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2023届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卷答案,我们目前收集并整理关于安徽省六安市2023届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得系列试题及其答案,更多试题答案请关注我们
安徽省六安市2023届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卷答案
以下是该试卷的部分内容或者是答案亦或者啥也没有,更多试题答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趣找答案/直接访问www.qzda.com(趣找答案)
17.清朝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制度,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在西藏册封、班禅,这说明清朝政府对边疆地区政策的特点是①因地制宜②民族自治③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④优待各族上层分子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5.1895年11月,强学会在北京成立,参加者主要是一些赞成变法、未秉实权的十人及中层官员,同时得到朝廷中帝党高层官员和李提摩太等英美民间人士的帮助和支持。据此可知A.维新变法运动有一定社会基础B.维新思想已经成为社会共识C.维新运动得到社会各阶层支持D.维新运动得到西方国家支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西周时期的“士”是等级制度中贵族的最后一个等级,需要在官学中学习“六艺”等文武知识与才学。春秋战国时期,“士”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崛起,以知识与才学为各诸侯国所重视。“士”的来源广泛,私学成为“士”的教育主要途径,“士”在各诸侯国中担任各种官职:有带兵作战、有纵横外交、有担任一国之相和各级行政、有从事教育的,“士”的派别也非常之多。——摘编自周晓敏《论春秋战国时期“士”含义的演变及其历史条件》材料二经历两汉,“士”成为儒学之士的主要称谓,以学习儒家经典“五经”为主,也重视“御”“射”“术”“数”等六艺中的实际才学,但到魏晋时期,“士”固化为特殊的阶层。隋唐宋元,“士”的来源又逐渐广泛。明清时期,“士”主要指科举达到秀才以上的读书人,所读之书基本以“四书”“五经”为主。——摘编自徐凯旋《追寻士人精神——儒家士人传统的奠立及其精神内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内涵出现重大变化的原因,简析春秋战国时期“士”对当时社会的作用。(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至明清时期“士”的内涵出现的几次重大变化,并指出这几次变化的主要因素。(13分)
安徽省六安市2023届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