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本站https://www.booksld.com,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备考2024】中考一轮历史 九上第三单元 考点必刷题(含答案解析)


【备考2024】中考一轮历史 九上第三单元 考点必刷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帝国不属于地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的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查理曼帝国 D.拜占庭帝国
2.下列对欧洲封建时代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封君对封臣提供保护
B.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C.庄园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政治经济单位
D.人生来自由平等,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3.8世纪前期 ,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 。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 地赏赐给贵族 ,而是要求得到土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 。这场改革给西欧带来的影响是(  )
A.日耳曼受民族的大量入侵 B.罗马教廷权力至高无上
C.拜占庭帝国被外族所灭 D.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形成
4.领主独自掌管他们的领地,国王只在他自己的土地上才真正是国王。与此有关的是(  )
A.种姓制度 B.罗马帝国扩张
C.封君封臣制度 D.幕府统治
5.公元812年,查理大帝颁布了著名的《庄园敕令》,其中提及“我命令每个管理员,每年必须将我一年中的收入报告给我……使我可以知道各种财产的数目”,这一规定(  )
A.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提高了封建主的社会地位
C.维护了王国的长治久安 D.加强了对庄园的经济管理
6.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  )
A.自营地 B.庄园 C.庄园法庭 D.农村乡镇
7.从9世纪开始,西欧开始流行庄园这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下列能证明其“自给自足”的是(  )
①庄园的领主有直接经营的自营地 ②佃户有自己的份地
③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 ④庄园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8.《欧洲史》记载:“庄园主很久以来就对奴隶拥有一切权力,而且他们也对自己的封臣和其他自由身份的臣民有广泛的权力。”庄园主行使司法权的机构是(  )
A.公民大会 B.元老院 C.教堂 D.庄园法庭
9.14世纪中叶以后,欧洲一些人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建立者是(  )
A.庄园领主 B.封建贵族 C.奴隶主 D.富裕农民
10.下列图示说明西欧的农业生产方式(  )
A.封建等级制盛行 B.农民生活艰苦
C.逐渐资本主义化 D.贵族地位显赫
11.封建时代的欧洲,虽然处在教会神学的控制之下,但也孕育着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下列对欧洲封建时代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西欧城市重新兴起 B.城市为取得自治权而斗争
C.西欧大学纷纷兴起 D.伯里克利建立津贴制度
12.13世纪初,牛津大学形成。牛津大学校徽由三顶王冠和一本展开的书组成。其中书上用拉丁文写着《圣经》里的一句话“主照亮我”。据此可以推断(  )
A.国王兼任中世纪大学校长 B.中世纪大学脱离教会控制
C.世俗文化的发展受到阻碍 D.基督教影响中世纪文化教育
13.“逃亡到城市的农奴,只要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获得市民身份”“城市工商业还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这些措施使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下列各项中,能表达当时市民心声的是(  )
A.“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B.“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C.大学是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D.“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
14.12世纪,西欧商人开始打破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这一文化的形成(  )
A.使城市摆脱了王权控制 B.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
C.使欧洲进入了法治社会 D.促进欧洲城市的兴起
15.“博洛尼亚大学位于意大利北部,11世纪时此处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不断,所以该校一直以法学著称,学校内还形成了法科大学。此后该校还经常与市政当局和其他市民接触,成立了市民团体。”这段文字意在强调中世纪的大学(  )
A.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B.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出现
C.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D.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
16.奠定了欧洲民法基础的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法典》
C.《罗马民法大全》 D.《拿破仑法典》
17.“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 以下是有关欧洲文明演进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罗马帝国的分裂 ②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
③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④查理曼帝国的分裂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④③①
18.《罗马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 ,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它由四部法 律文献组成 ,其中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的是(  )
A.《查士丁尼法典》 B.《法学汇纂》
C.《法理概要》 D.《新法典》
19.依据下边知识卡片所列内容,判断该国家是(  )
都城:君士坦丁堡
建筑:圣索非亚大教堂
灭亡: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
A.希腊 B.马其顿 C.波斯 D.拜占庭帝国
20.下面是某帝国的发展形势图。从地图中你能了解到的是(  )

A.罗马共和国的兴盛 B.西方民主政治的发源地
C.拜占庭帝国的衰落 D.保存遗产是帝国的职责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封建制度即由个别私人在或大或小的领土范围内,在或高或低的程度上,代表或占有、夺取或行使公共权力的制度。……由贵族地主……或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即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在这样一个政体里,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一个空洞的宗主地位,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而国王被缩成为一个阴影而已。封建制度是一种政府的形式,一种社会的结构,一种以土地占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摘编自【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
材料二:随着西欧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易活动频繁,西欧中世纪的城市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更好地在城市里自由地进行商业贸易活动,他们反对名目繁多的封建性商品流通税以及一整套的封建枷锁,因此,这就迫使他们要与封建主们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西欧有很多城市还举行过暴动要求获得城市的自治权。这些权利主要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有;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古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争取自治权的主要原因和途径有哪些?概括西欧市民拥有哪些“自由”?
