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2022-2023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含解析)

广州市黄埔区 2022-2023 学年七年级(下)期末试卷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共 50 分)
1. 某班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览。下列应该入选“盛唐篇”的是( )
A. 地动仪模型 B. 曲辕犁模型 C. 耧车模型 D. 罗盘针模型
2. “将不专兵,兵无常帅”是北宋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哪一个方面采取的措施?( )
A. 削弱相权 B. 重文轻武 C. 文臣知州 D. 改革科举制
3. 明太祖曾赋诗向官员诉苦:“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令明太祖产生如此感慨的历史事件是( )
A. 设立内阁 B. 设军机处 C. 废除丞相 D. 设转运使
4. 唐朝末年,持续八年之久的战乱是( )
A. 安史之乱 B. 八王之乱 C. 七国之乱 D. 玄武门之变
5. 唐太宗在位期间实行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从而被西部各少数民族信服,他也被尊称为( )
A. 大单于 B. 天可汗 C. 怀仁可汗 D. 赞普
6. 根据下面的古代中国某个历史时期的行政疆域图(局部),推断这一时期的地方行政建制是( )
A. 郡、县 B. 郡国并行制
C. 路、州、县 D. 行省、路、府、州、县
7.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曾经指出:“唐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帝国,邻近的许多民族争相仿效,煞费苦心。
下列不能够说明日本“煞费苦心”“仿效”唐朝的史实是( )
A. 唐朝时遣唐使达十多批 B. 数次邀请鉴真东渡日本
C. 在奈良修建了大雁塔 D. 仿效唐制度进行政治改革
8. 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这一事件的影响不包括( )
A. 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B. 增加了北宋百姓的负担
C. 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发展 D. 使辽国创制了文字
9. 与下列图片相关的史学、文学方面作品按写作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 acb B. bac C. bca D. cab
10. 下面关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北重南轻”的局面出现在两汉以前
B. 东周时,大批北方人迁往南方,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C. 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南宋时完成
D.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局面形成于北宋
11. “自秦始皇置丞相,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
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说这句话的
应是( )
A. 汉武帝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明太祖
12. “该书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
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该书”( )
A. 总结了我国医药学成就 B. 推动了我国手工业的发展
C. 是中国第一部农业著作 D. 首次提出“治未病”理论
13. 明朝在政治上废除丞相制度、增加监察机构“锦衣卫”“东厂”,思想上改革科举制度实施“八股取士”,
外交上由“郑和下西洋”到“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史实,所反映出来的实质是( )
A. 明朝的中央集权制逐步加强 B. 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C. 明朝统治者进行改革,强化了皇权 D.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与发展
14. 如表是 1620 年和 1850 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 )
年代 城镇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万人)
1620 年 300 1700
1850 年 720 2880
A. 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 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C. 农业经济日渐凋敝 D. 人
口增速全国领先
15. 明朝时,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从
事商贸活动,出现了著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这反映出明朝( )
A. 商品经济相当活跃 B. 社会风气比较宽松
C. 政治体制比较民主 D. 实行开放外交政策
16. 明清时期,小说和戏剧深受人民喜爱,主要是因为( )
A. 人民文化素质很高 B. 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C. 内容反映现实生活 D. 题材高雅不落俗套
17. 下列事件按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朱温建立后梁政权 ②李亨被拥立为帝 ③黄巢起义 ④安史之乱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①②④ D. ④②③①
18. 如图是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宋代定窑孩儿枕。作品设计独具匠心,线条柔和流畅,细部刻画极为生动
传神,是文物中的珍品。这件文物最能说明( )
A. 宋代手工业的水平高超 B. 宋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
C. 宋代中外交流兼容并包 D. 宋代民族文化交融加深
19. 有学者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
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材料中“宋代是十足的‘东
方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史实依据有( )
①活字印刷的发明 ②瓦舍勾栏的出现
③世俗文学的勃兴 ④“交子”的出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0. 乾隆皇帝时,英国商人送给他一个时钟,乾隆帝不屑一顾,认为很多中国人都没有这种东西,但从
来没有误了早上起来下地,晚上回家睡觉。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
A. 中国人勤劳自觉,不需要闹钟 B. 英国没有时间观念,需要闹钟
C. 乾隆存有天朝大国的骄傲心态 D. 乾隆为维护国家尊严拒绝接受
21. 假如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唐朝,你有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①参观都江堰②到赵州桥上散步③用纸写诗④读《史记》和《资治通鉴》⑤乘坐装有指南针的海船从事
海外贸易⑥参加科举考试
A. ①②③④⑥ B. ①②③⑤⑥ C. ②③⑤⑥ D. ①②③⑥
22. 下列关于马可 波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他是一个意大利旅行家,元朝时来到中国
B. 到达中国后被留在宫廷中担任官职
C. 根据自己在东方的见闻,亲自写成了《马可 波罗行纪》
D. 他到过中国的许多地方,每到一处都要认真考察当地的物产和人情
23. 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贡献,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是( )
A. 重新统一了南北 B. 建立了三省六部制
C. 创立了科举制 D. 开通了大运河
24. 走进《清明上河图》,我们可以感受到北宋城市市民真实的日常生活,下面哪些是他们日常生活的
写照
①可以去夜市买东西 ②边喝着茶边在瓦子里看杂技表演
③普通百姓可以穿多种颜色的衣服 ④大街上店铺林立,你可以随意吃到各种风味小吃
