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吉林省白山市六盟校2022-2023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联考试卷

吉林省白山市六盟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联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所示为我国新石器时代某一文化遗存的代表性器物-月牙纹彩陶罐,它唇部饰黑彩.腹部绘制一周白衣黑彩月牙纹样,折腹处饰一周黑彩带状纹。该器物最有可能出土于(  )
A.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址 B.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遗址
C.长江下游的良渚古城遗址 D.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遗址
2.春秋前期,鲁国大夫季氏和叔孙氏一度掌握鲁国政权。春秋后期,季氏的家臣南蒯、叔孙氏的家臣阳虎起来反对家主,并掌握了鲁国政权,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局面。这些史实反映了(  )
A.周天子的权势衰微 B.爵位继承制被破坏
C.分封制的逐步瓦解 D.霸权更迭较为频繁
3.据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记载,在秦代,对基层法吏而言,虽有律文,但不明晰之处依然很多,一些近似的法律术语、量刑标准甚至需要上级部门作出专门解释。据此可知,秦代(  )
A.律令解读不可或缺 B.法律体系内容严密
C.基层政府无自主权 D.权力制衡机制健全
4.汉武帝即位后,国家财政从“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转而陷入“赋税既竭,不思以奉战士”的窘境。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A.币制改革减少货币发行量 B.盐铁官营加重百姓的负担
C.政府实施主动的边疆政策 D.工商业发展受到政府限制
5.有学者在评述西晋政治时说:“曹魏时代的高官们跟着司马氏祖孙一道迈入了晋代门槛,只要忠心耿耿,就可以禄位永保,世代相袭。父子、兄弟甚至整个家族的成员,源源不断地进入西晋政权。”由此可知,西晋 (  )
A.士族政治具有较强封闭性 B.宗室贵族形成专权局面
C.国家政权被曹魏高官控制 D.官僚队伍来源较为广泛
6.北魏政权在迁都洛阳以后开凿的龙门石窟和巩县石窟中,飞天的形象变半裸上身、赤足为短衣、长裙曳地不露足的汉族女子形象;面部及身躯由肥壮变为清瘦、窈窕;表情、舞姿改豪放为含蓄柔美。这些变化说明当时(  )
A.佛教开启本土化的进程 B.佛教文化有强大吸引力
C.文化心理认同开始形成 D.民族迁移与汉化一致性
7.开耀元年(681年),唐高宗敕文“县令有声绩可称,先宜进考。员外郎、侍御史、京兆河南判司,及自余清望官(三品以上中央高级官员),先于县令内简择”。由此可推知,这一敕文 (  )
A.体现了大兴文治 B.促进了地方治理
C.改革了选官制度 D.提高了县令职级
8.唐代寒食节的蹴鞠活动非常盛行,宫内宫外、皇帝大臣都喜爱蹴鞠。唐人仲无颇在《气毬赋》中描写过当时人们在寒食节蹴鞠的情景:“广场春霁,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阗。或略地以丸走。乍临空以月圆。可转之功,混成之会。虽无侣而是匹,谅有皮之足贵。”据此可知,在唐代(  )
A.社会生活风气相对开放 B.都市流行高雅的娱乐活动
C.诗歌以写节日活动为主 D.统治者好恶决定蹴鞠兴衰
9.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汴水横亘,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朝廷创置榷场以通南北之货·······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这表明宋朝时期 (  )
A.外交活动屈辱性明显 B.政府主导商品经济活动
C.水陆交通通达度较高 D.商品交易打破时空限制
10.下表所示是宋高宗时期主战派高官的言论(部分)。该材料可用于说明(  )
人物 言论
宰相张浚 使事兵家机权,日后终归于和,未可遽绝
参知政事陈与义 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不成则用兵必不免
宰相吕颐浩 古者交兵,使在其间,既不可因战而废和,又不可因和而忘战
A.宋金南北对峙形成的原因 B.靖康之变发生的必然性
C.南宋官僚体系内党争严重 D.崇文抑武国策遭到抵制
11.下图所示为宋元时期的扇式风箱介绍。该史料可用于说明宋元时期(  )
北宋《武经总要》单扇式风箱图:扇门与炼炉直接相连,没有克服间歇鼓风的不足 元代《铸铁柈图》:两扇扇门上分别设有两根拉杆,使单次鼓入炉内的气流量增大,以产生连续的气流鼓风
A.冶金行业动力的革新 B.家庭式劳作方式的完善
C.农业灌溉条件的改善 D.生产经验的传承与革新
12.《元史·百官志七》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官名品秩略同,所以达远迩、均劳逸,参错出入,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由此可知,元代创立行省制旨在(  )
A.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变革地方行政管理模式 D.缓解统治阶层内部矛盾
13.宋元之际,棉花种植流传于闽广、关陕一带。到明代,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已“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其利视丝枲,盖百倍焉”。这反映出明代(  )
A.植棉成为致富的不二选择 B.农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
C.弃农经商的现象较为普遍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14.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的郑氏家族中世代传承的《郑氏规范》在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下表所示为其内容节选。这反映出《郑氏规范》(  )
第一条 立祠堂一所,以奉先世神主,出入必告
第十一条 凡为于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
第十八条 子孙赌博无赖及一应违于礼法之事······则陈于官而放绝之······于宗图上削其名
第八十八条 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
第九十一条 宗族无所归者,量拨房屋以居之。更劝勿用火葬,无地者听埋义冢之中
A.强调尊卑等级关系 B.违背封建伦理秩序
C.符合官方主流思想 D.利于巩固宗法制度
15.明代设六科给事中(正六品),“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内外章疏下,分类抄集,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焉”,六部官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由此可见,六科的设立(  )
A.利于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B.旨在完善官吏监督体制
C.有助于规范六部的职权 D.强化了中枢机构的权力
16.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以丝绸价格上涨为由,禁止丝绸出口。不久,禁令解除,但直至鸦片战争爆发,清朝对丝绸出口的数量、质量等仍有种种限制。这一举措(  )
A.保护了国内丝绸市场 B.抑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C.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 D.使对外贸易长期入超
17.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个人作为社会、国家、民族的一分子,应该心系他人、心怀社稷。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历代传诵不衰。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  )
A.强调道义责任 B.倡导经世务实
C.追求和谐共生 D.崇尚守正创新
18.古代朝鲜“谓伏鸡曰抱”,“抱”的字义为“鸟伏卵”。下表摘录了部分中华典籍中对“抱”上述字义的运用。由此可知(  )
记载 文献
花尽叶长蚕又抱,子规啼未了 《谒金门》
凡蚕用浴法,唯嘉、湖两郡·······直待清明抱产 《天工开物·乃服·蚕浴》
A.朝鲜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源共祖 B.汉字文化圈源于朝鲜
C.古朝鲜人具有很高的汉文造诣 D.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19.格里芬是希腊神话中的一种鹰头狮身有翅的怪兽。公元前7世纪以来,格里芬形象在欧亚草原上广泛传播,并出现了与当地动物崇拜结合的许多形式。右图所示是在战国匈奴墓出土的类似格里芬的金雕像。由此可知(  )
A.丝路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B.亚历山大东征征服了匈奴人
C.草原丝绸之路开启中外文化交流
D.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力较强
20.下图所示为1820-1854年移民进入美国的人数变动状况(单位:人)。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美国南北方矛盾的缓和 B.西方殖民体系的确立
C.美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D.自由贸易政策的盛行
21.有学者撰文指出,联合国难民署的资金主要来自主权国家的自愿捐助,而且绝大部分资金由少数国家提供,限定“支出用途”的方式实际上是变相地改变了难民署难民保护活动的人道主义性质。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全球难民救助机制有待完善 B.西方主导全球难民救助活动
C.人道主义援助缺乏有效监督 D.联合国难民署行动效率低下
22.1700年1月7日,法国凡尔赛宫内举行了一场隆重的世纪之交舞会,名为“中国之王”。舞会上,国王路易十四坐在一顶中国式的八抬大轿中,穿着富有中国特色的服饰华丽登场,引得全场围观的人连连赞叹。这反映出当时(  )
A.法国是欧洲“中国热”的引领者
B.中、法两国经济文化水平接近
C.法国贵族阶层崇尚中国文化
D.殖民侵略促进了中西方交流
23.1294年,统治中心在波斯的伊利汗国为摆脱财政危机,开始模仿元朝使用雕版印刷纸币。到了14世纪,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入了欧洲。材料可用于说明 (  )
A.元朝造纸术、印刷术西传 B.元朝纸币成为世界通用货币
C.波斯成为西学东渐的桥梁 D.蒙古西征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24.2015年6月,经阿富汗文化部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技术团队通过创新的建筑投影技术将53米高的巴米扬大佛以金色影像进行3D还原(如下图所示),再现了这尊曾经 的世界最高立式佛,在场的阿富汗民众欢呼雀跃。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科技创新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
B.文化遗产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C.联合国是世界文化遗产主管机构
D.国际合作才能实现文化遗产保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统治者在统治思想上采用黄老的“清静无为”思想,将权力适度下放,令诸侯“掌治其国”。同时,刘邦又确定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而相“总纲纪、统众官”。刘邦死后,吕后继续分封诸侯,地方封国增至十四国,继续实行刘邦强本抑末、以亲制疏的政策。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时期,“吏安其官,民乐其业,蓄积岁增,户口寝息”。尽管如此,国家财政收入仍“岁不数十万石”。而吴国“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东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饶足”。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分齐为六国······又迁淮南王喜于城阳,而分淮南为三国”。景帝时,分梁为五,分故齐为七,淮南分三。同时,又广立亲子为王,如封皇子德为河间王、余为淮阳王、非为汝南王等。
——摘编自汤其领《西汉郡国并行论》
材料二
东汉末年以来,郡不设都尉,以太守兼之。晋代以后,太守以不加将军号为耻辱,梁朝和陈朝的太守也加“都督”,兼领军权。西晋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北齐书》说,“魏自孝昌之季,禄去公室,政出多门。豪家大族,鸠率乡部,托迹勤王,规自署置”,“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南北朝设县,皆在千数百以上。
——摘编自邝士元《中国经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文帝、汉景帝改革封国制的内容,并分析上述改革实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汉代、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谈谈你的认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中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因战乱中断-整体渐趋衰落。当时中外交往和通商已经全方 位化,尤其是海路与草原交通都已大有发展,中国已经不大输出黄金白银,这个时期中国贵金属的极度稀缺据说与此有关。
-摘编自秦晖《古商路上的贸易逆差(上)》
材料二
(人口:万人)
中国传统丝绸之路兴衰历史周期
