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2024年高考历史部编版一轮复专项巩固(含解析)
考点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1. 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
A. 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 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 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 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2. 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凤、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
A. 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 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
C. 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 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3. 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
A. 皇权旁落 B. 相权转移 C. 地方权力削弱 D. 行政效率降低
4. 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侧示意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 对以下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 )
A. 经济重心南移 B. 农业生产恢复 C. 民族交融加强 D. 社会分工扩大
6. 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A. 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 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C. 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 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7. 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
A. 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 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 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 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8. 如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
A. 减少制度变革阻力 B. 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C. 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 D. 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
9. 下图为隋代敦煌壁画《天宫伎乐飞天》,其中的飞天伎乐在形象上一改前期粗犷的西域式风格,具有“秀骨清像”的文化特征,其造型衣饰具有多样化,有的束双髻,有的披袈裟,有的着中原大袍。伎乐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了( )
A. 亚欧民族的迁徙历程 B. 三教合一的时代特征
C. 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 D. 佛教本土化程度加深
10. 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
A. 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 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 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 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11. 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A. 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 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 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 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12.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 )
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 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
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 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13. 如表关于唐人李元谅身世的三则史料中()
史料内容 来源
本骆元光,姓安氏,其先安息人也。少为宦官骆奉先所养,冒姓骆氏……贞元三年(787)……帝(唐德宗)念其勋劳,又赐姓李氏,改名元谅。 《旧唐书·李元谅传》(五代刘昫等撰)
公本安姓,讳元光,其先安息王之胄也。轩辕氏廿五子在四裔者,此其一焉……(唐德宗)赐姓李氏,同属籍也。改名元谅,昭诚节也……贞元癸酉岁(793)十有一月十五日,薨于良原镇之公馆,享年六十七。 《李元谅墓志》
公本名元光,姓骆氏,武威姑臧人。盖黄轩帝孙,降居安息,高阳王□,留宅姑臧。 贞元五年(789) 《李元谅颂碑》
A. 《旧唐书》的记载相对客观 B. 所有的信息皆可互相证实
C. 墓志采用了《旧唐书》记载 D. 出现较早的史料最为真实
14. 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
A. 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 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
C. 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 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
15. 隋炀帝时,势倾当朝的左卫大将军、许国公宇文述占田违限,刑部尚书李园通“判宇文述田以还民”。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 农民经济负担减轻 B. 严刑峻法思想推行 C. 官员特殊权益消失 D. 均田制的贯彻实施
16. 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这些规定有利于( )
A. 文化交流 B. 扩大选官基础 C. 澄清吏治 D. 推动方言传播
17. 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A. 小篆 B. 楷书 C. 行书 D. 草书
18. 如图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A. 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 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 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 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19. 如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 )
①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 ②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
③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 ④可体现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20. 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议以文字形式报呈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 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 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C. 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 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
