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四编选择性必修第十三单元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课题41法律与教化(课件+课题训练+学生用书)(3份)
(共55张PPT)
课题41 法律与教化
【课标要求】
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2.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3.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命题溯源·聚焦高考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1.先秦时期的法治与德治
(1)西周时期:建立了礼制,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
(2)春秋战国时期
①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________。
②主张: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
③实践: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能满足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成文法
2.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时期: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汉朝沿袭秦律,制成《________》,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
(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3)唐朝
①《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_______确立的标志。
②《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③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九章律
中华法系
3.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法律制度:即重视“律”,又重视“例”。《大明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2)儒学发展: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
(3)基层教化
宋朝 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明朝 明朝后期,乡约宣讲明太祖的“________”,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清朝 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六谕
知识点二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1.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
(1)渊源:《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2)发展
①英美法系
背景 11世纪,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诺曼王朝的王室设立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进行巡回审判
形成 12世纪前后,建立在习惯法基础上、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在英国逐渐形成,这就是普通法
发展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
完善 “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影响 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它们构成了普通法系,也称“英美法系”
②大陆法系:也称“民法系”
形成 13世纪以后,随着王权的加强,法国统一法律的步伐加快,建立在罗马法基础上的法律体系日益成熟
发展 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____________。《拿破仑法典》与此前颁布的法律,构成了法国的成文法体系,最终确立了法国的资产阶级法律制度
《法国民法典》
2.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1)特征: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2)局限
①西方法律制度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确认了私有财产制度。
②黑人、原住民和妇女还在为享有完全的公民权积极斗争。
3.宗教伦理与教化
(1)中世纪基督教的统治
①基督教统治的建立: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国家逐渐接受了基督教。
②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________和日常行为。
(2)宗教改革后的新教
①积极: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提出了一些新的主张。
②局限:新教排斥其他教派,引起了多次宗教冲突,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思想意识
知识点三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1.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改革开放前
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先后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开始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②1954年:制定____________________等,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改革开放新时期
①1982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同时制定了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②中共十五大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③到2010年底,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
①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②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jp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③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2)改革开放新时期:先后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运动、文明创建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概念阐释——“敬天保民”
“敬天保民”是西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其内涵认为“上天”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敬天保民”实质是人文主义思想,对儒家民本思想产生重要影响。
2.学习情境——战国时期的法治思想
《左传》记载:“(子产临终对后继者的遗言)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思考:子产临终前“舍宽取猛”的态度转变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礼崩乐坏,子产为形势所迫,“救世”之需,从以德服民转变为立法从严,严刑峻法。
3.思维拓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观念
(1)法家思想中的法治观念
①“以法为本”,树立法律的绝对权威。
②公布法律,重典治国的成文法传统。
③“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平等精神。
(2)儒家思想中的法治观念
①以人为本,主张“天下归仁”。
②以宗法为纲,重视人情的因素。
③维护传统制度,强调因事设刑。
(3)道家思想中的法治观念:崇尚无为而治,否定有为的人定法。
4.学术情境——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点
1764年7月,意大利人贝卡里亚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
思考:结合所学概括贝卡里亚的法学思想及其意义。
提示:无罪推定原则。有利于保护公民的权利不受侵犯。
5.知识延伸——《法国民法典》
《法国民法典》第一次确认了民事权利平等、财产所有权的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用法律形式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打击了封建势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因其是为适应资产阶级需要而制定的,所以深深地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
6.思维拓展——基督教伦理对现代西方社会的影响
(1)基督教的博爱精神是现代社会工作接纳、尊重、平等、服务等专业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来源。
(2)基督教义的救赎观念所提供的积极的人生观与社会改造精神是开展社会工作的理论前提。
(3)基督教倡导的牺牲精神与天职观念是锻造社会工作者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强大精神动力。
7.体系构建——近代西方的法律教化
8.构图解史——“人治”和“法治”的主要区别
9.学习情境——法律与教化
思考:法律与教化之间的关系怎样?
提示: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和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
10.体系构建——中国的法治与教化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探究点 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育与引导——法律与教化
时空观念——中华法系的确立与发展
核心结论:中华法系与古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特点
(1)中华法系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独树一帜,为人类法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代中国国力长期居于东亚、甚至世界前列,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儒家文明圈;中国的法律制度自然而然地影响到周边国家,其中以《唐律疏议》为甚。
(2)古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特点
①刑罚为主,诸法合一:中国封建时代颁行的法典,基本上都是刑法典,但它包含了有关民法、诉讼法以及行政法等各个方面的法律内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的结构,且始终以刑法为主,并以统一的刑法手段调整各种法律关系。
②德主刑辅,以礼入刑:多种思想的发展对我国古代法律的影响非常深刻,而其中最重要的沉淀物便是“德主刑辅、以礼入刑”的理论和实践。
③法有等级,法外特权:封建帝王首先享受法外特权,其次是统治集团的成员,在不危害皇权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享受法外特权。
④以法治吏,维护统治: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古代社会所说的人治其实就是官治,为了发挥官治的作用,那就需要治官,控制官吏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
史料实证——罗马法和近代西方法律
史料一 罗马法是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不断发展变迁的,它的核心内容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其法则体现着理性、自由、平等、正义的思想。虽然罗马国力之强盛,幅员之广大,早已成了历史。然而,罗马法律的基本精神对近代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近现代欧洲各国法制的发展都留下了罗马法的烙印。
——摘编自张文娇《从罗马法的历史变迁论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史料二 陪审制度是国家机关吸收普通公民参加审判民事、刑事案件的制度,在世界各国的司法实践中被广泛应用。根据其形式的不同,分为陪审制和参审制两种。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主要采用“陪审制”。在这种制度下,陪审团负责认定事实,法官负责适用法律;以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采取“参审制”,法官与陪审员之间没有明确的职能分工,他们共同组成合议庭,共同评议案件,投票裁决。
——《浅析中西陪审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法的特点。
(2)结合史料二分析近代西方建立陪审团制度的目的是什么?这一制度的实施有何积极性?
