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安徽省蚌埠市重点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试卷 答案(更新中)

蚌埠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
A. 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前提 B. 商业贸易中存在不平等的现象
C. 海外殖民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 D. 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
2. “罗马雇佣兵领袖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西罗马帝国遂告灭亡。这标志着奴隶制度在西欧的崩溃。”西欧奴隶制崩溃于(  )
A. 公元前4世纪前期 B. 公元前5世纪前期
C. 4世纪后期 D. 5世纪后期
3. 1453年5月29日的作战中,许多热那亚及威尼斯人得以登船逃离城市,当中包括威尼斯军医尼科洛·巴巴罗,他写道:“土耳其人整天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屠杀基督徒,鲜血在整个城市里流淌,就像暴雨过后的雨水。土耳其人及基督徒的尸首都被抛进达达尼尔海峡,随着海水漂浮出大海,如同河渠上的甜瓜。”这次作战(  )
A. 使奥斯曼土耳其成为地跨三大洲的帝国
B. 拜占庭帝国大获全胜
C. 使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D. 君士坦丁堡沦陷
4. 征服加纳后进一步扩张,逐步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的西非强国是(  )
A. 桑海 B. 阿克苏姆王国 C. 印加王国 D. 马里
5. 1871年,德国地质学家莫赫到达该地,并断定这个遗址是古代文明人的杰作,这引发了一股津巴布韦遗址发掘热和“石头文化”研究热。然而,西方一些学者出于殖民利益的需要,说愚昧的当地人绝不可能建造出如此高水平的建筑。“当地人”是指(  )
A. 班图人 B. 波斯人 C. 玛雅人 D. 印加人
6. 玛雅文明以印第安玛雅人而得名。约形成于公元前1500年,玛雅人创造了辉煌的玛雅文明。下述文明属于玛雅人创造的是(  )
A. 编制人口调查表 B. 筑成太阳金字塔
C. 发明“浮动园地” D. 采用20进制
7. 下列哪一农作物不是古代印第安人培育出来的(  )
A. A B. B C. C D. D
8. 在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的文学作品中,常出现这样的词句:“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当地的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
A. 修建水利工程,维护灌溉系统
B. 颁布《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所有权
C.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利用对太阳神的崇拜组织人力抗洪救灾
9.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步的过程,在史前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  )
A. 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衰落 B. 男性的力量超过女性
C. 氏族社会的战争频繁 D. 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10. 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中,能直接佐证其“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的是(  )
A. 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稻堆积
B. 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C. 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D. 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11. 秦朝手工业规模很大,为了加强管理,政府设立多种职官及法规,内容丰富而具体,涉及劳动定额、产品规格、产品质量、工匠培训等。这表明秦朝(  )
A. 农工商各业得到保护 B. 农本观念受冲击
C. 鼓励私营工商业发展 D. 以立法管理经济
12. 美洲某文明古国鼎盛时期,王是统治全国的专制君主。其下,是由四个行政区的最高长官“苏尤约克阿普”组成的理事院。再下是统辖四万人的军区。下述表述符合该文明古国社会状况的还有(  )
A. 各政区下按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
B. 政府编制人口调查表以均分田粮
C. 政府大力灭绝被征服地区的居民
D. 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以扩大外贸
13. 《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
A. 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 B. 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
C. 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 D. 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
14. 先秦时期,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中,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这反映出当时( )
A. 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 B. 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
C. 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 D. 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15. 直到夏、商、周三代,六畜才逐渐齐备。……猪、狗、鸡常见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定居农业生产方式相关;马、牛、羊多见于青铜时代文化遗址,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这表明,夏、商、周时期(  )
