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学期三校期末联考评估
七年级历史
【温馨提示】请保持卷面工整,卷面成绩占3分,祝你考试顺利!
一、选择题(共45分)
绘制思维导图是学生需要培养的能力之一。如图是关于“原始农耕时代”的思维导图,图中“?”应该是
①北京人 ②半坡人 ③山顶洞人 ④河姆渡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周易》记载:“(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主要讲述了
A.黄帝打败蚩尤的故事 B.传说中的农业发展情况
C.炎帝开辟集市的情况 D.传说中的阪泉之战
旷世珍宝“何尊”上的青铜铭文记载,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意为:我将中国作为统治地,亲自统治那里的民众)这是“中国”二字作为词组首次出现。下列关于何尊的相关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实行分封制
B.当时“中国”的统治区域包括今新疆地区
C.何尊上的文字被称为铜文
D.何尊属于农业生产工具
如果诸侯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或超越周王赋予他们的特权,周王可以削减或废除给他们的封地和爵禄,甚至消灭他们。以上解读源于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中国的青铜器数量之多,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属于
A.农具和酒器 B.礼器和兵器 C.礼器和农具 D.兵器和农具
春秋时期我国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这得益于
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B.手工业规模的扩大
C.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D.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
下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
A.秦、楚、齐、燕 B.齐、楚、秦、燕 C.燕、齐、秦、楚 D.燕、齐、楚、秦
习jp zsj 在《之江新语》一书中说:“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下列主张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心和善道德观的是
①老子主张“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
②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孟子主张“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
⑤庄子主张“顺应自然和民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⑤
有学者认为,公元前 221 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摒弃了重立列国的思想,从而为中央统一全国各地的集权管辖提供了手段。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八股取士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秦统一六国 B.陈胜、吴广起义 C.楚汉之争 D.长平之战
以下是四位同学排演的历史课本剧“文景之治”的片段,哪一项不符合史实
A.文帝和景帝重视“以德化民”
B.县官王平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景帝提拔
C.文帝的夫人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
D.文帝命人仿照阿房宫修建皇宫
董仲舒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采用其主张是为了
A.促进艺术繁荣 B.推动教育发展 C.加强思想控制 D.保持思想活跃
《谈邵阳古城的 传说》中写道:“邵阳境内有诸葛亮出师时的祭旗坡、关羽差人建造的鼓楼亭、张飞卸甲插矛之处的卸甲坊等遗迹与传说。据此判断该文章标题中的空格处应填写
A.战国 B.三国 C.唐朝 D.宋朝
下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A.源于自然灾害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阻碍民族交融 D.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人大量迁移到他们视为畏途的南方……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无风尘之警’,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辟在持续进行,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材料表明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有
①中原人大量南迁
②社会比较安定
③统治者的重视
④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铁农具中的春秋经济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铁口木耒(lěi)(注:耒是一种可以脚踏的翻土农具。这件耒是南方楚国的物件,其主体是木器,底端基座套有铁口。)
铁臿(chā) (注:当时的铁农具,大多是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这类铁臿是安装在木臿刃口上的,以增强切割力。)
材料二:管子对(齐桓公)曰:“……美金(指青铜)以铸戈剑矛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以铸锄夷斤(指斧)榻,试诸壤土。”
——(战国)《国语·齐语》
材料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和使用铁器的国家之一……在中原地区,至迟在公元前 800 年前后的西周晚期,冶铁术发明,人工冶铁制品登上了人类历史的舞台。此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铁器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春秋战国时期,铁器获得相当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变革。
——白云翔《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
(1) 请自拟标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至少两种)。(4分)
(2) 就研究“春秋铁农具”而言,分别判断上述材料的证据价值如何?简述你的理由。(6分)
(3) 上述三则材料能否证明“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使用铁农具”这一结论?为什么?(4分)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4分)
阅读下面材料:
平王立,东迁于雒(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请回答:
(1) “平王立,东迁于雒(洛)邑”是在哪一年?标志着哪一时期的开始?(2分)
(2) “政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请你列举这一时期的三个霸主。(3分)
(3) 请你试着分析一下“诸侯强并弱”所产生的影响是什么。(5分)
(4) 春秋时期的主要战场刚好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连年的战争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什么影响?(4分)
自古以来,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下列图片反映了秦朝建立后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重大措施。识读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两幅图分别反映了秦朝建立以后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哪些措施?(4分)
(2) 图 1 和图 2 所反映的措施分别产生了什么作用?(4分)
(3) 这些重大事件的共同影响是什么?(2分)
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 (石崇)与贵戚王恺、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恺以饴澳釜,崇以蜡代薪。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
——《晋书》
史料二 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晋书》
史料三 “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
——《资治通鉴》
(1) 史料一说明了当时流行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带来了怎样的社会影响?(4分)
(2) 史料二中的“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史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带来了什么影响?(6分)
答 案
1-15 DCADB ADDBB DCBBC
16.
(1) 按照史料的表现形式,材料一属于实物史料,材料二和材料三属于文献史料。
(2) 材料一价值最大,材料二次之,材料三价值最小;因为材料一属于出土文物,材料二是春秋时的记载,材料三是后人的研究。
(3) 因为实物史料与当时人的言论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
(4) 生产力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增加,推动了经济制度的变革。
17.
(1) 公元前 770 年。春秋时期的开始。
(2)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
(3)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在争霸的过程中,许多国家通过改革增强了自身的实力,推动了社会进步;有些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4) 长期的战争使植被遭到了破坏,破坏了生态的平衡。
18.
(1) 图 1:统一货币;图 2:统一文字。
(2) 图 1 所反映的措施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图 2 所反映的措施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3) 共同影响:巩固了国家统一。(意思相近即可)
19.
(1) 追求享乐、奢侈腐化的社会风气;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
(2) 八王之乱;影响: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走向衰落;使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大量幸存者迁往南方,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小淹镇三校 2022-2023上学期期末联考评估七年级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