[提示] 特点: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核心内容是调整财产关系;崇尚自由和理性;渗透自然法思想。
[提示] 目的:保证司法实践过程的每个程序的公开公正,使民众能够直接参与法律事务。积极性:有利于保障司法民主、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防止权力的滥用和司法的腐败,促进整个社会法律意识的提高。
【通法悟道】
历史解释——近代西方法律思想的主要特点
(1)强调依法统治。把法治作为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主要方法,主张一切个人或机构都处在法律之下,受事先制定的法律规则的统治和约束。
(2)强调法律自治。即法律与道德和宗教等手段相分离,具有独立性却又与其他调控手段相互协调、和谐共存。
(3)强调人人平等。即形式的平等,反对旨在追求结果平等或限制实际不平等的措施。
(4)主张司法独立。在司法中,强调形式公正或程序公正,反对掺入具有价值意向的道义原则等。
(5)维护个人自由。坚持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区分,维护作为私域的空间,以使个人不受政府、团体或他人的非法干预。
(6)主张法律稳定。坚持法律的公开性和明确性,反对以秘密法律不教而诛,反对制定模棱两可的法律并随意解释。
开放探究——新时期爱国精神的践行者——申纪兰
史料 第一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一生与人大紧密相连。1954年,申纪兰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她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男女同工同酬”被正式写入宪法。1983年,她所在的西沟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她在西沟村建立起第一个村办企业铁合金厂,但为了响应党中央保护环境的号召,2012年,申纪兰和西沟村民决定,拆除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铁合金厂。“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几十年来,她始终坚持“不领工资、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坐专车、不要住房、不脱离农村”。
——摘编自《申纪兰:永远的人大代表》
【史料导读】
史料是对人大代表申纪兰的综述,她积极提倡男女同工同酬,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建村办企业,谋求企业可持续发展,带领群众走乡村振兴之路。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申纪兰事迹体现的时代精神。
[提示] 厚植深切的爱国精神;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以身作则的敬业精神。
唯物史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1)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国家基本方略和全社会共识。
(2)全民接受依法治国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依法治国在改变中国社会的同时,也改变着中国人的观念,法治、民主、自由、人权、公平、正义等理念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3)国家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4)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民主法治,向着“三者有机统一”的方向迈进。
(5)立法成绩显著。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6)法律服务日益增多,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及特征
(1)内容
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2)特征:主导性、现实性、包容性、超越性、开放性。
命题溯源·聚焦高考
?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
[示例] [2022·新高考海南卷,5]《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
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
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
答案:A
[解题流程]
[演练1] 命题点:明代“以例辅律”的法律变革
[2021·新高考湖北卷,4]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答案:A
解析:明代大量增补各类“例”辅佐、补充律,有利于司法官吏处理新出现的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故选A项;“杜绝”说法绝对,排除B项;司法官吏按增加的“例”处理新问题,不能确保结果公正与否,排除C项;司法官吏按“例”处理新问题,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排除D项。
[演练2] 命题点: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
[2021·新高考湖北卷,10]1981年,中国女排经过顽强拼搏勇夺第三届世界杯冠军。亿万人民通过电视机、收音机收看、收听了这一盛况。女排夺冠后,很快收到数万件海内外的贺信、贺电。全国各地群众纷纷表示,要以女排为榜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由此可见( )
A.电视机在家庭普及 B.女排精神激励国人
C.排球运动推广全国 D.体育强国梦想实现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以女排为榜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可知,女排顽强拼搏奋勇夺冠空前激发了中华儿女的自豪感,极大鼓舞着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振兴中华的信心和决心,故选B项;“普及”说法错误,与“亿万人民通过电视机、收音机收看、收听了这一盛况”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女排精神激励国人,而不是排球运动推广全国,排除C项;单凭女排一个项目夺冠,不能说体育强国梦想“实现”,排除D项。
[演练3] 命题点:意大利兴办的寄宿的世俗学校
[2021·新高考辽宁卷,12]15世纪,意大利兴办了一种寄宿学校,学校的学生以贵族子弟为主,也招收并资助有才华的贫苦学生,男女同校。教学内容包括拉丁文、希腊文、教会法规、数学、几何、历史、音乐、体操、舞蹈、游泳等。这表明意大利( )
A.建立了近代化教育制度
B.科技革命与社会进步相互影响
C.教育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D.思想解放与教育变革相互促进
答案:D
解析:15世纪西方思想界有文艺复兴运动,根据材料中意大利的学校教授各种知识,可知思想解放运动与教育变革相互促进,故选D项;材料与近代化的教育制度无关,排除A项;科技革命发生于16~17世纪,排除B项;这所学校涉及教会法规,并没有摆脱宗教的束缚,排除C项。
[演练4] 命题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冲击神学教化
[2021·新高考山东卷]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热情讴歌充满人性要求和感性魅力的生活态度,并追求现世幸福和享乐,西欧宗教改革思想家们却将这视为奢靡和不道德。然而,二者却又共同推动了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这是因为他们都( )
A.重新审视人,冲破了传统的束缚
B.提升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C.反对神学,重构了人与神的关系
D.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
答案:A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对人性和生活态度的讴歌和对现世生活享乐的追求肯定了人的地位和作用,贬低了神的地位和作用,西欧宗教改革提倡因信称义,反对天主教会的因行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地位,肯定了人的信仰的力量,二者都在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所以推动了西欧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故选A项;文艺复兴并没有提高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宗教改革有利于提升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排除B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不肯定神学的存在,而不是反对其存在,排除C项;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文艺复兴并没有这样的作用,排除D项。
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