22.欧洲的封建社会时期在欧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他废除了无条件分赠土地的制度,推行采邑制,将土地分赠给贵族。但他们必须要为国王服兵役,履行义务;同时采邑的赐予者也有义务保护忠心效力的受领者,使其不受他人的侵害"。
材料二:庄园是一个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除盐、铁和贵族需要的奢侈品之外,庄园可以生产本身所需要的一切产品。
——《世界文明简史一本通》
材料三:中古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出现的,它们是在交通路口的集市兴起的。随着西欧生产力和手工业的逐渐发展,一些有专门手艺的农奴逃离封建庄园,在交通要道等地附近开设作坊,成为手工业者,商人也随之在这些地方聚集。为防御侵扰,他们在聚居地筑起栅栏或围墙,因此逐渐形成了新的工商业城市。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的知识,回答材料反映了西欧社会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所反映的社会关系的主要纽带和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西欧封建庄园的经济有何特点?庄园的统治者是谁?
(3)材料三表明中古西欧城市有着怎样地位 根据材料概括中古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手工作坊是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手工作坊主拥有私有的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作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帮工、学徒没有工资,仅有维持生计的微薄报酬。
材料二:手工工场可分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即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简单协作没有改变手工的劳动工具和操作方法,仅是在同一资本家指挥下协同劳动;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
材料三:13、14世纪,租地农场的出现,富裕农民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城市中,随着手工工场规模扩大,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取得了市民阶级的法律地位和政治权利。
(1)材料一中的手工作坊是否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请简述理由。
(2)材料二中工场手工业是什么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请简述理由。
(3)根据材料三,回答13、14世纪以来,农村和城市在生产经营方式和社会结构方面发生了什么新变化。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初年,国内太平,文风四起,儒生喜欢聚众讲学。嵩阳书院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是中国最早传播儒家理学、祭祀儒家圣贤和举行考试的书院,是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对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培养造就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材料二:11世纪,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复杂,城市市民对知识的需求显著增加,大学应运而生。西欧的教育和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中世纪的大学以“拥有比较大的自主权和普遍实行了开放办学”为特色,在城市的影响不断扩大。
(1)请以表格的形式对北宋书院和中世纪大学从背景、教学特点、社会影响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2)据以上材料,概括北宋书院和中世纪大学的兴起有何共同作用?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经济方面,城市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政治方面,那些拥有自由和自治权利的城市,成为新的政治实体,它们与王权联合,共同对付大贵族。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思想文化方面,伴随着市民阶级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逐渐形成,这为以后出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世界历史 八年级 上册 教师教学用书》(2008 年版)
材料三:宋代把自行聚散、私相贸易的定期集市,称为草市。在人烟稠密的乡 村聚落和交通要道上,草市星罗棋布,构成地方市场的基础,不少颇具规模的草市后来发展成固定的商业居民点,上升为镇或县。
——王斯德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 初中一年级(7 年级)》(2002 年版)
(1)材料一反映了中世纪欧洲出现的一种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关系逐渐形成哪一种制度?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西欧的城市有着怎样的地位。根据材料回答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有什么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宋代城市和西欧中世纪城市在兴起和影响方面有哪些相同点。(写出其中三点即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查理曼帝国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查理曼帝国是中世纪西欧早期的封建帝国。查理曼帝国不属于地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C项符合题意;
前4世纪亚历山大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帝国,排除A项;
前1--2世纪罗马帝国全盛时期,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排除B项;
拜占庭帝国基本继承了原古罗马帝国的东部领土,本身建立时就是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答案】D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中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工商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对教会宣扬的苦行禁欲、追求死后进入天堂的生活态度渐生异议,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这种被称为人文主义的思潮逐渐流行,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生来自由平等,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一表述属于文艺复兴的内容,D选项不属于封建时代,D选项符合题意;
ABC选项属于封建时代,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封建时代的相关史实。需要准确记忆有关于封建时代的表述。
3.【答案】D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将土地无偿地赏赐给贵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法兰克王国土地分封改革后,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各级封建主之下,农奴等劳动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D符合题意;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掌握法兰克王国土地分封改革的内容和影响,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4.【答案】C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法兰克王国,领主独自掌管他们的领地。国王只在他自己的土地上,才真正是国王”,并结合所学可知,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封君封臣制度确立。法兰克王国通过土地分封制度形成封建等级制度,明确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但是每个封君只能管辖自己的封臣,而无权管辖自己封臣的封臣,C符合题意;
