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新疆阿克苏·统考三模)区分史实与史论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要求,下列表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
A.1947年,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 B.1947年,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
C.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D.冷战是一种非战争非和平的对峙状态
2.(2022·新疆·统考中考真题)1949年4月,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并于1955年5月接纳联邦德国为成员。苏联随即成立包括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在内的华沙条约组织。这导致
A.美苏冷战开始 B.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C.两极格局形成 D.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形成
3.(2022·新疆伊犁·校考一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处于对峙与竞争状态。其中,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的是
A.北约的建立
B.华约的成立
C.德国的分裂
D.杜鲁门主义出台
4.(2022·新疆·三模)下图漫画所示为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之间的关系,该漫画直接反映出的时代主题是( )
A.和平与发展 B.斗争与团结 C.分裂与统一 D.扩张与遏制
5.(2022·新疆乌鲁木齐·乌市八中校考一模)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多次演变,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
B.多极化趋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
C.两极格局→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多极化趋势
D.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6.(2022·新疆乌鲁木齐·乌市八中校考一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的工业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以上,当时美国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
B.发挥劳动力优势,依赖国际援助
C.加入“欧洲共同体”,走向联合自强道路
D.进行社会化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7.(2022·新疆昌吉·统考一模)20世纪50—70年代初是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美国、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
A.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B.利用外来的经济援助
C.建立了区域合作组织 D.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8.(2022·新疆·模拟预测)下表是甲、乙、丙三国1950年与1980年的国民平均生产总值(以1985年的美元为计价标准)。根据该表判断,甲、乙、丙三国最有可能分别是
国家年代 1950年 1980年 成长率
甲国 1578 11183 609%
乙国 3594 13408 273%
丙国 8931 15573 74%
A.甲:美国;乙:英国;丙:日本
B.甲:日本;乙:美国;丙:英国
C.甲:日本;乙:英国;丙:美国
D.甲:美国;乙:日本;丙:英国
9.(2022·新疆阿克苏·统考一模)下列图片是当今世界一些重要组织的标识,20世纪90年代部分西欧国家为了进一步联合而建立的区域性组织的标识是
A.联合国 B.欧盟
C.亚太经合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10.(2022春·新疆昌吉·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2011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当年,苏联解体时的苏共领导人是( )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11.(2022·新疆·统考模拟预测)初三同学整理历史笔记,笔记内容有∶南美的“解放者”、“非洲年”、巴拿马收回运河区的全部主权。据此,笔记的主题最可能是( )
A.两极格局的形成 B.“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
C.亚非拉国家民族民主运动 D.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2.(2022·新疆乌鲁木齐·乌市八中校考二模)阅读《20世纪50-90年代联合国成员国数量表》:1959-1969年成员国数量迅速增长,由此推出的结论符合史实的是
A.与科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有关 B.与亚非拉民族独立浪潮有关
C.与世界格局的发展演变有关 D.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关
13.(2022·新疆乌鲁木齐·统考模拟预测)万隆精神、非洲独立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史实反映的主题是
A.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B.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C.战后社会主义的发展 D.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二、辨析题
14.(2022·新疆乌鲁木齐·乌市八中校考二模)史实与推论:科学全面地解读史实和史料,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请对下面的推论作出判断,正确的涂“正确”,错误的涂“错误”。
(1)史实:
推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明沃土上孕育发展、相互影响,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 )
(2)史实:“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推论:分封制走向解体。( )
(3)史实:中央给予经济特区的特殊政策,包括:允许经济特区大量吸收利用外资,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经济成分可以让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更大些……赋予经济特区政府有较大的经济活动自主权。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推论:经济特区的创办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经验( )
(4)史实:拿破仑在其所征服地区都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推论:拿破仑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把大革命推向高潮。( )
(5)史实:从1948年到1952年,美国共拨款131.5亿美元……到1950年,欧洲的国民总产值达到1250亿美元,在马歇尔计划不到4年的援助时间内增加了25%,比他的战前水平增加了15%。
——金海《从马歇尔计划看战后初期美国对欧政策的演变》
推论:马歇尔计划复兴欧洲经济,使西欧摆脱冷战的阴影。( )
15.(2022·新疆·统考模拟预测)请对下列叙述作出判断,正确的填“正确”,不正确的填“错误”。
(1)1762年,清政府设立“伊犁将军”,结束了新疆动荡不安的局面,维护了祖国统一。( )
(2)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3)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4)1962年,阿尔及利亚人民经过长期的民族解放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 )
三、综合题
16.(2022·新疆乌鲁木齐·统考模拟预测)国际格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由国家或国家集团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态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列宁《在莫斯科省的县、乡、村执行委员会zx 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日、意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三(二战后)在国际上,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或者说,至少是为了争夺全球影响力。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在世界上贫穷和发展中国家中培养革命的盟友。
——[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四我们要顺应历史大势,致力于稳定国际秩序,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对话而不对抗、包容而不排他,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习jp 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的演讲
(1)材料一中的“和约”是在哪次会议上签署的?“公约”指的是哪一个条约?这次会议和华盛顿会议共同构成了一战后怎样的国际新秩序?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文献的签署?这场战争中中国战场的地位如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形成“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原因有哪些?为遏制苏联阵营,“西方盟国”建立了哪个条约组织?“对峙”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4)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新的国际局势?