A. 是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时期 B. 农牧文明在交流融合中发展
C. 农业养殖起源并得到了发展 D. 游牧文明引领农业文明发展
16. 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从旧石器时代的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逐渐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以下关于农业产生的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
B. 农业的出现促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C. 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D. 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开始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秦代,南方的主食以稻为主,而北方的主食以粟为主。粟是黍和稷的总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粟就是产量最大,也是秦人最常吃的食品。
在汉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以种植大小麦为最多,其次是粳稻和粟类;北方草原地区以种植荞麦、高粱为主;西北高原地区以种植粟类为主;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以种植水稻为最多。这种因地理气候的差异而形成的几个不同作物区,至迟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各作物区种植的主要谷类成为各作物区人民的主食来源。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的日常生活方式与秦汉一脉相承,但也带有相当浓厚的时代色彩。这一时期的主食有饭、饼(蒸饼、汤饼、油饼、烧饼、胡饼等)、粥等。佐餐的菜肴副食,富贵人家以肉、鱼、禽、蛋等为主,穷人则以盐豉、燥蒜、蔬菜为主。
唐代饮食比前代更加丰富多彩,主食以麦、粟、稻为主,间以多种杂粮。小麦面食为最主要的食品。副食以葱、韭、蒜、菠菜、竹笋、杏、梨、枣、瓜、葡萄等蔬果为主。唐代饮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胡食盛行,尤其是开元以后,“贵人御馔,尽供胡食”,成为一时风尚。前述胡饼即是一种胡食,这是唐代民族融合的结果。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第5版)
材料三
饮食方面,宋人引进了早熟的占城稻,不啻多了一季的收获。而且,新品种的稻米皮薄糠少,可以食用的米粮重量也增加不少。北方及中部,麦类取代小米成为主要的食粮。五代以后,豆腐成为家常食物,麦类与豆类富含蛋白质的制品,如面筋、豆皮等,也已是日常食用之物。这些素食的出现与推广,当与佛教禁杀茹素的要求有相当关系。
宋元之世,讨论食疗养生治病的著作颇多。举例言之,宋人陈直《养老奉亲书》及元人邹铉《寿亲养老新书》都详论老年人饮食应予注意处,也介绍了一些特具营养价值的饮品与食物。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秦汉至宋元饮食结构的特点。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秦汉以来饮食特点形成的原因。
18. (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西周出现采矿业,春秋时期有了冶铁业。现有文献显示,西周至明清历代历朝都有政府管制矿产和冶铁业的记载。汉朝,官方为限制地方势力,实施严格的官营冶铁和税收管理,并杜绝地方私自铸铁。明朝初期,在时间上临近工业革命的开端,明太祖认为矿冶业劳民伤财,下令停止采矿冶铁,后虽有所松动,但终又行禁令。康熙和雍正统治时期都禁止包括冶铁在内的矿务。
2000多年来,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严管采矿冶铁业,造成了中国冶铁业技术很容易因政府的禁铁政策而丧失整体传承的连续性。因此,从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末期的100年间,中国的冶铁业很快从领先世界沦落到极度落后于世界的境地。
——摘编自毛卫民《古代中西方铁器应用的比较》
材料二
1856年,德国人西门子构想了一种具有熔池的高效炼钢炉。基于西门子的构想,1864年法国人马丁建造了第一个专用炼钢设备,被称为西门子——马丁炉,又名平炉。由此开始了现代的炼钢生产。在发明了平炉炼钢法之后,西门子尝试用直接还原法来为平炉生产无需高炉而直接产自铁矿石的生铁。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做了大量的尝试。1867年,他获得第一个专利。
1856年英国人贝斯麦公布了一种转炉炼钢法,在一个可以翻转的熔池内把空气吹入生铁来炼钢的高效方法,但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西欧地区生产的酸性生铁。1878年,英国的托马斯发明了把炉砖改造成碱性砖的托马斯法,并迅速在法国和德国得到推广应用。随即,1895年,英、美、法、德的钢产总量已经超过了1 000万吨。从历史上来看,优质钢铁材料的大规模生产,有力地支撑了工业革命的推进。
——摘编自王龙《论近现代英国钢铁生产技术的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封建统治者对采矿冶铁业严管政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与近代欧洲钢铁业发展的不同走向,并分析原因。
19. (13分)汉代农耕
材料一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
上图为1950年江苏徐州睢宁双沟出土东汉墓室画像石拓片。反映的是合家辛勤耕作情景。
材料二
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三脚耧车)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100亩)。至今,三辅(陕西中部地区)犹赖其利。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二人挽耧,凡用两牛六人,一日才种二十五亩,其悬绝如此。——摘编自东汉农学家崔寔《政论》
(1)对比分析“东汉画像石”与崔寔《政论》的相关内容,从中可以获取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并加以说明?