1.命题点:春秋战国时代的“法鼎”
[2023·湖南省新高考高三第二次联考]“法鼎”来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最初,各诸侯国的法典都秘藏于官府之内,平民无权查阅。至春秋后期,郑国执政子产开历史先河,将国家法典刻在鼎上,示法于民,即所谓“法鼎天下,法在人心”。此举( )
A.利于扩大法律的适用范围
B.倾向于对平民权益的保护
C.彰显了法律的“去神秘化”
D.力求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初期,各诸侯国的法典都秘藏于官府之内,平民无权查阅;至春秋后期,国家法典刻在鼎上,示法于民,百姓对之一目了然,所敬畏的是国家的法律,而不再是垄断法律的贵族;法鼎象征的不仅是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更重要的是法律的“去神秘化”,故选C项。材料未展示法律的具体内容,故无法得知它是否维护平民利益和扩大法律适用范围,故排除A、B两项。春秋后期,郑国并未建立封建统治,排除D项。
2.命题点:唐代法律的特点
[2023·湖北省新高三摸底联考]下表是关于唐代法律案件的相关记载。这说明唐朝( )
A.司法呈现礼法结合的特点 B.统治者遵循明德慎刑的原则
C.国家专注儒学的教化功能 D.道德品质是选官的重要标准
(冯甲在亲丧期间)朝祥暮歌,是亵于礼,以哭止乐,斯慰所怀。诉词既款服终,言讼请依科断 敦煌卷子伯
2593号
柳公绰,长庆中为刑部尚书,京兆府有姑以小过鞭其妇至死,府上其狱,郎中窦某断以偿死,公绰曰:“尊殴卑,非斗也,且其子在,以妻而戮其母,非教也。”竟从公绰所议 《册府元龟》
绛州孝女卫氏……其父为乡人卫长则所杀……及长,以砖击杀之……(唐太宗)嘉其孝烈,特令免罪 《旧唐书·烈女传》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冯甲在亲丧期间)朝祥暮歌,是亵于札,以哭止乐,斯慰所怀。诉词既款服终,言讼请依科断”可知唐代对亲丧期间“朝祥暮歌”的不孝行为进行处罚;由材料“公绰曰:尊殴卑,非斗也,且其子在,以妻而戮其母,非教也。竟从公绰所议”可知在司法审判中,柳公绰以礼改判、以礼折狱;由材料“绛州孝女卫氏……其父为乡人卫长则所杀……及长,以砖击杀之……(唐太宗)嘉其孝烈,特令免罪”可知烈女卫氏因亲情犯罪而特令免罪,这些都说明司法实践中具有礼法相结合的特点,故选A项;明德慎刑强调统治者要尚德敬德,刑罚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国家不仅注重儒学的教化,也维护法律的威严,排除C项;唐代实行科举制,才能是选官的标准,排除D项。
3.命题点:1804年《法国民法典》的颁布实施
[2023·丹东市高三二模]拿破仑采纳罗马法的体系、概念,按照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遵循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竞争的原则,指导制定了《法国民法典》,于1804年颁布实施。据此可知,该法典( )
A.具有普通法系特征 B.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
C.旨在强调法制统一 D.推动了欧洲民主建设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法国民法典》是按照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口号、“遵循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竞争的原则”而制定的,这与资产阶级的价值观相一致,据此可知,该法典顺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B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法国民法典》采纳了罗马法的体系、概念,而罗马法属于大陆法系,而不是“普通法系”,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制定《法国民法典》的目的在于维护其统治,而不是“强调法制的统一”,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民法典》并没有推动欧洲的民主政治建设,期间经历了多次的曲折和反复,排除D项。
4.命题点:新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2023·葫芦岛市一模]1953年,鞍山钢铁公司工人王崇伦发明了“万能工具胎”,使一台刨床能顶6台插床使用,一年完成了几年的生产任务,王崇伦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下图邮票中的图像是王崇伦边使用机床边讲解的情景。上述材料反映出( )
A.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B.中国工人阶级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C.人民群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D.公私合营激发了工人的主人翁精神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在新中国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了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与题意相合,故选B项;“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是在1957年“一五”计划后,排除A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为1956~1966年,排除C项;公私合营在1953~1956年,鞍山钢铁公司成立于1948年12月,非公私合营企业,排除D项。课题41 法律与教化
【课标要求】 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2.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3.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1.先秦时期的法治与德治
(1)西周时期:建立了礼制,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
(2)春秋战国时期
①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________。
②主张: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
③实践: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能满足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2.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时期: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汉朝沿袭秦律,制成《________》,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
(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3)唐朝
①《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________________确立的标志。
②《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③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3.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法律制度:即重视“律”,又重视“例”。《大明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2)儒学发展: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
(3)基层教化
宋朝 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明朝 明朝后期,乡约宣讲明太祖的“________”,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清朝 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知识点二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1.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
(1)渊源:《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2)发展
①英美法系
背景 11世纪,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诺曼王朝的王室设立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进行巡回审判
形成 12世纪前后,建立在习惯法基础上、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在英国逐渐形成,这就是普通法
发展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
完善 “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影响 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它们构成了普通法系,也称“英美法系”
②大陆法系:也称“民法系”