⑤城市平民都住着高大宽敞的瓦顶平房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⑤
25. 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成效受到海外媒体高度关注。德国《世界报》曾指出:“强大的应对措施只有
在人力物力充足和管理完善的制度下才可能实现。”《俄罗斯报》则称:“中国政府……如此大规模的社
会动员在世界公共卫生史上前所未有。”外媒的评论体现了( )
A. 中国共产党注重政策和制度完善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C. 改革开放成就吸引了世界的关注 D. 中国勇于承担国际责任的胸怀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
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
--《开元纪事》(1)根据材料一,概括开元盛世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人用人”角度分析
其原因。
材料二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英)汤因比
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余秋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汤因比、余秋雨选择和向往宋朝的原因?
材料三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中写道:“从 3 世纪到 13 世纪,中国一直处于西方望
尘莫及的科学地位,明清以后逐渐落后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让“西方望尘莫及”的重大科技成就。并从政治制度和文
化政策两方面分析明清以后中国科技逐渐落后的主要原因。
27.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
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的创立与发展】
材料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
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 材料一中“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制度?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秦朝和元朝分别有何创新?
【民族的碰撞与交融】
材料二
(2) 请结合所学知识完善示意图,分别写出 A 代表的政权名称、B 代表的民族名称。据两幅示意图,指
出该阶段的历史发展趋势。
【版图的奠定与巩固】
材料三 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
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
——摘自《毛泽东这样学习历史这样评点历史》
(3) 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康熙皇帝时期的一例史实证明材料三的观点。
材料四 1988 年,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 56 个民族的民族实体,56 个民族已结合成相
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1995 年,白寿彝在《关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几点体会》一文
中提出:在统一的发展过程中间,“多”不是削弱了“一”,而是丰富了“一”,各民族都有他自己的特点,
都有他们对历史上的贡献,都有可能对历史上作更多的贡献。
——摘编自陈永亮《关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与国家治理的思考》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的认识。
28. 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而且这些交往并不因中国发生内乱而中断,如
日本连续十三次派出遣唐使。交往的领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在交往过程中,中
华文化圈形成,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 举出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两例。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材料二:明朝(1368-1644 年),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极盛,以 15 世纪初太平洋和印度洋上显著但却短
暂的海上优势为顶峰...这七次远洋航行规模盛大,功绩卓著,是史无前例的。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 材料二评价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在陆上只有恰克图与外国通商……它
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
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这种政策的危害是什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唐朝在农业方面,兴修水利工程,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
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所以 B 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以某班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览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盛唐的社会气象。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盛唐社会气象的相关知识点。
2.【答案】B
【解析】“将不专兵,兵无常帅”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的目的是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
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
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具体表现与影响。
3.【答案】C
【解析】明太祖的话反映皇帝行政负担加重的现象,是因为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直接将六部提升为中央
的最高行政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故 C 符合题意;设立内阁,不符合题意,排除 A;清朝设军机处,排除
B;宋朝设转运使,排除 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皇权强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直接将六部提升为中央的最高行政机构,直接对皇帝
负责。
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明朝皇权强化,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4.【答案】A
【解析】755 年到 763 年,唐朝爆发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重大破坏,是
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故选:A。
本题以唐朝末年,持续八年之久的战乱为切入点,考查安史之乱。
本题以安史之乱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唐太宗的相关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期间实行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从而被西部各少数民族信服,他也被尊称为“天可汗”。故选 B。
6.【答案】D
【解析】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
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元朝的行省
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就是从元朝开始的.