(2)指出上述两则史料的类型,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价值。
20.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武帝元光年间,“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鸿渭之流,径入于河,大船万艘,转漕相过,东综沧海,西纲流纱”。随后武帝又征发万余人,首创地面凿井,使井下渠道相通的办法,引洛水至商颜(今陕西大荔县北),连成一条长约10里的井渠 — —龙首渠。当时在关中地区还修成灵轵渠、成国渠和湋渠等水利设施。公元前119年“以昆明有滇池,乃作昆明池以习水战”,并经揭水陂引昆明池水进长安,用以改善城市用水。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原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6条较小的支渠,以利于郑国渠附近高地农田的灌溉;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凿引泾水与渭水相连,修成白渠,全长200里,可灌溉农田4500顷。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1959年,中科院、水电部在北京召开了“西部地区南水北调考察研究工作会议”,确定南水北调指导方针是:“蓄调兼施,综合利用,统筹兼顾,南北两利,以有济无,以多补少,使水尽其用,地尽其利。”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经过长时期的论证和准备,成立了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协调了各部委、沿线各省市等力量。至2020年6月,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输水300亿立方米,沿线6000万人口受益,京津冀地区人民生活饮水质量明显提高。华北地区地下水过度开采状况得以缓解,水资源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摘编自《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年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水利工程兴建的条件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南水北
调工程的意义及启示。蚌埠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 “(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
A. 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前提 B. 商业贸易中存在不平等的现象
C. 海外殖民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 D. 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
【答案】D
【解析】第一个“自由和平等”是属于经济领域的,第二、三个则是政治理念领域的,“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反映出商业上的自由平等影响到政治理念,故D项正确;商业上的自由和平等是自由平等政治理念形成的前提,但不一定带来政治平等,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商业贸易中的不平等现象以及海外殖民对平等观念形成的影响,故B、C项错误。
2. “罗马雇佣兵领袖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西罗马帝国遂告灭亡。这标志着奴隶制度在西欧的崩溃。”西欧奴隶制崩溃于(  )
A. 公元前4世纪前期 B. 公元前5世纪前期 C. 4世纪后期 D. 5世纪后期
【答案】D
【解析】题旨表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奴隶制在西欧的崩溃。5世纪后期,在内外矛盾的夹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故D项正确。
3. (3分)1453年5月29日的作战中,许多热那亚及威尼斯人得以登船逃离城市,当中包括威尼斯军医尼科洛·巴巴罗,他写道:“土耳其人整天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屠杀基督徒,鲜血在整个城市里流淌,就像暴雨过后的雨水。土耳其人及基督徒的尸首都被抛进达达尼尔海峡,随着海水漂浮出大海,如同河渠上的甜瓜。”这次作战(  )
A. 使奥斯曼土耳其成为地跨三大洲的帝国
B. 拜占庭帝国大获全胜
C. 使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D. 君士坦丁堡沦陷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1453年5月29日”“土耳其人”“达达尼尔海峡”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应是君士坦丁堡沦陷。故选D。
4. 征服加纳后进一步扩张,逐步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的西非强国是(  )
A. 桑海 B. 阿克苏姆王国 C. 印加王国 D. 马里
【答案】D
【解析】马里通过扩张,逐步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故选D。
5. 1871年,德国地质学家莫赫到达该地,并断定这个遗址是古代文明人的杰作,这引发了一股津巴布韦遗址发掘热和“石头文化”研究热。然而,西方一些学者出于殖民利益的需要,说愚昧的当地人绝不可能建造出如此高水平的建筑。“当地人”是指(  )
A. 班图人 B. 波斯人 C. 玛雅人 D. 印加人
【答案】A
【解析】据“津巴布韦遗址”可知本题考查古代非洲文明,B、C、D三项均应排除。
6. 玛雅文明以印第安玛雅人而得名。约形成于公元前1500年,玛雅人创造了辉煌的玛雅文明。下述文明属于玛雅人创造的是(  )
A. 编制人口调查表 B. 筑成太阳金字塔 C. 发明“浮动园地” D. 采用20进制