17.(2022·新疆·模拟预测)法德两国在历史上恩怨不断,他们之间关系的变化深刻地影响欧洲乃至世界的局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经济快速发展,法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当时的世界,煤炭和钢铁是最重要的工业材料,而法德边境富饶的煤铁资源成为两国百年恩仇的根源。
(1)根据材料一,说明法德两国百年恩仇的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法德两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对立的表现。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一片荒凉,广大地区备受折磨、饥饿……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这种力量虽然远不如美国和苏联那样强大,但是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足可在天平上投入自己的砝码。经过一段时间彼此调整,法、德两国渐渐地缓解了历史上的对立。20世纪60年代,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成立“欧洲共同体”一同致力于欧洲的“一体化”进程……联合后的欧洲经济进一步发展,国际地位极大提高。
材料三 美苏“冷战”开始后,西欧国家逐渐认识到,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才能获得发展,而西欧联合的关键是法德两个国家实现和解。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提出“煤钢联营计划”,将法德两国重工业发展的经济利益绑定一处,这个计划得到了德国的支持。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促使法德两国和解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德和解的方式并分析对欧洲发展的促进作用。
18.(2022·新疆乌鲁木齐·乌市八中校考一模)近代以来,大国崛起深刻影响着世界的历史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列宁说:“当我们用‘强攻’的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后,我们则必须改变”。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的苏俄和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为了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分别实施了什么政策?有何共同的积极作用?美国“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指的是什么?
材料二:二战结束后世界主要力量重新整合,英、法等欧洲主要大国遭受极大冲击,美国和苏联力量急剧增长,世界进入美苏两强争霸的两极格局,为了重树大国地位,欧洲国家走上了联合之路。在极短时间内重新崛起,并在冷战结束后多极化世界里成为重要“一极”。
——《大国复兴之路》解说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欧洲国家“走上了联合之路”的目的是什么?20世纪60年代为此成立了什么组织?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材料三:19世纪60年代,一些国家为摆脱统治危机和解决内部矛盾,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掀起了一场国家体制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
(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一时期两例“国家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重大事件。概括这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有何共同点?