形成 13世纪以后,随着王权的加强,法国统一法律的步伐加快,建立在罗马法基础上的法律体系日益成熟
发展 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____________。《拿破仑法典》与此前颁布的法律,构成了法国的成文法体系,最终确立了法国的资产阶级法律制度
2.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1)特征: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2)局限
①西方法律制度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确认了私有财产制度。
②黑人、原住民和妇女还在为享有完全的公民权积极斗争。
3.宗教伦理与教化
(1)中世纪基督教的统治
①基督教统治的建立: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国家逐渐接受了基督教。
②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________和日常行为。
(2)宗教改革后的新教
①积极: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提出了一些新的主张。
②局限:新教排斥其他教派,引起了多次宗教冲突,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知识点三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1.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改革开放前
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先后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开始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②1954年:制定________________等,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2)改革开放新时期
①1982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同时制定了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②中共十五大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③到2010年底,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
①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②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jp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③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__________,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2)改革开放新时期:先后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运动、文明创建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概念阐释——“敬天保民”
“敬天保民”是西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其内涵认为“上天”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敬天保民”实质是人文主义思想,对儒家民本思想产生重要影响。
2.学习情境——战国时期的法治思想
《左传》记载:“(子产临终对后继者的遗言)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思考:子产临终前“舍宽取猛”的态度转变说明了什么问题?
试答:
3.思维拓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观念
(1)法家思想中的法治观念
①“以法为本”,树立法律的绝对权威。
②公布法律,重典治国的成文法传统。
③“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平等精神。
(2)儒家思想中的法治观念
①以人为本,主张“天下归仁”。
②以宗法为纲,重视人情的因素。
③维护传统制度,强调因事设刑。
(3)道家思想中的法治观念:崇尚无为而治,否定有为的人定法。
4.学术情境——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点
1764年7月,意大利人贝卡里亚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
思考:结合所学概括贝卡里亚的法学思想及其意义。
试答:
5.知识延伸——《法国民法典》
《法国民法典》第一次确认了民事权利平等、财产所有权的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用法律形式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打击了封建势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因其是为适应资产阶级需要而制定的,所以深深地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
6.思维拓展——基督教伦理对现代西方社会的影响
(1)基督教的博爱精神是现代社会工作接纳、尊重、平等、服务等专业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来源。
(2)基督教义的救赎观念所提供的积极的人生观与社会改造精神是开展社会工作的理论前提。
(3)基督教倡导的牺牲精神与天职观念是锻造社会工作者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强大精神动力。
7.体系构建——近代西方的法律教化
8.构图解史——“人治”和“法治”的主要区别
9.学习情境——法律与教化
思考:法律与教化之间的关系怎样?
试答:
10.体系构建——中国的法治与教化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探究点 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育与引导——法律与教化
时空观念——中华法系的确立与发展
核心结论:中华法系与古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特点
(1)中华法系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独树一帜,为人类法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代中国国力长期居于东亚、甚至世界前列,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儒家文明圈;中国的法律制度自然而然地影响到周边国家,其中以《唐律疏议》为甚。
(2)古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特点
①刑罚为主,诸法合一:中国封建时代颁行的法典,基本上都是刑法典,但它包含了有关民法、诉讼法以及行政法等各个方面的法律内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的结构,且始终以刑法为主,并以统一的刑法手段调整各种法律关系。
②德主刑辅,以礼入刑:多种思想的发展对我国古代法律的影响非常深刻,而其中最重要的沉淀物便是“德主刑辅、以礼入刑”的理论和实践。
③法有等级,法外特权:封建帝王首先享受法外特权,其次是统治集团的成员,在不危害皇权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享受法外特权。
④以法治吏,维护统治: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古代社会所说的人治其实就是官治,为了发挥官治的作用,那就需要治官,控制官吏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
史料实证——罗马法和近代西方法律
史料一 罗马法是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不断发展变迁的,它的核心内容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其法则体现着理性、自由、平等、正义的思想。虽然罗马国力之强盛,幅员之广大,早已成了历史。然而,罗马法律的基本精神对近代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近现代欧洲各国法制的发展都留下了罗马法的烙印。
——摘编自张文娇《从罗马法的历史变迁论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史料二 陪审制度是国家机关吸收普通公民参加审判民事、刑事案件的制度,在世界各国的司法实践中被广泛应用。根据其形式的不同,分为陪审制和参审制两种。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主要采用“陪审制”。在这种制度下,陪审团负责认定事实,法官负责适用法律;以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采取“参审制”,法官与陪审员之间没有明确的职能分工,他们共同组成合议庭,共同评议案件,投票裁决。
——《浅析中西陪审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法的特点。
试答:
(2)结合史料二分析近代西方建立陪审团制度的目的是什么?这一制度的实施有何积极性?