——摘自周阳敏《“一带一路”深化专题研究:创新合作与融合发展-传统丝绸之路兴衰历史周期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中期以后陆上丝路渐趋衰落的原因。
(2)请选取材料二中丝绸之路任一兴盛时期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与经济、政治、战争或全球意识的联系。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第一部文化遗产保护法-《历史性建筑法案》-于1840年颁布,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文物保护的专门法律。1887年,法国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对历史及史前时期的建筑物等不动产、可移动文物(动产)、发掘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应规定,规定由教育美术部长编定纪念物;发现物由当地市长或乡长暂行保管,但要将保管措施上报给州长。1889年,法国又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施行法令》,并组建了一个主要由建筑师组成的古物保管委员会,负责法国文化遗产的调查、认定及保护工作。1906年,法国颁布了《历史文物建筑及具有艺术价值的自然景区保护法》,除建筑外,树木、瀑布、悬崖峭壁等极具艺术价值的自然景观,也被纳入法律保护范围之内。
——摘编自顾军《法国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
材料二
近代以来,“海外洋商不惜巨资,赴我内地购买古代碑版、石刻、图画、造像之类,运至本国度藏”。“查各国民政应行保存古迹事项,范围颇广······上自皇家,下迄草野,广如通都,辟在乡壤,咸有博物馆储藏品物,以为文明之观耀。而其保存通例,凡兵燹时,他国不得毁坏,毁坏者可责赔偿,著为万国公法。”1909年,民政部提出《保存古迹推广办法》,将文物古迹分门别类,并根据各类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调查和保护措施,或设法原地保护,或创设博物馆分类储藏。另外,为加强文物保护,清政府还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如对地方官员的文物保护工作实行职责追查制。
——摘编自李建《我国近代文物保护法制化进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法国文物保护的演进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法文物保护立法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保存古迹推广办法》颁布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法文物保护立法的历史价值。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后文简称《东西洋考》)是由普鲁士传教士于1833年8月1日在中国广州创办的中文刊物。《东西洋考》为学术研究所重视,并不仅仅因其在创刊节点上的领先位置,更为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介绍了西方近代文明成果。
《东西洋考》“地理”栏目对各国(各地区)“人”的描述
地区 国家或地区 代表文章 对“人”的描述
东南亚 菲律宾 《苏禄屿总论》 “与婆罗洲芒佳虱民,结友为海贼,除非吕宋 总督无人管束之”生性懒惰,坐吃山空
印尼苏门答腊地区 《苏门答刺大州屿等总论》 各省皆有回民居住。由来久矣,强悍刁蛮,肆 为不法
泰国 《暹罗国志略》 “释氏异端甚害民······(佛板)大率假灾祥祸福之事,以售其诞句无稻之谈,则诱取费财以图肥已”
欧洲 西班牙 《吕宋岛等总论》 西班牙人,自西洋祖家来,管此地方(菲律宾 吕宋岛),每每差臣为总督代治此屿等
南极洲 南极洲 《新考出在南方大洲》 “夫大英及佛兰西等国多有船只到南北冰洋,为勘察新地” 赞颂发现该“新地”的美国人勇敢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东西洋考》“地理”栏目对各国(各地区)“人”的描述的理解。(要求:论点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新石器时代”“月牙纹彩陶罐,它唇部饰黑彩.腹部绘制一周白衣黑彩月牙纹样,折腹处饰一周黑彩带状纹”等信息及所学可判断出应该是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文化,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中的彩陶文化,其彩陶器造型优美,表面用红彩或黑彩画出绚丽多彩的几何形图案和动物形花纹,其中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等形象逼真生动,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址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常,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遗址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点在于依据题干中信息判断出文化,并能运用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的相关知识去判断出准确答案。
2.【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春秋后期,季氏的家臣南蒯、叔孙氏的家臣阳虎起来反对家主,并掌握了鲁国政权,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局面”等信息及所学可知,鲁国出现了大夫执掌政权的局面之后又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局面,这是分封制之下的等级制度逐步瓦解的表现,说明了分封制的逐步瓦解,C符合题意;
材料的主旨反映的是分封制瓦解带来的影响,并未有爵位继承制被破坏的内容,A不合题意;
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仅是鲁国,无法得出春秋战国时期霸权更迭较为频繁,B不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的瓦解,并不能得出周天子权势是否衰微,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的关键点在于通过鲁国所存在的历史现象,运用分封制的内容去分析正确答案。
3.【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一些近似的法律术语、量刑标准甚至需要上级部门作出专门解释”等信息及所学可得出,秦代法律条文中的不明晰之处需要上级部门进行解释,这说明了秦代的律令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不可或缺的解读,A符合题意;
材料的主旨强调的是秦代律令实施需要必要的解读,而非法律体系内容的严密及基层政府是否具备自主权,BC不合题意;
依据材料及所学可得出上级部门进行法律解释是便于实施,并不属于权力制衡机制,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史料解读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秦代律令实施必须备有必要的解读,然后据此排除无关选项便可获取正确答案。
4.【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疆域开拓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汉武帝”“ 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 ”“赋税既竭,不思以奉战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在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边疆匈患问题,实施主动的边疆政策,多次出击匈奴,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导致国家财政由富足转而陷入枯竭的窘境,C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币制改革是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不会导致国家财政困难,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盐铁官营政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不是出现赋税枯竭问题,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汉朝建立后,就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严格控制工商业的发展,这不是导致汉武帝时期财政枯竭的主要原因,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点在于抓住汉武帝时期的时代背景、“重要原因”等信息便可获取正确答案。
5.【答案】A
【知识点】西晋的少数民族内迁;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曹魏时代的高官们跟着司马氏祖孙一道迈入了晋代门槛,只要忠心耿耿,就可以禄位永保,世代相袭。……源源不断地进入西晋政权”等信息可知,西晋政权具有浓厚的门阀政治色彩,士族成员世代相袭官位,这体现了政治的封闭性特征,A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士族政治的特点,而并未强调宗室贵族形成专权局面,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曹魏政权已经被司马氏取代,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西晋时期门阀士族基本上垄断了官僚集团,官僚队伍的来源较为狭窄,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信息的准确提炼与归纳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中“迈入了晋代门槛,只要忠心耿耿,就可以禄位永保,世代相袭。……源源不断地进入西晋政权”等信息去归纳士族政治的特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6.【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北魏政权在迁都洛阳以后 ”“ 汉族女子形象 ”“ 变为清瘦、窈窕 ”“ 表情、舞姿改豪放为含蓄柔美 ”等信息可以得出,北魏迁都洛阳后石窟中的飞天的形象变为汉族女子形象,姿态也带有汉族女子的含蓄柔美,这体现的北魏的汉化,说明了民族迁移与汉化一致性,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西汉末佛教传入我国内地,在与儒、道等中国本土思想的碰撞中,逐渐开启了本土化进程,而不是北魏,A不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主旨是北魏的汉化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而非佛教文化的影响力,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周朝的分封制促使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开始形成,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整理归纳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北魏迁都洛阳后石窟中飞天的汉化的体现,从而分析归纳出准确答案。
7.【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县令有声绩可称,先宜进考。……先于县令内简择”等信息可得出,在唐高宗时期,取得较好政绩的地方县令可以优先被任命为中央高级官员,从而调动了地方官员对辖区治理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地方治理,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大兴文治旨在推动文化发展、弘扬文化、提高文化水平,而材料主旨是地方的治理,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唐高宗时期,科举制仍然是这一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不存在改革选官制度,C不合题意;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高宗时期通过提拔政绩较好的地方县令以调动地方官的积极性,而非提高县令职级,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先宜进考。……先于县令内简择”等信息去分析归纳即可。
8.【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唐代寒食节的蹴鞠活动非常盛行,宫内宫外、皇帝大臣都喜爱蹴鞠”“广场春霁,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阗”等信息可得出,唐朝时期,统治集团及民间都热衷蹴鞠活动,体现了社会风气相对开放的特征,A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蹴鞠活动并不是高雅的娱乐活动,且在材料中也无体现,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唐代诗歌的内容比较广泛,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是以节日活动为主,C不合题意;
材料中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风气,而非统治者好恶与蹴鞠活动兴衰的关系,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整理归纳的能力,解题时紧扣题干中“蹴鞠活动非常盛行”“宫内宫外、皇帝大臣都喜爱蹴鞠”“争竞逐,驰突喧阗”等信息,然后归纳出其社会风气的相对开放。
9.【答案】C