(4)综上所述,从大国崛起的历程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凡是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即为史论;而史实是考古或者史sj 载的历史史实。冷战是一种非战争非和平的对峙状态,是对冷战的评论,故选D;ABC都是对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属于史实,排除。
2.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4月,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并于1955年5月接纳联邦德国为成员,苏联随即成立包括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在内的华沙条约组织,这导致两极格局形成,它深刻地影响了世界,C项正确;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冷战开始,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1949年德国分裂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形成,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等8国在华沙缔结《华沙条约》,成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级对峙局面的形成。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本题易错项是D,注意区分冷战开始的标志和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
4.D
【详解】根据第一幅漫画,可见箭头均从苏联出去,代表着冷战期间,苏联所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张;根据第二幅漫画,带着美国国旗帽的人将箭头均指向了苏联,体现了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故D项正确;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之间是对峙状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故A项错误;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关系所反映的时代主题没有团结,故B项错误;美苏两国之间反映的时代主题没有分裂与统一,不符合材料,故C项错误。
5.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以来,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分割世界,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新秩序,形成一战后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结束后,针对北约组织的建立,1955年,苏联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1991年底苏联解体,二战后的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因此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三次大的演变,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A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6.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美国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改进传统工业的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政府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所以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出现繁荣景象。A项正确;发挥劳动力优势,依赖国际援助与二战后美国经济不符,排除B项;美国没有加入欧共体,排除C项;进行社会化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是日本,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70年代初是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美国、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二战后,正值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美国、西欧,日本都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科技,促进了经济发展,A项正确;美国的援助是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美国的经济发展与外来的经济援助无关,排除B项;当时只有西欧建立了区域合作组织“欧共体”,排除C项;推行非军事化政策与美国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甲国在三十年间国民平均生产总额增长了609%,可以排除美国,美国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比二战后初期增长1倍多,但1973年陷入经济危机,1980年仍然没有消除经济危机阴影,日本在二战后迅速发展,1968年经济跃居资本主义第二大经济大国。1987年人均GDP超过美国。20世纪50—70年代,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欧经济持续繁荣。C选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9.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部分西欧国家为了进一步联合而建立的区域性组织是欧盟。1993年欧盟正式建立。改变了世界格局,提高了欧洲国际地位,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B项正确;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排除A项;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是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也是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排除C项;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苏共zsj 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改革没有取得成功,最终导致了1991年的苏联解体。故选项C符合题意;赫鲁晓夫的任期是从1953年到1964年10月,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勃列日涅夫的任期是从1964年10月年到1982年的11月,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叶利钦是苏联解体后首任俄罗斯总统,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11.C
【详解】根据材料中南美的“解放者”是指玻利瓦尔和圣马丁,在他们领导下许多拉美国家获得独立,1960年一年非洲出现17个国家独立,1999年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因此笔记的主题反映的是亚非拉国家民族民主运动,C项正确;两极格局的形成是指美国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而形成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世界格局的形势,排除B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50-90年代联合国成员国数量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拉美人民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发展迅速。1959年,古巴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亲美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1999年底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中收回运河主权。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兴起,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取得独立。其中,仅1960年一年就出现17个独立国家,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二战后,亚洲印度再次出现民族独立运动高潮,领导人是尼赫鲁;独立后的亚非拉国家纷纷加入了联合国,据题干框表可知,联合国成员国的数量由1949年的58个发展到1989年的156个,原因就是亚非拉国家的独立,B项正确;联合国主要是全球政治性组织,不属于经济组织,与科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无关,排除A项;1959-1969年处于两极格局时期,到1991年两极格局才结束,排除C项;联合国主要是全球政治性组织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万隆精神是万隆会议形成的精神,该会议主要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参加的会议,非洲独立年和巴拿马运河收回都属于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A项正确;材料中事件都是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不是资本主义世界新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事件和精神不属于社会主义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主要是亚非拉国家新发展,不是经济全球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4. 正确 正确 正确 错误 错误
【详解】(1)根据材料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文物源自不同时期,出土于不同地区,又有相似之处,说明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明沃土上孕育发展、相互影响,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故推论正确。