试答:
【通法悟道】
历史解释——近代西方法律思想的主要特点
(1)强调依法统治。把法治作为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主要方法,主张一切个人或机构都处在法律之下,受事先制定的法律规则的统治和约束。
(2)强调法律自治。即法律与道德和宗教等手段相分离,具有独立性却又与其他调控手段相互协调、和谐共存。
(3)强调人人平等。即形式的平等,反对旨在追求结果平等或限制实际不平等的措施。
(4)主张司法独立。在司法中,强调形式公正或程序公正,反对掺入具有价值意向的道义原则等。
(5)维护个人自由。坚持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区分,维护作为私域的空间,以使个人不受政府、团体或他人的非法干预。
(6)主张法律稳定。坚持法律的公开性和明确性,反对以秘密法律不教而诛,反对制定模棱两可的法律并随意解释。
开放探究——新时期爱国精神的践行者——申纪兰
史料 第一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一生与人大紧密相连。1954年,申纪兰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她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男女同工同酬”被正式写入宪法。1983年,她所在的西沟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她在西沟村建立起第一个村办企业铁合金厂,但为了响应党中央保护环境的号召,2012年,申纪兰和西沟村民决定,拆除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铁合金厂。“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几十年来,她始终坚持“不领工资、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坐专车、不要住房、不脱离农村”。
——摘编自《申纪兰:永远的人大代表》
【史料导读】 史料是对人大代表申纪兰的综述,她积极提倡男女同工同酬,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建村办企业,谋求企业可持续发展,带领群众走乡村振兴之路。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申纪兰事迹体现的时代精神。
试答:
唯物史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1)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国家基本方略和全社会共识。
(2)全民接受依法治国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依法治国在改变中国社会的同时,也改变着中国人的观念,法治、民主、自由、人权、公平、正义等理念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3)国家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4)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民主法治,向着“三者有机统一”的方向迈进。
(5)立法成绩显著。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6)法律服务日益增多,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及特征
(1)内容
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2)特征:主导性、现实性、包容性、超越性、开放性。
命题溯源·聚焦高考
?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
[示例] [2022·新高考海南卷,5]《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
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
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
[解题流程]
[答案]
[演练1] 命题点:明代“以例辅律”的法律变革
[2021·新高考湖北卷,4]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演练2] 命题点: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
[2021·新高考湖北卷,10]1981年,中国女排经过顽强拼搏勇夺第三届世界杯冠军。亿万人民通过电视机、收音机收看、收听了这一盛况。女排夺冠后,很快收到数万件海内外的贺信、贺电。全国各地群众纷纷表示,要以女排为榜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由此可见( )
A.电视机在家庭普及
B.女排精神激励国人
C.排球运动推广全国
D.体育强国梦想实现
[演练3] 命题点:意大利兴办的寄宿的世俗学校
[2021·新高考辽宁卷,12]15世纪,意大利兴办了一种寄宿学校,学校的学生以贵族子弟为主,也招收并资助有才华的贫苦学生,男女同校。教学内容包括拉丁文、希腊文、教会法规、数学、几何、历史、音乐、体操、舞蹈、游泳等。这表明意大利( )
A.建立了近代化教育制度
B.科技革命与社会进步相互影响
C.教育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D.思想解放与教育变革相互促进
[演练4] 命题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冲击神学教化
[2021·新高考山东卷]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热情讴歌充满人性要求和感性魅力的生活态度,并追求现世幸福和享乐,西欧宗教改革思想家们却将这视为奢靡和不道德。然而,二者却又共同推动了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这是因为他们都( )
A.重新审视人,冲破了传统的束缚
B.提升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C.反对神学,重构了人与神的关系
D.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
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
1.命题点:春秋战国时代的“法鼎”
[2023·湖南省新高考高三第二次联考]“法鼎”来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最初,各诸侯国的法典都秘藏于官府之内,平民无权查阅。至春秋后期,郑国执政子产开历史先河,将国家法典刻在鼎上,示法于民,即所谓“法鼎天下,法在人心”。此举( )
A.利于扩大法律的适用范围
B.倾向于对平民权益的保护
C.彰显了法律的“去神秘化”
D.力求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命题点:唐代法律的特点
[2023·湖北省新高三摸底联考]下表是关于唐代法律案件的相关记载。这说明唐朝( )
(冯甲在亲丧期间)朝祥暮歌,是亵于礼,以哭止乐,斯慰所怀。诉词既款服终,言讼请依科断 敦煌卷子伯2593号
柳公绰,长庆中为刑部尚书,京兆府有姑以小过鞭其妇至死,府上其狱,郎中窦某断以偿死,公绰曰:“尊殴卑,非斗也,且其子在,以妻而戮其母,非教也。”竟从公绰所议 《册府元龟》
绛州孝女卫氏……其父为乡人卫长则所杀……及长,以砖击杀之……(唐太宗)嘉其孝烈,特令免罪 《旧唐书·烈女传》
A.司法呈现礼法结合的特点
B.统治者遵循明德慎刑的原则
C.国家专注儒学的教化功能
D.道德品质是选官的重要标准
3.命题点:1804年《法国民法典》的颁布实施
[2023·丹东市高三二模]拿破仑采纳罗马法的体系、概念,按照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遵循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竞争的原则,指导制定了《法国民法典》,于1804年颁布实施。据此可知,该法典( )
A.具有普通法系特征 B.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
C.旨在强调法制统一 D.推动了欧洲民主建设
4.命题点:新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2023·葫芦岛市一模]1953年,鞍山钢铁公司工人王崇伦发明了“万能工具胎”,使一台刨床能顶6台插床使用,一年完成了几年的生产任务,王崇伦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下图邮票中的图像是王崇伦边使用机床边讲解的情景。上述材料反映出( )