故选 D.
本题以元朝的行政区域图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元朝的地方行政建制.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巩固的措施的相关史实.
7.【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曾经指出:“唐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帝国,邻近的许多民族争相仿效,
煞费苦心。能够说明日本“煞费苦心”“仿效”唐朝的史实有唐朝时遣唐使达十多批;在奈良修建了大雁塔;仿
效唐制度进行政治改革。B数次邀请鉴真东渡日本,体现不出来日本“煞费苦心”“仿效”唐朝。故 B 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以“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曾经指出:“唐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帝国,邻近的许多民族争相仿效,煞费苦心。”
为切入点,考查了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
考查了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8.【答案】D
【解析】阿保机建国后,积极学习汉族文化,在汉人的帮助下创制了本民族文字,而澶渊之盟签订时是辽圣
宗在位,D 项不是澶渊之盟的影响,D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之间保持了长期的
和平关系,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但是北宋每年都要给辽岁币加剧了北宋百姓的负担,ABC 项说法正
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澶渊之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澶渊之盟,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的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创作的
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因此按顺序
排列为 acb,A 项正确;其余三项时间顺序不对,排除 BCD 项。
故选:A。
本题考查重史学、文学作品出现的先后顺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题难度较小,平时要多记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10.【答案】B
【解析】西晋末年,大量中原人口迁往南方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社会安定,B 是错误的观点,ACD 都是
正确的观点。
故选:B。
本题以关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说法不正确的选项为切入点,考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
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史实。
11.【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明太祖时由于认为丞相会导致“专权乱政”,因而废除了丞相,根据材料“我朝罢相,设五
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D 项正确。ABC 项中都设有丞相一职,故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加强。主要根据材料信息“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联系所学
进行判断。
本题考查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是根据所学知识记忆能力进行判断,难度不大。
12.【答案】A
【解析】A.从“‘该书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
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书”指的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总结前人经验,历时 27 年编成的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约
190 万字,记载了药物 1800 多种,其中 374 种是新增加的药物。收录药方 11000 多个,并附有 1100 多幅药
物形态图。《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
地位,A 项正确。
B.宋应星著《天工开物》推动了我国手工业的发展,是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排除 B 项。
C.《齐民要术》是中国第一部农业著作,排除 C 项。
D.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首次提出“治未病”理论,是一部治疗方法的医书,排除 D 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本草纲目》,识记《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
本题考查阅读、分析能力,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找到材料信息的能力。
13.【答案】D
【解析】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反映的是明朝时期的中外冲突与交往,与明朝
的中央集权制逐步加强不符,排除 A 项;
郑和下西洋时明朝国力强盛,是世界上的强国,与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不符,排除 B 项;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反映的是明朝时期的中外冲突与交往,与“明朝统治者进
行改革,强化了皇权”的主题不符,排除 C 项;
根据材料“明朝在政治上废除丞相制度、增加监察机构‘锦衣卫’‘东厂’,思想上改革科举制度实施‘八股取士’,
外交上由‘郑和下西洋’到‘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史实”可知,材料阐述了明朝在政治、思想、
外交等方面的史实,说明了明朝巩固政权,强化皇权,维护国家安全,这些史实反映的实质是统一多民族国
家得到巩固与发展,D 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
展的史实。
14.【答案】B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清代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变化的历史现象,从人口数量来看,总的趋势是增长,城
镇人口的增长率要大于农村人口增长率,说明城市经济规模扩大,B 项正确;A 项“基本实现”说法错误;农
村人口呈现增长的趋势,说明农业经济的发展,C 项排除;题干没有江南八府一州与全国人口增长的比较,
无法体现,D 项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 1 亿多。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
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 1.5 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