【知识点】古代中西方商业贸易及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汴水横亘,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朝廷创置榷场以通南北之货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等信息可得出,水运交通促进了商品流通,榷场促进了边境贸易的发展,据此说明宋代时期水陆交通通达度较高,C符合题意;
材料的主旨是宋代的交通发展情况,而非外交活动,A不合题意;
材料信息并未强调政府与商品经济活动的关系,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宋代商品交易打破了时空限制,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引文中的宋代水路交通的发展情况,然后对比备选项获取正确答案。
10.【答案】A
【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表格中“宋高宗时期主战派高官的言论(部分)”可判断出宋高宗是南宋开国皇帝,再结合“ 使事兵家机权,日后终归于和 ”“ 和议成 ”等信息可得判断出应该是南宋与金之间形成对峙局面的背景,A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靖康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1127年)因而得名,导致了宋室南迁、北宋灭亡,深沉刺痛汉人的内心,B不合题意;
材料体现不出南宋官僚集团内部存在党争的信息,不符合题意,C不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官僚集团抵制崇文抑武政策的信息,不符合题意,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依据题干信息判断出应该是南宋,再据表格中的信息判断出是南宋与金朝之间的对峙,便可获取正确答案。
11.【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宋元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宋元时期的扇式风箱介绍 ”的具体内容可知,北宋时期,单扇式风箱存在缺点和不足,到元朝时期,扇式风箱技术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体现了生产经验的传承与革新,D符合题意;
材料的主旨是强调扇式风箱技术的进步,其动力并没有革新,A不合题意;
材料涉及的是冶炼业的信息,并非家庭式劳作方式无关,B不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农业灌溉工具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农业灌溉条件得到改善的结论,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通过宋元时期扇式风箱的不断改进去获取准确答案。
12.【答案】B
【知识点】中书省与行省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分行省以治外 ”“天下事方如指掌矣”信息及所学可得出,元时由中央中书省分派机构管辖地方,称为行中书省,即行省制,加强了对地方控制,即加强了中央集权,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行省制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但这是影响,不是统治者设立该制度的目的,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行省制创立带来了地方行政管理模式的变革,是影响,而不是目的,C不合题意;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行省制与缓和内部矛盾无关,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托材料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通过对史料信息的整理归纳判断出行省制度是地方的政治制度,以此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而获取正确答案。
13.【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其利视丝臬,盖百倍焉”等信息可得出,从宋元时期到明朝,棉花的种植面积扩大,且收益颇丰,这可以反映明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加强,D符合题意;
材料的主旨强调的是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与收益情况,并非植棉成为致富的不二选择,且说法过于绝对,A不合题意;
材料中没有体现农业经营模式的变化,B不合题意;
材料中没有描述弃农经商现象,且在当时是少数,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获取历史本质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整理与归纳,并能够得出没带商品经济的发展。
14.【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敬其兄”“子孙赌博无赖及一应违于礼法之事”“宗族无所归者,量拨房屋以居之”等信息可得出, 《郑氏规范》 里的内容符合儒家的思想主张,有助于加强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符合统治者的治国要求和官方主流思想,C符合题意;
材料都是关于维护封建伦理秩序的内容,未强调尊卑等级关系,A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郑氏规范》有利于维护宗法观念,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表格中的关键内容,然后进行归纳得出符合儒家思想,便可获取正确答案。
15.【答案】A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 ”“ 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焉 ”“ 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 ”等信息可得出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给事中能够对不恰当的决策进行封驳、监督,这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行政决策中的失误,A符合题意;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六科给事中的设立有利于加强对六部行政职能的监督,但材料信息没有说目的是完善官吏监督体制,B不合题意;
材料主要说的是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不是规范六部的职权,C不合题意;
据所学,六科给事中主要是起到监察作用,并不是中枢决策机构,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明确六科给事中的职责属于监察作用,减少决策失误,就此判断出准确答案。
16.【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清朝对丝绸出口的数量、质量等仍有种种限制”等信息及所学可知,清朝对丝绸出口的数量、质量等进行种种限制,使中国的丝绸在鸦片战争前出口受阻,这阻碍了丝绸业的发展,抑制了商品经济发展,B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限制对丝绸出口的熟练、质量,并非是起到保护的作用,这是对材料的误解,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限制出口不能加速自然经济解体,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中国在鸦片战争前长期处于出超(出超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贸易顺差“)地位,而非入超,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史料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扎住题干中的乾隆的限制措施,理解其实质,并结合备选项获取正确答案。
17.【答案】A
【知识点】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个人作为社会、国家、民族的一分子,应该心系他人、心怀社稷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信息可得出,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个人应与国家联系在一起,担负起社会责任,同时引文表达了儒家的一种道德和政治理想,强调了学者应该承担起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责任,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哲学上的思考和追求,A符合题意;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道义责任,而非与经世务实、和谐共生、守正创新,B、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引文的准确理解。
18.【答案】D
【知识点】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古代朝鲜‘谓伏鸡曰抱’”等信息及所学可得出,古代朝鲜认为“抱”是鸟孵卵的意思,而在中国的典籍中,“抱”也是这个意思,可见中国借鉴了朝鲜对这个词的解释,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D符合题意;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无法说明朝鲜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源共祖,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汉字文化圈属于中华文化圈,而非源于朝鲜,B不合题意;
材料只能看出中国借鉴了外来文化,无法体现出朝鲜人有很高汉文造诣,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及推理的能力,解题时需要通过题干中的史料信息判断出得出中华文化的特点。
19.【答案】D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格里芬形象在欧亚草原上广泛传播”“战国匈奴墓出土的类似格里芬的金雕像”等信息可得出知,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对战国时期的匈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说明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力较强,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开通了丝绸之路,与题干时间不符,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亚历山大东征是指公元前334~公元前32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对东方波斯等国进行的侵略战争,与题干时间及史实不符,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草原丝绸之路是指蒙古草原地带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路线由中原地区向北越过古阴山(今大青山)、燕山一带长城沿线,西北穿越蒙古高原、中西亚北部,直达地中海欧洲地区,与题干信息不符,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去分析归纳。
20.【答案】C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1820-1854年移民进入美国的人数变动状况 ”可得出人数变动主要表明移民进美国的认可在1840年之后明显增多,根河时间可知这是由于美国工业革命的开展,使得经济得到提高,吸引力更多人移民美国,C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美国通过1861到1865的南北内战使得南北矛盾有所缓和,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西方殖民体系确立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自由贸易政策是指的商品和货物之间的,与人口移民关系不大,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联系数据变化的时代背景去分析归纳。
21.【答案】A
【知识点】难民与难民救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绝大部分资金由少数国家提供 ”“ 实际上是变相地改变了难民署难民保护活动的人道主义性质 ”等信息的可得出,联合国难民署由于受到资金的提供者的影响对难民署难民保护活动施加影响,进行干预,有违人道主义的初衷和原则,说明全球难民救助机制有待完善,A符合题意;
材料提及由于少数国家的干预“改变了难民署难民保护活动的人道主义性质”,并非“西方主导全球难民救助”,B不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人道主义援助的监督问题和行动效率问题,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准确的解读与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紧扣“ 绝大部分资金由少数国家提供 ”“ 变相地改变了难民署难民保护活动的人道主义性质 ”等现象,分析其本质并对比备选项获取正确答案。
22.【答案】C
【知识点】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中国式的八抬大轿中,穿着富有中国特色的服饰华丽登场,引得全场围观的人连连赞叹”等信息可得出,18世纪,发过出现的中国热,其内容主要是中国传统手工业品,这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贵族的极大影响力,C符合题意;
