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1. 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材料描述的是( )
A. 抗战的胜利 B. 南京的解放 C. 新中国成立 D. 西藏的解放
2.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的革命英烈是( )
A. 董存瑞 B. 黄继光 C. 罗盛教 D. 邱少云
3. “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材料反映了土地改革的( )
A. 背景 B. 目的 C. 经过 D. 意义
4. 如表反映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是( )
时间 成就
1953年 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建成
1955年 6000千瓦火力发电机组组装成功
1956年 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出厂
1956年 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试制成功
1956年 第一机床厂建成
A. 工业水平领先世界 B.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工业门类相当齐全 D. 农轻重协调发展
5. 时间轴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历史。图中“▲”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 生死攸关 B. 灯塔指引 C. 良好开端 D. 伟大转折
6. 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笔记中出现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等关键词。他可能在研究( )
A.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 D.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7. 在执行全国性法定节日的基础上,藏族的藏历新年、雪顿节,回族、维吾尔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傣族的泼水节等均被列入该民族的节假日。这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 )
A. 传统风俗习惯 B. 基础设施建设 C. 经济恢复发展 D. 政治制度沿袭
8. “一国两制”的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材料表明“一国两制”构想( )
A. 成为港澳回归的根本原因 B. 妥善解决了民族矛盾
C. 具有高度的科学性灵活性 D. 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9.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使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的事件是( )
A. 在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B. 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C. 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D. 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10. 从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到1970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再到新时期新型航母的交接入列。共同反映了( )
A. 我国外交成就突出 B. 强军兴军不断发展 C. 军事实力位居首位 D. 海军建设领先世界
11. 周恩来在某国际会议上提出:“我们并不要求个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该会议是( )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第26届联大 D. 亚信峰会
12. 中美关系影响着国际关系的走向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回顾历史,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
A. “乒乓外交” B. 基辛格秘密访华 C. 签署《联合公报》 D. 邓小平访问美国
13.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材料赞颂了一位科学家的突出贡献。他(她)的研究领域是( )
A. 航天技术 B. 国防军工 C. 生物工程 D. 农业科技
14. 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改革开放前,在该方针指导下产生的作品是( )
A. B.
C. D.
15. 20世纪80年代,我国成为“自行车王国”,到了90年代以后,随着汽车的不断普及,骑自行车出行的比例逐年下降,“自行车王国”成为历史。这主要反映出我国居民( )
A. 工作环境改善 B. 生活水平提高 C. 传统观念更新 D. 思维方式转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善和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尤其是邻近的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是新中国外交的重要方面。当时,周边一些比较弱小的国家对新中国抱有恐惧和疑虑心理,这些国家十分担心和害怕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国际政治势力影响他们。为消除这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促进他们同新中国发展关系,需要制定适合于同这一类国家交往的新方针。
——《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中美关系的转变给国际社会带来巨大冲击。第一个重大反响就是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不顾美国的阻挠,终于作出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决议。
——《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三自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以来,中国始终本着积极参与、求同存异、推动合作的精神,全面参与该组织各项活动。与此同时,亚太经合组织成为中国与亚太地区其他经济体开展互利合作、开展多边外交、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舞台。
——新华网《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的关系》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方针”的名称及其提出的背景。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及意义。
(3) 材料三的内容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外交的哪一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符合这一特征的其他外交实践。
(4)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根本出发点。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过渡时期,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主要是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则从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等形式。
——《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应该是企业有充分活力的社会主义,而现行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恰恰集中为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所以,增强企业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材料三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请回答:
(1) 写出材料一反映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实质。
(2) 据材料二概括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利条件和中心环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后所有制的形式发生的变化。
(3) 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经济“优化、提效、发展”的着力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着力点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建立的经济体制。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我国经济体制变化的因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结合所学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C项正确;抗战的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排除A项;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排除B项;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邱少云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严守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故D符合题意;董存瑞牺牲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A;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黄继光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自己壮烈牺牲,排除B;罗盛教是为了救朝鲜的落水儿童而牺牲的,排除C。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他们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
3.【答案】D
【解析】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因此材料描述的是土地改革的意义,故D正确;土地改革的背景是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状况严重阳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而材料并未提及,排除A;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材料并未提及,排除B;土地改革的经过是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土地改革,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土地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了土地改革的意义。
4.【答案】B
【解析】根据图表“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建成”“6000千瓦火力发电机组组装成功”可知,图表内容是一五计划时期的重工业成就,反映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正确;题干只是一五计划时期取得的成就,体现不出“工业水平领先世界”,排除A;题干成就都属于重工业,体现不出“工业门类相当齐全”,排除C;题干没有涉及农业、轻工业的成就,体现不出“农轻重协调发展”,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表格反映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5.【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时间轴和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故D正确;1935年,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排除A;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起到了灯塔指引的作用,排除B;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成为良好开端,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6.【答案】D