【答案】D
【解析】编制人口调查表的是印加人,排除A项;筑成太阳金字塔和发明“浮动园地”的是阿兹特克人,排除B、C项。故D项正确。
7. 下列哪一农作物不是古代印第安人培育出来的(  )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培育出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农作物,不包括B项。故选B。
8. 在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的文学作品中,常出现这样的词句:“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当地的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
A. 修建水利工程,维护灌溉系统
B. 颁布《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所有权
C.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利用对太阳神的崇拜组织人力抗洪救灾
【答案】A
【解析】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深受洪水泛滥之害,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统治者所采用的措施是修建水利工程,维护灌溉系统,故选A项;材料的重点是苏美人的洪水泛滥,影响农业生产,与土地所有权无关,排除B项;中国古代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并非是两河流域,排除C项;材料说明统治者修建水利工程来保证农业生产正常进行,并未利用对太阳神的崇拜组织人力抗洪救灾,排除D项。
9.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步的过程,在史前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  )
A. 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衰落 B. 男性的力量超过女性
C. 氏族社会的战争频繁 D. 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答案】D
【解析】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适于男子的犁耕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使男子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父系氏族社会最终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故选D。
10. 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中,能直接佐证其“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的是(  )
A. 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稻堆积 B. 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C. 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D. 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答案】B
【解析】B项反映出部落中少数特权阶层对财富的占有,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故选B项;A项实物反映出当时水稻的种植,排除A项;C项实物反映出当时住宅布局的特点,排除C项;D项科学测定反映出该遗址存在的时间,排除D项。
11.秦朝手工业规模很大,为了加强管理,政府设立多种职官及法规,内容丰富而具体,涉及劳动定额、产品规格、产品质量、工匠培训等。这表明秦朝(  )
A. 农工商各业得到保护 B. 农本观念受冲击
C. 鼓励私营工商业发展 D. 以立法管理经济
【答案】D
【解析】秦朝政府设置多种职官和法规,涉及劳动定额、产品规格、产品质量、工匠培训等方面,规定详细且范围广泛,可见秦朝通过立法加强对经济的管理,故选D项;秦朝重农抑商,因此不会农工商各业得到保护,排除A项;秦朝重农抑商,加强对手工业的管理,并不会冲击农本观念,排除B项;鼓励私营工商业与重农抑商不符合,且材料是加强手工的管理,并没有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排除C项。
12. 美洲某文明古国鼎盛时期,王是统治全国的专制君主。其下,是由四个行政区的最高长官“苏尤约克阿普”组成的理事院。再下是统辖四万人的军区。下述表述符合该文明古国社会状况的还有(  )
A. 各政区下按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 B. 政府编制人口调查表以均分田粮
C. 政府大力灭绝被征服地区的居民 D. 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以扩大外贸
【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该古国是印加帝国。印加帝国编制人口调查表旨在征税和征兵,排除B项;印加帝国将政府地区居民部分或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并非灭绝,排除C项;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排除D项。
13. 《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
A. 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 B. 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
C. 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 D. 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