材料中仅是强调了法国出现中国热,但并不能说明是“中国热”的引领者,AB不合题意;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法国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不等于两国经济文化水平接近,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当时法国尚未侵略中国,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分析归纳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中国热,并分析出法国贵族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从而获取正确答案。
23.【答案】D
【知识点】蒙古西征及其对东西方交流的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开始模仿元朝使用雕版印刷纸币 ”“ 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入了欧洲 ”等信息及所学可得出,伊利汗国是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之一,这一时期的波斯人受到了元朝雕版印刷术的影响并且将其传入了欧洲,由此可见,蒙古西征产生了文化传播的影响,D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造纸术西传的信息,依据已学可知,造纸术在唐朝时期由阿拉伯人西传,A不合题意;
材料中的信息及所学都无法得出“元朝纸币成为世界通用货币”,其表述有误,B不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西学东渐的相关信息,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印刷纸币、印刷术传入欧洲等信息,再结合所学排除无关项,最终获取正确答案。
24.【答案】B
【知识点】世界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巴米扬大佛 ”“ 经阿富汗文化部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 ”“ 中国技术团队 ”等信息及所学可得出, 巴米扬大佛的再现过程体现了文化遗产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科技创新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但并非是关键,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其主要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家间的合作等,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无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主要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委员会,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国际合作有利于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是唯一,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围绕“ 巴米扬大佛 ”的再现无分析归纳即可。
25.【答案】(1)内容:分割、迁徙诸侯国;广立亲子为王。
原因: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封国经济发展迅速,实力壮大,威胁中央集权;刘邦以来以亲制疏政策的延续;黄老无为思想的影响。
(2)变化:军政不分;豪强掌控地方政权;郡县数量猛增。
(3)认识:地方行政制度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作答可以结合材料一中的“‘分齐为六国又迁淮南王喜于城阳,而分淮南为三国’。景帝时,分梁为五,分故齐为七,淮南分三”“同时,又广立亲子为王,如封皇子德为河间王、余为淮阳王、非为汝南王等”等信息从对诸侯国的分割迁徙、广立亲子为王的角度分析归纳啊即可;第二小问的作答可以结合材料一中“刘邦死后,吕后继续分封诸侯,地方封国增至十四国,继续实行刘邦强本抑末、以亲制疏的政策” “汉初统治者在统治思想上采用黄老的“清静无为”思想,将权力适度下放,令诸侯‘掌治其国’” “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时期,‘吏安其官,民乐其业,蓄积岁增,户口寝息’。尽管如此,国家财政收入仍‘岁不数十万石’” “而吴国‘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东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饶足’”等信息及所学可以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地方威胁中央集权、亲疏政策的延续或者黄老无为思想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归纳即可。
(2)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材料二中的“晋代以后,太守以不加将军号为耻辱,梁朝和陈朝的太守也加‘都督’,兼领军权”“魏自孝昌之季,禄去公室,政出多门。豪家大族,鸠率乡部,托迹勤王,规自署置”“南北朝设县,皆在千数百以上”等信息及所学从军政不分、豪强控制地方、郡县数量猛增的那个变化去分析归纳即可。
(3)问的作答需要由材料一“汉初统治者在统治思想上采用黄老的‘清静无为’思想,将权力适度下放,令诸侯‘掌治其国’。……又广立亲子为王,如封皇子德为河间王、余为淮阳王、非为汝南王等”和材料二“南北朝设县,皆在千数百以上”等信息及所学可知,地方行政制度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的能力,三问的解答主要是依靠所给的三则史料,逐一提炼出有效信息作答即可。
26.【答案】(1)原因:割据、战乱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东西方的海路与草原交通的发展;中国贵金属的极度稀缺;经济重心南移;技术进步。
(2)示例
时期:元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兴盛。
联系:蒙古西征后,逐步恢复和拓展了丝绸之路运输线。元朝政府广泛设立驿路以恢复欧亚交通网络。丝绸之路的繁荣为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创造了条件。意大利旅行家写的《马可·波罗行纪》中描述的繁华景象就是中国元朝时期丝路促进国际交往的缩影。
【知识点】“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发展历程
【解析】【分析】(1)问的作答依据材料一“陆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因战乱中断”并结合所学可知,割据、战乱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结合所学可知,东西方的海路与草原交通的发展,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南移开始,技术进步。
(2)本题为分析归纳类试题,解题时首先,依据“任一兴盛时期”选择时间,如元朝,根据图表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兴盛;其次,依据“经济、政治、战争或全球意识的联系”,结合所学元朝丝绸之路发展的相关知识说明原因,如蒙古西征后,逐步恢复和拓展了丝绸之路运输线;元朝政府广泛设立驿路以恢复欧亚交通网络。丝绸之路的繁荣为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创造了条件;意大利旅行家写的《马可 波罗行纪》中描述的繁华景象就是中国元朝时期丝路促进国际交往的缩影。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一是需要依据材料,二是需要联系所学内容,如元朝时期的经济政治、战争以及全球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去分析归纳即可。
27.【答案】(1)趋势:由政府主导到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保护范围逐渐扩大。
(2)相同点:强调政府的责任;注重调查和保护并举;分类保护。
历史背景:近代文物流失现象严重;清政府认识到文物保护的价值及其保护文物的立法实践;西方文物保护的启示;近代国际法的发展。
(3)历史价值:推动学术研究;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知识点】中国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举措;世界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1)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材料一“规定由教育美术部长编定纪念物;发现物由当地市长或乡长暂行保管,但要将保管措施上报给州长。……并组建了一个主要由建筑师组成的古物保管委员会,负责法国文化遗产的调查、认定及保护工作” “1906年,法国颁布了《历史文物建筑及具有艺术价位的自然景区保护法》,除建筑外,树木、瀑布、悬崖峭壁等极具艺术价值的自然景观,也被纳入法律保护范围之内”可以从社会管理力量与保护范围两个角度去分析归纳即可。
(2)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材料一“1887年,法国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发现物由当地市长或乡长暂行保管,但要将保管措施上报给州长”和材料二“为加强文物保护,清政府还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如对地方官员的文物保护工作实行职责追查制”可得出强调政府的责任;由材料一“1889年,法国文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施行法令》,并组建了一个主要由建筑师组成的古物保管委员会,负责法国文化遗产的调查、认定及保护工作。”和材料二“1909年,民政部提出《保存古迹推广办法》,将文物古迹分门别类,并根据各类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调查和保护措施,或设法原地保护,或创设博物馆分类储藏。”可得出注重调查和保护并举;分类保护。第二小问的作答可以由材料二“海外洋商不惜巨资,赴我内地购买古代碑版、石刘、图画、造像之类,运至本国度藏”可得出近代文物流失现象严重;由材料二“上自皇家,下迄草野,广如通都,辟在乡壤,咸有博物馆储藏品物,以为文明之观耀。而其保存通例,几兵燹时,他国不得毁坏,毁坏者可责赔偿,著为万国公法”及所学可得出清政府认识到文物保护的价值及其保护文物的立法实践;西方文物保护的启示;近代国际法的发展。
(3)问的作答可以结合材料一“1889年,法国文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施行法令》,并组建了一个主要由建筑师组成的古物保管委员会,负责法国文化遗产的调查、认定及保护工作”和材料二“上自皇家,下迄草野,广如通都,辟在乡壤,咸有博物馆储藏品物,以为文明之观耀”及所学可以从学术研究、民族文化传承、世界文化多样性与创造性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史料解释与知识运用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三问均需要分析归纳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利用所学的相关内容去综合分析归纳即可。
28.【答案】示例
论点:近代西方人对世界的认识折射出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历程。
理解: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进程中,输出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的影响,体现出明显的“西方中心论”和种族色彩。在早期殖民扩张时期,为了凸显殖民行为的“正义性”与“正当性”,殖民者往往以“文明”的概念来证明其优越性和统治其他民族的合法性,而被殖民者变成了“落后”与“野蛮”的代名词。如殖民者以传播代表“先进文明”的基督教文化为借口,进行殖民掠夺,因此这一时期的“文明”概念具有浓厚的种族歧视色彩。随着资本主义逐渐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相互间的竞争和冲突加剧,“文明”一词被广泛运用,成为宣扬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合法性的工具。
总之,近代西方人对世界的认识折射出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场手工业和工业革命时期对外扩张的发展历程。
【知识点】资本主义扩展的评价
【解析】【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时首先需要阅读设问,明确要求,如“地理栏目”“人”的描述的理解等,据此可以从西方人认识世界与资本主义扩张之间的关系,分析归纳出结论为:近代西方人对世界的认识折射出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历程;其次就是结合所学,史论结合进行说明,如“西方中心论”和种族色彩的背景、列举不同时期,“文明”的概念即可。首先,说明“西方中心论”和种族色彩的背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过程中,输出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的影响。其次,列举早期殖民扩张时期和帝国主义阶段时期,“文明”的不同含义及作用即可;最后总结,得出近代西方人对世界的认识折射出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场手工业和工业革命时期对外扩张的发展历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归纳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一是需要阅读设问,明确要求,如本题是对人的理解,其次需要阅读史料与所学,分析说明,最后做适当的总结,不可以对观点的再重复。