21. 如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
时期 概况
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武后时期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玄宗时期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A. 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 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 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 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22. 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
A. 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B. 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
C. 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 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23. 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24. 唐代李逢吉做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
A. 加强了君主集权 B. 促进了阶级流动 C. 消除了门第观念 D. 激化了政治矛盾
25. 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 )
A. 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 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
C. 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D. 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
26. 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
A. 地方势力膨胀 B. 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 中央财政紧张 D. 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27. 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 )
A. 书法实用性加强 B. 书法流派的统一 C. 竹简木牍的应用 D. 纸张使用的推广
28. 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 )
A. 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 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
C. 市民文化需求强烈 D. 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
29. 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
A. 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B. 正统观念的左右
C. 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D. 情感倾向的影响
30. 《旧唐书》载,贞观年修五代史,移史馆于禁中。史官无常员,如有修撰大事,则用他官兼之,事毕日停。贞观以后,多以宰相监修国史,遂成故事也。天宝以后,他官兼领史职者,谓之史馆修撰,初入为直馆也。这些措施旨在()
A. 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B. 鉴往知来,文以化成
C. 礼法并施,三教合一 D. 体恤百姓,休养生息
31. 明堂
材料一 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亞”形布局。
材料二 汉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亞”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亞”形。
材料三 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
(1) 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2) 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
32.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于魏晋一致。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
——摘编至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
(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
(2)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贞观)十六年(642年)诏:氏族之盛,实系于冠冕;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燕赵右姓,多失衣冠之绪……名虽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自号膏梁之胄,不敦匹敌(配偶)之仪。问名惟在于窃赀,结褵(古时女子出嫁)必归于富室。乃有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媾,多纳货贿,有如贩鬻。或贬其家门,受屈辱于姻娅;或矜其旧族,行无礼于舅姑。积习成俗,迄今未已。……
自今已后,明加告示,使识嫁娶之序,各合典礼,知朕意焉。其自今年六月禁卖婚。
(显庆)四年(659年)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范阳)卢浑、(范阳)卢辅、清河崔宗伯元孙,凡七姓十一家,不得自为婚姻。
——摘编自(宋)王溥《唐会要》
(1) 根据材料,概括诏书所反映的唐初婚姻现象,并据此分析当时统治者所面临的政治问题。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唐初为解决上述政治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34. 材料 张九龄(678—740),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七岁能文,进士及第后步入仕途,开元年间官至宰相,成为秦至唐在统一王朝任官级别最高的岭南人。张九龄为政注重民生疾苦,轻刑罚,薄赋敛,扶持农桑。其为人忠诚耿介,敢于进谏,亦终因此罢相,后有人认为这是唐朝由治到乱的分水岭。张九龄有《曲江集》传世,其诗清新自然,其文高雅严整。岭南多被时人视为蛮荒之地,而在张九龄的笔下,却是山明水秀、风光无限。他曾主持开大庾岭新路,便利了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至今用之,张九龄“耿直温雅,风仪甚整”,人们以其家乡之名称之为“曲江风度”。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称赞他:“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
——据《新唐书》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九龄成为盛唐名相的历史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九龄的历史贡献。
35. 材料一
冯道(882~954),“少纯厚,好学能文”。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皆居高官显爵,自号“长乐老”。其自诩:“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非人之谋,是天之祐。六合之内有幸者,百岁之后有归所。”
——据《长乐老自叙》等
材料二
史臣曰:(冯)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冯)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
——《旧五代史》
材料三
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予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死事之臣十有五……然使忠义之节,独出于武夫战卒,岂于儒者果无其人哉?
——《新五代史》