展到 3 亿,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信息的有效获取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15.【答案】A
【解析】A.“明朝时,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
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著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可知,明朝的商品经济活跃,北京和南京
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A 项正确。
B.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发展的状况,没有反映社会风气比较宽松,排除 B 项。
C.明朝通过设三司、废丞相、八股取士等措施,使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排除 C 项。
D.材料反映的是国内的经济发展状况,没有反映外交政策方面的信息,排除 D 项。
故选:A。
本题考查考查明朝经济的发展相关知识,识记明朝出现商帮。
考查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关键信息“许多富人携带重金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著名的商帮”。
16.【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小说和戏剧流行的原因,要求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C.明朝时候,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
的发展,明清时期,小说和戏剧深受人民喜爱,主要是因为内容反映现实生活。故 C 符合题意。
ABD.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ABD。
故选 C。
17.【答案】D
【解析】755 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
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
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
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 763 年被平定。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
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则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还得取发动大规模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
打击。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他逐渐
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 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④②③①符合
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的相
关史实。
18.【答案】A
【解析】宋代定窑孩儿枕线条柔和流畅,细部刻画极为生动传神,是文物中的珍品。这件文物最能说明宋代
手工业的水平高超,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
致的美感。
故选 A。
本题考查宋代制瓷业的发展,知道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
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
本题考查宋代制瓷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
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并结合所学知,“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
文艺复兴时代’”的史实依据有①活字印刷的发明,②瓦舍勾栏的出现,④“交子”的出现。世俗文学的勃兴是
在明清时期,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
故选:B。
本题以有学者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
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为切入点,考查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
知识。
注意识记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20.【答案】C
【解析】中国人勤劳自觉,不需要闹钟,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A 项;英国没有时间观念,需要闹钟,表述过
于主观,排除 B 项;根据材料“说中国小民无此物者甚众,但从来没有误了早晨起来下地,也从来没有误了
晚上回家睡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在清末时期中国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一种盲目自大的心态,C 项正确;乾
隆不接受是因为骄傲自大,排除 D 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影响。
21.【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都江堰建于战国时期,赵州桥建造于隋朝,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隋朝创立了科
举考试,因此,①②③⑥项的情形在唐朝是能够经历到的。《史记》成书于西汉,但《资治通鉴》成书于北
宋,指南针是在北宋发明并于北宋后期应用到航海上的,所以唐朝人不可能经历④⑤。故选 D。
2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可·波罗的相关内容。马可·波罗是一个意大利旅行家,元朝时来到中国。他到达中
国后被留在宫廷中担任官职。他到过中国的许多地方,每到一处都要认真考察当地的物产和人情。回到意大
利后,马可·波罗根据自己在东方的见闻,口述成一本书《马可·波罗行纪》,不是他亲自写成的,所以 C 项
叙述不正确。
23.【答案】D
【解析】本题为程度性选择题,ABCD 都是隋朝在历史上的贡献。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
文化交流,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开通了大运河是隋朝在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
故选:D。
本题以隋朝在中国历史上最重要贡献为切入点,考查隋朝大运河。
本题以隋朝大运河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4.【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封建城市经济发展到北宋,有了进一步
的发展。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都是住宅区与商业区严格分开,即“市”、“坊”严格分开。北宋时,随着商品
经济的发展和越来越多的人聚居到城市,打破了“市”“坊”的界线,“市”“坊”之间的墙壁也都拆除了。商人开
店可以随处选择地点。如当时最繁华的城市——首都东京,市内手工业作坊很多,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
