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2-2023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隋唐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国家强盛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 危机与探索 B. 繁荣与开放
C. 屈辱与抗争 D. 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2. 百家讲坛主讲人蒙曼博士说:“隋朝之所以兴盛有四个原因,第一是统一,第二是制度,第三是工程,第四是国际秩序。”这里的制度主要是()
A.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B. 禅让制,郡县制
C. 世袭制,分封制 D. 行省制,君主制
3. 隋朝和秦朝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耀眼的光芒,以下关于两个朝代说法正确的是(  )
A. 都是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王朝 B. 都定都长安
C. 都修建大运河 D. 都因暴政短命而亡
4. 小明运用下面四幅图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
A. 耕作方式的进步 B. 冶铁技术的提高 C. 铁犁牛耕的出现 D. 原始农业的兴起
5. 某同学准备在学校公众号中推送一篇关于“游历大唐”的文章,下列内容可以出现在这篇文章中的有
①玄奘携带佛经回到长安 ②妇女参加骑马、打球等活动
③百姓使用纸币进行交易 ④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 宋初,大臣赵普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此建议针对的问题是()
A. 农民起义 B. 积贫积弱 C. 外族入侵 D. 君弱臣强
7. 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万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360名。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  )
A. 确保了科举取士公平 B. 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昌盛
C. 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D. 形成了完备的考试制度
8. 如图不能反映的主题是(  )
A. 民族政权的并立 B. 中外政权的纷争
C. 民族的交流与交融 D.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
9. 宋代经济较前代发达,农业发展,手工业兴盛,商业繁荣。下列描述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城市经商时间不再受到限制 B.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粮仓
C. 广州、泉州造船业世界领先 D. 河北定窑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瓷都
10. 《宋史》记载:“蜀用铁钱,民苦转贸重,故设法书纸代钱,以便市易。”据此推断,宋代纸币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宋辽盟约的订立 B. 商贸流通的需要 C. 海外贸易的繁荣 D. 造纸技术的改进
11.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摘自宋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白话译文)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俘,被关押在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文天祥作此诗时(  )
A. 蒙古正和南宋结盟夹击金朝 B. 南宋与元朝的对峙局面形成
C. 忽必烈即将把都城定于大都 D. 元军已经攻占南宋都城临安
12. 假如你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场景中的一位市民,你向能做的事情是(  )
A. 欣赏蹴鞠表演 B. 观看京剧演出 C. 购买《红楼梦》 D. 品尝烤红薯
13. 美国学者卡特说:“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清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国民军制。指南针的发明导致了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舞台。”他的表述主要体现了中国四大发明的()
A. 发明过程 B. 传播途径 C. 先进程度 D. 世界贡献
14. 今天生活中常见的邮政特快专递、菜鸟驿站等物流方式,早在元朝时已出现与此类似的雏形。下列文物能为此提供佐证的是(  )
A. 急递铺令牌 B. 东罗马金币
C. 锦衣卫印 D. 班禅金印
15. “中国人对海洋的探索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汉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形成,到元朝时,海上贸易空前活跃,它们为明代早期的对外交流奠定了基础,最终产生了世界航海史上更璀璨的奇迹。”材料中的“奇迹”是指(  )
A. 张骞通西域 B. 鉴真六东渡 C. 玄奘西游 D. 郑和下西洋
16. 南宋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明朝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进攻。这两支军队能屡打胜仗的主要原因是(  )
A. 统治者反抗侵略决心坚定 B. 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
C. 将士们对倭寇的深恶痛绝 D. 朝廷国力强盛,防备森严
17. 央视一套《典籍里的中国》激发了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一位同学对中国古代书籍进行了分类,其中____处可选的是(  )
历史类:《史记》《资治通鉴》
医药类:《千金方》《____》
文学类:《三国演义》《红楼梦》
A. 《梦溪笔谈》 B. 《农政全书》 C. 《天工开物》 D. 《本草纲目》
18. 历经六百年岁月变迁,紫禁城历久弥新。如今其负责人表示要“把一个壮丽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下列阐述与紫禁城相符合的是(  )
A. 是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的南扰而建
B. 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
C. 它的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是国际性大都会
D. 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
19.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回顾中国古代历史,每当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困苦之时,往往会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下农民起义爆发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①黄巾起义 ②大泽乡起义 ③黄巢起义 ④李自成起义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②①③④ D. ②④①③
20. 自古以来,西藏与中原王朝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元朝时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元朝统辖西藏的机构是(  )
A. 安西都护府 B. 澎湖巡检司 C. 宣政院 D. 伊犁将军
21. 构建知识结构图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下面是某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我国古代某一主题下的知识结构图,其中“?”处应是(  )
A. 早期国家的产生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2. 常州籍著名史学家吕思勉说:“清朝的衰机,可说是起于乾隆之世的。”下列可作为该论断依据的是(  )
A. 清政府始设军机处 B. 全国人口达到3亿 C. 官僚体制整体腐败 D. 四大徽班进京献艺
23. 清朝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雍正帝因此将其革职,又派人查他的诗集,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其治罪。这反映清朝前期(  )
A. 大兴文字狱 B. 实行八股取士 C. 建立厂卫制度 D. 推行闭关锁国
24. 刘隽永在《明清两朝保守主义的海外贸易政策》中指出“到乾隆年间,清政府对于口岸互市的限制和管理更加严格起来,仅限广州一地通商,并严禁私自交易。本来一度繁荣的对外贸易,又复萎顿,沿海经济日趋萧条,给当地居民造成严重后果,以致有用四五千金建造的大船,任其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材料反映的是闭关锁国政策的(  )