【答案】D
【解析】小农经济是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但是在满足家庭自身需求之后,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对外有交流,这说明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故选D项;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排除B项;小农经济是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并不具有近代化的曙光,排除C项。
14. 先秦时期,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中,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这反映出当时(  )
A. 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 B. 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
C. 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 D. 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答案】B
【解析】题干中“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可知先秦政府重视农业发展,故选B项;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是在启蒙运动前,且题干只是提及月令知识的规范,排除A项;争霸战争出现在春秋时期,而题干中的先秦范围还包括夏商西周,当时无争霸,排除C项;耕作技术也就是铁犁牛耕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且题干未提及,排除D项。
15. 直到夏、商、周三代,六畜才逐渐齐备。……猪、狗、鸡常见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定居农业生产方式相关;马、牛、羊多见于青铜时代文化遗址,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这表明,夏、商、周时期(  )
A. 是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时期 B. 农牧文明在交流融合中发展
C. 农业养殖起源并得到了发展 D. 游牧文明引领农业文明发展
【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农业起源于三代之前的远古时期,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六畜中猪、狗、鸡常见于新时器时代文化遗址,与农业生产方式相关,马、牛、羊常见于青铜时代文化遗址,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直到夏、商、周三代时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互交流融合才逐渐齐备,说明农牧文明在交流融合中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六畜的发展状况,没有体现六畜的起源状况,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猪、狗、鸡与农业文明有关,马、牛、羊与游牧文明有关,但未体现游牧文明引领农业文明发展,故D项错误。
16. 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从旧石器时代的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逐渐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以下关于农业产生的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
B. 农业的出现促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C. 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D. 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开始
【答案】D
【解析】 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使得人类得以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然逐步转变为利用、改造自然,故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不是开始,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B、C项都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
17.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秦代,南方的主食以稻为主,而北方的主食以粟为主。粟是黍和稷的总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粟就是产量最大,也是秦人最常吃的食品。
在汉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以种植大小麦为最多,其次是粳稻和粟类;北方草原地区以种植荞麦、高粱为主;西北高原地区以种植粟类为主;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以种植水稻为最多。这种因地理气候的差异而形成的几个不同作物区,至迟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各作物区种植的主要谷类成为各作物区人民的主食来源。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的日常生活方式与秦汉一脉相承,但也带有相当浓厚的时代色彩。这一时期的主食有饭、饼(蒸饼、汤饼、油饼、烧饼、胡饼等)、粥等。佐餐的菜肴副食,富贵人家以肉、鱼、禽、蛋等为主,穷人则以盐豉、燥蒜、蔬菜为主。