摊林立,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白市、夜市和晓市。许多交易数额巨大,“动即千万”(《东
京梦华录》)。城内还有固定市场和定期集市,有娱乐场所“瓦肆”;而城市平民主要还是住在茅屋里面。故本
题选 B。
25.【答案】B
【解析】据“强大的应对措施只有在人力物力充足和管理完善的制度下才可能实现”“中国政府……如此大规模
的社会动员在世界公共卫生史上前所未有”可知,这体现了中国政府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展现出了很强的动员
能力和组织能力,坚持全国一盘棋,全国动员、全面部署、快速反应,集中力量办大事,采取了最全面、最
严格的防控举措,抗击疫情的过程处处体现着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体现着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 项正确;外媒的评论不能体现“中国共产党注重政策和制度完善”,排除 A 项;改革
开放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C 项;材料主旨信息是中国在面对日益严峻的疫情发展,体现出的强大的
领导力,未涉及中国在抗击疫情中在国际层面做出的贡献,排除 D 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6.【答案】(1)根据材料一“开元初,四方丰稔”可知,开元盛世的主要表现是农业发展;根据“城镇商铺林
立,客商如云”可知,开元盛世的主要表现是商业繁荣;根据“丁壮之夫,不识兵器”可知,开元盛世的主要表
现是社会安定;根据“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可知,开元盛世的主要表现是边疆巩固.在
“选人用人”上,唐玄宗完善科举制度,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唐玄宗任用熟悉吏治、
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为治”,他尤其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
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贸易的繁荣;有
发达的科技,科学技术居于当时世界的最前列,如: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制成指南针并广泛应用于航海事
业,火药武器广泛应用于战争,沈括著有《梦溪笔谈》一书,“石油”这一名称就是他开始使用的等等;宋朝
有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如: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这里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
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宋朝有开阔的对外视野,海外贸易发展,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世界
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有广州、泉州.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
舶司等.
(3)15 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指南针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14 世纪,火药
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依据课本知识可知,政治制度方面主要是明清统治者都采取了很多措施加强
中央集权,强化君主专制;在文化政策上是:明清统治者实行八股取士、还在思想领域大兴文字狱,束缚了
知识分子的思想.
故答案为:
(1)表现:农业发展;商业繁荣;社会安定;边疆巩固.(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原因:完善科举制度;任
用贤才,重视吏治.
(2)丰富的物质生活(或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贸易的繁荣);发达的科技(科学技术居于当时世界的
最前列);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开阔的对外视野(或海外贸易发展)等.(答出其中 3 点、言之成理即可.)
(3)成就: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广泛运用.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文化政策:
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解析】本题以材料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开元盛世的主要表现及原因、汤因比、余秋雨选择和向往宋朝的原
因.
本题主要考查开元盛世、宋朝时期的繁荣和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
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27.【答案】【小题 1】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或君主专制制度);秦朝:郡县制;元朝:行省制度。
【小题 2】A:金。B:回族。历史发展趋势:由分裂到统一。
【小题 3】史实:派兵收复台湾省;平定准噶尔叛乱;册封(五世)班禅,密切与西藏的关系;反击沙俄侵
略,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了国家主权。
【小题 4】认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
分割的整体;国家大一统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元朝开创行省制的史实,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相关史实,康熙皇帝治理边
疆地区的措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的认识。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秦朝的政治制度,识记元
朝开创行省制的史实,识记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相关史实,识记康熙皇帝治理边疆地区的措施,认识统一多民
族国家发展历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
28.【答案】【小题 1】史实: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特点:范围广、连续性、交往频繁、唐朝为中心的双
向交流、内容丰富等。
【小题 2】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
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小题 3】政策:闭关锁国。危害: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郑和下西洋以及意义、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危害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唐朝对外交
往的特点、郑和下西洋以及意义、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危害等知识。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