A.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B.中国工人阶级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C.人民群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D.公私合营激发了工人的主人翁精神
课题41 法律与教化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2.提示:礼崩乐坏,子产为形势所迫,“救世”之需,从以德服民转变为立法从严,严刑峻法。
4.提示:无罪推定原则。有利于保护公民的权利不受侵犯。
9.提示: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和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
知识点一
1.(2)成文法
2.(1)九章律 (3)中华法系
3.(3)六谕
知识点二
1.(2)《法国民法典》
3.(1)思想意识
知识点三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探究点
2.[提示] (1)特点: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核心内容是调整财产关系;崇尚自由和理性;渗透自然法思想。
(2)目的:保证司法实践过程的每个程序的公开公正,使民众能够直接参与法律事务。积极性:有利于保障司法民主、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防止权力的滥用和司法的腐败,促进整个社会法律意识的提高。
4.[提示] 厚植深切的爱国精神;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以身作则的敬业精神。
命题溯源·聚焦高考
?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
[示例] 答案:A
[演练1] 解析:明代大量增补各类“例”辅佐、补充律,有利于司法官吏处理新出现的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故选A项;“杜绝”说法绝对,排除B项;司法官吏按增加的“例”处理新问题,不能确保结果公正与否,排除C项;司法官吏按“例”处理新问题,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排除D项。
答案:A
[演练2] 解析:据材料“以女排为榜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可知,女排顽强拼搏奋勇夺冠空前激发了中华儿女的自豪感,极大鼓舞着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振兴中华的信心和决心,故选B项;“普及”说法错误,与“亿万人民通过电视机、收音机收看、收听了这一盛况”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女排精神激励国人,而不是排球运动推广全国,排除C项;单凭女排一个项目夺冠,不能说体育强国梦想“实现”,排除D项。
答案:B
[演练3] 解析:15世纪西方思想界有文艺复兴运动,根据材料中意大利的学校教授各种知识,可知思想解放运动与教育变革相互促进,故选D项;材料与近代化的教育制度无关,排除A项;科技革命发生于16~17世纪,排除B项;这所学校涉及教会法规,并没有摆脱宗教的束缚,排除C项。
答案:D
[演练4]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对人性和生活态度的讴歌和对现世生活享乐的追求肯定了人的地位和作用,贬低了神的地位和作用,西欧宗教改革提倡因信称义,反对天主教会的因行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地位,肯定了人的信仰的力量,二者都在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所以推动了西欧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故选A项;文艺复兴并没有提高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宗教改革有利于提升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排除B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不肯定神学的存在,而不是反对其存在,排除C项;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文艺复兴并没有这样的作用,排除D项。
答案:A
?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
1.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初期,各诸侯国的法典都秘藏于官府之内,平民无权查阅;至春秋后期,国家法典刻在鼎上,示法于民,百姓对之一目了然,所敬畏的是国家的法律,而不再是垄断法律的贵族;法鼎象征的不仅是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更重要的是法律的“去神秘化”,故选C项。材料未展示法律的具体内容,故无法得知它是否维护平民利益和扩大法律适用范围,故排除A、B两项。春秋后期,郑国并未建立封建统治,排除D项。
答案:C
2.解析:由材料“(冯甲在亲丧期间)朝祥暮歌,是亵于札,以哭止乐,斯慰所怀。诉词既款服终,言讼请依科断”可知唐代对亲丧期间“朝祥暮歌”的不孝行为进行处罚;由材料“公绰曰:尊殴卑,非斗也,且其子在,以妻而戮其母,非教也。竟从公绰所议”可知在司法审判中,柳公绰以礼改判、以礼折狱;由材料“绛州孝女卫氏……其父为乡人卫长则所杀……及长,以砖击杀之……(唐太宗)嘉其孝烈,特令免罪”可知烈女卫氏因亲情犯罪而特令免罪,这些都说明司法实践中具有礼法相结合的特点,故选A项;明德慎刑强调统治者要尚德敬德,刑罚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国家不仅注重儒学的教化,也维护法律的威严,排除C项;唐代实行科举制,才能是选官的标准,排除D项。
答案:A
3.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法国民法典》是按照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口号、“遵循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竞争的原则”而制定的,这与资产阶级的价值观相一致,据此可知,该法典顺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B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法国民法典》采纳了罗马法的体系、概念,而罗马法属于大陆法系,而不是“普通法系”,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制定《法国民法典》的目的在于维护其统治,而不是“强调法制的统一”,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民法典》并没有推动欧洲的民主政治建设,期间经历了多次的曲折和反复,排除D项。
答案:B
4.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在新中国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了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与题意相合,故选B项;“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是在1957年“一五”计划后,排除A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为1956~1966年,排除C项;公私合营在1953~1956年,鞍山钢铁公司成立于1948年12月,非公私合营企业,排除D项。
答案:B课题训练41 法律与教化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2023·包头市一模]《周礼·春官·大司乐》云:“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和邦国,以谐万民。”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
A.关注臣民的美育培养
B.重视乐教天下归心的作用