(1) 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对冯道的评价。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因而“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廩皆满”,这有利于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的解决,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D项符合题意。曹操大力发展屯田,客观上限制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A项错误;B项题干不能体现,排除;中原人口南迁是因为中原战乱,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古代“屯田制”。关键信息有“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等。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答案】C
【解析】材料“黄龙、赤乌、神凤、天册、天玺、天纪”等年号,挂有“龙”“天”等字眼,这些字眼体现了孙吴政权借助年号宣扬正统的思想,故C项正确;
A项推崇天人感应思想是为了巩固统治,不是使用符瑞年号的目的,故排除;
材料“前后四帝”说明东吴政权更迭不频繁,B项也体现不出材料年号的特点,故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孙吴政权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故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枢机构的演变,要根据所学知识解读材料。
【解答】
B.根据“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知魏晋时期尚书台职权范围扩大,中枢权力转移到尚书台,从而分散了相权,说明相权转移,故选B项。
A.中枢权力的转移分散有利于强化皇权,排除A项;
C.材料与地方无关,排除C项;
D.中枢权力的转移并不能说明行政效率降低,排除D项。
故选B。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可知这一地区是南方地区。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地广人稀,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民南迁,江南地区逐渐发展成为“民多田少”,④位于江南地区,D项正确;①②③不在江南地区,排除A、B、C项。
故选D项。
本题考查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注重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
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要求运用所学解读图文信息。
【解答】
C.根据壁画“北方内迁少数民族耕耙图”可知,这一时期北方内迁少数民族受到汉族农耕文明的影响,根据壁画“北方边境汉人放牧图”可知,这一时期汉人受北方游牧文明的影响,由此可见,两幅壁画体现魏晋时期民族交融加强,C项正确。
A.图文无法体现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项。
B.这两幅壁画无法看出农业生产恢复,排除B项。
D.壁画信息无法体现社会分工扩大,排除D项。
故选C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考生需要结合魏晋时期的时代特征和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进行解答。根据材料“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趋势加强,中原百姓与少数民族的经济往来也更加频繁,由此出现材料中的现象,这说明经济往来促进了民族交融,故选B项。A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根据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区域是否得到开发,故排除C项;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的生活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融合,故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文化认同,主要分析题干材料主旨解答。根据材料中南北朝后期南北方政权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可知,双方崇尚汉文化;根据材料“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并结合所学北魏孝文帝改革可知,北朝重视汉族文化。因此这些现象说明南北政权的文化认同趋近,故选 B项。材料反映的是南北政权互派使节的要求和北朝使节的来源,而非南北政权的实力对比,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南北政权在使节挑选上的共性,不是强调南北政权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只是说明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无法反映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作用,结合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分析地图解答。根据材料“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可知,与西汉京畿区相比较,隋朝的京畿区向以洛阳为中心的东部延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人口大量增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亟需通过南粮北运等形式来缓解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故开通了大运河,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隋京畿区的东移,与制度变革无关,排除A项;京畿区的东移,与拓宽财政收入来源无关,排除B项;隋朝京畿区的变动目的是缓解经济压力,而民族融合是东移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C
【解析】据材料“飞天伎乐在形象上 具有‘秀骨清像’的文化特征,其造型衣饰具有多样化,有的束双髻,有的披袈裟,有的着中原大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飞天的形象由西域式风格转变为汉地风格,体现了佛教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并与汉地文化相融合的过程,故选C项;结合所学可知,3—6世纪的亚欧游牧部落大迁徙在中国主要是少数民族南迁和西迁,伎乐飞天形象的变化与此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伎乐形象并未直观体现儒道特征,排除B项;仅凭敦煌壁画伎乐飞天形象的变化无法得出“佛教本土化程度加深”的结论,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开明包容的民族政策,主要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题干材料中,唐太宗和唐德宗都对于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采取不同于中原的税收赋役优待政策,根据实际情况减轻税收,这体现了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来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故选B。A选项一般指唐朝通过和亲、会盟等多种方式促进民族往来,如文成公主入藏、唐蕃长庆会盟等等,与赋役优惠政策无关。C选项一般指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或者实行两税法改革,与题目中所说的民族政策无关。D选项一般指唐朝实行羁縻府州政策,因俗而治、因地制宜,例如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与赋役优惠政策无关。故选B项。
11.【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以看出对勇气力量,身体强壮,非常重视,C项正确。
唐朝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并不在南方,以之相适应中国文化中心也不在南方,所以江南文化不可能成为主流,A项错误;
材料无法得出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的结论,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民间存在的娱乐形式,D项错误。