吉林省白山市六盟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联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所示为我国新石器时代某一文化遗存的代表性器物-月牙纹彩陶罐,它唇部饰黑彩.腹部绘制一周白衣黑彩月牙纹样,折腹处饰一周黑彩带状纹。该器物最有可能出土于(  )
A.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址 B.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遗址
C.长江下游的良渚古城遗址 D.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遗址
【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新石器时代”“月牙纹彩陶罐,它唇部饰黑彩.腹部绘制一周白衣黑彩月牙纹样,折腹处饰一周黑彩带状纹”等信息及所学可判断出应该是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文化,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中的彩陶文化,其彩陶器造型优美,表面用红彩或黑彩画出绚丽多彩的几何形图案和动物形花纹,其中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等形象逼真生动,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址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常,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遗址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点在于依据题干中信息判断出文化,并能运用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的相关知识去判断出准确答案。
2.春秋前期,鲁国大夫季氏和叔孙氏一度掌握鲁国政权。春秋后期,季氏的家臣南蒯、叔孙氏的家臣阳虎起来反对家主,并掌握了鲁国政权,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局面。这些史实反映了(  )
A.周天子的权势衰微 B.爵位继承制被破坏
C.分封制的逐步瓦解 D.霸权更迭较为频繁
【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春秋后期,季氏的家臣南蒯、叔孙氏的家臣阳虎起来反对家主,并掌握了鲁国政权,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局面”等信息及所学可知,鲁国出现了大夫执掌政权的局面之后又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局面,这是分封制之下的等级制度逐步瓦解的表现,说明了分封制的逐步瓦解,C符合题意;
材料的主旨反映的是分封制瓦解带来的影响,并未有爵位继承制被破坏的内容,A不合题意;
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仅是鲁国,无法得出春秋战国时期霸权更迭较为频繁,B不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的瓦解,并不能得出周天子权势是否衰微,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的关键点在于通过鲁国所存在的历史现象,运用分封制的内容去分析正确答案。
3.据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记载,在秦代,对基层法吏而言,虽有律文,但不明晰之处依然很多,一些近似的法律术语、量刑标准甚至需要上级部门作出专门解释。据此可知,秦代(  )
A.律令解读不可或缺 B.法律体系内容严密
C.基层政府无自主权 D.权力制衡机制健全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一些近似的法律术语、量刑标准甚至需要上级部门作出专门解释”等信息及所学可得出,秦代法律条文中的不明晰之处需要上级部门进行解释,这说明了秦代的律令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不可或缺的解读,A符合题意;
材料的主旨强调的是秦代律令实施需要必要的解读,而非法律体系内容的严密及基层政府是否具备自主权,BC不合题意;
依据材料及所学可得出上级部门进行法律解释是便于实施,并不属于权力制衡机制,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史料解读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秦代律令实施必须备有必要的解读,然后据此排除无关选项便可获取正确答案。
4.汉武帝即位后,国家财政从“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转而陷入“赋税既竭,不思以奉战士”的窘境。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A.币制改革减少货币发行量 B.盐铁官营加重百姓的负担
C.政府实施主动的边疆政策 D.工商业发展受到政府限制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疆域开拓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汉武帝”“ 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 ”“赋税既竭,不思以奉战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在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边疆匈患问题,实施主动的边疆政策,多次出击匈奴,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导致国家财政由富足转而陷入枯竭的窘境,C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币制改革是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不会导致国家财政困难,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盐铁官营政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不是出现赋税枯竭问题,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汉朝建立后,就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严格控制工商业的发展,这不是导致汉武帝时期财政枯竭的主要原因,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点在于抓住汉武帝时期的时代背景、“重要原因”等信息便可获取正确答案。
5.有学者在评述西晋政治时说:“曹魏时代的高官们跟着司马氏祖孙一道迈入了晋代门槛,只要忠心耿耿,就可以禄位永保,世代相袭。父子、兄弟甚至整个家族的成员,源源不断地进入西晋政权。”由此可知,西晋 (  )
A.士族政治具有较强封闭性 B.宗室贵族形成专权局面
C.国家政权被曹魏高官控制 D.官僚队伍来源较为广泛
【答案】A
【知识点】西晋的少数民族内迁;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曹魏时代的高官们跟着司马氏祖孙一道迈入了晋代门槛,只要忠心耿耿,就可以禄位永保,世代相袭。……源源不断地进入西晋政权”等信息可知,西晋政权具有浓厚的门阀政治色彩,士族成员世代相袭官位,这体现了政治的封闭性特征,A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士族政治的特点,而并未强调宗室贵族形成专权局面,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曹魏政权已经被司马氏取代,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西晋时期门阀士族基本上垄断了官僚集团,官僚队伍的来源较为狭窄,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信息的准确提炼与归纳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中“迈入了晋代门槛,只要忠心耿耿,就可以禄位永保,世代相袭。……源源不断地进入西晋政权”等信息去归纳士族政治的特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6.北魏政权在迁都洛阳以后开凿的龙门石窟和巩县石窟中,飞天的形象变半裸上身、赤足为短衣、长裙曳地不露足的汉族女子形象;面部及身躯由肥壮变为清瘦、窈窕;表情、舞姿改豪放为含蓄柔美。这些变化说明当时(  )
A.佛教开启本土化的进程 B.佛教文化有强大吸引力
C.文化心理认同开始形成 D.民族迁移与汉化一致性
【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北魏政权在迁都洛阳以后 ”“ 汉族女子形象 ”“ 变为清瘦、窈窕 ”“ 表情、舞姿改豪放为含蓄柔美 ”等信息可以得出,北魏迁都洛阳后石窟中的飞天的形象变为汉族女子形象,姿态也带有汉族女子的含蓄柔美,这体现的北魏的汉化,说明了民族迁移与汉化一致性,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西汉末佛教传入我国内地,在与儒、道等中国本土思想的碰撞中,逐渐开启了本土化进程,而不是北魏,A不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主旨是北魏的汉化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而非佛教文化的影响力,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周朝的分封制促使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开始形成,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整理归纳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北魏迁都洛阳后石窟中飞天的汉化的体现,从而分析归纳出准确答案。
7.开耀元年(681年),唐高宗敕文“县令有声绩可称,先宜进考。员外郎、侍御史、京兆河南判司,及自余清望官(三品以上中央高级官员),先于县令内简择”。由此可推知,这一敕文 (  )
A.体现了大兴文治 B.促进了地方治理
C.改革了选官制度 D.提高了县令职级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县令有声绩可称,先宜进考。……先于县令内简择”等信息可得出,在唐高宗时期,取得较好政绩的地方县令可以优先被任命为中央高级官员,从而调动了地方官员对辖区治理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地方治理,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大兴文治旨在推动文化发展、弘扬文化、提高文化水平,而材料主旨是地方的治理,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唐高宗时期,科举制仍然是这一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不存在改革选官制度,C不合题意;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高宗时期通过提拔政绩较好的地方县令以调动地方官的积极性,而非提高县令职级,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先宜进考。……先于县令内简择”等信息去分析归纳即可。
8.唐代寒食节的蹴鞠活动非常盛行,宫内宫外、皇帝大臣都喜爱蹴鞠。唐人仲无颇在《气毬赋》中描写过当时人们在寒食节蹴鞠的情景:“广场春霁,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阗。或略地以丸走。乍临空以月圆。可转之功,混成之会。虽无侣而是匹,谅有皮之足贵。”据此可知,在唐代(  )
A.社会生活风气相对开放 B.都市流行高雅的娱乐活动
C.诗歌以写节日活动为主 D.统治者好恶决定蹴鞠兴衰
【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唐代寒食节的蹴鞠活动非常盛行,宫内宫外、皇帝大臣都喜爱蹴鞠”“广场春霁,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阗”等信息可得出,唐朝时期,统治集团及民间都热衷蹴鞠活动,体现了社会风气相对开放的特征,A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蹴鞠活动并不是高雅的娱乐活动,且在材料中也无体现,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唐代诗歌的内容比较广泛,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是以节日活动为主,C不合题意;
材料中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风气,而非统治者好恶与蹴鞠活动兴衰的关系,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整理归纳的能力,解题时紧扣题干中“蹴鞠活动非常盛行”“宫内宫外、皇帝大臣都喜爱蹴鞠”“争竞逐,驰突喧阗”等信息,然后归纳出其社会风气的相对开放。
9.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汴水横亘,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朝廷创置榷场以通南北之货·······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这表明宋朝时期 (  )
A.外交活动屈辱性明显 B.政府主导商品经济活动
C.水陆交通通达度较高 D.商品交易打破时空限制
【答案】C