C.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D.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局面
2.[2023·威海市高三二模]西汉时,有一陈姓寡妇,养婆母28年,汉文帝感其孝行,给予“孝妇”称号。东汉初年,临淄人江革以孝母闻名乡里,光武帝赐其“巨孝”称号,赐谷千斛。汉代统治者的上述做法旨在( )
A.加强儒学独尊地位B.推进以礼入法
C.维护社会伦理秩序D.创新基层教化
3.[2023·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唐律疏议》将“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其与儒家典籍一致的情况大量存在:
《礼记》:“悼与耄(幼童和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 《唐律疏议》:“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
《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唐律疏议》:“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徒刑,流放);告(发)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
由此可以看出( )
A.唐朝以严刑峻法治国以保证惩戒效果
B.唐朝鼓励亲属间相互告发以维护治安
C.唐律将儒家思想与法律内容密切结合
D.《唐律疏议》是古代礼仪制度的总结
4.[2023·河南省名校高三联合考试]宋代民间结社兴盛,最典型的表现是乡约的设立,乡约内容大致包括四项: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乡村成员推举的约正有权处理争辩纠纷,同时享有一定的惩戒之权。据此可知,宋代的乡约( )
A.强化了宗法血缘制度
B.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C.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
D.促进了理学统治地位确立
5.[2023·天一大联考高三测试]1385年,明政府重定乡饮酒礼,明确要“叙长幼、论贤良、别奸顽、异罪人”,规定“其座席间,年高有德者居于上,高年淳笃者并之”。那些“有过犯之年长者”,“须坐于众宾席末,听讲律受戒论”。明政府的做法( )
A.加强了对基层民众的教化
B.激化了宗族内部的矛盾
C.促进了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D.背离了儒家的纲常伦理
6.[2023·济南市高三三模]天主教的生活观里,只有担任神职才有意义,出家成为修士、专职侍奉上帝才是高尚的职业,其他职业不过是俗世的蝇营狗苟;加尔文则认为,人的每种职业都是为了荣耀上帝,所有职业都像神职一样神圣。他的这一主张( )
A.打破了天主教的精神垄断
B.强化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
C.扩大教会统治的社会基础
D.赋予世俗奋斗宗教使命感
7.[2023·哈三中高三三模]“一个人借了他人的一匹马,将马牵出了与他人约定的地方,或者牵到了比约定的更远的地方,被判处盗窃罪”。当时的法学家昆图斯·斯凯沃拉通过审查类似判决和其他判决,得出“任何人以保管的目的接受某物却使用之,或者以使用的目的接受,却以与接受时所达成的不同目的而使用之,则犯有盗窃罪”这一表述。可见法学家( )
A.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性
B.使法律的实践性和适用性增强
C.对法律判决具有审查复核权
D.对法律的解释具有主观随意性
8.[2023·河南省六市二模]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通过并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宪法的颁布( )
A.反映了我国处在历史性转变重要时期
B.新宪法的制订适应了当时国家的需要
C.说明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开始实现转移
D.说明“文革”后拨乱反正工作的结束
9.[202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完善经济法治为龙头,拓展到各个社会关系领域,赢得了公众的认可与支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并且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基本完善。这些成就的取得( )
A.创造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法治建设道路
B.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持续推进的保障
C.表明法治建设是经济建设的有力补充
D.说明党开始认识到法治建设的价值
10.[2023·南通市大联考]中央十二大报告起草稿将民主与精神文明列为一个部分,即“发展社会主义的高度民主和高度精神文明”。之后修改为“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民主建设归到精神文明的题目下论述。最后定稿将“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分出去,单独列为一个题目。这表明( )
A.精神文明建设影响民主政治
B.民主问题日益受到党的重视
C.拨乱反正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D.社会主义的本质被广泛认知
二、非选择题(12分)
11.[2023·锦州市一模]《民法典》正式施行是中国人民民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部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被迫中断。“文革”开始后,中国立法、司法和法学研究完全中断。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1979年,开始新中国第三次民法典起草。八十年代先后出台《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民法通则》。
20世纪九十年代 为适应发展现代化市场经济的要求,1993年开始起草《合同法》,1998年开始起草《物权法》。
21世纪 2015年,第五次民法典编撰工作正式启动。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发展脉络梳理》
从表格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课题训练41 法律与教化
1.解析:据材料“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和邦国,以谐万民”可知,西周时期以礼乐文化教育万民,从而推动统一的文化认同心理,说明西周时期重视乐教天下归心的作用,故选B项;材料中的乐教对象是万民,臣民只是其中一部分,排除A项;分封制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而材料主旨是礼乐制度,排除C项;西周时期礼乐制度针对的是统治阶级,仍然是“礼不下庶人”,排除D项。
答案:B
2.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汉文帝之所以给予陈姓寡妇“孝妇”称号,是因为其“养婆母28年”,光武帝之所以赐临淄人江革“巨孝”称号,是因为其“以孝母闻名乡里”,二人的行为都与“孝行”有关,这与汉朝时期“以孝治天下”的理念相一致,而“孝”不仅仅体现在家庭伦理方面,而且也体现在社会伦理方面,据此可知,汉代统治者的上述做法,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伦理秩序,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汉文帝统治时期,倡导道家的“无为而治”,而不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题干内容中所述及的“孝”属于“礼”的范畴,并没有涉及“入法”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统治者推广“孝行”并不属于“地方治理”范畴,排除D项。
答案:C