唐代饮食比前代更加丰富多彩,主食以麦、粟、稻为主,间以多种杂粮。小麦面食为最主要的食品。副食以葱、韭、蒜、菠菜、竹笋、杏、梨、枣、瓜、葡萄等蔬果为主。唐代饮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胡食盛行,尤其是开元以后,“贵人御馔,尽供胡食”,成为一时风尚。前述胡饼即是一种胡食,这是唐代民族融合的结果。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第5版)
材料三
饮食方面,宋人引进了早熟的占城稻,不啻多了一季的收获。而且,新品种的稻米皮薄糠少,可以食用的米粮重量也增加不少。北方及中部,麦类取代小米成为主要的食粮。五代以后,豆腐成为家常食物,麦类与豆类富含蛋白质的制品,如面筋、豆皮等,也已是日常食用之物。这些素食的出现与推广,当与佛教禁杀茹素的要求有相当关系。
宋元之世,讨论食疗养生治病的著作颇多。举例言之,宋人陈直《养老奉亲书》及元人邹铉《寿亲养老新书》都详论老年人饮食应予注意处,也介绍了一些特具营养价值的饮品与食物。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秦汉至宋元饮食结构的特点。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秦汉以来饮食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案】(1)饮食习惯地域特色明显;稻类和麦类是主食的主要食材;饮食结构与身份等级关系密切;饮食习惯处于不断的交流融合过程;饮食习惯具有传承性,多元性;素食出现并得到推广;注重食疗养生。
(2)地理气候的差异导致地域特色明显;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社会等级观念浓厚;秦汉以来民族融合的影响;物种的交换;宗教因素的影响;对外交往的活跃。
【解析】(1)据材料一“黄河中下游地区以种植大小麦为最多,其次是粳稻和粟类;北方草原地区以种植荞麦、高粱为主;西北高原地区以种植粟类为主;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以种植水稻为最多”可得饮食习惯地域特色明显;据材料一“南方的主食以稻为主,而北方的主食以粟为主”可得稻类和麦类是主食的主要食材;据材料二“佐餐的菜肴副食,富贵人家以肉、鱼、禽、蛋等为主,穷人则以盐豉、燥蒜、蔬菜为主”可得饮食结构与身份等级关系密切;据材料二“唐代饮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胡食盛行,尤其是开元以后,‘贵人御馔,尽供胡食’,成为一时风尚”可得饮食习惯处于不断的交流融合过程;据材料二“魏晋南北朝的日常生活方式与秦汉一脉相承,但也带有相当浓厚的时代色彩”可得饮食习惯具有传承性,多元性;据材料三“这些素食的出现与推广,当与佛教禁杀茹素的要求有相当关系”可得素食出现并得到推广;据材料三“宋元之世,讨论食疗养生治病的著作颇多”可得注重食疗养生。
(2)据材料一“这种因地理气候的差异而形成的几个不同作物区,至迟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可得地理气候的差异导致地域特色明显;据材料二“前述胡饼即是一种胡食,这是唐代民族融合的结果”可得民族融合的影响;据材料三“新品种的稻米皮薄糠少,可以食用的米粮重量也增加不少”可得物种的交换;据材料三“这些素食的出现与推广,当与佛教禁杀茹素的要求有相当关系”可得宗教因素的影响;据材料三“饮食方面,宋人引进了早熟的占城稻,不啻多了一季的收获”可得对外交往的活跃。
18. (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西周出现采矿业,春秋时期有了冶铁业。现有文献显示,西周至明清历代历朝都有政府管制矿产和冶铁业的记载。汉朝,官方为限制地方势力,实施严格的官营冶铁和税收管理,并杜绝地方私自铸铁。明朝初期,在时间上临近工业革命的开端,明太祖认为矿冶业劳民伤财,下令停止采矿冶铁,后虽有所松动,但终又行禁令。康熙和雍正统治时期都禁止包括冶铁在内的矿务。
2000多年来,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严管采矿冶铁业,造成了中国冶铁业技术很容易因政府的禁铁政策而丧失整体传承的连续性。因此,从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末期的100年间,中国的冶铁业很快从领先世界沦落到极度落后于世界的境地。
——摘编自毛卫民《古代中西方铁器应用的比较》
材料二
1856年,德国人西门子构想了一种具有熔池的高效炼钢炉。基于西门子的构想,1864年法国人马丁建造了第一个专用炼钢设备,被称为西门子——马丁炉,又名平炉。由此开始了现代的炼钢生产。在发明了平炉炼钢法之后,西门子尝试用直接还原法来为平炉生产无需高炉而直接产自铁矿石的生铁。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做了大量的尝试。1867年,他获得第一个专利。
1856年英国人贝斯麦公布了一种转炉炼钢法,在一个可以翻转的熔池内把空气吹入生铁来炼钢的高效方法,但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西欧地区生产的酸性生铁。1878年,英国的托马斯发明了把炉砖改造成碱性砖的托马斯法,并迅速在法国和德国得到推广应用。随即,1895年,英、美、法、德的钢产总量已经超过了1 000万吨。从历史上来看,优质钢铁材料的大规模生产,有力地支撑了工业革命的推进。
——摘编自王龙《论近现代英国钢铁生产技术的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封建统治者对采矿冶铁业严管政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
与近代欧洲钢铁业发展的不同走向,并分析原因。
【答案】(1)影响:政府垄断冶铁业,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防范地方、民间借助采矿冶铁业迅速强大而导致的反叛;造成了以经验积累的方式形成的先进冶铁技术难以在全国推广。
(2)不同走向:中国古代冶铁业走向衰落;欧洲钢铁业蓬勃发展。
原因:(国家政策)中国古代对工商业轻视和限制,近代西方国家对钢铁业重视和对专利的保护;(技术传播的因素)中国古代技术工业传承具有封闭性,近代欧洲各国的技术思想和钢铁生产互相借鉴、融合;(技术发明因素)古代中国缺乏像欧洲工业革命期间层出不穷科