A. 原因 B. 特点 C. 过程 D. 影响
25. 如果让你制作一张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手抄报。下列素材可以入选的有(  )
①张仲景提倡预防疾病的“治未病”理论
②李白创作的具有浓郁浪漫情怀的诗歌
③促进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的指南针
④深受群众喜爱的中国国粹--京剧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
——根据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编制材料二唐太宗认为:“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清初统治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等材料三明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如玉蜀黍(即玉米)、番薯(俗称地瓜),到清代普遍种植于全国各地,高产作物的推广,对于粮食增产有重大影响。清初荒地极多,随处可见,而到康熙末年,则大都被开垦耕种。因而耕地面积由 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人口增长也随之加快,特别是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为1亿7000万,至嘉庆十七年(1812)增加到3亿6000万。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表中②处是我国古代哪一盛世局面?这一盛世局面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2) 材料二中,历代统治者对经济的发展有何共同态度?结果如何?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作物品种、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
(4)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封建经济发展的因素。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览表
朝代 地方管理
秦朝 郡县制
汉武帝 郡国并行制、“推恩令”
隋唐 藩镇割据
宋 把军、政、财权收归中央,设通判、转运使
材料二明初袭元制,设左、右相,独掌中书,统领六部……日感威胁。故设皇太子预政,以架空中书省职能……此后,扩充六部,六部尚书直柄……洪武十三年,借“胡惟庸案”,废丞相,罢中书。
--摘编自赵毅罗东阳《朱元璋废丞相论》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导致唐朝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历史事件。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废丞相的原因及明初制约相权的措施。
(3)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发展趋势,简述出现这一趋势的根源。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宋杂剧为元朝戏剧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由于元统治者不重用汉人知识分子,一些不得意的文人、落魄之士,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又一辉煌的篇章——元曲。戏剧的产生必须在社会经济充分发展的城市中,有充足的市民人数和文娱活动的需要,才有可能形成集中的观众群体和以演剧为生的艺人群体。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杂剧的表演特征并列举一个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2) 据材料二,概括元朝戏剧繁荣的历史条件。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社会发展与文化繁荣的相互关系。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元朝 元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1624年 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 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1943年 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
1945年 《中美英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台湾的居民大都来自闽、粤两省。随着移民的大量入台,清朝前期,台湾逐步走向与大陆相似的“文治社会”。随着台湾各地的开发,书院设置逐渐增加,乾隆至道光年间,共新设26所书院。台湾书院的祭祀、学规、讲学内容等都和福建相似。
——摘编自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
(1) 根据材料一,简述1624-1662年、1895-1945年先后侵占我国台湾的两个国家的名称。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时期台湾书院发展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从中得出的历史结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并且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所以隋唐时期的社会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B项正确;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危机与探索,排除A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屈辱与抗争,排除C项;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隋唐的时代特征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各个朝代的时代特征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唐的时代特征的相关史实。
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故A项正确;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推选首领的制度,排除B项;世袭制开始于夏朝时期,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沿用,排除C项;为了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的制度创新等知识,重点掌握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的制度创新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3.【答案】D
【解析】A.两个王朝都不是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王朝,排除A项。
B.秦朝定都咸阳,排除B项。
C.秦朝没有修建大运河,排除C项。
D.根据“隋朝和秦朝”结合所学可知,秦二世时期,因暴政发生农民起义,最终推翻了秦朝。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终于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王朝陷于瓦解,秦二世是秦朝第二位皇帝,隋炀帝也是隋朝第二位皇帝,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秦隋朝灭亡的原因,识记秦隋朝灭亡的原因。
本题考查分析对比能力,熟记秦隋都因暴政短命而亡。
4.【答案】A
【解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使用骨耜耕种,春秋时期人民使用铁农具耕种,汉代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唐朝农民发明曲辕犁,提高了耕作效率。故小明研究的主题应是耕作方式的进步。
本题考查耕作方式的进步,知道图片反映的是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
本题考查耕作方式的进步,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唐朝时期社会风气开放,当时的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唐太宗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大臣魏征敢于直言,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可以出现在这篇文章中的有选项①②④。③百姓使用纸币进行交易,不可能出现,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在北宋时期。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社会气象,重点掌握唐朝的玄奘西游天竺、唐朝的社会生活、唐太宗的统治措施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的玄奘西游天竺、唐朝的社会生活、唐太宗的统治措施等知识。
6.【答案】D