3.解析:据材料“《唐律疏议》与儒家典籍一致的情况大量存在”可知,《唐律疏议》中的法律规定与儒家思想的记载相一致,例如,《礼记》中规定即使幼童和老人有罪,也不施加刑罚,《唐律疏议》中也有类似规定,说明《唐律疏议》使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为一体,故选C项;《唐律疏议》将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为一体,礼法合一,重视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倡导德主刑辅,排除A项;材料中对违反儒家伦理道德的行为予以处罚,体现了“出礼入刑”的思想,故亲属间相互告发的行为违背了儒家伦理道德,排除B项;《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礼制规范的总结,排除D项。
答案:C
4.解析:由材料“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有权处理争辩纠纷,同时享有一定的惩戒之权”可知,乡约的基本价值理念和处事方式有利于稳定基层秩序,加强对基层的治理,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血缘制度不断瓦解,排除A项;乡约体现的是儒家的伦理思想而非民本思想,排除C项;官方确立了理学的统治地位,而非乡约,排除D项。
答案:B
5.解析:材料可见明政府对民间饮酒礼作出规定,规定中涉及长幼秩序和道德标准,这是通过礼节对基层民众进行思想渗透的教化手段,故选A项;中国古代基层宗族内部原本就有礼仪秩序,不涉及矛盾问题,故明政府在此方面的规定不会激化矛盾,排除B项;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正统,排除C项;明政府此项规定与儒家纲常伦理一致,排除D项。
答案:A
6.解析:据材料“加尔文则认为,人的每种职业都是为了荣耀上帝,所有职业都像神职一样神圣”可知,加尔文认为世俗的职业都是为了荣耀上帝,赋予世俗奋斗以宗教使命感,故选D项;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的精神垄断,排除A项;加尔文的主张为普通民众的奋斗提供辩护,并不是强化宗教信仰,排除B项;加尔文宗教改革进一步摆脱了宗教改革的思想禁锢,故扩大教会统治基础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
答案:D
7.解析:据材料“任何人以保管的目的接受某物却使用之,或者以使用的目的接受,却以与接受时所达成的不同目的而使用之,则犯有盗窃罪”可知,法学家强调私有财产的维护,通过对多个类似判决的审查而得出法律,更具有实践性与适用性,故选B项;法学家昆图斯·斯凯沃拉通过审查类似判决和其他判决得出了法律,说明其重视实践,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法律判决的依据,而不是判决的程序,排除C项;法学家昆图斯·斯凯沃拉通过审查类似判决和其他判决,对法律解释具有客观性,排除D项。
答案:B
8.解析:1982年宪法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在改革开放背景下提出的根本任务,适应了当时国家发展和建设的需要,故选B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了历史性转变,1982年已经实现了转变,排除A项;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开始实现转移的标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而不是1982年宪法颁布,排除C项;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1982年底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意味着实践中拨乱反正工作的结束,所以1982年宪法颁布并不是拨乱反正工作结束的标志,排除D项。
答案:B
9.解析: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熟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持续推进,B项正确;1949年9月的《共同纲领》已开创符合本国国情的法治建设道路,排除A项;法治建设和经济建设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C项说法错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法治建设,并非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开端,排除D项。
答案:B
10.解析:据材料“中央十二大报告起草稿将民主与精神文明列为一个部分,之后将民主建设归到精神文明的题目下论述,最后定稿将‘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分出去,单独列为一个题目”可知,民主建设由最初的归到精神文明的题目下,最后将社会主义民主单独列为一个题目,说明民主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主建设从属于精神文明建设到单独列为一个题目的过程,体现的是民主建设的地位日益提高,未说明精神文明建设对民主政治的影响,排除A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拨乱反正,包括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答案:B
11.解析:材料表格内容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七八十年代”“20世纪九十年代”“21世纪”这四个时间段内,有关编纂《民法典》的相关内容,根据这些具体内容可知,其主要叙述了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据此可以把论题定为“现代中国的时代变迁影响民法典建设”;在具体论述过程中,结合时代背景,着重阐释“不同的时代是如何影响《民法典》编纂的”这一中心内容:就“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而言,可做如下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中国法治建设奠定基础。1953~1956年,在开展“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同时,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文革”前后,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民法典建设被迫中断;就“20世纪七八十年代”而言,可做如下论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生活越来越活跃,八十年代出台《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民法通则》等多部民事单行法律,民事法律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新中国民法典发展的历程,反映的正是现代中国法治建设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步完善的过程。
答案:示例:论题:现代中国的时代变迁影响民法典建设。(2分)
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中国法治建设奠定基础。1953~1956年,在开展“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同时,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文革”前后,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民法典建设被迫中断。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生活越来越活跃,八十年代出台《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民法通则》等多部民事单行法律,民事法律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保障公民民事权利、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法典的建设步伐加快。2020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新中国第一部《民法典》正式诞生。(8分)
结论:新中国民法典发展的历程,反映的正是现代中国法治建设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步完善的过程。(2分)
(本示例仅作为参考答案之一,并非唯一答案,其他论题及论述亦可。其他参考论题:改革开放推动我国民法典建设;我国民法典建设呈现阶段性特征;现代中国民事法律建设日益完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