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九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期第二次联考历史答案,分享各位同学参考,豫南九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期第二次联考历史答案答案有全科,语文数学英语等,关注答案联动网wWw.BOoksld.com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敌众我寡,奈何而可 奈何:怎么办
B. 焚薮而田,岂不获得 田:打猎
C. 反而尊贤 反:与诈术相反
D. 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乃:仅仅
2. 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粗的字在意义用法上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繁战之君,不足于战
② 君亦诈之而已
③ 其成毁,其胜败
④ 文公处其一
A. 两个“君”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 两个“君”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C. 两个“君”字 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D. 两个“君”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3. 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和例句中加粗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
B. 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
C. 足以霸矣
D. 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
4. 下列各句中的“所以“与文中句子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胜而不知胜之所以成
A.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
B. 天地之所以养人者
C. 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
D.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 下
5.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诈伪之道,今虽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A. 欺诈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B. 欺诈作假的手段,虽然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C. 欺骗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D. 欺骗作假的手段,虽然现 在勉强可行,以后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6. 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
A. 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靠它来形成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外国才有的。
B. 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外国才有的。
C. 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来自国外啊。
D. 各种诈术 充斥整个国家,不能靠它来形成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来自国外啊
7. 以下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作者和雍季、晋文公、孔子等四人的观点完全一致。
B. 四人的观点基本一致,但作者 更接近雍季,孔子更接近晋文公。
C. 四人的观点在基本相同之外各有一些差异。
D. 作者、晋文公、孔子的观点完全一致,与雍季则有一些差异。
8. 本文的中心意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反对在战争中使用诈术,否则胜了也会很快失败。
B. 主张行赏要从百世之利着眼,而不要从一时之务着眼。
C. 主张战争可用诈术,但治国要着眼于王道 。
D. 主张战争以后要总结经验,找出取胜原因,否则胜与不胜一个样。
[ ]
(2)但这样说未免还是浮泛了些。须知天下的季节都是一样的,赤道南北,半球东西,当岁月之河从某一片土地上流过时,是什么使得它和其他地方的河流不同?是船上的风帆,是波涛的颜色,还是飘荡在水面上的歌声?
(3)对于这一片古老的、被称为华夏的、我祖先的土地,时光有着许多呈现自己的方式。其中之一,便是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民俗节日。
(4)被称为中国人三大节 日的春节、端午和中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其他节日,名气虽然不如它们,但每一个也都有着丰厚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5)正月的背影刚刚遁去,煮元宵的香甜糯软尚在回味之中,便走近了又一个节日:二月二。“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这个时节,阳气萌发,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土地变得润泽松软,适宜播种。
(6)当岸边蒲苇繁茂、草木飘香时,我们知道,已经接近了被称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的日子。牛郎织女的传说,将农历七月七这天,装扮得温柔旖旎。这个晚上,未嫁的女儿家,要向织女乞求赐以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以及美满的姻缘。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吟诵着王维的诗句,菊花的清香在幻觉中徐徐飘拂过来,九九重阳节来临了。遥想故土山水佳胜之地,定是亲朋团聚,言笑晏晏,唯独自己天涯羁旅,孑然一身,能不黯然?亲情惘惘,系念依依,这其间的深情厚意,岂是电子邮件、手机短信能够表达和传递的?
(8)继续泛舟漂流,渐渐木叶脱尽,霜雪时作,江天寥廓。然而尽管风景萧索,空气里却悄悄酝酿着一种欢欣,传递出一种暖意。腊八节,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驱逐瘟疫的祭祀仪式,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欢快登场。
(9)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古老的民俗节日还有很多,它们的起源,都和土地、和农耕时代的生活、和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又渐次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内容,仿佛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向四周伸展出众多气根和分枝,独木成林,几乎遮蔽了数条街巷。
(10)如果说,岁月的累积形成了历史,那么,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就是在参与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当它们千百年来,被这块土地上的一辈辈子民们,经由文字的或口头的方式代代传递,而逐渐累积成为一种公共记忆时,便也是在铸造某种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使人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这是一种不露声色的渗透,润物无声,在我们懵懂无知的童年,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血脉,左右了我们的思维、行动的方式和路径。
(11)今天,地球已经成为一簇簇的村落,被飞机、轮船、网络紧密地编织为一体,同样牌号的汽车奔驰在不同大陆的道路上,同样的香水润泽着不同颜色的女性肌肤,电视荧屏上闪现的面孔,总是那几位走红的国际影视或体育明星。到处都是一样的东西,固然容易令人产生某种“万物皆备于我”的虚幻感觉,但同时却又是多么乏味。真希望在俗、风尚都日趋统一化和标准化的今天,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族群,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某种特性、某种区别性的特征。
(12)罗密欧手持玫瑰,在朱丽叶的窗下,用歌声呼唤心上人,固然深情款款;而张生、崔莺莺的绣帕题诗,暗诉倾慕,不也有着一份入骨的缠绵?正是这样的独特的地方,让我们确立了自身存在的真实感。即使远离家国,置身于不同肤色、语言的人群中,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对于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的共同记忆和理解,都会让我们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13)上元节、寒食节、灶神节……泛舟在岁月的河流上,每走过一段距离,船都要停靠一个景色别致的码头,加入一次风格独特的庆典。它们让旅人得到暂时的憩息,心中贮满诗意的沉醉,对于天空和大地、山河和岁月、生活和命运,生发出种种感悟。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人因此而感到从容、安适,感到一种和这条河流、这片土地的牢固的维系……
1.分析第2段运用设问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众多的民俗节日中,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二月二、七夕节、重阳节和腊八节这四个节日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第10段画线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第12段写罗密欧、朱丽叶和张生、崔莺莺故事的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