故选:C。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君臣关系融洽,虚心纳谏,①符合题意;“小邑犹藏万家室”描述的是开元盛世的场景,②不符合题意;“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意思是五尺高的学童以不说诗词文赋为耻,是唐朝中期杜佑对当时社会场景的描述,③不符合题意;“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是《贞观政要》中对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描述,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B项和D项。故选C项。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选修部分的史料研读能力,结合史料研读的原则分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李元谅原为安息人,后被唐朝统治者赐李姓,《旧唐书》属于官修正史,侧重于保存唐朝的第一手史料,记事比较详细,材料中关于唐人李元谅身世的内容属于历史叙述,相对客观,A项正确。三则材料选取的内容范围并不相同,例如无法证史传主是否为轩辕黄帝后裔等相关信息,故排除B项;《李元谅墓志》是墓主去世时即唐代所作,而《旧唐书》则成书于五代,故排除C项;史料是否真实与其出现时间早晚没有必然关系,故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A
【解析】西晋占田制下,占田无年龄之分,课田有年龄、性别的区别,占田数又高于课田数,这些规定可以鼓励人们去占田垦荒,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自耕农数量会有所增长;而南朝的占山护泽令助长了大土地发展所有制,农田和山地被大地主阶级集中起来,自耕农数量会遭到削减;至隋唐时期,均田制广泛推行,这一制度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使政府控制的自耕小农这一阶层的人数大大增多。由此可见,西晋至唐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故A正确。
材料未涉及皇权与世族势力的关系,故B错误;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
田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
15.【答案】D
【解析】由材料“势倾当朝的左卫大将军、许国公宇文述占田违限”、“判宇文述田以还民”可知国家通过严苛的法律严格限制豪强地主占有土地的份额,并将其侵占的土地还给人民,贯彻实施了均田制,D项正确;农民负担与税收政策相关,与土地多少无关,排除A项;由材料“刑部尚书李园通‘判宇文述田以还民’”可知严刑峻法是表现而非实质,排除B项;“消失”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实行均田制抑制土地兼并。依据材料“势倾当朝的左卫大将军、许国公宇文述占田违限”、“判宇文述田以还民”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16.【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等信息可知,这些规定有利于文化交流发展,故A项正确。
有利于扩大选官基础的是科举制度,故排除B项。
题干与吏治现象无关,故排除C项。题干中强调使用官方语言,不是推动方言传播,故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唐朝的教育文化政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7.【答案】B
【解析】由所学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可知,楷书的特点用四个字说就是“方正端严”。楷书定型在唐代,故说楷书,常指的就是“唐楷”。而颜真卿以远见卓识开创了“法外求法”的新路,依仗篆隶的家学根底,创出了最能代表唐代楷书的规范,所以材料中米芾对唐代某位书法家的评价中用“甲胄”“硬弩”“项羽”“樊哙”等意象表达的是对颜真卿楷书的赞扬,B项正确。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令李斯创制的文字,方中寓圆,圆中有方,排除A项;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排除C项; 草书具有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的特点,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要求考生掌握中国古代书体的演变历程及小篆、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的特点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从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的演变,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示信息,结合隋唐时期三省六部的内容、特点和作用进行分析。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北齐时期的主要政府机构在隋唐时期被重组和细化规范到六部中,六部作为隋唐时期的中央机构,其职权分工更加明确,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没有体现加强中枢决策权,排除A项;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因此“避免了”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职权分工更加明确有利于提高政令的执行效率,而非降低,排除C项。
19.【答案】D
【解析】中书省负责起草,门下省负责审核,故①错误;
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尚书省执行,故②错误;
③④均符合题意,故③④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三省六部制的相关内容。
20.【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可知,唐朝不仅通过三省分散相权,而且不断指定新人加入宰相集权,从而进一步分散相权。D项分析正确。
三省和宰相是中央机构,排除A项;
BC两项不符合设问“主要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BC。
故选:D。
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根据材料“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及所学三省六部制的影响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查了考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2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代中央政治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表格信息。
【解答】
D.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代翰林学士由备君主顾问到开始参与决策再到专掌诏令起草,正式参与决策,说明翰林学士逐渐获得了决策国家事务的权力,成为决策集团的一分子,即在朝廷内部决策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故D正确。
A.翰林学士是逐渐参与决策权力,决策权始终还是归皇帝所有,排除A。
B.仅根据翰林学士地位的变化无法证明文官地位得到提高,排除B。
C.三省六部制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唐前期就已经趋向成熟,排除C。
2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结合江南地区开发的时代背景解答。材料主要内容是唐中后期文人流行诗歌唱和,江南是重要主题,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唐中后期,南方相对北方,社会秩序更加安定,A项正确。唐朝时期坊市制度没有崩溃,排除B项;山水田园诗兴起于魏晋时期,排除C项;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因为安史之乱,排除D项。故选A项。
23.【答案】B
【解析】材料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主要的产粮区还是集中在中国北方。但是并不是在关中地区,而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这是隋唐时期的特点,B符合题干的要求;
ACD选项不符合题干的要求,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江南农业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考生需要掌握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各个朝代的特点。