【知识点】古代中西方商业贸易及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汴水横亘,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朝廷创置榷场以通南北之货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等信息可得出,水运交通促进了商品流通,榷场促进了边境贸易的发展,据此说明宋代时期水陆交通通达度较高,C符合题意;
材料的主旨是宋代的交通发展情况,而非外交活动,A不合题意;
材料信息并未强调政府与商品经济活动的关系,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宋代商品交易打破了时空限制,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引文中的宋代水路交通的发展情况,然后对比备选项获取正确答案。
10.下表所示是宋高宗时期主战派高官的言论(部分)。该材料可用于说明(  )
人物 言论
宰相张浚 使事兵家机权,日后终归于和,未可遽绝
参知政事陈与义 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不成则用兵必不免
宰相吕颐浩 古者交兵,使在其间,既不可因战而废和,又不可因和而忘战
A.宋金南北对峙形成的原因 B.靖康之变发生的必然性
C.南宋官僚体系内党争严重 D.崇文抑武国策遭到抵制
【答案】A
【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表格中“宋高宗时期主战派高官的言论(部分)”可判断出宋高宗是南宋开国皇帝,再结合“ 使事兵家机权,日后终归于和 ”“ 和议成 ”等信息可得判断出应该是南宋与金之间形成对峙局面的背景,A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靖康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1127年)因而得名,导致了宋室南迁、北宋灭亡,深沉刺痛汉人的内心,B不合题意;
材料体现不出南宋官僚集团内部存在党争的信息,不符合题意,C不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官僚集团抵制崇文抑武政策的信息,不符合题意,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依据题干信息判断出应该是南宋,再据表格中的信息判断出是南宋与金朝之间的对峙,便可获取正确答案。
11.下图所示为宋元时期的扇式风箱介绍。该史料可用于说明宋元时期(  )
北宋《武经总要》单扇式风箱图:扇门与炼炉直接相连,没有克服间歇鼓风的不足 元代《铸铁柈图》:两扇扇门上分别设有两根拉杆,使单次鼓入炉内的气流量增大,以产生连续的气流鼓风
A.冶金行业动力的革新 B.家庭式劳作方式的完善
C.农业灌溉条件的改善 D.生产经验的传承与革新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宋元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宋元时期的扇式风箱介绍 ”的具体内容可知,北宋时期,单扇式风箱存在缺点和不足,到元朝时期,扇式风箱技术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体现了生产经验的传承与革新,D符合题意;
材料的主旨是强调扇式风箱技术的进步,其动力并没有革新,A不合题意;
材料涉及的是冶炼业的信息,并非家庭式劳作方式无关,B不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农业灌溉工具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农业灌溉条件得到改善的结论,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通过宋元时期扇式风箱的不断改进去获取准确答案。
12.《元史·百官志七》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官名品秩略同,所以达远迩、均劳逸,参错出入,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由此可知,元代创立行省制旨在(  )
A.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变革地方行政管理模式 D.缓解统治阶层内部矛盾
【答案】B
【知识点】中书省与行省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分行省以治外 ”“天下事方如指掌矣”信息及所学可得出,元时由中央中书省分派机构管辖地方,称为行中书省,即行省制,加强了对地方控制,即加强了中央集权,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行省制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但这是影响,不是统治者设立该制度的目的,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行省制创立带来了地方行政管理模式的变革,是影响,而不是目的,C不合题意;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行省制与缓和内部矛盾无关,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托材料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通过对史料信息的整理归纳判断出行省制度是地方的政治制度,以此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而获取正确答案。
13.宋元之际,棉花种植流传于闽广、关陕一带。到明代,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已“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其利视丝枲,盖百倍焉”。这反映出明代(  )
A.植棉成为致富的不二选择 B.农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
C.弃农经商的现象较为普遍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其利视丝臬,盖百倍焉”等信息可得出,从宋元时期到明朝,棉花的种植面积扩大,且收益颇丰,这可以反映明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加强,D符合题意;
材料的主旨强调的是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与收益情况,并非植棉成为致富的不二选择,且说法过于绝对,A不合题意;
材料中没有体现农业经营模式的变化,B不合题意;
材料中没有描述弃农经商现象,且在当时是少数,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获取历史本质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整理与归纳,并能够得出没带商品经济的发展。
14.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的郑氏家族中世代传承的《郑氏规范》在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下表所示为其内容节选。这反映出《郑氏规范》(  )
第一条 立祠堂一所,以奉先世神主,出入必告
第十一条 凡为于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
第十八条 子孙赌博无赖及一应违于礼法之事······则陈于官而放绝之······于宗图上削其名
第八十八条 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
第九十一条 宗族无所归者,量拨房屋以居之。更劝勿用火葬,无地者听埋义冢之中
A.强调尊卑等级关系 B.违背封建伦理秩序
C.符合官方主流思想 D.利于巩固宗法制度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敬其兄”“子孙赌博无赖及一应违于礼法之事”“宗族无所归者,量拨房屋以居之”等信息可得出, 《郑氏规范》 里的内容符合儒家的思想主张,有助于加强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符合统治者的治国要求和官方主流思想,C符合题意;
材料都是关于维护封建伦理秩序的内容,未强调尊卑等级关系,A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郑氏规范》有利于维护宗法观念,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表格中的关键内容,然后进行归纳得出符合儒家思想,便可获取正确答案。
15.明代设六科给事中(正六品),“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内外章疏下,分类抄集,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焉”,六部官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由此可见,六科的设立(  )
A.利于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B.旨在完善官吏监督体制
C.有助于规范六部的职权 D.强化了中枢机构的权力
【答案】A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 ”“ 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焉 ”“ 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 ”等信息可得出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给事中能够对不恰当的决策进行封驳、监督,这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行政决策中的失误,A符合题意;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六科给事中的设立有利于加强对六部行政职能的监督,但材料信息没有说目的是完善官吏监督体制,B不合题意;
材料主要说的是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不是规范六部的职权,C不合题意;
据所学,六科给事中主要是起到监察作用,并不是中枢决策机构,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明确六科给事中的职责属于监察作用,减少决策失误,就此判断出准确答案。
16.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以丝绸价格上涨为由,禁止丝绸出口。不久,禁令解除,但直至鸦片战争爆发,清朝对丝绸出口的数量、质量等仍有种种限制。这一举措(  )
A.保护了国内丝绸市场 B.抑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C.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 D.使对外贸易长期入超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清朝对丝绸出口的数量、质量等仍有种种限制”等信息及所学可知,清朝对丝绸出口的数量、质量等进行种种限制,使中国的丝绸在鸦片战争前出口受阻,这阻碍了丝绸业的发展,抑制了商品经济发展,B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限制对丝绸出口的熟练、质量,并非是起到保护的作用,这是对材料的误解,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限制出口不能加速自然经济解体,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中国在鸦片战争前长期处于出超(出超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贸易顺差“)地位,而非入超,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史料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扎住题干中的乾隆的限制措施,理解其实质,并结合备选项获取正确答案。
17.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个人作为社会、国家、民族的一分子,应该心系他人、心怀社稷。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历代传诵不衰。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  )
A.强调道义责任 B.倡导经世务实
C.追求和谐共生 D.崇尚守正创新
【答案】A
【知识点】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个人作为社会、国家、民族的一分子,应该心系他人、心怀社稷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信息可得出,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个人应与国家联系在一起,担负起社会责任,同时引文表达了儒家的一种道德和政治理想,强调了学者应该承担起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责任,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哲学上的思考和追求,A符合题意;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道义责任,而非与经世务实、和谐共生、守正创新,B、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引文的准确理解。
18.古代朝鲜“谓伏鸡曰抱”,“抱”的字义为“鸟伏卵”。下表摘录了部分中华典籍中对“抱”上述字义的运用。由此可知(  )
记载 文献
花尽叶长蚕又抱,子规啼未了 《谒金门》
凡蚕用浴法,唯嘉、湖两郡·······直待清明抱产 《天工开物·乃服·蚕浴》
A.朝鲜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源共祖 B.汉字文化圈源于朝鲜
C.古朝鲜人具有很高的汉文造诣 D.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答案】D
