技术先进。
10.【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①处的两个时间618年至907年可知这个王朝是唐朝。618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贵族李渊,进入长安,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安史之乱”后,唐朝日趋衰落907年灭亡。根据题干②处的两个时间1271年至1368年可知这个王朝是元朝。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灭掉南宋,统一中国,1368年,朱元璋军攻入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因此图中①②对应的朝代是唐朝、元朝。
故选:D。
本题以历史朝代的年代表切入考查了唐朝、元朝的建立与灭亡。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唐朝、元朝建立与灭亡的时间。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元帝辖十一省,西藏之地面虽不足一省,但因为它是八思巴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委付与八思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的事务,D项正确;中书省管辖河北、山东、山西三地,排除A项;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事务,故西藏没有设置行省,B说法错误,排除B项;元朝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管理西藏地区的措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管理西藏地区的措施。
12.【答案】B
【解析】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将近三百卷。据题干示意图,在这两部书中都能查阅到相关记载的时期是B段,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司马迁的《史记》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的内容的相关史实。掌握《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异同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司马迁的《史记》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指的是活字印刷术的优点,即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的效率,A项正确;雕版印刷术刻板费时费力,排除B项;印刷术效率的高低与造纸术无关,排除C项;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使用的是雕版印刷术。且题干涉及的是书籍的印刷,与纸币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14.【答案】A
【解析】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江苏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当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要想参观朱元璋的陵墓,应到南京。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明朝的建立的地点。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成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
本题以北京有“明十三陵”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为依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明朝建立的地点。
1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以“借地晾晒水浸货物”为借口,通过向明朝官员行贿的方式,获准在澳门半岛暂时居住。由此开始,澳门逐渐离开了祖国的怀抱,直至1999年,中国才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A项正确;荷兰殖民者侵略台湾地区,排除B;西班牙与英国与侵占澳门无关,排除C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的居住权。
16.【答案】C
【解析】根据连环画以及文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可知,和连环画相关的史实是戚继光抗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民族英雄戚继光组建戚家军,平息东南沿海的倭患。戚继光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戚继光也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他的英勇事迹将永远载入史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戚继光淡泊名利、一心为国的崇高品质。故C符合题意;辛弃疾、文天祥与岳飞没有抗击倭寇,排除AB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朝时期的中外冲突等知识,重点掌握戚继光抗倭相关知识。
重点掌握戚继光抗倭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7.【答案】C
【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题干体现了对于流传的曼陀罗花的功效,李时珍亲自实践来证明,这体现了李时珍注重实践求证的科学精神,C项正确;经验指的是人们在同客观事物直接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题干材料体现不出重视传统经验的总结,排除A项;现实生活是指我们在日常中所经历的,亲眼所见所闻的那些事,题干材料体现不出选材着眼于现实生活,排除B项;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题干材料体现不出探索中不断追求创新,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李时珍实践求证的科学精神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相关史实。
18.【答案】D
【解析】由材料“沿山脊线起伏的超长墙体曲线是它整体的形廓,展现了线的力量与韵律,无数垛口重复而有节奏”可知,这是对明长城的描述。万里长城自秦始皇修建后,许多朝代不断整修。明朝又大规模修筑,达到完善地步。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蜒六千余公里。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象征,D项符合题意;都江堰和大运河都是水利工程,不是依山而建,与材料中的“沿山脊线起伏的超长墙体”不符,排除AB两项;明成祖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这与材料中的“沿山脊线起伏的超长墙体曲线是它整体的形廓”不符,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长城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明长城和北京城的相关知识。
19.【答案】B
【解析】A.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不符合题意,排除A。
B.据材料“……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土地7万顷;……大宦官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可知,反映了明代后期土地兼并问题比较严重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李自成针对土地兼并问题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迎合了广大农民对土地需求的愿望,调动了农民参与起义的积极性。他还规定向贫困民众发放钱粮,因而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故B正确。
C.李自成推翻了明王朝,建立了大顺政权,不符合题意,排除C。