【解析】针对五代以来君弱臣强的局面,大臣赵普向宋太祖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的建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故选:D。
本题考查北宋的政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北宋的政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B
【解析】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万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360名。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昌盛。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科举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澶渊之盟、宋夏和议、榷场”,结合所学知识,澶渊之盟的订立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宋夏议和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从而得出以上反映的主题是民族政权的并立、民族的交流与交融、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但是不能体现出中外政权的纷争,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图片信息的解读。
注意对图片信息的提取与解读,掌握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
9.【答案】D
【解析】宋代经济较前代发达,农业发展,手工业兴盛,商业繁荣。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描述是河北定窑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瓷都。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B
【解析】据“蜀用铁钱,民苦转贸重,故设法书纸代钱,以便市易。”推断,商贸流通的需要是宋代纸币出现的主要原因,B符合题意。宋辽盟约的订立、海外贸易的繁荣和造纸技术的改进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AC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纸币出现的主要原因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纸币出现的主要原因的相关史实。
11.【答案】D
【解析】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后,抗战派大臣文天祥继续抗元,兵败被俘后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但南宋大臣陆秀夫、文天祥等人继续展开抗元斗争。
本题考查的是文天祥抗元的相关知识。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南宋灭亡后抗战派大臣文天祥继续抗元,兵败被俘后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天祥抗元的相关史实。
12.【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东京卞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蹴鞠表演在北宋时期是比较受到欢迎的活动,A项符合题意;京剧和《红楼梦》都是清朝时期出现,排除B、C两项;红薯是明朝中后期传入中国,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掌握相关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宋代的社会生活相关知识。
13.【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清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国民军制。指南针的发明导致了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舞台。”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发展的影响,D项正确;发明过程、传播途径、先进程度题干未体现,排除AB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四大发明的传播及影响。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领先地位,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掌握四大发明的传播及影响。
14.【答案】A
【解析】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元朝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在驿道上设置了许多“急递铺”,这对巩固政权、维护中央集权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加强了各地区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保障了人们的旅途畅通和旅行安全。今天生活中常见的邮政特快专递、菜鸟驿站等物流方式,早在元朝时已出现与此类似的雏形,选项A能为此提供佐证。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急递铺的相关史实。急递铺对巩固政权、维护中央集权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加强了各地区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保障了人们的旅途畅通和旅行安全。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急递铺的相关史实。
15.【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国人对海洋的探索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它们为明代早期的对外交流奠定了基础,最终产生了世界航海史上更璀璨的奇迹”可知,材料中的“奇迹”是指郑和下西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D符合题意,ABC与题干时间不符。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郑和下西洋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为明代早期的对外交流奠定了基础,最终产生了世界航海史上更璀璨的奇迹”。
本题主要考查了郑和下西洋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6.【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岳飞在抗金战火中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将领。他的部队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人称“岳家军”,金军很惧怕他们,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并招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和矿工10000多人,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他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选项B符合题意;统治者反抗侵略决心坚定与岳飞抗金史实不符,排除A;对倭寇的深恶痛绝的是“戚家军”,C排除;朝廷国力强盛,防备森严,与岳飞抗金史实不符,D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岳飞抗金和戚继光抗倭。岳飞抗金和戚继光抗倭都维护了人民的利益,其军队都训练有素,纪律严明。
掌握岳飞抗金和戚继光抗倭的过程和意义。
17.【答案】D
【解析】根据题目医药类看,可知需要选择一个医学著作,D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是一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全书约190万字,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书中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它们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重点掌握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相关知识。