【知识点】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古代朝鲜‘谓伏鸡曰抱’”等信息及所学可得出,古代朝鲜认为“抱”是鸟孵卵的意思,而在中国的典籍中,“抱”也是这个意思,可见中国借鉴了朝鲜对这个词的解释,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D符合题意;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无法说明朝鲜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源共祖,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汉字文化圈属于中华文化圈,而非源于朝鲜,B不合题意;
材料只能看出中国借鉴了外来文化,无法体现出朝鲜人有很高汉文造诣,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及推理的能力,解题时需要通过题干中的史料信息判断出得出中华文化的特点。
19.格里芬是希腊神话中的一种鹰头狮身有翅的怪兽。公元前7世纪以来,格里芬形象在欧亚草原上广泛传播,并出现了与当地动物崇拜结合的许多形式。右图所示是在战国匈奴墓出土的类似格里芬的金雕像。由此可知(  )
A.丝路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B.亚历山大东征征服了匈奴人
C.草原丝绸之路开启中外文化交流
D.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力较强
【答案】D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格里芬形象在欧亚草原上广泛传播”“战国匈奴墓出土的类似格里芬的金雕像”等信息可得出知,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对战国时期的匈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说明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力较强,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开通了丝绸之路,与题干时间不符,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亚历山大东征是指公元前334~公元前32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对东方波斯等国进行的侵略战争,与题干时间及史实不符,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草原丝绸之路是指蒙古草原地带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路线由中原地区向北越过古阴山(今大青山)、燕山一带长城沿线,西北穿越蒙古高原、中西亚北部,直达地中海欧洲地区,与题干信息不符,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去分析归纳。
20.下图所示为1820-1854年移民进入美国的人数变动状况(单位:人)。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美国南北方矛盾的缓和 B.西方殖民体系的确立
C.美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D.自由贸易政策的盛行
【答案】C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1820-1854年移民进入美国的人数变动状况 ”可得出人数变动主要表明移民进美国的认可在1840年之后明显增多,根河时间可知这是由于美国工业革命的开展,使得经济得到提高,吸引力更多人移民美国,C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美国通过1861到1865的南北内战使得南北矛盾有所缓和,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西方殖民体系确立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自由贸易政策是指的商品和货物之间的,与人口移民关系不大,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联系数据变化的时代背景去分析归纳。
21.有学者撰文指出,联合国难民署的资金主要来自主权国家的自愿捐助,而且绝大部分资金由少数国家提供,限定“支出用途”的方式实际上是变相地改变了难民署难民保护活动的人道主义性质。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全球难民救助机制有待完善 B.西方主导全球难民救助活动
C.人道主义援助缺乏有效监督 D.联合国难民署行动效率低下
【答案】A
【知识点】难民与难民救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绝大部分资金由少数国家提供 ”“ 实际上是变相地改变了难民署难民保护活动的人道主义性质 ”等信息的可得出,联合国难民署由于受到资金的提供者的影响对难民署难民保护活动施加影响,进行干预,有违人道主义的初衷和原则,说明全球难民救助机制有待完善,A符合题意;
材料提及由于少数国家的干预“改变了难民署难民保护活动的人道主义性质”,并非“西方主导全球难民救助”,B不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人道主义援助的监督问题和行动效率问题,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准确的解读与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紧扣“ 绝大部分资金由少数国家提供 ”“ 变相地改变了难民署难民保护活动的人道主义性质 ”等现象,分析其本质并对比备选项获取正确答案。
22.1700年1月7日,法国凡尔赛宫内举行了一场隆重的世纪之交舞会,名为“中国之王”。舞会上,国王路易十四坐在一顶中国式的八抬大轿中,穿着富有中国特色的服饰华丽登场,引得全场围观的人连连赞叹。这反映出当时(  )
A.法国是欧洲“中国热”的引领者
B.中、法两国经济文化水平接近
C.法国贵族阶层崇尚中国文化
D.殖民侵略促进了中西方交流
【答案】C
【知识点】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中国式的八抬大轿中,穿着富有中国特色的服饰华丽登场,引得全场围观的人连连赞叹”等信息可得出,18世纪,发过出现的中国热,其内容主要是中国传统手工业品,这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贵族的极大影响力,C符合题意;
材料中仅是强调了法国出现中国热,但并不能说明是“中国热”的引领者,AB不合题意;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法国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不等于两国经济文化水平接近,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当时法国尚未侵略中国,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分析归纳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中国热,并分析出法国贵族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从而获取正确答案。
23.1294年,统治中心在波斯的伊利汗国为摆脱财政危机,开始模仿元朝使用雕版印刷纸币。到了14世纪,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入了欧洲。材料可用于说明 (  )
A.元朝造纸术、印刷术西传 B.元朝纸币成为世界通用货币
C.波斯成为西学东渐的桥梁 D.蒙古西征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答案】D
【知识点】蒙古西征及其对东西方交流的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开始模仿元朝使用雕版印刷纸币 ”“ 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入了欧洲 ”等信息及所学可得出,伊利汗国是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之一,这一时期的波斯人受到了元朝雕版印刷术的影响并且将其传入了欧洲,由此可见,蒙古西征产生了文化传播的影响,D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造纸术西传的信息,依据已学可知,造纸术在唐朝时期由阿拉伯人西传,A不合题意;
材料中的信息及所学都无法得出“元朝纸币成为世界通用货币”,其表述有误,B不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西学东渐的相关信息,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印刷纸币、印刷术传入欧洲等信息,再结合所学排除无关项,最终获取正确答案。
24.2015年6月,经阿富汗文化部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技术团队通过创新的建筑投影技术将53米高的巴米扬大佛以金色影像进行3D还原(如下图所示),再现了这尊曾经 的世界最高立式佛,在场的阿富汗民众欢呼雀跃。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科技创新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
B.文化遗产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C.联合国是世界文化遗产主管机构
D.国际合作才能实现文化遗产保护
【答案】B
【知识点】世界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巴米扬大佛 ”“ 经阿富汗文化部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 ”“ 中国技术团队 ”等信息及所学可得出, 巴米扬大佛的再现过程体现了文化遗产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科技创新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但并非是关键,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其主要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家间的合作等,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无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主要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委员会,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国际合作有利于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是唯一,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围绕“ 巴米扬大佛 ”的再现无分析归纳即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统治者在统治思想上采用黄老的“清静无为”思想,将权力适度下放,令诸侯“掌治其国”。同时,刘邦又确定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而相“总纲纪、统众官”。刘邦死后,吕后继续分封诸侯,地方封国增至十四国,继续实行刘邦强本抑末、以亲制疏的政策。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时期,“吏安其官,民乐其业,蓄积岁增,户口寝息”。尽管如此,国家财政收入仍“岁不数十万石”。而吴国“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东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饶足”。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分齐为六国······又迁淮南王喜于城阳,而分淮南为三国”。景帝时,分梁为五,分故齐为七,淮南分三。同时,又广立亲子为王,如封皇子德为河间王、余为淮阳王、非为汝南王等。
——摘编自汤其领《西汉郡国并行论》
材料二
东汉末年以来,郡不设都尉,以太守兼之。晋代以后,太守以不加将军号为耻辱,梁朝和陈朝的太守也加“都督”,兼领军权。西晋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北齐书》说,“魏自孝昌之季,禄去公室,政出多门。豪家大族,鸠率乡部,托迹勤王,规自署置”,“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南北朝设县,皆在千数百以上。
——摘编自邝士元《中国经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文帝、汉景帝改革封国制的内容,并分析上述改革实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汉代、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内容:分割、迁徙诸侯国;广立亲子为王。
原因: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封国经济发展迅速,实力壮大,威胁中央集权;刘邦以来以亲制疏政策的延续;黄老无为思想的影响。
(2)变化:军政不分;豪强掌控地方政权;郡县数量猛增。
(3)认识:地方行政制度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作答可以结合材料一中的“‘分齐为六国又迁淮南王喜于城阳,而分淮南为三国’。景帝时,分梁为五,分故齐为七,淮南分三”“同时,又广立亲子为王,如封皇子德为河间王、余为淮阳王、非为汝南王等”等信息从对诸侯国的分割迁徙、广立亲子为王的角度分析归纳啊即可;第二小问的作答可以结合材料一中“刘邦死后,吕后继续分封诸侯,地方封国增至十四国,继续实行刘邦强本抑末、以亲制疏的政策” “汉初统治者在统治思想上采用黄老的“清静无为”思想,将权力适度下放,令诸侯‘掌治其国’” “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时期,‘吏安其官,民乐其业,蓄积岁增,户口寝息’。尽管如此,国家财政收入仍‘岁不数十万石’” “而吴国‘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东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饶足’”等信息及所学可以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地方威胁中央集权、亲疏政策的延续或者黄老无为思想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归纳即可。