D.1644年,李自成率军北伐,攻取明朝都城北京,大明王朝灭亡。大顺军占据北京后,招降了原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但吴三桂不久后反叛大顺,李自成御驾亲征山海关,在决定天下形势的山海关大战中,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勾结并引导清军主力入关,袭击大顺军,大顺军因腹背受敌而战败。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明代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李自成起义的相关史实。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明代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识记李自成起义的相关史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20.【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达赖金印”“金奔巴瓶”体现的是清朝加强西藏地区的管理;清朝时期,1653年,清朝顺治皇帝册封“达赖喇嘛”;清政府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制定了金瓶掣签制度。乾隆帝制定“金瓶掣签制度”,规定喇嘛教活佛转世人选必须由中央颁发的金奔巴瓶抽签决定,这一措施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最终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1762年,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故以上图片反映的是清朝政府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故D符合题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指的是秦汉时期,题干反映的是清朝时期,排除A;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排除B;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点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排除C。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措施,注意题干图片的识读。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朝时期的时代特点。
21.【答案】D
【解析】根据“辟境荆蛮,逐荷夷兮。一岛延平,全中夏兮。教化一方,功名传兮”可知歌颂的是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事迹。1661年,郑成功率领将士,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西海岸。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郑成功收复了台湾。故“公”指的是郑成功。ABC都没有收复台湾,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2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增加,而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政府推行垦荒政策。清朝初年,顺治、康熙、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高产作物的推广不是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手工业工场扩大不能促进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增加,排除C项;晋商、徽商的兴起反映的是商业的发展,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增加反映的是农业的发展,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变化的原因是政府推行垦荒政策。
23.【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可知,当时清政府采取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根据题干材料“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可知,清政府实行的是小农经济。体现前一种“智慧”的选项是闭关锁国。故选项A正确,八股取士,兴文字狱、设立厂卫,文化专制和废除丞相,设军机处属于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与“除外患”“解忧患”,无关,排除BC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影响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史实。
24.【答案】D
【解析】依据“作者还通过贾宝玉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赋予贾宝玉一种大胆的批判精神,‘毁僧谤道’……反对道学,轻视儒家经典,轻视封建的伦常关系等等。”可知,材料说明了《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选项D符合题意;《红楼梦》是文学作品是研究历史的唯一材料,说法错误,排除A项;中国最早的小说是《山海经》,排除B项;《红楼梦》的思想主题没有反映了时代的诉求,排除C。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红楼梦》的相关史实。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红楼梦》的相关史实。
25.【答案】D
【解析】据题干材料“原在南方演出的四大徽班……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可知,题干材料体现出京剧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特点,D项正确;“学习西方,引进技法”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A项;“专供宫廷”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剧目繁多”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京剧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时期的艺术的相关史实。
26.【答案】【小题1】经济繁荣;图一:农业;图二:手工业;图三:商业。
【小题2】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短缺;铁钱使用不便;巨富豪商的信用基础;印刷术的进步。
【小题3】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经济上,促进了各地之间的交流和商贸往来,促进了经济发展。
【小题4】人口数量大幅增长。人地矛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不利于封建政府的统治。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交子、宋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明清经济的发展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经济的繁荣、交子、宋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明清经济的发展等相关史实。
27.【答案】【小题1】秦始皇;行省制度。
【小题2】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小题3】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小题4】观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论述:秦朝开创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后,历代王朝就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元朝为了实现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的实行,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综上所述,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解析】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秦、元、明清加强中央集权措施,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解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自秦朝开始,历代封建王朝在巩固政权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措施,识记这些措施及其影响。
28.【答案】【小题1】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小题2】广州、泉州;原因:发明了指南针,有较成熟的造船技术(或造船和航海技术有较大的发展);朝廷鼓励海外贸易。
【小题3】郑和下西洋;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小题4】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要积极向外界学习等。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宋代对外贸易的大港口、郑和下西洋以及历史意义等知识,明确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要积极向外界学习等。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宋代对外贸易的大港口、郑和下西洋以及历史意义等知识。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