【解析】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1984年,我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1985年,我国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也建立起来。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又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随后又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县市。这样,中国就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故D正确;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是从1956年—1965年,排除A;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与题干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的设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的设立,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7.【答案】A
【解析】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的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依据材料“在执行全国性法定节日的基础上,藏族的藏历新年、雪顿节,回族、维吾尔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傣族的泼水节等均被列入该民族的节假日。”分析可知,这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传统风俗习惯,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经济恢复发展”,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沿袭”,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民族关系,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民族关系。
8.【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一国两制”构想既能让国家实现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又符合港澳台三地的实情,说明“一国两制”具有高度的科学性灵活性,故C正确;港澳回归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排除A;一国两制针对的是港澳台地区,没有反映妥善解决了民族矛盾,排除B;材料反映一国两制的提出具有灵活性,不能说明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一国两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表明“一国两制”构想具有高度的科学性灵活性。
9.【答案】C
【解析】A.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有利于海峡两岸之间的民间往来,排除。
B.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促进两岸之间的民间往来,排除。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11月,两会就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正确。
D.1995年江泽民对两岸关系新情况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使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考查学生对祖国统一大业的认识。
10.【答案】B
【解析】据题干“从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到1970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再到新时期新型航母的交接入列”可知,从1956年到新时期,我国在歼击机、核潜艇和航母上都取得了突破,这共同反映了强军兴军在不断的发展,B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了我国军队的发展,与外交成就无关,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了我国军队的发展,并没有体现军事实力居于首位,排除C项;材料有空军、核潜艇和新航母的发展,无法体现出海军领先世界,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强军兴军的的不断发展,重点掌握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强军兴军的的不断发展。
11.【答案】B
【解析】由材料“我们并不要求个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可知,该会议指的是万隆会议。1955年,周恩来率团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B项正确;题干描述的是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和日内瓦会议无关,排除A项;第26届联大,团长是乔冠华,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C项;亚信峰会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推行全方位外交的体现,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亚非万隆会议。识记“求同存异”的方针的提出。
本题主要考查亚非万隆会议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12.【答案】C
【解析】A.“乒乓外交”是指1971年中国乒乓球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事件。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和一小批美国新闻记者抵达北京,成为自1949年以来第一批获准进入中国境内的美国人。此举对中美关系的突破产生了影响,被誉为“小球推动大球”。“乒乓外交”推动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排除A项。
B.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准备了前提条件,排除B项。
C.根据题干信息“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的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项正确。
D.1979年1月29日─2月5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和夫人卓琳对美国进行了正式访问,此时中美已经建交,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中美建交,识记中美建交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熟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3.【答案】C
【解析】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中国科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数百次试验,终于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治疗疟疾的新方法,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据材料“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人物是屠呦呦,屠呦呦发现治疗疟疾的青蒿素,在生物工程方面作出重大贡献,C项正确;屠呦呦没有涉足航天技术、国防军工、农业科技方面的研究,排除AB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屠呦呦的研究领域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屠呦呦的科学贡献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屠呦呦的科学贡献的相关史实。
14.【答案】B
【解析】A.《大决战》三部曲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上映的,与材料中的改革开放前的描述不符,排除A。
B.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许多作家、艺术家,采用多样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都取得了累累硕果。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都是该时期的出色作品,故B正确。
C.《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百万字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1986年12月首次出版。与材料中的改革开放前的描述不符,排除C。
D.《丝路花雨》是中国自1979年起首演的大型民族舞剧,与材料中的改革开放前的描述不符,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双百方针”的相关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双百方针”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答案】B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还有方便快捷的地铁,私家汽车也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长途旅行,火车、汽车、飞机、轮船任人选择。故骑自行车出行的比例逐年下降,“自行车王国”成为历史,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B正确;题干叙述的是出行方式的改变,与工作环境改善、传统观念更新、思维方式转变无关,排除ACD。
故选:B。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16.【答案】【小题1】新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背景:消除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促进他们同新中国发展关系。
【小题2】原因:中美关系的转变;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任答两点即可)意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任答两点即可)
【小题3】特征:全方位;外交实践: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等。(任答一点即可)
【小题4】根本出发点:国家利益。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及意义、改革开放后我国外交的特征、新时期符合这一特征的其他外交实践、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根本出发点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新中国的外交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及意义、改革开放后我国外交的特征、新时期符合这一特征的其他外交实践、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根本出发点的相关史实。
17.【答案】【小题1】历史事件:三大改造;实质: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变为社会主义公有。
【小题2】有利条件: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变化: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小题3】着力点:市场机制;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小题4】因素:生产力;国情。(任答一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利条件和中心环节及改革后所有制的形式发生的变化、我国经济“优化、提效、发展”的着力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影响我国经济体制变化的因素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我国历史上的经济改革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大改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利条件和中心环节及改革后所有制的形式发生的变化、我国经济“优化、提效、发展”的着力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影响我国经济体制变化的因素的相关史实。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