重点掌握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8.【答案】B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明朝的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它是由明代木匠出生的蒯祥等人设计,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B项正确;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的南扰而建的是明长城,排除A;长安城的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是国际性大都会,排除C;北宋时期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北京城的相关知识。在明代,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是紫禁城。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解题关键是北京城的知识。
19.【答案】C
【解析】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大泽乡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发生在明朝末年。
故选:C。
本题考查历代农民起义,掌握历代农民起义发生的朝代。
本题考查历代农民起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答案】C
【解析】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安西都护府是唐朝管辖新疆的机构;澎湖巡检司是元朝管辖台湾和澎湖的机构;伊犁将军是清朝管辖新疆的机构。
故选:C。
本题考查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答案】D
【解析】依据结构图“平定西北叛乱”“设置驻藏大臣”“雅克萨之战”“设置台湾府”可知反映的是清朝前期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这些措施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D项正确;早期国家的产生是指夏商周时期,排除A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B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指隋唐时期,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清朝加强边疆统治的影响。清朝时期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掌握清朝加强边疆统治的影响。
2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清朝专制统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军机处始于雍正时期,排除A。
B.全国人口达到3亿和题干没多大关系,排除B。
C.根据所学可知,在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下,官吏利用官场上的各种关系,贿赂上级、结党营私。乾隆以后,贪风更盛,清朝的官僚体制从整体结构上呈现出日益腐败的趋势。各级官吏为了一己私立,想尽办法中饱私囊,对上蒙骗朝廷,对下敲诈百姓。故C符合题意。
D.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和题干没多大关系,排除D。
23.【答案】A
【解析】清朝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雍正帝因此将其革职,又派人查他的诗集,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其治罪。这反映清朝前期大兴文字狱。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很多人因此被处死,连亲属、师友都受到迫害。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文字狱”。清朝的文字狱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远超前代。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致使知识分子从此再不敢过问政治,也不敢表露个人的思想,连遣词造句都要小心翼翼,以免遭到杀身之祸。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清朝文字狱,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清朝文字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本来一度繁荣的对外贸易,又复萎顿,沿海经济日趋萧条,给当地居民造成严重后果,以致有用四五千金建造的大船,任其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可知,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导致对外贸易萎顿,致使沿海民众生活贫困,沿海经济日趋萧条。这反映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闭关锁国政策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闭关锁国政策的过程,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对外贸易萎顿,沿海经济日趋萧条。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25.【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即传承古代的.优秀文化。结合课本所学,东汉名医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提倡预防疾病的“治未病”理论,至今为后世沿用;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李白创作的具有浓郁浪漫情怀的诗歌,至今在学生课本仍在学习;北宋改进的指南针,促进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至今指南针在辨别方向方面仍在运用;清朝时期形成的京剧,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中国国粹。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正确;ABC表述不全面,排除。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6.【答案】【小题1】“开元盛世”。表现: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
【小题2】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结果: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小题3】高产农作物引进的品种越多,耕地面积就越大,人口数量就越多。
【小题4】统治者的统治政策、人口数量的变化;耕地面积的变化;农作物品种和数量的变化等。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示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开元盛世以及表现、历代统治者对经济的发展的共同态度以及结果、新作物品种、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影响封建经济发展的因素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开元盛世以及表现、历代统治者对经济的发展的共同态度以及结果、新作物品种、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影响封建经济发展的因素等知识。
27.【答案】【小题1】安史之乱。
【小题2】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设皇太子预政,以架空中书省职能,扩充六部,六部尚书直柄,废丞相,罢中书。
【小题3】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统治者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安史之乱、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安史之乱、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等相关史实。
28.【答案】【小题1】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关汉卿;《窦娥冤》。
【小题2】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元朝不重用汉人知识分子等。
【小题3】社会发展与文化繁荣的相互关系是相互促进。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宋词和元曲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的社会生活、宋词和元曲等相关史实。
29.【答案】【小题1】荷兰;日本。
【小题2】来自闽、粤两省的移民大量入台,台湾逐步走向与大陆相似的“文治社会”等。
【小题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和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郑成功收复台湾、《马关条约》、抗日战争的胜利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和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郑成功收复台湾、《马关条约》、抗日战争的胜利等相关史实。
第1页,共1页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