2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使出身贫寒的士子有机会步入上流社会,有利于阶级的流动,材料“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颇为寒素开路”等信息均是具体表现,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消除”表述错误,排除;D项说法片面,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作用,依据材料“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颇为寒素开路”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唐科举制的变化,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5.【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北宋时由北朝民歌整理发展而来的乐府诗《木兰诗》中,载有“策勋十二转”这一唐代奖赏军功的说法,体现出其在流传过程中融入了新的历史内容,故C项正确。《木兰诗》由北朝民歌发展而来,其中虽有唐代奖赏军功的表述,但记载的并非“政治制度的变迁”,故A项错误。《木兰诗》由北朝民歌加工发展而成,不是宋代文人的创作,故B项错误。《木兰诗》作为北朝民歌,经唐代传诵,宋代加工,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D项错误。
本题考查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文学。
26.【答案】A
【解析】结合白居易生活的年代可知,他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的中唐,藩镇割据问题严重,由材料可见,地方官吏的收入远比载于法令上的数目多,这些都可反映地方势力的膨胀,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地方官员有不载于法令的高昂收入,但不涉及中央对官员的管控严格程度,更无法说明中央财政问题,故BC项错误;由材料“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可知是合法收入,贪腐收入并不合法,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唐朝藩镇割据。
27.【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改进并推动为书法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条件,故D项正确;
书法从自发到自觉,书法的实用性减弱,故A项错误;
B项中的“统一”的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
竹简木牍的应用不利于书法的发展,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的发展特点和造纸术的推广的影响分析。
28.【答案】D
【解析】据材料“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可知唐朝书法艺术模仿魏晋时期的风格,说明唐代书法艺术吸收六朝元素,故选D项。
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虽然唐代有南方的影响,但不能说江南文化成为主流,排除A项;
材料不能反映科举对行书的推动,排除B项;
江左书法风格多是士人追求,与市民文化不符,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特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叙述原则的不同,主要结合题干材料司马迁和刘知几的认识不同来分析解答。据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知几拘泥于名号、等级,刻板地要求必须身为天子才能立为本纪,如果身为诸侯,就绝无设为本纪之理。而司马迁设置本纪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以之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史事之总纲领,看其是否起到支配历史大局的作用,所以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刘知几对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排除A项;正统观念主要是指能够一脉相承,并且能够统一全国的某个政权的合法性,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情感因素不是导致两者不同认识的根源,排除D项。故选C项。
30.【答案】B
【解析】材料“移史馆于禁中”“用他官兼之”“多以宰相监修国史”均体现了唐朝政府对修史的重视,而对历史重视的目的在于借鉴以前的经验教训,鉴往知来,文以化成,故B项正确;
重视史书的撰修和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无关,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礼法并施,三教合一,排除C项;
体恤百姓,休养生息只是历史经验之一,并不是重视修史的全部目的,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中“鉴往知来”重视修史的传统。
31.【答案】【小题1】差异: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别称,汉代明堂是独立建筑;西周明堂呈长方形,汉代呈“亞”形。
原因:汉代尊崇儒术。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因此,汉代在根据儒家经典复原明堂时,融合了阴阳五行思想。汉代明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小题2】5世纪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缓和社会矛盾,学习汉族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明堂是体现国家礼仪的核心建筑,故北魏以修建明堂的方式彰显政权的合法性,以巩固统治。
【解析】1.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需结合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及原因来解答。
2.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需结合北魏重视修建明堂的原因来解答。
32.【答案】(1)原因:洛阳旧城衰败;为迁都做准备;便于对中原的控制,强化政权正统性。
举措:任用汉人筹划重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外郭城;统一规划里坊。
(2)使古都洛阳重现生机;成为中国古代后世都城建设的榜样;影响日韩等亚洲国家古代城市建设。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角度是北魏孝文帝重建洛阳城。
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措施来分析。
联系材料,结合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分析。
33.【答案】【小题1】现象:婚姻礼仪沦丧,以婚姻为名多要财物,传统门阀士族壮大。
问题:门阀士族壮大,不利于皇权统治。
【小题2】措施:编订《氏族志》、《姓氏录》等,重新划分士族等级。
理由:打击门阀士族,维护皇权统治。
【解析】1.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政治。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唐初婚姻的特征及背景来分析。
2.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政治。第二问结合唐初打击门阀士族的措施分析。
34.【答案】【小题1】背景:科举制的推行和崇尚诗文的社会风气;开明纯正的政治氛围;南方的开发和中原文化在岭南的传播。
【小题2】历史贡献:为开元年间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树立了贤相的典范;文学作品影响深远;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岭南的认知。
【解析】1. 第(1)问,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从科举制推行、崇尚诗文的文化环境、开发南方等角度进行分析。
2. 第(2)问,依据材料中张九龄的活动,结合所学从对盛世局面、对政治、对文学以及对岭南等方面的影响分析。
第(2)问,需要考生整理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和概括,再结合时代背景对张九龄的历史贡献进行客观评价。
35.【答案】【小题1】评价:材料一高度肯定,为官不贪,为人真诚,忠孝两全。材料二,辩证看待,为人淳朴大度,但为臣不忠。材料三,全面否定,不忠不义,寡廉贤耻。
【小题2】因素:评价的角度;评价者所持的标准;时代变化;史料考订与发现。
【解析】1.
(1)本题考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出处,准确概括材料中的观点。
2. (2)本题考查影响历史解释的因素,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第2页,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