(2)根据材料“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了春秋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互相兼并,进而发展为大国争霸,形成了取代王权的霸主政治,称方伯政治。故推论正确。
(3)根据材料分析,史实的意思是中央给予经济特区的特殊政策使经济特区得到了巨大发展,为以后的改革开放积累了经验。故推论正确。
(4)根据材料“拿破仑在其所征服地区都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拿破仑宣传的是资产阶级思想,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把大革命推向高潮的事件是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掌握国家政权。故推论错误。
(5)根据材料“……到1950年,欧洲的国民总产值达到1250亿美元,在马歇尔计划不到4年的援助时间内增加了25%,比他的战前水平增加了1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马歇尔计划使欧洲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不能得出“马歇尔计划复兴欧洲经济,使西欧摆脱冷战的阴影”的推论。故推论错误。
15.(1)错误
(2)正确
(3)错误
(4)错误
【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1762年,清政府设立“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维护了祖国统一,故题干表述错误,应将“结束了新疆动荡不安的局面”改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2)根据所学可知,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故题干表述正确。
(3)根据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题干表述错误,应将“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三中全会”改为“中共十四大”。
(4)根据所学可知,1962年,阿尔及利亚人民经过长期的民族解放战争,推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故题干表述错误,应将“英国”改为“法国”。
16.(1)巴黎和会;《九国公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联合国家宣言》;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3)争夺霸权或全球影响力,国家战略的对立,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解体。
(4)坚持改革开放,提升本国综合国力;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努力构建新的国际秩序等。(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
会议:根据材料一“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并结合所学可知,“和约”是在巴黎和会上签署的。条约:根据材料一“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并结合所学可知,“公约”指的是“《九国公约》”。国际新秩序: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共同构成的一战后的国际新秩序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
签署:根据材料二“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日、意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地位: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3)
原因:根据材料三“(二战后)在国际上,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或者说,至少是为了争夺全球影响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争夺霸权或全球影响力,国家战略的对立,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等方面概括形成“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的原因。条约组织:根据材料三“……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并结合所学可知,为遏制苏联阵营,“西方盟国”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结束的标志: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解体标志着美国和苏联之间对峙的结束。
(4)
举措: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坚持改革开放,提升本国综合国力;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努力构建新的国际秩序等方面概括我们应对新的国际局势的举措。
17.(1)根源:争夺煤铁资源。对立表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抗;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凡尔登战役;战后法国参与签订惩罚德国的《凡尔赛条约》。(答出两点即可)
(2)两国对战争历史的反思;欧洲的经济萧条、破败;欧洲国际地位下降;来自美苏“冷战”的压力。(任答两点即可)
(3)方式:经济合作(经济利益绑定,煤钢联营)。作用:有利于加快欧洲一体化进程;随着欧洲各国合作的不断加强,促进了欧洲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根源:根据材料“法德边境富饶的煤铁资源成为两国百年恩仇的根源”,可以归纳两国百年恩仇的根源是争夺煤铁资源。对立表现:结合所学可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抗;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凡尔登战役;战后法国参与签订惩罚德国的《凡尔赛条约》。
(2)根据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一片荒凉,广大地区备受折磨、饥饿……”,可以归纳为两国对战争历史的反思;欧洲的经济萧条、破败;根据材料“这种力量虽然远不如美国和苏联那样强大,但是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足可在天平上投入自己的砝码”,可以归纳为欧洲国际地位下降;来自美苏“冷战”的压力。
(3)方式:根据材料“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提出“煤钢联营计划”,将法德两国重工业发展的经济利益绑定一处,这个计划得到了德国的支持。”,可以归纳为经济合作或经济利益绑定或煤钢联营。作用:可从促进两国经济发展,欧洲一体化等角度作答,具体可以阐述为有利于加快欧洲一体化进程;随着欧洲各国合作的不断加强,促进了欧洲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18.(1)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迅速缓解了危机(政治和经济危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2)发展经济,维护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1967年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促进了欧洲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3)1861年农奴制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也可):日本明治维新。都是自上下的资产阶级改革;都是本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都增加了劳动力;都促进了本国的发展等。
(4)改革要符合国情;要打开国门,走对外开放之路;要努力发展科学技术,大力培养人才等。
【解析】(1)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的苏俄为了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于1921年实行了新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为了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1933年实施了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都解决了本国经济面临的危机,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根据材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结合所学孩子还是可知,美国“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指的是,罗斯福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二战结束后世界主要力量重新整合,英、法等欧洲主要大国遭受极大冲击,美国和苏联力量急剧增长,世界进入美苏两强争霸的两极格局,为了重树大国地位,欧洲国家走上了联合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国家“走上了联合之路”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维护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7年欧洲国家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简称欧共体。欧共体促进了欧洲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3)
根据材料内容“19世纪60年代,一些国家为摆脱统治危机和解决内部矛盾,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掀起了一场国家体制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国家体制改革”指的是:1861年农奴制改革和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奴制改革和明治维新都是自上下的资产阶级改革;都是本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都增加了劳动力;都促进了本国的发展等。
(4)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要符合国情;要打开国门,走对外开放之路;要努力发展科学技术,大力培养人才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练习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