学家对钢铁生产技术的发明和改进。(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现有文献显示,西周至明清历代历朝都有政府管制矿产和冶铁业的记载”可得政府垄断冶铁业,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根据材料一“汉朝,官方为限制地方势力,实施严格的官营冶铁和税收管理,并杜绝地方私自铸铁”可得知有利于防范地方、民间借助采矿冶铁业迅速强大而导致的反叛;根据材料一“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严管采矿冶铁业,造成了中国冶铁业技术很容易因政府的禁铁政策而丧失整体传承的连续性”可得造成了以经验积累的方式形成的先进冶铁技术难以在全国推广等。
(2)第一小问不同走向,根据材料一“从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末期的100年间,中国的冶铁业很快从领先世界沦落到极度落后于世界的境地”和材料二“从历史上来看,优质钢铁材料的大规模生产,有力地支撑了工业革命的推进”可得中国古代冶铁业走向衰落,欧洲钢铁业蓬勃发展。第二小问原因,钢铁的发展属于工业技术,影响技术的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政治环境,一个是技术水平。从政治层面来看,中国古代对工商业轻视和限制,近代西方国家对钢铁业重视和对专利的保护;从技术层面来看,中国古代技术工业传承具有封闭性,近代欧洲各国的技术思想和钢铁生产互相借鉴、融合,同时中国也缺乏像西方那样的人文环境对科技的持续兴趣等。
19. (13分)(2021·北京延庆一模,16)汉代农耕
材料一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
上图为1950年江苏徐州睢宁双沟出土东汉墓室画像石拓片。反映的是合家辛勤耕作情景。
材料二
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三脚耧车)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100亩)。至今,三辅(陕西中部地区)犹赖其利。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二人挽耧,凡用两牛六人,一日才种二十五亩,其悬绝如此。——摘编自东汉农学家崔寔《政论》
(1)对比分析“东汉画像石”与崔寔《政论》的相关内容,从中可以获取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并加以说明?
(2)指出上述两则史料的类型,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价值。
【答案】(1)信息:
政策角度:两汉时期,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改进推广耕作技术。
空间角度:两汉时期先进的农耕技术由中原地区推广到南方(淮河流域)和东北(辽河流域)。
经营角度:画像石中心为农夫驱牛犁地,少年在身后提篮播种,女子弯腰挥锄劳作,老妇挑担送饭到田头,反映出以家庭为基本的单位进行生产。
艺术角度:墓室画像石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画面生动形象,主次分明,体现了其乐融融的农家田园生活,极具艺术价值。(其他言之成理也酌情给分。例如:两汉时期,有多种农耕方法,有二牛一人,也有二牛多人,反映农耕的多样性和地域性。)
(2)史料类型: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
分析价值:墓室画像石属于实物史料,是历史上人类活动留下来的文物,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情况,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汉代社会生活,具有很高研究价值。崔寔是东汉农学家,是当时人记载当时事,文献史料又是重要的史料载体,对研究古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可信度高。按照二重证据法的研究方法,两则史料相互印证、相互弥补,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的特点。
【解析】(1)据材料一“东汉墓室画像石拓片,反映的是合家辛勤耕作情景”可知,在经营角度,画像石中心为农夫驱牛犁地,少年在身后提篮播种,女子弯腰挥锄劳作,老妇挑担送饭到田头,反映出以家庭为基本的单位进行生产;据材料一“1950年江苏徐州睢宁双沟出土东汉墓室画像石拓片”可知,在艺术角度,墓室画像石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画面生动形象,主次分明,体现了其乐融融的农家田园生活,极具艺术价值;据材料二“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可知,在政策角度,两汉时期,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改进推广耕作技术;据材料二“至今,三辅(陕西中部地区)犹赖其利。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可知,在空间角度,两汉时期,先进的农耕技术由中原地区推广到南方(淮河流域)和东北(辽河流域);据材料二“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二人挽耧,凡用两牛六人”等可知,两汉时期,有多种农耕方法,有二牛一人,也有二牛多人,反映农耕的多样性和地域性。
(2)第一小问类型,据材料一“东汉画像石”可知,其属于实物史料;据材料二东汉农学家崔寔《政论》可知,其属于文献史料。第二小问价值,从墓室画像石作为重要的文物史料,反映了墓主人的生产生活情况,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汉代社会生活,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等方面对材料一进行分析;从崔寔作为东汉农学家,他的记载对研究古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可信度高等方面对材料二进行分析;此外,强调史学研究要遵循二重证据法,两则史料相互印证、相互弥补,才能真实反映出古代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的特点。