材料与种姓制度无关,A不符合题意;
材料与罗马帝国扩张无关,B不符合题意;
材料与幕府统治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封君封臣制度,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5.【答案】D
【知识点】查理曼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我命令每个管理员,每年必须将我一年中的收入报告给我……使我可以知道各种财产的数目。”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规定加强对庄园的经济管理,D选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提高,A选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封建主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B选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维护了王国的长治久安,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法兰克王国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查理大帝的统治措施。
6.【答案】B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不是农村乡镇,B正确,D错误;
自营地是庄园中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的土地,A错误;
庄园法庭设立在庄园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C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欧洲中世纪的庄园,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难度较易,在学习中记住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即可。
7.【答案】C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中世纪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中,庄园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庄园的土地分为领主直接经营的自营地,所有收入归领主所有;佃户可获得的份地,是其生活的来源。庄园设庄园法庭,审判依据是习惯法或村法,领主可凭借法庭奴役佃户,佃户也可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利。可见, ①②④均可证明庄园“自给自足”的特点,C项符合题意。
③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是对中世纪庄园普遍存在的陈述,不能证明其“自给自足”的特点,说法错误,A项、B项、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欧庄园特点的理解和历史解释素养。难度较大,解题关键在于学生准确把握庄园自给自足特点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理性分析选项内容即可作答。
8.【答案】D
【知识点】庄园法庭的特点及作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庄园还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也不像现代法院那样随时开庭,一般是每隔一段时间为解决一批问题而开庭一次,法庭开庭的地点也不固定,有时在领主宅第的厅堂,有时在教堂,有时就在庄园里的大树下。因此庄园主行使司法权的机构是庄园法庭。D项正确;
A.公民大会与雅典民主政治相关,排除A项;
B.罗马共和国时期,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由30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排除B项;
C.教堂没有司法权,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庄园主行使司法权的机构的相关史实。
9.【答案】D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
【解析】【分析】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14世纪中叶以后,出租领主直营地达到一个高潮,领主也因此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农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租地农场是欧洲农村出现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D项正确;
A.庄园领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B.封建贵族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C.奴隶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租地农场的相关史实。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租地农场的相关史实。
10.【答案】C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欧庄园制度下的小块土地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加之一些领主不善于经营,于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14世纪中叶以后,领主出租自营地达到一个高潮,领主也因此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农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他们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题干图示即说明西欧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资本主义化,C项正确;
封建等级制即封君封臣制、农民生活艰苦和贵族地位显赫在题干没有体现,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租地农场的出现等相关史实,难度适中,学生需要对西欧的农业生产方式线索有清晰脉络认知,即可作答。
11.【答案】D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西欧大学的兴起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伯里克利建立津贴制度是为了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属于古代欧洲文明的历史,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封建时代西欧城市重新兴起,为近代欧洲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准备了条件,A项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封建时代西欧城市为取得自治权而斗争,斗争方式主要是武装斗争和金钱赎买,B项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封建时代西欧大学纷纷兴起,被称为“最美好的花朵”,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封建时代欧洲社会相关内容的识记。难度适中,要求学生准确记忆封建时代欧洲社会重要历史史实即可作答。
12.【答案】D
【知识点】西欧大学的兴起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 13世纪初,牛津大学形成”反映了西欧中世纪大学的兴起;材料信息“ 书上用拉丁文写着《圣经》里的一句话‘主照亮我’ ”,突出反映了中世纪文化教育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D项符合题意。
材料中无信息反映“国王兼任中世纪大学校长”,A项不符合题意。
材料所述《圣经》为基督教的经典之作,“主照亮我”突出反映了中世纪大学仍受教会控制,B项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材料中未涉及世俗文化发展受到的任何阻碍,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世纪大学特点的理解。难度适中,要求学生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中世纪欧洲大学的特点即可作答。