(2)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材料二中的“晋代以后,太守以不加将军号为耻辱,梁朝和陈朝的太守也加‘都督’,兼领军权”“魏自孝昌之季,禄去公室,政出多门。豪家大族,鸠率乡部,托迹勤王,规自署置”“南北朝设县,皆在千数百以上”等信息及所学从军政不分、豪强控制地方、郡县数量猛增的那个变化去分析归纳即可。
(3)问的作答需要由材料一“汉初统治者在统治思想上采用黄老的‘清静无为’思想,将权力适度下放,令诸侯‘掌治其国’。……又广立亲子为王,如封皇子德为河间王、余为淮阳王、非为汝南王等”和材料二“南北朝设县,皆在千数百以上”等信息及所学可知,地方行政制度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的能力,三问的解答主要是依靠所给的三则史料,逐一提炼出有效信息作答即可。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中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因战乱中断-整体渐趋衰落。当时中外交往和通商已经全方 位化,尤其是海路与草原交通都已大有发展,中国已经不大输出黄金白银,这个时期中国贵金属的极度稀缺据说与此有关。
-摘编自秦晖《古商路上的贸易逆差(上)》
材料二
(人口:万人)
中国传统丝绸之路兴衰历史周期
——摘自周阳敏《“一带一路”深化专题研究:创新合作与融合发展-传统丝绸之路兴衰历史周期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中期以后陆上丝路渐趋衰落的原因。
(2)请选取材料二中丝绸之路任一兴盛时期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与经济、政治、战争或全球意识的联系。
【答案】(1)原因:割据、战乱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东西方的海路与草原交通的发展;中国贵金属的极度稀缺;经济重心南移;技术进步。
(2)示例
时期:元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兴盛。
联系:蒙古西征后,逐步恢复和拓展了丝绸之路运输线。元朝政府广泛设立驿路以恢复欧亚交通网络。丝绸之路的繁荣为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创造了条件。意大利旅行家写的《马可·波罗行纪》中描述的繁华景象就是中国元朝时期丝路促进国际交往的缩影。
【知识点】“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发展历程
【解析】【分析】(1)问的作答依据材料一“陆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因战乱中断”并结合所学可知,割据、战乱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结合所学可知,东西方的海路与草原交通的发展,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南移开始,技术进步。
(2)本题为分析归纳类试题,解题时首先,依据“任一兴盛时期”选择时间,如元朝,根据图表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兴盛;其次,依据“经济、政治、战争或全球意识的联系”,结合所学元朝丝绸之路发展的相关知识说明原因,如蒙古西征后,逐步恢复和拓展了丝绸之路运输线;元朝政府广泛设立驿路以恢复欧亚交通网络。丝绸之路的繁荣为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创造了条件;意大利旅行家写的《马可 波罗行纪》中描述的繁华景象就是中国元朝时期丝路促进国际交往的缩影。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一是需要依据材料,二是需要联系所学内容,如元朝时期的经济政治、战争以及全球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去分析归纳即可。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第一部文化遗产保护法-《历史性建筑法案》-于1840年颁布,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文物保护的专门法律。1887年,法国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对历史及史前时期的建筑物等不动产、可移动文物(动产)、发掘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应规定,规定由教育美术部长编定纪念物;发现物由当地市长或乡长暂行保管,但要将保管措施上报给州长。1889年,法国又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施行法令》,并组建了一个主要由建筑师组成的古物保管委员会,负责法国文化遗产的调查、认定及保护工作。1906年,法国颁布了《历史文物建筑及具有艺术价值的自然景区保护法》,除建筑外,树木、瀑布、悬崖峭壁等极具艺术价值的自然景观,也被纳入法律保护范围之内。
——摘编自顾军《法国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
材料二
近代以来,“海外洋商不惜巨资,赴我内地购买古代碑版、石刻、图画、造像之类,运至本国度藏”。“查各国民政应行保存古迹事项,范围颇广······上自皇家,下迄草野,广如通都,辟在乡壤,咸有博物馆储藏品物,以为文明之观耀。而其保存通例,凡兵燹时,他国不得毁坏,毁坏者可责赔偿,著为万国公法。”1909年,民政部提出《保存古迹推广办法》,将文物古迹分门别类,并根据各类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调查和保护措施,或设法原地保护,或创设博物馆分类储藏。另外,为加强文物保护,清政府还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如对地方官员的文物保护工作实行职责追查制。
——摘编自李建《我国近代文物保护法制化进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法国文物保护的演进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法文物保护立法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保存古迹推广办法》颁布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法文物保护立法的历史价值。
【答案】(1)趋势:由政府主导到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保护范围逐渐扩大。
(2)相同点:强调政府的责任;注重调查和保护并举;分类保护。
历史背景:近代文物流失现象严重;清政府认识到文物保护的价值及其保护文物的立法实践;西方文物保护的启示;近代国际法的发展。
(3)历史价值:推动学术研究;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知识点】中国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举措;世界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1)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材料一“规定由教育美术部长编定纪念物;发现物由当地市长或乡长暂行保管,但要将保管措施上报给州长。……并组建了一个主要由建筑师组成的古物保管委员会,负责法国文化遗产的调查、认定及保护工作” “1906年,法国颁布了《历史文物建筑及具有艺术价位的自然景区保护法》,除建筑外,树木、瀑布、悬崖峭壁等极具艺术价值的自然景观,也被纳入法律保护范围之内”可以从社会管理力量与保护范围两个角度去分析归纳即可。
(2)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材料一“1887年,法国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发现物由当地市长或乡长暂行保管,但要将保管措施上报给州长”和材料二“为加强文物保护,清政府还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如对地方官员的文物保护工作实行职责追查制”可得出强调政府的责任;由材料一“1889年,法国文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施行法令》,并组建了一个主要由建筑师组成的古物保管委员会,负责法国文化遗产的调查、认定及保护工作。”和材料二“1909年,民政部提出《保存古迹推广办法》,将文物古迹分门别类,并根据各类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调查和保护措施,或设法原地保护,或创设博物馆分类储藏。”可得出注重调查和保护并举;分类保护。第二小问的作答可以由材料二“海外洋商不惜巨资,赴我内地购买古代碑版、石刘、图画、造像之类,运至本国度藏”可得出近代文物流失现象严重;由材料二“上自皇家,下迄草野,广如通都,辟在乡壤,咸有博物馆储藏品物,以为文明之观耀。而其保存通例,几兵燹时,他国不得毁坏,毁坏者可责赔偿,著为万国公法”及所学可得出清政府认识到文物保护的价值及其保护文物的立法实践;西方文物保护的启示;近代国际法的发展。
(3)问的作答可以结合材料一“1889年,法国文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施行法令》,并组建了一个主要由建筑师组成的古物保管委员会,负责法国文化遗产的调查、认定及保护工作”和材料二“上自皇家,下迄草野,广如通都,辟在乡壤,咸有博物馆储藏品物,以为文明之观耀”及所学可以从学术研究、民族文化传承、世界文化多样性与创造性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史料解释与知识运用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三问均需要分析归纳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利用所学的相关内容去综合分析归纳即可。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后文简称《东西洋考》)是由普鲁士传教士于1833年8月1日在中国广州创办的中文刊物。《东西洋考》为学术研究所重视,并不仅仅因其在创刊节点上的领先位置,更为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介绍了西方近代文明成果。
《东西洋考》“地理”栏目对各国(各地区)“人”的描述
地区 国家或地区 代表文章 对“人”的描述
东南亚 菲律宾 《苏禄屿总论》 “与婆罗洲芒佳虱民,结友为海贼,除非吕宋 总督无人管束之”生性懒惰,坐吃山空
印尼苏门答腊地区 《苏门答刺大州屿等总论》 各省皆有回民居住。由来久矣,强悍刁蛮,肆 为不法
泰国 《暹罗国志略》 “释氏异端甚害民······(佛板)大率假灾祥祸福之事,以售其诞句无稻之谈,则诱取费财以图肥已”
欧洲 西班牙 《吕宋岛等总论》 西班牙人,自西洋祖家来,管此地方(菲律宾 吕宋岛),每每差臣为总督代治此屿等
南极洲 南极洲 《新考出在南方大洲》 “夫大英及佛兰西等国多有船只到南北冰洋,为勘察新地” 赞颂发现该“新地”的美国人勇敢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东西洋考》“地理”栏目对各国(各地区)“人”的描述的理解。(要求:论点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论点:近代西方人对世界的认识折射出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历程。
理解: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进程中,输出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的影响,体现出明显的“西方中心论”和种族色彩。在早期殖民扩张时期,为了凸显殖民行为的“正义性”与“正当性”,殖民者往往以“文明”的概念来证明其优越性和统治其他民族的合法性,而被殖民者变成了“落后”与“野蛮”的代名词。如殖民者以传播代表“先进文明”的基督教文化为借口,进行殖民掠夺,因此这一时期的“文明”概念具有浓厚的种族歧视色彩。随着资本主义逐渐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相互间的竞争和冲突加剧,“文明”一词被广泛运用,成为宣扬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合法性的工具。
总之,近代西方人对世界的认识折射出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场手工业和工业革命时期对外扩张的发展历程。
【知识点】资本主义扩展的评价
【解析】【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时首先需要阅读设问,明确要求,如“地理栏目”“人”的描述的理解等,据此可以从西方人认识世界与资本主义扩张之间的关系,分析归纳出结论为:近代西方人对世界的认识折射出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历程;其次就是结合所学,史论结合进行说明,如“西方中心论”和种族色彩的背景、列举不同时期,“文明”的概念即可。首先,说明“西方中心论”和种族色彩的背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过程中,输出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的影响。其次,列举早期殖民扩张时期和帝国主义阶段时期,“文明”的不同含义及作用即可;最后总结,得出近代西方人对世界的认识折射出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场手工业和工业革命时期对外扩张的发展历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归纳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一是需要阅读设问,明确要求,如本题是对人的理解,其次需要阅读史料与所学,分析说明,最后做适当的总结,不可以对观点的再重复。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