20. (14分)(2021·四川攀枝花一模,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武帝元光年间,“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鸿渭之流,径入于河,大船万艘,转漕相过,东综沧海,西纲流纱”。随后武帝又征发万余人,首创地面凿井,使井下渠道相通的办法,引洛水至商颜(今陕西大荔县北),连成一条长约10里的井渠 — —龙首渠。当时在关中地区还修成灵轵渠、成国渠和湋渠等水利设施。公元前119年“以昆明有滇池,乃作昆明池以习水战”,并经揭水陂引昆明池水进长安,用以改善城市用水。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原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6条较小的支渠,以利于郑国渠附近高地农田的灌溉;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凿引泾水与渭水相连,修成白渠,全长200里,可灌溉农田4500顷。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1959年,中科院、水电部在北京召开了“西部地区南水北调考察研究工作会议”,确定南水北调指导方针是:“蓄调兼施,综合利用,统筹兼顾,南北两利,以有济无,以多补少,使水尽其用,地尽其利。”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经过长时期的论证和准备,成立了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协调了各部委、沿线各省市等力量。至2020年6月,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输水300亿立方米,沿线6000万人口受益,京津冀地区人民生活饮水质量明显提高。华北地区地下水过度开采状况得以缓解,水资源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摘编自《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年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水利工程兴建的条件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南水北
调工程的意义及启示。
【答案】(1)条件:统治者重视;中央集权,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发展;水利工程经验的积累。
特点:数量多;集中在关中地区;发挥多重作用;技术先进。
(2)意义:缓解了北方地区生产生活用水的不足;补充北方地区地下水,改善水资源环境;有利于南方地区防洪减灾;带动了沿线地区的发展;协调南北水资源,实现合理利用。
启示: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是重要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物质基础;人民利益至上是原则;科学决策、统筹规划是关键。
【解析】(1)第一小问条件,据材料一“西汉武帝元光年间,‘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巩固发展大一统国家,社会稳定,经济空前繁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据材料一“元光年间,‘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随后武帝又征发万余人,首创地面凿井”,可知政府重视水利工程兴建。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一“渭之流,径入于河、洛水至商颜、在关中地区还修成灵轵渠、揭水陂引昆明池水进长安、在原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6条较小的支渠”,可知汉武帝时期水利工程兴建的数量多;据材料一“首创地面凿井,使井下渠道相通的办法,引洛水至商颜(今陕西大荔县北),连成一条长约10里的井渠”,可知采用先进技术开凿水利设施;据材料一“在关中地区还修成灵轵渠、成国渠和湋渠等水利设施”,可知关中地区水利设施较多;据材料一“乃作昆明池以习水战”,并经揭水陂引昆明池水进长安,用以改善城市用水”,可知借助昆明池水一方面练习水战,另一方面改善城市用水,这说明水利设施具有多重作用。
本卷由系统,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2)第一小问意义,据材料二“沿线6000万人口受益”可知,带动沿线地区发展;据材料二“京津冀地区人民生活饮水质量明显提高”,可知提升北方地区生活饮水质量;据材料二“华北地区地下水过度开采状况得以缓解,水资源环境得到初步改善”,可知补充北方地区地下水,改善水资源环境;据材料二“南北两利,以有济无,以多补少”结合所学可知,有助于缓解南方地区水灾情况,协调南北水资源,实现合理利用。第二小问启示,据材料二“沿线6000万人口受益”,可知体现了人民利益至上是原则;据材料二“召开了‘西部地区南水北调考察研究工作会议’、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可知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是重要保证;据材料二“成立了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协调了各部委、沿线各省市等力量”,可知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答案第2页 总2页

安徽省蚌埠市重点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联动网 » 安徽省蚌埠市重点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试卷 答案(更新中)
1.623秒内查询了46次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