13.【答案】B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兴起的欧洲城市,市民权利受到城市自治机构的保护,封建领主无权直接管辖城市,城市的居民是自由的,只要农奴逃到城市里居住超过一年零一天,他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就是自由的了,即使他的主人也不能再抓他回去,因而当时有“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的说法,B符合题意;其它三项与材料无关,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西欧城市的兴起,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4.【答案】B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2世纪,西欧商人开始打破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文化的形成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B选项正确;
使城市摆脱了王权控制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A选项错误;
使欧洲进入了法治社会与史实不符,C选项错误;
欧洲城市于10世纪兴起,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城市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重点掌握西欧城市的相关史实。
15.【答案】A
【知识点】西欧大学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不断,所以该校一直以法学著称,学校内还形成了法科大学”可知,博洛尼亚大学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商业诉讼不断的情况发展了本校的法学,A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大学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没有反映出大学对市民阶层出现的推动作用,也无法从中得知大学是否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更无法从材料中得知大学是否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大学的兴起,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大学兴起的原因和影响,结合材料作答即可。
16.【答案】C
【知识点】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罗马民法大全》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C项正确;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排除A项;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排除B项;
《拿破仑法典》是资产阶级第一部民法典,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7.【答案】C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兴亡;查理曼帝国;拜占庭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395年罗马帝国的分裂;②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③1453年,拜占庭帝国的灭亡;④843年,查理曼帝国的分裂。因此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①④③.选项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欧洲的古代帝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A
【知识点】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分析】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的是《查士丁尼法典》。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查士丁尼法典》的内容。
19.【答案】D
【知识点】拜占庭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定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的国家是拜占庭帝国,D正确;
希腊和马其顿的都城都不是君士坦丁堡,波斯帝国是被亚历山大灭亡的,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拜占庭帝国,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难度较易,在学习中记住拜占庭帝国的兴亡即可。
20.【答案】C
【知识点】拜占庭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图片展示的是拜占庭帝国的疆域变迁,展示的是从6世纪到15世纪,拜占庭帝国的疆域是如何一步步缩小的,反映的拜占庭帝国的衰落,C正确;
罗马共和国建立与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演变为罗马帝国,与图片中的时间不符,A错误;
西方民主政治的发源地是古希腊的城邦雅典,与图片不符,B错误;
拜占庭帝国自认为保存古希腊古罗马的遗产是帝国的职责,但图片无法体现这部分内容,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拜占庭帝国,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兴衰过程,结合图示作答即可。
21.【答案】(1)特点:庄园里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庄园领主在其领地范围内有较大的的统治权(行政、司法、税收等权力);庄园领主是庄园的实际统治者,王权衰微,王权只是名义上的。
(2)原因:商业繁荣;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为了摆脱封建枷锁。途径:谈判赎买和武装斗争。自由:人生自由;司法自由;财产自由。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国王被缩成为一个阴影”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封建庄园的特点为:庄园里实行封建制度,庄园领主在其领地范围内有较大的的统治权(行政、司法、税收等权力),庄园领主是庄园的实际统治者,王权衰微,国王只有名义上的权力等。
(2)根据材料二中的“商品交易活动频繁……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更好地在城市里自由地进行商业贸易活动”可知,城市争取自治权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的商业繁荣,市民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了商业贸易活动的顺利,所以他们要争取自治权。从“他们要与封建主们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西欧有很多城市还举行过暴动要求获得城市的自治权”,结合所学可知,西欧城市争取自治权的主要途径有谈判赎买和武装斗争。从“这些权利主要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有;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可知,西欧市民拥有的自由是人身自由,司马自由和财产自由。
故答案为:(1)特点:庄园里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庄园领主在其领地范围内有较大的的统治权(行政、司法、税收等权力);庄园领主是庄园的实际统治者,王权衰微,王权只是名义上的。
(2)原因:商业繁荣;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为了摆脱封建枷锁。途径:谈判赎买和武装斗争。自由:人生自由;司法自由;财产自由。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和城市,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庄园和城市的特点,结合材料按要求提取关键内容即可。
22.【答案】(1)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土地的封赐;有严格的等级性;权利和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2)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领主(或受封领地的封建主)。
(3)经济中心;交通便利;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发展;人口聚集。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 “他废除了无条件分赠土地的制度,推行采邑制,将土地分赠给贵族。但他们必须要为国王服兵役,履行义务;同时采邑的赐予者也有义务保护忠心效力的受领者,使其不受他人的侵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这种制度所反映的社会关系的主要纽带是土地的封赐;有严格的等级性;特点是权利和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2)、根据材料二“ 庄园是一个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除盐、铁和贵族需要的奢侈品之外,庄园可以生产本身所需要的一切产品。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封建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庄园的统治者是领主(或受封领地的封建主)。
(3)、根据材料三“ 中古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出现的,它们是在交通路口的集市兴起的。 ”表明中古西欧城市是经济中心;根据材料“ 随着西欧生产力和手工业的逐渐发展,一些有专门手艺的农奴逃离封建庄园,在交通要道等地附近开设作坊,成为手工业者,商人也随之在这些地方聚集。为防御侵扰,他们在聚居地筑起栅栏或围墙,因此逐渐形成了新的工商业城市。 ”可知中古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是交通便利;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发展;人口聚集。
故答案为:
(1)、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土地的封赐;有严格的等级性;权利和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2)、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领主(或受封领地的封建主)。
(3)、经济中心;交通便利;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发展;人口聚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西欧封建制度、西欧庄园和西欧城市的兴起。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3.【答案】(1)不是;没有产生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2)资本主义性质的;产生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3)农村:租地农场、富裕农民;城市:手工工场、市民阶层。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的手工作坊不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由材料一“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作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帮工、学徒没有工资,仅有维持生计的微薄报酬”,由此看出,手工作坊主参加手工劳动,不雇佣工人,帮工、学徒没有工资,因而他们之间不存在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2)材料二中工场手工业是资本主义大生产的组织形式。因为“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
(3)由材料三可以看出,13、14世纪以来,在农村出现了租地农场,在城市出现集中的手工工场。在农村出现富裕农民,在城市出现了市民阶级。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熟练掌握西欧的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关知识。
24.【答案】(1)
学府 北宋书院 中世纪大学
背景 北宋初年,国内太平,文风四起,儒生喜欢聚众讲学 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重新兴起
教学特点 传播儒家理学 拥有比较大的自治权和普遍实行了开放办学
影响 对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培养造就人才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推动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知识点】西欧大学的兴起;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1)嵩阳书院兴起的背景是北宋初年,国内太平,文风四起,儒生喜欢聚众讲学,教学特点是传播儒家理学,影响是对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培养造就人才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中世纪大学兴起背景是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重新兴起,教学特点是拥有比较大的自治权和普遍实行了开放办学。影响是推动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据以上材料可知,北宋书院和中世纪大学的兴起的共同作用是传播了文化,培养了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的重文轻武、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等相关史实。
25.【答案】(1)关系: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原因: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制度: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或封君封臣制度)。
(2)地位:经济中心。历史意义:瓦解封建制度;成为新的政治实体;逐渐形成市民阶级、孕育早期资产阶级;逐渐形成新的世俗生活观念,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基础。(写出其中三点即可)
(3)相同点:都在交通要道上产生,都产生了市民阶级,都由小集市发展成城市(镇),都是自发形成的。((写出其中三点即可)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西欧城市的兴起;西欧城市居民的身份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图片反映了中世纪欧洲出现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其形成的原因是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成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将土地无偿地赏赐给贵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实质是形成封建等级制度。
(2)据材料“中世纪西欧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出现,他们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到瓦解作用......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经济中心;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逐步瓦解了封建制度;成为新的政治实体;逐渐形成了市民阶级、孕育了早期资产阶级;逐渐形成新的世俗生活观念,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基础。
(3)通过对材料二和材料三进行对比,可以得出以下相同点:都在交通要道上产生,都产生了市民阶级,都由小集市发展成城市(镇),都是自发形成的。 本题为只要总结出其中三点就可。
【点评】本题考查欧洲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城市的兴起、以及东西方城市兴起的对比。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且有对比分析的能力。
()

来源:本文由免费找卷子答案网站-答案联动网网络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